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海省西宁市2024-2025学年高一上学期期末调研测试历史试卷(含答案)

文档属性

名称 青海省西宁市2024-2025学年高一上学期期末调研测试历史试卷(含答案)
格式 docx
文件大小 320.8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历史
更新时间 2025-02-07 22:00:31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西宁市2024-2025学年第一学期末调研测试卷
高一历史
注意事项:
1.本试卷满分100分,考试时间90分钟。
2.本试卷为试题卷,不允许作为答题卷使用,答题部分请在答题卡上作答,否则无效。
3.答卷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姓名、准考证号、考场、座位号填写在答题卡上,同时将学校、姓名、准考证号、考场填写在本试卷上。
4.选择题用2B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如需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他答案标号)。非选择题用0.5毫米的黑色签字笔答在答题卡相应的位置,书写工整,字迹清晰。
一、单项选择题(共16小题,每题3分,共48分。每题只有一个符合题意的选项。)
1.在中华5000多年的文明史中,黄河流域有3000多年处于政治、经济、文化中心。这里孕育了河湟文化、河陇文化、河套文化、三晋文化、关中文化、河洛文化、齐鲁文化;分布有西宁、兰州、银川、包头等重要城市和西安、洛阳、郑州、开封等古都;诞生了“四大发明”和《诗经》《老子》《史记》等典籍;产生了协和万邦、道法自然、天人合一等中国传统思想。可见
A.中华文化是纯粹的黄河流域文化 B.百家思想的最初源头在黄河流域
C.黄河流域是中华文明的重要源流 D.历朝历代均在黄河流域定都生息
2.下列文献资料对商周历史都有一定记载,其中可信度最高的是
3.秦朝时郡县制取代分封制,导致了贵族制最终让位于应运而生的官僚制。在官僚制下,无论是新旧贵族,还是新兴士人阶层,都必须通过皇帝和中央任命,才能以官僚身份参与地方治理。由此可见,官僚制的实质是
A.官僚政治取代贵族政治 B.皇权对相权的绝对制约
C.杜绝了官员的世袭罔替 D.皇权和中央集权的产物
4.汉武帝大刀阔斧地推行制度变革以垂范立制、显赫功绩。这一时期制度变革涉及解决皇权与相权矛盾、协调地方与中央关系、加强官僚队伍管理、充实财政税收等领域。其中在经济领域的变革是
A.颁布“推恩令”B.推行“算缗令” C.实行“两税法” D.设立“十三行”
5.墨子认为“尚贤者,政之本也”,并提出了“贤者”的标准是“厚乎德行,辩乎言谈,博乎迴术”;孔子眼里的“大同”之世是“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选贤与能”;曹操在《短歌行》中用“山不厌高,海不厌深。周公吐哺,天下归心”表白了他心中的人才典范(周公);唐太宗用“三实”标准(德行、才用和劳效)考核官员。可见,古代圣哲明君心目中的“贤者”标准是
A.唯才是举 B.能力为重 C.能言善辩 D.德才兼备
6.在被誉为中国古代“科技之巅”的某个朝代,印刷术(以雕版印刷和活字印刷为代表)、火药(火药被大量制造并用于军事)、指南针(用人工磁化方法造出的指南针广泛用于航海)三大发明基本成熟。这个朝代是
A.唐代B.宋代 C.元代D.明代
7.右图所示为某朝前期的进士分布情况。该图说明了这一时期
A.经济重心仍在北方
B.科举选官的公平性
C.经济重心南移完成
D.思想文化开放包容
