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陆21世纪教育 助您教考全无忧
人教版语文八年级下册第六单元第30课《饮酒》同步练习
一、基础知识
1、对这首诗赏析有误的一项是( )
A.这首诗歌颂了热闹的田园生活,突出地表现了诗人与大自然相契合的心理。
B.“悠然见南山”一句中“见”字用的极好,表现出诗人不是有意而为之,而是在采菊时,山的形象无意中映入了眼帘。
C.这首诗在艺术上的特点是情、境、理三者的浑然融合。在幽美淡远的景和悠然自得的情构成的境界中,蕴涵着万物各得其所的哲理。
D.“真意”与“忘言”的关系是说此情此境中让人体会到生活的真谛,而这种“真意”只能用心灵去感受,因而诗人只好“忘言”了。
答案:A
解析:《饮酒》这首诗所表现的生活并不是“热闹”,而是“恬静”,所以A错。
点评:阅读各项内容,了解所涉及的知识点,抓住各项表述的要点,与诗歌内容比较判断。A项的错误主要是对诗歌所表现的作者的生活状态理解错误。
2、下列对诗句理解有误的一项是( )
A.“而无车马喧”意思是没有那些人来人往的喧嚣,没有世俗的困扰。
B.“心远地自偏”意思是只要居所偏僻安静,心就会远离喧闹的尘世。
C.“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写出了心与自然的会意与亲近,达到了一种物我合一的境界。
D.“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此句写出了诗人面对良辰美景神往而又迷惘的情形。
答案:B
解析:“心远地自偏”的“地自偏”不是“心远”的条件,“心远”才是“地自偏”的条件,“地自偏”也不是指“居住”偏僻。此句只是说明只要心思宁静,远离尘嚣,就不会受外界的干扰。
点评:分析诗句的含义,要根据全诗所表达的诗人的思想来分析理解,而不能只概括字词来望文生义。本题B的错误在于对“地自偏”的望文生义。
3、下列赏析有误的一项是( )
A.《饮酒》主要表达了诗人如何从大自然里悟出人生的真正意义,获得恬静的心境这一内容。
B.“山气日夕佳,飞鸟相与还”句与杜甫《望岳》中“荡胸生层云,决眦人归鸟”都借归鸟来写诗人陶醉自然而不愿做官的感受。
C.“此中有真意”与《归园田居(其三)》中“衣沾不足惜,但使愿无违”都表达了诗人返朴归真的人生理想。
D.陶渊明爱菊,菊花成了远离尘俗、洁身自好的品格象征;周敦颐说莲,莲花象征着君子美好的品德。他们都托物言志,寄托了一种高洁的情致。
答案:A
解析:根据“心远地自偏”一句可知《饮酒》所表达的是诗人对现实生活的思考,期望远离世俗生活,追求自由恬静的生活,作者的思想并不是从大自然里悟出人生的真正意义,而是通过观察现实社会的结果。故A错。
点评:本题B项对作者思想来源理解错误的原因是把诗中所写的自然环境当作了作者抒写的主要对象。
4、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这首诗叙写宁静闲适的田园生活乐趣,表现诗人归隐田园后安贫乐道、悠然自得的心境。
B.本诗在客观景物的描写中融合对人生哲理的领悟,情、景、理自然融合,意境深邃。
C.“心远地自偏”形象地道出这样一个道理:环境的偏僻幽静方能使人恬淡舒适。
D.诗人善于捕捉生活中的细节来赋予特殊的意蕴。例如菊花,具有超凡脱俗、高傲纯洁的象征意义;而诗人“采菊”,则表现诗人热爱自然的情趣。
答案:C
