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一历史
历史试题共8页,全卷总分100分,考试时间为75分钟。
注意事项:
1.答卷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姓名、准考证号填写在答题卡上。
2.回答选择题时,选出每小题答案后,用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如需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他答案标号。回答非选择题时,将答案写在答题卡上。写在本试卷上无效。
3.考试结束后,将答题卡交回。
一、单项选择题(共16题,每小题3分,共48分)
1.良渚古城遗址位于浙江余姚,距今约5300--4300年。城内外贵族墓地里随葬玉琮、玉钺、玉璧等数十件至上百件精美的玉器,而城外很多普通墓地随葬品稀少,这表明当时
A.处于新石器时代的早期 B.社会阶级分化很明显
C.处于母系氏族社会阶段 D.经济发展水平非常高
2.秦朝的疆域东至东海,西到陇西,北至长城,南达南海。这一辽阔的疆域不仅展示了秦始皇的雄才大略,也为后续的中国历史奠定了坚实的基础。为了治理如此辽阔的国家,秦朝实行
A.三公九卿制度 B.郡县制度C.分封宗法制度D.皇帝制度
3.唐代有16位公主与7个少数民族进行“和亲”,这在古代“和亲”史上是罕见的。唐代“和亲”都是由周边少数民族首领向唐王朝提出请求,并为此主动派遣使者甚至由首领亲自到长安求婚或迎接公主。这一现象
A.反映了中原王朝的强大向心力 B.推动“贞观之治”局面到来
C.避免了政府与少数民族的战争 D.有利于中华文化圈的形成
4.“在许多方面,宋朝在中国都是个最令人激动的时代,它统辖着一个前所未有的发展、创新和文化繁盛期。”下列各项中属于宋朝“创新”表现的有
A.建立起地方监察机构 B.开始出现纸币
C.创制了木活字和铜活字印刷术 D.出现了新的文学体裁--小说
5.下表是清朝在各民族地区的管理举措。据表可知,清朝
地区 举措
西藏 设驻藏大臣与当地达赖、班禅共管,清廷监督实行“金瓶掣签”
新疆 设伊犁将军总领军政,原维吾尔族头领伯克可世袭,由清廷委任并为其定品级
蒙古 设盟、旗两级单位,盟长、旗长由蒙古王公担任,清廷任命
云贵 在条件成熟地区取消了土司世袭之制,依汉制设立府、厅、州、县,任命流官管理
A.正式将西藏地区纳入中央版图
B.消除了民族分裂的隐患
C.加强对少数民族地区直接管理
D.因地制宜处理民族事务
6.明清之际思想家们从明朝衰亡的教训出发,批判君主专制,倡导务实学风,主张经世致用,由此形成了一股积极进步的新思潮。该新思潮
A.具有初步的民主意识
B.摆脱了儒学束缚
C.巩固儒学的统治地位
D.受启蒙思想影响
7.1878年,李鸿章委派商人唐廷枢,筹资从国外购买设备,聘请外国技术人员开办了开平煤矿。产煤质优价廉,逐步代替洋煤在天津市场的地位。据此可知,开平煤矿
A.属于近代的民族资本主义企业
B.不利于百姓生活水平的提高
C.一定程度抵制外来的经济侵略
D.标志着晚清放弃了抑商政策
8.李小明课堂笔记里关于某条约认识的整理:①巨额赔款加重了中国人民的负担;②“使馆界称为列强策划侵略中国的大本营”;③清朝腹地置于列强武装控制之下;④列强通过外交途径加强了对清政府的控制。表明该条约所反映的突出时代特征是
A.国内阶级矛盾服从中外民族矛盾
B.中外民族矛盾服从国内阶级矛盾
C.中国进入资产阶级民主革命时期
D.中外民族矛盾和国内阶级矛盾趋于合流
9.下图为1894-1920年民族工业资本的变化情况。其中,推动1913-1920年民族工业发展的原因不包括
A.欧洲列强忙于战争 B.群众反帝爱国斗争
C.政府鼓励兴办实业 D.官僚资本大力支持
10.“一时间,从通都大邑到穷乡僻壤,从垂暮老人到黄髫稚子,无不喊出“打倒帝国主义'“打倒军阀'“废除不平等条约'“工农兵联合起来'的口号。”据此判断,该历史时期是
A.辛亥革命 B.国民革命C.抗日战争 D.解放战争
11.1937年8月,中共中央发出指示,“今天争取抗战胜利的中心关键,在使抗战发展为全面的全民族的抗战。只有这种全面的全民族的抗战,才能使抗战得到最后的胜利”。根据这一指示,中国共产党
A.制定了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方针
B.深入敌后开辟敌后抗日根据地
C.推动以和平方式解决西安事变
D.全力参与国民党正面战场会战
12.从1946年6月到1947年4月,山西太行地区农民共取得土地376.3万亩,贫农以下每人得地2亩,中农每人得地3分至5分;贫农每人占有土地3.3亩,中农每人占有土地3.5亩,地主保留土地在3亩。这表明太行地区
A.农村革命根据地获得发展
B."耕者有其田”的实现
C.社会主义制度的基础确立
D.“包干到户”落实到位
13.1953年,新中国政府提出了一项重大外交政策,它超越了意识形态和社会制度的差异,以其包容性和开放性而得到国际社会的认可,标志着我国外交政策的成熟。这一政策是
