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单元
学校:___________姓名:___________班级:___________考号:___________
一、选择题
1.下列词语搭配不恰当的一项是( )
A.扇动翅膀 优秀的顾客 B.钻入水中 时髦的发式
C.吹肥皂泡 尖尖的嘴巴 D.改善错误 无声地散裂
2.读完课文后,你觉得真正的剃头大师是( )
A.老师傅 B.“我”
3.课文为什么用“剃头大师”作为题目?下列说法不恰当的一项是( )
A.“剃头大师”是作者的自夸,文中的“我”替小沙剪出了最时髦的发式,好像有剃头的天分一样。
B.“剃头大师”是作者的自嘲,文中的“我”其实并没有剃头的经验,小沙为了摆脱“害人精”的“折磨”,央求“我”替他剪头发。
C.以“剃头大师”为题目,不仅能激发读者的阅读兴趣,还能深化文章的主题。
D.我想稳住小沙,告诉他这是最时髦的发式,可他一照镜子,大叫一声,像见了鬼一样。
4.“我”为什么说“世界上再也没有比他更优秀的顾客了”?( )
A.小沙特别崇拜“我”,主动让“我”给他剪头发。
B.小沙知道了“我”把他的头发剪得一团糟,并没有生气,反而安慰“我”。
C.在小沙看来,“我”剪得不疼不痒,没伤到他的耳朵,比老剃头师傅强太多。
5.关于课文题目《剃头大师》,下列说法错误的一项是( )
A.“我”非常有剃头的天分,比老师傅还要熟练,因此自封“剃头大师”
B.以《剃头大师》为题目,带有自嘲的意味,幽默风趣,令人忍俊不禁
C.以《剃头大师》为题目可以引起读者的阅读兴趣,“我”剃头的水平与“大师”这一称号形成了强烈反差,从而产生了戏剧性的表达效果
二、填空题
6.认真拼读,规范书写。
pū tēng xì shuǎ qīng shuǎng rǎn sè mó gu
( ) ( ) ( ) ( ) ( )
7.写近义词。
漂亮——( ) 特别——( ) 失信——( ) 道歉——( )
8.比一比,组词语。
葫( ) 拨( ) 蘑( ) 浪( )
湖( ) 拔( ) 磨( ) 粮( )
9.照样子,填一填。
例:一(双双)(可爱的)小手
一 雨珠 一 斗笠
一 山花 一 牙齿
10.辨字组词。
喧 渲
旋 漩
三、语言表达
11.照样子,写一写诗歌每一节描绘了怎样的画面。
第一节:溪边垂钓真快乐。
第二节:江上 。
第三节: 。
四、现代文阅读
阅读驿站。
儿子的“冤案”
我冤枉了我的傻儿子。
这天下午,我发现我的抽屉里少了10块钱。我怀疑是傻儿子拿的。根据:第一、他过去偷拿过我的钱,有“偷窃史”;第二,他正在这天下午看见过我开抽屉拿钱,知道放钥匙的地方。第三,这10块钱放在最上层,很显眼,偷起来方便。
有这三条“根据”,我就召集我家阿姨和我的小外孙一起来进行侦破。阿姨提供了部分“案情”:当我把桌上的钱放进去时,因为嫌麻顺,懒得开抽屉,是从抽屉缝塞进去的。阿姨怕钱掉出来,曾用一支钢笔往里捅了几下。她能证明10元钱确实在抽屉内。小外孙在吃晚饭时曾叫大舅吃饭,可他就是不吃,说腰疼。而我们大家在餐室吃饭时,他为什么却一个人在我的寝室里和他自己屋中间转来转去……这样大家一碰情况,越研究越像是这么回事.于是决定“开庭”审案。
小外孙一开口就说:“你偷了姥姥的钱!”傻儿子立刻顶回去:“没有的事!”然后我们进行“说服教育”。阿姨说:“你把钱花掉了.也不要你赔出来,只要你承认。”小外孙说:“坦白从宽,你说了没事。你不说,反正这事是你干的。”我说:“我是病人,没劲儿跟你吵,像话吗?”阿姨说:“你把妈妈气死了,怎么办?”
但是不管我们怎么说,讲出多少根据,他也无话可辩驳,只是很简单的一句话:“我没拿!”说破嘴皮,毫无结果。说是证据确凿,但毕竟没当场抓住,他死不认账谁也没辙。看起来这案子只好挂起来,等将来再慢慢审他吧。
晚上,我坐在桌子跟前,又把抽屉重新翻了一遍,里边确实没有10块钱,忽然我想起只摸了抽屉,还没有摸本来藏不住东西的桌子上板,于是也摸,咦!万万想不到,在抽屉与桌板间还有一条狭窄的木板,10块钱正夹在那里!
眼下,当然是召集阿姨和小外孙,宣布平反“冤案”,我们向傻儿子公开道歉。他倒挺大方,只说了一句:“冤枉就是冤枉嘛,你们怎么想出那么多根据来冤枉我?”
