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蒙古通辽市2024-2025学年度高一上学期期末考试
历史试卷
本试卷分第I卷(选择题)和第II卷(非选择题)两部分。考试结束后,将答题卡交回。
注意事项:
1.答题前,考生先将自己的姓名、准考证号填写清楚,将条形码准确粘贴在考生信息条形码粘贴区。
2.选择题必须使用2B铅笔填涂;非选择题必须使用0.5毫米黑色字迹的签字笔书写,字体工整、笔迹清楚。
3.请按照题号顺序在各题目的答题区域内作答,超出答题区域书写的.无效;在草稿纸、试题卷上答题无效。
4.作图可先使用铅笔画出,确定后必须用黑色字迹的签字笔描黑。
5.保持卡面清洁,不要折叠,不要弄破、弄皱,不准使用涂改液、修正带、刮纸刀。
一、单选题
1.图中的政治制度是()
A.夏朝的王位世系制 B.西周的宗法制和分封制
C.秦朝的三公九卿制 D.商朝的宗法制和分封制
2.下图是魏晋至唐赋税制度的演变过程,这反映了该时期赋税变革的趋势是()
A.田宅无定主成为普遍现象B.农民赋役负担逐渐减轻
C.政府对农民的人身控制减弱D.政府税赋项目日益繁杂
3.问号处应填写的内容是()
A.民族交往B.制度变革C经济发展D.商贸往来
4.萌生于汉末、形成于魏晋的门阀士族,作为地主阶级中一个特殊的阶层,享受着政治、经济、法律和教育等方面的特权。在门阀士族形成与发展过程中,起关键作用的是()
A.科举制B.九品中正制C察举制D.世卿世禄制
5.1069年,宋神宗任用王安石主持变法,内容涉及农业、商业、军事、科举、教育等诸多领域,王安石变法的出发点是()
A.推动社会转型 B.加强中央集权
C.整顿官僚机构 D.实现富国强兵
6.宋代上层社会嫁娶前,先问的是聘财多少,上层社会之外的婚姻关系亦是如此,宗室贵戚因财与平民联姻也已不是稀罕事。这反映宋代()
A.男女平等观念深入人心B.经济发展影响社会观念
C.国家对社会的控制松弛D.婚姻自主形成社会风尚
7.明初,明太祖废丞相、设顾问性质的内阁大学士,严防权臣乱政。明朝中后期,严嵩、张居正等内阁首辅操纵朝政,权倾一时。这表明()
A.皇权渐趋衰落 B.君主集权加强
C.内阁取代六部 D.首辅权力失控
8.15世纪前期,郑和船队在其所到之处宣扬明朝国威,邀请各国前往中国朝贡,并就地进行交易,用所载货物换取当地特产,所带军队也主要用于自卫。可见,郑和下西洋()
A.秉持和平外交的理念 B.旨在拓展海外的贸易
C.带来沉重的财政负担 D.深受世界各国的欢迎
9.明中期以来,商贩、走卒、屠夫、工匠、和尚、游民、歹徒、无赖等形形色色的下层小民,逐渐取代帝王将相成为文学人物画廊中的主角。这反映出()
A.商品经济的繁荣发展 B.传统伦理道德遭到否定
C.娱乐活动的日趋丰富 D.文学写作体裁有所改变
10.19世纪末,有英国报纸评论道:“中国被日本老拳横击,使其水陆之师一齐放倒,故各国乘此危弱,群相瞰噬。”德国报纸鼓吹说:“自中日失和以后,我欧洲之人,皆欲瓜分中国。”这反映出当时()
A.中国资产阶级改革的失败B.中国面临空前的民族危机
C.清政府中央集权加速瓦解D.列强对华策略已达成一致
11.《南京条约》刚刚签署后的1843-1844年间,广州、福州、厦门、宁波和上海五个港口的关税总收入约为237.2万两白银,其中,广州占比85.6%,是排名第二的上海的18倍。1852-185年间,广州的关税收入占比下降到62%1882年,上海的关税收入是广州的3.8倍。导致这一变化的重要原因是()
