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2025学年度重庆市巴蜀中学校教育集团高一第一学期期末考试历史试题(含答案)

文档属性

名称 2024—2025学年度重庆市巴蜀中学校教育集团高一第一学期期末考试历史试题(含答案)
格式 docx
文件大小 573.5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历史
更新时间 2025-02-07 21:32:51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重庆市巴蜀中学教育集团高2027届高一(上)期
历史试卷
1.下图为1996年中华人民共和国邮电部发行的《河姆渡遗址》特种邮票中的一枚,主图为河姆渡遗址出土的骨耜,由此可推知()
A.稻作农业开始出现B.生活用具丰富多样
C.早期国家礼制产生D.黄河下游文化灿烂
2.著名学者王国维曾经就宗法制度评论道:周人嫡庶之制,本为天子、诸侯继统法而设,复以此制通之大夫以下,则不为君统而为宗统,于是宗法生焉。王国维重点分析了(
A.宗法制的历史地位B.宗法制的深远影响
C.宗法制兴起的原因D.宗法制的问题弊端
3.2003年陕西眉县杨家村出土了西周单氏速盘,铭文372字,盘内底铭文记述了单氏家族八代先祖辅佐十二代周王的功绩,以及单氏家族的一员速因得到周王册命、赏赐,作了这件祭奠先祖之器。这是()实施的重要历史物证。
A.井田制B.内外服制
C.皇帝制D.宗法分封制
4.我国著名的思想家认为“道千乘之国,敬事而信,节用而爱人,使民以时”。这最有可能是()的观点。
A.法家B.儒家C.道家D.佛家
5.有同学在研学活动中根据《史记·郑世家》整理出下面表格,据此判断他研习的内容可能是()
时间 事件
公元前632年 郑助楚击晋
公元前625年 郑发兵从晋伐秦,败秦兵于汪
公元前607年 楚与宋伐郑
公元前605年 楚郑修好
公元前604年 楚怒郑受宋赂,伐郑
公元前600年 楚复伐郑,晋来救
A.多元局面出现B.宗法秩序的稳固
C.争霸战争激烈D.华夏认同的增强
6.1955年,在河北省石家庄市庄村赵国遗址的考古发掘中,铁农具占这个遗址出土全部生产工具的65%,1964年在河北易县燕下都22号遗址墓中出土的65件铁器中,有50件是生产工具,类似的墓葬在河北省考古发掘中亦多有发现,这说明()
A.河北成为冶铁业中心B.农业生产水平提升
C.铁农具制作工艺高超D.社会分工日益细化
7.商鞅变法是中国历史上的一次具有重大意义的社会变法运动,下列措施中属于商鞅变法的是()
①重农抑商,奖励耕织②废井田开阡陌
③奖励耕织,什伍连坐④崇文抑武,整顿吏治
A.②③④B.①③④C.①②③D.①②④
8.战国后期,荀子到秦国访问。他对人讲述访问观感时说:观其风俗,其百姓朴,古之民也:及都邑官府,其百吏肃然莫不恭俭、敦敬、忠信,古之吏也。观其士大夫,出于其门,入于公门,出于公门,归于其家,无有私事也。不比周,不朋党。古之士大夫也。荀子意在说明()
A.秦国治理理念守旧落后B.秦国政治统治危机四伏
C.秦国官员法治意识淡薄D.秦国崛起在于吏治清明
9.唐代柳宗元在《封建论》中说:郡国居半,时则有叛国而无叛郡,秦制之得亦以明矣。明代王夫之在《读通鉴论》中亦提到:郡县之天下有利乎?曰:有,莫利乎州郡之不得擅兴军也。这说明两位思想家都认为()
A.郡县制有利于国家巩固统一B.郡县制有利于君主实行专制
C.郡县制有利于军队加强建设D.郡县制推动了官僚政治兴起
10.湖南里耶出土的秦简中发现有“洞庭郡”“以洞庭司马印行事”“迁陵以邮行洞庭”一类文字,表明秦代设有洞庭郡,但无论是在《史记》还是《汉书》中,均未出现秦代设立洞庭郡的记载。对此认识正确的是()
