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39张PPT)
宋臣赵普曾经告诉宋太宗(赵匡义)说:“臣有论语一部,以半部佐太祖(赵匡胤)定天下,以半部佐陛下致太平。”的确,我国两千年来,不论是立身处世还是统治天下,皆以儒家思想为中心,而论语便是最精粹最可靠的儒书,所谓“半部《论语》治天下”。
《论语》十二章
1.了解孔子及《论语》思想。
2. 积累重点文言字词,理解文章内容。
3.通过分类梳理,体会君子、仁、礼、乐等基本内涵,感受《论语》的思想魅力。
学习目标
孔子(公元前551——公元前479),名丘,字仲尼,春秋末期鲁国陬邑(今山东曲阜市东南)人。孔子是我国古代著名的思想家、教育家、儒家学派创始人。相传有弟子三千,贤弟子七十二人,孔子曾带领弟子周游列国14年。孔子还是一位古文献整理家,曾修《诗》《书》,定《礼》《乐》,序《周易》,作《春秋》。孔子被后世尊称为至圣,战国时期儒家代表人物孟子与孔子并称孔孟。
知人论世
孔子的思想核心是“仁”
仁——伦理道德范畴
孔子的“仁”就是“爱人”,是推己及人的忠恕之道。
以忠、恕,二字概括“仁”的涵义,是比较接近原意的。忠恕之道,就是“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礼——实现“仁”的重要手段
孔子主张礼治,反对法治。
礼的意义在古代甚为广泛,指国际交往的礼节仪式,贵族的冠、婚、丧、祭等典礼,包括政治制度、道德规范等。
孔子思想
孔子思想
在教育上,孔子主张“有教无类”“因材施教”,根据不同的对象确定不同的教育内容,也注重身教,要求自己“学而不厌、诲人不倦”。
在政治上,孔子提出实行仁政,反对统治者无节制地剥削人民。
在品德方面,他主张“宽、耻、信、敏、惠、温、良、恭、俭、让”等。
创作背景
春秋末期,正值由奴隶制向封建制过渡的时代,也是战乱纷争的年代。周朝的礼制日渐崩坏,名存实亡,社会处于大的动荡阶段。人们本性中最原始的欲望如脱缰野马,肆意践踏礼制下的人伦理念。
在生活呈现“礼崩乐坏”的局面下,为了维护社会稳定,建立和恢复正常的社会秩序,孔子建立了以“仁”为核心的儒家思想体系。并把这种思想在开办教育的过程中传授给自己的学生,后来他的弟子及其再传弟子把这些记录下来,就形成了流传至今的经典名著——《论语》。
《论语》是由孔子弟子及其再传弟子编写而成,主要 记录 的言行,属于 体,共二十篇,492章,是一部儒家学派的经典著作,是研究孔子思想的主要依据。
从中可以看出当时社会的政治生活情况,以及孔子和他的弟子们的人格修养、治学态度和处世方法。南宋大儒朱熹把《论语》和 合编为“四书”。
论语简介
孔子及其弟子
语录
《大学》、《孟子》、《中庸》
文本研读
子曰:“君子食无求饱,居无求安,敏于事而慎于言,就有道而正焉,可谓好学也已。”(《学而》)
译文:孔子说:“有道德的人饮食不求饱足,居住不求舒适,做事勤勉,说话谨慎,到有道的人那里去匡正自己,可以说是好学了。”
敏:勤勉。
而①:表并列。
而②:表顺承。
正:使动,使...匡正
焉:代词,自己
就:到,接近,靠近。
有道:指有才艺或有道德的人。
已:同“矣”,句尾语气词
表陈述,相当于“了”。
思考:孔子认为好学的标准是什么?
二十五分钟
好学
君子食无求饱,居无求安
敏于事而慎于言
就有道而正焉
第一条在物质条件上不追求安逸和享受
第二条是在言行上做事勤勉、说话谨慎
第三条是不断向有道德的榜样人物学习,及时匡正自身的行为
重在排除干扰
重在实践锻炼
重在虚心请教
孔子在《论语·学而》中谈到君子不要求吃足,不要
求居住舒适的句子是:“ , 。”
君子食无求饱 居无求安
文本研读
子曰:“人而不仁,如礼何?人而不仁,如乐何?(《八佾》)
译文:孔子说:“一个人如果不讲仁爱,怎样对待礼呢?一个人如果不讲仁爱,怎样对待音乐呢?
而:表假设,如果。
仁:名作动,讲仁爱
如…何:固定句式,译为“怎样对待…呢?”
