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42张PPT)
导入
中国山水画主要以描绘自然山川及人文景观为表现对 象,但绝不是像西方油画那样对景物的逼真、写实的光、 影、形的再现,而是强调艺术家对大自然的想象活动,进 行“致情”和“意境”的创造,形成情景交融、天人合一 的艺术境界。在这种情景交融的画面中,表现出一种十分 鲜明的、可给人以启示和想象的自然景观,同时又包含着 一种耐人寻味的意境。那么什么是意境呢
导入
导入
导入
14山水画的意境
第 一 课 时
1
阅读目标
概念关系、观点:朗读课文,把握文章的核心概念“意境”,了 解“意境”与“景”“情”等概念间的关系,理解作者的观点。
重点,涉及思考探究一 2 论证思路:梳理文章的论证思路,分析作者所举的实例,体会实 例与作者观点的关系。 重点,涉及思考探究二 3 作品鉴赏:借鉴文中的理论方法,学习鉴赏文学作品和山水画作。 难点,涉及思考探究三、积累拓展四
学习目标
写作目标
1 论证思路:学会本文的论证思路,并运用。
2
论证方法:学会并灵活运用举例论证、道理论证的论证方法。
学习目标
立德树人
学会鉴赏作品,形成自己的认识和看法,做一个热爱生 活的人 。
学习目标
李可染(1907—1989),江苏
徐州人,画家,以山水画成就最高。 代表画作有《漓江胜境图》《万山 红遍》《井冈山》等。出版有《李 可染水墨写生画集》《李可染中国 画集》《李可染画牛》等。
预习资料速查
作者简介
本文选自《李可染论艺术》。本文是孙美兰根据
李可染在中央美术学院中国画系的讲课笔记整理的,最 初发表于《美术》1959年第5期。文章探讨了山水画的 历史、山水画创作中的意境和意匠问题,课文节选的是 作者集中探讨意境的部分。
预习资料速查
背景资料
是作者对所论述的问题的最基本的看法;
是作者在文章中所提出的最主要的思想观点; 是全部分论点的高度概括和集中。
从属于中心论点并为阐述
中心论点服务的若干观点。
论 点
是被证明与证明的关系。 凡经证明而立得住的分 论点,也就成为论证中 心论点的有力论据。
预习资料速查
中心论点
分论点
文 体 知 识
中心论点
关 系
分论点
论点
1.意境:文学艺术作品通过形象描写表现出来的境界和情调。
2. 惆 怅( chóuchàng ):伤感,失意。 字形易错。 3 . 真挚( zhì ): 真诚恳切(多指感情)。
字音易错,注意声调。
5.身临其境:亲自到了那个境地。
6.胸有成竹:比喻做事之前已经有通盘的考虑。
7.朝朝暮暮:本指每天的早晨和黄昏。后谓从早到晚, 一天 又一天。也指短暂的时间。
8.浮 光 掠( lüè ) 影:比喻印象不深刻,好像水面的光和 掠过的影子一样,一晃就消逝。
字词知识速查
4. 渲( xuàn )染:比喻夸大地形容。
读读写写
字词知识速查
多音字
度
沁( qìn ) (沁人心脾)
泌( mì ) ( 分泌)
指呼吸到新鲜空气或喝了清凉饮料使人感 到舒适。现也用来形容欣赏了美好的诗 文、乐曲等给人以清新、爽朗的感觉。
偏旁辨字法:
“崇”是形声字,从山,宗声。
本义:山大而高。
“祟”是会意字,从示,从出。
示,与鬼神有关,表示鬼魅出来
作怪。本义:鬼神制造的灾祸。
松( sōng )(松树)
凇( sōng )(雾凇) 讼( sòng )(诉讼)
崇( chóng )(崇高) 祟( suì ) (作祟)
字词知识速查
形近字
—
词 胸有成竹
胜券在握
同 “胸有成竹”和“胜券在握”都是形容自信的四字词语。 异 画竹子时心里有一幅竹子的 形象。比喻做事之前已经有 通盘的考虑。
非常有把握, 一定能胜利 (成功)。
例 ①今天是期末大考,我胸有成竹地走进考场。 ②演讲比赛还在进行,李明仿佛已经胜券在握了。
字词知识速查
近义词辨析
问题一:山水画是国画的一种,以描绘山川景物为主。你知道 一些山水画的名作吗 不妨找些作品欣赏一番,与同 学交流。
示例:山水画的名作:《游春图》《富春山居图》《潇
湘图》《千里江山图》《北国风光》等。
预习问题引导
教材预习问题
《北国风光》是李可染1972年创作的。作者将各具象征意
义的宝塔山、黄河、长城、红太阳、松林、山脉等融汇成一幅 美好河山的胜境,传达出对祖国山川的热爱之情。东方红,太 阳升,祖国山川大地都披上了朝霞的红色光晕,宝塔山似灯塔 般指引着方向;母亲河向着太阳升起的方向流淌,隐约传出历 史的车轮声;长城在蜿蜒前行,诉说着中华民族的历史……
预习问题引导
