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2025学年度河南省南阳市高一第一学期期末模拟练习历史试题(含答案)

文档属性

名称 2024—2025学年度河南省南阳市高一第一学期期末模拟练习历史试题(含答案)
格式 docx
文件大小 135.6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历史
更新时间 2025-02-07 21:36:44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高一期末历史试卷模拟(一)
一、选择题:本大题共16小题,每小题3分,共48分。在每小题列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最符合题目要求的。
1.湖南澧县城头山古城遗址距今约6000年,是中国迄今已知最早的新石器时代城址。城址内外发掘出大片房屋建筑遗迹,多座陶窑,以及中国迄今已知最早的祭坛和古稻田。这说明()
A.城市是最早出现的人类文明要素B.长江流域是中华文明的重要源头
C.古城先民已摆脱对渔猎采集的依赖D.遗址所处时代已迈入阶级社会门槛
2.儒家起于鲁,传布于齐、晋、卫;墨家始于宋,传布于鲁、楚、秦;道家起源于南方,后在楚、齐、燕有不同分支;法家源于三晋,盛行于秦。这()
A.促进了政治统一B.维系了“学在官府”的局面
C.冲击了贵族政治D.导致了各诸侯国之间的矛盾
3.宗庙是帝王或诸侯祭祀祖先之所,其设置几乎贯穿古代中国。东周时期,诸侯国的宗庙多设于国都,由国君亲祭。秦统一后,除在都城设宗庙外,还在全国县级行政区域设置祭祀秦始皇父亲的“太上皇庙”,并由地方官主持祭祀。该举措表明秦朝()
A.通过宗庙祭祀强化宗法制B.人伦秩序服务于国家治理
C.力图践行以孝治国的理念D.郡县制逐渐取代了分封制
4.780年,唐政府推行两税法时规定“户税交钱”,但由于农民手中无钱,因而实际交纳户税时,广大农民或出售农产品以获取现钱,或采取折钱纳物(即将税钱折算成绢帛等实物)方式进行交纳。由此可推知,两税法的实行()
A.导致了赋税征收的混乱B.加重了农民的税额负担
C.推动了农村经济的发展D.扩大了国家财政的税源
5.隋朝时期,儒学家提出儒、佛、道“三教合归儒”,主张以儒学为主,调和并吸收佛教、道教的理论。唐初统治者奉行三教并行政策,奉老子为祖先,道教最受推崇;武则天推崇佛教,佛教在社会上也有很大发展,形成不同宗派。这一现象反映了0
A.佛教取代了儒学正统地位B.隋唐时期文化呈现多元特征
C.佛教本土化迎合统治需要D.佛教对中国文化影响深远
6.自北宋宝元元年(1038年)至庆历四年(1044年),大量货币输入并停滞于陕西路(今陕西、甘肃等地区),而货币主要输出地东南地区则出现铜钱匮乏的钱荒现象。宋仁宗中后期(1023-1063年),东南地区钱荒现象愈发严重。导致东南地区钱荒现象的原因最可能是()
A.王安石变法的失败B.自然灾害的频发
C.南方铜矿资源匮乏D.宋夏战争的进行
7.有学者认为:“行省的最高长官宰相和平章政事掌握一省军事、行政、财政大权,各级官吏由中书省和吏部选用,既保证了中央有足够的力量统治全国,又能保障地方有适度的权力进行建设,比较顺利地解决了唐宋之时的集权弊端。”由此可知()
A.行省制下地方官员权力不受约束B.行省制消除了地方割据的根源
C.行省内部权力相互牵制,有利于维护统治D.行省覆盖全国,有利于中央集权
8.清光绪帝下诏:“嗣后我君臣上下惟期坚苦一心,痛除积弊......详筹兴革”,以此改变国内不鼓励发展工商业的政策。与此同时,两广总督刘坤一对以往的工商业政策也大加批评,说“无事不由官总其成,官有权、商无权”。这说明
A.民族危机空前严重B.政府力求变革以图存
C.洋务新政推行受阻D.工商业得到较快发展
9.1920年陈衡哲被聘为北京大学教授,她曾在一篇英文杂文中谈到:“现代中国女人不仅仅是一个西化了的人,而且是一个既利用现代世界提供的种种机会发展人格、又从她的祖先那继承了独特印记的女人。”这说明她()
A.深受新文化运动的影响B.期望中国民众人格独立
C.冲破了封建礼教的束缚D.文学创作方面融贯中西