A.史书记载不可信B.秦代郡县变动混乱无序
C.秦简记录不足信D.出土实物丰富历史认知
11.西汉初年,少女缇萦上书汉文帝,希望用自己的自由换取犯罪的父亲免除肉刑惩罚,汉文帝被其孝心感动,下令废除由来已久的残酷的肉刑,改为打板子代替。这表明汉文帝时()
A.主张无为而治休养生息B.不依靠法律来治国理政
C.女性政治地位显著提高D.儒家孝道精神成为主流
12.为加强中央集权,汉武帝采取了一系列政治措施,下图漫画最有可能表现的措施是()
A.盐铁官营B.推恩令C.设置刺史管理地方D.罢黜百家,尊崇儒术
13.从汉武帝时期开始,儒家学者往往会利用法官的身份,直接参与案件审理或讨论。司法官员在参与案件审理的过程中,往往也采取了直接引用儒家经典作为案件审理依据。即为“引经决狱”,这表明当时()
A.儒学思想受到尊崇B.儒家思想就是法律
C.司法体系混乱不堪D.冤假错案得到纠正
14.历代中原王朝对边疆的采取了不同的治理方式与手段。下列属于汉朝加强边疆治理举措的是()
A.实行行省制度B.签订绍兴和议
C.与吐蕃松赞干布和亲D.设置西域都护府
15.东汉时期,大量豪族人物被当地官员辟为功曹(郡守、县令的主要佐吏,负责考察记录业绩),例如桓帝时,汝南太守宗资任用当地豪族范傍为功曹,一切政事几乎被其包办。这表明东汉()
A.地方官员素质提高B.世家大族威胁皇权
C.豪强势力渗透地方D.基层治理效果显著
16.东汉思想家王充著有《论衡》一书,他在书中反对把天说成是有意志的神,否定天能有意识地创造万物的思想,并主张独立地思考和分析问题。据此可知,王充(
A.具有朴素的唯物主义思想B.具有朴素的辩证法思想
C.具有典型的民主思想D.对君主专制进行了批判
17.东晋大将桓温以武将起家,先后三次北伐,声名显赫,但其为子女求婚,却屡遭拒绝。后人分析主要原因是桓温先世不在名门贵族之列,士大夫犹鄙其寒,不以士流处之。这反映了东晋时期()
A.战争非常频繁B.门第观念根深蒂固
C.女性地位低下D.南方经济迅速发展
18.南朝宋武帝在位期间,社会安定,经济发展,“兵车勿用,民不外劳,役宽务简,氓庶繁息,......地广野丰,民勤本业,一岁或稔,则数郡忘饥。”,史书上称其为“元嘉之治”。元嘉之治能够出现的主要原因不包括()
A.北民南迁带来先进技术B.统治者的励精图治
C.南方政治环境相对稳定D.大一统的政治局面
19.中国古代劳动人民在农事生产活动中发明了许多耕作工具,下图展现的耕作工具为曲辕犁,此工具便于深耕,且轻巧柔便,利于回旋,操作灵活,节省人力和畜力。这一工具首先出现在()
A.汉代B.魏晋南北朝C.唐代D.宋代
20.唐玄宗李隆基在位前期,励精图治,任用贤能,发展经济,提倡文教,使得天下大治,国家财政收入稳定,社会经济空前繁荣,人口也大幅度增长,商业十分发达,对外贸易不断增长,达到盛世水平,史称()
A.开元盛世B.康乾盛世C.文景之治D.光武中兴
21.北宋学者欧阳修写道“方镇相望于内地,大者连州十余,小者犹兼三四。”。这种政治情况始于()
A.七国之乱后B.八王之乱后
C.安史之乱后D.武周称帝后
22.明朝学者黄宗羲认为两税法“人无丁中,以贫富为差。虽租庸调之名浑然不见,其实并庸调而入于租也。相沿至宋,未尝减庸调于租内,而复敛丁身钱米。”黄宗羲意在()
A.批评税制加重了人民负担B.肯定税制加强了中央集权
C.反对对庸调制度进行改革D.强调政府要推进土地制度改革
23.宋真宗虽是宋代崇道的君主,但也表示佛教和儒家的思想很重要。宋孝宗认为三教一致,主张“以佛修心,以道养生,以儒治世”。这说明北宋时期()
A.儒学丧失主流地位B.利用道教理念治国
C.三教合流趋势加强D.佛教借此迎来新生
