统编版语文九年级下册第19课枣儿练习题(含答案)
积累与运用
1.下列加点字的注音完全正确的一项是( )
A.竹匾(biǎn) 蓦然(mù) 雕塑(sù)
B.咀嚼(jiáo) 掸土(dǎn) 跌倒(diē)
C.囫囵(lùn) 钢盔(kuī) 踌躇(chú)
D.翘首(qiáo) 凝视(níng) 沮丧(jǔ)
2.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使用有误的是( )
A.街上的柳树像病了似的,叶子挂着层灰土在枝上打着卷,枝条一动不动,无可奈何地低垂着。
B.经过那条巷子时,我看到一位老人坐在转角处喃喃自语。
C.阅读经典文学著作应该细细咀嚼,囫囵吞枣的阅读方式无疑是对经典的亵渎。
D.趁没人的时候,我蹑手蹑脚地来到板报前,一咬牙就把它扯下来了。
3.下列句子没有语病的一项是( )
A.保护区采取生态补水、退耕还林和全面禁牧等,吸引了大批候鸟来栖息觅食。
B.每日须做好电梯间、走廊、资料室、会议室和公共区域的消杀、消毒工作。
C.春节中蕴涵的传统人文精神和亲情凝聚价值,成为备受中国人珍视的节日。
D.舞剧《骑兵》把家国情、草原情呈现于舞台,再现了人民骑兵的历史形象。
4.选出标点符号使用正确的一项( )
A.看着眼前的白桦林,我领悟了一个道理:正与直是它们赖以生存的首要条件,哪棵树在
生长中偏离了这个方向,即意味着失去阳光和死亡。
B.丁香结是解不完的,它年年都有,人生中的结也是解不完的,它时常与我们相伴。可能
正因如此,这世界才具有了无穷魅力。
C.当生命中的厄运不期而至,我们是俯首屈从、自甘沉沦 还是积极面对、勇于挑战
D.傅庚生认为,欣赏诗歌“首宜求其旨意,次必寻其脉络,然后乃可以探骊得珠也。”
5.列句子组成语序恰当的语段,正确的一项是( )
①“君子”一词在《周易》《诗经》中已大量出现,最初是对统治者、贵族男子的尊称。
②相应地,“小人”多指那些道德有疵、品行不正之人。
③到了春秋时期,孔子丰富了这一词语的内涵:“君子”不仅仅是指那些贵族官僚了,更主要的是指道德完善、品行高尚的人。
④君子、小人对举,成为对人品高下的评判。
⑤“君子”是中华传统文化中的一个重要范畴,是传统中国人评价人品的重要尺度。
⑤④③②① B. ⑤①③②④ C. ①④③②⑤ D. ①③②⑤④
6.下列有关《枣儿》剧本思想内容的理解,不恰当的一项是( )
A.剧本表现了感人至深的亲情,也表现了老一辈的深厚乡情。
B.剧本反映了当今社会家庭关系的变化,呼唤亲情和心灵沟通。
C.剧本中,老人和小孩代表了新旧两种时代,批评了老人的怀旧思想,赞扬了小孩的纯真。
D.剧本反映了现代化进程中,农村青壮年离开家乡、老人孩子留守家园的状况。
7.请在下面横线上填写恰当的内容。
中华传统节日蕴含着丰厚的文化内涵,赓续绵延,代代流传。端午节,______________;中秋节,食月饼,赏月亮,寄托着团圆幸福的美好心愿;重阳节,赏菊花,登高处,寄寓着感恩敬老的传统美德。
8.家家有老人,人人都会老。关心、爱护、孝敬老人,是我们应尽的责任、应有的美德。班上开展“孝亲敬老,从我做起”活动,请你参与。
材料一 新闻
荆州广播电视台《好人开讲》之“以孝传家”节目播出,最后开讲的是11岁的小女孩覃可欣。去年5月,可欣的妈妈被诊断为急性髓系白血病,需要造血干细胞移植,可遗憾的是,与家人的多次配型都失败了。这时候,可欣站了出来,希望能用自己的造血干细胞救妈妈。可欣身高一米七,体重只有84斤,为了顺利移植,她5个月增重18斤。今年3月,可欣成功进行了造血干细胞采集,4天的时间,每天都要采集三到四个小时,但坚强的可欣从没叫过一次苦。可欣的故事感动了万千观众。
材料二 漫画
(1)将材料一改写成一句话新闻。
(2)班上准备依据上面的漫画创作一幕情景剧,请你完成下面的对话。
小皮球得知奶奶病了,急忙赶到医院。
爸爸:妈,快站好,一会就轮到你了!
