选择性必修下册9.2《项脊轩志》课件(共31张PPT)

文档属性

名称 选择性必修下册9.2《项脊轩志》课件(共31张PPT)
格式 pptx
文件大小 2.0MB
资源类型 试卷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5-02-11 12:00:24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感谢您下载平台上提供的PPT作品,
为了您和以及原创作者的利益,请
勿复制、传播、销售,否则将承担法律责
任!将对作品进行维权,按照传播
下载次数进行十倍的索取赔偿!

古人的书房的命名
古时候,文人墨客为了寄托怀抱,常常给自己的居室或书房取一个寓意深刻的名字。书房的命名,既反映主人的个性与品性,又关联主人的寄情与爱好。关于古人的书房名,你知道多少呢?
刘禹锡“陋室”
“斯是陋室,惟吾德馨”
——《陋室铭》
梁启超“饮冰室”
“今吾朝受命而夕饮冰,我其内热与”
——《庄子·人间世》
表达自己内心的忧虑焦灼。
鲁迅“绿林书屋”
鲁迅先生支持学生爱国运动,而被一些反动文人诬为“学匪”。鲁迅先生针锋相对,遂把自己的书屋更名为“绿林书屋”,意即“学匪、强盗寓所”。
体现鲁迅先生“横眉冷对千夫指”的大无畏精神。

感谢您下载平台上提供的PPT作品,
为了您和以及原创作者的利益,请
勿复制、传播、销售,否则将承担法律责
任!将对作品进行维权,按照传播
下载次数进行十倍的索取赔偿!

项脊轩志
——归有光
字熙甫,昆山人;别号震川,又号项脊生,世称“震川先生”。 九岁能文;35岁中举,八试不第;迁嘉定,收徒讲学;花甲及第,授长兴县令,后任南京太仆寺丞,故称“归太仆”。
归有光
(1506——1571)
8岁丧母周氏,17岁失祖母夏氏,29岁发妻魏氏死,32岁魏氏婢女寒花亡,43岁长子亡,44岁继室又死。
不幸的人生
明代“唐宋派”代表作家。语言朴素简洁,感情真挚; 被誉为“明文第一”, “今之欧阳修”。
代表作《先妣事略》《寒花葬志》《项脊轩志》。
博览群书,散文杰出

项脊轩:
旧南阁子也。
追念祖先
其远祖归道隆曾居住在太仓项脊泾
言其窄小
如颈背之间,故名。
项脊是撑起一个人的重要部位,归有光也立下了通过读书撑起家族荣耀的志愿。
自号项脊生
志、记、书、表:古代常见文体名,都属于古代与韵文相对的“散文”的范畴,共同点:以记事为主,夹叙夹议。
《项脊轩志》通过写一间小屋,记叙身边的琐事和日常话语,饱含深情。“然余居于此,多可喜,亦多可悲。”
梳理探究:归有光为何而“喜”,又为何而“悲”?
研读第一自然段。
“喜”在何处?
项脊轩,旧南阁子也。室仅方丈,可容一人居。百年老屋,尘泥渗漉,雨泽下注;每移案,顾视无可置者。又北向,不能得日,日过午已昏。
原来的
一丈见方
从小孔慢慢渗下
雨水
方位朝北
书桌
阳光
项脊轩修葺前的状貌:狭小、破旧、昏暗
余稍为修葺,使不上漏。前辟四窗,垣墙周庭,以当南日,日影反照,室始洞然。又杂植兰桂竹木于庭,旧时栏楯,亦遂增胜。
从上面
砌上垣墙