问题二:本文探讨山水画的意境,层层阐述,思路清晰。读一读课
文,看看你对艺术的领悟是否又进了一步。
示例: 课文首先点明意境是山水画的灵魂,从山水画 和地理、自然环境的说明和图解的不同入手,指出山水画是 有感情的,是令人感动的艺术作品,是要有意境的。又以李 白的诗和毛主席的词富有意境,论证了诗画有意境就有了灵 魂。接着指明意境的产生,有赖于思想感情,而思想感情的 产生,又与对客观事物认识的深度有关。
预习问题引导
要深入全面地认识对象,必须身临其境,长期观察。列举齐
白石画虾和荆浩画松的事例,具有权威性和代表性,更有说 服力。最后谈画画不但要有意境,还要有意匠,这是山水画 的两个关键。
本文以“意境是山水画的灵魂”为话题,层层阐述,思 路清晰,指明了山水画不但要有意境,还要有意匠,让我们 对艺术的领悟又进了一步。
预习问题引导
何为“意境” 怎样理解
“山水画的意境”
●
蕙2 文章是如何论述山水画的意境的
带着问题读课文
预习问题引导
关键词:意境
写 作 目 的
导 思
作者写这篇文章的
目的是什么
论 证 思 路
理 解 『 意 境
导 思
3
●
●
1
』
读法指导
本文是一篇阐释美学思想的议论文,要用平缓的 语调进行朗读。文中表明作者观点的句子或段落,要 读得重一些。
课文细讲点拨
文章脉络
第 一 部分(1段):开门见山,提出主要观点。
第二部分(2 — 4段):从理论上阐述了什么是意境及为什么画 山水最重要的是意境,并以诗词为例展开了具体的论述。
第三部分(5 — 8段):以写诗、作画为例,阐述了想获得意境
就要深刻认识对象,就要有强烈、真挚的思想感情。
要深刻认识对象
要有强烈、真挚的思想感情
第四部分(9、10段):点明画画要有意境和意匠及两者的关系。
课文细讲点拨
获得意境
这篇课文探讨了山水画的意境,阐明了作者的美学观 点:山水画家要深刻认识对象,要注重长期观察,对所 描绘的景物, 一定要有强烈、真挚、朴素的感情,抓住 其精神实质,这样意境才能有独创性,并且要注重意境 和意匠的结合。
简要概括课文主旨
课文主旨
意境是山水画的灵魂
什么是意境 景与情的结合
要长期观察,深刻认识对象
如何获得意境
要有强烈、真挚的思想感情
意境和意匠是山水画的两个关键
山水画的意境
课文结构
分析问题
提出论点
得出结论
14山水画的意境
第 二 课 时
1.层层阐述,思路清晰。
课文首先点明意境是山水画的灵魂,从山水画和地理、 自然环境的说明和图解的不同入手,指出山水画是有感情的, 是令人感动的艺术作品,是要有意境的。又以李白的诗和毛 主席的词富有意境,论证了诗画有意境就有了灵魂。接着指 明意境的产生,有赖于思想感情,而思想感情的产生,又与 对客观事物认识的深度有关。
特色总结
要深入全面地认识对象,必须身临其境,长期观察。列 举齐白石画虾和荆浩画松的事例,具有权威性和代表性, 更有说服力。最后谈画画不但要有意境,还要有意匠, 这是山水画的两个关键。
本文以“意境是山水画的灵魂”为话题,层层阐述, 思路清晰,指明了山水画不但要有意境,还要有意匠, 让我们对艺术的领悟又进了一步。
特色总结
2.旁征博引,说服力强。
巧妙引用,说理透彻。引用“峨眉天下秀,夔门 天下险,剑阁天下雄,青城天下幽”论述了每一处风 景都有其各自不同的特色,强调了作画要有强烈、真 挚、朴素的感情。引用杜甫的“意匠惨淡经营 中”“语不惊人死不休”论述了意匠的重要性。
特色总结
举例典型,论述有力。课文中正面列举了齐白石画 虾、荆浩画松的例子,有力地论述了要深入全面地认识 对象,必须身临其境,长期观察。反面列举了一位作者 出外写生的事例,这位作者两个礼拜就画了一百多张, 这当然只能浮光掠影,不可能深刻认识对象,更不可能 创造意境。
特色总结
本文的中心论点是:意境是山水画的灵魂。
作者是从“什么是意境”和“怎样才能获得意境”两方面展 开论述的,具体从三个方面论述:意境是景与情的结合;要深刻 认识对象,要有强烈、真挚的思想感情才能获得意境;意境与意
匠要相结合。在论证过程中作者多次引用诗词,并列举齐白石画 虾、荆浩画松等事例,使文章具有权威性和说服力。
1.[重点]本文的中心论点是什么 作者是怎样论述中心论点的
课文全篇探究
2.[难点]作者在文中多处引用诗词,目的何在 请结合《送孟浩然 之广陵》的后两句进行分析。
依作者观点,“孤帆远影碧空尽,唯见长江天际流”两 句,完全是描写自然景色的,然而就是这两句诗却使人深深 体会到诗人的深厚的友情,这就是诗歌的意境。山水画描绘 自然景色与诗歌描写自然景色一样,都追求景与情的结合, 二者的意境是相通的。所以作者多处引用诗词,是为了用读