奶奶:
小皮球:
(3)班上准备举行“孝亲敬老,从我做起”演讲赛,请你写一段演讲词。(不少于100字)
阅读理解
(一)阅读《枣儿》,回答问题
幕启。一棵挂满红枣的老树。树下坐着位形如雕塑的老人。幕后传来童谣:枣儿甜,枣儿香,/要吃枣儿喊爹娘;/爹娘给个竹竿竿,/打下枣儿一片片;/爹不吃,娘不吃,/留给娃娃过年吃。
……
老 人 (将男孩衣角折成兜,捧一捧枣儿放入)全给你吃。
男 孩 (喜出望外)谢谢爷爷!(吃得津津有味)枣儿真大。
老 人 老子个儿大,儿子个儿能小吗?
男 孩 嘻,爷爷,我说枣儿个儿大!
老 人 (自豪地)我儿子就叫枣儿。
男 孩 骗人!还有叫枣儿的?嘿嘿,叫枣儿?
老 人 不许笑。我的儿子就叫枣儿,挺好听的,又顺口。他刚生下时,有个算命先生正打门前经过,就给算了一卦,他命中缺“木”呢!哎,等你念了书,就知道枣字里面有个“木”了。你看(用手指在空中比画“木”)所以他叫枣儿!
……
老 人 (将枣儿擦干净)给,尝尝。
男孩默默地接过。
老 人 吃吧,树上的枣儿多着呢!
男 孩 我能爬到树上去摘吗?爷爷。
老 人 能。
男孩兴冲冲爬树,跌倒在地。
老 人 疼吗?(掸去男孩身上的灰尘)来!
老人趴在地上,让男孩踩在自己屁股上摘枣儿。男孩仍摘不到,老人站起,让男孩骑跨在肩上摘。
老 人 嘿嘿嘿。
男 孩 笑啥?
老 人 有一回,我家枣儿也是这样骑着,只顾摘枣儿,撒尿了都不知道,竟尿了我一脖子。
男 孩 呀,脏死了。
老 人 脏啥,尿得我全身痒丝丝、热乎乎的!
男 孩 (有些羡慕地)我从来没有尿过我爹脖子上。
(摘枣儿,塞进口袋)哟,不好,我也要尿尿了。老人将男孩放下,男孩朝远处走。
老 人 喂,过来!
男 孩 我要尿尿。
老 人 (指指枣树)尿树下去,给咱枣树施点儿肥。
男孩溜回树下尿尿。
老 人 枣儿小时候一有尿就尿到枣树下。有一回,放学,直往树下奔。我以为出了啥事呢,他一到枣树底下就尿开了。撒完尿才说:“爹,我放学了。”
……
老 人 别小看这枣树,那一年,一个小日本站在树下端枪射我。正巧,树上一颗枣儿落到鬼子的钢盔上,“咚”的一声,吓得那狗娘养的抱头就逃。
二人开怀大笑。男孩忘记吃枣,学着做惊吓状。
男 孩 快讲。
老 人 有一年闹灾荒,村里饿死不少人。我老伴儿把仅剩的八十一颗枣儿让给我和枣儿吃,俺爷儿俩才活了下来。
男孩忘记吃枣。老人闪着泪花,从匾子里捧起一把枣凝视。
男 孩 爷爷,你为啥把枣儿放在匾子里晒了又晒?
老 人 我等儿子回来。枣儿回来了,就喜欢一边嚼枣儿,一边听我讲故事。
男 孩 枣儿叔叔啥时候回来?
老 人 不知道。
男 孩 迷路了吧?(见老人沉默默,自语)不会的。这棵树好大好大,会老远就瞧见了,枣儿叔叔哪儿会看不见?(见老人不语)爷爷,你怎么了?
老人仍在沉思。
……
老 人 回吧,回去等你爹。
男 孩 ——哎,爹带巧克力回来,我分你吃。(踌躇欲下,又垂头丧气站住)
老 人 怎么了?
男 孩 爹不会回来了。
老 人 噢?
男 孩 我爹在城里又有了一个家。
老人上前抚着男孩的头。
男 孩 爷爷,我没有巧克力给你吃了。
老 人 咱们有枣儿,我们吃枣儿。
老人将枣儿塞进男孩嘴里,自己也拿起枣儿咀嚼。
老 人 (见男孩不动)快吃快吃,几颗枣儿一起吃,使劲吃。
男 孩 (掀起外衣,露出红肚兜上的衣袋)爷爷,我瞒着你,还偷偷藏着一颗枣儿,是留给我爹的……
老 人 (愣住,继而激动不已)这地上的、匾子里的、树上的枣儿全是你的。想给你爹留多少就留多少。
男 孩 不,还是留给枣儿叔叔吧。爷爷,枣儿叔叔会回来的。
老人紧紧搂住男孩。
男 孩 我娘说,出远门的人有时候不认识回家的路了,只要家里人天天喊,他早晚会回来的。
老 人 那,咱们喊喊?
