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33张PPT)
上节课我们学习了《宇宙的边疆》,其实回顾我国古代关于宇宙结构模式的论争,指出中国古代天文学有重视校验的传统。阅读时不仅要了解“宣夜说”“盖天说”“浑天说”等学说的基本观点、历史贡献及其相互关系,还要理解“浑盖之争”的本质。接下来,让我们一起走进《天文学上的旷世之争》。
新课导入
素养目标
1.了解“宣夜说”“盖天说”“浑天说”等学说的基本观点、历史贡献及其之间有怎样的相互关系。
2.梳理、概括中国古代宇宙结构学说的发展过程,领悟文章主旨。
3.领悟“浑盖之争”的本质,对文章中的一些观点进行探究性阅读。
文学常识
壹
作者介绍
关增建,1956年生,博士生导师,教授。1990年毕业于中国科技大学,获科学史博士学位。同年入郑州大学工作,1995年任郑州大学文博学院院长。2000年调入上海交通大学,后任上海交通大学人文学院科学史与科学哲学系教授,代表作品有《中国古代物理思想探索》《中华文明史话·计量史话》。
写作背景
2006年,学科力量较强的上海交通大学人文学院科学史系的江晓原、关增培等四位知名教授,联合推出了一部科学史著作《科学史十五讲》。该书从科学史的意义、发端入手,在总论其学科史、功能、定位、方法范式以及在中国的历史和现状后,前五讲追溯了古希腊、古代中国、阿拉伯、欧洲文艺复兴时期的科学发展历程,后十讲则着眼于独立学科如天文学、物理学、数学、化学等,以若干具有划时代意义的里程碑连线,贯串整个人类科学史,择要叙论重要人物、事件及其社会功能、文化性质并时加点评,显现了扎实的科学和人文功底。本文选自《科学史十五讲》第三讲“中国古代的科学技术”。
写作背景
中国古代关于宇宙结构学说的争论有很多,其中浑盖之争——浑天说和盖天说的争论最为激烈。浑天说与盖天说是中国古代天文学上两大主流学派的理论,两派都创造了许多天文仪器,用于观测、记录、研究和演示天象。浑天学派的浑天仪和浑象奇瑰雄浑,在历史上备受推崇;盖天学派的圭表也广为世人所知。今天再进行浑盖之争当然已经毫无意义,但如果把盖天图仪纳入人类天文学史,则依然是很有意义的。
《天文学上的旷世之争》为《科学史十五讲》第三讲“中国古代的科学技术”中的一章,通俗易懂,重点突出,是一篇普及天文学知识的科普性文章。
1.围绕关键词展开,尽量摘录原文,少量增补调整以使语句通顺。
2.体现科学史文体特点,依次讲清楚每个学说的内涵、优缺点和科学史意义。
3.展现科学发展的逻辑性,揭示学说内涵、优缺点和科学史意义的关联。
学术争论
学术争论一般是就某一个学术问题,双方依据各自的论据提出自己的观点,批驳对方的论据或论点。学术争论永无止境,如中国古代天文学史上的“浑盖之争”。正常的学术争论,可以促进个人学术的进步,推进社会科学文化的发展。对自然科学基础研究而言,学术争论往往是打开源头创新之门的钥匙,比如进化论与神创论的争论。
资料链接——七衡六间
古代天文学名词。盖天说理论的一个组成部分。为了说明太阳的运动规律,盖天说用一个“七衡六间图”加以解释。“七衡六间图”有七个同心圆,每一个圆为一衡,衡与衡之间为一间,衡间相去一万九千八百三十三里一百步,每一衡表示太阳在不同季节的运行轨道。每年冬至,太阳沿最外一个圆(外衡)运行,太阳出于东南而没于西南,日中时距地平高度最低;夏至,太阳沿最内一圆(内衡)运行,太阳出于东北而没于西北,日中时距地平高度最高;春分、秋分时太阳沿当中一个圆(中衡)运行,太阳出于正东而没于正西,日中时距地平高度适中。各个不同节令都沿不同的衡运动。
盖天说认为,日月星辰的出没,并非真的出没,而只是离远了就看不见,离得近了,就能看见它们。
资料链接——“地心说”与“日心说”