明亮的样子
栏杆

修葺后:幽雅、不漏、明亮
借书满架,偃仰啸歌,冥然兀坐,万籁有声;而庭阶寂寂,小鸟时来啄食,人至不去。三五之夜,明月半墙,桂影斑驳,风移影动,珊珊可爱。
静静地
端坐
到(它跟前)
树影摇动的样子
读书环境:幽雅、清静
深夜赏月:桂影斑驳
俯仰
安居,休息
以动衬静
“偃仰啸歌”是士人精神。
“独坐幽篁里,弹琴复长啸”
——王维《竹里馆》
“扣舷而歌之”
——苏轼《赤壁赋》
“啸”“歌”多为士子偃蹇(困顿、窘迫)之际的傲岸,但“穷且益坚,不坠青云之志”,归有光亦然。
明月桂影,喻蟾宫折桂。
“喜”在何处?
1.修葺项脊轩:改造环境
(漏雨、昏暗、——不漏、明亮、雅致)
2.读书环境:高雅、幽静(?)
3.赏月:明月半墙,桂影斑驳
(蟾宫折桂的理想)
除此之外,还有何喜?
轩东故尝为厨,人往,从轩前过。余扃牖而居,久之,能以足音辨人。
余既为此志,后五年,吾妻来归,时至轩中,从余问古事,或凭几学书。吾妻归宁,述诸小妹语曰:“闻姊家有阁子,且何谓阁子也?”
已经
嫁到我家

伏在桌边
回娘家省亲
转述
那么
4.闲问古事、凭几学书、闲话阁子的夫妻恩爱琴瑟和鸣的美好回忆。
研读第2-5自然段。
“悲”在何处?
然余居于此,多可喜,亦多可悲。先是庭中通南北为一。迨诸父异爨,内外多置小门,墙往往而是。东犬西吠,客逾庖而宴,鸡栖于厅。庭中始为篱,已为墙,凡再变矣。
这以前
一个整体
等到
分家
到处都是
越过
吃饭
两次
然而,表转折
“东犬西吠,客逾庖而宴,鸡栖于厅”这三处典型的细节描写形象地写出了家中凌乱不堪,庭院一再变迁,家境日趋没落,每况愈下的可悲景象。
不久后
总共
家族没落之悲
家有老妪,尝居于此。妪,先大母婢也,乳二世,先妣抚之甚厚。室西连于中闺,先妣尝一至。妪每谓余曰:“某所,而母立于兹。”妪又曰:“汝姊在吾怀,呱呱而泣;娘以指叩门扉曰:‘儿寒乎?欲食乎?’吾从板外相为应答。”语未毕,余泣,妪亦泣。
去世的
祖母
先母
对待
内室
常常


表修饰


幼年失母之悲
他人口吻,简单的动作与话语,温婉慈爱的母亲跃然纸上。
背景介绍:
归有光八岁丧母,对于母亲的音容笑貌没有任何印象,对于一个日渐长大的孩子来说,想想和怀念母亲的感情一天比一天深厚,子欲养而亲不在,归有光对母亲的思念就只能在对这句话的千百遍地回味中寄托了。
川之述老妪语,至琐细,至无关紧要,然自少失母之儿读之,匪不流涕矣。
——清??林纾
余自束发,读书轩中,一日,大母过余曰:“吾儿,久不见若影,何竟日默默在此,大类女郎也?”比去,以手阖门,自语曰:“吾家读书久不效,儿之成,则可待乎!”顷之,持一象笏至,曰:“此吾祖太常公宣德间执此以朝,他日汝当用之!”瞻顾遗迹,如在昨日,令人长号不自禁。
15岁
看望
真像
等到
关闭
象牙手板
回忆
放声大哭
突出”祖母”形象的方法
大母过余曰:“吾儿,久不见若影,何竟日默默在此,大类女郎也?”
——喜孙子读书用功,又担心其身体。
阖门自语曰:“吾家读书久不效,儿之成,则可待乎!”
——喃喃自语,忧虑中充满殷切希望。
顷之,持一象笏至,曰:“……他日汝当用之!”
——情意真诚,再次嘱咐,望孙成龙。
动作描写、语言描写
祖母
——至轩过余
——怜爱期望