A.和平共处五项原则 B.独立自主和平外交政策
C.长期实行对外开放 D.积极发展睦邻友好关系
14.20世纪70年代,中国外交打开新局面。属于这一时期的外交成就是
A.新中国首次以五大国之一的地位和身份参加日内瓦会议
B.周恩来总理在接见印度代表团时提出和平共处五项原则
C.中华人民共和国恢复在联合国的一切合法权利
D.遵循和平发展理念,全方位开展对外交往
15.有学者指出,1992年召开的中共十四大迎来了中国改革开放的新阶段,使改革有了一个总的、明确的目标。这个“明确的目标”是指
A.实施“引进来”“走出去”战略
B.推广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
C.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D.开放14个沿海港口城市
16.中共十八大以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我国社会主义建设迅猛发展。下列成就在这一时期取得的是
①第一颗人造地球卫星发射成功②脱贫攻坚战取得全面胜利
③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得到广泛认同④经济总量稳居世界第二
①②③ B.①②④ C.①③④ D.②③④
二、材料题(17题14分,18题16分,19题10分,20题12分,共计52分)
17.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西晋段灼在上晋武帝表中指出:“今台阁选举,涂塞耳目,九品访人,唯问中正。故据上品者,非公侯之子孙,则当涂之昆弟也。”
-《晋书·段灼传》
材料二:
三省六部制······将以前属于宰相的政府决策和执行权分开,由中书省、门下省和尚书省分别承担。中书、门下两省是以皇帝的名义草拟和颁发诏令,且门下审复的第一个手续就是向皇帝复奏画敕,最后一个手续是用皇帝的宝玺进行“印逢”,就是说其工作运转受到了皇帝的严密控制,其权力完全是皇帝所赋予。······政令的具体执行由六部与尚书省具体负责。唐代的六部设置于尚书省之下,分别为吏部、礼部、户部、兵部、刑部和工部,在每个部下面又设置了四个司······这些机构统领着全国的行政事务。
-摘编自赵冬云《隋唐时期三省六部制的设置及其发展》等
材料三:
为了革除税收的弊病,增加国家的财政收入,并解决对藩镇的军事费用,建中元年(780年),杨炎向德宗建议实行“两税法”。两税法与租庸调不同,它“唯以资产为宗,不以丁身为本,资产少者则其税少,资产多者则其税多。”这样就多少改变了贫富负担赋税不合理现象。同时,贵族官僚和商人也要按财产纳税,扩大了纳税面,增加了国家的财政收入。
-白寿彝《中国通史》
(1)材料一涉及的选官制度是什么?并结合所学简析其弊端。(4分)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分析唐代三省六部制的作用。(4分)
(3)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指出唐代中期赋税制度征收标准的变化,并简述这一制度的积极影响。(6分)
18.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孙中山的革命思想在1924年国民党“一大”期间发生了伟大的飞跃。在反思以往革命运动失败的基础上,他说:改组国民党,使其“掌握政权之中枢”,“盖惟有组织、有权威之党,乃为革命的民众之本据”。“国民党之民权主义,则为一般平民所共有,非少数者所得而私也”。在肯定“平均地权”的同时,他还提出了“节制资本”“耕者有其田”的口号,称国民党“反抗不利于农夫、工人之特殊阶级,以谋农夫、工人之解放”。有别于以往革命运动对“新军”和“会党”力量的重视,他认为:“我们的首要任务是按照苏联式样建立一支军队”,“有了这种理想上的革命军,我们的革命便可以大告成功”。这些思想飞跃,深刻地影响了中国革命形势。
-摘编自张玉昆《孙中山在中国国民党“一大”期间的思想飞跃》
材料二:
秋收起义失败后,毛泽东率领革命军向敌人统治力量薄弱的山区进军,创建了井冈山革命根据地。在领导井冈山革命根据地的伟大实践中,他坚持把马克思主义普遍原理同当时中国革命的具体实际相结合,广泛发动农民,打土豪,分田地,把土地革命、武装斗争和根据地建设有机结合起来,实现了党的工作重点的转移。毛泽东在军队中实行的诸如党委统一领导下的首长分工负责制、党支部建在连上、设立政治委员等重要制度,确保了党对军队的绝对领导,为建立一支新型的人民军队提供了宝贵的经验。并在此基础上,初步形成了毛泽东思想。
-摘编自周声柱《毛泽东在井冈山时期革命实践新探》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孙中山在国民党“一大”上思想的变化及原因。(8分)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要说明井冈山时期毛泽东对中国革命的贡献及意义。(8分)
