选择性必修下册13.2《宇宙的边疆》课件(共29张PPT)

文档属性

名称 选择性必修下册13.2《宇宙的边疆》课件(共29张PPT)
格式 pptx
文件大小 4.6MB
资源类型 试卷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5-02-11 14:03:08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共29张PPT)
13.2 宇宙的边疆/卡尔·萨根
学习目标
1、掌握重点词语,了解解说词的特点,了解一些有关宇宙的基础知识。
2、引导学生借助文中精辟的议论和热烈的情感抒发,了解作者对宇宙和人类的思考,并引发自己的思考。
新课导入
征服是从被征服开始的。从公元前11世纪到公元11世纪的两千多年中,伊比利亚半岛上战火连绵不断,这块土地曾先后被罗马人、日耳曼人和摩尔人征服。正如一个个奋不顾身的斗牛士,生活在这块土地上的人们一刻也没有停止同入侵者的抗争,直到今天,我们依然可以清晰地感受到那种仿佛根植于基因中的追求刺激、喜欢冒险的豪情。 漫长的两千多年,眼泪、创痛和牺牲终于换来了宝贵的自由。
公元1143年,一个独立的君主制国家葡萄牙,在光复领土的战争中应运而生,并且得到了罗马教皇的承认,这是欧洲大陆上出现的第一个统一的民族国家。 同学们,请你们分析一下这段文字应该是属于什么体裁?
总体上看,是说明性文字,但是它有不同于一般的说明文,因为我们还会强烈地感受到其中有强烈而浓郁地抒情。其实这是中央电视台12集大型电视纪录片《大国崛起》 第一集:海洋时代的解说词片段,那么解说词有什么特点,我们能否也写出一篇漂亮的解说词呢?今天我们就通过《宇宙的边疆》一文来了解解说词吧!
相关背景
1976年,卡尔·萨根作为“海盗”号着陆舱的解说员,第一次随人类的宇宙飞船着陆在另外一个行星上,全球为之喝彩。为此,他和“海盗”号资料分析及探索计划处处长一起制作了科教片《宇宙》,用生动活泼、通俗易懂的方式传播科学知识。这部电视片创造了美国公众电视网最高收视率,60多个国家的2亿观众观看了这部片子。同时,他还出版了与电视片同名的科普力作——《宇宙》。在这本书中,萨根把世上万物融入宇宙宏大的背景下,用上知天文下知地理的渊博知识畅叙宇宙的形成,列举宇宙的进化,讴歌生命的诞生,并从宇宙观的高度审视人类社会,讨论人类在宇宙中的地位。
作者介绍
卡尔·萨根(1934-1996),美国天文学家、科普作家,行星学会的成立者。萨根从小受到良好的教育,获得芝加哥大学博士学位。他长期担任康奈尔大学天文学与空间科学教授和行星研究室主任,参与了美国的太空探测计划,并在行星物理学领域取得许多重要成果。他在科普方面的成就也引人注目,主持拍摄了13集电视记录片《宇宙》,据此编写的《宇宙》书是历史上英语出版的发行量最大的科普书籍。
题目解说
本文是一部大型电视片的解说词。宇宙是无边无际的,而本文的题目是“宇宙的边疆”,意思是要说明宇宙的范围、构成等问题。
内容赏析
第一部分:1-6段,介绍宇宙并说明人类探索宇宙的意义;
第二部分:7-11段,介绍星系;
第三部分:12-14段,介绍恒星;
第四部分:15-16段,介绍行星和太阳系;
第五部分:17-18段,最后回归到人类的家园。
主旨感悟
全文通过对众多宇宙画面的说明,向我们展示了宇宙空间的奥秘及天体的物理特征和遨游太空的收获,引发世人对宇宙探索的兴趣,激发献身宇宙科学、造福人类的勇气和斗志。
1.作者如同一位导游,带我们在广袤的宇宙中遨游。他是按什么顺序来介绍宇宙的?
提示:宇宙星系( 星系群、子星系 )—恒星—太阳系—行星。
预习感知
2.作者对宇宙有怎样的认识?
提示:宇宙辽阔无垠,神秘莫测,而人类生活的地球,只是宇宙中的沧海一粟,“它的存在可能仅仅对我们有意义”。宇宙不因为地球及生活在地球上的人类而存在,而人类的未来,却取决于对宇宙的了解程度。
1.作者在文章开头引用的两段文字有什么作用?
【答案】①引用这两段话突出说明了宇宙的特点——任何人在宇宙面前都是渺小的,都是微不足道的,从而引起读者的阅读兴趣,使读者明确下文要说明的重点。②作者的用意不仅是介绍宇宙的知识,而且要启示读者,使读者明白一定的道理,即要有开动脑筋探索未知的精神。
研读探究
2.第四段中“本能告诉我们,我们是在这个大海里诞生的。我们还乡心切。虽然我们的夙望可能会冒犯‘天神’,但是我相信我们并不是在做无谓的空想”应如何理解?
