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城一中2024-2025学年度高一上学期期末考试
历史试卷
说明:1.答卷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姓名、准考证号填写在答题卡上,贴好条形码。
2.答选择题时,选出每小题答案后,用2B铅笔把答题卡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如需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他答案标号。答非选择题时,用0.5毫米的黑色签字笔将答案写在答题卡上。字体工整,笔迹清楚。
3.请按题号顺序在答题卡相应区域作答,超出区域所写答案无效;在试卷上、草纸上答题无效。
4.考试结束后,将本试卷和答题卡一并交回。
一、选择题:本题共16小题,每小题3分,共48分。每小题列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符合题目要求。
1.面对日寇的侵略,八路军总部主动发动交通破击战,重点破袭正太铁路和同蒲路北段,给日本华北方面军以有力打击。八路军发动的战役是()
A.淞沪会战B.平型关战役
C.台儿庄战役D.百团大战
2.1952年底,我国三亿多无地、少地的农民分到了土地。他们分到土地的法律依据是()
A.《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改革法》B.《中华人民共和国村民自治法》
C.《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通则》D.《中国土地法大纲》
3.下图为西周到西汉初期山东地区政区变化图,这一变化()
A.体现了加强君主专制的诉求B.适应了政局变化的需要
C.立足于缓和阶级矛盾的需要D.吸取了秦朝灭亡的教训
4.北宋时期,茶树的栽培地区越来越广,淮南、江南、两浙、荆湖、福建及四川诸路,茶园十分普遍。淮南地区由于种茶农户众多,称之为“园户”。仅这些地区输送政府专卖机构的茶叶,每年就达一千四五百万斤。这些现象表明()
A.淮南地区茶叶产量最高 B.茶税已成为政府财税主要来源
C.南方经济作物大量种植 D.政府专卖机构垄断了茶叶交易
5.20世纪80年代以来,农村经历了一场巨大的“承包运动”,个人首创精神带来了农业生产的大幅度增长。关于这场“承包运动”说法正确的是()
A.体现了传统平均主义色彩B.改变了我国土地所有制的形式
C.解放和发展了农村生产力D.成为社会主义改造的重要举措
6.1978年我国经济总量仅位居世界第十位,2008年超过德国,居世界第三位,2010年超过日本,居世界第二位,成为仅次于美国的世界第二大经济体。我国经济总量占世界的份额也由978年的1.8%提高到2012年的11.5%。这可说明,改革开放以来我国()
A.综合国力不断增强B.跻身世界发达国家行列
C.外贸总额不断攀升D.人民提前实现全面小康
7.有人指出“三年以来,吾人于共和国体之下,备受专制政治之痛苦......以予观之,此等政治根本解决问题,犹待吾人最后之觉悟。”为此高举起的大旗是()
A.“民族民权民生” B.“自强“求富”
C.“民有民治民享” D.“民主”“科学”
8.战国秦汉时期,北方一直是全国经济重心,但到了魏晋南北朝时期,中原经济独占鳌头的局面不复存在了,原本落后的江南经济获得了显著的发展,使长期以来南北经济发展的不平衡性和差距性缩小了。这说明魏晋南北朝时期()
A.江南经济发展水平迅速超过了北方B.江南经济开发新局面已初步形成
C.北魏的改革促进了江南的开发D.全国经济重心已转移至南方
9.历史发展的每一个阶段都会留下特殊印记,并成为历史见证。下列信息按时序排列正确的是()
① 三衙、知州、汝窑、《四书章句集注》
② 政事堂、藩镇、吴道子、《千金方》
③ 票拟、倭患、白银货币化、《西游记》
④ 宣政院、青花瓷、巴思巴字、《农书》
A.④①③② B.②③①④
C.②④①③ D.②①④③
10.古代某思想家认为,“宇宙之间,一理而已。天得之而为天,地得之而为地,而凡生于天地之间者,又各得之以为性。其张之为三纲,其纪之为五常。盖皆此理之流行,无所适而不在!”该思想家最有可能是()
A.韩愈B.朱熹
C.王守仁D.李贽
11.西汉初年的各种制度基本沿袭秦朝,史称“汉承秦制”,但汉朝也采取了不同于秦朝的措施以巩固大一统国家。不同的措施是指()
A.设置郡县B.中央集权
C.皇帝制度D.尊崇儒术
12宋代的“说话”上承唐代,日益兴盛,在勾栏瓦舍中有很多以此为生的“说话人”。“说话”分为四家:小说、说经、讲史、合声(演出者随兴“指物题咏”)。这反映出宋代()
A.说书艺术开始在民间出现B.世俗文学成为文化主流
C.城市经济发展繁荣D.封建伦理道德沦丧
13.唐代初期,太宗称:“我今为天下主,无问中国及四夷,皆养活之。不安者,我必令安;不乐者,我必令乐。”由于边远诸族聚居地生产相对落后,无法执行内地赋役标准,朝廷依据实情实施轻税政策,如建中元年(780规定:“诸边远州有夷僚杂类之所,应输课役者,随事斟量,不必同之华夏。”上述材料集中体现了唐朝()