者较为熟悉的诗词的意境来诠释相对陌生的山水画的意境, 使读者触类旁通,举一反三,快速理解。
课文全篇探究
举例论证 —一法
举例论证
讲解:举例论证是指议论文中运用典型事例来证明论 点的方法。
效果:列举典型事例,可以具体、有力地证明论点, 增强说服力。
一课一法一练
运用:(1)选取的事例要简洁,要能证明观点,不用 展开细致的记叙和描写;
(2)①可以运用排比、比喻等修辞手法,使举例论证 文采斐然;②可以运用名句镶嵌法,引用古诗词名句,
使举例论证富有文学色彩。
一课一法一练
一例
齐白石画虾,可谓逼真生动,栩栩如生。那么,他是怎样取 得这样高超的艺术成就的呢 他在一篇随笔中写道:“我住在朋 友家,门前碧水一泓,其中鱼虾甚多,我偶然取出钓竿来,钓钩 上戏缀棉花球一团,原意在钓鱼,钓得与否,非所计也。不料鱼 乖不上钩,只有一个愚而贪食的虾,把棉花球当作米饭团,被我 钓了上来。”在一首画虾的诗中,他写道:“塘里无鱼虾自奇, 也从荷叶戏东西。写生我懒求形似,不厌声名到老低。 ”
一课一法一练
从他的诗文和经历中,我们可以窥见齐白石画虾的奥秘:观察与
体验。缺少对虾的观察,是画不出那些多姿多彩的虾的。齐白石 从少年时代起,就对虾的外貌、生活习性进行了细致入微的观察, 他甚至和虾玩在一起,和虾成了“朋友”。他家门口,有一个池 塘,池塘里有很多虾,他就常常到塘边钓虾,久而久之,变成了 一种情趣。齐白石画虾出神入化是他身临其境、长期观察的结果, 这告诉我们对事业要不忘初心,持之以恒。
通过举齐白石长期观察虾而达到画虾出神入化的境界的事例,来 论证“对事业要不忘初心,持之以恒”的观点。
一课一法一练
一练
学完本课后,班级组织了一次“读写结合 ·跟着课文 学写作”的练笔活动,请你一起参与。
主题:勤奋是成功的阶梯
要求:运用举例论证的方法,模仿课文,写一个不少 于200字的片段。
一课一法一练
一课一德一行
持之以恒→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之“健全人格”
古人言
锲而舍之,朽木不折;锲而不舍,金石可镂。 ——荀子 合抱之木,生于毫末;九层之台,起于累土。 ——老子
古人行
左思是西晋时期著名的文学家,家族世代学习儒学。左思 小时候并不出众,连左思的父亲都说:“左思的悟性,不如我 年轻的时候。”左思听到父亲的话非常难过,于是发奋读书。
左思长大后,文才渐渐显现出来。他想写一篇《三都赋》, 正好这时他们全家搬到了都城洛阳,左思就去拜访当时的著作 郎张载,向他讨教。
一课一德一行
他又四处收集资料,精心构思,那段时间他家的门庭间、篱笆上,
就连厕所里都放着笔和纸,只要他想出来一个好句子,就赶紧记录 下来。就这样耗费了十年时间,左思终于写出了著名的《三都赋》。
当时的文学家张华和学者皇甫谧读完《三都赋》后都大为赞赏, 皇甫谧还为其写了序言。《三都赋》很快就传遍了整个洛阳,每个 人读了都赞不绝口。人们争相传阅抄写, 一时间竟让洛阳的纸张供 不应求,价格大涨,这也是“洛阳纸贵”的由来。
一课一德一行
今人行
世界上最先进的全自动化码头是怎样建成的 找到这个问 题的答案,港口专家张连钢走了10年。
1983年,张连钢大学毕业后来到山东港口青岛港,先后从 事过技术员、集装箱码头生产管理等工作。2013年,青岛港决 定筹建全自动化码头,张连钢勇挑重担。那时候,国外垄断自 动化码头技术,不信邪的张连钢带领团队迅速展开科研攻关, 用三年多的时间就完成了国外常规八到十年的建设任务。
一课一德一行
2023年12月27日,拥有6大自主突破、12项创新攻坚成果的 自动化码头三期投产运营,标志着我国在自动化码头领域实现 了全自主集成创新应用场景“零”的突破。几十年来,他扎根 港口生产一线,让码头工人从“脏、苦、累、险”中解放出来, “唯心志所向,百折不回”,他以创新和实干,展现了最美科 技工作者的风采。
一课一德一行
一行
“持之以恒”小计划:
每日阅读:选择自己感兴趣的书籍,每天阅读10分钟。
定期锻炼:每天或每周固定时间进行体育活动,如跑步、 游泳、瑜伽或打篮球等。
日常写作:记录生活、反思自我、表达情感,提升写作能 力,提高观察力和思考力。
学习技能:学习编程、绘画、乐器演奏、摄影等,丰富个 人生活。
一课一德一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