24.宋代某官职在地方“尝与知州争权,(知州)举动为其所制”。该官职为()
A.郡守B.通判C.枢密使D.节度使
25.王安石变法期间,当时开封知府韩维报告说民众为了规避保甲法竟有截指断腕者。神宗希望王安石要注意倾听民意。这表明()
A.变法失去皇帝的支持B.变法激化了民族矛盾
C.反对派恶意进攻打击变法D.变法存在潜在风险
26.有学者认为,辽朝虽然营建了包括上京在内的五座皇都,但只是形式上的政治中心,真正的中央政府是随着皇帝宫帐而转移,并且在皇都大殿中也依然有搭建毡庐的场所,这表明辽朝()
A.国内政治动荡B.游牧习俗延续
C.中央集权加强D.照搬中原文化
27.下图为描述元朝行省制的漫画,据此可知,元代的行省制度()
A.消除了中央与地方的矛盾B.提高了基层治理的效率
C.巩固了统一的多民族国家D.埋下了地方割据的隐患
28.《听琴图》(下图)是传为北宋宋徽宗赵佶创作的一幅绢本设色工笔画,此图绘松下君臣抚琴赏曲的情景。仅用松竹石表示庭院环境,松下抚琴人着素袍,轻拢慢捻,另二人坐于下首恭听,一侧身一仰面,神态恭谨。由此可推知()
A.宋代君民同乐B.画风画意受理学影响
C.宋画注重写实D.统治阶级奢靡享乐
29.元代后期恢复科举后,每三年入仕的汉人与南人(原宋朝人)不过五十人,元惠宗时认为过去“省院台不用南人,似有偏负”,而要求对“南人有才学者皆令用之”,此后“累科南方之进士,始有为御史者矣”。这反映了()
A.国家治理需要调整政策B.蒙汉民族矛盾的激化
C.科举制度提升选官效率D.程朱理学的空前发展
30.北宋科学家苏颂主持创制了水运仪象台。它集观测、演示和报时于一身,比欧洲同类天文仪器早了数百年,是宋代科技发展的真实佐证,下列科技成果中与材料所述处于同一朝代的是()
A.蔡伦改造造纸术B.张衡发明地动仪
C.僧一行测子午线D.毕昇发明活字印刷术
31.阅读材料,回答问题。(13分)
材料一
宋代人们的思想观念发生了深刻的变化,“农本工商末”的传统观点发生动摇,过去为士大夫们所不屑的商人,至宋则得到基本肯定,宋代国经商而成为巨富的官僚“遍满天下,一州一县,无处无之”,国家亦鼓励商贾中的“奇才异行”者参加科举,以至于“工商之子,亦登仕进之途”......宋代思想家已经认识到“利”在人们生活中的重要地位,改变了从前的要义不要利的假道学思想,社会各阶层也对货币的观念发生了变化,不再是鄙视而是对财富产生了强烈的占有欲,在婚姻方面更是出现了“婚姻不求门户,直求资财”的现象。
—摘编自孙金玲《宋代社会思想观念的发展变化及原因》
材料二
宋代城市的商业已形成了庞大的网络,这一网络是由点到面的结合形成的,点是深入都市的坊巷和遍布全城的各种商肆,面即是铺店林立、位于全城的中心地区的商业区。北宋东京的规模虽不及唐代的长安,但仍然是11至12世纪世界上人口最多的城市。由于开封地处汴河、蔡河、五丈河和金水河的交汇处,全国各地尤其是东南一带的物质可以很方便地运抵都城......北宋东京的夜市相比其他地区更为热闹,达到“车马阛拥,不可驻足”的程度,长达数十里的街巷,两边遍布铺席商店,其中还夹杂着官员宅舍,形成了坊巷市肆有机结合的新格局,热闹繁华甚至连北宋大文豪苏轼都流连忘返。
—摘编自杨孝鸿《宋代商业革命与社会时尚》
(1)根据材料一,概括宋代社会观念出现的新变化,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其原因。(7分)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宋代商业经济繁荣发展的表现。(6分)
32.阅读材料,回答问题。(12分)