解析:“地自偏”不是指“环境的偏僻幽静”。此句只是说明只要内心宁静,远离尘嚣,就不会受外界的干扰。故C错。
点评:分析诗句的含义,要根据全诗所表达的诗人的思想来分析理解,而不能只概括字词来望文生义。本题B的错误在于对“地自偏”的望文生义。
5、下面对这首诗赏析有误的一项是( )
A.“结庐在入境,而无车马喧”写出了诗人的居住环境和生话状况。
B.尽管没有车马的喧闹嘈杂,但仍有“采菊东篱下”的劳作烦忧。
C.诗中四句写景句子传神的描绘了优美恬静的田园风光。
D.全诗融说理、写景、抒情为一体,表现了诗人细微的内心感受。
答案:B
解析:从诗中“悠然”“忘言”两词可见,本诗中所写皆表现了诗人悠闲自得的心境,所以A项所说“仍有“采菊东篱下”的劳作烦忧”是错误的分析。
点评:赏析诗歌,要整体把撑诗歌的内容,了解诗人所表达的思想情感。本题A项的分析就是错误的理解了诗中诗人的思想情感。
6、对该诗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本诗是诗人弃官归隐之前写的一首诗。
B.“心远地自偏”句用得极好,它巧妙地道出作者此时的心境,想要离开喧闹的尘世,追求一种宁静恬淡的氛围。
C.“采菊东篱下”写作者酷爱菊,常常在住处周围种上菊花,颇为后人称道。
D.全诗语言朴实含蓄,写得很有特色,叙事、议论、抒情相结合。
答案:A
解析:根据诗所写的内容可知本诗是诗人弃官归隐之后所写。
点评:学习古诗,对诗人的生活经历以及写作背景要有所了解
7、下列赏析有误的一项是( )
A、(饮酒(其五))主要表达了诗人如何从大自然里悟出人生的真正意义,获得恬静的心
境这一内容。
B、“山气日夕佳,飞鸟相与还”句与杜甫(望岳)中“荡胸生层云,决眦人归鸟”都借归
鸟来写诗人陶醉自然而不愿做官的感受。
C、“此中有真意”与《归园田居(其三)》中“衣沾不足惜,但使愿无违”都表达了诗人
返朴归真的人生理想。
D、陶渊明爱菊,菊花成了远离尘俗、洁身自好的品格象征;周敦颐说莲,莲花象征着
君子美好的品德。他们都托物言志,寄托了一种高洁的情致。
答案:B
解析:“山气日夕佳,飞鸟相与还”一句表现诗人恬淡、自由的生活,“飞鸟”之物并没有特别的意义,故B错。
点评:学习诗歌,理解诗句的含义要在理解全诗内容思想的基础来分析。
8.对下面这首诗歌理解分析有误的一项是( )
A.“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喧”写诗人虽身居闹市,但门庭冷落,表现出诗人的孤独
与寂寞。
B.“心远地自偏”意思是指心远离官场和世俗,自然觉得住的地方僻静了。
C.“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中的“见”字,写出了诗人看到南山美景时的随意与
自然,表现出了诗人悠然恬静的心境。
D.“此中有真意”中的“真意”与《归园田居(其三)》中“衣沾不足惜,但使愿无违”
的“愿”指的都是自然之趣和人生真谛。
答案:A
解析:从诗中“悠然”“忘言”两词可见,本诗中所写皆表现了诗人悠闲自得的心境,所以A项所说“门庭冷落,表现出诗人的孤独与寂寞”是错误的分析。
点评:赏析诗歌,要整体把撑诗歌的内容,了解诗人所表达的思想情感。本题A项的分析就是错误的理解了诗中诗人的思想情感。
9、对下面诗歌理解不当的一项是( )
A.诗歌通过眼前景物的叙写,说明了“心远地自偏”的道理。
B.诗歌的前四句从哲理的高度表达了诗人的人生态度,后六句写诗人从对自然的欣赏