8.明清时期采取册封、建制等措施管理边疆地区,如明朝册封鞑靼首领俺答汗、封授乌思藏僧俗首领和东北女真部落首领,清朝册封达赖和班禅;明朝设立行都指挥使司,清朝派遣驻藏大臣共管西藏事务。另外,清朝除了在新疆设立伊犁将军、对蒙古族地区实行盟旗制度、在西南推行改土归流等怀柔政策外,还出兵平定了噶尔丹和大小和卓叛乱。明清的这些举措
A.进一步巩固加强了皇权专制 B.解决了边疆地区的叛乱问题
C.极大提高了地方的行政效率 D.巩固发展了统一多民族国家
9.欧洲传教士画家将西方肖像画中的“写实”技法带进了清朝宫廷,使人物肖像更有立体感。这些欧洲画家在为皇帝、后妃和大臣绘制肖像时,为避免欧式“阴阳脸”不受欢迎,就将不受光线变化影响的中国传统人物画“写真”手法融入其中,使人物肖像画既有“解剖式写实”的欧洲风格,又保留了“神似式写真”的中国特点,这一特色同样也见于当时众多中国画家之手。清代宫廷肖像画的这种风格体现了清王朝在某些领域的
A.洋为中用 B.闭关锁国 C.全面开放 D.妄自尊大
10.“近日京城风云变幻,洋人之兵舰再次逼近大沽口······此前签订之条约,未料洋人竟得寸进尺,欲图更多利益。”这是19世纪60年代一位清朝官员日记中的记述。日记所述这一时期
A.林则徐编成《海国图志》 B.香港岛被割让给了英国
C.圆明园被英法联军焚毁 D.东交民巷被划为使馆区
11.据统计,1912年至1919年间,一些主要行业中资本万元以上的新设厂家和投资数额,超过了以前几十年的总和(如下表所示),被称为中国民族工业“短暂的春天”(如下图所示)中国民族工业出现“短暂的春天”的原因不包括
A.南京临时政府奖励实业 B.西方大举对华资本输出
C.列强忙于欧战无暇东顾 D.群众性的反帝爱国斗争
12.五四运动之前,近代中国人向西方学习的侧重点大致经历了“器物-制度-思想文化”三个层面的变化。这种变化的主要动因是
A.国人对西学认知的深化 B.共和观念开始深入人心
C.马克思主义的广泛传播 D.民族危机呼唤社会变革
13.从中国共产党探索革命道路的以下史事中,可以获得的历史经验是
革命活动 方式 结果 革命活动 方式 结果
北伐战争 与国民党联合, 打倒列强除军阀 失败 前四次反“围剿” 根据实际打 游击战 胜利
南昌起义、 秋收起义 照搬苏联城市 中心道路 失利 第五次反“围剿” 照搬苏联经验 打阵地战 失败
创建井冈山革命根据地 根据中国国情,走向农村 发展 遵义会议与其后 的长征 根据敌强我弱的现实制定战略战术 胜利
A.始终坚持中国共产党的统一领导 B.坚持实事求是的马克思主义原理
C.要始终坚持“枪杆子里面出政权” D.要建立全民广泛参与的统一战线
14.新中国成立后,奉行“一边倒”“另起炉灶”“打扫干净屋子再请客”的外交方针。以下外交活动中,属于“一边倒”的是
A.取消帝国主义在中国的一切特权 B.不承认国民党政府旧的外交关系
C.与社会主义及和平民主国家建交 D.只与苏联建交并加入苏联的阵营
15.改革开放以来,青年人心中的“偶像”不断发生变化。20世纪80年代是知性的大学生、研究生和留学生;90年代是商人、企业家和“大款”;21世纪头十年是明星、“老板”和“公知”;近十多年来则是爱国科学家、爱国企业家和爱国“大V”。这种变化
A.见证了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化 B.表明国人的理想追求易动摇
C.说明高等教育不断走向普及 D.表明民众的思想解放无止境
16.新中国成立以来的75年是中华民族不断圆梦的75年:独立梦、脱贫梦、小康梦、富强梦;石油自给梦、铁路桥梁梦、“两弹一星”梦、禾下乘凉梦;创业梦、回归梦、入世梦、奥运梦;飞天梦、高铁梦、航母梦、高科技梦;等等。这些梦想成真的根本原因是我国
A.和平崛起势不可挡 B.谋求民族伟大复兴
C.综合国力不断提高 D.积极推进大国合作
二、材料分析与综合问答题(共4题,共52分)
17.阅读材料,析答问题。(18分)