【答案】“本能”是天生的本领,这里应是指人们对自然的直观感受。在这句话中,作者用了一系列的比喻,其中把整个宇宙比作“大海”,把探索宇宙比作“还乡”,把宇宙的规律比作“天神”。这几句话是说人类对宇宙探索的责任、愿望、意义以及信心。我们人类需要探索宇宙的愿望很迫切,尽管在探索宇宙中难免会碰到各种各样的困难和挫折,但还是很有意义的。
3.文章的第五、六段比较集中地运用了数字说明,如果把它们换成一般的文字说明,是否可以?
【答案】第五、六段的数字说明,一是利用光年介绍天体距离,一是说明“我们附着或旁落在一个行星上的机会”之少。没有准确的数字,很难有清晰的认识,因为它们几乎超出了一般人的想象。所以换成一般的文字说明是不可以的。
4.本文运用了大量的议论与抒情,这样写有什么作用?这些议论和抒情是否干扰了对宇宙的说明?
【答案】课文补充了许多相关知识,但是更突出的,是作者抒发自己的思想感情,其中有大段的议论和抒情。如开始的三段文字和结尾的两段文字,强烈的议论和抒彩,融说理和抒情为一体,而且和说明性的文字配合自然,传达了作者对宇宙和人类的认识。
5、第四段主要运用了什么说明方法?请简要分析。
打比方。作者将整个宇宙比作“大海”,将地球表面比作“海滨”,形象地写出了宇宙的深广;将人类开始重视对宇宙的探索比作“开始向大海涉足”,并用“海水……溅湿我们的踝节”比喻目前我们的认识与研究还很浅显,亟待深入。语言表达生动形象,富有趣味性。
6、第九段介绍了“星系”的哪些内容?有什么作用?
内容:①介绍了星系的构成与数量。②由星系中“行星的数量跟恒星的总数大概样多”,推测除地球外,“宇宙里很可能到处都充满着生命”。
作用:丰富读者的科学知识,引发读者的好奇心与探索兴趣。
7、由“本星系群”到“M31”再到“M31以外”,这属于哪种说明顺序?这种结构安排有什么好处?
说明顺序:由远及近的空间顺序。文中先介绍本星系群的构成与形状;其后将镜头聚焦于其中的M31上,较全面地解说它的位置、构成和具体形状;最后再转到M31以外的银河系——我们所在的星系。
好处:便于镜头拍摄和画面呈现,同时也使相关部分的内容解说易被观众接受与理解。
8、第十二段作者从哪些方面对宇宙中的恒星做了详细的说明?主要运用了哪种说明方法?
主要从密度和体积、存在形式、亮度、亮度的稳定性及光的色彩等方面对宇宙中的恒星做了详细的说明。
主要运用了分类别的说明方法。如不同的恒星有着各自的特点,最典型的是写不同“年龄”的恒星发出不同颜色的光:蓝光——年轻、黄光——中年、红光——老年、白光或黑光——奄奄一息等。分类说明,深入浅出,有助于观众迅速了解恒星的相关知识,容易给人留下深刻的印象。
9、最后一段文字表达了作者对地球及整个宇宙哪些丰富的情感?
①“有幸”一词表明对人类生于地球的庆幸与感恩。②“这里有……有……有还有……”,用排比句表达作者对地球的热爱、赞美之情。③“许多这样的星球”指像地球一样存在的星球,这其中应该有无穷的秘密,引发了读者的好奇心。④“家园”在这里指宇宙,它表明作者对自己作为人类一员充满了自豪感,并产生了认识字宙、探索宇宙的强烈愿望。
10、从全文看,作者对宇宙有怎样的认识?
作者对宇宙的认识包含五个方面:①宇宙辽阔无垠,神秘莫测。“它有典雅的事实,错综的关系,微妙的机制”,它是个无限永恒的时空。任何行星、恒星或星系只是它的一个地方,而绝不可能是“典型”的。②宇宙真空中,广袤、寒冷、荒芜而又一片黑暗。③整个宇宙中的自然法则都是一样的。④宇宙里很可能到处都充满着生命,必定有许多像地球一样的星球散布在整个宇宙空间中。⑤宇宙有无穷的奥秘等待着人类去探索。
11、文中有大段的议论和抒情,这是否干扰了对宇宙的说明?