男 孩 喊喊!我先喊!(爬到山坡上,使劲儿喊)
枣儿甜,枣儿香,/要吃枣儿喊爹娘;/爹娘给个竹竿竿,/打下枣儿一片片;/爹不吃,娘不吃,/留给娃娃过年吃。
二人翘首远望,状如雕塑。响起无数个童声呼唤声。
9、本文的老人总共几次回忆起自己的儿子枣儿?
答: 。
10、老人对男孩是一种什么态度,这说明了什么?
答: 。
11、《枣儿》一文中的老人和男孩是怎样的人物形象?
答: 。
12、本文的“枣儿”有什么象征意义?
答: 。
13、本文的开头和结尾都用了同一首童谣,它在剧在起到什么作用?
答: 。
(二)阅读《白毛女》中“逼债”一节,然后答题。
杨(拉住穆的手)啊!
(唱)老天单杀独根草,
大水尽淹独木桥,
我一生只有这一个女,
离开了喜儿我活不了!
穆 (大怒)你别糊涂了!一会儿少东家生了气可不是玩的!
杨 我……我……我找个说理的地方去!(欲冲出门去)
穆(拍案)哪里说理去!县长和咱们少东家是朋友,这就是衙门口,你到哪里说理去!
杨 (惊住)我……我……
穆 (又缓和地)老杨,不行啊!胳膊抗不过大腿去,我劝你写个文书按个手印,不就结了吗?(写文书)
杨 (又去拦)你……你……
黄急上。
黄 (声色俱厉)怎么还嘴硬?杨白劳!告诉你说,今儿行也得行,不行也得行,
(对穆)快给他写文书!
14、杨白劳的唱词表达了他怎样的感情?
15、在杨白劳唱词中的“独根草”、“独木桥”比喻的是谁?这个比喻有什么表达效果?
16、穆仁智的话“哪里说理去……你到哪里说理去!”对此你是怎样理解的?
17、这一小节中黄世仁仅有一段语言,但却表现出了他的性格特点,试概括出黄世仁的性格。
18、杨白劳的三处语言,都用了省略号,它的作用是什么?为什么会出现这种情况?
(三)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轮渡上
王安忆
我还没写过轮渡上的那二男一女。他们的面容在时间的河流中浮现起来,越来越清晰。这是在稠厚的淮河的背景之下的画面,有一种油画的酱黄的暖色调,二男一女的面容是由光和影结构的,不是那种线描式的。我想,法国画家米勒笔下的农人为什么如此打动人心,就因为他画出了农人的高贵文雅气质,辛劳的农人与他身后的田野饱含着温馨的默契,特别令人心安。而轮渡上的二男一女,他们显然不再安静,他们是活泛的。他们在船舱里走动着,大声说着话,还笑着。尤其是那个女的,她更活跃一些,上下走动得更勤,博来周围人的目光。
这是一伙民间艺人,在歉收的秋季,离乡出外谋生。度过寒冷的冬天,在这春耕时分回家了。他们不仅糊住了口,省下口粮聊度春荒,还积攒了不少。看他们的行李和出手便可知道。因为有收获和回家,他们都有些克制不住的兴奋,越来越多话,那女的一刻不停地收拾东西,其实是在清理财产。即使是在吃面包时,她也只用嘴衔着,空出两只手倒腾这些包裹。她理完一个,放下一个,再抓住一个,一使劲,提起来,墩在膝上。有着一股庄稼人的利索劲。她重新组合着这些包裹,有的一个分成两个,有的则两个并成一个。她忙活得脸上沁出了油汗,脸更红了,是一种猪肝色。她的嘴和她的手一样忙个不停。她说话的声很高,是粗嘎的音色,语速相当快,北地的方言又多是喉部发音,就难免语音浊重,口齿含糊,听上去极聒噪。她差使着那两个男的,逼迫他们也同她一起收拾行李,他们则表示出没兴趣。她就奢侈地用面包去投掷他们,他们呢,接住后,再掷还她。
人们将眼光投向他们,眼光里并没有兴趣和惊讶的表情,看上去反是漠然的。守着他们的鸡鸭和苗猪的乡里人,手袖在棉衣袖筒里,静静地看那二男一女嬉笑打闹。他们这三张脸都笑开了,显得更加宽扁。他们旁若无人地斗着嘴,看起来那两个男的一起对付那女的,这使那女的加倍兴奋起来。她在花棉袄外面披一件男式的制服短袄,不知是两个男的中间的哪一个的。这一件制服棉袄再一次将她与乡里的姐妹区别开了。她的头发很松散地编成两条发辫,由于没有好好梳理和缺乏营养,头发枯黄稀疏,分了岔。两鬓的散发披在脸颊上,并没有将脸形遮窄一些,反使它更宽扁,更为邋遢。她是说不上好看的,可是她大胆。她的大胆和放肆使人忘记了她的不好看。好看不好看变得不怎么重要。
