统编版选择性必修中册13.1《迷娘(之一)》课件(共38张PPT)

文档属性

名称 统编版选择性必修中册13.1《迷娘(之一)》课件(共38张PPT)
格式 pptx
文件大小 59.3MB
资源类型 试卷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5-02-11 11:56:49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共38张PPT)
这是一首被贝多芬、舒伯特、舒曼、柴科夫斯基等世界著名作曲家谱曲达百次以上的诗歌;
这是一首被海涅称为“一支写出了整个意大利的诗歌”;
这是被恩格斯称为“最伟大的德国人”,也是世界上称得上最伟大的少数几个文学家的诗歌……
歌 德
迷 娘(之一)
学习目标
1.了解作者概况和诗歌创作的背景。
2.诵读诗歌,把握诗歌意象,体会诗歌意境及诗人的思想感情。
3.分析诗中称呼转变的作用,赏析诗歌采用复沓叠唱的结构技巧的妙处,体会诗歌在抒情方面的艺术技巧。
4.体会诗歌中所表达的对家乡的思念和对美好世界的追求。
作者简介
作者简介
18世纪中叶到19世纪初德国的剧作家、诗人、思想家和自然科学家。恩格斯称歌德为“最伟大的德国人”。
1749年出生于法兰克福镇一个富裕的市民家庭。
先后在莱比锡大学和斯特拉斯堡大学学习法律,也曾短时期当过律师。
他年轻时梦想成为著名画家,在绘画的同时他也开始了文学创作。
1775后的十年为改良现实社会,应聘到魏玛公国做官,却一事无成。
1786年6月前往意大利,专心研究自然科学,从事绘画和文学创作。
1788年回到魏玛后任剧院监督。
1832年病逝,临终遗言是:“给我更多的灯吧。”体现了他的乐观精神。
歌德
(1749—1832)
作者简介
歌德在诗歌、戏剧、散文等方面都颇有成就;主要作品有剧本《葛兹·冯·伯里欣根》、中篇小说《少年维特之烦恼》、诗剧《普罗米修斯》(未完成的)和《浮士德》,长篇小说《亲和力》、抒情诗集《西方和东方的合集》等。
前期是狂飙突进运动的代表性作家,他的作品充满了狂飙突进运动的反叛精神。晚年之后歌德把主要精力用于对整个人类发展的思索方面, 他的创作超越了自己的时代,具有了永恒的价值。
把德国民族主义文学提高到了欧洲乃至世界的先进水平,对欧洲和世界文学作出了巨大贡献,产生了深远影响。歌德不仅属于德国,也属于世界。
知识链接
《浮士德》跟《荷马史诗》、但丁的《神曲》和莎士比亚的《哈姆雷特》并列为欧洲文学的四大古典名著。
知识链接
狂飙突进运动,指十八世纪德国新兴资产阶级城市青年所发动的一次文学解放运动,也是德国启蒙运动的第二次高潮。
这个时期,是文艺形式从古典主义向浪漫主义过渡的阶段。其名称来源于剧作家克林格的戏剧《狂飙突进》,代表人物是歌德和席勒。
狂飙突进运动时期的作家受到当时启蒙运动的影响,特别是受到了卢梭哲学思想的影响,歌颂“天才”,主张自由和个性解放,提出了“返回自然”的口号。
狂飙突进运动
《迷娘》(之一)是歌德创作的长篇小说《威廉·迈斯特》的第一部《威廉·迈斯特的学习时代》中的人物迷娘歌唱的一首插曲。
迷娘是马戏团里一个走钢丝的演员,后来被主人公威廉·迈斯特赎买收留在身边。她是一位性格内向、身体瘦弱的少女,却有着谜一样的性格魅力。她出生于意大利,但她很小的时候就被人诱拐到德国,过着饥寒交迫、颠沛流离的生活。迷娘自从遇到威廉·迈斯特,便过上了幸福、美好的生活,并且爱上了威廉·迈斯特。可是由于疾病,她年纪轻轻就去世了。
