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高考地理微专题4——河流阶地专题(含答案)

文档属性

名称 2025年高考地理微专题4——河流阶地专题(含答案)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2.4M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人教版(2019)
科目 地理
更新时间 2025-03-05 11:52:23

文档简介

2025年高考地理微专题4——河流阶地专题
一、河流阶地的定义及特征
1.定义
因河谷底部的河流下切,而被抬升到洪水位以上,并呈阶梯状分布于河谷两侧的地貌称为河流阶地。河流阶地的形成是一个涉及多种地质作用和时间积累的复杂过程。
2.组成部分
(1)阶地面:是原有河谷底部的露出遗留部分,较为平坦,向河流下游方向倾斜。
(2)阶地坡:是河流下切留下的痕迹,通常比较陡峭。
(3)阶地前缘:是阶地面与该阶地坡的交界处。
(4)阶地后缘:是阶地面与上一级阶地坡的交界处。
(5)阶地高度:是阶地面与河流平水期水面的高差。
二、河流阶地的形成原因
1.外力作用
水流的侧蚀加宽了河道使得流速变慢,河流携带的沉积物在河床发生沉积,堆积满一层沉积物。后来由于气候变化、地壳抬升或者侵蚀基准面下降等因素,水流的下切侵蚀力剧增,这层堆积物被水流切开形成阶地坡。水流继续往下侵蚀,两侧的堆积物完全露出水面,高过洪水位,形成阶地面。然后河流继续重复侧蚀、堆积、下切侵蚀等过程,形成下一个阶地。
2.内力作用
地壳抬升使得该地区河流海拔突然升高,在侵蚀基准面没变的情况下,水流的下切侵蚀力剧增,导致阶地面露出、阶地坡形成。之后地壳间歇性地抬升,河流继续侵蚀堆积过程,就出现多级阶地。
三、河流阶地的类型
1.按河流阶地的形成过程分类
(1)构造阶地
地壳运动是间歇性的,在地壳相对稳定期间,河流以侧蚀和堆积为主,塑造出河漫滩。当地壳上升时,河床纵剖面的比降加大,水流下切侵蚀作用增强,使河流下切,原来的河漫滩成了河谷两侧的阶地。如果地壳多次间歇性上升,就会在河谷两侧形成多级阶地。这种因构造运动形成的阶地,称为构造阶地。
(2)气候阶地
气候变干时,河水量减少,地面植被稀疏,坡面侵蚀加强,河水含沙量相对增多,此时河床堆积填高;气候湿润期,河水量增多,植被茂盛,河水含沙量相对变少,导致河流下蚀,形成了阶地。由于气候干湿变化引起的堆积、侵蚀交替作用,所成的阶地称气候阶地。
(3)旋回阶地
基准面下降通常会引起河口段河床比降的增加,比降的加大则引起水流下切侵蚀,形成河流阶地。引起基准面升降的原因可以是地壳的升降或第四纪冰期与间冰期交替引起的海面变动。一般认为,间冰期是海面普遍上升的时期,也是河流因海侵而发生淤积的时期;冰期是海面普遍下降的时期,亦是河流下游或河口段河床下切形成阶地的时期。由于海面变化在晚近地质时期内交替出现,因此基准面变化形成的阶地称为旋回阶地。
(4)因人类活动影响而形成的阶地
人类的一些活动,如水利工程建设等,可能会改变河流的基准面或水流状态,从而对阶地的形成产生影响。
河流阶地的形成是地球内外部动力地质作用共同作用的结果,其中构造运动是主导因素,气候变化、基准面变化以及人类活动等也在一定程度上影响着阶地的形成过程。
