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2025学年度广西壮族自治区柳州市区域联合校高一第一学期期末考试历史试题(含答案)

文档属性

名称 2024—2025学年度广西壮族自治区柳州市区域联合校高一第一学期期末考试历史试题(含答案)
格式 docx
文件大小 286.4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历史
更新时间 2025-02-07 21:33:38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柳州市区域联合校(柳州一中、柳江中学、鹿寨中学、融水中学)
2024年-2025学年上学期高一期末考试 历史试题
时间:75分钟 分值:100分
注意:1.答卷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姓名、准考证号填写在试卷、答题卡上。
2.回答选择题时,选出每小题答案后,用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如需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他答案标号。回答非选择题时,将答案写在答题卡上,写在本试卷上无效。
一、选择题:本大题共16小题,每小题3分,共48分。在每小题列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
1.考古发现,良渚文化晚期的龙与陶寺文化早期的龙前后相接。陶寺文化蟠龙通过以二里头文化为代表的夏,以及商周、秦汉以降的历代承袭演化,在中原地区形成了不间断连续发展的中华龙文化的主体形象。据此可知
A.良渚文化是中华文明的中心 B.中华文明起源多元一体特点
C.中华文明发展有连续性特征 D.龙是中华文明起源重要象征
2.簋(gui)是西周早期青铜器,于1954年在江苏镇江烟墩山出土。器内底铸铭文120余字,记述了周康王册封矢(cē)为宜侯,并赏赐礼器、兵器、土地等内容。这一记述有助于研究当时
A,井田制的产生 B.分封制的推行 C,青铜器的铸造 D,宗法制的瓦解
3.秦朝统一六国后,采取统一车轨、文字、货币和度量衡,修驰道、直道,颁行法律,编制户籍,迁徙六国贵族豪强到关中、巴蜀等地,整顿社会风俗等举措。这些举措旨在
A.推动商业经济的发展 B.适应广阔疆域的统治需求
C.促进交通工具的进步 D.缓和各个民族之间的矛盾
4.西汉时出现了高头大马、葡萄、苜蓿、胡桃、蚕豆、石榴等几十种物产;这一时期丝和丝织品在西域各国受到广泛欢迎,西域人学会了耕种、打井和炼铁等技术并用于发展生产。这些现象的出现主要得益于
A.西汉经济发展市场需求扩大 B.中国丝织品在西域备受推崇
C.张骞出使西域开辟丝绸之路 D.中外农业生产水平稳步提升
5.东晋时期,刘渊建立前赵政权时以刘氏为姓,以“汉”为国号,并“追尊刘禅为孝怀皇帝,立汉高祖以下三祖五宗神主而祭之”。刘耀掌政后,直接宣称“我皇家之先,出自夏后,居于北夷”。十六国时期夏国的开国皇帝赫连勃勃则自称“夏后氏之苗裔也,国称大夏”。这反映出
A.民族交融进一步增强的趋势 B.民族矛盾得到有效缓和
C.历史、地理融合的学术追求 D.经济繁荣塑造时代精神
6.联珠纹是波斯萨珊王朝时期典型的纹样之一。下图为敦煌莫高窟隋代洞窟中发现的图案,前者为萨珊人喜欢的翼马联珠纹,后者为中国人喜爱的莲花联珠纹。这体现出隋代
A.佛教文化得到推广 B.对外交流居主导地位
C.中华文化受到冲击 D.兼容并蓄的文化特征
7.唐中央政府在两税法实施过程中,以州、府为单位,把各州府过去征收户税、地税最多一年的总额,再加上各州府原先征收的租庸调残额和非法赋敛,确定为各州府的两税总额,然后按一定标准加以摊派。由此可推知,唐代两税法
A.严格遵循“量出制入”的原则 B.易导致各州税收负担不平衡
C.为地方势力坐大创造了条件 D.减轻了农民的人身依附关系
8.《宋人轶事汇编》记载,北宋名将狄青担任河北真定路副帅时,举行酒宴,一个名叫刘易的低级文臣也在座。酒宴中有伎人以儒者为戏,刘易大怒,指着狄青骂道“黥卒竟敢如此”,把酒杯摔在地上不辞而去。而狄青“笑语益温”,第二天亲自登门向刘易赔罪。这一记载从侧面反映了宋朝