她显然意识到人们的目光,这非但不使她怯场,反使她得意。她显示出格外的优越感,更大声地与那两个男的叫骂,表现得特别过火。一过火难免要出岔,霎时间,她的某一句触犯了其中的一个,他顿时翻了脸,刻毒地回骂一回,悻悻地走开了。这一个男的,看起来比那个年轻一些,这不是表现在相貌上,而是气质上。那一个比较宽仁厚道,具兄长风度。这一个则暴戾而且易怒,方才三个人的调侃中,以他和女的为主,那一个只是起着凑趣和圆场的作用。等这一个翻了脸,他却手足无措,惶惶不安,赶着去劝解,又丢不下女的。回头看她,她也是恼羞成怒,紫涨了脸,在众人眼前丢了脸面,有些气他,也有些气自己。
舱里一时安静了。船不知什么时候停靠了一个码头,这时又离岸了。从舷窗里可看见外边的耀眼的日光,却一点也照不进底舱。船上开始供应面条,面条一碗碗排放在饭车上,热气蒸腾了一时,很快便在乍暖还寒的气温里消散了。一些人上去买了面条,回来呼呼地吃着。舱里格外的静默,那些不吃面条的农人们,识趣地闭上眼睛,开始打盹。面汤酸甜的馊气弥漫在舱里,舱里的空气又混浊了一些。那两个男的又回到了舱里,手里端着面条,年长的也替女的端来了一碗。三人便一起吃着面条。易怒的这个还是虎着脸,女的,一边吃面,一边觑他。年长的那个吃完一碗,复又上去,再端下两碗,要他们再吃。女的接过来,往自己碗里拨了一半,那一半则递给这一个,是和解的态度。他不要,但用筷子指指年长的那位,意思是给他,就算是接受了和解,搭了话。那年长的将半碗面条合在一碗上,面汤从碗沿漫了下来,他赶紧喝一大口,将面汤喝下去,在那两个对面坐下了。他吃面的脸上,露出满足和放心的表情。
现在,他们都安静了下来,小声地说着话。女的也老实了,态度有点卖乖,对那易怒的说话里,还带着明显的讨好。人们的注意力从他们身上移开了。漫长的旅途使人们感到了倦意。那二男一女将长椅上的包裹收拾一下,腾出地方让女的躺下,两个男的则坐着,头垂在膝上打起盹来。很快他们便响起了鼾声。这时,连鸡和猪们都合上眼,犯瞌睡了。舱外,淮河亮闪闪的,一河的日头。是淮河里较宽的一段,河岸有些远,但传来的杵衣声依然很清晰,一声声的,在空旷的河面上传得很远。还有女人的说话声和笑声,格外的清冽。轮渡走在河心,船身被太阳照得发亮。
这二男一女是在大柳巷前一个码头下的船。这是一个大码头,五河县城,下客最多。年长的从舱外走下来,说了声“到了”,并不多言,那两个就都翻身起来,收拾起东西。他们虽然还憋着气,但不再作计较,搁下不提。三人一起动手,将行李打点整齐。两个大的由那易怒的挎上肩;几件碎的归年长的;女的则背那三弦和二胡,手里挽自己的一个花布小兜。他们很利索,并且很默契地互相把行李搭上肩,系好,再椅上椅下看了一遍,确信没有拉下什么,便出了舱。
此时的天空是红色的,夕照染了云彩,形成晚霞。那种油画的酱黄色又出来了,布满在画面上。但这一回二男一女只是背影,轮廓线被光影融化了,模糊了,光和影都是柔软和充盈的,温和了某些粗糙的细节,看上去比较细洁。他们身穿棉衣裤,被前后包裹挟持着的臃肿的身影,有一种夸张的变形的效果。在那酱黄色的调子衬托下,显出奇异的美。他们上了大堤。人群疏散了,堤上渐渐只剩下他们三个,越来越小。天呢,越来越红,终于红成血一样的。最终,他们小成三个黑点,却凝固在画面里。
(有删改)
19. 概括小说中民间女艺人的形象。
20. 赏析文中画线部分的语言特点。
21. 分析本文叙述上的特征。
22. 探究“油画的酱黄色”在全文中的作用。
答案