河流阶地的类型主要有以下几种:
2.按组成物质分类
(1)侵蚀阶地
由基岩构成,阶地面上很少保留冲积物,多发育在山区河谷中。这里水流速度大,侵蚀作用强,沉积物难以堆积或被后期剥蚀殆尽,即使有少量冲积物,也在长期侵蚀作用下消失,阶地面上往往只有坡积物。
(2)堆积阶地
全由河流冲积物组成,在河流中下游最为常见。其形成过程是先河流侧向侵蚀展宽谷底并发生大量堆积形成河漫滩,之后河流强烈下切侵蚀形成阶地。根据河流下切深度与多级堆积阶地之间的接触关系,又可分为内迭阶地和上迭阶地。
①内迭阶地:新的阶地套迭在老的阶地之内,后一次的河流冲积物分布范围和厚度比前一次小,说明各级阶地形成时河流下切深度基本一致,但后期堆积过程较短或堆积作用减弱。
②上迭阶地:新阶地叠于老阶地之上,每次下切都未达到前期谷底深度便开始堆积,后期堆积物叠置在前期堆积物之上。
(3)基座阶地:阶地由两种物质组成,上部为河流冲积物,下部是基岩或其他类型的沉积物。主要因地壳抬升、河流下切侵蚀形成,河流下切超过原来冲积物厚度,切至基岩内部而成。若后期河谷中堆积较厚的冲积物,超过阶地基座高度并把基座覆盖起来,则称为覆盖基座阶地。
(4)埋藏阶地:早期形成的阶地被新阶地所埋藏。其形成原因一是早期地壳上升或侵蚀基准面下降形成多级阶地后,地壳下降或侵蚀基准面上升发生堆积,将早期阶地全部埋没;二是地壳长期下降,不同时期的冲积物不断叠加形成假埋藏阶地。
河流阶地的类型丰富多样,这些不同类型的阶地不仅反映了河流地貌的复杂性和多样性,也为研究河流演化历史、区域地质构造以及生态环境变迁等提供了重要依据。
四、河流阶地的开发利用
1.农业种植
河流阶地的台面通常较为平坦,土壤多为冲积土,土层深厚且肥沃,非常适合农业种植,能够提高土地利用率和农作物产量。在部分山区,人们利用河谷阶地的台地开垦梯田,种植水稻、玉米等农作物,成为重要的农业生产基地。
2. 交通运输
河流阶地的台面较为平坦,便于修建公路、铁路等交通线路,方便人员和物资的运输。在一些山区,利用河谷阶地修建道路可以降低建设成本,提高运输效率。
3.旅游观光
河流阶地独特的梯田景观和地质地貌景观吸引了众多游客前来观光旅游,成为重要的旅游景点。可以开发与河流阶地相关的旅游项目,如徒步旅行、摄影、民俗文化体验等,促进当地旅游业的发展。例如我国的元阳梯田、龙脊梯田等都是著名的旅游景点。
4.科学研究
河流阶地的形成过程记录了该地区的地质历史和气候变迁等信息,对于地质学家和气候学家来说,是研究地球演化历史的珍贵资料。通过对河流阶地的研究,可以了解过去的气候变化、河流演化以及构造运动等情况,为重建地质历史和预测未来气候变化提供重要依据。
五、相关考点及解题思路
1.确定洪水位
洪水期水位是河流阶地正式形成的重要界限,河流阶地的形成以阶地面高出洪水位为准。洪水位之下部分为现代河床,正在发生进一步的堆积和侵蚀作用。河漫滩平原是平水期或枯水期出露水面,洪水期埋入水面的河流堆积地貌,位于洪水位之下、枯水位之上,一般为河流阶地发育的初始阶段。
2.抓住地壳抬升的内力作用
地壳抬升会对河流阶地的形成产生两方面影响,一方面让已经发育的阶地面高出洪水位,成为新的河流阶地;另一方面使河流下切侵蚀作用加剧,制造出阶地坡,让阶地高度上升,也通过堆积作用促进新的阶地面发育。
3.推断侵蚀、沉积的外力运动过程