A.中国自然经济对外贸的顽强抵制
B.上海拥有比广州更坚实的经济基础
C.世界市场对中国自然经济的冲击
D.五口通商使广州丧失外贸垄断地位
12.甲午战争后,日本人在各埠设立纱厂。“(陕西、河南、山西等省)因日本人近来在内地办的纱厂很多,而且棉花出口也很厉害,人民争趋其利,广种棉花,几有每年连麦全不种的。”由此可知()
A.资本输出推动了农业转型B.耕织分离在内地日益严重
C.对外贸易促进了经济发展D.农业商品化程度明显提高
13.根据对《新青年》杂志的统计,1919年之前,“社会主义”一词总共出现34次;1919年,“社会主义”的使用次数激增至104次;1921-1922年间高达685次。上述现象的出现得益于()
A.民主与科学深入人心 B.国内各阶级主张趋同
C.中国共产党走向成熟 D.五四爱国运动的推动
14.1921年的一次会议通过的《中国共产党第一个纲领》规定:党的奋斗目标是,以无产阶级革命军队推翻资产阶级政权,采用无产阶级专政,消灭阶级差别,实现共产主义。据材料推测,此次会议是()
A.中共一大B.中共二大C.八七会议D.遵义会议 (
第二章公民的基本权利和义务
)
15.1954年宪法和1982年宪法目录比较表
1954年宪法目录 1982年宪法目录
序言 第一章总纲 第二章国家机构 第三章公民的基本权利和义务 第四章国旗、国徽、首都 序言 第一章总纲 第三章国家机构 第四章国旗、国徽、首都
据表中的变化可知,1982年宪法新在()
A.体现了国家尊重和保障人权的理念B.昭示着国家权力来源于人民
C.确立依法治国为国家体制改革重点D.提出了社会主义的宪法原则
16.邓小平南方谈话和中共十四大的召开,标志着中国的改革开放步入一个新的发展时期。这个“新的发展时期”指)()
A.全面对外开放新时期B.推进城市经济体制改革时期
C积极参与经济全球化D.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二、材料题
17.中国古代历史上的官员选拔经历了漫长的发展阶段,积累了丰富经验,为人类政治文明作出了重要贡献。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丞相故事,四科取士:一日德行高妙,志节清白;二曰学通行修,经中博士;三曰明达法令,足以决疑,能案章覆问,文中御史;四曰刚毅多略,遭事不惑,明足以决,才任三辅令。自今以后,审四科辟召,及刺史、二千石察茂才尤异孝廉之吏,务尽实核,选择英俊、贤行、廉洁、平端于县邑,务授试以职。有非其人,临计过署,不便习官事,书疏不端正,有司奏罪名,并正举者。
-应劭《汉官仪》
材料二今之中正,不精才实,务依党利,不均称尺,备随爱憎。所欲与者,获虚以成誉;所欲下者,吹毛以求疵。高下逐强弱,是非由爱憎。随世兴衰,不顾才实,衰则削下,兴则扶上,一人之身,旬日异状。是以上品无寒门,下品无势族。
-《晋书·刘毅传》
材料三进士科始于隋大业中,盛于贞观、永徽之际。缙绅虽位极人臣,不由进士者终不为美......其推重谓之“白衣公卿”,又曰“一品白衫”。其艰难谓之“三十老明经,五十少进士”。......其有老死于文场者,亦所无恨。故有诗云:“太宗皇帝真长策,赚得英雄尽白头!”
