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0课阿长与《山海经》课件

文档属性

名称 第10课阿长与《山海经》课件
格式 pptx
文件大小 26.3MB
资源类型 试卷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5-02-08 18:13:09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共42张PPT)
单 元 目 标
1.了解不同叙事文体的基本特征,学会从标题、详略安排、角度选择等方面把握文章重点,提高整体把握文章的能力。
2.加强文本细读,关注细节描写以及前后内容的内在联系,揣摩人物心理,把握人物形象的特点。
3.培养对普通人特别是普通劳动者的尊重,体会平凡人物身上闪光的品格。
关 于 作 者
关 于 作 者
鲁迅〔1881年9月25日~1936年10月19日〕,中国文学家、思想家和革命家。原名周树人,字豫才,浙江绍兴人。出身于破落封建家庭。1902年去日本留学,原在仙台医学院学医, 后从事文艺工作,企图用以改变国民精神。1918年5月,首次用“鲁迅”的笔名,发表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第一篇白话小说《狂人日记》,奠定了新文学运动的基石。
1918年到1926年间,陆续创作出版了小说集《呐喊》、《彷徨》、论文集《坟》、 散文诗集《野草》、散文集《朝花夕拾》、杂文集《热风》、《华盖集》等专集。
关 于 课 文 题 目
《朝花夕拾》
回忆性散文集
“回忆的记事”
阿长
《山海经》
——

并列
阿长与《山海经》




学 习 目 标
把握文章的主要内容,概括阿长有关的事情。
理清阿长有关事件的详略安排,初步理解阿长形象。
梳理作者情感变化的语句,理清文章的情感线索。
理解文章的叙事视角。
选材 (自然段+事件) 详略 人物特点 情感态度 写法
事件 全文
终极任务发布:通过本课的学习,同学们要完成这个表格。

第一课时
阿长到底是个怎样的人呢?
作者回忆了阿长的哪些事情?
其中重点写了什么事情?


惶 急

疮 疤
诘 问
渴 慕
霹 雳
烦 琐
惧 惮
疏 懒
孤 孀
阿长与小鲁迅的PK
l
hài
kě mù
jù dàn
jié wèn
sǒng
pī lì
shū lǎn
huáng jí
chuāng bā
fán suǒ
gū shuāng
环节一:初识凡人--“阿长”
请前后相互交流,梳理与阿长有关的故事情节,完善预习表格。
选材(自然段+事件) 详略
选材(自然段+事件) 详略
1-2段:介绍阿长名字的由来和外貌特点。
3段:阿长最喜欢“切切察察”。
4-5段:阿长摆“大”字的睡相。
6-12段:阿长有元旦的古怪仪式和繁琐的规矩。
13-17段:阿长讲“长毛”的故事。
18段:阿长谋害了隐鼠。
19-28段:阿长给“我”买《山海经》。



有详有略



叙事要根据中心确定详略,详略是相比较而言的。
详写是在事件的叙述过程中,对主要人物辅以生动的语言、心理、动作等描写,将主要人物活灵活现的地展现在读者面前。
略写往往是进行概括式的交代,写得比较简洁。
反方:阿长是一个挺令人讨厌的人。(理由)
正方:阿长是一个挺招人喜欢的人。(理由)
阿长“谋死”了鲁迅的隐鼠,又给鲁迅买了他心爱的《山海经》。那么,作者笔下“阿长”到底是一个什么样的人?
请同学们对此进行一番剖析,要从其品行和性格上进行一番辩论。你是做反方还是正方?
环节二:了解凡人--“阿长”
辩论团任务:按照自己的选择自动成团,从课文中找到支持自己辩论团的内容。
环节二:了解凡人--“阿长”
每个辩论团,两方轮流依次发言,陈述己方的论据观点。
大战一触即发,究竟“鹿死谁手”?
称呼、外形
喜欢“切切察察”
喜欢“告状”
人物特点分析
没有地位
饶舌多事
睡觉爱摆“大”字
粗俗不雅
“谋死”隐鼠
不理解孩子的情趣
值得同情
希望孩子干净,安全。
代沟,出于好心
不拘小节
说完以后还不改








讲“长毛”的故事
懂得许多“规矩”
迷信愚昧
无知
为鲁迅买《山海经》
爱孩子
渴望幸福,也带给孩子幸福
塞福橘
教给很多道理
悉心教养孩子人情事理
淳朴
不辞劳苦地关心孩子
不知道拿她们当挡箭牌
“三哼经”







人物特点分析
选材(自然段+事件) 详略 人物特点
介绍阿长名字的由来和外貌特点。
阿长最喜欢“切切察察”。
阿长摆“大”字的睡相。
阿长讲“长毛”的故事。
阿长谋害了隐鼠。
阿长给“我”买《山海经》。






地位卑微、不受尊重
粗俗好事
粗俗不雅
迷信、粗俗、无知
纯朴善良、仁厚慈爱
阿长有元旦的古怪仪式和繁琐的规矩。
有详有略
迷信愚昧;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对小主人的真诚祝福···真诚、淳朴、善良
“我”:不解 —“惊异”—“大吃一惊”— 如释重负
莫名其妙 — 不以为然 — 懵懂不满
阿长:“郑重” — “惶急” — “十分欢喜”
惶急不安 — 热切期待 — 欢喜满足
各种各样的规矩