材料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一部中国史,就是一部各民族交融汇聚成多元一体中华民族的历史,就是各民族共同缔造、发展、巩固统一的伟大祖国的历史。”在漫长的历史长河中,生活在中华大地上的各民族交融凝聚,共同发展,联系日益密切,统一性、整体性不断增强。请结合图片中文物的信息,自拟观点,并运用所学中国古代史知识进行阐述。
(要求:观点正确,史论结合,逻辑清晰)
  2024—2025学年度重庆市巴蜀中学校教育集团高一第一学期期末考试历史试题
  答案及简析
  1.答案:A
  简析:骨耜是农业生产工具,结合图中稻粒,能判断当时出现稻作农业;仅骨耜这一用具不能体现生活用具丰富多样;骨耜不是祭祀器具,无法说明早期国家礼制产生;河姆渡遗址在长江中下游,并非黄河下游。
  2.答案:C
  简析:王国维阐述了周代嫡庶制度从用于天子诸侯继统法,推广到大夫以下形成宗法制的过程,重点在于讨论宗法制的由来,而非其历史地位、深远影响或问题弊端。
  3.答案:D
  简析:单氏逨盘铭文记载家族辅佐周王并受册封,这符合宗法分封制下诸侯对周天子的义务及受封情况;井田制是土地制度,内外服制是商代地方制度,皇帝制度始于秦代,均与材料不符。
  4.答案:B
  简析:材料主张节省财物、爱护人民且使民以时,符合儒家“仁”的思想;法家强调以法治国、严刑峻法,道家主张无为而治,佛家是外来宗教,其思想与材料观点不符。
  5.答案:C
  简析:表格记录了郑国与楚、晋、宋等国在32年内的多次战争,反映出春秋时期争霸战争激烈;材料未体现多元局面、宗法秩序稳固和华夏认同增强。
  6.答案:B
  简析:河北地区春秋战国墓葬出土铁器中多数是生产工具,说明铁制农具的使用提升了农业生产水平;材料未提及其他地区冶铁情况,不能得出河北是冶铁业中心;只提到工具数量,未涉及制作工艺;也无法体现社会分工细化。
  7.答案:C
  简析:商鞅变法内容包括重农抑商、奖励耕织,废井田开阡陌,奖励军功、什伍连坐;崇文抑武、整顿吏治不是商鞅变法措施。
  8.答案:D
  简析:荀子高度赞扬秦国百姓、官吏和士大夫,说明他认为秦国崛起得益于吏治清明;A、B、C选项与荀子对秦国的赞扬态度不符。
  9.答案:A
  简析:柳宗元指出有叛国而无叛郡,王夫之认为郡县制可防止地方擅兴军,二者都强调郡县制有利于国家统一;材料未体现郡县制对君主专制、军队建设和官僚政治兴起的作用。
  10.答案:D
  简析:秦简记载秦代设有洞庭郡,弥补了史书记载的缺失,说明出土实物能丰富历史认知;A、C选项说法太绝对;B选项无法从材料得出。
  11.答案:A
  简析:汉文帝废除肉刑,体现了黄老无为思想和休养生息理念在法律层面的运用;B选项说法片面;不能因缇萦一事得出女性政治地位显著提高;儒家孝道精神成为主流不是在汉文帝时期。
  12.答案:B
  简析:漫画中老人将土地分给孩子,符合推恩令规定,即诸侯王死后,嫡长子继承王位,其他子弟分割王国部分土地为列侯,归郡统辖;盐铁官营是经济措施,设置刺史是监察制度,罢黜百家、尊崇儒术是思想文化措施,均与漫画内容不符。
  13.答案:A
  简析:儒家学者参与案件审理,司法官员引用儒家经典断案,体现了儒学思想受到尊崇;儒家思想是法律实践的依据,但不是法律本身;C、D选项说法过于绝对,材料未体现。
  14.答案:D
  简析:汉朝设置西域都护府加强对边疆管理;行省制是元代制度,绍兴和议是南宋与金的和约,与吐蕃松赞干布和亲是唐朝的举措。
  15.答案:C
  简析:东汉时豪族人物担任功曹并包办政事,反映出豪强势力渗透到地方政治;材料未提及地方官员素质;未体现世家大族威胁皇权;也未表明基层治理效果。
  16.答案:A
  简析:王充反对天是有意志的神,否定天有意识创造万物,具有朴素唯物主义思想;材料未体现辩证法思想、民主思想和对君主专制的批判。
