第1课 《古诗三首》 过关练习 2024--2025学年小学语文统编版三年级下册

文档属性

名称 第1课 《古诗三首》 过关练习 2024--2025学年小学语文统编版三年级下册
格式 docx
文件大小 49.6KB
资源类型 试卷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5-02-07 17:56:20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第1课 《古诗三首》 过关练习
2024--2025学年小学语文统编版三年级下册
一、读句子,看拼音,写字词,并用“√”画出加点字的正确读音。
1.春天来了,冰雪róng huà( )xiǎo xī( )解冻;yàn zi( )归来,yuān yāng( )开始戏水了;méi huā( )虽已过了开得最盛的时期,却不jiǎn( )风骨;河边的lú yá( )才刚刚冒出头来,河豚(tún tóng)正准备逆江而上。远处的崇山峻岭间,树木也都fàn chū( )了绿意。
二、选择题
2.对下列句子朗读节奏划分错误的一项是( )
A.泥融/飞/燕子,沙暖/睡/鸳鸯。
B.竹外/桃花/三两枝,春江/水暖/鸭先知。
C.梅子/黄时日/日晴,小溪/泛尽却/山行。
3.下列对诗句理解有误的一项是( )
A.“梅子黄时日日晴,小溪泛尽却山行”这一句,一“溪”一“山”,一“泛”一“行”,不仅表明作者的行程,还透露出作者的喜悦之情。
B.杜甫的《绝句》朗读时要用欢快的语调,读出对春天的赞美。
C.“泥融飞燕子,沙暖睡鸳鸯”前一句动态描写,后一句静态描写,一动一静,相映成趣。
D.《惠崇春江晚景》作者以细致、敏锐的感受写出了晚春时节的春江景色。
三、信息匹配
4.给加点字选择正确的含义。
(1)泥融飞燕子( ) A.泥土融化 B.融进泥土 C.泥土湿润
(2)春江水暖鸭先知( ) A.知识 B.知道 C.先知
(3)小溪泛尽却山行( ) A.但是,表转折 B.后退 C.再、又
(4)正是河豚欲上时( ) A.将要 B.正要 C.想要
四、填空题
5. 手抄报完成前,需要你进一步理解古诗。请结合下面的提示,具体说一说诗中描绘的画面。(语文要素:试着一边读一边想象画面)
(1)《绝句》前两句中“迟日”的意思是 ,突出了春天 的特点。从这两句诗中我仿佛看到了这样的画面:
(2)“蒌蒿满地芦芽短”一句描绘了 的画面,让人联想到 (用原句回答)。
(3)“梅子黄时日日晴,小溪泛尽却山行”两句写出了出游的天气和 ,描绘了 的画面。
五、翻译诗句意思。
6.(1)迟日江山丽,春风花草香。
(2)竹外桃花三两枝,春江水暖鸭先知。
(3)绿阴不减来时路,添得黄鹂四五声。
六、诗词曲鉴赏
课内阅读,完成练习。
三衢道中
梅子黄时日日晴,小溪泛尽却山行。
绿阴不减来时路,添得黄鹂四五声。
7.诗的前两句写了诗人出游的天气—— (A.小雨 B.晴天),以及出游的路线——从 (A.山路 B.水路)到 (A.山路 B.水路)。其中,“却”是 的意思,表现了诗人高涨的游兴。
8.诗的后两句写了游玩归途中的所见所闻。“绿阴不减来时路”是 (A.所见 B.所闻),“添得黄鹂四五声”是 (A.所见 B.所闻),动静结合,以有声衬无声,更加表现出了深山的 (A.喧闹 B.寂静)。
9.读了后两句诗,我仿佛看到了这样的画面: 。
绝句
迟日江山丽,春风花草香。
泥融飞燕子,沙暖睡鸳鸯。
10.这首诗描写的是 (季节)的景色。
11.用自己的话说说诗句的意思。
泥融飞燕子,沙暖睡鸳鸯。
12.《绝句》是_____________代大诗人________________所写的一首五言绝句,全诗既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的视觉感受,又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的嗅觉体验;既有“_________________”的动态描摹,又有“_____________________”的静态刻画,向读者展示了一幅美好动人的春色图。
惠崇春江晚景
