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4《 驿路梨花》课件(共53张PPT)

文档属性

名称 14《 驿路梨花》课件(共53张PPT)
格式 pptx
文件大小 4.9M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5-02-11 17:34:04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共53张PPT)
新课导入
春天一到,万物复苏,百花竞放。不必说鲜艳如火的桃花,也不必说红粉似霞的杏花,单是那洁白胜雪的梨花,就能引起人们的无边遐思。古往今来,多少文人墨客倾其笔力,大绘春花,曾留下许多不朽的篇章。今天,我们就来一起学习当代著名作家彭荆风的——《驿路梨花》。
1.把握故事内容,体会文章构思特点。
2.理解“梨花”的不同含义及作用及标题的妙处。
3.感悟作者情感以及文章弘扬的精神。
学习目标
略读课文,注意这个故事写了哪些人物,看看他们分别做了些什么事。
之后再细读课文,想一想“梨花”象征了什么。
课文的题目借用了陆游《闻武均州报已复西京》中的诗句,可以把这首诗找来读一读。
【彭荆风】(1929-2018)1929年生,江西萍乡人。1949年夏参加中国人民解放军,1950年春随军进入云南。三十年来,他一直生活在云南边寨,熟悉当地少数民族的生活,写了许多反映边疆生活的作品。
走近作者
【代表作】
长篇小说《鹿衔草》《断肠草》;
短篇小说集《绿色的网》《红指甲》;
散文集《泸沽湖水色》《九月衣裳》;
长篇纪实文学《滇缅铁路祭》《挥戈落日》;
长篇传记文学《秦基伟将军》等。
哈尼族:东南亚称阿卡族,民族语言为哈尼语,属汉藏语系藏缅语族彝语支,现代哈尼族使用新创制的以拉丁字母为基础的拼音文字。主要分布于中国云南元江和澜沧江之间,聚居于红河、江城、墨江及新平、镇沅等县,和泰国、缅甸、老挝、越南的北部山区。
相关介绍
【简陋】形容简单而鄙陋。
【折损】因过分尊敬或优待而承受不起。
【陡峭】指山势高而陡峻,比喻不平坦。
【修葺】整理(建筑物)。
【迷茫】广阔而看不清的样子。
词语释义
快速浏览文章,给文章划分层次,并概括内容。
第一部分:(1-8)“我们”在梨树林中发现小屋。
第二部分:(9-12)小屋帮助“我们”解除了饥饿疲劳。
整体感知
第三部分:(13-27)瑶族老人述说小屋主人名叫“梨花”。
第四部分:(28-36)梨花的妹妹讲述小屋的来历。
第五部分:(37)赞美西南少数民族人民学习雷锋、助人为乐的精神就像洁白的梨花,开遍神州大地。
文章的核心事物是什么?写了哪些人物?
核心事物:小屋。
人物:“我”、老余、瑶族老人、一群哈尼小姑娘、解放军战士、梨花。
本文的核心问题是什么?
小屋的主人是谁?
文章围绕“小屋的主人”设置了几个悬念,请在文中找出来,并进行概括。
设置悬念:是在文章的某一部分设置一个疑问或矛盾冲突,以造成读者某种急切期待和热烈关心的心理的一种写法。
细节探究
(1)行走在深山里的“我”和老余正愁天晚无处落脚,小屋的出现解除了困境,我们产生“这是什么人的房子”的疑问。
三个悬念
两次误会
(2)“我”和老余误以为送米来的瑶族老人是小屋的主人,误会消除,继续疑惑“小屋的主人是谁”,瑶族老人的讲述让我们都以为主人是哈尼小姑娘。
(3)当我们见到哈尼小姑娘后才知道小屋是解放军盖的,进而产生“解放军战士为什么要盖小屋”的疑问。
三个悬念、两次误会,环环相扣、层层递进,最后“我们”知道了事情的原委。请结合文章说说你认为小屋的主人是谁。
解放军战士为了方便过路人,学习雷锋精神建造了小屋;
梨花姑娘受感动,要用为人民服务的精神帮助过路人,一直照料小屋;
梨花姑娘出嫁后,她的妹妹就接着照顾小屋;
瑶族老人、“我”、老余等过路人,受到照料,都很感激,也都尽力照料小屋。
他们都是小屋的主人
人物 事情 目的 时间
“我”和老余
给屋顶加草,挖排水沟
向哈尼小姑娘学习
现在
瑶族老人
送粮食,
给房顶加草,挖排水沟
方便,
向哈尼小姑娘学习
现在
一群姑娘
照料小屋
向解放军和姐姐学习
姐姐出嫁后
人物 事情 目的 时间
解放军
砍树
割草
盖小屋
向雷锋学习
方便过路人
十多年前
梨花
照料小屋
用为人民服务的精神来帮助过路人
解放军盖小屋后
文章开头两段描写了什么内容?有什么作用?
交代故事发生的时间、地点、人物、事件,描写了这里的环境。
突出了山的高、大、多,衬托“我们”的焦急心情,为下面小屋的出现作铺垫。
作者是怎样描写小屋的?
“一座草顶、竹篾泥墙的小屋出现在梨树林边……大竹筒里装满了水”
“‘屋后边有干柴……
有辣子。”
草屋主人把小屋安排得如此细致周到,表明小屋主人拥有一颗赤诚的心,十分热情、细心、体贴。
你对草屋“主人”产生了怎样的印象呢?
文章描写“我们”在小茅屋吃饭休息的情形有什么作用?
突出了小茅屋带给“我们”的巨大帮助,和“我们”的无比感激之情。为猜想茅屋的主人作铺垫。
找出课文写梨花的语句并分析作用。
(1)“白色梨花开满枝头,多么美丽的一片梨树林啊!”“一弯新月升起了……梨花的白色花瓣轻轻飘落在我们身上。”
主旨探究
实写自然界的梨花,描绘了一幅“梨林月色”图,带来“有人家”的希望,烘托了此时内心的欣喜与期盼。点题,为故事情节的展开做铺垫。
(2)原来对门山头上有个叫梨花的哈尼小姑娘……她要用为人民服务的精神来帮助过路人。
梨花是哈尼小姑娘的名字。由此,景物“梨花”和人物“梨花”建立起关联。
(3)这天夜里,我睡得十分香甜……还看见一个身穿花衫的哈尼小姑娘在梨花丛中歌唱……
虚实映衬,香气四溢的梨花林与梨花姑娘相映生辉,为全文营造了一种景和人融合的意境,也表达了作者对小屋“主人”助人为乐精神的赞美之情。
照应文题的同时,产生了第二个误会,推动故事情节纵深发展。
(4)“我望着这群充满朝气……不由得想起了一句诗:‘驿路梨花处处开。’”
充满朝气的哈尼小姑娘与洁白梨花融为一体,花美人更美。“处处开”展示了雷锋精神不断发扬光大的旺盛生命力,升华了文章主题。
再次点题,题文相映,首尾呼应,使作品结构严谨,浑然一体。
试探究本文用“驿路梨花”做标题的妙处。
“驿路”指过往行人所走的道路。文中是“我”和老余在边疆行走的道路,是雷锋助人为乐精神长盛不衰的地域见证。
合作探究
“驿路梨花”是盛开在边疆路上的梨花,在作者笔下,这既是自然界开满枝头、洁白芬芳的梨花;又是助人为乐、充满朝气、热情淳朴的梨花姑娘;还是雷锋同志助人为乐精神生生不息、代代相传的象征;也是边疆民族知恩图报、从善如流、朴实热情的民风的体现。
“驿路梨花”将标题与主题,内容与形式,梨花的自然美和人物心灵美,巧妙联系,和谐一体;同时,“驿路梨花”语出陆游的诗,为文章增添了文化韵味。
1.构思新颖。
作者在构思上巧设悬念和误会,使故事情节一波三折,引人入胜。
误会:“我们”认为瑶族老人是“主人”时,他说不是;“我们”和瑶族老人认为哈尼小姑娘是“主人”,然而又不是。
写法探究
悬念:
这是什么人的房子呢?
到底谁是主人呢?
解放军为什么盖房子呢?
这样写波澜起伏,引人入胜。
2.结构巧妙。
我”和老余发现小茅屋
瑶族老人为小屋送米
我们”一起修葺小茅屋
梨花妹妹照看小茅屋
梨花妹妹讲述事情始末
倒叙
插叙
小说通过记述云南哀牢山树林中一个小茅屋的建造、不断被人照料的故事,生动地表现了雷锋精神在少数民族地区生根开花、不断传递的动人情景,歌颂了人民群众助人为乐的高尚品德。
课文主旨
一 下面的人物分别与小茅屋有过什么故事?谁是小
茅屋的主人呢?
“我”和老余 瑶族老人
一群哈尼小姑娘 解放军战士 梨花
二 本文构思巧妙,层层设置悬念和误会,使故事情
节一波三折。结合课文内容,体会这种写法的表
达效果。
三 “梨花”在文中多次出现,所指不尽相同,请找
出来,解释各自的含义,并说说这几次出现对全
篇结构的作用。再想一想,以《驿路梨花》为题
有什么妙处?



