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苏省泰州市2025年中考语文一模模拟试卷
一、积累与运用(共24分)
【山河揽胜】
春夏秋冬,四季更替,生生不息。春天万物萌发,青山朗润,轻风流水在天地间,酝①▲(niàng)成一首轻灵的诗,牧童的笛声应和着鸟儿____的清脆歌声,一起传递着春的讯息热烈而又粗②▲(guǎng)的夏雨一来,又是另一番风情了:禾苗野草繁茂成一地青绿,蝉与蛙也叫得一声比一声更响亮:秋霜是出色的染匠,当她来的时候,树叶只是微微转黄,这时节的山峦看上去像是洋溢着丰收气息的麦田,随着秋意加深,浅黄的树叶变得金黄或浅红,走进森林,你将会享受到更为丰富的一场色彩盛宴,冬雪莅临,大地____,____远处,一片茫茫,高低起伏的房屋都披上了新装,新一轮春暖花开的希望,就③▲(zhù)蓄于冰雪之下。
1.根据拼音,依次写出相应的汉字。(正楷字或行楷字)
① ② ③
2.依次填入文中括号内的词语,全都恰当的一项是( )
A.称兄道弟 安静 观望
B.称兄道弟 静谧 眺望
C.呼朋引伴 安静 观望
D.呼朋引伴 静谧 眺望
3.文中画横线的句子有语病,下列修改最恰当的一项是( )
A.你将会享受到更为丰富色彩的一场盛宴
B.你将会享受到一场色彩更为丰富的盛宴
C.你将会享受到一场更为丰富的色彩盛宴
D.你将会享受到一场更为丰富的盛宴色彩
4.名篇名句默写。
(1)《岳阳楼记》中描写植物繁茂、生机盎然的句子是: , 。
(2)诗仙李白吟唱“ ,忽复来舟梦日边”; 孟浩然感叹“坐观垂钓者, ”;
(3)古诗词读起来朗朗上口、音韵和谐,不乏叠词的功劳。请写出含有叠词的连续两句 , 。
你跟同学到某文化馆开展研究性学习,恰逢工作人员以“茶文化”为主题布置展览馆,你们想参与其中。请你根据提示,完成以下任务。
5.任务一:请你用简明得体的语言,向工作人员表达你们参与活动的意愿及理由。
6.任务二:请你从以下选项中选择恰当的两项,组成一副对联,贴在“展览馆”入口处。(只填序号)
①翠叶烟腾冰碗碧 ②琴韵悠扬迎雅客 ③书香馥郁醉诗源 ④绿芽光照玉瓯青
上联: 下联:
7.任务三:展览馆设置了“围炉煮茶”体验区。请你结合以下材料写一段文字,向参观者介绍“围炉煮茶”。
二、阅读理解(共66分)
诗歌鉴赏
次北固山下
客路青山外,行舟绿水前。
潮平两岸阔,风正一帆悬。
海日生残夜,江春入旧年。
乡书何处达?归雁洛阳边。
陈太丘与友期行
陈太丘与友期行,期日中。过中不至,太丘舍去,去后乃至。元方时年七岁,门外戏。客问元方:“尊君在不?”答曰:“待君久不至,已去。”友人便怒曰:“非人哉!与人期行,相委而去。”元方曰:“君与家君期日中。日中不至,则是无信;对子骂父,则是无礼。”友人惭,下车引之。元方入门不顾。
韩康伯不畏天寒
韩康伯①数岁,家酷贫,至大寒,止得襦②,母殷夫人自成之,令康伯捉熨斗。谓康伯曰:“且著襦,寻作复裈③。”儿云:“已足,不须复裈也。”母问其故,答曰:“火在熨斗中而柄热今既著襦下④亦当暖故不须耳。”母甚异之,知为国器⑤。
(选自《世说新语·夙惠》,略改)
【注释】①韩康伯:名伯,东晋大官,玄学思想家。②襦:短袄。③复裈:夹裤。裈:裤子。④下:下身。⑤国器:治国之才。
8.下列加点词语解释有误的一项是( )
A.期日中(约定) B.入门不顾(照顾)
C.相委而去(舍弃) D.太丘舍去(离开)
9.下列各组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
A.去后乃至家祭无忘告乃翁 B.下车引之左将军王凝之妻也
C.尊君在不 待君久不至 D.相委而去太丘舍去
10.下面对《次北固山下》赏析有误的一项是( )
A.首联以对偶句发端,点明诗人出行的方式及途经的地点。
B.颔联“阔”写出春潮水涨之景,“悬”描写了舟顺风而行之态。
C.颈联在描写景物、时令之中,蕴含着一代胜过一代的人生哲理。
D.全诗写景逼真,叙事确切,抒情真挚,首尾呼应,浑然一体。
11.下面对《陈太丘与友期行》分析有误的一项是( )
A.“期行”是指陈太丘与他的朋友约好一起出行,交待了故事的起因。
B.陈元方小小年纪却能驳倒父亲的朋友,“友人”致歉后,陈元方喜不自禁,头也不回走进屋内。
C.“怒”与“惭”写客人被陈元方反驳前后的神态变化,不仅使文章语言生动形象,同时也表明客人是一个知错能改的人。
D.这个故事表明守信对于处世立身的重要性,劝告人们要做一个守信之人。
12.下面对《韩康伯不畏天寒》理解有误的一项是( )
A.文中的殷夫人是一位关爱孩子,并且善于洞察孩子心理的母亲。
B.“母甚异之,知为国器”侧面表现出韩康伯从小就身体强健,超过常人。
C.这个故事也说明了这样一个道理:穷人的孩子早当家。
D.从本文选自《世说新语·夙惠》可以看出,“夙惠”有“早聪慧”的意思。
13.请用三个“/”给《韩康伯不畏天寒》一文画线处断句。
熨斗中而柄热今既著襦下亦当暖故不须耳
14.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的句子。
君与家君期日中。日中不至,则是无信;对子骂父,则是无礼。
学校图书馆筹备“这些年,我们读过的名著”展览活动,请你参与。