  17.答案:B
  简析:桓温虽声名显赫,但因出身非名门贵族,求婚屡遭拒绝,说明东晋门第观念根深蒂固;材料未体现战争频繁、女性地位低下和南方经济发展。
  18.答案:D
  简析:南北朝时期国家处于分裂状态,并非大一统局面;北民南迁带来先进技术、统治者励精图治、南方政治环境相对稳定都是“元嘉之治”出现的原因。
  19.答案:C
  简析:曲辕犁是唐朝劳动人民发明的;汉代主要使用耦犁等,魏晋南北朝时期未出现曲辕犁,宋代晚于唐代。
  20.答案:A
  简析:唐玄宗前期的盛世被称为“开元盛世”;“康乾盛世”在清朝,“文景之治”在西汉初年,“光武中兴”在东汉初年。
  21.答案:C
  简析:欧阳修描述的方镇相望的现象是唐朝藩镇割据,始于安史之乱后;七国之乱发生在西汉,八王之乱在西晋,武周称帝与藩镇割据现象无关。
  22.答案:A
  简析:黄宗羲认为两税法合并税收后,宋代又重复征税,加重了人民负担;材料未体现对加强中央集权的肯定,也不是反对庸调制度改革和强调土地制度改革。
  23.答案:C
  简析:宋真宗和宋孝宗都强调儒、佛、道的重要性,主张将三者结合,体现了三教合流趋势加强;儒学在北宋仍是主流思想,B、D选项未在材料中体现。
  24.答案:B
  简析:通判负责监督知州,可牵制知州权力;郡守是知州别称,无法牵制知州;枢密使是中央军事机构官员;节度使是唐代边疆官名,与宋代牵制知州的官职不符。
  25.答案:D
  简析:王安石变法引发民众规避、皇帝和京官不安,说明变法存在潜在风险;神宗只是让王安石注意倾听民意,并非放弃支持;材料未体现民族矛盾;也不能确定开封知府是反对派且报告内容不实。
  26.答案:B
  简析:辽朝皇帝宫帐转移、皇都大殿有毡庐场所,体现了游牧习俗的延续;材料未体现国内政治动荡、中央集权加强和照搬中原文化。
  27.答案:C
  简析:元代行省制度犬牙交错划分区域,使地方无险可守,难以割据,巩固了统一多民族国家;A选项“消除”表述错误;材料未体现对基层治理效率的影响;行省制度加强了中央集权,减少了地方割据隐患。
  28.答案:B
  简析:《听琴图》描绘臣子恭听君王抚琴场景,体现了理学强调的君臣纲常等思想;画中只有君臣,未体现君民同乐;宋代画作注重写意;人物衣着朴素,不能体现统治阶级奢靡享乐。
  29.答案:A
  简析:元代恢复科举后汉族入仕人数少,元惠宗调整政策后汉族入仕增多,说明国家政策调整有助于国家治理;材料旨在缓和民族矛盾,未体现蒙汉民族矛盾激化;未提及科举制度提升选官效率和程朱理学发展。
  30.答案:D
  简析:毕昇发明活字印刷术是在北宋;蔡伦改造造纸术在汉代,张衡发明地动仪在汉代,僧一行测子午线在唐代。
  31.
  (1)新变化:①商人地位提高,重利观念盛行;②门第观念淡化。
  原因:①商品经济的发展;②政府政策的推动。
  (2)表现:①坊市界限被打破,商业活动不受时间限制;②市场形式多样化,民间贸易活跃;③货币需求量大,部分地区出现纸币;④海外贸易繁荣,商业税收成为国家重要财源。
  32.
  观点:民族交往、交流和交融是中国历史发展的主流。
  论述:春秋战国时期,银首人俑铜灯反映出周边少数民族与华夏族关系密切,华夏认同观念加强;魏晋时期,北魏孝文帝改革和固原漆棺画证明各民族政治经济文化交流频繁;隋唐时期,《步辇图》体现唐政府通过多种方式密切与周边少数民族政权联系;辽宋夏金元时期,西夏鎏金铜牛说明西夏积极学习中原先进技术,各民族相互交融。
  总结:中华民族在长期交往中形成,各民族相互依赖、促进,民族交融是中国历史发展的主流。
同课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