竹外桃花三两枝,春江水暖鸭先知。
蒌蒿满地芦芽短,正是河豚欲上时。
13.把诗中描绘的画面补充完整。
绿色的 掩映着几枝粉红的 。江上春水荡漾,一群 在欢快地嬉戏,它们最先感知到春天的江水已经变 。岸边长满初生的 和刚刚发出嫩芽的 。这正是 将要逆流而上产卵的季节。
14.下列对诗句的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前三句写的都是诗人从画中观察到的,是真实存在的。
B.第四句是诗人的联想,画中并没有真正出现,这样写是不合理的。
C.诗人按“江岸—江面—江边—水中”的顺序呈现出了一幅春江美景图。
D.“暖”“欲”两个字是诗人的想象和联想,写出了画家的难画之意和未画之意。
参考答案
1.融化 小溪 燕子 鸳鸯 梅花 减 芦芽 tún 泛出
2.C
C.梅子黄时日日晴,小溪泛尽却山行,意思:梅子黄透了的时候,天天都是晴和的好天气,乘小舟沿着小溪而行,走到了小溪的尽头,再改走山路继续前行。梅子、小溪是作者看到的事物,主谓之间停顿,因此梅子、小溪后面停顿;日日晴形容天气,因此黄时后面停顿;诗人乘轻舟泛溪而行,溪尽而兴不尽,于是舍舟登岸,山路步行。因此泛尽后面停顿,节奏划分为:梅子/黄时/日日晴,小溪/泛尽/却山行。节奏划分有误;
3.D
本题考查诗句理解。D项《惠崇春江晚景》写的是早春时节的春江景色。
4. C B C B
(1)“泥融飞燕子”出自唐代杜甫的《绝句》,意思:泥土随着春天的来临而融化变得松软,燕子衔泥筑巢。
泥融:这里指泥土滋润、湿润。故选C。
(2)“春江水暖鸭先知”出自宋代苏轼的《惠崇春江晚景》,意思:水中嬉戏的鸭子最先察觉到初春江水的回暖。
知:察觉、知道。故选B。
(3)“小溪泛尽却山行”出自宋代曾几的《三衢道中》,意思:乘小船走到小溪的尽头,再走山间小路。
却:再、又的意思。故选C。
(4)“正是河豚欲上时”出自宋代苏轼的《惠崇春江晚景》,意思:而河豚此时正要逆流而上,从大海回游到江河里来了。
欲:正要。故选B。
5. 春日 阳光和煦、欣欣向荣春日阳光普照, 山河无比秀丽,清风拂面,送来花草的芳香。 岸边长满初生的蒌蒿和刚刚发出嫩芽的芦苇 正是河豚欲上时 路线 梅子黄透了的时候,天天都很晴朗,乘小船来到小溪的尽头,再走山路继续前行
(1)出自唐代诗人杜甫的《绝句》,原诗为:迟日江山丽,春风花草香。泥融飞燕子,沙暖睡鸳鸯。“迟日江山丽,春风花草香。”,意思是:沐浴在春光下的江山显得格外秀丽,春风送来花草的芳香。迟日:春日,春天日渐长;“春日迟迟”。这里用以突出初春的阳光,以统摄全篇。同时用一“丽”字点染“江山”,表现了春日阳光普照,四野青绿,溪水映日的秀丽景色。
结合所给诗句,想象画面,组织语言表达,如:我仿佛看到了江山沐浴着春光,多么秀丽,春风送来花草的芳香。
(2)出自宋代苏轼《惠崇春江晚景》,原诗为:竹外桃花三两枝,春江水暖鸭先知。蒌蒿满地芦芽短描绘了那满地蒌蒿、短短的芦芽,黄绿相间、艳丽迷人,呈现出一派春意盎然、欣欣向荣的景象。诗人从蒌蒿丛生、芦苇吐芽推测而知“河豚欲上”,联想到“正是河豚欲上时”。
(3)《三衢道中》是南宋诗人曾几创作的一首七言绝句。原诗为:梅子黄时日日晴,小溪泛尽却山行。 绿阴不减来时路,添得黄鹂四五声。结合诗句“梅子黄时日日晴,小溪泛尽却山行”,抓住关键词“日日晴”“小溪泛尽却山行”可知点明了出行的天气和路线;
结合所给诗句,想象画面,组织语言表达,如:梅子黄透了的时候,天天都是晴和的好天气,乘小舟沿着小溪而行,走到了小溪的尽头,再改走山路继续前行。
6. 江山沐浴着春光多么秀丽,春风送来花草的芳香。 竹林外两三枝桃花初放,鸭子在水中游戏,它们最先知道初春江水的回暖。 山路上苍翠的树,与来的时候一样浓密,深林中传来几声黄鹂的欢鸣声,比来时更增添了些幽趣。
(1)出自杜甫的《绝句二首》,原文:
迟日江山丽,春风花草香。泥融飞燕子,沙暖睡鸳鸯。江碧鸟逾白,山青花欲燃。今春看又过,何日是归年。
译文:江山沐浴着春光,多么秀丽,春风送来花草的芳香。燕子衔着湿泥忙筑巢,暖和的沙子上睡着成双成对的鸳鸯。江水碧波浩荡,衬托水鸟雪白羽毛,山峦郁郁苍苍,红花相映,便要燃烧。今年春天眼看就要过去,何年何月才是我归乡的日期?
