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2025学年度河南省信阳市高一第一学期期末考试历史试题(含答案)

文档属性

名称 2024—2025学年度河南省信阳市高一第一学期期末考试历史试题(含答案)
格式 docx
文件大小 61.6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历史
更新时间 2025-02-07 21:49:42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2024-2025学年普通高中高一(上)期末教学质量检测
历史试题
本试卷共4页,20题,满分100分,考试时间75分钟。
★祝考试顺利★
注意事项:
1.答题前,先将自己的姓名、准考证号、考场号、座位号填写在试卷和答题卡上,并将准考证号条形码粘贴在答题卡上的指定位置。
2.选择题的作答:每小题选出答案后,用2B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里,写在试卷,草稿纸和答题卡上的非答题区域均无效。
3.非选择题的作答:用黑色签字笔直接答在答题卡上对应的答题区域内。写在试卷、草稿纸和答题卡的非答题区域均无效。
4.考试结束后,请将本试卷和答题卡一并上交,
一、选择题;本题共16小题,每小题3分,共48分。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
1.下图为河南洛阳偃师二里头遗址出土的青铜爵。此图可以用于研究
A.旧石器文化遗存 B.新石器文化遗存 C.夏文化遗存 D.商文化遗存
2.西周初年,宗法制首先在周天子和诸侯间施行,而后随着封建制的发展和贵族等级的确立,宗法制也及于中、小贵族,以至于士与庶民之间。这一变化反映了
A.王权观念趋向淡薄 B.诸侯和贵族势力崛起
C.宗法观念深人人心 D.宗法制重视嫡庶关系
3.据《睡虎地秦墓竹简·语书》载:“凡良吏明法律······有廉洁敦愨而好佐上。······恶吏不明法律令,不智事,不廉洁,毋以佐上。”材料中“佐上”的实现,依赖于
A.郡县制度的推广 B.以法为教的实施 C.监察管理的加强 D.等级秩序的维护
4.汉武帝建元五年置《诗》、《书》、《易》、《礼》、《春秋》五经博士,皆为今文学家;汉武帝元朔五年,采纳丞相公孙弘的建议,为博士置弟子员50人,汉武帝的上述做法意在
A.巩固中枢权力体系 B.弱化门阀士族观念
C.促进儒学教育普及 D.确立儒学正统地位
5.魏晋南方六朝的经学,由于受玄学的影响,特别重义解。北方则固守汉儒传统,比较重视章句名物的疏注。魏晋时期南北经学发展特点的差异主要缘于
A.民族交融的状况 B.经济类型的差异 C.佛教冲击的程度 D.政治局面的影响
6.钱穆在《中国历代政治得失》中指出:“唐代群臣朝见,宰相得有座位,并赐茶。古所谓*三公坐而论道',唐制还是如此。迨到宋代,宰相上朝,也一同站着不坐。”这一变化的产生主要是由于
A.因循保守的政治风气 B.君主集权体制的加强
C.崇文抑武的基本国策 D.分化事权措施的推行
7.下表是对明代中后期部分地区社会发展状况的记载。
记载 出处
洞庭之民,鲜务农耕,多商于逃 《吴邑志》
竞贾版锥刀之剩 《荣城志·浙江》
多商费,民竟刀锥,趋末者众 《济宁府志》
多去本就末,以商贾负贩为利 《游州府志》
这主要反映了
A.区域经济发展面临困局 B.传统四民社会遭受冲击
C.社会生活习俗发生变化 D.区域差异影响经济结构
8.清政府在边疆少数民族地区所实行“大权集中,小事分散”以及“因俗而治”的做法,这一做法
A.提高了中央政府的行政效率 B.消除了少数民族地区叛乱隐患
C.照搬了历代治边政策的经验 D.减少了诸民族间的矛盾和冲突
9.马克思评述晚清时指出:“一个人口几乎占人类三分之一的幅员广大的帝国,不顾时势,仍然安于现状,由于被强力排斥于世界联系的体系之外而孤立无依,因此竭力以天朝尽善尽美的幻想来欺骗自己,这样一个帝国终于要在这样一场殊死的决斗中死去。”材料中“殊死的决斗”指的是
A.鸦片战争 B.第二次鸦片战争 C.中法战争 D.甲午中日战争
10.1867年,曾国藩的幕僚赵烈文评述晚清政局时指出,清王朝“一统既久,剖分之象盖已滥觞,虽人事,亦天意而已”。能够对此评述提供依据的是
A.统治集团的分裂公开化 B.中央政府权力逐步下移
C.军阀割据局面开始出现 D.汉族官僚势力日渐衰弱
11.中国近代某一历史事件作为一场政治运动失败了,但作为一场思想文化运动,它却成功传达了“变”的精神,启蒙思想开始迅速传播,推动了近代中国的民族觉醒。这一历史事件指的是
A.洋务运动 B.百日维新
C.辛亥革命 D.五四运动