《迷娘》(之一)就是在这样的背景下产生的一首哀婉优美的诗歌。
背景探寻
《迷娘》这首诗收入歌德的长篇小说《威廉·迈斯特的学习时代》中,作为小说人物迷娘的唱词。
《威廉 迈斯特的学习时代》是一部覆盖了德国18世纪70年代社会各阶层,囊括艺术、政治、宗教各种领域的小说,其内容之丰富可谓包罗万象,在这部小说中,歌德塑造了形形色色性格鲜明的人物,其中迷娘这一人物形象尤其引人关注,施雷格尔曾经评价她在这部小说中的重大意义,说她是“这部伟大作品的内在发条”。她来自意大利,早年被人拐卖到德国,流落在一个马戏班里,备受虐待和摧残,十三岁时被威廉搭救,在威廉的呵护和养育下出落成窈窕少女。她性格内向,沉默寡言,却拥有异于常人的舞蹈和音乐才能,她始终对自己幼时朦胧记忆中的意大利怀有深深的思念和渴慕,又对养育她的威廉怀有难以言明的恋慕情愫,最终由于两种渴望都无法实现而郁郁寡欢,染病而亡。
关于《迷娘》
这首诗出现在小说第三卷第一章,当时威廉已经决定要离开那个令他迷惘的戏班团体,可也舍不得迷娘,决定以父亲之责带她上路。在确定能否继续跟随威廉同行的前后,“迷娘”表现出了极大的反差,前是痛楚难忍、四肢痉挛、全身瘫痪,可想而知威廉的离去对她来说是巨大打击;后是满脸欣喜,心神安定。平日沉默的“迷娘”在颠沛流离之后形成了隐秘的性格,在此之前她对自己心事绝口不提,这是“迷娘”第一次对威廉吐露心声,在歌中她描绘了记忆中曾经生活的故乡意大利。
关于《迷娘》
这首诗写于 1782年11月至1783年之间,亦即歌德前往意大利之前,因此可将其看作歌德对素未游历过的南方国度的想象。其中虚构与想象的成分胜过了作者对意大利的真实了解,比如对第三节艰险路途的描写则主要借鉴了他1775 年和 1779 年的两次瑞士之旅。1775 年,歌德在日记中曾经这样描绘瑞士的山区(阿尔卑斯山)景象:
“雪、光秃秃的悬崖、沼泽、飓风、乌云,瀑布声深寂萧索,驽马奔啸,荒芜如临死亡之渊,其上白骨横陈。雾气氤氲的湖面……那里大抵被称作龙潭。”
关于《迷娘》
任务一 初读诗歌,感知诗情
1. 自由朗读
要求:读准字音、吐字清晰、把握节奏、做到抑扬顿挫
2. 齐读,谈谈诗歌可能表达的情感,从哪里可以看出来?
任务二 品读意象,探究诗情
勾画意象,赏析意境,分析情感并完成表格。
内容 意象 意境 情感 技巧
第一节
第二节
第三节
你知道吗,那柠檬花开的地方,
茂密的绿叶中,橙子金黄,
蓝天上送来宜人的和风,
桃金娘静立,月桂梢头高昂,
你可知道那地方
前往,前往,
我愿跟随你,爱人啊,随你前往!
你知道吗,那柠檬花开的地方,
茂密的绿叶中,橙子金黄,
蓝天上送来宜人的和风,
桃金娘静立,月桂梢头高昂,
你可知道那地方
前往,前往,
我愿跟随你,爱人啊,随你前往!
意象 意境 情感
第 一 节
柠檬花、绿叶、橙子、蓝天、和风、桃金娘(象征爱情的阴性名词)、月桂(象征光明的阳性名词)
以色彩、明暗、动静构成充满生机的画卷,宁静、美好
对故国浓郁的思念之情
在西方文化中,桃金娘在人们心中有重要的地位。古希腊人将桃金娘献给爱情和美丽的女神阿佛洛狄忒,桃金娘是爱情的象征,有“爱神木”的别称。在西方,很多新娘结婚都会头戴桃金娘花冠。
月桂是太阳神阿波罗的神树,象征着光明和美好。月桂的拉丁字源Laudis意为“赞美”,在奥林匹克竞赛中获胜的人,都会受赠一顶月桂编成的头环。
你可知道那所房子,圆柱成行,
厅堂辉煌,居室宽敞明亮,
大理石立像凝望着我:
人们把你怎么了,可怜的姑娘
你可知道那所房子
前往,前往,
我愿跟随你,恩人啊,随你前往!
气派典

金碧辉煌.