课文介绍了大量关于宇宙的知识,但作者为了抒发自己的感情,运用了大量的议论和抒情,如开篇三段和结尾两段都有深刻的哲理与浓郁的感彩,并且和文章主体简洁易懂的说明性文字相得益彰,表达了作者对宇宙和人类的认识与热爱。作为电视片的解说词,不仅要让观众了解宇宙的客观构成和相关知识,还要表达人类对宇宙的主观认识和人类探索宇宙的意义,这样才能感染观众,激发他们对宇宙的兴趣。所以议论和抒情不仅没有干扰对宇宙的说明,反而使说明更具科学意蕴和人文内涵。
1957年10月7日
苏联发射 第一颗人造地球卫星
1965年3月18日
苏联发射上升二号飞船,列昂诺夫进行人类第一次太空行走
1969年7月21日
美国发射阿波罗十一号飞船,阿姆斯特朗成为第一个登上月球的人
1970年4月24日
中国发射第一颗人造地球卫星东方红一号
1961年4月2日
苏联发射东方号载人飞船,尤里 加加林成为第一个进入太空的人
人类探索太空的历程
1981年4月12日
美国首架航天飞机哥伦比亚号试飞成功
1986年1月28日
美国挑战者号航天飞机升空后爆炸,机上7名宇航员全部遇难
1986年2月20日
苏联发射了能在轨道扩展的和平号空间站
1998年11月20日
国际空间站第一个组件—曙光号功能舱发射升空
1971年4月19日
苏联发射第一个空间站礼炮一号
人类探索太空的历程
2003年2月1日
美国哥伦比亚号航天飞机着陆前16分钟爆炸,7名宇航员不幸遇难
2003年10月15日
中国成功发射神舟五号载人飞船,把中国第一位宇航员杨利伟送入太空
2004年
勇气号火星车在火星上发现铁矿石,证实了火星上曾经有水的活动
2005年7月4日
美国深度撞击彗星撞击器成功撞击坦普尔1号彗星的慧核
2001年4月30日
首位太空游客—美国人蒂托造访国际空间站
人类探索太空的历程
宇宙诞生之争
当今世界上两位研究宇宙的大师在时间的开始与延续问题上相持不下。数学家和物理学家们正在阅读两篇论文,这两篇论文在为什么宇宙可能永远没有终点的问题上各执一词。
一方是坐在轮椅上的宇宙学家斯蒂芬·霍金(他可能是仍然在世的最著名的科学家)及其剑桥大学的同事尼尔·图罗克,他们在将由《物理快报》发表的论文中提出的论点是最初万万万亿分之一秒时间里发生的一切可能决定了宇宙永恒不灭的本质。
宇宙永恒不变论
▲斯蒂芬·霍金
宇宙诞生之争
这一争论的实质是个重大问题。所有证据都表明我们的宇宙有一个开始,而且这种开始包括空间和时间这两方面。我们的宇宙150亿年来一直在膨胀。那么,存在着早于我们的宇宙诞生时刻“之前”的宇宙吗?宇宙膨胀会终止吗?
另一方是俄罗斯物理学家安德烈·林德(他是膨胀理论的泰斗之一,试图解释在最初的一刹那时间里发生的事情),他在已发表的论文中说,霍金和图罗克理解错了,因为类似于我们所处的这个砰然一声就诞生的宇宙时时刻刻都在出现,因此试图找到时间的开始或终止是毫无意义的。
宇宙膨胀理论
▲安德烈·林德
D
1.下列各组词语感彩完全相同的一项是( )
A.炉火纯青 循序渐进 言简意赅 沽名钓誉
B.因利乘便 雕虫小技 百废待兴 栩栩如生
C.国计民生 精雕细刻 生吞活剥 浑然天成
D.去粗取精 励精图治 脱颖而出 取长补短
2.根据文章内容,下面的推断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有些恒星成了扁圆形是因为它们在狂热地旋转着,弄得自己面貌全非。
B.恒星是由炽热气体组成的、本身能发光的天体,所以太阳是恒星。
C.我们生活在地球上,对恒星的了解远远不够,到目前为止比较了解的还只有一部分。
D.因为各个星系之间相隔遥远,所以我们对相邻星系的正确认识是逐渐形成的。
解析:C项扩大了范围,原文是“到目前为止比较了解的却只有一个”。 参考答案:C
3.下面是《宇宙的边疆》中的文字,请筛选并整合重要的信息,为“行星系”下一个定义。
有些恒星可能被数百万个没有生物的由岩石构成的小星球所包围,这些小星球是在它们演化的某个初级阶段冻结而成的行星系。大概许多恒星都有跟我们类似的行星系:在外围具有由大气环所包围的行星和冰冻卫星,而在接近中心处则有温热的、天蓝色的、覆盖着云的小星球。
行星系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参考示例:是众多由岩石构成的外围具有由大气环所包围的行星和冰冻卫星,而在接近中心处则有温热的、天蓝色的、覆盖着云的小星球围绕恒星运行的星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