文化常识:“佾”指古时乐舞的行列。古时一佾8人,八佾就是64人,按照周礼,天子乐舞用八佾,诸侯用六佾,卿大夫用四佾。
试简要分析“仁”和“礼”“乐”的关系。
礼“辨异”,即区分等级,使各阶层有序,有序则不乱;
乐“统同”,即抒发情感,使情绪得以纾解,促进社会和谐。
而“仁”又是礼乐制度的基础,一个人如果内心不仁爱、善良,他会怎样对待礼仪制度,怎样对待音乐呢?
由此可见,仁是礼乐的基础,礼乐是仁的表现,二者互为表里,不可分割。
子曰:“朝闻道,夕死可矣。”(《里仁》)
译文:孔子说:“早晨得知真理,当晚死去都可以啊。”
闻道:得知真理
朝:在早上,名词做状语
夕:在晚上,名词做状语
这里的“道”不是一般的“道理”“事理”,而是特指儒家的“仁义之道”。懂得了仁义的道理,就应该用自己的一生去实践它,有时为了捍卫它,甚至不惜牺牲自己的生命。
这是孔子的道德价值观,也是“朝闻道,夕死可矣”一句话所包含的深刻内涵。阐述了孔子执着追求真理的精神,以及为追求真理而献身的牺牲精神。
子曰:“朝闻道,夕死可矣。”(《里仁》)
孔子在《论语·里仁》中谈到早晨得知道理,当晚死去也甘心的句子是:“ , 。”
朝闻道 夕死可矣
子曰:“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里仁》
译文:孔子说:“君子知晓的是义,小人知晓的是利。”
喻:知晓,明白
孔子在《论语·里仁》中谈到君子和小人不同的义
利观的句子是:“ , 。”
君子喻于义 小人喻于利
子曰:“见贤思齐焉,见不贤而内自省也。”(《里仁》)
译文:孔子说:“看见贤者,便应该想着向他看齐,看见不贤的人,便应该反省自己(有没有同他类似的缺点)。”
贤:形作名,有德行的人。
齐:形作动,看齐。
内:名作状,在心里。
自省:宾语前置,省自
唐太宗李世民曾说“以人为鉴,以明得失”,由
此可以想到《论语·里仁》中的:
“ , 。”
见贤思齐焉 见不贤而内自省也
子曰:“质胜文则野,文胜质则史。文质彬彬,然后君子。”(《雍也》)
译文:孔子说:“质朴超过文采就会粗野鄙俗,文采超过质朴就会虚饰浮夸。文采和质朴,配合适当,这样之后才可以成为君子。”
质:质朴、朴实。
文:华美、文采。
野:粗野、鄙俗。
史:虚饰、浮夸。
文质彬彬:文质兼备,配合适当的样子。
我们应该如何理解“文”与“质”的关系?
这句话是讲君子的气质。质是先天的、朴实无华的,是质朴本性;文是后天的,经过修饰获得的,如衣着装饰、谈吐文采之类。“质胜文”,就是缺少后天的修饰、装点,就会显得粗野、鄙俗。这也是儒家和道家不一样的地方,道家特别强调天真、自然。“文胜质”,则是一种矫枉过正,装点太多就显得浮华、虚伪。所以君子就要处理好质、文的关系,协调发展:内心真实、朴素,待人接物有礼有节,说话办事有礼貌修养,这也正是儒家中庸之道在君子气质上的体现。
孔子在《论语·雍也》中探讨文与质的关系的句子是:“ , 。”
质胜文则野 文胜质则史
曾子曰:“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远。仁以为己任,不亦重乎?死而后已,不亦远乎?”(《泰伯》)
译文:曾子说:“读书人不可以不志向远大,意志坚强,因为他们责任重大,路程遥远。把仁作为自己担当的责任,不是也很重大吗?直到死才能停止(追求仁),这路途不也很遥远吗?”
弘:广、大,这里指志向远大。
而:表并列。
以为:把…作为。
已:停止
毅:意志坚强
宋代张载: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
大意为,为社会构建精神价值观,赋予民众生命的意义,继承发扬先贤即将消失的学问,为万世开辟永久太平的基业。
2016年5月17日,习近平总书记在哲学社会科学工作座谈会上发表讲话。他指出,自古以来,我国知识分子就有“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的志向和传统。一切有理想、有抱负的哲学社会科学工作者都应该担负起历史赋予的光荣使命。
社会责任与担当
(作文素材)
青年担当着国家兴盛的重责,应当以《论语·泰伯》中曾子所说的:“ , ”自勉。
士不可以不弘毅 任重而道远
子曰:“譬如为山,未成一篑,止,吾止也。譬如平地,虽覆一篑,进,吾往也。”(《子罕》)
译文:孔子说:“好比堆土成山,只差一筐土没有成功,这时停下来,是我自己停下来的。又好比填平洼地,虽然只倒下一筐土,如果决定继续做下去,是我自己要坚持的。”
为:堆积。
篑:盛土的竹筐。
平:形作动,填平。
覆:倾倒。
往:前进,引申为坚持。
孔子用堆土成山这一比喻,说明做事不可半途而废,要持之以恒,进退的责任在自己而不在别人。
孔子以堆土成山和平整地面的比喻说明功亏一篑和持之以恒的道理,鼓励自己和学生无论在学问上还是在道德上,都应该坚持不懈。
这句话蕴含了哪些做事和学习的道理?