15.展厅的电子书架中录入了各种类别的名著。 请你将下面六本图书归入电子书架的相应类别中(填序号)。
①《长征》(王树增) ②《星星离我们有多远》(卞毓麟) ③《围城》(钱锺书)
④《昆虫记》(法布尔) ⑤《红星照耀中国》(埃德加·斯诺) ⑥《我是猫》(夏目漱石)
16.下面是展厅电子屏幕展示的以“生命中那些重要的引路人”为主题的名著【阅读感言】和【相关名著】。请你从中任选一句感言,联系一部名著,结合具体情节,参考示例,对所选感言进行阐释。
[阅读感言] A.因为他,黑暗的世界亦有微光显现 B.因为她,生活的苦难便成了垫脚石 C.因为他,一段与原来截然不同的人生从此开启示 [相关名著] 《骆驼祥子》 《平凡的世界》 《钢铁是怎样炼成的》
示例:因为他,前进的脚步从未停止
这句感言让我联想到《朝花夕拾》。 鲁迅在日本求学期间,他的老师藤野先生对鲁迅关心有加,要求严格:帮助他添改讲义,纠正血管图,督促鲁迅不断进步。 鲁迅回国后,每当想要偷懒时,看到藤野先生的相片,便会警醒并继续工作。 藤野先生对鲁迅的勉励与教诲,成为鲁迅前行道路上不竭的动力。
非文学类作品阅读。
材料一:
有同学常为这样的事而苦恼,觉得老师教的知识都记住了,但考试时却不能正确作答。这是为什么呢?原因可能是这些知识在他的头脑中是散乱的、碎片化的,因此答题时不能准确提取相关知识,或提取出错。如果你头脑中的知识是有规律、成体系的结构化知识,在运用时就能准确提取了。因为我们的大脑处理不了太多零散复杂的信息,大脑更喜欢结构化的信息。如何让碎片化的信息结构化呢?这就必须对散乱的信息进行梳理、归纳、整合。
(改编自微信公众号《给思考留点时间》)
材料二:
结构化思维就是以事物的结构为思考对象,来引导思维,从而有效表达和解决问题的一种思维方法。它具有以下作用:
①将复杂问题简单化。结构化思维能帮助我们更全面地思考问题,对复杂信息进行梳理归类,并对问题进行剖析,从而揭示问题的本质。它还能把复杂问题拆解成一个个简单的小问题,再逐一解决,最终把问题全部解决。
②能厘清思路,清晰地表达。结构化思维能帮助我们思路清晰地表达观点,利于他人理解。在说话时运用“因为……,所以……”第一……;第二……;第三……”“在 X方面,应该……;在Y方面,应该……”等表示逻辑关系的词语,能让表达更加清晰。
③帮助构建知识体系。知识体系是一个树状结构,建立了这种结构后,在后续学习时就能将一个个知识点添加到知识树上去,不断地丰富和完善知识体系。
(改编自周国元《麦肯锡结构化战略思维》)
材料三:
用结构化思维来解决问题最关键的是寻找结构,寻找结构的关键又在于找到拆分或归类的维度,寻找结构的方法有自上而下和自下而上两种:
①自上而下找结构
自上而下找结构主要适用于对一个主题或问题进行拆分。先对主题或问题进行结构化拆分(按照一定维度进行拆分),建立起一个框架,再将已有的信息或解决方案放入到框架中。如,语文老师这样教写议论文:开篇亮出观点,然后将观点分解为几个分论点(分论点之间的关系可以是并列的,也可以是层层递进的),再用论据证明分论点。这样就形成了一个树状结构或线性结构(也叫流程图)。
②自下而上找结构
自下而上找结构的方法主要适用于处理庞杂的信息。这些信息之间存在着某种关系,我们需要根据这种关系(分类的维度)来建立框架。如,对以下词语进行分类: 白菜香蕉大象牛李子豆角通过分析找到分类的维度——水果、蔬菜、动物,再将香蕉、李子归入水果类,将白菜、豆角归入蔬菜类,将大象、牛归入动物类。
在具体运用时,可按照下面的步骤从庞杂的信息中找到结构:
第一步,头脑风暴。尽可能列出所有思考的要点。
第二步,连线分组。找出所列要点之间的关系,对要点进行分类。
第三步,提炼结构。总结概括要点,提炼观点。
第四步,补充观点。通过补充观点完善思路,如果没有补充,这一步可以不做。
自上而下和自下而上这两种方法无优劣之分,在实际运用时,彼此互为补充。
要培养结构化的思维能力,就必须经常练习。一是归纳积累结构,在看书学习时,看到关于结构的理论或者好的结构,可以将它记下来,并试着运用到具体的例子中。二是按结构化的思维方式写作,尝试每周写一篇文章,先建立文章结构,再填充素材;如果没有时间写文章,可只搭建文章结构,写出关键点即可。三是用结构化思维论证议题,每天给自己一个议题,用结构化的思维去论证这个议题,列出论证结构,能证明你的观点即可。
(改编自周国元《麦肯锡结构化战略思维》)
17. 请根据材料二,写出结构化思维的作用。
18. 根据材料一、材料三,找出下列对相关内容的理解或推断错误的一项 ____
A.如何让碎片化的信息结构化呢?这就必须对散乱的信息进行梳理、归纳、整合。
B.寻找结构的方法有自上而下和自下而上两种,这两种方法适用的对象不同,在实际运用时,二者不能兼用。
C.要培养结构化的思维能力,就必须经常练习。
D.训练结构化思维的方法有多种,归纳积累结构是其中一种方法。
19. 阅读完材料一之后,你是不是对老师教的知识记住了,考试时却不能正确作答的困境有了解决办法?请谈谈你的做法。
20. 阅读完材料三,我们明白了学知识要学会分类。古人称谓有谦称和尊称的区别,请将下列词语分到相应的类别里。
尊君 家君 令郎 赐教 久仰 寒舍
谦称:
尊称:
阅读下面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外婆的香橼树
华明玥