A.崇文抑武的治国理念 B.文武兼备的人才标准
C.秉笔直书的史学精神 D.忠君勇猛的武将形象
9.下表为辽、夏、金三朝实行的统治政策。这些政策的推行
辽 职官设置分为南、北面官,南面官负责以汉人为主的农耕民族事务,北面官负责契丹等游牧民族事务
夏 基本模仿北宋制度,中央机构除汉式官称外,同时有一套本民族称谓的官称
金 基本沿袭唐宋制度,同时保留了一套女真族的管理系统一猛安谋克制
A.体现了民族治理具有差异性 B.防止了少数民族的汉化
C.缓和了域内各民族间的矛盾 D.巩固了统一多民族国家
10.宋元时期,在部分地区的人们心目中,四海龙王(传说其主要职责是在人间司风管雨)的地位每况愈下,逐渐为妈祖(也称天妃、天后、天后圣母,福建、广东、台湾一带称之为妈祖)所取代。能够和这一情景联系起来的是宋元时期
A.商品经济提升女性地位 B.闽粤佛教影响力大
C.程朱理学成为官方哲学 D.航海事业得到发展
11.明清时期,士人中言“货财之利”者甚多,如明代士人陈第即言:“义即在利中,道理即在货财之中”;清代儒者颜元,讲商贾“聚财货”的行为与“百职居官”“学者进德”“农成佳禾”一样,是值得肯定的。据此可知当时
A.商人社会地位提高 B.传统价值观受冲击 C.百姓注重财富积累 D.四民社会走向解体
12.曾国藩编练的地方武装--湘淮军逐渐发展成为清政府镇压太平天国的主要依赖力量,一批湘准军将领担任了地方督抚。据统计,仅湘系集团,官至总督、巡抚、尚书、侍郎、提督者即有10人之多;官至道员、总兵以上者又有100多人。由此可知
A.满汉民族矛盾趋于缓和 B.中央集权遭到严重破坏
C.晚清统治基础严重动摇 D.清廷权力结构发生变化
13.洋务运动中后期,少数“官督商办”的民用企业发展为独立经营的商办企业。甲午中日战争前后,代表新的生产力的近代产业工人已达到20万人左右。这反映了
A.近代工业发展加速自然经济解体 B.洋务企业实现了向民营企业转型
C.自救变革促进晚清社会结构变动 D.民族资本主义经济获得初步发展
14.《辛丑条约》规定,清政府赔偿各国白银4.5亿两,分39年付清。以海关税及盐税作抵押,但这两项税收为清朝政府最主要的财政收入来源。据此可知
A.列强意识到了中国偿还能力薄弱 B.清政府关税和盐税收入足够偿还赔款
C.列强变相控制了中国的经济命脉 D.列强对中国进行资本输出的需求增强
15.新文化运动初期,李大钊主张通过争取民主权利来解放妇女。五四运动后,他开始阐释这样一个观点,“妇女的历史地位、道德观念、家族制度的变化都是社会经济制度变化的结果”。这一变化是因为
A.妇女地位有了显著提高 B.马克思主义的广泛传播
C.封建伦理纲常逐渐式微 D.妇女问题成为社会共识
16.有学者这样描述抗日战争中的某一战役:“首先从破袭正太铁路发起,正太铁路横越太行山,是日军在华北的重要交通运输线。八路军突然发动猛烈攻击,使日军张皇失措,取得了较大战果。”这一战役
A.打破日军不可战胜的神话 B.标志着全国团结抗战局面初步形成
C.使抗战进入战略相持阶段 D.使敌后战场逐渐成为抗战的主战场
二、非选择题:本大题共4小题,第17题14分,第18题12分,第19题12分,第20题14分,共52分。
17.阅读材料,回答问题。(14分)
材料一
春秋战国时期,社会的矛盾突出,“礼崩乐坏”,秩序不再。“礼乐征伐自天子出”变为“礼乐征伐自诸侯出”。各国积极尝试改革变法,以求在争霸中占有一席之地。在急剧变化的现实社会中,一部分被剥夺了生产资料的士人,开始思考变革时期的社会发展以及随之而来的社会矛盾,并提出自己的看法和这些问题的解决方法。于是,春秋战国时期涌现了各种治国学说,形成“百家争鸣”的局势。
-摘编自李浩《儒家思想流变对中国古代个体意识变迁的影响》
材料二
由孔子开创的儒学在战国百家争鸣中得到系统的阐述和发扬,成为影响最大的学派之一。秦统一后采取文化专制政策,焚书坑儒,儒学遭到严重打击。到汉武帝时期,儒学成为官方倡导的主导性学术,奠定了中国文化的传统基调。·····到了南北朝时期,三教并行,儒学、佛教、道教继续相互融通。南朝经学深受玄理,又受佛学的影响,用义疏的形式疏解儒家经典。······隋唐时期处于政治大一统的时代,儒学也得到复兴。在儒学复兴的背景下,佛教发展引发了儒学与佛教的直接冲突。反佛的儒者中,最著名的是韩愈。韩愈对佛教的激烈批判,凸显出儒家思想与佛教的确存在深层次的冲突,但其学说中也还是明显地吸收了佛教的心性学说,来丰富儒家思孟学派的修心学说。······宋初以来,思想家们不满于汉唐章句之学的烦琐,认为其无助于儒家义理的阐发,他们从自己对经文的理解出发,探究儒家经典的大义,形成儒学研究的新途径。
