选择性必修中册古诗词诵读《书愤》课件(共35张PPT)

文档属性

名称 选择性必修中册古诗词诵读《书愤》课件(共35张PPT)
格式 pptx
文件大小 38.7MB
资源类型 试卷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5-02-11 11:33:22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共35张PPT)
课堂导入
“半夜卧榻惊坐起,满腔赤诚寄家国”。古往今来,无论是踱步江畔的屈原还是心怀寒士的杜甫,他们都怀揣着对祖国最深沉的爱。有这样一个人,他心中所想,梦中所做,甚至弥留之际的殷殷嘱托都是他热爱的那片满目疮痍的土地,这个人就是陆游。在那个颠沛流离的时代,陆游经历了什么?让我们一起走进《书愤》。
学习目标
把握诗歌主旨,理解书愤之“愤”。
02.
理解诗人年华空老、有心报国无路请缨的悲愤情怀。
04.
了解陆游的生平及诗歌的写作背景。
01.
鉴赏诗歌对比、虚实结合、用典等手法。
03.
了解相关文学常识
【任务一】
因积极主张抗金,受到主和派的排挤。嘉定二年(1210),85岁的陆游留下绝笔诗《示儿》,含恨离世。 陆游“六十年来万首诗”,一生存诗9300首。陆游诗歌的突出特点是“多豪丽语,言征伐恢复事”;也有很多抒写日常生活的清新之作。
走近作者
陆游(1125—1210),南宋诗人。字务观,号放翁。越州山阴(今浙江绍兴)人。
在南宋的柔波里,他甘愿做一条荆棘
《游山西村》
莫笑农家腊酒浑,丰年留客足鸡豚。
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
箫鼓追随春社近,衣冠简朴古风存。
从今若许闲乘月,拄杖无时夜叩门。
陆游的诗词
《示儿》
死去元知万事空,但悲不见九州同。王师北定中原日,家祭无忘告乃翁。
《十一月四日风雨大作(其二)》
僵卧孤村不自哀,尚思为国戍轮台。夜阑卧听风吹雨,铁马冰河入梦来。
《卜算子·咏梅》
驿外断桥边,寂寞开无主。已是黄昏独自愁,更着风和雨。
无意苦争春,一任群芳妒。零落成泥碾作尘,只有香如故。
《冬夜读书示子聿》
古人学问无遗力,少壮工夫老始成。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
陆游的诗词
《十一月四日风雨大作其一》
风卷江湖雨暗村,四山声作海涛翻。
溪柴火软蛮毡暖,我与狸奴不出门。
《诉衷情·当年万里觅封侯》
当年万里觅封侯。匹马戍梁州。关河梦断何处,尘暗旧貂裘。
胡未灭,鬓先秋。泪空流。此生谁料,心在天山,身老沧洲。
《钗头凤·红酥手》
红酥手。黄縢酒。满城春色宫墙柳。东风恶。欢情薄。一怀愁绪,几年离索。错!错!错!
春如旧。人空瘦。泪痕红浥鲛绡透。桃花落。闲池阁。山盟虽在,锦书难托。莫!莫!莫!
南宋时,金兵入侵,中原沦陷在即。那时南宋当局却偏安江南,不思北伐。陆游主张抗金,触犯了投降派的利益,一再遭受打击排斥,多次被罢官。这首诗作于宋孝宗十三年(1186年),此时陆游已61岁,然而诗人被黜,只能赋闲在乡。少年时“扫胡尘”“靖国难”的志向眼看就要化为泡影,想那山河破碎,中原未收而“报国欲死无战场”,感于世事多艰,小人误国,于是,诗人郁愤之情便喷薄而出。
写作背景
书愤
"书"∶动词,写,抒发。
"愤"∶愤懑、悲愤。
解读题目
"书愤"者,抒发胸中郁愤之情也。
诵读诗歌,赏析手法

诵读诗歌
陆游
早岁那知世事艰,中原北望气如山。
楼船夜雪瓜洲渡,铁马秋风大散关。
塞上长城空自许,镜中衰鬓已先斑。
出师一表真名世,千载谁堪伯仲间!