12.民国初年,西方民主思潮与实践一时间颇为盛行;然而通过军事实力和政治权谋而成为北京政府大总统的袁世凯,一心谋求个人专制统治,与寄望于民主政治的革命派产生了尖锐的矛盾。这导致了
A.二次革命的发生 B.护国战争的爆发
C.护法运动的兴起 D.军阀割据的形成
13.1935年12月,中共中央决定将“中华苏维埃工农共和国”改变为“中华苏维埃人民共和国”,同时改变自己的各项政策。这一转变反映出当时
A.中国革命新道路的开辟 B.全国性抗战动员的开始
C.社会主要矛盾发生变化 D.抗日救亡运动蓬勃兴起
14.下表中内容源自1949年9月《共同纲领》第一章“总纲”第十一条,其体现的外交理念是
“打扫屋子” B.“一边倒” C.“和平外交” D.“另起炉灶”
15.1952年8月,教育部召开了全国中小学教育行政会议,决定从1952年下半年起至1954年,将全国私立中小学全部由政府接办。此外,从1952年起高等学校院系调整过程中,全部的私立高等学校都由人民政府接办,改为公立高等学校。上述做法
A.落实了科教兴国战略 B.促进了高等教育普及
C.提高了国民文化水平 D.适应了社会发展需要
16.下表为2012年我国农村居民家庭平均每百户拥有电冰箱、空调机、移动电话的数量及其相比于2002年的增长倍数情况统计表。该表可以用于说明
电冰箱 增长倍数 空调机 增长倍数 移动电话 增长倍数
67.3台 3.5倍 25.4台 10.0倍 197.8部 13.4倍
A.农村居民收入得到快速增长 B.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影响
C.农村居民生活质量明显改善 D.经济持续健康发展新目标的实现
二、非选择题:本题共4小题,共52分。
17.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4分)
材料宋初汲取了唐代藩镇割据的教训,革除了藩镇的实权,尽罢节度使所辖支郡,节度使只是空衔,不理州事,诸州直属中央;并将全国府州军监划分为若干区域,每一区域设转运使负责征收和转输各地的财赋,既然要转输,其必与交通路线有关,故称此区域为路。以后转运使职权逐渐扩大,兼及“边防、盗贼、刑讼、金谷、按廉之任”,控制了地方一切行政事务,形成分路而治的局面。真宗时(998-1022年)考虑到转运使权力太重,于是增设了提点刑狱使,总揽一路司法和监察,安抚使主持一路军事,提举常平使主管一路储备粮食平抑物价,而转运使专理一路财赋和民政。所以宋代一路有四个长官:转运使(简称滑司)、提点刑狱使(简称宪司)、安抚使(简称帅司)、提举常平使(简称仓司),总称监司。
-摘编自邹逸麟主编《中国历史地理概述》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宋代地方行政制度的特点。(8分)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要评述宋代地方行政形成的“分路而治”局面。(6分)
18.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2分)
材料一1902年,戊戌维新失败后避难日本的梁启超发表了《进化论革命者颉德之学说》,其中称“麦喀士”(马克思)为社会主义之泰斗,开中国人介绍马克思之先河。后来他又发表过不止一篇文章,介绍马克思的学说,反映出他对新知的敏感。
-摘编自张海鹏著《中国近代通史》(第六卷)
材料二在生产方面废除了资本私有和生产过剩,在分配方面废除了剩余价值,才可以教济现代经济的危机及社会不安的状况。这就是我们所以要讲社会主义之动机。······中国不但有讲社会主义底可能,而且有急于讲社会主义的必要。······只有俄国的共产党在名义上,在实质上都真是马格斯主义。·····我以为中国的改造与存在,大部分都要靠国际社会主义的运动帮忙,这是不容讳饰的了;国内的资本阶级虽尚幼稚,而外国资本主义的压迫是人人都知道的,因此阶级战争的观念是中国人应该发达的了;再睁开眼睛看看我们有产阶级的政治家政客底腐败而且无能和代议制度底信用,民主政治及议会政策在中国比在欧美更格外破产了;所以中国若是采用德国社会民主党的国家社会主义,不过多多加给腐败贪污的官僚政客以作恶的机会罢了。
-摘编自陈独秀《社会主义批评》,载《新青年》第9卷第3号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述马克思主义学说传入中国的历史背景。(6分)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中国早期马克思主义者代表性人物陈独秀阐明的主要观点。(6分)
19.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4分)