幼时的家园——明亮、温暖
意象 意境 情感
第 二 节
成行的圆柱(古罗马建筑标志)、辉煌的厅堂(曾经生活的贵族家园)、宽敞明亮的居室、大理石立像
具有古罗马和文艺复兴时期意大利建筑的特征,
雄伟、壮美
对故园无限的眷念之情
你知道吗,那云径和山岗
驴儿在雾中觅路前进,
岩洞里有古老龙种的行藏,
危崖欲坠,瀑布奔忙,
你可知道那座山岗
前往,前往,
我愿跟随你,父亲啊,随你前往!
回家的路途——艰辛、险峻
意象 意境 情感
第 三节
云径、山岗、驴儿、迷雾、岩洞、龙种、危崖、瀑布
被诱拐时也是归国时沿途的险峻之美和神秘色彩
坚定的返乡之情
迷娘第二次唱完了这首歌,便停下来,目不转睛地望着威廉问道:
“你知道这个地方吗?”
“想必是意大利吧,”威廉回答,“你从哪儿学会的这支歌子?”
“意大利!”迷娘郑重其事地说,“你要去意大利,请一定带上我,这儿我觉得很冷啊。”
“你曾经到过那儿吗,我的孩子?”威廉问。
小姑娘没吱声,再怎么问也不吐一个字。
——《威廉 迈斯特的学习时代》第三卷
链接原文
内容 意象 意境 情感 技巧
第一节
第二节 第三节 柠檬花、绿叶、橙子、蓝天、和风、桃金娘、月桂
宁静美好
思念故国
圆柱、厅堂、居室、大理石立像
云径、山岗、驴儿、雾、岩洞、危崖、瀑布
明亮宏伟
高远险峻
眷念故国
坚定返乡
寓情于景,
直抒胸臆,
复沓叠唱
任务二 品读意象,探究诗情
艺术手法——复沓叠唱
如朱自清《荷塘月色》:“曲曲折折的荷塘上面,弥望的是田田的叶子。叶子出水很高,像亭亭的舞女的裙。层层的叶子中间……”使用叠字描绘景物,会使所绘之景更具鲜明的特色美,又能营造出隽永深远、意味无穷之境。
《匆匆》复沓的运用:“只有徘徊罢了,只有匆匆罢了;在八千多日的匆匆里,除徘徊外,又剩些什么呢?”“徘徊”“匆匆”等字眼反复出现,一种幽怨之情反复回荡。
运用复沓,可以加强语势,抒发强烈的感情,表达深刻的思想,分清文章的脉络、层次,增强语言节奏感。
依据复沓成分的不同,可分为叠字、叠词、叠句和叠章;依据复沓位置的不同,可分为连续复沓和间隔复沓。《诗经》经常用到。
迷娘(之一)
歌德
你知道吗,那柠檬花开的地方,
茂密的绿叶中,橙子金黄,
蓝天上送来宜人的和风,
桃金娘静立,月桂梢头高展,
你可知道那地方?
前往,前往,
我愿跟随你,爱人啊,随你前往!
你知道吗,那云径和山岗?
驴儿在雾中觅路前进,
岩洞里有古老龙种的行藏,
危崖欲坠,瀑布奔忙,
你可知道那座山岗?
前往,前往,
我愿跟随你,父亲啊,随你前往!
你可知道那所房子,圆柱成行,
厅堂辉煌,居室宽敞明亮,
大理石立像凝望着我:
人们把你怎么了,可怜的姑娘?
你可知道那所房子?
前往,前往,
我愿跟随你,恩人啊,随你前往!
把握情感,深情朗读
任务三 读思释疑,情感升华
1. 思考 “爱人”“恩人”“父亲”这三个称呼的变化,是同一个人还是三个人?请阐述你的观点。
“爱人”“恩人”“父亲”是同一个人,即威廉·迈斯特。迷娘在内心深深地爱着他,可是又知道自己的爱情是无法实现的,于是就从“爱人”转而称呼他为“恩人”“父亲”。这三种称呼的转换,表达了迷娘对威廉·迈斯特怀有复杂、真挚而又深沉的情感,既哀婉,又美好。抒发的情感一次比一次强烈,从感情上呈递进关系。
核心探究
三个倾诉对象是不同的人。
第一节选取了“桃金娘”这种象征爱情的意象,“爱人”即威廉·麦斯特;
第二节写迷娘可怜的身世,“恩人”应该指抚养她长大成人的人;
第三节写回乡的曲折坎坷,“父亲”应该是指能带她回国的人,能带她回到故乡就能使她再生。
★对于诗歌的解读,我们不必寻求统一,保留这种多解性,更能使这首诗具有含蓄、多义、神秘的特点,从而产生更恒久的艺术魅力。
任务三 读思释疑,情感升华
2.我们知道,歌德是德国人,他为何要写一个外乡人对意大利的思念呢?直接设置迷娘的国籍为德国不好吗?
