辽宁省本溪高级中学2024-2025高三下学期开学考试语文试题(扫描版,无答案)

文档属性

名称 辽宁省本溪高级中学2024-2025高三下学期开学考试语文试题(扫描版,无答案)
格式 pdf
文件大小 4.2M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5-02-10 08:49:12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2025届高三阶段测试
语文
本试卷满分150分,考试时间150分钟
一、阅读(70分)
(一)现代文阅读I(本题共5小题,18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5题。
材料一:
鲁迅和沈从文都出生于半封建半殖民地的旧中国,内忧外患,民族贫弱,他们都怀着爱国之心和救国
之愿,将自己的全副身心投向了广袤的土地。
作为五四新文学主将的鲁迅,从一开始就高扬“人的文学”大旗,寻求着健康人的生存形式。在弘文
学院读书的时候,他就经常和朋友讨论:怎样才是理想的人性?中国国民性中最缺乏的是什么?它的病根
何在?他所考虑的这三个问题,归根结底是关于人的问题,即中国人应该有一个什么样的人生。在鲁迅看
来,人生问题不只是温饱、生活境遇、劳动条件等物质条件方面的问题,更重要的是人们对待生活的态度
以及对人的精神、价值的理解等问题。因此,鲁迅认为对于下层受压迫民众来说,首要的问题是去改变他
们被封建传统观念所禁锢的精神世界,提高他们的思想觉悟,进而使他们得到正常、健全的发展。
从本质上讲,沈从文向往的同样是五四时期的人生文学。他在《窄而霉斋闲话》中写到:““京样’的
人生文学,提倡自于北京,…以一个绅士或荡士的闲暇心情,窥觑寒冷的地上人事,平庸、狭隘、自私
等等,这使得人生发悲悯的情怀,写出对不公平的抗议,虽文字翻新,形式不同,然而基本的人道观念,
以及抗议所取的手段,仍俨然是一千年来的老派头,…但当前诸人,信心坚固,故‘人生文学’这名词
使人联想到一个光明的希望。”他还说要重新把“人生文学”这个名词叫出来,这说明了他承续“五四文学”
精神传统的意图。他的大量作品也贯穿了应当寻求人性和使人性复归的思想基调,显示了五四以来新文学
要求人性解放和人道主义的传统。
鲁迅和沈从文以属于自己的方式呼应了对人的命运问题的思考,并致力于人性及人的健康生存问题的
探讨:他们都曾以积极的态度,为改变乡土面貌进行过不同方式的努力,这种相通形成了两位作家精神上
的血缘关系。
(摘编自马海娟《鲁迅与沈从文乡土小说的比较研究》,有删改)
材料二:
乡土小说是指上世纪20年代初,寓居京沪的青年作家,以自己熟悉的故乡风土人情为题材,旨在揭示
宗法制乡村生活原状的愚昧、落后,并借以抒发自己乡愁的小说。闻一多曾说:“将世界各民族的文学都归
成一样的,恐怕文学要失去好多的美。一样颜色画不成一幅完全的画,因为色彩仅是绘画的一种要素”“真
要建设一个好的世界文学,需要各国文学充分发展其地方色彩。”新文学作家呼吁文学的“地方色彩”,提
倡文学应有“从土里滋长出来的个性”,号召作家“须得跳到地面上来,把乡土气息、泥土味透过他的脉搏,
表现在文字上”。
同课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