1.D 2.A 3.D 4.A 5.A 6.C 7.示例:吃粽子,赛龙舟,蕴含着祈求平安的美好愿望。
8.(1)11岁女孩覃可欣为救妈妈增重捐髓。
(2)示例 (奶奶:)我站不了,你能扶我一下吗
(小皮球:)奶奶,我来扶你。爸爸,你这样对奶奶,是在教我怎样对待父母吗
(3)示例 孝亲敬老,是我们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孝亲敬老,从身边的小事做起,从我做起。
我们生活中的点滴行动,都是我们形成良好习惯的关键所在。同学们!敬老爱老是中华民族传统美德长河中一颗闪亮的珍珠,是中华传统美德大花园中一朵鲜艳的奇葩,是中华传统美德星空下的一颗耀眼的星星。让我们用自己的真心和善良来弘扬它。
9、老人三次回忆起儿子枣儿小时候的事。
10、老人是对男孩是非常关爱的,这表现了一种不是祖孙而如同祖孙般的长辈对晚辈的关爱,也从侧面表现了自己对于儿子的亲情。
11、老人:他是一个农民形象,他满怀激情,富有爱心,关爱青年人。他念旧而又传统,面对生活的变化不失爱心,不失希望又有所失落。男孩:他思念父亲,喜爱心疼自己的老人,好奇而又懂事,在他身上处处表现了儿童纯真可爱的天性,他的这种天性又带有鲜明的时代特征。
12、它是亲情的象征,是故乡的象征,也是传统生活的象征和精神家园的象征。
13、这首童谣表达了在“枣儿”中所融入的父母疼爱子女的亲情。课文以这种富有民间特色的童谣形式开头,隐含了全剧与“枣儿”有关,与亲情有关的特定内容,并将人们带入具有民族传统风情、充满乡土气息的特定情境。结尾处也用了这首童谣,但是情境有所变化,由幕后换为前台,由哼唱变成呼喊,由没人回应转为“响起无数个童声呼唤的声音”,这既与开头相呼应,又强化了剧中情境和内容,深化了全剧的思想感情。
14、对黄世仁要抢走女儿的极度悲愤。
15、比喻的是喜儿,写出了喜儿对于他的重要。
16、旧社会恶霸地主与官府勾结,官官相护,残害百姓,穷苦百姓们没有说理的地方。
17、残酷、凶狠、蛮横。
18、表示说话断断续续,造成这种情况的原因是黄世仁要用喜儿抵债,使他又气愤、又害怕,悲愤至极有话也说不出。
19. ①长相不好看,邋遢。②大胆、放肆。③易生气,消气也快。④自我表现欲强。(答“爱出风头”或“优越感强”也可)⑤做事利索、干练。(答出任四点即可)
20. ①使用大量动词,如“理、放、抓、提”等,生动地写出了人物“忙”的状态和动作的利索。②以短句为主,如“理完一个,放下一个”等,简洁明快,节奏感强。③连用多个“一”字,给人一气呵成之感,更突显出女子的能干、伶俐。④语言质朴平实,不事雕琢。(写出2点即可)
21. ①小说开篇用第一人称回忆故事,显得真实、自然、亲切:故事主体部分则采用第三人称叙述,冷静、客观。②按时间顺序展开情节,由一个个片段组成,脉络清晰,结构紧凑,注重对原生态生活的摹写。③注重场景描写,将场景集中在轮渡上,三人在船上说笑打闹继而翻脸、船舱归于安静等场景写得生动、传神。④叙事与景物描写相结合,叙述散文化,节奏舒缓。(写出3点即可)
22. ①结构上起首尾照应的作用,开篇点出“有一种油画的酱黄的暖色调”,结尾又写到“那种油画的酱黄色又出来了”“在那酱黄色的调子衬托下,显出奇异的美”。②具有强烈的暗喻(象征)色彩,凸显三位民间艺人身上的特有气质,他们的返乡带来了新鲜、活泛的气息。③表现了作家对三位艺人的情感认可,那画面在“我”的记忆里定格成一种永恒的美,显示作家对三位艺人在歉收的季节出外谋生的欣赏肯定。④暗示了小说主题,通过这一群民间艺人在城乡夹缝中生存和身份的尴尬,揭示出他们独特的存在意义。(写出3点即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