①在乡间,散步的路上可以看到果实累累的香橡树。金黄的果实仿佛一个个粗糙的小瓜。轻拉树枝到鼻尖,深深地闻一下,柑橘家族特有的迷人香气沁入鼻腔。正在门口溪边洗衣的老妇,上到坡道,踮起脚尖,采了三个最大的香橼。她笑吟吟地对我说:“多摘点,回去用蜜腌渍了,就可沏香橼茶喝了。”
②我从老妇眼角笑纹里,看到外婆的影子。
③20世纪40年代,曾经是大户人家小姐的外婆嫁给了贫寒的外公,靠做各式各样收入微薄的小生意带大四个孩子。最困难的时候,她有两个孩子在远方插队,买完米、油,头一件事就是用剩下的收入买一大版邮票。她心急火燎地给远在大西北的心灰意冷的孩子写信,她总要在信上给孩子新的希望:江南的小红萝卜下来了,她承诺要给孩子做五香萝卜干。吃螃蟹的季节到了,她承诺给孩子寄蟹粉油——她要省下一个月的肉票去买油膘,自己熬炼;半大的螃蟹一买就是一网兜,蒸熟后剥得两手的指甲都裂了,剥出满满的膏黄与雪白的螃蟹肉,用油热封,用玻璃瓶装好,再用蒲叶包好,寄到大西北去。
④写完信,外婆骑一辆自行车,专门到邮局去寄。她总是疑心路上的邮筒收寄信件要比邮局慢一些。孩子们埋怨大西北缺乏水果和蔬菜,外婆便想把香橼树苗种到大运河河岸的荒地上去。三年,河岸边的香橼树真的被她种成了。到了深秋,外婆借了两个大箩筐,来回三趟,一次性把河岸上的香橼都采了回来。外婆将香橼洗净,切成薄片,在大团匾中晾干表面的水分。紧接着,拿出珍贵的糖,一层糖一层香橼片,紧紧码好,在大陶瓮里密封一夜,再将这些被充分糖渍的香橼片平摊到大团匾中去晒。一直晒到捏起来硬铮铮,丢在碟子里当当响,而后,外婆开始缝制邮寄用的小布包:她要把这些香橼片寄到正在冰天雪地中捞河泥、种小麦与青稞的孩子手里。
⑤外婆能在艰苦的生活中支撑那么多年,始终保持淡定乐观,与她舍得留给自己一点儿精神生活也有关系。我至今还记得,外婆将带着果柄的香橼一个个串起来,吊在衣橱里,为衣服熏香;外婆的娘家虽然早已败落,但自己的那些陪嫁,外婆依旧小心翼翼地保管了很多年,那些宝贝包括一个可以插梅花的大铜瓶、一个可用来陈列果实的古铜青绿旧盘、一个宣德暗花白盘……在那个物资匮乏的年月,简直没有什么用场。然而,外婆把采回来的香橼摊放在盘子上,每个盘子里放8—9枚,满屋都是黄灿灿的颜色以及清冽又扑鼻的芬芳。
⑥回看外婆这一生,大起大落。17岁前,半条街的娘家商铺伙计们都喊她“大小姐”;结婚后,她不得不成为卖炒货的小贩,后来又在里弄办的小厂成为一名两手都是机油味的女工;最后,她在为居民打酱油的小店中退休,她似乎从未抱怨过什么。她嫁了个像木桩一样少言寡语的男人,文弱书生一般,遇到事只会往她背后躲,家中买100块煤饼也挑不动,还要她一起去挑,她也无一丝怨怼。外婆从不计较她这一辈子为家族、为后辈付出了多少,她只是深信,一条河要不断地朝前走,才可能冲刷出深深的河床,汇聚无尽的溪流与雨水,蹬出一条属于自己的路,直到汇入大海。
⑦基于这种朴素的认知,外婆从不把时间花在抱怨上,遇见事儿,她只是不断地去想办法,不断地去行动。从起了在运河边种树的念头,到从乡下以板车载了树苗回来种,她只花了3天时间;从运河边将香橼摘回来,到晒出可以泡茶的果干,她花了10天时间;而劝说两个在外插队的儿女一定要“把书读起来,就像在大风中拢住一粒火星”、她分别花了8年和10年。最后,孩子们放下锄头,在1978年考上大学,这却是外婆完全没有料想到的。但小舅舅和三姨能从痛苦与迷茫中觉醒,我以为,与外婆辛苦攒下寄出的几十版邮票息息相关。
⑧外婆离去多年,那些运河河岸上的香橼树还在,每次回到故乡,我就去看望那些树,外婆若有所思的样子就会浮现在脑海中。这些香橼,听到过拖船的声音,听到过船上人网鱼、炒菜的声音,也听到过源源不尽的水声,它们的香味,比佛手还要好闻。不知道为什么,闻到它,我就觉得这辈子遇到再大的沟坎都能心平气和地过去。
注:橼 (yuán)
(选自《读者》2023年1月有删改)
21.下列对文章的理解与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文章第二段“我从老妇眼角笑纹里,看到外婆的影子。”是典型的过渡段,在文章结构中起到了承上启下的作用。
B.“外婆”完全没有料想到,她的孩子们最后能够考上大学,竟然是与她辛苦攒下寄出的几十版邮票息息相关。
C.“把书读起来,就像在大风中拢住一粒火星”属于直接描写,通过引用外婆的话,正面表现了外婆坚韧的性格特点。
D.每次回到故乡,闻到香橼树的香味,就仿佛是外婆在鼓励着作者一样,要心平气和地应对人生中遇到的沟沟坎坎。
22.请你从行文线索角度梳理外婆与香橼的故事情节。
我遇香橼树→ → → → → 我望香橼树
23.散文语言独特有味。请从词语运用的角度,赏析文中划线句子的表达效果。
外婆将香橼洗净,切成薄片,在大团匾中晾干表面水分。紧接着,拿出珍贵的糖,一层糖一层香橼片,紧紧码好,在大陶瓮里密封一夜,再将这些被充分糖渍的香橼片平摊到大团匾中去晒。
24.有同学发现,有的编者在选用此文时将标题改为“我的外婆”。你认为哪个标题好?请结合文章内容,谈谈你的看法。
三、作文(60分)
25.根据下面材料的提示,按要求作文。
我们仰慕诗圣杜甫,追寻他的济世情怀;我们崇拜两弹元勋,追寻他的成长历程;我们感恩凡人阿长,追寻她的感人举动;我们欣赏天地山川,追寻它的美好瞬间……生活中,这些人、景、事就如同一束光,在不断地影响并帮助着我们,而我们总在不停地上演自己的“追光”故事。