在河流阶地的形成过程中,侵蚀和沉积的外力作用交互进行。流水沉积制造出阶地面和上面的堆积物,侵蚀不断加宽阶地面、加深阶地坡,并最终使洪水位下降到阶地面之下。
六、巩固练习
“湘江北去,橘子洲头。”橘子洲是湘江的江心洲。下图为湘江橘子洲附近地质剖面图。据此完成1~2题。
1.橘子洲形成过程中,主要受到( )
A.风力堆积作用 B.地壳抬升作用
C.侧向侵蚀作用 D.泥沙沉积作用
2.湘江阶地在形成过程中( )
A.由早到晚依次形成I、Ⅱ、Ⅲ B.经历了间歇性的地壳抬升过程
C.河流搬运泥沙能力不断增强 D.地质作用过程一直比较稳定
下图示意我国某河段河谷横剖面,T1~T4为不同时期形成的阶地(一种阶梯状地貌),该阶地是原为洪水位下的河床或河漫滩,后经地壳运动演变形成的。读图完成3~5题。
3.图示阶地的形成过程是( )
A.流水沉积→地壳上升→流水侵蚀
B.流水沉积→地壳下降→流水侵蚀
C.流水侵蚀→地壳下降→流水沉积
D.流水侵蚀→地壳上升→流水沉积
4.该河段在阶地形成过程中( )
A.水流速度呈变快趋势 B.不受风力侵蚀的影响
C.东南岸以沉积为主 D.河谷不断拓宽变浅
5.在野外活动时,假如发生了泥石流,下列做法正确的是( )
A.可以躲在大树上,等泥石流过去后,再下来
B.发现泥石流后要及时报告,以便下游和沟口的居民及时撤离
C.顺着沟谷向下跑,可以逃避泥石流的冲击
D.可以用碎石、泥沙等堵塞河道,以便阻挡泥石流下泄
一个地区受到多种因素的影响,使河流在它以前的谷底下切,原谷底突出在新河床之上,成为近于阶梯状地形,即河流阶地。同一时代河流阶地在河流纵剖面上的连线称河流阶地位相。下图示意长江三峡及其附近河谷阶地位相。据此完成6~7题。
6.从上游到下游依次是( )
A.庙河 香溪 巫山 奉节
B.奉节 巫山 巴东 云阳
C.巫山 巴东 秭归 万县
D.万县 云阳 奉节 巫山
7.奉节~巴东河段阶地级数较多,原因是该河段( )
A.附近山地海拔高 B.地壳下陷幅度较大
C.地壳抬升更明显 D.软硬岩层相间分布
8.阅读图文资料,完成下列要求。
阿河滩村位于青海省化隆回族自治县南部的甘都镇,地处青藏高原与黄土高原的过渡地带,平均海拔1900米。阿河滩村主要出露新生代地层,共有6处地质遗迹,其中黄河景观带及河流阶地是村中最主要的地貌遗迹。黄河自西向东流经村南,侧蚀作用使黄河该段发育成曲流河,形成“九曲黄河”地貌景观。黄河两岸还发育有七级河流阶地,其中北岸第三级阶地是阿河滩村所在地。下图示意阿河滩村地质文化、人文遗迹与黄河河流阶地的关系。
(1)分析流经阿河滩村的黄河河段两岸多河流阶地发育的原因。(4分)
(2)说明阿河滩村选址T 河流阶地的原因。(6分)
(3)简述T 前缘古泉形成的有利自然条件。(6分)
2025年高考地理微专题4——河谷阶地专题
巩固练习答案及解析
1.D 2.B
【解析】1.橘子洲位于湘江,湘江是长江的支流,风力作用不明显,A错误;地壳抬升,河流下切侵蚀会形成河流阶地,不是江心洲,B错误;侧向侵蚀会使河流展宽,但不是形成江心洲的原因,C错误;橘子洲是江心洲,是河流携带泥沙因流速减慢,堆积形成的,D正确。综上所述,D正确,ABC错误,故选D。
2.河流阶地在形成过程中,离现代河床越近,形成越晚,由早到晚的形成顺序是Ⅲ、Ⅱ、Ⅰ,A错误;多级阶地形成过程中,地壳经历了间歇性的抬升,B正确,D错误;河流阶地形成过程中,河流泥沙沉积作用增强,搬运能力降低,C错误。综上所述,B正确,ACD错误,故选B。
