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21张PPT)
1、蒋介石进行重庆谈判的目的是什么?
为发动内战争取时间;想在政治舆论上获得主动,把不愿和平的罪名强加到中国共产党身上。
2、重庆谈判后,国共双方签订的协议是?
《双十协定》
3、内战爆发的标志是?
4、全面进攻达到最高峰的标志?
5、解放区军民自卫反击的主要方式、主要目标、作战原则和方针?
1946年6月,蒋介石公然违背“双十协定”,撕毁政协决议,全力围攻中原解放区
占领张家口,全面进攻达到最高峰。
运动战;歼灭敌人有生力量;集中优势兵力各个歼灭敌人。
《渝州曾家岩呈毛主席》
——柳亚子(1945年8月30日)
阔别羊城十九秋,重逢握手喜渝州。
弥天大勇诚能格,遍地劳民战尚休。
霖雨苍生新建国,云雷青史旧同舟。
中山卡尔双源合,一笑昆仑顶上头。
部编版 八年级上册
第24课 人民解放战争的胜利
第七单元
人民解放战争
课标要求:了解刘邓大军挺进大别山等史事;了解解放区的土地改革,辽沈、淮海、平津三大战役,中共七届二中全会,知道国民党反动统治的覆灭和人民解放战争迅速胜利的主要原因。
1、背景:
壹·战略保障:解放区的土地改革
中国的土地制度极不合理。就一般情况来说,占乡村人口不到10%的地主富农,占有约70%-80%的土地,残酷地剥削农民。而占乡村人口90%以上的雇农、贫农、中农及其他人民,却总共只有20%-30%的土地,终年劳动,不得温饱。
——《中国共产党中央委员会关于公布中国土地法大纲的决议》(1947年10月10日)
如何看待当时中国的土地占有情况?
土地制度极不合理,土地占有不均衡
“谁赢得了农民,谁就会赢得中国,谁解决土地问题,谁就会赢得农民”。
—1936年 毛泽东
2、概况:
时间
文件
内容
总路线
结果
1947年
《中国土地法大纲》
没收地主土地,废除封建剥削的土地制度,实行耕者有其田,按照农村人口平均分配土地。
依靠贫雇农,团结中农,有步骤地、有分别地消灭封建剥削的土地制度,发展农业生产。
解放区的土地改革历时一年多顺利完成,
广大农民分得了土地、房屋、粮食和衣物。
《中国土地法大纲》
翻身农民丈量分配土地
壹·未雨绸缪——解放区的土地改革
思考:什么不同时期,土地政策是不一样的?
土地革命时期
打倒地主
抗日战争时期
拉拢地主
解放战争时期
消灭地主
打土豪,分田地
地主减租减息
农民交租交息
耕者有其田
社会主要矛盾的变化,
主要任务是不一样的。
3、意义:
①解放区的土地改革,使农村的阶级关系和土地占有状况发生了根本性变化,激发了农民革命和生产的积极性。
②翻身农民踊跃参军参战,为人民解放战争的胜利提供了重要的人力、物力保障。
壹·未雨绸缪——解放区的土地改革
最后一碗米用作军粮
最后一尺布来缝军装
最后亲骨肉送到战上
——解放战争时期的民歌
解放区人民踊跃支前
解放区出现参军热潮
1、战略进攻:
贰·风雨欲来——三大战役
挺进大别山
陕北
山东
▲大别山
武汉
南京
时间:
人物:
部队:
1947年夏
刘伯承 邓小平
晋冀鲁豫解放军主力
刘邓大军千里跃进大别山
意义:
刘邓大军千里挺进大别山,揭开了人民解放军战略进攻的序幕。
人民解放军:
国民党军队:
130
万人
430
万人
1946年6月
1947年6月
373
万人
195
万人
2、战略决战:
贰·风雨欲来——三大战役
名称 东北 华北 华东 中原 西北
解放军 70万 20万 42万 20万 7万
国民党 55万 55万 60万 75万 30万
1948年7月,国共双方兵力的对比,已由战争爆发时的3:1,变为1.3:1。
战略防御
战略进攻
标志:刘邓大军千里跃进大别山
战略决战
1948.9——1949.1
标志:三大战役
粉碎全面进攻;粉碎重点进攻
战役 名称 指挥员 作战 部队 结果 战术
辽沈 战役
淮海 战役
平津 战役
林彪
罗荣桓
刘伯承 陈毅 邓小平 粟裕 谭震林
林彪
罗荣桓
聂荣臻
东北
野战军
中原野战军、华东野战军
东北野战军
华北人民解放军
解放
东北全境
解放长江中下游以北地区
华北全境基本解放
2、战略决战:
结合地图和教材,完成下表,说出三大战役的相关史实?
关门
打狗
猛虎
掏心
瓮中
捉鳖
贰·风雨欲来——三大战役
2、战略决战:
关门打狗
材料一:东北野战军到1948年8月,总兵力已达103万人。国军东北兵力50万。
东北敌弱我强,且国军孤立分散,补给困难
材料二:东北地区97%的土地和86%的人口已解放,土改基本完成,解放区得到巩固,工农业生产尤其是军工生产有了较快发展,人力物力比较充足,已经对国民党军形成局部优势。
土改基本完成,人力物力充足,且有人民支持
结合材料思考战略决战为什么选择东北为突破口?