第二课时
作者写作散文的目的是为了抒发自己的独特情感,或表达自己对生活的独特感悟。
环节三:讨论凡人--“阿长”
“我来问鲁迅”
两人一组互为提问对象,按照事件的先后顺序,分析每个事件中作者对阿长的情感态度是怎样的?
可以按照以下的句式来提问:
问:当你在听到(看到)阿长做 时,你对她的态度是怎样的?
答:小鲁迅(成年鲁迅)觉得阿长 。
选材(自然段+事件) 详略 人物特点 情感态度 事件 全文
阿长最喜欢“切切察察”。
阿长摆“大”字的睡相。
阿长讲“长毛”的故事。
阿长谋害了隐鼠。
阿长给“我”买《山海经》。





粗俗好事
粗俗不雅
迷信无知
纯朴善良
仁厚慈爱
讨厌、不屑、无礼
不耐烦
敬意消失
新的敬意
空前的敬意
“小鲁迅”对于阿长的感情
阿长有元旦的古怪仪式
和繁琐的规矩。
有详
有略
迷信愚昧
“繁琐之至”不耐烦
阿长(?——1899),后鲁迅称她为长妈妈,浙江绍兴人,她是鲁迅儿时的保姆。长妈妈的夫家姓余,有一个过继的儿子,是做裁缝的。她有一个女儿,后来招进了一个女婿。长妈妈只是许多旧式女人中的一个,做了一辈子的老妈子(乡下叫做‘做妈妈’),平时也不回家去,直到临死。”长妈妈患有羊角风,1899年4月“初六日雨中放舟至大树港看戏,长妈妈发病,辰刻身故。
《山海经》这本书凝聚了阿长对“我”无声的爱,更因为这本书体现了阿长对“我”精神需求的关注,还因为这本书对“我”今后的文艺创作产生了极大的影响。
鲁迅在美术设计方面之所以取得如此大的成就,这与《山海经》的美术启蒙不无关系。正因为如此,鲁迅才在多篇文章里写到阿长,这位不仅给予了他无私的爱,且无意中做了他艺术引路人的阿长。
“童年的感受”:幼年鲁迅的童真表达
从童年的“我”的视角叙述事件,充满了童真童趣,符合儿童心理,情感表达真实真诚、直白外露。
我的保姆,长妈妈即阿长,辞了这人世,大概也有了三十年了罢。我终于不知道她的姓名,她的经历;仅知道有一个过继的儿子,她大约是青年守寡的孤孀。
同情和愧疚
“成年鲁迅”对于阿长的感情
仁厚黑暗的地母啊,愿在你怀里永安她的魂灵!
怀念、感激
“写作时的回忆”:成年鲁迅的温情回忆
当时外界的黑暗让鲁迅先生感到压抑和悲哀,所以,从成年鲁迅的角度叙述事件,充溢着一种温情,这种温情有对阿长的怀念和感激,有对阿长的愧疚与同情,也让鲁迅先生得以从纷扰中寻出一点娴静,从温暖的回忆中汲取继续战斗的力量。
阿 长 与 《山 海 经》
鲁 迅
不佩服
憎恶
伟大的神力
新的敬意
愧疚
感激
怀念
祝福
先 抑 后 扬
对阿长的感情变化
又叫欲扬先抑。这里的“扬”,是指褒扬、抬高。“抑”,指按下、贬低。作者想褒扬某个人物,却不从褒扬处落笔,而先是按下,从相反的贬抑处落笔。
作用:用这种方法,使情节多变,形成波澜起伏,造成鲜明对比,容易使读者在阅读过程中,产生恍然大悟的感觉,对人物形象或事件留下比较深刻的印象。
先抑后扬:
选材 (自然段+事件) 详略 人物特点 情感态度 写法
事件 全文
(3-5)喜欢切切察察,低声絮说,比划手指,过分看管;睡觉摆成“大”字
略写;详写睡觉摆成“大”字
好事、
粗俗率性
不屑、无礼
成年的我对阿长的愧疚、感激和怀念
细节的重复
欲扬先抑
(6-12)规矩礼节
略写;详写元旦古怪仪式
迷信,真诚、淳朴、善良、
不耐烦,
“繁琐之至”
(13-18)给我讲“长毛”的故事及谋害隐鼠
详写;略写谋害隐鼠
满腹轶事讹传、迷信可笑
空前的敬意;
敬意消失
(19-29)阿长为我买《山海经》
最详写
淳朴善良
仁厚慈爱
新的敬意,谋害隐鼠的怨恨消失
回忆性散文
+
成年鲁迅的温情回忆
回忆中的儿童视角
写作时的成人视角
幼年鲁迅的童真表达
关 于 课 文 题 目
阿长
《山海经》
——

并列
阿长与《山海经》
1.题目明确了本文的中心人物和中心事件。
2.全文近半部分内容始终未涉及题目中的《山海经》,引发读者更大好奇,因而吸引读者一读到底。
3.题目中一俗一雅的矛盾组合,产生了奇妙的幽默意味,引发读者的好奇和阅读兴趣。
4.人名和书名并列,并列的是二者在作者心中的地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