材料据统计,1953年全国工业总产值为367.4亿元,其中纺织工业产值为99.1亿元,食品工业产值为80.9亿元,仅这两项就占全国工业总产值的49%;在地方工业中,1953年总产值为221亿元,其中纺织工业和食品工业占54.2%。据当时调查,纺织工业和卷烟、油脂、制糖等食品工业由于缺乏原料,普遍开工不足。······就中央政府来说,工业、交通和国防建设,1955-1957年要比原预算要求增加拨款约50亿元,而收入根据财政部计算,只能增加18亿元。就地方政府来说,1955年1月全国省(市)计划会议上各省市所报计划与1954年4月的方案相比,工商税要求减少346亿元,而中央分给地方的农林、水利投资却要求增加10亿元。······1953年开展大规模经济建设以后,由于基本建设规模过大和经济增长指标过高,各种短缺接踵而至。政府为了保证经济建设需要和避免市场波动,以农产品统购统销为代表,对越来越多的生产资料实行计划供应。
尽管“一五”计划的前三年经济发展是不平稳的,但是经济建设还是取得了巨大成就。到1955年底,已经完成五年计划投资总额的51%;在限额以上的694个工业建设单位中,已有253项建成投产或部分投产;苏联帮助设计的156项建设,已有106项正式施工,其中29个投产。
-摘编自武力主编《中华人民共和国经济史》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一五”计划时期工业化快速增长面临的基本问题。(8分)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一五”计划时期经济建设取得了巨大成就的原因。(6分)
20.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2分)
材料中华大地哺育着一代又一代勤劳勇敢的劳动人民,祖先们世代不息的顽强拼搏,辛苦耕耘,推动着中国传统的社会经济克服种种艰难险阻,不断进步。至16世纪前后,中国传统的社会经济得到了充分的发育,繁荣富庶;中国的农耕文化,仍然居于世界领先地位,值得自豪。
-摘编自张岱年主编《中国文化概论》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围绕中国传统社会经济发展水平,拟定一个论题,并予以阐述。(12分)(要求:观点明确,史论结合,表述成文。)
  2024—2025学年度河南省信阳市高一第一学期期末考试历史试题
  答案及简析
  一、选择题
  1.答案:C
  简析:河南洛阳偃师二里头遗址一般被认为是夏文化的遗存,出土的青铜爵可用于研究夏文化。旧石器文化以打制石器为主要特征;新石器文化虽然也有陶器等,但二里头遗址出土的青铜爵更符合夏文化中青铜器开始发展的阶段;商文化的典型遗址如殷墟,与二里头遗址特征有别。所以A、B、D选项错误,C选项正确。
  2.答案:C
  简析:宗法制从周天子和诸侯间施行,逐渐推广到中、小贵族乃至士与庶民之间,这一变化体现出宗法观念逐渐深入人心。材料未提及王权观念淡薄,A选项错误;材料强调的是宗法制的传播范围,而非诸侯和贵族势力崛起,B选项错误;嫡庶关系在材料中未体现,D选项错误。
  3.答案:C
  简析:材料中“佐上”要求官吏明法律、廉洁奉公,而监察管理的加强可以监督官吏是否遵守法纪、廉洁,保障“佐上”的实现。郡县制度主要是地方行政制度,与监督官吏关系不大,A选项错误;以法为教侧重于教育方面,不能直接保证官吏廉洁奉公,B选项错误;等级秩序维护与官吏是否能“佐上”没有直接关联,D选项错误。
  4.答案:D
  简析:汉武帝设置五经博士并为博士置弟子员,这些举措是致力于统一思想的活动,其目的是确立儒学正统地位。材料未涉及中枢权力体系,A选项错误;西汉时尚无门阀士族,C选项错误;促进儒学教育普及是客观效果,并非主要意图,B选项错误。
  5.答案:D
  简析:魏晋时期南北长期分裂,政治局面不同导致南北经学发展特点存在差异。民族交融、佛教冲击与南北经学发展特点差异关联不大,A、C选项错误;南北经济类型差异对经学发展影响较小,B选项错误。
  6.答案:B
  简析:唐宋时期宰相朝见时从有座位到站着不坐,这一变化体现了宰相地位下降,反映出君主集权体制的加强。因循保守的政治风气是宋代君主集权体制加强带来的弊端,并非宰相地位下降的原因,A选项错误;崇文抑武基本国策和分化事权措施与宰相地位下降没有必然联系,C、D选项错误。
  7.答案:B
  简析:明代中后期部分地区出现“鲜务农耕,多商于外”等现象,说明农村出现弃农经商倾向,反映了商品经济发展对传统士农工商社会结构的冲击。材料未提及区域经济发展困局和区域差异,A、D选项错误;材料体现的是价值观念转变,并非社会生活习俗变化,C选项错误。
  8.答案:D