-王定保《唐摭言》卷1《散序进士》
(1)指出材料一反映的汉代选官制度,并根据材料概括该制度的选官标准。
(2)指出材料二反映的选官制度发展到西晋时期的弊端。
(3)指出材料三反映的选官制度。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分析该制度带来的影响。
18.中国共产党的革命精神是中国革命伟大实践的精神结晶和价值体现,是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革命过程中所凝聚和锤炼出的浩然正气,是中国共产党在革命时期的精神境界、精神风貌、精神力量的总写照。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事实上,正是转移到嘉兴南湖“红船”上召开最后一次会议,中共一大最终完成了全部重要议程,中国共产党才正式宣布成立,中国革命的航船才在新的起点扬帆启航。而“红船”在被赋予了特殊的政治意涵之后,就成了一个有着特殊寓意和政治意涵的象征性的政治符号。开天辟地、敢为人先的首创精神,是“红船精神”的灵魂。
-高凡夫《“红船精神”提出的考察与认识》
材料二井冈山精神就是实事求是精神的生动体现。历史证明,中国革命道路问题是关系中国革命成败的关键问题。在中国这样一个经济政治发展很不平衡的半殖民地半封建的落后的农业大国,革命的道路应该怎么走?在共产党的导师著作里没有现成答案。以毛泽东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发扬实事求是的精神,从中国国情出发,终于找到了中国革命的道路。
-郭亚丁《论中国共产党的革命精神-从“红船精神”到“西柏坡精神”的
历史思考》
材料三长征跨越了中国14个省份,进行了600多次重要战斗,转战地域面积的总和比许多欧洲国家的国土面积都大。长征翻越了40多座巨大的山脉,其中5座位于世界屋脊之上且终年积雪。长征渡过了30多条河流,包括世界上最汹涌险峻的峡谷大江。除在少数地区短暂停留之外,在饥饿、寒冷、伤病和死亡的威胁下,中国工农红军不但要与重兵“围剿”的敌人作战,还需要平均每天急行军50公里以上。
-白云涛《长征精神与长征文化》
(1)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中共一大召开的时间和地点,并阐明中国共产党成立的历史意义。
(2)据材料二,归纳寻找中国革命道路的困难之处。结合所学知识,指出中国的革命道路。
(3)据材料三,归纳红军长征所面临的困难。
(4)综合上述材料,概括中国共产党的革命精神。
19.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日本在1945年完全被摧毁了。尼米兹海军上将始终认为,美国海军的绝对优势使胜利得以实现,而且只要有海军的优势就足以获胜。苏联的观点认为苏军参战是决定性的因素,即使没有原子弹也会这样。看来是所有这些因素综合在一起,才把日本一步步引向失败,然后又使失败突然来到。
-引自H·米歇尔《第二次世界大战》(下册)
材料二2014年2月27日下午,经全国人大常委会第七次会议表决通过,决定将9月3日确定为中国人民抗日战争胜利纪念日。
-摘编自新华网快讯
材料三澳门经济持续快速发展,回归后七年中有四年的GDP增长幅度达到双位数。
2006年本地生产总值创下历史新高,人均达28436美元。澳门治安状况良好,各族群体和睦相处,人们安居乐业。......香港回归十年间,已先后有世界银行年会、世界会计师大会、《财富》全球论坛、世贸组织第六次部长级会议......等一系列重大国际活动在香港成功举办。1997年外国公司在香港设立地区总部或地区办事处的数量是2514家,而截至去年十二月已有3845家......
-腾讯网《陈佐洱向欧洲介绍“一国两制”下的香港澳门》(2007年)
(1)材料一中作者认为日本战败的原因是什么?你认为此观点全面吗?试结合所学知识说明理由。
(2)根据所学知识,阐述中国人民抗日战争胜利的伟大意义。
(3)依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港澳在回归后取得的成绩说明了什么?将对祖国统一大业产生什么重大影响?