材料一魏晋南北朝时期少数民族内徙后,与中原地区先进的政治文化接轨,从而实现自觉不自觉的民族意识的调整,从低到高依次经历了物质性民族意识、社会性民族意识和精神性民族意识整合三个阶段。胡族在确立“以农为本”的经济意识后,实行汉族的编户齐民制度,匈奴首领刘渊还“立其妻呼延氏为王后,置百官”。前燕的奠基者慕容廆率领慕容鲜卑迁徙于大棘城(今辽宁省义县西北)后,“教以农桑法”。慕容鲜卑建立前燕政权之后,各项制度均仿照汉制。前秦苻坚即位后,更是“课农桑,立学校”,“开庠序之美,弘儒教之风”。
-摘编自王万盈《多元文化背景下的民族认同-魏晋南北朝时期民族意识的冲突与整合》
材料二“中华”一词在魏晋南北朝时已出现······是从“中国”与“华夏”两个名称各取一字复合而成。“中华”作为地域名词,与“中国”相同。“五胡十六国时期”,内迁的各民族纷纷建立自己的政权,接受汉文化,都自称“中国皇帝”,与晋朝争正统地位。在这样的特殊的民族交往中,“中国”“中国人”这一地域概念不可避免地就含有文化优越感,而不再是内地汉族所专有的称呼,为中华各民族所共享。北魏为了使其政权以华夏正统名义实现稳固的统治······必须要将自己的统治建立在符合中国文化的传承关系上。除明令鲜卑人穿汉服、讲正音(汉语)外,还要求鲜卑人改汉姓,与汉族人通婚;改鲜卑籍为汉籍(一律称河南洛阳人),死后葬在邙山,不得还葬北土。北魏推行汉族王朝的封建统治模式,不断增加聘任汉族士人。在汉族士人帮助下,北方各民族政权都以统一天下为己任,逐渐消除南北文化差异,这为隋的统一奠定了政治和文化基础。
-摘编自王瑞萍、马进等著《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若干重要问题研究》
材料三贞观四年之后,许多少数民族内附,魏征等人提出不能让少数民族居住在黄河以南,理由是“匈奴······非我族类······逼近中华,久必为患”,而温彦博主张以宽厚待之,认为“不加怜悯,弃而不纳,非天地之道。”太宗认为自古皆贵中华,贱夷狄,作为皇帝,只有爱之如一、才能使少数民族真正的归附。太宗对其妥善加以安置。当时,在京城长安及周围居住着许多少数民族的人士,相安无事,有的还担任朝廷的要职。如长孙无忌是鲜卑人,李光弼是契丹人,高仙芝是高丽人,此外还有吐(蕃)人、沙陀人、突厥人等。
-摘编自张全明、王玉德《生态环境与区域文化史研究》
阅读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魏晋南北朝时期内迁各民族“调整民族意识”“争华夏正统”的主要目的是什么?从文化心理上指出这种“调整”和“争统”的本质。(6分)
(2)阅读材料三并结合所学,魏征和温彦博争论的焦点是什么?概括唐太宗解决争论的态度和措施。(8分)
(3)综合三则材料,魏晋南北朝至隋唐时期民族关系的良性发展产生了哪些积极影响?(4分)
18.阅读材料,析答问题。(18分)
材料一清初,台湾“草昧初开,无文献之征”。康熙二十三年(1684年),蒋毓英等人纂修《台湾府志》,以“彰一统之盛”,卷一《沿革》详细书写了台湾从“化外之地”到“纳入版图”的过程,卷九《人物》中的《开拓勋臣》为施琅等21位平台有功的将领立传。《台湾府志》记载郑成功攻克台湾时,舟师搁浅,“水忽涨十余丈,巨舰毕入”;清军收复台湾时,“咸水苦军士,而海岸忽涌甘泉,众无渴患。一战而澎湖克复”。雍正、乾隆年间,台湾行政区划不断完善,方志修撰事业进一步发展。同治年间,台湾《淡水厅志》修成,其序言强调淡水乃“沿海七省藩卫”,“海防尤重”。光绪十三年(1887年)台湾设省,出现又一次修志高潮。《恒春县志》记载日本“觊我土地”,朝廷派沈葆桢“提兵渡台”,还大量收录中日关于琉球问题进行交涉的重要档案。《苗栗县志》中多次强调海防问题的重要性,指出“所虑者,不在内寇,而在外夷”。
-据《清代台湾方志汇刊》、蒋毓英主编《台湾府志》、秦浩翔《从“纳入版图”到“边疆危机”》综合摘编