19.阅读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材料一:
1956年9月召开的中共八大,是中国共产党开始独立地探索中国自己的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初始阶段。八大前夕,鉴于苏共二十大暴露出来的苏联社会主义建设中的问题,中共中央即已明确提出“以苏为鉴”,走中国自己的建设社会主义道路的问题。随后,毛泽东在调查研究、总结我国“一五”计划经济建设经验的基础上,作《论十大关系》的报告,阐述我国社会主义建设中存在的十个方面矛盾,提出了解决这些矛盾以调动各方面积极性的基本原则。这个报告不仅是探索适合中国情况的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开篇之作,而且为八大提供了理论指南。
-摘编自张岂之《中国历史十五讲》(第二版)
材料二:
“中国式的现代化”是邓小平在改革开放初期探索国民经济调整过程中提出的。1979年3月21日,邓小平首次提出“中国式的四个现代化”(工业、农业、国防、科学技术)的概念。同年12月,邓小平阐明:“我们要实现的是中国式的现代化,是“小康之家'”。1984年3月,他进一步指出“小康之家”就是“翻两番,到本世纪末在中国建立一个小康社会。这个小康社会叫做中国式的现代化。”1987年,邓小平又提出中国现代化建设“三步走”的发展战略,使社会主义建设事业的蓝图更加清晰完善,有迹可循。邓小平“中国式的现代化”思想在回答中国怎样实现现代化的问题上,提出了一系列新的概念和新的观点。这一思想,来源于中国现代化建设的实践,满足中国现代化建设的需要,为我们在新时期胜利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提供了强大武器。
-摘编自姜婷《邓小平“中国式的现代化”思想研究》
(1)根据材料一,指出中共八大召开的历史背景,并结合所学知识阐述中共八大“独立地探索中国自己的社会主义建设道路”取得的成果。(4分)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述邓小平“中国式的现代化”思想的主要内容,并分析这一思想的意义。(6分)
20.下表为中国共产党在新中国成立后的不同历史时期提出的口号。(12分)
百花齐放,百家争鸣 金山银山就是绿水青山 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
依法治国 改革开放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
“三个代表”重要思想 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 大跃进万岁
一带一路 中国梦 一边倒
坚持四项基本原则 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 中国人民站起来了
备战、备荒、为人民 让一部分人先富起来 抗美援朝,保家卫国
科学发展观 一条线,一大片 人民公社好
鼓足干劲,力争上游,多快好省地建设社会主义 解放思想,实事求是, 团结一致向前看 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
从材料中选取同一时期或按照时间顺序提取同一主题的口号(3-5个),结合所学知识,提出一个论题,并加以论述。(要求:口号提取准确,论题明确,持论有据,表述清晰。)
2024—2025学年度吉林省蛟河市实验中学高一第一学期期末考试历史试题
答案及简析
这份高一历史期末试卷涵盖单项选择题和材料题,考查中国古代到现代的历史知识,如政治制度、经济发展、民族关系、外交政策等。下面是答案及简要解析:
1.答案:B
解析:良渚古城遗址贵族与普通墓地随葬品差异大,体现社会阶级分化明显。新石器时代早期社会平等、无明显贫富分化;良渚遗址处于父系氏族时期;当时经济发展水平有限。
2.答案:B
解析:秦朝为治理辽阔疆域,在地方实行郡县制加强中央集权。三公九卿制是中央官制;分封宗法制在西周实行;皇帝制度与地方治理无关。
3.答案:A
解析:唐代少数民族主动向唐求婚或迎公主,反映中原王朝强大向心力。“贞观之治”在部分“和亲”前已出现;“和亲”只能一定程度避免战争;唐代“和亲”与中华文化圈形成无关。
4.答案:B
解析:宋朝“交子”是世界最早纸币,属于创新。秦朝已建立地方监察机构;木活字和铜活字在元朝创制;小说起源于魏晋南北朝。
5.答案:D
解析:清朝在不同少数民族地区采取不同管理举措,体现因地制宜。元朝时西藏正式纳入中央版图;清朝措施不能消除民族分裂隐患;部分地区存在当地民族首领参与管理,属于间接管理。
6.答案:A
解析:明清之际思想家批判君主专制,具有初步民主意识。他们的思想仍属传统儒学范畴;材料未体现巩固儒学统治地位;当时启蒙思想未传入中国。
7.答案:C