对于以上材料所述,你有哪些体验、感受和思考?请以“追寻那一束光”为题,写一篇不少于600字的文章。要求:构思合乎情理,抒发真情实感;不得套作,不得抄袭,文中不得出现含有个人信息的地名、校名、人名等。
答案解析部分
1.酿;犷;贮
2.D
3.C
(1)本题考查重要词语字音、字形的识记能力。要求学生在平时对教材中所涉及的重要的字、词准确的识记,加强积累。
(2)本题考查词语运用能力。选词填空,先要分析词本身的意思,根据语境判断选用,要分析句子之间的关系、句子中成分搭配的关系、修饰语与中心语的关系。
(3)本题考查病句的辨析与修改。辨析并修改病句,一般来说,一看语法通不通,二看意思对不对,三看修辞妥不妥。要想快速而准确地辨析病句,除了平时多阅读,增强语感外,还应该掌握一定的方法,如语感审读法、枝干梳理法、逻辑分析法。
1.本题考查生字书写。“酝(niàng)”写作“酝酿”;“粗(guǎng)”写作“粗犷”;“(zhù)蓄”写作“贮蓄”。
故答案为:酿;犷;贮
2.本题考查正确使用词语。“称兄道弟”意思是:朋友间以兄弟相称,表示关系亲密。“呼朋引伴”意思是:呼唤朋友,招引同伴。根据意思,第一个空应该选“呼朋引伴”;“安静”一般相对于吵闹喧嚣而言,只描述环境是无声的、平静的;“静谧”是一种心境,更多指自我反思、内省时的状态。亦是诗歌中升华心境的一种“静”的境界。所以第二个空应选“静谧”“眺望” 是从高处远望,更符合人们在雪景中极目远眺,欣赏雪景中房屋等远景的情景,有一种开阔、悠远的感觉。“观望” 侧重于怀着犹豫或好奇的心态观看,这里只是描述欣赏雪景的动作,“观望” 不太合适。
故答案为:D
3.本题考查病句的修改。划线句语序混乱,根据意思应修改为:你将会享受到一场更为丰富的色彩盛宴。
故答案为:C
4.(1)岸芷汀兰;郁郁青青
(2)闲来垂钓碧溪上;徒有羡鱼情
(3)示例一:黄梅时节家家雨;青草池塘处处蛙。(示例二:晴川历历汉阳树,芳草萋萋鹦鹉洲。示例三:俄顷风定云墨色,秋天漠漠向昏黑。 示例四:亭亭山上松,瑟瑟谷中风。 示例五:关关雎鸠,在河之洲。)
(1)本题要求写出《岳阳楼记》中描写植物繁茂、生机盎然的句子。“岸芷汀兰,郁郁青青” 中 “岸芷汀兰” 描绘了岸边的香草和小洲上的兰花,“郁郁青青” 则生动地表现出植物生长茂盛、绿意盎然的景象。
(2)“闲来垂钓碧溪上,忽复乘舟梦日边” 出自李白的《行路难 其一》。诗人借用姜太公垂钓和伊尹梦舟日边的典故,表达了自己对未来仍抱有希望。“坐观垂钓者,徒有羡鱼情” 是孟浩然《望洞庭湖赠张丞相》中的诗句。诗人借这句诗表达了自己想从政却无人引荐的感慨,委婉地向张九龄表明自己的心意。
(3) “黄梅时节家家雨,青草池塘处处蛙”,“家家” 和 “处处” 两个叠词,生动地描绘出梅雨时节乡村的热闹景象;“晴川历历汉阳树,芳草萋萋鹦鹉洲”,“历历” 和 “萋萋” 分别表现出树木清晰可见和芳草繁茂的样子;“俄顷风定云墨色,秋天漠漠向昏黑”,“漠漠” 营造出秋天阴沉昏暗的氛围;“亭亭山上松,瑟瑟谷中风”,“亭亭” 写出了松树挺拔的姿态,“瑟瑟” 表现出山谷中风的声音;“关关雎鸠,在河之洲”,“关关” 是雎鸠的叫声,富有韵律感。这些诗句中的叠词都增强了诗词的表现力和感染力。
故答案为: 岸芷汀兰 , 郁郁青青 ; 闲来垂钓碧溪上 , 徒有羡鱼情 ; 示例一:黄梅时节家家雨 ; 青草池塘处处蛙。(示例二:晴川历历汉阳树,芳草萋萋鹦鹉洲。示例三:俄顷风定云墨色,秋天漠漠向昏黑。 示例四:亭亭山上松,瑟瑟谷中风。 示例五:关关雎鸠,在河之洲。)
本题考查学生对古诗文名句的识记能力。解答此类题目,我们需要在平时的学习中,做好积累,根据提示语句写出相应的句子,尤其要注意不能出现错别字。理解性识记,注意结合语境填充。
5.叔叔(阿姨),您好!我们是来研学的学生,看您在布置展览馆,我们也想参与,您看可以吗
6.①;④
7.围炉煮茶是将茶和食物放在炉上边烘煮边享用的饮茶方式,它既是对古老茶文化的传承,也是现代人寻求宁静与放松的休闲方式。
⑴本题考查语言表达。作答语言表达类题目,一定要认真读题,由题意得出表达的对象是谁,表达的目的是什么,据此确定表达时的语气和表达的主题。语意要合理,不能有语病。
⑵本题考查对联。对联是用对偶修辞写出的句子,是用字数相等、结构相同、意义对称的一对短语或句子来表达两个相对应或相近的意思的艺术形式。解题时,要根据题干要求,依据对联的特点分析作答。
⑶本题考查概括材料内容。解决此类题目首先要浏览材料,明确材料各个段落(语句)的内容,同时要把意思相近的段落(语句)合并在一起。抓住所概括材料段落(语句)中的关键语句,简洁准确概括。
5.本题考查语言表达。解答时,开头应有称呼,然后向工作人员提出参加展览馆布置的意愿,要注意语句连贯,语言得体。
故答案为: 叔叔(阿姨),您好!我们是来研学的学生,看您在布置展览馆,我们也想参与,您看可以吗
6.本题考查对联常识。根据对联常识,对联的上下联的句式必须一致。“翠叶烟腾冰碗碧”“绿芽光照玉瓯青”结构一致,可组成对联,且契合“茶文化”的主题。“琴韵悠扬迎雅客”“书香馥郁醉诗源”结构一致,可组成对联,但与“茶文化”的主题无关。上联的末一字必须是仄声,下联的末一字必须是平声。“碧”是仄声,是上联,“青”是平声,为下联。