材料二1945年抗日战争刚刚胜利,台湾岛内百废待兴,百业待举,当时由于台湾政治文化深受日本(殖民)统治的影响,“去日本化,强调中国化”就成为台湾省政府的文化政策。为摆脱日本的奴化教育,恢复传统中国文化,在地方士绅的倡议下,“战后”台湾修志事业随之发展起来,搜集和整理清代台湾旧志也成为台湾修志事业中的一部分。在此环境下,修志事业的发展推动了清代台湾方志的研究。据统计,此时期台湾清代旧志的研究(文章)共有31篇。“战后”台湾地区依据当时民国的修志法令,成立了台湾省通志馆,后改为台湾省文献委员会,正式开始纂修台湾省通志,各县市也相继成立县、市级文献委员会,编修岛内各地志书。······这也为清代台湾方志研究提供了一个良好的平台。
-摘编自刘苏《抗战胜利后台湾学者对清代台湾方志的研究》
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清代台湾方志纂修的推动因素。(6分)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归纳抗日战争胜利后台湾省方志编修的主要内容。(6分)
(3)综合两则材料,概括清代和抗战胜利后纂修(编修)台湾方志的相同目的。(6分)
19.阅读材料,析答问题。(8分)
材料一丢掉大陆,对蒋介石来说,可谓创痛巨深,引发了蒋的反省和自责。他将国民党政权的败亡归咎于“党腐军贪”“外交失败”“军事崩溃”“党内分裂纪律扫地”“经济和金融政策失败”“干部腐化自私”“未能宣传(实行)社会经济政策与民生主义”等。另外,蒋介石还检省了个人一生中的“大病”,比如骄矜、愤懑、自恃、忙迫,不能澹敬虚心,全凭主观行事,不研究、不学术(习)、不注重客观等。
-摘编自秦孝仪编撰《蒋介石言论总集》、杨天石《败退台湾蒋介石反省十三条》等
材料二王家声、应春山等主编《决策与较量:看国民党如何败亡大陆》部分目录(如下):
1947年的蒋介石与毛泽东/且看蒋介石如何反腐败-蒋介石日记解密系列/金圆券风潮与国民党的沉沦/抗战胜利后知识分子的舆论幅度/1949:毛泽东拒绝“南北朝”/共产党“赶考”与国民党“搬家”/蒋介石在日记中如何反省/国民党为何失去大陆
根据两则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别概述国民党政权在大陆统治灭亡的主要原因和中国共产党领导人民取得中国革命胜利的主要原因。(8分)
20.阅读材料,论述主题。(8分)
习近平总书记在2020年11月24日全国劳动模范和先进工作者表彰大会上的重要讲话中,阐释了劳模精神、劳动精神、工匠精神的科学内涵:爱岗敬业、争创一流、艰苦奋斗、勇于创新、淡泊名利、甘于奉献的劳模精神,崇尚劳动、热爱劳动、辛勤劳动、诚实劳动的劳动精神,执着专注、精益求精、一丝不苟、追求卓越的工匠精神。强调这三种精神是“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的生动体现,是鼓舞全党全国各族人民风雨无阻、勇敢前进的强大精神动力”。
在三种精神(劳模精神、劳动精神、工匠精神)中选其一,结合中国历史相关史事,谈谈对该精神的理解。(8分)
  2024—2025学年度青海省西宁市高一第一学期期末考试历史试卷
  答案及简析
  一、单项选择题
  1.答案:C
  简析:黄河流域在中华5000多年文明史中有3000多年处于政治、经济、文化中心,孕育诸多文化、诞生重要典籍和传统思想等,说明黄河流域是中华文明的重要源流,A选项中中华文化并非纯粹的黄河流域文化,说法错误;百家思想源头众多,不只是在黄河流域,B错误;历朝历代并非均在黄河流域定都,D错误。
  2.答案:A
  简析:甲骨文是商周时期刻写在龟甲和兽骨上的文字,是当时的直接记录,可信度最高。《山海经》成书年代及作者存争议,神话色彩浓厚;《诗经》是诗歌总集,创作时间跨度大;《史记》成书于西汉,距商周时间较远,相比之下甲骨文更具可信度。
  3.答案:D