咳!可不是,我们合情合理的一大套辩论,其实敌不过他没有道理的一句真话:“我没拿。”
12.火眼金睛。下列四组词语中,字形、字音完全正确的一组是( )
A.冤枉(wàng) 抽屉 怀疑 根据
B.钥匙(shi) 偷窃(qiè) 显眼 麻烦
C.方便(pián) 辩驳 证据 确实
D.确凿(záo) 召(zháo)集 开庭 审案
13.对号入座。
(辩 辨 辫)
分( ) 争( ) 羊角( )
( )别 ( )论 ( )子
(歉 嫌 谦)
( )让 ( )虚 道( )
( )意 ( )弃 抱( )
14.锦上添花。加上偏旁组成新字,再组词。
甬 ( ) ( ) ( )
京 ( ) ( ) ( )
欠 ( ) ( ) ( )
15.经典勾画。
(1)用“﹏”在文中画出“我”判断“傻儿子”偷钱的三大根据。
评论:在你看来,“我”的根据怎么样?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用“___”在文中画出“傻儿子”被大家“审问”中辩驳的语句。
从“傻儿子”简单的回答中,大家都认为___________。(用文中的话回答)
16.大家决定“开庭”审问“傻儿子”,其实就是( )
A.吓唬吓唬“傻儿子”,教育“傻儿子”引以为戒。
B.诈一诈“傻儿子”,不能确定是“傻儿子”偷钱。
C.大家一致确定钱就是“傻儿子”拿的,审问就是要“傻儿子”认账。
17.题目中的“冤案”加了双引号,所起的作用是( )
A.特定称谓 B.反语 C.强调
18.思考实践。
眼下,当然是召集阿姨和小外孙,宣布平反“冤案”。“冤案”是指:
本文中最有道理的一段是: 由此,我明白了:
阅读短文,完成练习。
战国时期,秦国的商鞅在秦孝公的支持下主持变法。为了树立威信,推进改革,商鞅下令在都城南门外立一根三丈长的木头,并当众许下(诺言 誓言):谁能把这根木头搬到北门,赏10金。围观的人都不相信,结果没人肯出手一试。于是,商鞅将赏金提高到50金。终于有人站出来将木头扛到了北门。商鞅立即赏了他50金。商鞅这一举动,在百姓心中树立起了威信,变法很快就在秦国推广开来。新法使秦国渐渐强盛,为后来秦灭六国、统一全国奠定了基础。
19.选出括号内恰当的词语,打“√”。
20.下列选项中,作为短文的题目最恰当的一项是( )
A.商鞅变法 B.重赏之下,必有勇夫 C.立木为信
21.从这个故事中你明白了什么道理?
五、书面表达
22.百字练笔
读了《林中》一诗,请你发挥想象写一写孩子们在松林中采蘑菇的景象。
一群孩子提着竹篮,戴着斗笠来到松林中采蘑菇。
《第六单元》参考答案
题号 1 2 3 4 5
答案 D A A B A
1.D
2.A
3.A
4.B
5.A
6. 扑腾 戏耍 清爽 染色 蘑菇
7. 美丽 特殊 食言 抱歉
8. 葫芦 拨弄 蘑菇 浪花 湖水 拔牙 打磨 粮食
9. 串串 明明亮亮的 顶顶 大大的 朵朵 美丽的 排排 银光闪闪的
10. 喧闹; 渲染; 旋风; 漩涡
11. 戏水真快乐 林中采蘑菇真快乐
12.B 13. 辨 辩 辫 辨 辩 辫 谦 谦 歉 歉 嫌 歉 14. 涌 涌现 通 通过 桶 木桶 惊 惊奇 晾 晾干 凉 凉爽 吹 吹风 次 次数 砍 砍伤 15.第一、他过去偷拿过我的钱,有“偷窃史”;第二,他正在这天下午看见过我开抽屉拿钱,知道放钥匙的地方。第三,这10块钱放在最上层,很显眼,偷起来方便。
根据是无凭无据的怀疑。
我没拿!
说是证据确凿,但毕竟没当场抓住,他死不认账谁也没辙。 16.C 17.C 18. 冤枉“傻儿子”偷拿了10块钱。 咳!可不是,我们合情合理的一大套辩论,其实敌不过他没有道理的一句真话:“我没拿。” 真理有时很简单,不需要太多看似合情合理的解释。
19.诺言 20.C 21.示例:这个故事告诉我们,诚信是为人处世的基本准则,一个人只有守信才能得到他人的信任,从而为自己的成功奠定坚实的基础。
22.孩子们来到长满新绿的树林里,看到小树郁郁葱葱的,小鸟站在枝头欢唱,各种野花争奇斗艳,一个个蘑菇又肥又大,非常惹人喜爱,孩子们非常开心,他们忙得不亦乐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