驿 路
迷 茫
陡 峭
露 宿
竹 篾
简 陋
悠 闲
修 葺
晶 莹
折 损
助词(一)
助词是起辅助作用的词,不能单独使用,没有实在意义。助词分为结构助词、动态助词和语气助词。
结构助词主要有“的”“地”“得”“所”
“似的”。例如:
(1)牛背上牧童的短笛,这时候也成天在嘹亮地响。(朱自清《春》)
(2)这天夜里,我睡得十分香甜……(彭荆风《驿路梨花》)
“的”“地”在连接前后词语时,前边的词语主要起修饰或限制作用;“得”则主要用在动词或形容词之后,表示它后面的成分起补充说明作用。使用时要注意区分。
“所”用在一部分动词的前边,后边加“的”,组成一个名词性成分。如“所写的”“所说的” “所认识的”“所面临的”等。
“似的”附着在词或短语的后边,相当于“像……一样”,用来作比喻,或者说明情况相
似。例如:
我看见奔流似的马群,听见蒙古狗深夜的嗥鸣和皮鞭滚落在山涧里的脆响……(端木蕻良《土地的誓言》)
拓展延伸
闻武均州报已复西京
陆游
白发将军亦壮哉,西京昨夜捷书来。
胡儿敢作千年计,天意宁知一日回。
列圣仁恩深雨露,中兴赦令疾风雷。
悬知寒食朝陵使,驿路梨花处处开。
白发老将军不愧是气壮山河的好汉,
光复洛阳的消息昨天晚上刚刚传来。
金统治者竟敢做长期霸占中原打算,
谁知上天的意图一日突然改变回来。
列祖列宗的深恩像滋润草木的雨露,
中兴的文告如疾风迅雷传遍了全国。
寒食节被派往西京祭扫皇陵的使者,
到达时正赶上驿路旁处处梨花盛开。
仿照本文悬念和误会的写法,以“风波”为题,尝试写一篇小说。
驿路梨花
借花喻人
人花相映
情景交融
正侧相依
雷锋精神
梨花:
梨花姑娘:
解放军:
梨花姐妹:
瑶族老人:
“我”和老余:
建造茅屋
照管茅屋
送米、修葺茅屋
修葺茅屋
洁白如雪、香气四溢
照料茅屋、方便路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