10.1935年12月9日,中国共产党领导的抗日救亡运动爆发后,学生运动迅速扩展到全国30多座大城市。各地工人纷纷集会罢工予以支持,宋庆龄、邹韬奋、鲁
迅、陶行知等各界爱国进步人士也纷纷支持。这说明()
A.中国共产党开始领导全国抗战B.全国抗战局面已经形成
C.抗日救亡成为大势所趋D.全国抗日救国怒潮兴起
11.从1936年起,中国共产党提倡与各党派、团体和军队结成一个反日大同盟,在中国共产党的倡导下,“全国抗日解放联盟”“全国救亡社”等民间组织应运而生。
一些颇有说服力的口号如“中国人不打中国人”“立即对日开战,停止剿共”等广为流传。这从侧面反映出()
A.中日民族矛盾上升为主要矛盾B.中国共产党的主张得到各个阶层的支持
C.国共开始酝酿建立抗日民族统一战线D.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初步形成
12.1941年底世界反法西斯战争正处于最艰苦的时刻,日本发动了第三次长沙战役。在这场战役当中,我国军队英勇抗击,致使入侵长沙之敌伤亡5.5万人。当时伦敦泰晤士报说,12月7日以来,同盟军唯一决定性胜利是长沙大捷。对此解读正确的是()
A.美国由此推动建立世界反法西斯同盟
B.长沙战役促使抗日战争进入相持阶段
C.当时的中国已开始对日军发起局部反攻
D.中国战场是世界反法西斯的东方主战场
13.关于解放战争中国民政府政权迅速崩溃的原因,学术界众说纷纭。有的人认为是国民党政治统治的腐败,即坚持一党专政、个人独裁,肆意发动内战;有的人认为是国民党军事指挥无能、上下脱节,军队内部派系林立、以邻为壑;还有的则认为是国统区经济的崩溃。对此解读正确的是()
A.学者素养制约史学研究B.历史研究无法形成统一结论
C.研究角度影响历史解释D.历史解释具有较强的随意性
14.20世纪80年代以来,我国钢产量迅速增长,满足了国民经济发展的需要。1983年达到4002万吨,1986年达到5205万吨,至2002年达到18224.89万吨,钢产量已连续7年保持世界第一。这主要是因为()
A.优先发展重工业B.经济体制改革深化
C.综合国力的增强D.对外开放渐趋深入
15.“2011年,香港地区生产总值较回归前的1996年增长54%,澳门地区生产总值较2000年翻了两番多,年均增长率达12.5%。香港、澳门社会保持稳定,经济更加繁荣。”这显示了0)
A.中国国际地位的提高
B.改革开放的巨大成效
C.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
D.一国两制的强大生命力
16.习近平总书记说:“什么样的国际秩序和全球治理体系对世界好、对世界各国人民好,要由各国人民商量,不能由一家说了算,不能由少数人说了算。”这旨在强调()
A.中国致力于推动世界的和平与发展
B.全球治理格局取决于国际力量的对比
C.中国努力推动全球治理规则民主化
D.全球治理体系不应以综合实力为基础
二、非选择题:本大题包括4小题,共计52分。
17.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4分)
材料一
荀子所处的时代,各种思想不断碰撞,激烈交锋。荀子以批判的眼光审视各家学说,他对孟子的“性善论”提出质疑,认为人性本恶,需要通过后天的教育和规范来引导人们向善。
他推崇礼法并治,强调礼在规范人们行为、维护社会秩序方面的重要作用;认为“义”为礼法核心,强调要以“义”节制人心,以及要强化礼法对人们思想的约束作用,从而实现国家政治稳定、社会安定有序。
-摘编自管峰《荀子礼法思想内容及其当代价值》
材料二
荀子的学生韩非和李斯后来成为法家的代表人物,他们将荀子的部分思想与法家思想相融合,为秦国的统一大业以及后续治理提供了理论支撑。与此同时,荀子的思想也对后世的儒家学者产生了重大影响。例如汉代的董仲舒在一定程度上吸收了荀子的思想,强调君主的权威以及道德教化的作用。
-摘编自张岂之《中国思想文化史》
(1)根据材料一,概括荀子思想的主要内容,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荀子治国思想形成的背景。(10分)
(2)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荀子思想的时代价值。(4分)