-摘编自赵轶峰《大学人文素质教育教材:中华文明史》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百家争鸣出现的背景。(6分)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中国古代儒家思想的变迁过程,并谈谈你对儒家思想变迁的认识。(8分)
18.阅读下列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2分)
材料一
贵金属、玉器和畜牧产品是吐蕃进贡唐朝的主要贡品,作为“赏赐”品,唐朝往往会回馈吐蕃大量的绫罗绸缎,以彰显中原王朝的天威。换言之,落后的奴隶制游牧经济与先进的封建制农耕经济的互补构成唐蕃民族交往交流交融的本质。贡赐贸易催生了唐蕃汉藏民族官方和民间“绢马互市”。因吐蕃人世居青藏高原,多以牛羊肉、酥油和青稞等高热量、高蛋白质的食物为主,而茶具有解油腻和助消化的功能,故“嗜茶”。各自短缺必需品为唐蕃之间“茶马互市”创造了交换条件,有此形成了沟通汉藏友好往来的茶马古道。
-摘编自贺冬《论唐蕃民族交往交流交融的生成逻辑》
材料二
译仓和孜康两个机关是代表西藏地方政府的僧官、俗官两个系统。一切重要职务首先在20多家大贵族当中挑选,剩下的职官空缺才在普通贵族出身的仲科尔中选任。平民几乎没有可能参与到西藏地方政府中,除非家中出现某位大活佛的“转世灵童”。18世纪中期以来,一切用人、行政事务都须驻藏大臣禀呈清政府执行,清朝对西藏地区实行了较元、明两代更加直接全面的统治。
-摘编自金雷、格桑曲珍《浅谈清朝西藏的治理及地方职官制度》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分析唐蕃贸易的积极影响。(4分)
(2)根据材料二,概括清代西藏地区职官系统的特点,并结合史实说明清朝对西藏地区实行了“更加直接全面的统治”。(8分)
19.中国近代史,是一部屈辱史,也是一部奋斗史。面对列强的一次次侵略,中国仁人志士们感受到了西方的冲击,并做出了反应,努力探索着国家的出路。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2分)
材料
近代中国大事记
根据材料,结合论述需要,选择其中部分史实,围绕“近代救亡图存”的主题,自拟题目,写一篇历史小论文。(要求:立论正确,史论结合,史实充分,逻辑清晰,表述成文。)
20.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4分)
材料一
袁世凯取代孙中山后,接过南京临时政府和孙中山的振兴实业口号,表示:“民国成立,宜以实业为先务”。社会各界也普遍认为,民国成立专制政体消除,给实业发展带来了前所未有的新机遇,他们纷纷建立农、工、商等各种经济团体,以推动国家和社会的经济建设事业。这一切使民国初年出现了一股波及全国上下的振兴实业潮流。······张謇出任农商总长后,又提出了一系列针对国家和社会经济状况的施政纲领。
-摘编自许明敏《张謇与民国初年的经济体制改革》
材料二
从1939年起,陕甘宁边区政府对私营工业采取贷款投资、订货收购产品、免收工厂的营业税等办法帮助其发展。以延安市为例,1937年有私营商业150家,到1939年增至246家。1940年12月,中央书记处作出《中央关于各抗日根据地劳动政策的初步指示》:“根据地的劳动政策,应当既照顾工人利益同时又要照顾统一战线各阶级利益,工人单方面决定之条件,不应强迫雇主执行。”1940年12月,中共中央在《关于华中各项政策的指示》中,作出民族资产阶级和开明地主均应参加“联合政权”的指示。1944年7月,中共中央西北局作出指示:凡私人资本经营工业,政府应予以协助,并对其企业的发展予以法律上的保障。