中得到美的享受和哲理的启迪。
C.晋宋隐逸之风盛行,作者陶渊明便是晋宋隐士的代表之一。诗中反映了诗人超脱尘
世,隐居山野的隐士生活,突出了其“境”与 “心”皆“静”的特点。
D.“此中有真意”的“此中”,指的是幽美淡远的“景”和悠然自得之“情”。
答案:C
解析:陶渊明厌弃官场生活,追求恬淡自由的生活,并不是“隐士”生活,“隐士”一般是与外界隔绝的。从作者另一文《五柳先生传》中喜与人饮酒来看,也能说明陶渊明不是“隐士”,故C错。
点评:本题有难度。C项错在对“隐士”的了解,错误的以为在乡间生活就是“隐士”。
10、对《饮酒》的赏析有误的一项是( )。
A.本诗首句交代诗人隐居之地乃是众人聚居之地。
B.“心远地自偏”写出诗人不染世俗之事的原因。
C.“欲辨已忘言”表明诗人隐居生活的迷惘状态。
D.本诗语言清新自然,情、境、理浑然融合。
答案:C
解析:根据前半句“此中有真意”可知,作者是明确其生活及其人生追求的“真意”的,“欲辨”意为想说一说,而“忘言”之“忘”是虚义,并不是真正的“忘”“说不清”,而是“不必说”“自在心中”的意思。故C项说“表明诗人隐居生活的迷惘状态”是错误的分析。
点评:分析诗句的含义,要根据全诗所表达的诗人的思想来分析理解,而不能只概括字词来望文生义。本题B的错误在于对“忘言”的望文生义。
二、理解与默写
11、按要求填空。
表现这首诗思想内容的一个词是: 。诗中最能体现诗人隐逸生活情趣的一个词是: 。全诗通过对眼前景物的叙写,说明“ ”(填原文)的道理,表达作者从自然景物中寻得乐趣的恬适之情和丰富的精神生活。
答案:心远 | “心远”或“悠然”|心远地自偏
解析:抓住题中提示的信息“思想内容”,了解本诗的主旨句“心远地自偏”,从中摘录字词作答,
点评:此题概括题要看清答题要求,学习中对作品中的一些重点语句要深入理解,加强记忆。
12、按要求默写。
(1)蕴含只要有高尚的精神境界,即使身居喧嚣人境也无“喧嚣”之感的诗句是 。
(2)形容事物有真意妙趣,只能意会不能言传的诗句是 。
(3)表明人决意摆脱尘世的干扰,过闲适恬静的生活的诗句是 。
(4)寓情于景,道出了诗人隐居后欣慰之情的句子是 。
(5)诗中以自问自答的形式表明心情闲适,心志高远的诗句是 。
答案: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 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喧。| 山气日夕佳,飞鸟相与还。| 问君何能尔,心远地自偏。
解析:抓住各题提示的信息,根据所学所记概括相关内容或默写出句子,注意易错字的写法,如“悠”“采”“篱”“辨”“庐”“喧”“偏”“尔”等。
点评:本题中有概括题,有默写题,看清答题要求。理解性默写考查学生对作品内容的理解能力,学习中对作品中的一些重点语句要深入理解,加强记忆。
三、问题解答
13、诗的三,四句道出全文的主旨,表明了诗人怎样的境界?
答案:远离世俗,不与世俗同流合污。
解析:关键是要理解“心远地自偏”一句,理解“地自偏” “心远”两词的含义,“心远”是说内心宁静,远离尘嚣;“地自偏”也不是指“居住”偏僻,而是指不受外界的干扰。从这一分析的基础上即可理解诗人远离世俗,不与世俗同流合污的思想境界。
点评:理解诗人的思想情感,要仔细分析其作品中所写的内容,抓住关键字词来理解含义。
14、全诗朴素而形象的表现了陶渊明怎样的人生态度和生活情趣?