【书愤】
早岁那知世事艰,中原北望气如山。
年轻的时候哪里知道世事艰难,北望那沦陷于金人的中原国土,收复失地的豪情壮志如山之高。
首联:
翻译:
释词:
早岁:早年 那:同“哪” 艰:艰难
中原北望:指北望淮河以北沦陷在金人手中的地区
背景扩展
楼船夜雪瓜洲渡,铁马秋风大散关。
雪夜的瓜州渡口战船森列,大散关前披甲的战马在秋风中长嘶。
颔联:
翻译:
恶劣的战争环境
(紧张的战争氛围)(水 陆)
险要的军事据点
列锦又称“列词”,是中国古典诗歌中特殊的修辞手法。
全句以名词或名词短语组成,里面没有动词或形容词谓语,经过选择组合,巧妙地排列在一起,构成生动可感的图像,具有凝炼美和意境美。
“细草微风岸,危樯独夜舟。”
“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
“鸡声茅店月,人迹板桥霜。”
“今宵酒醒何处?杨柳岸晓风残月。”
塞上长城空自许,镜中衰鬓已先斑。
当年我曾徒然自许为万里长城,如今只可叹镜中两鬓白发早生。
颈联:
翻译:
释词:
“空”——壮志未酬、无路请缨,沉痛之极。
“已”——早年豪气如山,如今两鬓斑白。祖国山河破碎,自己却是蹉跎岁月、年华空老,悲凉之至。
出师一表真名世,千载谁堪伯仲间。
不由人缅怀那诸葛孔明,出师表真可谓名不虚传,有谁像诸葛亮鞠躬尽瘁,率三军复汉室北定中原!
尾联:
翻译:
释词:
用典明志。诸葛坚持北伐,一表名世,名满天宇,千载而下,无人可与相提并论。很明显。
“谁堪伯仲间”,含蓄地谴责了南宋朝廷畏敌如虎、苟且偷安,以致收复大业无人领军,抒发壮志难酬的愤懑。
本诗的诗眼是什么?诗歌的情感基调是怎样的?
初步感知
一首诗或某联、某句中最精练传神的、最能体现作者思想观点、情感态度、诗歌意境的具有概括性、生动性或情趣性的能笼罩全诗、全联或全句的字词句。
诗眼
全诗以“愤”为情感基调,不是一怒了之,而是富于变化:
前四句回顾过去,重在激愤;后四句结合现实,偏于悲愤。激愤愈烈,悲愤愈深。
初步感知
本诗的诗眼是什么?诗歌的情感基调是怎样的?
赏析诗歌
1、所“书”何事?
2、所抒何“愤”?
3、如何抒“愤”?
早岁那知世事艰,
中原北望气如山。
楼船夜雪瓜洲渡,
铁马秋风大散关。
塞上长城空自许,
镜中衰鬓已先斑。
出师一表真名世,
千载谁堪伯仲间。
赏析诗歌
“书”早年恢复中原之志。
“书”两次抗金胜利之役。
“书” 年事已高、壮志未酬之情。
“书”敬仰诸葛、渴望建功立业之愿。
1、所“书”何事?

一愤:“世事艰”
朝廷主和,阻挠北伐
二愤:“空自许”
壮志难酬,请缨无路
三愤:“鬓先斑”
岁月蹉跎,年华空老
四愤:“谁堪伯仲间”
苟且偷安,无人领军
义愤(国家)
悲愤(自身)
忧愤(朝政)
作者抒发了哪些“愤懑”之情?是如何抒发的?(从诗中找)
2、所抒何“愤”?
赏析诗歌
“愤”报国无门
“愤”壮志难酬
“愤”年华空老
“愤”收复无望
根源:在于南宋朝廷“主和派”,他们是阻挠收复失地的绊脚石。
赏析诗歌
2、所抒何“愤”?
所“愤”之一:世事艰
所“愤”之二:空自许
所“愤”之三:鬓先斑
所“愤”之四:谁堪伯仲间
南宋是一个盛产爱国文人的时代
壮志饥餐胡虏肉,笑谈渴饮匈奴血。(岳飞《满江红》)
凭谁问,廉颇老矣,尚能饭否 ?(辛弃疾《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
王师北定中原日,家祭无忘告乃翁。(《示儿》)
赏析诗歌
胡未灭,鬓先秋,泪空流。此身谁料,心在天山,身老沧州。
——陆游《诉衷情》
了却君王天下事,赢得生前身后名,可怜白发生!