A.采取灵活政策促进民族交往B.重视边境民族地区的社会治理
C.调整经济政策推动区域发展D.坚持推行因俗而治的民族政策
14.电视剧《闯关东》在多家电视台热播,剧中格格那文和鲜儿从王府出逃,路上正遇到军队抓住行人强行剪辫子。这一现象的普遍出现与下列哪一事件有关()
A.洋务运动B.维新变法C.义和团运动D.辛亥革命
15.这是某班同学设计的某期板报。其主题是()
A.人民解放战争中的英雄B.社会主义建设的楷模
C.改革开放中的时代先锋D.建设小康社会的典范
16.下表为大汶口文化时期山东邱承墩基随葬品情况统计表。据下表分析该时期(
墓号 出土情况
M3 玉钺1玉斧1石钺14石斧3
M5 玉钺3石钺4石斧4
M10 石钺2
M11 玉钺2石斧8
A.早期国家诞生B.社会分化显现
C.军事征伐频繁D.王权日益集中
二、非选择题:本题共4小题,共52分。
17.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陆)睿(原姓步六孤)始十余岁,袭爵抚军大将军、平原王。......娶东徐州刺史博陵崔鉴女,鉴谓所亲云:“平原王才度不恶,但恨其姓名殊为重复。”时高祖(即孝文帝)未改其姓。-《魏书》卷四十材料二(迁都洛阳后)高祖曰:“今恂(即太子)欲违父背尊,跨据恒朔(今山西大同、内蒙古河套一带)......此小儿今日不灭,乃是国家之大祸......”乃废为庶人。-《魏书》卷二十二
材料三李唐一族之所以崛兴,盖取塞外野蛮精悍之血,注入中原文化颓废之躯,旧染既除,新机重启,扩大恢张,遂能别创空前之世局。-陈寅恪《李唐氏族推测之后记》
请回答:
(1)材料一中,崔鉴对陆睿的不满反映出当时民族关系存在什么问题?为此,孝文帝采取了哪些改革措施?
(2)材料二中孝文帝对太子恂的处理说明了什么?
(3)依据材料三,分析孝文帝改革产生的影响。
18.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鸦片战争以后,在西方殖民势力东侵和中国传统社会架构内海洋性因素缓慢成长的双重作用下,中国近代海疆观念开始缓慢形成。近代意义上的海疆观念包括注重海权意识、海防意识、海洋经济意识、海洋政治意识和海洋国土意识等全方位、整体性的海疆观念。近代中国在由古代传统单一的海疆观念向近代全方位、整体性的海疆观念形成的过程中,充满着激烈的争论与斗争,逐渐形成了海陆并重、注重经济利益、维护海上权益、学习西方科学技术、建立近代海军等积极主动的海疆观念。中国近代海疆观念的形成加速了近代中国民族国家的构建,促进了近代中国社会思想观念的变革。
-摘编自李德元《论中国近代海疆观念的形成》
材料二近年来,海洋问题开始成为我国社会经济进一步发展以及安全稳定的决定性因素。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经济在近几十年的时间内飞速发展,导致我国对外贸易活动不断增长,这就造成了我国经济结构越来越依靠海洋通道,同时也使得我国必须加强海外利益维护工作。除此之外,在我国具有管辖权的周边海域中,一些国家为了获取利益经常对我国海洋权益进行侵犯。这也迫使我国必须加强建设海洋强国,借此维护自身的合法海洋权益。随着当前全球经济一体化建设进程的不断推进,我国已经不断融入国际体系之中,在这样的时代背景下,我国利益的内部需求以及外界环境的压力也大大增加,我国必须加强海权建设工作。
-摘编自刘潇湘《中国建设海洋强国的动力与路径》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近代中国海疆观念形成的特点及原因。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我国建设海洋强国的动力及意义。
19.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中华民族在强敌压境的危急形势下,不少有识之士,正在逐步认识世界大势,提出种种资本主义近代化的设想。洋务派创办的一批近代军民用企业是中国资本主义近代化的开端,带动了后期民族资本主义近代工业的发展。如张謇创办的南通大生纱厂,就是依靠张之洞创办湖北官纱局时廉价转让的纱锭打下的基础;广州民族机器工业中享有“机器老人”称号的技术元老陈桃川,便是洋务企业广州机器局的工人出身。
-摘编自姜铎《谈谈洋务运动的历史经验与教训》
材料二第二次鸦片战争后,清朝统治者掀起了洋务运动。作为运动代表之一的李鸿章曾说:“中国欲自强,则莫如学习外国利器,欲学习外国利器,则莫如觅制器之器。”基于此种认识,李鸿章创办了江南制造总局、金陵制造局等。随着洋务运动的深入,李鸿章认识到“古今国势,必先富而后能强。”于是,他又先后创办了轮船招商局、上海机器织布局等。李鸿章的所作所为,正代表了地主阶级进行工业化探索所走过的独特发展道路。
-《中国历史》(晚清民国卷)
(1)根据材料一,分析洋务派创办近代军民用企业的时代背景。结合所学知识,说明洋务运动的主要特点。
(2)根据材料二概括李鸿章等人的主要主张。他们“所走过的独特发展道路”对中国社会有何积极影响?