三、论述题
20.新中国外交发展历程建交国变化。如下表。
1950年 1965年 1975年 1985年 2015年
17个 49个 103年 127个 172个
根据材料,结合所学知识,选择一个时期并围绕中国外交的发展展开论述。(要求:观点明确,史论结合,论证充分,表述清晰)
2024—2025学年度内蒙古通辽市高一第一学期期末考试历史试题
答案及简析
1.答案:B
简析:宗法制的核心是嫡长子继承制,材料体现了这一特征;周天子通过分封制,将土地和人口分给贵族、功臣等,受封者在封国内享有统治权并对周天子有朝贡等义务,图片信息反映了西周的宗法制和分封制,B选项正确。夏朝王位世系制主要强调王位继承,材料未突出这一点,A选项错误;秦朝三公九卿制是中央官制,与材料信息不符,C选项错误;商朝虽有类似分封和宗法的雏形,但材料体现的是典型的西周制度,D选项错误。
2.答案:C
简析:魏晋时期的租调制,农民需服徭役,到租庸调制时,不去服役的成年男子可纳绢或布代役,再到两税法按人丁和资产缴纳户税、按田亩缴纳地税,且一年分夏秋两次征收,这一系列变革中,农民以实物或货币代役,反映出政府对农民的人身控制逐渐减弱,C选项正确。田宅无定主在材料中未体现,A选项错误;材料未对农民赋役负担的轻重进行比较,B选项错误;从租调制到两税法,税赋项目并非日益繁杂,而是有所简化,D选项错误。
3.答案:A
简析:文成公主远嫁吐蕃,促进了唐朝与吐蕃的民族交往;“唐蕃会盟”加强了唐与吐蕃的关系;唐玄宗封大祚荣为渤海郡王,体现唐朝与东北民族的联系;草原各族尊唐太宗为“天可汗”,也反映民族间的交往,这些都体现了唐朝时期的民族交往,A选项正确。材料未涉及制度变革、经济发展和商贸往来,B、C、D选项错误。
4.答案:B
简析:九品中正制创立于曹魏时期,在这一制度下,选官标准主要看门第,使得门阀士族子弟凭借出身就能获得较高的官职,享受各种特权,对门阀士族的形成和发展起到关键作用,B选项正确。科举制诞生于隋朝,晚于门阀士族形成时间,A选项错误;察举制是两汉时期的选官制度,注重品德和才能,并非门阀士族形成的关键因素,C选项错误;世卿世禄制是先秦时期的选官制度,与门阀士族形成时间不符,D选项错误。
5.答案:D
简析:北宋中期面临“三冗”“两积”问题,王安石变法通过一系列措施,如青苗法、募役法、保甲法等,旨在改变积贫积弱的局面,实现富国强兵,D选项正确。北宋时期是封建社会,王安石变法的目的并非推动社会转型,A选项错误;材料中未体现王安石变法对地方权力的收归,加强中央集权不是其主要出发点,B选项错误;整顿官僚机构是变法的措施之一,并非出发点,C选项错误。
6.答案:B
简析:宋代商品经济高度发达,影响了人们的婚姻观念,使得嫁娶前重视聘财,B选项正确。中国古代社会男尊女卑,男女平等观念并未深入人心,A选项错误;材料未提及国家对社会的控制情况,C选项错误;材料强调的是婚姻中的经济因素,并非婚姻自主,D选项错误。
7.答案:B
简析:明朝内阁首辅权力来自皇帝,其操纵朝政、权倾一时是因为得到皇帝的信任,这本质上体现了君主集权的加强,B选项正确。明朝皇权不断强化,而非衰落,A选项错误;内阁是皇帝的顾问机构,不能取代六部,六部直接对皇帝负责,C选项错误;首辅权力来源于皇帝,并未失控,D选项错误。
8.答案:A
简析:郑和船队宣扬明朝国威,邀请各国朝贡,军队用于自卫,这表明郑和下西洋秉持和平外交的理念,A选项正确。材料虽提到就地交易,但不能得出其目的是拓展海外贸易,B选项错误;材料未体现财政负担沉重,C选项错误;“深受世界各国的欢迎”说法过于夸大,D选项错误。
9.答案:A
简析:明中期以来商品经济繁荣,市民阶层崛起,他们的生活和情感成为文学关注的内容,所以下层小民逐渐成为文学作品主角,A选项正确。材料未体现传统伦理道德被否定,B选项错误;娱乐活动丰富与文学作品主角变化无关,C选项错误;材料说的是文学作品内容变化,而非写作体裁改变,D选项错误。