  简析:官僚制下,官员需通过皇帝和中央任命参与地方治理,其实质是皇权和中央集权的产物。A选项“官僚政治取代贵族政治”是郡县制取代分封制的影响表现,并非官僚制实质;材料未涉及皇权与相权关系,B错误;C选项“杜绝”说法过于绝对。
  4.答案:B
  简析:“推恩令”是解决地方与中央关系的措施,A错误;“算缗令”是汉武帝时期向商人征收财产税的政策,属于经济领域变革,B正确;“两税法”是唐朝的赋税制度,C错误;“十三行”是清朝对外贸易机构,D错误。
  5.答案:D
  简析:墨子、孔子、曹操、唐太宗对“贤者”的标准都包含德行和才能两方面,体现德才兼备。A选项“唯才是举”只强调才;B选项“能力为重”未突出德行;C选项“能言善辩”只是其中一个方面,不全面。
  6.答案:B
  简析:宋代印刷术、火药、指南针三大发明基本成熟。唐代印刷术以雕版印刷为主,活字印刷术未出现;元代、明代是在宋代基础上继续发展。
  7.答案:A
  简析:从进士分布情况可知,该朝前期北方进士数量较多,说明当时经济重心仍在北方。科举选官公平性在图中未体现;经济重心南移完成是在南宋;图中无法体现思想文化开放包容。
  8.答案:D
  简析:明清采取册封、建制等措施管理边疆地区,出兵平叛,这些举措巩固发展了统一多民族国家。A选项与加强皇权专制无关;B选项“解决了”说法绝对;C选项提高地方行政效率不是主要目的和影响。
  9.答案:A
  简析:清代宫廷肖像画将西方“写实”技法与中国传统“写真”手法融合,体现了洋为中用。B选项闭关锁国与融合西方技法不符;C选项“全面开放”不符合史实;D选项妄自尊大在材料中未体现。
  10.答案:C
  简析:19世纪60年代,英法联军发动第二次鸦片战争,火烧圆明园。A选项林则徐编成《海国图志》是在19世纪40年代;B选项香港岛被割让给英国是在1842年《南京条约》签订时;D选项东交民巷被划为使馆区是在1901年《辛丑条约》签订后。
  11.答案:B
  简析:西方大举对华资本输出不利于中国民族工业发展,不是民族工业出现“短暂的春天”的原因。A选项南京临时政府奖励实业促进民族工业发展;C选项一战期间列强忙于欧战无暇东顾,为民族工业发展提供机遇;D选项群众性的反帝爱国斗争推动民族工业发展。
  12.答案:D
  简析:近代中国民族危机不断加深,促使中国人不断探索救亡图存道路,向西方学习侧重点发生变化。A选项国人对西学认知深化是变化的表现而非动因;B选项共和观念深入人心是辛亥革命的影响;C选项马克思主义广泛传播是在新文化运动后期。
  13.答案:B
  简析:中国共产党在革命过程中,从照搬苏联经验到根据国情制定战略战术,如创建井冈山革命根据地、遵义会议后根据敌强我弱现实制定战略等,体现了坚持实事求是的马克思主义原理。A选项“始终坚持”表述不准确,早期受共产国际影响;C选项“枪杆子里面出政权”不能全面概括材料经验;D选项材料未重点体现建立统一战线。
  14.答案:C
  简析:“一边倒”是指站在社会主义阵营一边,与社会主义及和平民主国家建交。A选项取消帝国主义在中国的一切特权是“打扫干净屋子再请客”的内容;B选项不承认国民党政府旧的外交关系是“另起炉灶”的内容;D选项“只与苏联建交”说法错误。
  15.答案:A
  简析:改革开放以来青年人心中“偶像”的变化,反映了不同时期社会经济发展特点,见证了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化。B选项不能说明国人理想追求易动摇;C选项高等教育走向普及无法从“偶像”变化体现;D选项民众思想解放无止境在材料中未突出。
  16.答案:C
  简析:新中国成立以来众多梦想成真的根本原因是综合国力不断提高。A选项和平崛起是发展态势,不是梦想成真根本原因;B选项谋求民族伟大复兴是目标,不是原因;D选项积极推进大国合作是外部因素,不是根本原因。
  二、材料分析与综合问答题
  17.(1)