20.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周之失在于制,秦之失在于政不在制。......汉有天下,矫秦之枉,徇周之制,剖海内而立宗子,封功臣。
-柳宗元《封建论》
材料二郡县之制,垂二千年而弗能改矣,合古今上下皆安之,势之所趋......则分之为郡,分之为县,俾才可长民者(“长民者”指管理百姓的人)皆居民上,以尽其才,而治民之纪,亦何为而非天下之公乎?
-王夫之《读通鉴论·卷一》
材料三任何制度,断无二三十年而不变的,更无二三百年而不变的。但无论如何变,一项制度背后的本原精神所在,即此制度之用意的主要处则仍可不变,于是每一项制度,便可循其正常轨道而发展。此即是此一项制度之自然生长。
-钱穆《中国历代政治得失》
(1)材料一论述到的西周、秦朝和汉初的地方政治制度分别是什么?
(2)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郡县之制”的历史作用。
(3)综合上述材料,说明材料三中的“本原精神”(目的)是指什么?
2024—2025学年度吉林省白城市第一中学高一第一学期1月期末历史试题
答案及简析
1.答案:D
解析:淞沪会战是国民党军队在上海与日军作战,A选项不符合“八路军总部”“日本华北方面军”等条件;平型关战役作战方式不是交通破击战,B选项错误;台儿庄战役由国民党将领李宗仁指挥,地点在徐州,并非华北,C选项错误;百团大战是八路军在华北地区主动开展的交通破击战,打击了日本华北方面军,D选项正确。
2.答案:A
解析:1950年中央人民政府颁布《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改革法》,使新解放区三亿多无地、少地农民获得土地,A选项正确;《中华人民共和国村民自治法》主要涉及村民自治相关内容,与农民分地无关,B选项错误;《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通则》是调整民事关系的法律,C选项错误;《中国土地法大纲》是1947年在解放区实行土地改革的依据,时间不符,D选项错误。
3.答案:B
解析:西周到西汉初期,山东地区经历分封制-郡县制-郡国并行制的变化,这是适应不同时期政局变化的需要,B选项正确;分封制不利于加强中央集权,A选项错误;这种变化主要是为了巩固统治,与缓和阶级矛盾关系不大,C选项错误;秦朝实施郡县制吸取西周分封制的教训,西汉初年郡国并行制是吸取秦朝灭亡教训,但这不能全面解释整个变化,D选项错误。
4.答案:C
解析:淮南、江南等南方地区茶园普遍,说明南方经济作物大量种植,C选项正确;材料仅表明淮南种茶农户多,不能得出其产量最高,A选项错误;小农经济下土地税和人口税是主要赋税收入,茶税并非财税主要来源,B选项错误;茶叶一部分输送政府专卖机构,还有部分进入市场流通,并非完全由专卖机构垄断,D选项错误。
5.答案:C
解析: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打破平均分配弊端,解放和发展了农村生产力,C选项正确,A选项错误;土地所有制仍是国家和集体所有,未发生改变,B选项错误;社会主义改造在1953-1956年进行,与材料时间不符,D选项错误。
6.答案:A
解析:我国经济总量在世界排名不断上升,占世界份额提高,说明综合国力不断增强,A选项正确;中国仍是发展中国家,B选项错误;材料未提及外贸总额,C选项错误;我国2021年全面建成小康社会,D选项错误。
7.答案:D
解析:材料反映人们在共和体制下仍受专制政治痛苦,为此陈独秀等掀起新文化运动,高举“民主”“科学”大旗,D选项正确;“民族民权民生”是孙中山提出的三民主义,A选项错误;“自强”“求富”是洋务运动口号,B选项错误;“民有民治民享”是林肯提出的民主主义纲领性口号,C选项错误。
8.答案:B
解析:魏晋南北朝时期,北方战乱人口南迁,促进南方经济开发,江南经济开发新局面初步形成,B选项正确;当时江南经济未超过北方,A选项错误;北魏改革主要促进北方经济恢复发展,与江南开发关系不大,C选项错误;经济重心南移完成在南宋,D选项错误。