(2)出自苏轼的《惠崇春江晚景二首 / 惠崇春江晓景二首》,原文:
竹外桃花三两枝,春江水暖鸭先知。蒌蒿满地芦芽短,正是河豚欲上时。
译文:竹林外两三枝桃花初放,鸭子在水中游戏,它们最先察觉了初春江水的回暖。河滩上已经满是蒌蒿,芦苇也开始抽芽,而河豚此时正要逆流而上,从大海回游到江河里来了。
(3)出自曾几的《三衢道中》,原文:
梅子黄时日日晴,小溪泛尽却山行。绿阴不减来时路,添得黄鹂四五声。
译文:梅子黄透了的时候,天天都是晴和的好天气,乘小舟沿着小溪而行,走到了小溪的尽头,再改走山路继续前行。山路上苍翠的树,与来的时候一样浓密,深林丛中传来几声黄鹂的欢鸣声,比来时更增添了些幽趣。
7. B B A 再、又 8. A B B 9.山路上绿树成荫,不亚于来时的路,树林中不时传来几声黄鹂悦耳的鸣叫
7.本题考查诗词名句理解和字词解释。
第一句句点明此行的时间,“梅子黄时”正是江南梅雨时节(黄梅天),难得有这样“日日晴”的好天气,因此诗人的心情自然也为之一爽,游兴愈浓。诗人乘轻舟泛溪而行,溪尽而兴不尽,于是舍舟登岸,山路步行。一个“却”字,道出了他高涨的游兴。
“小溪泛尽却山行”翻译:乘小船走到小溪的尽头,再走山间小路。却:再、又。
8.本题考查诗词名句理解。
“绿阴不减来时路,添得黄鹂四五声。”翻译:山路上古树苍翠,与水路上的风景相比也毫不逊色,深林丛中传来几声黄鹂的欢鸣声,更增添了些幽趣。
绿阴不减来时路”是所见,添得黄鹂四五声”是所闻。以黄鹂的叫声衬托山里的寂静。
三四句紧承“山行”,写绿树荫浓,爽静宜人,更有黄鹂啼鸣,幽韵悦耳,渲染出诗人舒畅愉悦的情怀。“来时路”将此行悄然过渡到归程,“添得”二字则暗示出行归而兴致犹浓,故能注意到归途有黄鹂助兴,由此可见出此作构思之机巧、剪裁之精当。
9.本题考查诗词名句理解。
第三句写“绿阴”,游山归来的路目,绿阴那美好的景象仍然不减登山时的浓郁。第四句写黄莺声,路边绿林中又增添了几声悦耳的黄莺的鸣叫声,为三衢山道中增添了无穷的生机和意趣。
如:山路上古树苍翠、绿树成荫,与来的时候一样浓密,深林丛中传来几声黄鹂的唤鸣声。
10.春季 11.湿软的泥土引来只只飞燕,温暖的沙滩上睡着对对鸳鸯。 12.唐 杜甫 江山丽 花草香 飞燕子 睡鸳鸯
10.本题考查古诗内容理解。
结合诗句句子“迟日江山丽,春风花草香。”,抓住关键词“春”可知这首诗描写的是春季的景色;
11.本题考查诗句解释。
泥融:这里指泥土滋润、湿润。鸳鸯:一种水鸟,雄鸟与雌鸟常双双出没。诗句意思为:燕子衔着湿泥忙筑巢,暖和的沙子上睡着成双成对的鸳鸯
12.本题考查古诗内容理解。
《绝句二首》是唐代诗人杜甫的作品,诗人从大处着墨,描绘出在初春灿烂阳光的照耀下,浣花溪一带明净绚丽的春景,用笔简洁而色彩浓艳。“迟日”即春日,这里用以突出初春的阳光,以统摄全篇。同时用一“丽”字点染“江山”,表现了春日阳光普照,四野青绿,溪水映日的秀丽景色。这虽是粗笔勾画,笔底却是春光骀荡。给人留下“江山丽”的视觉感受;抓住诗句中关键词“花草香”可知从嗅觉的角度描绘了闻到的气味;第三句诗人“泥融飞燕子”选择初春最常见,也是最具有特征性的动态景物来勾画。春暖花开,泥融土湿,秋去春归的燕子,正繁忙地飞来飞去,衔泥筑巢。这生动的描写,使画面更加充满勃勃生机,春意盎然,还有一种动态美。杜甫对燕子的观察十分细致,“泥融”紧扣首句,因春回大地,阳光普照才“泥融”;紫燕新归,衔泥做巢而不停地飞翔,显出一番春意闹的情状。第四句“沙暖睡鸳鸯”是勾勒静态景物。春日冲融,日丽沙暖,鸳鸯也要享受这春天的温暖,在溪边的沙洲上静睡不动。