(可和同桌合作讨论)
知识链接:作者歌德
结合作品解读:《歌德传》,意大利是文艺复兴的摇篮,歌德童年时对意大利就十分向往。歌德在写这首诗歌之前,在魏玛宫廷已近十年,周围窒息的环境,迂腐傲慢的宫廷让他深感厌恶……这些使歌德更加渴望到意大利汲取创作灵感,接受古希腊和古罗马艺术的滋养。在创作《迷娘》之前,歌德已经两次从瑞士的山上跳望过山南的意大利,并在创作此诗三年后前往意大利居住。
歌德在意大利漫游将近两年才返回德国,在他心目中,意大利是理想化的古典主义的化身,代表着人、自然、艺术的和谐一体。迷娘代表了意大利对诗人的召唤,迷娘的形象寄托了歌德对意大利的向往。在文艺复兴以后,意大利作为欧洲文化的发祥地,便一直被包括德国人在内的欧洲人——特别是知识分子视为自己的“精神故乡”,视为自己的“根”之所在。所以,歌德在诗歌中抒发憧憬意大利的情感,才会在全世界引起广泛而强烈的共鸣。
艺术特色
这首诗共三节,每一节都由正歌和副歌组成。
正歌部分借助不同场景的描述,表现了迷娘对故国的热爱与思念。
副歌部分,采用直抒胸臆的方式,通过“前往,前往”的复沓叠唱,表达了迷娘不可遏制的思乡之情。“爱人啊,随你前往!”“恩人啊,随你前往!”“父亲啊,随你前往!”感情一次比一次强烈,三种称呼的转换,把迷娘对迈斯特复杂的情感和思乡之情交织在一起,让读者深刻地感受到迷娘对故乡深沉的热爱和对美好世界的执着追求。
正歌所描写的景物是副歌所抒发情感的基础,正歌和副歌互相配合,寓情于景,相得益彰,把感情的抒发推向极致。
艺术特色
这首诗的三节每一节最后三句复沓叠唱。
诗歌的三节都采用了基本相同的句式,只在特别关键的地方替换了两个字,不仅使诗歌的思想内涵增大,所表达的情感更加热切和复杂,而且使诗歌具有音乐复唱的旋律美感,增强了诗歌的抒情性和艺术感染力。
艺术特色
对话方式。
《迷娘(之一)》中,“你知道吗”“你可知道……”的询问以及“前往,前往”的回答有什么作用?
“你知道吗”“你可知道……”的询问,既是询问也是倾诉,既引起读者的好奇心,也强化了迷娘对故乡的思乡之情。副歌中迷娘的应答,不仅回应了询问,而且进一步把思乡之情变为回乡的行动。
这首诗从三个不同的角度选取众多意象,描绘出意大利迷人的景色、宏伟的建筑和回乡路途的险峻神秘,表现了迷娘对故乡的深切思念,也表达了对恩人的复杂情思,寄托了作者歌德对意大利的向往。
归纳主旨
真正好的诗,它所涉及的客观对象,必定是先摄取在诗人的灵魂之中,经过诗人感情的熔炼、酝酿,而构成他灵魂的一部分,然后再携带着诗人的血肉以表达出来,于是诗的字句都是诗人的生命,字句的节律也是生命的节律。
——徐复观
迷娘(之三)
别让我讲,让我沉默,
我有义务保守秘密,
我本想向你倾诉衷肠,
只是命运它不愿意。
时候到了,
日出会驱散黑夜,
天空豁然明爽;
坚硬的岩石会敞开胸怀,
让深藏的泉水流到地上。
谁不愿躺在友人怀中,
倾听他胸中的积郁;
只是誓言迫使我缄默,
只有神能开启我的嘴唇。
迷娘(之二)
只有懂得相思的人,
才了解我的苦难!
形只影单;
失去了一切欢乐,
我仰望苍穹,
向远方送去思念。
哎,那知我爱我者,
他远在天边。
我五内俱焚,
头晕目眩。
只有懂得相思的人,
才了解我的苦难!
谢谢倾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