10.答案:B
简析:甲午中日战争后,列强企图瓜分中国,中国面临空前的民族危机,B选项正确。材料未提及资产阶级改革,A选项错误;材料没有涉及清朝中央集权的变化,C选项错误;列强在对华策略上既有合作又有矛盾,“达成一致”说法错误,D选项错误。
11.答案:D
简析:《南京条约》签订后,广州、福州、厦门、宁波、上海五口通商,广州外贸垄断地位丧失,导致其关税收入占比下降,上海等其他口岸关税收入上升,D选项正确。自然经济抵制与关税收入变化无关,A选项错误;当时上海经济基础不如广州,B选项错误;世界市场对自然经济的冲击与关税收入变化没有直接关联,C选项错误。
12.答案:A
简析:甲午战争后,日本在华设厂,对棉花需求大增,促使中国农民大量种植棉花,推动了农业种植结构的转型,A选项正确。材料未体现耕织分离,B选项错误;材料强调的是资本输出对农业的影响,而非对外贸易促进经济发展,C选项错误;材料主要说的是农业种植结构变化,并非单纯的农业商品化程度提高,D选项错误。
13.答案:D
简析:五四运动推动了马克思主义的广泛传播,使得“社会主义”一词的使用次数大幅增加,D选项正确。民主与科学是新文化运动前期的主要内容,与“社会主义”一词使用次数增加关系不大,A选项错误;国内各阶级主张差异较大,“趋同”说法错误,B选项错误;中国共产党走向成熟是在遵义会议之后,C选项错误。
14.答案:A
简析:1921年中共一大提出推翻资产阶级政权,建立无产阶级专政,实现共产主义的奋斗目标,A选项正确。中共二大提出反帝反封建的民主革命纲领,B选项错误;八七会议纠正陈独秀右倾错误,确定土地革命和武装斗争的总方针,C选项错误;遵义会议纠正王明等人的“左”倾错误,D选项错误。
15.答案:A
简析:1982年宪法将“公民的基本权利”放在第二章,体现了国家对人权的尊重和保障,A选项正确。国家权力来源于人民在1954年宪法中已体现,B选项错误;1997年中共十五大确定依法治国为治国基本方略,C选项错误;1954年宪法已体现社会主义原则,D选项错误。
16.答案:D
简析:邓小平南方谈话和中共十四大明确提出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目标,标志着中国改革开放进入新的发展时期,D选项正确。全面对外开放在之前已经逐步展开,A选项错误;城市经济体制改革在1984年已经开始,B选项错误;积极参与经济全球化是改革开放以来一直的趋势,并非这一时期的新特点,C选项错误。
17.
(1)答案:选官制度:察举制。选官标准:被举荐人的道德品行;才学能力;法律掌握水平;遇事决断能力。
简析:材料中“四科取士”以及“察茂才尤异孝廉之吏”等信息,表明这是察举制。从“德行高妙,志节清白”可知注重道德品行;“学通行修,经中博士”体现才学能力;“明达法令”涉及法律掌握水平;“刚毅多略,遭事不惑”反映遇事决断能力。
(2)答案:弊端:选官标准主要看重家世;逐渐成为维护士族特权的工具。
简析:西晋时期九品中正制选官,“上品无寒门,下品无势族”说明选官标准侧重家世,使得高门士族子弟容易获得高官,寒门子弟难以晋升,成为维护士族特权的工具。
(3)答案:选官制度:科举制。影响:科举制使出身社会中下层的读书人通过相对公平的考试参与政权,扩大了统治的基础;提高了官员的文化素质;加强了中央集权;使官员选拔变得更加公开和公平;中国古代选官制度逐渐走向成熟完善。
简析:科举制通过考试选拔人才,为中下层读书人提供了入仕途径,如“三十老明经,五十少进士”体现其选拔人才的竞争性;考试以儒家经典等为内容,提高了官员文化素质;选官权收归中央,加强了中央集权;考试程序规范,使选拔更公开公平;科举制历经发展,使古代选官制度走向成熟。
18.