18.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4分)
材料一
秦统一六国后,秦始皇对边疆地区高度重视。在北方,秦始皇派遣蒙恬率三十万大军出击匈奴,收复河套地区;下令修筑长城,将秦、赵、燕三国旧长城连接起来,有效地抵御了匈奴的南下侵扰。同时,秦始皇还在北方边疆设置了九原郡等郡进行管理。
-摘编自林剑鸣《秦史稿》
材料二
秦朝在南方地区积极开拓。秦始皇发动五十万大军南征百越,历经数年艰苦征战,最终将岭南地区纳入秦朝版图。秦朝在岭南设立桂林、象郡、南海三郡,并迁徙大量中原人口到岭南,促进了当地的开发和民族交融。
-摘编自王子今《秦汉边疆与民族问题》
材料三
秦朝对西南边疆也有所经营。秦始皇派遣常颏开通了五尺道,加强了秦朝与西南地区的联系,使得西南地区的一些少数民族部落开始被纳入秦朝的统治范围。
-摘编自张岂之《中国历史十五讲》
(1)概括秦朝边疆治理的措施,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这些措施实施的条件。(8分)
(2)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要说明秦朝边疆治理的历史影响。(6分)
19.阅读材料,回答问题。(12分)
材料某中国革命纪念馆关于“中国特色的革命道路探索”的展板有四幅图片
结合材料与所学知识,为“中国特色革命道路探索”的展板写一份解说词。(要求:解说全面,史实准确,语言流畅,表述成文。)
20.阅读材料,回答问题。(12分)
材料一洋务运动从近代化这个角度来看,可以分成四个递进层次。第一个层次是购洋械、办理洋务交涉。第二层次是请洋人训练军队(教练使用洋枪洋炮,列洋操)和兴办军火工业。第三层次是所谓求富的方略,官办新式工商业和官督商办工商业。第四层次是提倡民族私营工商业的问题。
-摘编自张鸣《梦醒与嬗变》
材料二清末新政改革的症结在于,清政府被视为“洋人的朝廷”的情形下,加强中央集权和巩固皇权的举措,必然激化满汉矛盾,破坏新政改革的合理性和进步性,由此葬送整个新政改革事业,并为革命党人的排满宣传提供口实。这是当时的清朝统治者未曾认识到的一个重大问题,而清政府也将为此付出沉重代价。
-摘编自王建朗、黄克武《两岸新编中国近代史·晚清卷》
(1)结合所学知识,说出材料一中“四个层次”中任意两个层次的史实。(6分)
(2)阅读材料二,概括其观点。(6分,照抄材料不得分)
  2024—2025学年度河南省南阳市高一第一学期期末模拟练习历史试题(一)
  答案及简析
  1.答案:B
  解析:湖南澧县城头山古城遗址有众多早期文明成果,该遗址位于长江流域,这表明长江流域是中华文明的重要源头,B选项正确。材料无法表明城市是最早出现的人类文明要素,A选项错误;虽然有古稻田,但不能就此说明先民已摆脱对渔猎采集的依赖,C选项错误;材料未体现私有制、贫富分化和阶级矛盾等阶级社会的特征,D选项错误。
  2.答案:C
  解析:春秋战国时期,各思想流派兴起并传播,打破了“学在官府”的局面,使得学术下移,冲击了贵族对文化教育的垄断,进而冲击了贵族政治,C选项正确,B选项错误。多个思想流派的流传不利于政治统一,A选项错误;这种思想局面是诸侯矛盾尖锐带来的结果,并非导致诸侯国矛盾的原因,D选项错误。
  3.答案:B
  解析:秦朝将皇室宗庙设置推广到县级行政区域,利用人伦秩序来实现“刑罚中、庶民安”的政治效果,表明人伦秩序服务于国家治理,B选项正确。宗法制在战国后期已瓦解,A选项错误;秦朝主流思想是法家思想,并非以孝治国,C选项错误;材料强调的是宗庙祭祀,与郡县制取代分封制无关,D选项错误。
  4.答案:C
  解析:两税法规定“户税交钱”,农民需出售农产品换钱或折钱纳物,这推动了农产品的商品化,有利于农村经济发展,C选项正确。两税法简化了税收名目,不会导致赋税征收混乱,A选项错误;两税法相对租庸调制减轻了农民负担,B选项错误;材料仅涉及户税交纳方式,未体现国家财政税源的扩大,D选项错误。
  5.答案:B
  解析:隋唐时期,儒、佛、道三家相互交流、吸收,统治者奉行三教并行政策,这体现了当时文化呈现多元特征,B选项正确。隋唐时期主流思想仍是儒家思想,A选项错误;佛教本土化在魏晋南北朝时期就已出现,C选项错误;材料强调的是三教的发展情况,并非佛教的影响,D选项错误。