3.A 4.A 5.B
【解析】3.注意材料信息“该阶地是原为洪水位下的河床或河漫滩,后经地壳运动演变形成的”。所以图中相对高度较高的阶地形成时间较早,之前受流水沉积形成,之后地壳抬升,流水下蚀,原来的河漫滩成了阶地,所以形成过程是流水沉积→地壳上升→流水侵蚀,A正确,BCD错误,故选A。
4.读图可知,自T4-T1(形成时间由早到晚),阶地形成的过程中,阶地的沉积物从粘土到砾石,砾石的颗粒从T3-T1时期是不断变大,则说明河流的流速呈变快趋势,A正确,水流速度变快,下蚀不断加强,河谷不断变窄变深,D错;风力作用属于外力作用,该河段在阶地形成过程中,也可能受到风力侵蚀的影响,B选项说法过于绝对,B错;河谷东南岸(注意方向信息)基岩陡立,沉积物很少,说明以侵蚀为主,C错。故选A。
5.泥石流多与山洪相伴发生,来势凶猛,破坏力大,具有突发性,能够摧毁聚落,破坏森林、农田、道路,淤塞江河等,同时可能造成重大的人员伤亡。因此,发现泥石流后要及时报告,以便下游和沟口的居民及时撤离,B正确;大树可能被冲倒,因此泥石流发生时不能躲在大树上,A错误;泥石流沿着河谷向下流动较快,因此不要顺沟谷向下跑,要迅速向泥石流发生的沟谷两侧地势较高处躲避,C错误;泥石流在重力作用下,冲击力和破坏力很大,碎石、泥沙等不可能阻挡泥石流,D错误。故选B。
6.D 7.C
【解析】6.河流阶地是河流在它以前的谷底下切,原谷底突出在新河床之上而形成的。河流谷地可以发生多次淤积和下切,从而出现多级阶地,其中高于河漫滩的最低一级阶地,称第一阶地(形成时间最晚,海拔相对最低),所以比较现代河床的高度应对比海拔最低的阶地,据图示可知在众多的第一阶地中海拔由高到低的是万县、云阳、奉节、巫山、巴东、秭归、香溪、庙河,河流上游处较下游地势相对更高,所以第一阶地的海拔高度一定程度反映出河流的上下游关系,故此判断河流的流向自上游到下游依次是万县、云阳、奉节、巫山、巴东、秭归、香溪、庙河,D正确;奉节在庙河的上游、云阳在奉节的上游、万县在巫山的上游,ABC错误。故选D。
7.河流阶地是由河流的下切侵蚀和两岸地壳的间歇性抬升共同作用下形成的,奉节~巴东河段阶地级数较多,说明地壳间歇性抬升次数更多,抬升更明显,C正确,B错误;河流的下切侵蚀和地壳的间歇性抬升与附近山地的海拔高度无关,A错误;软硬岩层相间分布,不利于河流持续下切侵蚀,不利于多级河流阶地的形成,D错误。故选C。
8.(1)地处青藏高原与黄土高原的过渡地带,地壳运动活跃,地壳抬升频繁;(2分)河流下蚀,形成多级河流阶地。(2分)
(2)T 河流阶地粉砂质黏土层厚,土壤肥沃,有利于农作物种植;该阶地更宽阔,可提供更多的耕地和建筑用地;该阶地上泉水丰富,可为村民提供优质水源;该阶地地势较高,受洪水威胁小。(任答三点得6分)
(3)砂砾石层松散且孔隙度大,形成良好的含水层;(2分)下部基岩致密,形成隔水层,阻止了水的下渗;(2分)河谷阶地由后缘向前缘倾斜,有利于地下水在古泉处汇集,古泉水量大。(2分)
【解题思路】本题以阿河滩村为背景材料,以流经阿河滩村的黄河河段两岸多河流阶地发育的原因、阿河滩村选址T 河流阶地的原因、T 前缘古泉形成的有利自然条件为切入点,考查了地质作用与地表形态、聚落区位因素等相关知识及获取与解读信息、调动及运用知识的能力等。