故答案为:①;④
7.本题考查提炼概括信息、语言表达。“围着火炉煮茶,同时将柿子、砂糖橘、花生放在火炉上一起烤”说的是饮茶方式,“‘围炉煮茶’这种煮茶工艺由来已久,在这个过程,我感受到的不仅是美味,也是中国茶文化最原始的魅力”说的是围炉煮茶的文化传承,“它让我在忙碌的生活中感受人间烟火气,与好友一起,惬意又舒适”说的是围炉煮茶的的作用。解答时,用“围炉煮茶是……”的方式,将三点信息用简洁的语言表述出来即可。
故答案为: 围炉煮茶是将茶和食物放在炉上边烘煮边享用的饮茶方式,它既是对古老茶文化的传承,也是现代人寻求宁静与放松的休闲方式。
8.B
9.D
10.C
11.B
12.B
13.火在火在熨斗中而柄热/今既著襦/下亦当暖/故不须耳
14.您与我父亲约定的时间是正午时分。到了正午(还)不到,就是没有信用;对着儿子骂他的父亲,就是没有礼貌。
⑴本题考查文言实词意义。翻译文言实词的意义时要注意文言词语的特殊用法,如通假字、词类的活用、一词多义和古今异义词;同时还应结合具体的语境做出准确的判断。考题涉及的词语都来源于教材中所选的课文,这要求学生应加强对教材所选入的文言文诵读与掌握,解答根据所学过的课文,根据上下文做出判断。
⑵本题考查学生对一词多义现象的辨析能力。解答此类问题,首先要明确句意,然后要注意积累词语的不同用法,最后结合句意理解词语的不同用法。
⑶本题考查学生对诗歌内容的理解。完成此类题目的关键是认真读诗,反复诵读,仔细分析诗中的内容,联系创作的背景抓住作者的感情,即可作答。
⑷本题考查理解课文内容的能力。解答此类题的关键是在通晓全文大意的基础,找出相关的语句做出具体的分析即可。
⑸本题考查理解课文内容的能力。解答此类题的关键是在通晓全文大意的基础,找出相关的语句做出具体的分析即可。
⑹本题考查断句的能力。给语句断句时,首先要理解句子的意思,在弄清句子的成分。一般来说,主谓之间,谓语和宾语、补语之间应该有停顿;同时注意题干的要求,需要断几处。
⑺本题考查文言语句的翻译。文言文中重要句子翻译的关键是一定要回到原文的语境中,根据上下文读懂句子的整体意思,同时对语句中的重要实词、虚词做到准确的翻译。并按照现代汉语的规范,将翻译过来的内容进行适当的调整,达到符合现代汉语的用词造句的标准。
8.ACD.正确。
B.顾:回头看。
故答案为:B
9.A.副词,才/代词,你的
B.代词,他/人名中的字
C.通“否”/副词,表否定,不
D.相同,离开
故答案为:D
10.ABD.正确。
C项中‘ 颈联在描写景物、时令之中,蕴含着一代胜过一代的人生哲理”错误,“海日生残夜,江春入旧年”在描写景物、时令之中,蕴含着新事物必将取代旧事物的人生哲理。
故答案为:C
11.ACD.正确;
B.有误,“元方入门]不顾”一句的意思是径直走入家门,根本不回头看那失信无礼的人。是生气,不是“喜不自禁”。
故答案为:B
12.ACD.正确。
B.有误,“母甚异之,知为国器”侧面表现出韩康伯从小就机敏聪慧,超过常人。
故答案为:B.
13.本题考查语句的断句。这句话的意思为: 火在熨斗里熨斗把就热了,我现在穿上短袄,下身也就暖和了,所以不要了。
故答案为:火在火在熨斗中而柄热/今既著襦/下亦当暖/故不须耳
14.本题考查文言语句的翻译。句中重要的词语为:期,约定;至,到;故答案为:您与我父亲约定的时间是正午时分。到了正午(还)不到,就是没有信用;对着儿子骂他的父亲,就是没有礼貌。
15.讽刺作品③⑥ ;科普作品②④ ;纪实作品①⑤
16.示例1:因为他,黑暗的世界亦有微光显现。这句感言让我联想到了《骆驼祥子》。 祥子的第一辆车被官兵抢走后,感觉世界一片黑暗。后来,曹先生出现了,他给憨厚老实的祥子很多帮助,对待祥子慷慨大方,友好和善。 如让祥子拉包月,即使祥子拉车时不小心让他受伤,也不责怪。 曹先生使祥子的苦难生活出现了微光。示例2:因为她,生活的苦难便成了垫脚石。这句感言让我联想到了《平凡的世界》。 孙少平高中时,因生活的穷困窘迫而自卑。 田晓霞鼓励他并给他送来《参考消息》和其他书籍,开阔了他的眼界,使他的内心世界更加丰富。于是,生活的苦难不再是绊脚石,而是成为让他不断前行的垫脚石。孙少平终于走出了属于自己的人生道路。示例3:因为他,一段与原来截然不同的人生从此开启。这句感言让我联想到了《钢铁是怎样炼成的》。保尔在发电厂工作后结识了朱赫来。他教会了保尔打拳,还时常给保尔讲解革命道理,培养了保尔的革命热情,帮助他树立了人生的目标。朱赫来为保尔开启了一段截然不同的人生,引导保尔成为一名钢铁般的无产阶级革命战士。
(1)本题考查名著的阅读。阅读名著要注意积累的广泛性,既要注意名著表面的知识,如作者、人物及故事,还要知道一些细节,并且及时做好笔记,做到积少成多,常读常新,逐步深化印象。做题时才能得心应手。
(2)本题考查名著阅读的体验和感受。从名著的基本内容出发,结合作者的创作背景联系现实生活,表达观点明确,言之成理即可。