——辛弃疾《破阵子》
白首为功名,旧山松竹老,阻归程。欲将心事付瑶琴,知音少,弦断有谁听? ——岳飞《小重山》
共同的情结:
相同的际遇:
收复中原的大计
报国无门、请缨无路
壮志难酬、年华空老
时代的悲剧
他们所书的都是什么?是什么造成的?
赏析诗歌
对比
①诗人自身的对比,昔日的豪气壮举和今日的年迈衰颓的对比,感慨岁月无情、壮志难酬。
②理想与现实的对比,理想“塞上长城”与现实“镜中衰鬓”对比。
赏析诗歌
3、如何抒“愤”?
③诸葛亮的矢志北伐、积极进取和南宋朝廷苟且偷安的对比,表现了诗人怀古伤今的悲愤和无奈。
赏析诗歌
3、如何抒“愤”?
运用列锦的修辞手法,六个名词的叠加,勾勒出两幅豪壮的战争图画,展示了声势宏大、勇猛进攻的抗敌场面。
“楼船夜雪瓜州渡,铁马秋风大散关。”
列锦
虚实相生
赏析诗歌
3、如何抒“愤”?
虚写
①首联“中原北望气如山”以虚写实,用有形的“山”形容无形的“气”,突出“气”的坚毅、豪迈、轩昂。
②颈联“塞上长城”写理想,气势雄伟,意境高远,从大处远处落笔,是虚写。
实写
①首联上句写实,写年轻时的雄心壮志。
②颈联下句“镜中衰鬓”写现实,感情沉郁,格调凝重,从细处着墨,是实写。
“塞上长城空自许”——借用刘宋名将檀道济自比为“万里长城”的典故。表明诗人年少时以捍卫国家、扬威边疆的雄心壮志。但一个“空”字又表现了他徒负才华、大志落空的无奈和怅惘。
用典
赏析诗歌
3、如何抒“愤”?
檀道济早年曾随刘裕平定孙恩、桓玄之乱。一路西进,所向披靡。刘裕代晋建宋后,檀道济升任将军。他对刘宋江山赤胆忠心,屡立战功。元嘉七年(公元430年),檀道济奉命领军北伐,屡获胜利,一直攻到山东历城(今济南)。没想到此时北魏军队大举反攻,檀道济军粮不继,陷入重围之中。但他没有惊慌失措,而巧妙地稳定了军心。这次北伐,檀道济表现出极高的军事指挥才能,以至于北魏惧惮他的威名,竟然画下他的像用来驱鬼,再也不敢轻易南犯。
典故拓展
“出师一表真名世”——借用《出师表》的典故,用典明志,诗人以诸葛亮自况,诸葛亮曾有“鞠躬尽瘁,死而后已”“北定中原,兴复汉室”的话,诗人以此自勉,表明他至死也不会放弃恢复中原之志。
用典
赏析诗歌
3、如何抒“愤”?
这首诗借北望中原,回顾了青年时的凌云壮志和火热的战斗生活。抒发了自己报国无门、壮志难酬、老迈年高的感叹和对投降派的强烈愤慨,激昂中又透着悲怆。
诗歌主旨
1.书愤》中的“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两句,慨叹世事艰难,追述了作者年轻时收复失地的雄心壮志。
2.《书愤》中,“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两句写诗人徒自抒发蹉跎岁月,壮志未遂而鬓发先斑的感慨。
3.《书愤》中“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两句通过追诉早年抗金杀敌的英雄事迹,有力地烘托出作者“气如山”的气魄,表达了一种高昂的战斗情绪。
早岁那知世事艰 中原北望气如山
塞上长城空自许 镜中衰鬓已先斑
楼船夜雪瓜洲渡 铁马秋风大散关
情景默写
4.《书愤》中,“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是用三国诸葛亮慷慨北伐同当今南宋朝廷妥协不抵抗作对比,以古鉴今,褒贬分明。
5.《书愤》中,诗人之“愤”有四:所愤之一乃“_________________”(愤报国无门); 所愤之二乃“____________________”(愤壮志难酬);所愤之三乃“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愤年华空老);所愤之四乃“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愤无人领军)。
早岁那知世事艰
塞上长城空自许
镜中衰鬓已先斑
千载谁堪伯仲间
出师一表真名世 千载谁堪伯仲间
情景默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