(1)答案:时间:1921年。地点:从上海到嘉兴南湖的红船。意义:中国共产党的成立,是一个开天辟地的大事变,给灾难深重的中国人民带来了光明和希望;中国革命的面貌从此焕然一新。
简析:1921年,中共一大先在上海召开,后转移到嘉兴南湖红船上完成议程。中国共产党成立前,中国革命缺乏先进政党领导,中共成立后,有了明确的奋斗目标、科学的指导思想等,给中国人民带来希望,使革命面貌焕然一新。
(2)答案:难处:中国特殊的国情;没有现成的经验和答案。道路: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
简析:中国是半殖民地半封建的农业大国,经济政治发展不平衡,与马克思主义诞生地欧洲情况不同,在革命导师著作里没有适合中国国情的现成答案。以毛泽东为代表的共产党人从实际出发,开辟了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的道路。
(3)答案:困难:行程远、战斗频繁、自然环境恶劣、敌我力量悬殊等。
简析:长征跨越14个省份,转战地域广,行程远;进行600多次重要战斗,战斗频繁;翻越雪山、渡过险江,自然环境恶劣;红军面对国民党重兵“围剿”,敌我力量悬殊。
(4)答案:革命精神:开天辟地、敢为人先、实事求是、不畏艰险、不怕牺牲、敢于胜利等。
简析:中共一大的召开体现开天辟地、敢为人先精神;寻找革命道路过程中体现实事求是精神;长征过程中体现不畏艰险、不怕牺牲、敢于胜利的精神。
19.
(1)答案:原因:美、苏出兵(或美国海军的绝对优势,苏军参战,原子弹)。观点:不全面。理由:中国人民的持久抗战;全民族抗战路线;海外华侨大力援助;国际友人的支持和援助等。
简析:材料中作者认为日本战败是美国海军优势、苏军参战和原子弹等因素作用。但中国抗日战争是持久战,中国人民的英勇抵抗是抗战胜利的根本原因;全民族抗战路线团结了各阶层力量;海外华侨和国际友人的支持也为抗战胜利作出贡献。
(2)答案:意义:是近代以来中国抗击外敌入侵取得的第一次完全胜利;对维护世界和平的伟大事业产生了重要影响;重新确立了中国在世界上的大国地位;开辟了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光明前景。
简析:近代以来中国多次遭受外敌入侵失败,抗日战争是第一次完全胜利;中国抗战是世界反法西斯战争重要组成部分,为维护世界和平作出贡献;抗战胜利提高了中国国际地位,使中国重新确立大国地位;抗战胜利为民族复兴奠定基础,开辟了光明前景。
(3)答案:说明:“一国两制”方针是正确的,具有强大的生命力。影响:港澳“一国两制”的成功运用可以为台湾问题提供借鉴。
简析:港澳回归后经济发展、社会稳定,证明“一国两制”方针的正确性和强大生命力。台湾问题与港澳问题性质不同,但“一国两制”在港澳的成功实践,为解决台湾问题提供了可借鉴的模式和经验。
20.答案:论点:新中国成立后,坚持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方针,为国家建设争取到有利的国际环境。论述:新中国成立后,确立了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方针。按照“一边倒”的方针,先后与苏联等人民民主国家建交,冲破了美国的外交孤立。1954年,新中国首次以世界五大国之一的地位参加日内瓦会议,推动了印度支那问题的和平解决,提高了新中国的国际声誉。1954年6月,中国倡导以和平共处五项原则作为国际关系准则,和平共处五项原则在国际上产生深远影响,成为解决国与国之间问题的基本准则。1955年的万隆会议上,中国提出“求同存异”方针,促进会议取得圆满成功,为进一步开展同亚非各国间的友好合作关系创造了条件。新中国奉行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积极走向世界舞台,结束了近代百年的屈辱外交,提升了新中国的国际地位,为国家建设争取到有利的国际环境。
简析:新中国成立初面临美国等西方国家的外交孤立,“一边倒”方针使中国与苏联等建交,打破孤立局面。日内瓦会议展现了中国的大国担当,提高国际声誉;和平共处五项原则超越意识形态和社会制度差异,为国际社会广泛接受;万隆会议上“求同存异”方针促进亚非国家团结,为新中国外交打开新局面,这些都为国家建设争取了有利国际环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