【解析】(1)当地位于“青藏高原与黄土高原的过渡地带”,地壳运动较活跃,存在抬升活动(如青藏高原地处板块交界处,欧亚板块、印度洋板块的挤压碰撞,导致地壳抬升较频繁)。间断性的地壳抬升,加上河流的下切侵蚀(即受地壳抬升的影响,河流下切到更下面的岩层后,原侵蚀面的地块形成阶地),从而形成多级的河流阶地(因河流下切而抬升到洪水不能淹没的阶梯状河谷地形)。
(2)结合图文材料,我们可知与其他阶地相比,T 河流阶地地形平坦开阔,利于聚落建设和农业生产(以及后续的发展)。其次,与河流的距离适中(不远不近),且地势相对较高,受河流洪水影响小。再次,当地多粉砂质黏土(看图例),且土层深厚,土壤肥沃,利于种植业发展。最后,该阶地附近存在泉水(古泉),减少对黄河水依赖的同时,又能保证用水安全。
(3)结合古泉的位置,我们可知其地表多砂砾石层(即该石层较厚),而砂砾较松散,且孔隙较大,利于下渗。但是,砂砾石层以下又是基岩,或较为致密(与普通沉积物堆积层相比,一般岩石的渗水率较低),形成隔水层(阻滞水的下渗、流失),从而让砂砾石层变成较优质的含水层。此外,T 河流阶地存在明显的坡度(由后缘向前缘倾斜,即一头高、一头低),便于地表排水的同时,也利于地下水汇集于低处,即古泉处(水量大)。2025年高考地理微专题4——河流阶地专题
一、河流阶地的定义及特征
1.定义
因河谷底部的河流下切,而被抬升到洪水位以上,并呈阶梯状分布于河谷两侧的地貌称为河流阶地。河流阶地的形成是一个涉及多种地质作用和时间积累的复杂过程。
2.组成部分
(1)阶地面:是原有河谷底部的露出遗留部分,较为平坦,向河流下游方向倾斜。
(2)阶地坡:是河流下切留下的痕迹,通常比较陡峭。
(3)阶地前缘:是阶地面与该阶地坡的交界处。
(4)阶地后缘:是阶地面与上一级阶地坡的交界处。
(5)阶地高度:是阶地面与河流平水期水面的高差。
二、河流阶地的形成原因
1.外力作用
水流的侧蚀加宽了河道使得流速变慢,河流携带的沉积物在河床发生沉积,堆积满一层沉积物。后来由于气候变化、地壳抬升或者侵蚀基准面下降等因素,水流的下切侵蚀力剧增,这层堆积物被水流切开形成阶地坡。水流继续往下侵蚀,两侧的堆积物完全露出水面,高过洪水位,形成阶地面。然后河流继续重复侧蚀、堆积、下切侵蚀等过程,形成下一个阶地。
2.内力作用
地壳抬升使得该地区河流海拔突然升高,在侵蚀基准面没变的情况下,水流的下切侵蚀力剧增,导致阶地面露出、阶地坡形成。之后地壳间歇性地抬升,河流继续侵蚀堆积过程,就出现多级阶地。
三、河流阶地的类型
1.按河流阶地的形成过程分类
(1)构造阶地
地壳运动是间歇性的,在地壳相对稳定期间,河流以侧蚀和堆积为主,塑造出河漫滩。当地壳上升时,河床纵剖面的比降加大,水流下切侵蚀作用增强,使河流下切,原来的河漫滩成了河谷两侧的阶地。如果地壳多次间歇性上升,就会在河谷两侧形成多级阶地。这种因构造运动形成的阶地,称为构造阶地。
(2)气候阶地
气候变干时,河水量减少,地面植被稀疏,坡面侵蚀加强,河水含沙量相对增多,此时河床堆积填高;气候湿润期,河水量增多,植被茂盛,河水含沙量相对变少,导致河流下蚀,形成了阶地。由于气候干湿变化引起的堆积、侵蚀交替作用,所成的阶地称气候阶地。
(3)旋回阶地
