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18张PPT)
4. 灯 笼
吴伯箫
1.概括文章主要内容,体会散文形散神聚的特点。
2.理解“灯笼”所寄寓的情感和文化内涵。
3.体会作者的爱国情感,领会并学习作者与时代同呼吸、共命运的担当精神。
语文下册
学习目标
散文是一种抒发作者真情实感、写作方式灵活的文学体裁。
散文最大的特点是“形散神聚”。
①“形散”既指题材广泛、写法多样,又指结构自由、不拘一格;
②“神聚”既指中心集中,又指有贯穿全文的线索。
文体知识
散文
吴伯箫(1906—1982),原名熙成,当代著名散文家和教育家。
他出生并成长于山东的一个乡村,30年代末赴延安参加革命。吴伯箫是一位进步作家,一方面有才华,另一方面以天下为己任,投身正义的进取心非常强烈,因此在回忆早年的乡村风俗时,会自然地引发激越的爱国热情。他的作品情感真挚深厚,描写朴实动人,结构严谨,语言清丽洗练
作者简介
本文选自《吴伯箫散文选》,略有改动。在曲阜读书时,曾受五四运动影响,参加罢课、查日货、宣传民主与科学等活动,后来赴延安参加革命。本文写于 20 世纪 30 年代中期,当时中国正遭受着日寇的侵略,吴伯箫此时创作了许多散文,含蓄地表达了自己保家卫国的情怀,《灯笼》便是其中之一。故作者在文章最后说“我愿就是那灯笼下的马前卒”。“挑灯看剑”的典故源自辛弃疾,表达的是杀敌卫国、抵御外辱的主题。作者说“灯笼又不够了”,应该“数燎原的一把烈火”,鲜明地表达了作者抗敌卫国的感情。
资料链接
读读写写
争讼 领域 斡旋 静穆 思慕 怅惘
锵然 褪色 燎原 熙熙然 暖融融
马前卒 人情世故
sòng
yù
wò
mù
mù
zú
qiāng
tuì
liáo
xī
róng
wǎng
【斡旋】
【掌故】
【思慕】
【怅惘】
【铿然】
【燎原】
【争讼】
调停;调解。
历史上的人物事迹、制度沿革等。
思念(自己敬仰的人)。
惆怅迷惘;心里有事,没精打采。
形容声音响亮有力。
(大火)延烧原野。
因争论而引起诉讼。
【静穆】
【褪色】
【熙熙然】
【垂珠联珑】
【吹角连营】
【斗方大字】
【人情世故】
【马前卒】
安静庄严。
比喻某种情景、意识、本色等逐渐淡漠以至忘记。
温和欢乐的样子。
悬挂、装饰有连串珠玉宝石。形容宅第的奢华。
各个军营里接连不断地响起号角声。
文中指一尺见方的大字。斗方,书画所用的一 尺见方的纸。
指为人处世的方法、道理和经验。
旧时指在马前供奔走役使的人,现用来比喻在前面奔走效力的人。
精细研读
1.第1段作者叙写小时候喜欢火、光的情景,这样写有什么作用?
①内容上:丰富了文章内容,增添了情趣,避免叙述的呆板和结构的单调,引起读者的阅读兴趣;
②结构上:引出下文,为下文回忆灯笼往事做铺垫。
衬托。将“灯笼”的光与“太阳”的光、“月华”“繁星”的光相提并论,强调了“我”对“灯笼”的情有独钟。
2.读第2段,从哪些句子可以看出“我”对灯笼的喜爱?并作简要分析。
⑴连活活的太阳算着,一切亮光之中,我爱皎洁的月华,如沸的繁星,同一支夜晚来挑着照路的灯笼。
⑵真的,灯笼的缘结得太多了,记忆的网里挤着的就都是。
用比喻、拟人和夸张的修辞手法,生动形象地表明“我”脑中关于灯笼的记忆之多,突出了“我”对灯笼的喜爱,表达出怀念之情。
3.读3-11段,找出我与灯笼结缘的哪些事?这些事可分为哪两方面?
①挑着灯笼接祖父
②接过母亲递给的纱灯上下学
③乡俗还愿时,村头红灯高照
④元宵节跟着龙灯跑个半夜,伴着小灯入梦
⑤族姊远嫁,宅第红灯高挂
⑥在纱灯上描红
⑦由宫灯、唱词联想汉献帝
⑧联想到“挑灯看剑的名将”,表达做“灯笼下的马前卒”的誓愿
早年乡村生活(个人情感)
历史人物事件(文化内涵)
(2)母亲给留着的消夜食品便都是在亲手接过了灯笼去后递给自己的……母亲的头发也全白了。(第5段)
灯笼宣照着母子情深。
4.结合3-9段相关语句说一说:灯笼寄寓着怎样的情感和文化内涵?(灯笼有着怎样的重大意义?)
(1)祖父好,在路上轻易不提斡旋着的事情,倒是一路数着牵牛织女星谈些进京赶考的掌故……那种熙熙然庭院的静穆,是一辈子思慕着的。 (第3段)
灯笼映照着长幼情笃。
(3)真是,若有孤行客,黑夜摸路。正自四面虚惊的时候,忽然发现星天下红灯高照,总会以去村不远而默默高兴起来的吧。 (第6段)
灯笼慰藉着孤行客“四面虚惊”的心。
(4)那时姊家仿佛还是什么京官,于今是破落户了。进士第的官衔灯该还有吧,垂珠联珑的朱门却早已褪色了。(第8段)
(6)若是纱灯上的字是“尚书府”或“某某县正堂”之类,懂得了意思,也会觉得不凡的;但普普通通一家纯德堂的家用灯笼,可也未始勾不起爱好来。(第9段)
灯笼记录着岁月的沧桑。
灯笼显示着主人的地位和权势。
(5)用朱红在纱灯上描宋体字,从前很引起过自己的喜悦......如同黑漆大门上过年贴丹红春联一样。 (第9段)
灯笼寄托着对雅致的钟爱。
5.读10-11段,思考:关于宫灯的想象和对古时将军“挑灯看剑”的描写有什么深刻意义?
联想。由宫灯、唱词联想到汉献帝一生悲惨的处境,暗示当时国家面临的险恶处境。
引述历史上保家卫国的名将,借古喻今,表达自己做“灯笼下的马前卒”的誓愿。
作者热烈赞颂古代将军塞外点兵,挑灯看剑,英勇杀敌的气概;
表达了作者热切希望有更多的人挺身而出,共赴国难,冲上前线,奋勇杀敌,打击日寇,保卫家园的愿望。
6.文章结尾:“唉,壮,于今灯笼又不够了。应该数火把,数探海灯,数燎原的一把烈火!”
结合文章,分析手法及作用,并说说这句话所表现的作者的观点态度。
照应题目、升华主旨、议论、抒情
7.“灯笼”在文中起怎样的作用?
1.“灯笼”是全文的叙事线索,全文的事件都是由“灯笼”串连起来的。
2.“灯笼”寄托着作者对故乡和亲人的怀念之情,引发作者的爱国情怀。
回忆“灯笼”
从个人情感及历史文化上表达灯笼对于“我”及整个民族的重要意义。
个人情感
怀念故乡亲人
升华
家国情怀
抗日救国誓愿
卒章显志
思维导图
作者以散文的笔法,抒写有关灯笼的记忆,从情感及文化两方面表达了灯笼对于自己乃至民族的重要意义,最后跳出个人情感圈子,升华为对家国情怀的表达,表现了一个执著追求革命和艺术的知识分子与时代同呼吸、共命运的担当精神。
主旨概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