9.答案:D
解析:②中政事堂、藩镇等是唐代史实;①中三衙、知州等是宋代史实;④中宣政院、青花瓷等是元代史实;③中票拟、倭患等是明代史实,所以正确顺序是②①④③,D选项正确。
10.答案:B
解析:材料中“宇宙之间,一理而已”“三纲五常”等体现了理学思想,朱熹是理学集大成者,B选项正确;韩愈主要是复兴儒学,反对佛教,A选项错误;王守仁是心学代表,主张“致良知”,C选项错误;李贽反对传统伦理道德标准,D选项错误。
11.答案:D
解析:汉朝承袭秦朝郡县制、中央集权制和皇帝制度,但秦朝打击儒家思想,汉武帝时期尊崇儒术,这是两者不同措施,D选项正确,A、B、C选项错误。
12.答案:C
解析:宋代“说话”在勾栏瓦舍中盛行,“说话人”以此为生,反映出宋代城市经济繁荣,市民娱乐生活丰富,C选项正确;“说话”上承唐代,说明之前已存在,A选项错误;世俗文学成为文化主流表述绝对,B选项错误;材料未涉及封建伦理道德,D选项错误。
13.答案:A
解析:唐朝对边远诸族聚居地实施轻税政策,体现了采取灵活政策促进民族交往,A选项正确;材料强调的是民族交往政策,并非治理边疆的具体措施,B选项错误;材料未提及经济政策调整,C选项错误;“因俗而治”在材料中体现不明显,D选项错误。
14.答案:D
解析:辛亥革命后,民国政府颁布《剪辫通令》,出现剪辫子现象,D选项正确;洋务运动、维新变法、义和团运动时期均未出现强制剪辫情况,A、B、C选项错误。
15.答案:B
解析:雷锋、“铁人”王进喜、焦裕禄都是社会主义建设时期的楷模,B选项正确;解放战争时期主要是推翻国民党统治的战争,A选项错误;改革开放始于1978年,时间不符,C选项错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是2021年实现的目标,时间不符,D选项错误。
16.答案:B
解析:大汶口文化时期墓葬随葬品差异大,说明出现贫富分化,社会分化显现,B选项正确;材料无法体现早期国家诞生,A选项错误;玉钺等虽是权力象征,但不能表明军事征伐频繁,C选项错误;大汶口文化时期尚未产生王权,D选项错误。
17.答案
(1)问题:汉族和鲜卑族之间存在矛盾。措施:推行改汉姓、说汉语、改服饰、通婚姻、改制度等汉化措施。
(2)说明改革面临阻力,孝文帝推进改革决心坚定。
(3)影响:促进民族融合,为国家重新统一奠定基础。
解析:从崔鉴对陆睿姓名不满可看出民族矛盾,孝文帝通过一系列汉化措施解决;孝文帝废太子体现改革阻力和他的决心;材料三表明孝文帝改革促进民族融合,有利于国家统一。
18.答案
(1)特点:形成缓慢、时间晚、从传统单一向全方位整体性转变、过程曲折艰难。原因:传统小农经济和陆地边防观念,清政府海权意识淡薄,形成过程受干扰。
(2)动力:经济发展利益扩展需要,维护合法海洋权益需要。意义:促进经济发展,增强综合国力;提升国际地位和竞争力。
解析:依据材料一可概括近代中国海疆观念形成特点和原因;从材料二可知我国建设海洋强国的动力,其意义在于对经济、综合国力和国际地位等方面的积极影响。
19.答案
(1)时代背景:民族危机加深,有识之士推动。特点:采用机器生产,在不改变封建制度前提下学习西方先进技术。
(2)主张:师夷长技(学习和引进西方技术)。积极影响:刺激中国资本主义产生;抵制外国经济侵略;引进技术、培养人才;促进本国封建经济瓦解;是中国早期现代化尝试。
解析:材料一体现洋务派创办企业的时代背景;结合所学可知洋务运动特点;材料二反映李鸿章主张,其积极影响可从对经济、技术、人才等方面分析。
20.答案
(1)制度:西周分封制,秦朝郡县制,汉初郡国并行制。
(2)作用:维护国家稳定;任用有才之人管理百姓;形成中央对地方垂直管理;官僚政治取代贵族政治。
(3)目的:削弱地方权力,加强中央集权。
解析:根据材料和所学知识可得出西周、秦朝和汉初的地方政治制度;郡县制作用可从维护统治、管理方式变革等方面分析;材料中制度变化的本原精神是加强中央集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