  主要目的:主动适应中原先进的农耕生产、生活、文化,更好地生存和发展。少数民族内徙后,确立“以农为本”经济意识,实行汉族制度,如编户齐民、仿照汉制建立政权机构等,都是为了适应中原地区的先进文明,促进自身发展。
  本质:对中原农耕文化和政治制度的认同(或对中国地域文明和中华民族心理的认同)。内迁民族接受汉文化,自称“中国皇帝”,北魏推行汉化措施,这些都体现了他们对中原文化和政治制度的认可和归属。
  (2)
  焦点:以防范的态度还是以宽厚的态度对待内迁的少数民族。魏征主张不能让少数民族居住在黄河以南,担心其为患,是防范态度;温彦博主张以宽厚待之。
  态度:对各民族一视同仁。太宗认为自古皆贵中华,贱夷狄,自己应爱之如一,使少数民族真正归附。
  措施:妥善安置内迁各民族;任用少数民族人士担任官职,如长孙无忌、李光弼等少数民族人士在朝廷任职;采取开放包容的民族政策。
  (3)
  积极影响:促进了各民族间的交往交流交融和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萌生,如北魏汉化措施加强了民族融合;促进了内迁各少数民族的发展和进步,少数民族接受中原先进文化和制度,推动自身发展;促进了中原和边地的生产发展与经济繁荣,各民族交流促进了经济互补;丰富了中华文化的内涵,少数民族文化融入,使中华文化更加多元。
  18.(1)
  推动因素:清朝统一台湾后对台湾的有效辖治,包括统一台湾,以及统一后台湾行政区划的不断完善,直至设省,为方志纂修提供了政治基础;海防危机的显现和海防意识的增强,台湾方志中多次强调海防重要性,如《淡水厅志》《苗栗县志》等。
  (2)
  主要内容:研究清代台湾旧志,搜集和整理清代台湾旧志成为修志事业一部分;重修台湾省通志和岛内各市县方志,成立台湾省通志馆及各县市文献委员会编修志书。
  (3)
  相同目的:彰显收服台湾之功绩,如《台湾府志》记载台湾从“化外之地”到“纳入版图”过程;旌表收台功臣,为施琅等平台有功将领立传;摆脱殖民奴化教育,恢复中国传统文化,抗战胜利后“去日本化,强调中国化”;强调台湾是中国固有的不可分割的领土;警示朝廷(政府)和国人强海防御外寇,清代和抗战胜利后方志都强调海防重要性。
  19.
  国民党政权在大陆统治灭亡的主要原因:国民党统治的系统性腐败,涉及政治、经济、军事、吏治、民生等各领域,如“党腐军贪”“经济和金融政策失败”等,导致在人民解放战争中腐败政权迅速崩溃;蒋介石个人及统治集团的独裁专断和漠视民生,使国民党政权失去了民心,如不能宣传(实行)社会经济政策与民生主义。
  中国共产党领导人民取得中国革命胜利的主要原因:中国共产党顺应时代潮流,代表了中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赢得了民心,得到了广大民众的支持,如实行土地改革满足农民土地需求;中国共产党严格强大的组织纪律性和中国共产党人(领导集体)的英明决策及政治军事智慧,如正确指挥解放战争各战役。
  20.以工匠精神为例:
  史事:中国古代李春修建赵州桥。他在建造过程中,对桥梁的结构设计、建筑材料选择等方面精益求精。赵州桥采用独特的单孔敞肩石拱桥结构,这种设计在当时领先世界,既节省石料又减轻桥身重量,增强了稳定性。
  史论结合:李春在建造赵州桥时,执着专注于造桥技艺,对每一个细节都一丝不苟。他不断探索创新,改进传统造桥方法,使赵州桥历经千年风雨仍屹立不倒,体现了对卓越的追求。
  观点贴题:这充分展现了工匠精神。执着专注于造桥事业,不轻易放弃;精益求精,在结构和选材上追求极致;一丝不苟,不放过任何一个可能影响桥梁质量的细节;追求卓越,建造出具有开创性的赵州桥,成为建筑史上的经典。
  价值观正确:工匠精神在古代推动了建筑技术的进步,为后世留下了宝贵的文化遗产。在现代,工匠精神依然是推动科技发展、产业升级的重要精神力量,激励人们在各自领域追求卓越,为社会发展贡献力量。
同课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