答案:厌弃世俗,陶醉自然。
解析:根据诗中“问君何能尔,心远地自偏。”句可理解诗人的人生态度是厌弃世俗;根据“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山气日夕佳,飞鸟相与还。”两句可理解诗人的生活情趣是陶醉于自然。
点评:本题有两个答点,要对应回答,可抓住诗中相关的诗句来理解概括。
15、前人评论这首诗时曾说,“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中的“见”字用得非常精妙,换成“望”字就没有这种效果。请你说说为什么。
答案:因为“见”字生动地描绘出了作者在东篱下采菊时的悠闲,不是有意去“望”,而是无意所“见”,从而很好地表现出了诗人悠然恬静的心境。
解析:分析“见”与“望”在情态上的不同,“望”有主观动性,而“见”有随意性,说明诗人“见南山”只是随机而遇,因而表现了诗人悠然恬静的心境。
点评:本题旨在要求学习细致地理解诗中关键的字词,从细微处体会诗歌的内容。
16、“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山气日夕佳,飞鸟相与还”这几句诗描写了一种怎样的生活状态?
答案:悠然(悠闲)自得,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生活状态。
解析:先要理解诗句中字词的意思,如“见”,意为随时可见,有“相伴”的意思,与后句写与飞鸟“相与还”异曲同工。再抓住“悠然”这一关键词,结合全诗内容即可体会到诗人悠然(悠闲)自得,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生活状态。
点评:古诗的语言精练,理解其内容或作者的思想情感,要篇不离句,句不离字,分析字词的含义,抓住关键词语来体会。
17、阅读此诗,在你的脑海里出现一幅怎样的画面?请用简洁的语言描绘出来。
答案:菊花开在田间地头,南山在不远处连绵起伏。一天劳动后,太阳落下,霞光一片,山雾飘荡,归巢的鸟儿时而在身边飞过,仿佛与诗人一同归家。
解析:抓住诗中“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山气日夕佳,飞鸟相与还。”几句的内容,根据其中所写景色加以描绘。
点评:本题是考查学生的想像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找到诗句写景的句子,描写其细节,突出画面感即可。
四、诗歌赏析
饮酒
陶渊明
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喧。
问君何能尔,心远地自偏。
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
山气日夕佳,飞鸟相与还。
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
18.本诗所写内容与作者哪一篇作品的内容相似?
答案:《归园田居》
解析:根据本诗中所写“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山气日夕佳,飞鸟相与还。”这一内容即可联想到作者的《归园田居》,两篇作品都表达了作者对恬淡自由生活的追求与热爱。
点评:此类题要运用相关联想,根据所学所记,根据同一作者这一信息,分析不同作品中的相同内容来作答。
19.找出下列句中加粗词解释错误的一项是( )
A、结庐在人境(建造) 问君何能尔(这样,如此)
B、心远地自偏(偏僻) 采菊东篱下(篱笆)
C、山气日夕佳(傍晚) 飞鸟相与还(结伴)
D、此中有真意(真心实意) 欲辨已忘言(辨别)
答案:D
解析:根据本诗内容大致了解诗句的含义,再理解加点字词的意思。D项中“真意”是指诗人生活的真情趣,而不是“真心实意”。
点评:古诗中对字词的理解也很重要,尤其是关键的字词,如本题中的“真意”一词,其指向的就是全文所表达的作者的思想情感。
20.选出下列说法错误的一项是( )
A、第一、二句以平易的语言直接道出作者对幽美平静的田园的喜爱,对车马喧嚣的官场的厌倦。
B、三、四句采用问话的形式,借饮酒人之间的对话来表现作者对超尘脱俗境界的追求。
C、五至八句描写田园的美好景色,用菊花、南山、山中晚景、归林飞鸟构成一幅大自然的美丽画面,表现出作者陶醉于其中的悠闲自得的心情。
D、这首诗是《饮酒》二十首中的第五首。全诗景、情、理融为一体,意境深远含蓄,语言朴素自然。
答案:D
解析:第一句中并没提到“官场”,而只是用“车马喧”来暗示,所以A项分析中说“直接道出……对车马喧嚣的官场的厌倦”是错误的。
点评:古诗中对字词的理解也很重要,尤其是关键的字词,如本题中的“真意”一词,其指向的就是全文所表达的作者的思想情感。
21世纪教育网 www.21cnjy.com 精品试卷·第 2 页 (共 2 页)
21世纪教育网 www.21cnjy.com 精品资料·第 8 页 (共 8 页) 版权所有@21世纪教育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