  6.答案:D
  解析:1038-1044年及宋仁宗中后期,陕西路临近西夏,宋夏战争进行,前线需要大量财政支援,导致大量货币输入陕西路,而东南地区出现钱荒,D选项正确。王安石变法始于1069年,A选项错误;材料未提及自然灾害与钱荒的关系,B选项错误;南方铜矿资源匮乏在材料中未体现,C选项错误。
  7.答案:C
  解析:行省的最高长官掌握多种大权,但各级官吏由中书省和吏部选用,这使得行省内部官员相互牵制,有利于维护统治,C选项正确。行省官员权力受中央制约,A选项错误;行省制不能消除地方割据的根源,B选项错误;材料强调的是行省内部权力制衡,并非行省覆盖范围对中央集权的影响,D选项错误。
  8.答案:B
  解析:光绪帝下诏变革,刘坤一批评以往工商业政策,表明清政府试图通过变革挽救统治,促进工商业发展,B选项正确。材料未直接体现民族危机空前严重,A选项错误;材料未提及洋务新政,C选项错误;材料只是有变革意图,未提及工商业实际发展情况,D选项错误。
  9.答案:A
  解析:陈衡哲强调现代中国女人利用现代世界机会发展人格,又继承传统文化特色,这符合新文化运动时期对女性解放的思考,说明她深受新文化运动影响,A选项正确。材料主要针对女性,并非全体民众,B选项错误;材料未体现冲破封建礼教束缚,C选项错误;材料未提及她的文学创作风格,D选项错误。
  10.答案:C
  解析:各地工人和社会各界爱国进步人士纷纷支持抗日救亡运动,说明抗日救亡成为大势所趋,C选项正确。全国抗战局面形成于1937年卢沟桥事变后,A、B选项错误;全国抗日救国怒潮兴起于1931年九一八事变后,D选项错误。
  11.答案:A
  解析:“全国抗日解放联盟”等民间组织的出现和相关口号的流传,表明中国人要求团结一致抗日,反映出中日民族矛盾上升为主要矛盾,A选项正确。当时国民党未积极回应和支持中共政策,B选项错误;材料主要体现中共的宣传倡导,并非国共建立抗日民族统一战线,C选项错误;1936年西安事变和平解决标志着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初步形成,D选项错误。
  12.答案:D
  解析:第三次长沙战役中中国军队重创日军,得到国际认可,这表明中国战场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中发挥了重要作用,是东方主战场,D选项正确。美国推动建立世界反法西斯同盟是因为太平洋战争爆发,A选项错误;1938年广州、武汉失陷后,抗日战争进入相持阶段,B选项错误;1943年秋以后,中共在敌后战场开始局部反攻,C选项错误。
  13.答案:C
  解析:学术界从政治、经济、军事等不同角度分析解放战争中国民政府政权迅速崩溃的原因,得出不同结论,这体现了研究角度影响历史解释,C选项正确。材料体现的是研究角度的影响,并非学者素养,A选项错误;“无法形成统一结论”说法过于绝对,B选项错误;历史解释需依据史料,并非随意进行,D选项错误。
  14.答案:B
  解析:20世纪80年代以来,我国实行经济体制改革,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促进了钢产业发展,钢产量大幅增长,B选项正确。“一五”计划时期优先发展重工业,A选项错误;钢产量增长是综合国力增强的表现,而非原因,C选项错误;对外开放渐趋深入不是钢产量增长的主要原因,D选项错误。
  15.答案:D
  解析:香港、澳门回归后生产总值增长迅速,社会稳定,经济繁荣,这体现了“一国两制”的优越性和强大生命力,D选项正确。材料主要体现香港、澳门自身发展,与中国国际地位无关,A选项错误;改革开放主要针对内地,与香港、澳门关系不大,B选项错误;香港、澳门实行资本主义制度,C选项错误。
  16.答案:C
  解析: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国际秩序和全球治理体系要由各国人民商量,不能由一家或少数人说了算,这旨在推动全球治理规则民主化,C选项正确。A选项表述正确,但未准确体现材料主旨;全球治理格局取决于多种因素,并非仅国际力量对比,B选项错误;全球治理体系不能脱离综合实力,D选项错误。
  17.