基准面下降通常会引起河口段河床比降的增加,比降的加大则引起水流下切侵蚀,形成河流阶地。引起基准面升降的原因可以是地壳的升降或第四纪冰期与间冰期交替引起的海面变动。一般认为,间冰期是海面普遍上升的时期,也是河流因海侵而发生淤积的时期;冰期是海面普遍下降的时期,亦是河流下游或河口段河床下切形成阶地的时期。由于海面变化在晚近地质时期内交替出现,因此基准面变化形成的阶地称为旋回阶地。
(4)因人类活动影响而形成的阶地
人类的一些活动,如水利工程建设等,可能会改变河流的基准面或水流状态,从而对阶地的形成产生影响。
河流阶地的形成是地球内外部动力地质作用共同作用的结果,其中构造运动是主导因素,气候变化、基准面变化以及人类活动等也在一定程度上影响着阶地的形成过程。
河流阶地的类型主要有以下几种:
2.按组成物质分类
(1)侵蚀阶地
由基岩构成,阶地面上很少保留冲积物,多发育在山区河谷中。这里水流速度大,侵蚀作用强,沉积物难以堆积或被后期剥蚀殆尽,即使有少量冲积物,也在长期侵蚀作用下消失,阶地面上往往只有坡积物。
(2)堆积阶地
全由河流冲积物组成,在河流中下游最为常见。其形成过程是先河流侧向侵蚀展宽谷底并发生大量堆积形成河漫滩,之后河流强烈下切侵蚀形成阶地。根据河流下切深度与多级堆积阶地之间的接触关系,又可分为内迭阶地和上迭阶地。
①内迭阶地:新的阶地套迭在老的阶地之内,后一次的河流冲积物分布范围和厚度比前一次小,说明各级阶地形成时河流下切深度基本一致,但后期堆积过程较短或堆积作用减弱。
②上迭阶地:新阶地叠于老阶地之上,每次下切都未达到前期谷底深度便开始堆积,后期堆积物叠置在前期堆积物之上。
(3)基座阶地:阶地由两种物质组成,上部为河流冲积物,下部是基岩或其他类型的沉积物。主要因地壳抬升、河流下切侵蚀形成,河流下切超过原来冲积物厚度,切至基岩内部而成。若后期河谷中堆积较厚的冲积物,超过阶地基座高度并把基座覆盖起来,则称为覆盖基座阶地。
(4)埋藏阶地:早期形成的阶地被新阶地所埋藏。其形成原因一是早期地壳上升或侵蚀基准面下降形成多级阶地后,地壳下降或侵蚀基准面上升发生堆积,将早期阶地全部埋没;二是地壳长期下降,不同时期的冲积物不断叠加形成假埋藏阶地。
河流阶地的类型丰富多样,这些不同类型的阶地不仅反映了河流地貌的复杂性和多样性,也为研究河流演化历史、区域地质构造以及生态环境变迁等提供了重要依据。
四、河流阶地的开发利用
1.农业种植
河流阶地的台面通常较为平坦,土壤多为冲积土,土层深厚且肥沃,非常适合农业种植,能够提高土地利用率和农作物产量。在部分山区,人们利用河谷阶地的台地开垦梯田,种植水稻、玉米等农作物,成为重要的农业生产基地。
2. 交通运输
河流阶地的台面较为平坦,便于修建公路、铁路等交通线路,方便人员和物资的运输。在一些山区,利用河谷阶地修建道路可以降低建设成本,提高运输效率。
3.旅游观光
河流阶地独特的梯田景观和地质地貌景观吸引了众多游客前来观光旅游,成为重要的旅游景点。可以开发与河流阶地相关的旅游项目,如徒步旅行、摄影、民俗文化体验等,促进当地旅游业的发展。例如我国的元阳梯田、龙脊梯田等都是著名的旅游景点。
4.科学研究
河流阶地的形成过程记录了该地区的地质历史和气候变迁等信息,对于地质学家和气候学家来说,是研究地球演化历史的珍贵资料。通过对河流阶地的研究,可以了解过去的气候变化、河流演化以及构造运动等情况,为重建地质历史和预测未来气候变化提供重要依据。
五、相关考点及解题思路
1.确定洪水位