15.①《长征》(王树增):这是一本关于中国共产党领导的红军长征的历史纪实作品,它详细描述了红军在长征过程中的种种困难和挑战,所以它可以归类为“纪实作品”。②《星星离我们有多远》(卞毓麟):这本书主要介绍了天文学的知识,包括星星、行星、星系等离我们有多远,以及宇宙的起源和演化等,所以它是一本科普作品。③《围城》(钱锺书):这是一本著名的小说,以幽默讽刺的笔调描绘了婚姻和人生的种种困境和矛盾,所以它是一本讽刺作品。④《昆虫记》(法布尔):这本书是生物学家法布尔对昆虫世界的详细描述和观察,它是一本关于昆虫的科学研究和记录,所以它也是一本科普作品。⑤《红星照耀中国》(埃德加·斯诺):这本书是外国记者埃德加·斯诺对中国革命和红军的纪实报道,它详细记录了中国共产党和中国革命的发展历程,所以它是一本纪实作品。⑥《我是猫》(夏目漱石):这是一本以猫的视角来描绘人类社会的小说,通过猫的独特视角和幽默讽刺的语言,揭示了人类社会的种种弊端和矛盾,所以它是一本讽刺作品。故答案为: 讽刺作品③⑥ ;科普作品②④ ;纪实作品①⑤
16.A. "因为他,黑暗的世界亦有微光显现":这一感言可能适用于描述那些在逆境中给予主人公光明和希望的人物。例如,在《钢铁是怎样炼成的》中,保尔·柯察金经历了种种磨难,但朱赫来等革命者的引导和支持,让他看到了革命的希望和力量,使他在黑暗中找到了方向。B. "因为她,生活的苦难便成了垫脚石":这一感言可能适用于描述那些帮助主人公将生活中的苦难转化为成长和进步的动力的女性角色。在《平凡的世界》中,孙少安和孙少平兄弟在生活中遭受了许多苦难,但他们的母亲和嫂子等女性角色的关爱和支持,让他们更加坚强,将苦难视为前进的动力。C. "因为他,一段与原来截然不同的人生从此开启":这一感言可能适用于描述那些对主人公人生轨迹产生重大影响的人物。在《骆驼祥子》中,祥子原本是一个勤劳善良的车夫,但因为受到了虎妞等人的影响,他的人生轨迹发生了巨大的转变,走上了不同的道路。故答案为: 因为他,黑暗的世界亦有微光显现。这句感言让我联想到了《骆驼祥子》。 祥子的第一辆车被官兵抢走后,感觉世界一片黑暗。后来,曹先生出现了,他给憨厚老实的祥子很多帮助,对待祥子慷慨大方,友好和善。 如让祥子拉包月,即使祥子拉车时不小心让他受伤,也不责怪。 曹先生使祥子的苦难生活出现了微光。
因为她,生活的苦难便成了垫脚石。这句感言让我联想到了《平凡的世界》。 孙少平高中时,因生活的穷困窘迫而自卑。 田晓霞鼓励他并给他送来《参考消息》和其他书籍,开阔了他的眼界,使他的内心世界更加丰富。于是,生活的苦难不再是绊脚石,而是成为让他不断前行的垫脚石。孙少平终于走出了属于自己的人生道路。
因为他,一段与原来截然不同的人生从此开启。这句感言让我联想到了《钢铁是怎样炼成的》。保尔在发电厂工作后结识了朱赫来。他教会了保尔打拳,还时常给保尔讲解革命道理,培养了保尔的革命热情,帮助他树立了人生的目标。朱赫来为保尔开启了一段截然不同的人生,引导保尔成为一名钢铁般的无产阶级革命战士。
17.将复杂问题简单化;能厘清思路,清晰地表达;帮助构建知识体系。
18.B
19.因为我们的大脑处理不了太多零散复杂的信息,它更喜欢结构化的信息,所以我会将学过的知识进行梳理、归纳、整合,让它形成知识体系,这样就会用了。
20.谦称:家君、寒舍;敬称:尊君、令郎、赐教、久仰
(1)本题考查概括能力。答题时应注意,解题时要认真审清题干,确定信息筛选的标准,按照规定的范围、角度、逐句逐段,找准相关的信息部位,确定具体语句概括作答。
(2)本题考查对文章内容的理解和概括的能力。解答此类题,要求学生通读文章,整体把握文章内容大意,在此基础上回归文章,划定答题区域,仔细阅读,从中筛选出符合题目要求的信息,进行整合概括回答问题。选项信息的语言与原文语句内容在表述上有一定区别,命题者常通过改变叙述的方式来设置一些干扰项 ,解答时要认真核对,找出符合题干的选项。
(3)本题考查对文章的理解和运用。首先要在审题后确定提取答案的范围,即在文章中寻找段落。然后从前向后精读文章,抓住其中切题的信息,将它们提取出来。最后根据这些语句组织成切题的合乎要求的答案。
(4)本题考查尊称和谦称的辨别和分类。日常生活中,敬语有一些习惯用语。如:初次见面说“久仰”,很久不见说“久违”,祝贺喜事说“恭喜”,请人批评说“指教”,请人原谅说“包涵”,求人解惑说“赐教”,托人办事说“拜托”,等待客人说“恭候”,看望别人说“拜访”,宾客到了说“光临”,陪伴客人说“奉陪”,中途先走说“失赔”,求给方便说“借光”,请人勿送说“留步”,两人告别说“再见”。谦语,谦称自己用在下、敝人、晚生等。
17.根据材料二“结构化思维就是以事物的结构为思考对象,来引导思维,从而有效表达和解决问题的一种思维方法。它具有以下作用”“1、将复杂问题简单化”“2、能厘清思路,清晰地表达”“3、帮助构建知识体系”可知,结构化思维的作用有:将复杂问题简单化;能厘清思路,清晰地表达;帮助构建知识体系。
故答案为:将复杂问题简单化;能厘清思路,清晰地表达;帮助构建知识体系。
18.ACD正确。B.根据材料三“自上而下和自下而上这两种方法无优劣之分,在实际运用时,彼此互为补充”可知,B项“这两种方法适用的对象不同,在实际运用时,二者不能兼用”表述错误。
故答案为:B
19.根据材料一“原因可能是这些知识在他的头脑中是散乱的、碎片化的,因此答题时不能准确提取相关知识,或提取出错。如果你头脑中的知识是有规律、成体系的结构化知识,在运用时就能准确提取了。因为我们的大脑处理不了太多零散复杂的信息,大脑更喜欢结构化的信息。如何让碎片化的信息结构化呢?这就必须对散乱的信息进行梳理、归纳、整合”可知,我会对老师老师教的知识进行梳理、归纳、整合,把零散的知识系统化,形成规律,在考试时或需要用到时能正确提取。