“地心说”起源很早,最初由米利都学派形成初步理念,后由古希腊学者欧多克斯提出,经亚里士多德完善,又经托勒密进一步发展而成。该学说认为宇宙是一个有限的球体,分为天地两层,地球位于宇宙中心,所以日月围绕地球运行,物体总是落向地面。
“日心说”由哥白尼提出,认为地球是球形的,地球在运动,并且24小时自转一周。太阳是不动的,地球以及其他行星都以太阳为中心做圆周运动,只有月亮环绕地球运行。
整体感知
贰
整体感知
1.重点字音
安谧(mì) 圭臬(ɡuī niè) 眼瞀(mào) 炽热(chì)
晷影(ɡuǐ) 相形见绌(chù) 勾股(ɡōu) 周髀(bì)
2.重点词语
旷世:当代没有人或事物能够相比;经历很长久的时间。
眼瞀:眼睛昏花。
重差zhòng chà :汉代天文学家测望太阳高、远的方法,后发展为中国传统数学主要的测望方法。
光曜 yào :光辉照耀。曜,照耀。
结构梳理
第一部分(1):从“日心说”与“地心说”之争引出“浑盖之争”。
第二部分(2-9):介绍我国古代天文学史上的四种观点
第三部分(10-15):具体介绍“浑盖之争”。
介绍“天圆地方”说
介绍并评价宣夜说
介绍并评价盖天说
浑天说出现,浑盖之争揭幕
盖天说
结构梳理
第四部分(16):
评价“浑盖之争”在中国天文学史上的作用与意义。
扬雄批驳盖天说
王充批驳浑天说
葛洪、何承天为浑天说辩解
浑盖之争的争论之热烈
浑盖之争的原则与特点
浑天说
探究文本
叁
任务1:阅读课文,找出古代天文学史上的四种学说的信奉人物、基本观点、及各自的优缺点,完成对应的表格。
任务2:勾画浑盖之争中,用了哪些方法批驳旧学说。
探究任务
探究文本
信奉人物
基本观点
优缺点
天圆地方说
早期中国人
//孔子、曾子
天是圆形平盖,在人的头顶上方悬置,地是方的,静止不动
//孔子曾子观点:天遵循“圆”的规律,转动不休,地遵循“方”的规律,安谧静止。
① 较早形成了中国人对宇宙形状的认识。
②没有形成系统的学说;存在着比较明显的漏洞。
天圆地方说图示
探究文本
宣夜说
信奉人物
基本观点
优缺点
郗(xī)萌(记载者)
天看上去有一定形体和质地,那是由于太高、太阔产生的视觉错觉。天本质是虚空,天体自由飘浮在虚空中,它们之间相互独立,没有联系,没有相互作用。
① 似乎更接近宇宙的实际 ,是一种初级的宇宙理论。
②不能给人们提供有用的信息;在本质上是反理性的。
宣夜说图示
探究文本
盖天说
信奉人物
基本观点
优缺点
天地是两个中央凸起的平行平面,天在上,地在下,天地等大,天地相距8万里,日月星辰围绕着北极依附在天壳上运动。
司马迁
①盖天说是中国古代第一个堪称科学理论的宇宙结构学说,它能解释日常生活中见到的各种天象, 能预测日月星辰的运行,还能编制历法,满足社会需求,具有很强的应用价值。
②对宇宙结构本身的描述是错误的。
盖天说·图示
探究文本
信奉人物
基本观点
优缺点
浑天说
落下闳(hóng)、邓平、扬雄、桓谭、
葛洪、何承天、祖暅(gèng)、朱熹等
天是个圆球,天包着地,天大地小
天在外,表里有水,地在内,漂浮水上
①根据浑天说,许多天象能得到解释。据此制订的《太初历》与实际天象最符。
②没有地球观念,没有意识到海洋也是大地的部分。
浑天说图示
由于盖天说主张天在上,地在下,天地等大,而浑天说主张天在外,地在内,天大地小,出现了“浑盖之争”。(杨雄)指出实验证明太阳确实是从水平面之下升起的,(葛洪)则以太阳落入地平线时呈现出“横破镜”的状态这一事实作为依据,证明盖天说是错误的。但浑天说也有软肋,(王充)的话意味太阳这个大火球也要从水中出入,这是不可思议的。因为浑天说有一个根本的缺陷——它没有地球观念,没有意识到海洋也是大地的一部分。祖暅通过实地天文观测,并使用仪器进行校验,发现浑天说更符合实际,这才得出了浑天说可信这一结论。浑盖之争中表现出来的重视实际校验的这种做法,是中国古代天文学的一个优秀传统。