-摘编自杨青《抗战时期党的私营工商业政策与抗日根据地的私营工商业》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民国初期“实业发展”的有利因素。(6分)
(2)根据材料二概括中国共产党为推动民营经济发展采取的措施,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其积极影响。(8分)
  2024—2025学年度广西壮族自治区柳州市区域联合校高一第一学期期末考试历史试题
  答案及简析
  1.答案:C
  简析:材料重点强调良渚文化晚期的龙到陶寺文化早期的龙,再到后续历代演化,形成中华龙文化主体形象,突出了中华文明发展具有连续性特征,C选项正确。A选项,良渚文化并非中华文明的中心,且材料未体现这一内容;B选项,材料未突出多元一体的特点;D选项,龙虽为中华文明象征,但不是材料论述的核心主旨。
  2.答案:B
  简析:青铜器铭文记载周康王册封矢为宜侯,并赏赐礼器、土地等,这与西周分封制下天子分封诸侯、赐予土地和人口等内容相符,有助于研究分封制的推行,B选项正确。A选项,井田制产生于西周之前;C选项,材料重点在于册封内容,并非青铜器铸造;D选项,此时宗法制并未瓦解。
  3.答案:B
  简析:秦朝统一六国后,疆域辽阔,采取统一车轨、文字等诸多举措,主要目的是加强对广大疆域的有效统治,适应统治需求,B选项正确。A选项,统一度量衡等举措有推动商业发展的作用,但并非主要目的;C选项,促进交通工具进步只是其中一个方面,并非主要意图;D选项,缓和民族矛盾不是这些举措的主要目的。
  4.答案:C
  简析:西汉时期中原与西域物产交流、技术传播,主要得益于张骞出使西域开辟丝绸之路,加强了中原与西域的联系,C选项正确。A选项,市场需求扩大不是这些现象出现的主要原因;B选项,丝织品受推崇是交流的表现,而非根源;D选项,农业生产水平提升不是直接导致这些现象出现的原因。
  5.答案:A
  简析:十六国时期少数民族政权统治者以华夏后裔自居,采用汉姓、国号,祭祀华夏祖先,反映出他们对华夏文化的认同,体现了民族交融进一步增强的趋势,A选项正确。B选项,材料未体现民族矛盾得到有效缓和;C选项,将其行为归结为学术追求不恰当;D选项,材料与经济繁荣无关。
  6.答案:D
  简析:敦煌莫高窟隋代洞窟中既有波斯萨珊王朝的翼马联珠纹,又有中国传统的莲花联珠纹,说明隋代文化具有兼容并蓄的特征,能够吸收外来文化元素,D选项正确。A选项,仅从这两种图案不能得出佛教文化得到推广的结论;B选项,“主导地位”说法错误;C选项,“冲击”表述不准确,材料体现的是文化融合。
  7.答案:B
  简析:唐代两税法按各州府过去征收户税、地税最多一年的总额等确定两税总额再摊派,由于各州过去征收情况不同,这种方式容易导致各州税收负担不平衡,B选项正确。A选项,“严格遵循”表述错误;C选项,材料未体现会为地方势力坐大创造条件;D选项,材料中未提及农民人身依附关系的变化。
  8.答案:A
  简析:低级文臣刘易对名将狄青无礼,狄青却“笑语益温”并登门赔罪,这一现象侧面反映出宋朝重文轻武的治国理念,文官地位相对较高,武将对文官较为忍让,A选项正确。B选项,材料未体现文武兼备的人才标准;C选项,材料重点并非史学精神;D选项,材料主要体现的是宋朝的治国理念,而非武将形象。
  9.答案:A
  简析:辽、夏、金三朝分别针对本民族和其他民族的特点设置不同的统治政策,体现了民族治理具有差异性,A选项正确。B选项,这些政策并非为了防止少数民族汉化;C选项,缓和矛盾是政策实施的影响之一,但不是这些政策的主要作用;D选项,辽、夏、金时期国家处于分裂状态,并非统一多民族国家。
  10.答案:D
  简析:宋元时期航海事业发展,人们在航海过程中需要祈求海上保护神的庇佑,妈祖作为航海保护神地位逐渐上升,取代四海龙王,D选项正确。A选项,商品经济发展与女性地位提升并无直接关联;B选项,材料与佛教影响力无关;C选项,程朱理学与妈祖地位上升没有直接联系。
  11.答案:B
  简析:明清时期士人肯定商贾“货财之利”的行为,突破了传统重义轻利的价值观,说明传统价值观受到冲击,B选项正确。A选项,士人言论不能直接表明商人社会地位大幅提高;C选项,材料主要是士人的观点,未体现百姓注重财富积累;D选项,四民社会在明清时期并未解体。