故答案为:因为我们的大脑处理不了太多零散复杂的信息,它更喜欢结构化的信息,所以我会将学过的知识进行梳理、归纳、整合,让它形成知识体系,这样就会用了。(答案不唯一,合理即可)
20.尊君:令尊,称呼别人的父亲,是尊称。家君:家父,称呼自己的父亲,是谦称。
令郎:称对方的儿子,是尊称。
赐教:对他人指教或来信的敬称,是尊称。
久仰:仰慕已久(初次见面时对别人说的客套话),是尊称。
寒舍:对人称自己的家,是谦称。
综合以上可得,①谦称:家君、寒舍;②敬称:尊君、令郎、赐教、久仰
故答案为:谦称:家君 寒舍 敬称:尊君 令郎 赐教 久仰
21.B
22.外婆种香橼树;外婆制/做/制作香橼片;外婆串香橼果;外婆摆/放香橼果
23.动作描写,运用“洗”“切”“晾”“码”“晒”等一系列动词,形象生动地写出了外婆制作香橼片的动作娴熟,表现了外婆的勤劳能干,流露出我对外婆的赞美之情。
24.①我认为《外婆的香橼树》好。②“香橼树”是文章的行文线索,贯穿全文;③“香橼树”具有象征意义,既能散发出芳香清冽的气味,又象征着外婆的美好品行;④“香橼树”揭示了文章的主要内容,记录了外婆克勤克俭、温柔而有力量的人生故事;⑤“香橼树”是作者情感的出发点,寄托了作者对于外婆美好品行的赞美,又表达了对外婆深深的思念。⑥而《我的外婆》只是交代了文中的主要写作对象,因此,我认为《外婆的香橼树》作为文章标题好。
(1)本题考查文章内容的理解。理解文章的主要内容,阅读文章时要从整体到部分再到整体,即初读文章,了解大意后,再理解字词,读懂每句话,给文章分段和归纳段意,最后回到文章整体上来,进而抓住文章的主要内容。
(2)本题考查概括文章内容的能力。解决此类题目首先要浏览全文,明确各个段落(语句)的内容,同时要把意思相近的段落(语句)合并在一起。抓住所概括文章中的重要段落(关键语句),简洁准确概括。
(3)本题考查词语的赏析。解答此题关键要结合词语所处的语境,弄清这个词语的表述对象,然后综合词义与表达效果这两方面因素进行揣摩。
(4) 本题考查标题的含义与作用。分析文章标题的含义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1、分析标题的修辞义。2、分析标题的象征义。3、理解标题的双关义。4把握作者的情感出发点。
21.ACD.正确;
B.有误,文中明确提到“我以为,与外婆辛苦攒下寄出的几十版邮票息息相关”,并非是外婆自己的感慨。至于二者之间是否真的存在合理关系,文中并没有明确交待。属于主观想。
故答案为:B
22.本题考查情节梳理。结合第④段“孩子们埋怨大西北缺乏水果和蔬菜,外婆便想把香橼树苗种到大运河河岸的荒地上去。三年,河岸边的香橼树真的被她种成了。”可以概括为外婆种香橼树:第④段后部分,外婆采香橼果、切香橼片、糖渍香橼片,这些过程可以概括为外婆制/做/制作香橼片;第⑤段“我至今还记得,外婆将带着果柄的香橼一个个串起来,吊在衣橱里,为衣服熏香”可以概括为外婆串香橼果;第⑤段“然而,外婆把采回来的香橼摊放在盘子上,每个盘子里放八九枚,满屋都是黄灿灿的颜色以及清冽又扑鼻的芬芳”可以概括为外婆摆/放/香橼果。
故答案为:外婆种香橼树;外婆制/做/制作香橼片;外婆串香橼果;外婆摆/放香橼果
23.本题考查关键语句的赏析。联系“外婆将香橼洗净,切成薄片,在大团中晾干表面水分。紧接着,拿出珍贵的糖,一层糖一层香橼片,紧紧码好在大陶瓮里密封一夜,再将这些被充分糖渍的香橼片平摊到大团匾中去晒”可知,描述了外婆制作香橼茶的过程,运用了动作描写,通过“洗”“切”“晾”“拿”“码”“摊”等一系列的动词,生动形象地写出了外婆制作香橼茶的过程,动作娴熟,一气呵成,表现出外婆的勤劳能干,从字里行间流露出“我”对外婆的赞美。
故答案为: 动作描写,运用“洗”“切”“晾”“码”“晒”等一系列动词,形象生动地写出了外婆制作香橼片的动作娴熟,表现了外婆的勤劳能干,流露出我对外婆的赞美之情。
24.本题考查标题作用。从内容上看,文章中“香橼树”是外婆为了而儿女寄茶而花了三年种植的,一方面表现了外婆对子女的疼爱,另一方面表现了外婆的坚韧能干;从结构上看,“香橼树”贯穿全文,是行文线索;从文章主旨内容上看,“我就觉得这辈子遇到再大的沟坎都能心平和地过去”的内容可知,香橼树”的清香象征了外婆的美好品质,鼓励着作者要心平气和地应对人生中遇到的沟沟坎坎;从表达效果上看,根据“我就去看望那些树,外婆若有所思的样子就会浮现在脑海中”的内容可知,对于“我”而言,“香橼树”如同外婆的化身,看见“香橼树”就会回想起外婆,表现出作者对外婆的思念。最后明确《我的外婆》只是文章的主要写作对象,所以《外婆的香树》更好。
故答案为: ①我认为《外婆的香橼树》好。②“香橼树”是文章的行文线索,贯穿全文;③“香橼树”具有象征意义,既能散发出芳香清冽的气味,又象征着外婆的美好品行;④“香橼树”揭示了文章的主要内容,记录了外婆克勤克俭、温柔而有力量的人生故事;⑤“香橼树”是作者情感的出发点,寄托了作者对于外婆美好品行的赞美,又表达了对外婆深深的思念。⑥而《我的外婆》只是交代了文中的主要写作对象,因此,我认为《外婆的香橼树》作为文章标题好。
25.追寻那一束光