“浑盖之争”
探究文本
浑盖之争中,用了哪些方法批驳旧学说。
①扬雄:(实地观测)水平面和光线的传播 盖天说错误
②王充:(反证法)假设浑天说成立 太阳也从水中出入 水火相接导致天穹之水干涸 与“天在外表里有水”矛盾 浑天说不成立
③葛洪:(反证法)假设盖天说成立 大地中间隆起形成最高峰,太阳附着于天壳平移 当太阳平移转入最高峰背后,逐渐隐没的形态,应该接近竖着裂开的镜子 落日的形态犹如横着裂开的镜子 盖天说不成立
④何承天:海水因太阳入水而枯竭,又有百川归往补足,达到动态平衡
⑤朱熹:盖天说制成天文观测仪器四旁漏风,反对盖天说
探究文本
根据对课文内容的理解,说一说“浑盖之争”的本质是什么。
“浑盖之争”的本质是有关宇宙结构问题的学术之争和科学思想之争。
①“浑盖之争”是围绕有关宇宙结构问题展开的,涉及宇宙结构的方方面面,比如,天是一个平面还是一个“圆球”,天地之间的关系是上下还是内外,等等。(争论内容)
②“浑盖之争”秉持着一个重要原则:判断一个学说是否正确,关键在于其是否符合实际情况,而不是看其是否遵循某种先验的哲学观念。在争论中,人们重视通过实地天文观测,并使用仪器进行校验,来比较两种学说的优劣,与希腊天文学的某些特点有明显的不同。
③“浑盖之争”完全符合学术发展规律,政治和宗教等非学术因素没有介入到这场争论之中。(意义)
探究文本
思考:课文是怎样梳理、概括中国古代宇宙结构学说的发展过程的
课文按照时间顺序,梳理、概括了中国古代宇宙结构学说,由最初的“天圆地方说”到产生时间不可考的“宣夜说”,从产生于西汉或更早时期的“盖天说”到产生于汉武帝时期的“浑天说”的发展过程。
通过引用历史文献、下定义、作比较、举例子等方法来阐述其发展过程。
探究文本
题目“天文学上的旷世之争”指的是浑天说与盖天说之间的争论,那么,作者为什么要在之前用那么多的篇幅介绍“天圆地方”说和宣夜说?
①人们对宇宙的认识是循序渐进的,介绍“天圆地方”说和宣夜说能让读者了解不同学说之间的继承与发展关系,了解我国古人对宇宙认识逐步深入的过程。
②介绍这些学说的内容以及它们的兴衰历史,可以让读者感知我国古代天文学在真理判断方面重实际校验的优良传统。
归纳总结
肆
“科学就是可证伪。”
“证伪主义”:坚持一种怀疑、批判、创造的科学精神。
思想的进步是通过对观念和假定的批判和否定而实现的,需要不断地提出问题并追问答案,这是科学的精神。
——[法]波普尔《猜想与反驳》
中国古代天文学的价值
文章主旨
本文回顾我国古代关于宇宙结构模式的论争,向读者介绍了中国古代天文学关于宇宙结构的几种主要学说,以中国古代天文学上的一场持续千余年之久的学术争论为话题,表现了中国古人对宇宙问题的关注程度,指出中国古代天文学有重视实际校验的传统,向读者普及了中国古代天文学方面的知识。
写作特色
①对比论证。如“宣夜说主张的是一种无限空间的宇宙图景,认为日月星辰自由飘浮在虚空之中。这与古希腊人的水晶天说完全不同。希腊人认为天是某种特殊材料形成的固体天球,日月星辰分布在不同的球层上”。将“宣夜说”与古希腊的“水晶天说”进行对比,表现了“宣夜说”科学的一面。
②引用论证。文中在介绍各种天文学说及争论时,大量引用古书的记载,这一方面增加了内容的真实性,另一方面也增强了文章的说服力。如文章第13段引用朱熹的话,表明朱熹从天文观测仪器的制作角度反对“盖天说”。
③举例论证。文中在介绍各种“浑盖之争”时,列举了扬雄、王充、葛洪、何承天、朱熹等人的例子,证实这场旷日持久的争论的热闹与激烈程度。
当堂检测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问题。