  简析:清政府在边疆少数民族地区“因俗而治”,有利于减少诸民族间的矛盾和冲突,巩固多民族国家统一。材料无法判断中央政府行政效率是否提高,A选项错误;“消除”叛乱隐患说法过于绝对,B选项错误;清初治边政策有创新,并非照搬历代经验,C选项错误。
  9.答案:A
  简析:晚清实行闭关锁国政策,落后于世界潮流,鸦片战争是英国为打开中国市场发动的战争,使中国开始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符合“殊死的决斗”。第二次鸦片战争、中法战争、甲午中日战争均发生在鸦片战争之后,闭关锁国局面已被打破,B、C、D选项错误。
  10.答案:B
  简析:太平天国运动后,汉族官僚势力崛起,中央权力下移,地方督抚权力增强,符合“剖分之象盖已滥觞”。统治集团分裂公开化是八国联军侵华战争期间“东南互保”局面的出现,A选项错误;军阀割据局面开始出现于袁世凯病逝后,C选项错误;晚清汉族官僚势力是崛起而非衰弱,D选项错误。
  11.答案:B
  简析:百日维新作为政治运动失败了,但它传播了新思想,推动了启蒙思想迅速传播,促进了近代中国的民族觉醒。洋务运动主要是学习西方技术,不属于思想文化运动,A选项错误;辛亥革命、五四运动与“启蒙思想开始迅速传播”不符,C、D选项错误。
  12.答案:A
  简析:袁世凯成为大总统后倒行逆施,与革命派矛盾激化,革命党人发动二次革命反抗。护国战争爆发于袁世凯称帝后,B选项错误;护法运动兴起于段祺瑞内阁时期,C选项错误;军阀割据形成于袁世凯病逝后,D选项错误。
  13.答案:C
  简析:1935年12月,中日民族矛盾成为主要矛盾,中共中央将“中华苏维埃工农共和国”改为“中华苏维埃人民共和国”,并调整政策,以建立抗日民族统一战线。中国革命新道路在1928年井冈山斗争期间已开辟,A选项错误;卢沟桥事变后全国性抗战动员大规模展开,B选项错误;九一八事变后抗日救亡运动兴起,但这不是中共政策转变的主要原因,D选项错误。
  14.答案:B
  简析:“一边倒”是指中国站在以苏联为首的和平民主阵营之内,将发展同苏联和各人民民主国家的外交关系放在第一位,符合材料体现的外交理念。“打扫屋子”是取消帝国主义特权;“和平外交”强调保障本国权益、拥护和平合作;“另起炉灶”是与旧中国屈辱外交决裂,A、C、D选项错误。
  15.答案:D
  简析:随着土地改革和社会主义改造的进行,私立学校存在的基础发生变化,将私立中小学和高等学校改为公立,适应了当时社会发展需要。“科教兴国战略”提出于1995年,A选项错误;新中国初期高等教育处于起步阶段,尚未普及,B选项错误;材料未提及国民文化水平的变化,C选项错误。
  16.答案:C
  简析:2012年我国农村居民家庭平均每百户拥有电冰箱、空调机、移动电话的数量大幅增长,说明农村居民生活质量明显改善。材料未提及农村居民收入情况,A选项错误;2017年中共十九大标志着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到来,B选项错误;2012年中共十八大提出经济持续健康发展新目标,当时并未实现,D选项错误。
  二、非选择题
  17.(1)
  特点:将地方事务按军、政、财、储等划分,由不同监司负责,各司其职;各路监司治所不同;监司之间相互牵制,形成复式路制;府州可直接向中央奏事。
  评述:宋代实行“分路而治”,目的是避免地方割据,加强中央集权,实现内重外轻。但这种强干弱枝的做法削弱了地方的防务和镇抚能力,导致宋代内忧外患不断。
  18.(1)
  背景:20世纪初,民族危机严重,国人寻求救国之道;西学东渐深入,西方学说受到关注;清末新政期间,通过日文译本和著作引介马克思学说,成为马克思主义传入中国的重要途径。
  观点:阐述了讲社会主义的原因,即解决经济危机和社会不安;说明了中国讲社会主义的可能性和必要性;指出应学习俄国的社会主义,而非德国社会民主党的国家社会主义。
  19.(1)
  问题:工业化推进使农产品供给不足;工业对农业依赖深,存在工农业发展不平衡问题;财政收支缺口大,需增收节支保障重点建设;经济建设中要协调公私矛盾,统筹安排各种经济成分。
  原因:党和政府的领导;“一五”计划的指导;人民群众建设热情高;苏联的援助。
  20.示例
  论题:中国传统社会经济发展曾长期居于世界领先地位。
  阐述:在农业方面,中国传统农业积累了丰富技术,铁犁使用、轮作复种技术推广早于欧洲,蚕桑和茶叶发展突出。手工业上,纺织品、造船、冶炼、瓷器等制造技术先进,“四大发明”更是伟大科技成果。商业领域,战国至明清商业不断发展,城市商业繁荣,货币使用领先西欧。总之,中国传统社会经济的发展推动了世界文明进程。
同课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