解析:开平煤矿是洋务企业,其产煤代替洋煤,抵制了外来经济侵略。它不是民族资本主义企业;产煤质优价廉利于百姓;晚清甲午战后才放松抑商政策。
8.答案:D
解析:材料描述符合《辛丑条约》影响,该条约使中外民族矛盾和国内阶级矛盾趋于合流。中国进入资产阶级民主革命时期始于鸦片战争。
9.答案:D
解析:1913-1920年民族工业发展,官僚资本起阻碍作用。一战期间列强忙于战争、群众反帝爱国斗争、政府鼓励兴办实业都促进了民族工业发展。
10.答案:B
解析:“打倒帝国主义”等口号是国民革命时期的。辛亥革命主要是推翻清王朝;抗日战争主要是抗日;解放战争主要反对国民党独裁统治。
11.答案:B
解析:1937年8月洛川会议确立全面抗战路线,中国共产党深入敌后开辟根据地。1935年瓦窑堡会议制定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方针;1936年和平解决西安事变;洛川会议确定八路军开展独立自主的游击战争。
12.答案:B
解析:1946-1947年太行地区土地改革使农民获得土地,实现“耕者有其田”。农村革命根据地在国共十年对峙时期发展;1953-1956年“三大改造”奠定社会主义制度基础;“包干到户”是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在改革开放后实行。
13.答案:A
解析:1953年提出的和平共处五项原则超越意识形态差异,标志我国外交政策成熟。新中国成立时提出独立自主和平外交政策;对外开放在十一届三中全会后提出;睦邻友好政策基于和平共处五项原则。
14.答案:C
解析:1971年中国恢复在联合国合法权利。1954年参加日内瓦会议;1953年提出和平共处五项原则;改革开放后全方位开展对外交往。
15.答案:C
解析:1992年中共十四大提出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目标。“引进来”“走出去”战略、推广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开放14个沿海港口城市均与材料时间不符。
16.答案:D
解析:中共十八大以来,脱贫攻坚胜利、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获广泛认同、经济总量稳居世界第二。第一颗人造地球卫星1970年发射成功。
17.
答案:
制度:九品中正制;弊端:中正选人只看家世,不看道德才能;成为维护士族特权工具;士族没落时无法继续。
作用:使中央行政规范有序;提高效率,减少失误;分散相权,加强皇权;影响后世。
变化:从以人丁征税为主转向以资产征税为主;影响:简化税收名目;扩大收税对象,保证财政收入;减轻对农民人身控制。
解析:根据材料和所学知识作答。九品中正制后期注重家世;三省六部制分工明确;两税法改变了征税标准。
18.
答案:
变化:改组国民党;重新阐释三民主义;要求国共合作;接受联俄、联共、扶助农工主张;建立新式武装。原因:北洋军阀统治黑暗;五四运动后革命力量增强;共产国际和苏联支持;孙中山爱国精神。
贡献:创建巩固井冈山根据地;提出“工农武装割据”理论;提出建党、建军原则,完善土地革命路线;总结游击战理论。意义:推动工作中心转移;找到适合国情的革命道路;提升军队战斗力;促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推动革命发展。
解析:结合孙中山思想转变和井冈山革命相关史实分析。孙中山受多种因素影响转变思想;井冈山时期毛泽东有诸多革命实践和理论创新。
19.
答案:
历史背景:苏共二十大暴露苏联问题;我国“一五”计划进展顺利;毛泽东发表《论十大关系》。成果:分析国内主要矛盾变化;提出建设任务;提出经济建设方针。
主要内容:建设四个现代化;以小康社会为目标;“三步走”战略。意义:丰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体系;推动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
解析:依据材料和所学知识。中共八大借鉴苏联经验教训,结合国内情况进行探索;邓小平“中国式的现代化”思想对中国发展意义重大。
20.答案:口号:“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解放思想,实事求是,团结一致向前看”“改革开放”“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论点:改革开放稳步推进。论述:“文革”后思想保守,真理标准问题讨论解放思想;邓小平讲话为十一届三中全会提供指导,揭开改革开放序幕;中共十四大明确经济体制改革目标,推动改革开放向纵深发展。
解析:选取相关口号,结合改革开放历程进行论述。从思想解放到政策实施,再到经济体制改革目标确立,体现改革开放的推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