在我的记忆长河中,有一束光始终熠熠生辉,它穿透岁月的迷雾,照亮我成长的道路,让我在迷茫与困惑中找到前行的方向,那便是我初中语文老师 —— 李老师。
初次见到李老师,是在七年级的开学第一天。她穿着一袭淡雅的连衣裙,笑容如春日暖阳般温暖,瞬间驱散了我初入新环境的紧张与不安。第一堂语文课,她声情并茂地朗读着《春》,那抑扬顿挫的语调,仿佛带着我们走进了朱自清笔下生机勃勃的春天,让我第一次真切感受到了文字的魅力。从那时起,我便被李老师的文学素养深深吸引,她就像一束光,照亮了我对语文学习的热爱之路。
李老师不仅课讲得精彩,更关注我们每一个学生的成长。记得有一次,我在作文比赛中失利,心情跌入了谷底。李老师看出了我的失落,她把我叫到办公室,递给我一杯热气腾腾的茶,然后轻声说:“孩子,一次的失败算不了什么,你的文字很有灵气,只是这次没有找准方向。” 她认真地帮我分析作文的问题,从立意到选材,从结构到语言,每一个细节都不放过。她的眼神中充满了鼓励与信任,那一刻,我心中的阴霾渐渐散去,重新找回了自信。
在李老师的鼓励下,我开始大量阅读经典文学作品,从《骆驼祥子》中感受旧时代的世态炎凉,从《钢铁是怎样炼成的》中汲取坚韧不拔的力量,从《繁星 春水》中体会细腻的情感。每读完一本书,李老师都会和我一起探讨书中的内容,她的见解独到而深刻,让我对作品有了更深入的理解。在她的引导下,我的写作水平也有了显著提高,作文多次被当作范文在班级朗读。
然而,时光匆匆,初中三年转瞬即逝。毕业那天,我怀着无比不舍的心情向李老师告别。她微笑着对我说:“孩子,未来的路还很长,希望你能继续保持对文学的热爱,不断追寻自己的梦想。”
如今,我已经步入高中,但李老师的教诲始终萦绕在我耳边。她就像那束我一直追寻的光,照亮了我求知的道路,给予我前进的动力。在未来的日子里,我会带着这束光,勇敢地追寻自己的梦想,让它在我的人生中绽放出更加绚烂的光彩。
关键词与中心话题:材料的关键词是 “追寻”“光”,中心话题围绕生活中那些如同光一般,对我们产生积极影响和帮助的人、景、事展开,引导我们讲述自己 “追光” 的经历和感悟。体裁与形式:材料属于引导性论述,通过列举仰慕杜甫、崇拜两弹元勋、感恩阿长、欣赏山川等事例,为命题作文提供写作思路和方向。
【题干分析】材料意义:“光” 象征着积极向上的力量、美好的品质、温暖的情感等。仰慕杜甫的济世情怀,是对高尚品德和人文关怀的追寻;崇拜两弹元勋的成长历程,是对奋斗精神和家国担当的追寻;感恩阿长的感人举动,是对平凡人身上善良与温暖的追寻;欣赏天地山川的美好瞬间,是对自然之美和生活美好的追寻。这些 “光” 都在不同层面影响和帮助我们成长。写作思路:是什么:开篇点明自己追寻的那束光是什么,比如是某个老师的鼓励、朋友的陪伴、书中人物的精神等,简要介绍这束光的来源和特点。为什么:阐述为什么要追寻这束光,它给自己带来了哪些改变和影响,如让自己从自卑变得自信、从迷茫走向坚定等。可以通过具体事例来体现,如因为老师的鼓励,在学习上取得进步;因为朋友的陪伴,度过了艰难的时光。怎么做:描述自己在追寻这束光的过程中付出的努力和行动,如努力学习相关知识、积极参加活动提升自己等。结尾可以表达自己继续追寻光的决心和对未来的展望。写作误区:详略不当:可能在介绍 “光” 的来源时花费过多笔墨,而对追寻的过程和自己的感悟描写不足。应重点突出追寻过程中的内心变化和成长。立意浅显:仅简单叙述事件,没有深入挖掘 “光” 的内涵和对自己的深远影响。要在结尾处升华主题,阐述这束光对自己人生的重要意义。开头、素材与结尾:开头:可以采用比喻式开头,如 “生活如漆黑夜幕,而那束光,宛如璀璨星辰,照亮我前行的道路,那便是……”;也能以回忆式开头,“每当我翻开那本旧日记,思绪就被拉回到那个难忘的夏天,那是我与那束光相遇的开始……”事例素材:学习上,讲述自己被一位学霸的学习方法和态度影响,努力追赶的故事;生活中,分享自己在困境中得到陌生人的帮助,从而传递爱心的经历;兴趣爱好方面,描述自己受一位艺术家的启发,努力提升绘画、音乐等技能的过程。结尾:总结全文,再次强调光的重要性,如 “那束光,将永远照亮我的人生,激励我不断前行,去追寻更美好的自己”;也可展望未来,表达将光传递下去的决心,“我会带着这束光,去温暖更多的人,让世界因这束光而更加美好”。
【立意提取】
1.追寻梦想之光,点亮青春;
2.追寻先辈之光,传承精神力量
主题明确,立意深刻:文章围绕 “追寻那一束光” 展开,将李老师比作照亮自己成长道路的光,主题鲜明。通过具体事例展现李老师对自己语文学习的引领以及成长的关怀,传达出老师的教导和鼓励对学生人生的重要意义,立意深刻且富有感染力。结构清晰,层次分明:采用总分总的结构,开篇点明李老师是自己追寻的那束光,引出下文;中间分别从李老师精彩的语文课激发自己对语文的热爱,以及在自己作文失利时给予鼓励和指导等方面,详细叙述李老师对自己的影响,层次清晰;结尾总结全文,再次强调李老师的光对自己的深远影响和激励作用,升华主题。内容具体,情感真挚:文章运用丰富的细节描写,使内容具体生动。如描写李老师的穿着、笑容,以及她在办公室对 “我” 的安慰和指导,让读者能够真切感受到李老师的温暖与关怀。同时,字里行间流露出 “我” 对李老师的感激与不舍之情,情感真挚,容易引起读者共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