小结:三个细节,三个层次,依次如实道来,不事雕琢,但感人至深,读之欲泪。
自幼苦读却屡试不第的归有光
9岁
能文
14岁
应童子试
20岁
童子试第一
35岁
乡试中举
连续8次,
会试落选。
60岁
中进士,任县令。
66岁
病死于任上
第一次考试:童试,考中身份为“秀才”,也称“茂才”。
第二次考试:乡试,也称“秋闱”,考中身份为“举人”,第一名叫“解元”。
第三次考试:会试,也称“春闱”,考中身份为“贡士”,第一名叫会元。
第四次考试:殿试,由皇帝主考,录取分为三甲,一甲三名,赐“进士及第”称号,分别为“状元”“榜眼”“探花”。二甲若干名,赐“进士出身”称号,三甲若干名,赐“同进士出身”称号。一二三甲统称为“进士”。
瞻顾遗迹,如在昨日,令人长号不自禁。
长辈遗训迄今未酬之悲
余既为此志,···其后六年,吾妻死,室坏不修。其后二年,余久卧病无聊,乃使人复葺南阁子,其制稍异于前。然自后余多在外,不常居。
形式,规制
庭有枇杷树,吾妻死之年所手植也,今已亭亭如盖矣。
伞盖
补记:怀念亡妻

时至轩中,从余问古事,或凭几学书。
吾妻归宁,述诸小妹语曰:“闻姊家有阁子,且何谓阁子也?”
生前
庭有枇杷树,吾妻死之年所手植也,今已亭亭如盖矣。
死后
室坏不修。

妻亡无法相守之悲
{5C22544A-7EE6-4342-B048-85BDC9FD1C3A}描写段落
描写方法
表现手法
亲人形象
作者心情
婚后:“时至轩中,从余问古事,或凭几学书”
回娘家:“述诸小妹语曰:‘闻姊家有阁子,且何谓阁子也?’”
妻亡:“庭有枇杷树,吾妻死之年所手植也,今已亭亭如盖矣。”
刻画了一位与丈夫情投意合、言笑宴宴的开朗快乐的少妇形象
语言、动作、细节
描写
对比、乐景衬哀情、
以景结情
以“喜”衬“悲”
深切怀念之情
【知识积累:枇杷树】
枇杷多子,象征子嗣昌盛和健康长寿。
枇杷树亦可解为有关魏氏的隐喻。魏氏体弱多病,枇杷可入药,寓康健之希望。枇杷叶根果实皆可入药,奉献良多,是魏氏懿德风范之写照——魏氏“事舅及继姑孝敬,闺门内外大小之人,无不得其欢”。
枇杷作为嘉果入祀庙堂在《周礼》就有记载,隐喻读书人庙堂之志。
因其岁寒开花,古人认为它媲美松柏。苏轼邀刘景文赏枇杷,所作诗盛赞枇杷岁寒开花初夏结果,以为偃蹇文人风骨写照——“岁寒君记取,松雪看苍鳞”。

庭有枇杷树,吾妻死之年所手植也,今已亭亭如盖矣。
至情之言无声
夜来幽梦忽还乡,小轩窗,正梳妆,相顾无言,唯有泪千行。——苏轼《江城子》
有限的语言和无限的情感形成巨大张力,使叙述呈现出一种表面风平浪静、不动声色,底下却暗流汹涌、深沉绵长的效果,这就是“至情之言无声”,也是中国文学的蕴藉之美。
几世变迁、家道中落之悲凉
至亲离世、物在人亡之殇痛
读书未成、责任难尽之愧疚
“悲”在何处?
写项脊轩“破漏—修葺—遭火—室坏—复葺”过程,实际上是写作者理想“孕育—萌发—受挫—重振”的过程。
余稍为修葺
吾妻死,室坏不修
轩凡四遭火,得不焚,殆有神护者
乃使人复葺南阁子
——读书、立志的起点。
——博取功名的路途中会遭受挫折,祖上会佑其成功。
——失去理解与支持者
——困顿中的再次振作
项脊轩
归有光

总结
项脊轩虽是一间斗室,但见证了归家的家道中落、家族变故,同时,也寄予了归有光复兴家邦的责任和希望。不但如此,它还铭刻着自己对母亲永远的怀念,承载这祖母对归有光的厚望,更记录了他和妻子那段永生难忘的幸福时光,它已经不只是一个简单的书斋,而是归有光的一个精神圣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