纵观中国古代的这场旷世学术之争,我们发现,在古人这场争论中,秉持着一个重要原则:判断一个学说正确,关键在于其是否符合实际情况,而不是看其是否遵循某种先验的哲学观念。
持续了一千三四百年之久的浑盖之争,是中国天文学史上的一件大事,它贯串于这个时期中国天文学的发展过程之中,促成了与之相关的众多重要科学问题的解决,促成了中国古代天文学诸多重要成就的获得。例如,被后人奉为中国古代历法的①____________的《太初历》,是浑盖之争的直接产物;又如,中国历史上②____________的“小儿辩日”问题,在浑盖之争中得到了合理的解答;再如,中国数学史上著名的“勾股定理”以及相关的测高望远之术,是在浑盖之争中为发展天文测算方法而形成的;更如,唐代僧一行组织的天文大地测量,是为了解决浑盖之争的一个重要命题而得以实施的;还如,中国天文仪器的发展,亦与浑盖之争③____________……类似的例子④____________,这表明浑盖之争在中国历史上有着延续时间长、参与人员多、涉及面广、讨论内容丰富、后续影响大等特点,它表现了中国古人对宇宙问题的关注,体现了中国古人对待科学问题的态度。这种规模和深度的争论即使在世界文明史上亦不多见。我们完全有理由说,浑盖之争,作为中国历史上最引人注目的学术论争之一,将永载中华文明发展史册。
圭臬
赫赫有名
息息相关
不胜枚举
当堂检测
1.下列句子中的省略号和文中省略号的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
A.听说是为一只鸽子。张宅的鸽子飞到了李宅去,李宅不肯交还……老大爷您高寿啦?
B.老刘,就看你身上吧:洋鼻烟,洋表,洋锻大衫,洋布裤褂……
C.那是我的亲女儿,我能够……
D.我……对不起……大家,我……没有……完成……任务。
2.根据要求,完成问题。
(1)从“圭臬”和“圭璋”中选择一个词语填入①处。
(2)请在文中②③④横线处填入恰当的成语。
3.文中画横线的部分有两处语病,请找出并进行修改。
解析:A项,省略号的作用是标示话题的跳跃或转换。B项,省略号的作用和文中省略号的作用相同,都是标示列举的省略。C项,省略号的作用是标示语意未尽。D项,省略号的作用是标示说话时断断续续。故选B。
B
答案:①将“古人”挪到“在”。②“学说”后加“是否”。
当堂检测
2.解析:(1)圭臬:圭表;借指准则或法度。圭璋:两种贵重的玉制礼器;比喻高尚的品德;比喻朝廷有用的人才。①处,结合横线前文“被后人奉为中国古代历法的”可知,此处要选一个与“奉为”搭配的词语,而“奉为圭臬”指把某些言论或事物当作准则,符合语境,故应选用“圭臬”。(2)②处,横线后文提到的“小儿辩日”问题是中国历史上一个非常著名的哲学论题,所以此处应填入表达非常著名的意思的成语,可填“赫赫有名”。“赫赫有名”形容名声极大。③处,由横线前文所举的几个例子可知,这几个例子都与浑盖之争有关,所以此处应填入表示“中国天文仪器的发展”也与浑盖之争有关的意思的成语,可填“息息相关”。“息息相关”,呼吸相关联,形容关系密切。④处,前文列举多个例子来说明中国历史上“众多重要科学问题的解决”“天文学诸多重要成就的获得”与浑盖之争有关,语境是说还有很多类似的例子,可填“不胜枚举”。“不胜枚举”,无法一个一个全举出来,形容同一类的人或事物很多。
3.解析:文中画横线的部分有两处语病:一是语序不当,“在……中”作状语,这就造成句子缺少主语,而此处应是“古人”作主语,应把“古人”放在“在”之前;二是搭配不当,“判断一个学说正确”与“关键在于其是否符合实际情况,而不是看其是否遵循某种先验的哲学观念”两面对一面,应在“学说”后加“是否”。
感谢观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