子曰:“知者不惑,仁者不忧,勇者不惧。”(《子罕》)
译文:孔子说:“聪明的人不会迷惑,仁德的人不会忧愁,勇敢的人不会畏惧。”
知:同“智”。
有智慧的人不会疑惑,因为知道大小、轻重、缓急、本末,判断力自然就强大;仁德的人行恕道(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则不会招人怨恨,行忠道(立人、达人)则会招人感激,人我关系处理得完善了,就不会忧虑;真正的勇者不是行为壮烈,而在于内心强大,不存在惧怕之心,横逆忧患之来,淡然处之,这才是大勇,故言“勇者不惧”。
颜渊问仁。子曰:“克己复礼为仁。一日克己复礼,天下归仁焉。为仁由己,而由人乎哉?”颜渊曰:“请问其目。”子曰:“非礼勿视,非礼勿听,非礼勿言,非礼勿动。”颜渊曰:“回虽不敏,请事斯语矣。“(《颜渊》)
克:约束。
复:归复。
一日:一旦。
归:称赞,称许。
由:依靠。
目:条目,细则。
礼:名作动,合乎礼
事:实践,从事。
请:请允许我
颜渊问仁。子曰:“克己复礼为仁。一日克己复礼,天下归仁焉。为仁由己,而由人乎哉?”颜渊曰:“请问其目。”子曰:“非礼勿视,非礼勿听,非礼勿言,非礼勿动。”颜渊曰:“回虽不敏,请事斯语矣。“(《颜渊》)
译文:颜渊问什么是仁。孔子说:“约束自我,使言行归复于先王之礼,就是仁。一旦你做到了克己复礼,全天下都会称赞你是仁人。要做到仁靠的是自己,难道要靠别人吗?”颜渊说:“请问克己复礼的细则。”孔子说:“不合于礼的不看,不合于礼的不听,不合于礼的不说,不合于礼的不做。”颜渊说:“我虽然不聪敏,愿意实践这些话。
仁
克己
复礼
由己
视
听
言
动
合乎礼
对内
对外
子贡问曰:“有一言而可以终身行之者乎?”子曰:“其‘恕’乎!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卫灵公》)
译文:子贡问道:“有一个字可以终身去实践它吗?”孔子说:“大概就是‘恕’吧!自己不喜欢的事情,不要强行加到别人身上。
一言:一个字。
行:实践。
其:大概。
恕:体谅
《论语·卫灵公》中,子贡询问孔子有没有可以拿终身去实践的一个字,孔子告诉他是“恕”。接着孔子又对“恕”做了进一步的解释,“ , 。”
己所不欲 勿施于人
子曰:“小子何莫学夫《诗》?《诗》可以兴,可以观,可以群,可以怨。迩之事父,远之事君。多识于鸟兽草木之名。”(《阳货》)
小子:老师对学生的称呼。
何莫:为什么不。
夫:那。
兴:指激发人的感情。
观:指观察政治的得失、风俗的盛衰。
群:指提高人际交往能力。
怨:指讽刺时政。
迩:近。
事:通“侍”,侍奉。
译文:孔子说:“同学们为什么不学习《诗》呢?《诗》可以激发人的感情,可以观察政治、风俗的盛衰,可以提高人际交往能力,可以讽刺时政。近可以侍奉父母,远可以侍奉君主。而且能多认识鸟兽草木的名称。”
《诗》究竟有哪几个方面的作用?
孔子谈《诗》的三大功能,
一是诗教,兴、观、群、怨以修身;
二是诗用,事父事君以治国;
三是诗识,鸟兽草木以致知。
《论语》十二章概括了君子的日常行为规范,尝试加以概括
写作特色
简洁明了的语录体形式
含意深远,充满哲理
丰富多变的手法
简约深远
隽永有味
学生讨论 自主回答 2分钟
“后世文学,根源皆在古书。同一熟诵,诵后世书,固不如诵古书之有益。而欲精研文学,则数十百篇熟诵之文字,固亦决不能无也。.……诸子之文,可谓‘个性’最显著者,欲治文学者,诚不可不加之意也。”
——吕思勉
课堂总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