  12.答案:D
  简析:湘淮军将领大量担任地方督抚,改变了清政府原本的权力结构,汉族官员势力在地方得到增强,D选项正确。A选项,材料未体现满汉民族矛盾趋于缓和;B选项,“严重破坏”表述过于严重;C选项,晚清统治基础并未因湘淮军将领任职地方督抚而严重动摇。
  13.答案:C
  简析:洋务运动中后期企业的转型以及产业工人数量的增加,表明洋务运动这一自救变革促进了晚清社会结构的变动,C选项正确。A选项,材料未突出自然经济解体的内容;B选项,“实现转型”说法错误,只是部分“官督商办”民用企业发展为商办企业;D选项,材料主体是洋务运动相关企业和工人,并非民族资本主义经济。
  14.答案:C
  简析:《辛丑条约》规定以海关税及盐税作抵押赔偿各国白银,海关税和盐税是清朝主要财政收入来源,这使得列强变相控制了中国的经济命脉,C选项正确。A选项,列强的目的并非考虑中国偿还能力;B选项,关税和盐税不足以偿还赔款;D选项,材料未体现列强对中国资本输出需求增强。
  15.答案:B
  简析:五四运动后,马克思主义广泛传播,李大钊受到马克思主义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等理论的影响,从社会经济制度角度看待妇女问题,观点发生变化,B选项正确。A选项,当时妇女地位并未显著提高;C选项,封建伦理纲常逐渐式微不是李大钊观点变化的主要原因;D选项,“成为社会共识”说法错误。
  16.答案:D
  简析:根据“破袭正太铁路”等信息可知该战役是百团大战,百团大战有力地打击了日军的侵略气焰,使敌后战场逐渐成为抗战的主战场,D选项正确。A选项,打破日军不可战胜神话的是平型关大捷;B选项,西安事变和平解决标志着全国团结抗战局面初步形成;C选项,武汉会战使抗战进入战略相持阶段。
  17.
  (1)背景:经济上,铁犁牛耕逐步推广;政治上,周王室衰微,礼崩乐坏,诸侯变法,统治者礼贤下士;文化上,学术下移,私学兴起,学术自由化;阶级关系上,新兴地主阶级和士阶层崛起。
  (2)变迁历程:春秋孔子创立儒学,战国孟子、荀子发展使其成为蔚然大宗;秦朝焚书坑儒,儒学受打击;汉武帝时儒学成为正统;魏晋南北朝受佛道冲击;隋唐逐渐复兴;两宋发展为理学,地位巩固。
  认识:思想变革需适应社会发展潮流,应主动吸收其他思想长处完善自身体系。
  18.
  (1)积极影响:巩固和发展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促进汉藏友好关系与经济文化交流;推动藏族地区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
  (2)特点:分僧俗两个系统;以出身为选任主要依据,贵族垄断地方职官任选,平民难以参与。
  说明:中央设理蕃院掌管民族事务;册封达赖和班禅;派遣驻藏大臣;颁布《钦定藏内善后章程》;实行金瓶掣签确认转世灵童人选。
  19.可参考示例:
  论题:救亡图存运动推动了中国近代化进程的发展。
  阐述:两次鸦片战争使中国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民族危机加深。洋务派开展洋务运动,创办民用工业如上海轮船招商局,推动近代航运业起步,刺激民族资本主义产生;1877年丁日昌在台湾架设中国第一条长途电报线;1909年京张铁路通车,为中国铁路事业自主发展奠定基础。这些救亡图存运动推动中国在近代工业、电信、交通等方面不断进步。
  小结升华:在民族危机背景下,先进中国人的抗争推动了中国社会的进步。
  20.
  (1)有利因素:中华民国成立,推翻专制政体;政府实行经济改革,鼓励民间兴办实业;各种经济团体推动;实业救国思潮;群众性爱国运动;一战期间西方列强忙于欧战。
  (2)措施:扶植私营工商业发展;合理调整劳动政策;保障私营工商业者的政治权利。
  积极影响:增强战时后方经济力量,保障长期抗战;巩固和扩大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推动民族资本主义发展;有利于抗日根据地民主政治建设。
同课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