13. 竹林 桃花 鸭子 暖 蒌蒿 芦节 河豚 14.B
13.本题考查内容理解。
学生可结合古诗的翻译进行填空。
译文:竹林外两三枝桃花初放,水中嬉戏的鸭子最先察觉到初春江水的回暖。河滩上长满了蒌蒿,芦苇也长出短短的新芽,而河豚此时正要逆流而上,从大海回游到江河里来了。
14.本题考查内容理解。
“竹外桃花三两枝”,隔着疏落的翠竹望去,几枝桃花摇曳身姿。桃竹相衬,红绿掩映,春意格外惹人喜爱。这虽然只是简单一句,却透出很多信息。首先,它显示出竹林的稀疏,要是细密,就无法见到桃花了。其次,它表明季节,点出了一个“早”字。春寒刚过,还不是桃花怒放之时,但春天的无限生机和潜力,已经透露出来。
“春江水暖鸭先知”,视觉由远及近,即从江岸到江面。江上春水荡漾,好动的鸭子在江水中嬉戏游玩。“鸭先知”侧面说明春江水还略带寒意,因而别的动物都还没有敏感到春天的来临,这就与首句中的桃花“三两枝”相呼应,表明早春时节。
“蒌蒿满地芦芽短”,这两句诗仍然紧扣“早春”来进行描写,那满地蒌蒿、短短的芦芽,黄绿相间、艳丽迷人,呈现出一派春意盎然、欣欣向荣的景象。“河豚欲上”借河豚只在春江水暖时才往上游的特征,进一步突出一个“春”字,本是画面所无,也是画笔难到的,可是诗人却成功地“状难写之景如在目前”,给整个画面注入了春天的气息和生命的活力。
“正是河豚欲上时”画面虽未描写河豚的动向,但诗人却从蒌蒿丛生、芦苇吐芽推测而知“河豚欲上”,从而画出海豚在春江水发时沿江上行的形象,用想象得出的虚境补充了实境。苏轼就是通过这样的笔墨,把无声的、静止的画面,转化为有声的、活动的诗境。在苏轼眼里,这幅画已经不再是画框之内平面的、静止的纸上图景,而是以内在的深邃体会和精微的细腻观察给人以生态感。前者如画,后者逼真,两者混同,不知何者为画境,何者为真景。诗人的艺术联想拓宽了绘画所表现的视觉之外的天地,使诗情、画意得到了完美的结合。
C项:诗人先从身边写起:初春,大地复苏,竹林已被新叶染成一片嫩绿,更引人注目的是桃树上也已绽开了三两枝早开的桃花,色彩鲜明,向人们报告春的信息。接着,诗人的视线由江边转到江中,那在岸边期待了整整一个冬季的鸭群,早已按捺不住,抢着下水嬉戏了。然后,诗人由江中写到江岸,更细致地观察描写初春景象:由于得到了春江水的滋润,满地的蒌蒿长出新枝了,芦芽儿吐尖了;这一切无不显示了春天的活力,惹人怜爱。诗人进而联想到,这正是河豚肥美上市的时节,引人更广阔地遐想。全诗洋溢着一股浓厚而清新的生活气息。
21世纪教育网 www.21cnjy.com 精品试卷·第 2 页 (共 2 页)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