洪水期水位是河流阶地正式形成的重要界限,河流阶地的形成以阶地面高出洪水位为准。洪水位之下部分为现代河床,正在发生进一步的堆积和侵蚀作用。河漫滩平原是平水期或枯水期出露水面,洪水期埋入水面的河流堆积地貌,位于洪水位之下、枯水位之上,一般为河流阶地发育的初始阶段。
2.抓住地壳抬升的内力作用
地壳抬升会对河流阶地的形成产生两方面影响,一方面让已经发育的阶地面高出洪水位,成为新的河流阶地;另一方面使河流下切侵蚀作用加剧,制造出阶地坡,让阶地高度上升,也通过堆积作用促进新的阶地面发育。
3.推断侵蚀、沉积的外力运动过程
在河流阶地的形成过程中,侵蚀和沉积的外力作用交互进行。流水沉积制造出阶地面和上面的堆积物,侵蚀不断加宽阶地面、加深阶地坡,并最终使洪水位下降到阶地面之下。
六、巩固练习
“湘江北去,橘子洲头。”橘子洲是湘江的江心洲。下图为湘江橘子洲附近地质剖面图。据此完成1~2题。
1.橘子洲形成过程中,主要受到( )
A.风力堆积作用 B.地壳抬升作用
C.侧向侵蚀作用 D.泥沙沉积作用
2.湘江阶地在形成过程中( )
A.由早到晚依次形成I、Ⅱ、Ⅲ B.经历了间歇性的地壳抬升过程
C.河流搬运泥沙能力不断增强 D.地质作用过程一直比较稳定
下图示意我国某河段河谷横剖面,T1~T4为不同时期形成的阶地(一种阶梯状地貌),该阶地是原为洪水位下的河床或河漫滩,后经地壳运动演变形成的。读图完成3~5题。
3.图示阶地的形成过程是( )
A.流水沉积→地壳上升→流水侵蚀
B.流水沉积→地壳下降→流水侵蚀
C.流水侵蚀→地壳下降→流水沉积
D.流水侵蚀→地壳上升→流水沉积
4.该河段在阶地形成过程中( )
A.水流速度呈变快趋势 B.不受风力侵蚀的影响
C.东南岸以沉积为主 D.河谷不断拓宽变浅
5.在野外活动时,假如发生了泥石流,下列做法正确的是( )
A.可以躲在大树上,等泥石流过去后,再下来
B.发现泥石流后要及时报告,以便下游和沟口的居民及时撤离
C.顺着沟谷向下跑,可以逃避泥石流的冲击
D.可以用碎石、泥沙等堵塞河道,以便阻挡泥石流下泄
一个地区受到多种因素的影响,使河流在它以前的谷底下切,原谷底突出在新河床之上,成为近于阶梯状地形,即河流阶地。同一时代河流阶地在河流纵剖面上的连线称河流阶地位相。下图示意长江三峡及其附近河谷阶地位相。据此完成6~7题。
6.从上游到下游依次是( )
A.庙河 香溪 巫山 奉节
B.奉节 巫山 巴东 云阳
C.巫山 巴东 秭归 万县
D.万县 云阳 奉节 巫山
7.奉节~巴东河段阶地级数较多,原因是该河段( )
A.附近山地海拔高 B.地壳下陷幅度较大
C.地壳抬升更明显 D.软硬岩层相间分布
8.阅读图文资料,完成下列要求。
阿河滩村位于青海省化隆回族自治县南部的甘都镇,地处青藏高原与黄土高原的过渡地带,平均海拔1900米。阿河滩村主要出露新生代地层,共有6处地质遗迹,其中黄河景观带及河流阶地是村中最主要的地貌遗迹。黄河自西向东流经村南,侧蚀作用使黄河该段发育成曲流河,形成“九曲黄河”地貌景观。黄河两岸还发育有七级河流阶地,其中北岸第三级阶地是阿河滩村所在地。下图示意阿河滩村地质文化、人文遗迹与黄河河流阶地的关系。
(1)分析流经阿河滩村的黄河河段两岸多河流阶地发育的原因。(4分)
(2)说明阿河滩村选址T 河流阶地的原因。(6分)
(3)简述T 前缘古泉形成的有利自然条件。(6分)
同课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