  答案:(1)主要内容:认为人性本恶;推崇礼法并治,以“义”为礼法核心;强调礼法对国家和社会治理的作用。背景:诸侯争霸,社会动荡;士阶层的崛起;社会经济的发展;百家争鸣,各种学说相互碰撞与交流。(2)时代价值:为当时各诸侯国国家治理提供了新路径,对秦国的统一大业及后续治理起到了理论支撑作用;为后世儒家、法家等思想的发展提供了理论借鉴,推动了中国古代思想文化的传承发展。
  解析:(1)从材料一直接归纳荀子思想的主要内容。从当时的政治局势、阶层变化、经济发展和思想氛围等方面分析其治国思想形成的背景。(2)结合材料一、二,从对当时国家治理和后世思想发展两个角度分析荀子思想的时代价值。
  18.
  答案:(1)措施:设郡管理;移民实边;修筑长城;开通五尺道。条件:国家统一的实现;中央集权制度的确立;社会经济的发展;军事力量的强大。(2)历史影响:巩固和发展了统一的多民族国家;推动了边疆地区的经济开发和社会发展;有利于边疆地区社会秩序的稳定;促进了边疆地区的民族交融;为后世的边疆治理提供了重要参考。
  解析:(1)从材料中概括秦朝边疆治理的措施;结合秦朝统一后的政治、经济和军事等方面的情况,分析这些措施实施的条件。(2)从对国家统一、边疆发展、民族交融和后世治理等角度阐述秦朝边疆治理的历史影响。
  19.
  答案:示例:中国特色革命道路的艰辛探索。1927年国民大革命失败后,中国共产党总结教训,发动南昌起义,打响了武装反抗国民党反动派的第一枪,开始探索新的革命道路。接着召开八七会议,确定实行土地革命和武装反抗国民党反动派的总方针。秋收起义受挫后,毛泽东率领部队到达井冈山,创立了第一个农村革命根据地,开辟了适合中国国情的“工农武装割据”的道路。农村革命根据地蓬勃发展。1931年成立了中华苏维埃共和国临时政府。第五次“反围剿”失利,红军被迫长征。1935年召开遵义会议,确立以毛泽东为主要代表的马克思主义正确路线在党中央的领导地位。中国革命道路的探索历经艰难曲折;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的中国革命道路是经过实践所证明的正确道路,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理论飞跃。
  解析:围绕“中国特色革命道路探索”这一主题,结合图片信息,按照时间顺序阐述从南昌起义、八七会议、秋收起义、井冈山根据地建立到中华苏维埃共和国临时政府成立、长征、遵义会议等一系列重要事件,最后总结中国革命道路探索的曲折性和正确性。
  20.
  答案:(1)第一层次:购买西方船炮枪械,设总理衙门处理外交事务等。第二层次:兴办军事工业,例如江南机器制造总局、福州船政局、天津机器局;建成以北洋舰队为代表的新式海军等。第三层次:兴办民用工业,例如上海轮船招商局、上海机器织布局、开平煤矿等。第四层次:允许少数官督商办的民用企业发展为独立经营的商办企业等。(答出其中2个层次的史实即可)
  (2)清政府已成为洋人的朝廷(列强的侵华工具);清末新政激化了社会矛盾;加速了清朝的灭亡。
同课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