贰·风雨欲来——三大战役
猛虎掏心
2、战略决战:
淮海战役的胜利,是人民群众用小车推出来的!
——陈毅
贰·风雨欲来——三大战役
民心所向是战争胜利的根本保证。
民 工 543万人
担 架 30.5万副
大小车 88万辆
牲 畜 76.7万头
船 只 8500只
筹 粮 9.6亿斤
挑 子 20.6万副
2、战略决战:
瓮中捉鳖
傅作义在中国共产党的争取下,接受和平改编,1949年初,北平和平解放。
北平和平解放有何重要意义?
①和平民主是大势所趋、民心所向。
②为避免不必要的伤亡,保障人民的生命和财产安全,保护古迹和文物不受破坏。
贰·风雨欲来——三大战役
2、战略决战:
在西柏坡村的小院里,警卫员在给毛泽东梳头时拔下一根白发。毛泽东打趣地说:“打了三个战役,白了一根头发,值得!”
——据文献纪录片《走近毛泽东》整理
三大战役共歼灭和改编国民党军队150多万人,国民党军队的主力基本被消灭,大大加速了人民解放战争在全国的胜利。
结合材料,分析三大战役的意义?
贰·风雨欲来——三大战役
阅读教材,完善七届二中全会重要信息。
工作重心
目 标
作 风
叁·一决胜负——解放南京
1、背景:
南京
2、概况:
1949年4月21日,人民解放军百万雄师兵分三路,横渡长江。
4月23日占领南京,标志着结束国了民党在大陆的统治
被定格的日历
叁·一决胜负——解放南京
阅读下列材料,概括中国共产党取得胜利的原因?
材料一:1947年3月,毛泽东、周恩来等中央领导机关及解放军总部撤离延安。毛泽东说:“人有失地,地终可得。有地失人,必将人地皆失。”此后,毛泽东指示人民解放军采用灵活机动的“蘑菇”战术,将敌人磨得精疲力竭,然后消灭。
——华师大版 八上历史
材料二:解放战争时期……(蒋宋孔陈)四大家族的财富骤然增至200亿美元之多,达到发展顶峰,垄断金融、工矿业等;滥发纸币,造成恶性通货膨胀……从人民那里掠夺了无数的财富。
——王桧林《中国近代史》
材料三:准海战役中,广大群众踊跃捐献粮食、担架、独轮车,帮助解放军筑路、修桥、转运伤员、运送物资。许多解放区的农民表示:“解放军打到哪里,我们就支援到哪里!”这场战役的指挥者之一陈毅感慨地说,淮海战役是人民群众用小车推出来的
——浙教版《历史与社会》
①中国共产党的正确领导,作战方针正确
②国民党官僚资本主义集团经济腐败,失民心
③中国共产党得到人民大力支持
本课小结
人民解放战争的胜利
解放区的土地改革:
战略反攻:
战略决战:
南京解放:
背景:抗战胜利后土地政策的转变
概况:没收地主土地,废除封建剥削 的土地制度,实行耕者有其田
意义:激发农民革命和生产的积极性
概况:刘邓大军挺进大别山
意义:揭开了人民解放军战略进攻的序幕
概况:辽沈战役、淮海战役、平津战役
影响:加速了人民解放战争在全国的胜利
渡江战役:南京解放,国民党败退台湾
1.[2023·江苏]有学者在1946年9月写到:中国共产党正在试验用不同方法将土地返还给耕者,为制订一部总的土地法做前期准备。这部土地法是
A.《天朝田亩制度》 B.《中华民国临时约法》
C.《中国土地法大纲》 D.《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
2.[2023·广西]自1947 年 10 月《中国土地法大纲》公布到 1948 年底,在解放区约有 1 亿无地或少地的农民获得了土地。这有利于
A.北伐战争胜利进军 B.工农红军胜利会师
C.重庆谈判顺利进行 D.解放战争走向胜利
【 C 】
【 D 】
3.[2023·湖南]解放战争时期,毛泽东说过:“蒋介石两个拳头指蒋发动的对陕北和山东解放区的重点进攻。这么一伸。他的胸膛就露出来了,所以,我们的战略就是要把这两个拳头紧紧拖住,对准他的胸膛插上一刀。”这里说的“插上一刀”指的是
A.千里挺进大别山 B.百万雄狮过大江
C.关门打狗锁锦州 D.蘑菇战术胜陕北
4.[2023·黑龙江]三大战役共歼灭和改编国民党军队 150 多万人,国民党军队的主力基本被消灭,大大加速了人民解放战争在全国的胜利。其中,使华北全境基本解放的是
A.孟良固战役的胜利 B.淮海战役的胜利
C.辽沈战役的胜利 D.平津战役的胜利
【 A 】
【 D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