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中考一轮复习高效默写学案
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2025中考历史一轮复习高效默写学案
目录:
1页:前言——简单阐述资源创作想法
2-8页:主题四教学设计——导学案+设计意图+使用建议
9-12页:主题四学生使用版导学案——重点挖空便于默写
13-16页:主题四答案对照版导学案——包含全部答案
前言
个人认为,中考一轮复习,最重要的就是两点:第一是做真题明确考点考向,即通过做本地区的中考真题,让学生明确中考的考点是什么,中考的考查形式是什么;第二是翻课本掌握考点重点,即带领学生立足教材,夯实基础,准确掌握每一个主题下的考点与重点。基于第二点,特地创作了本套“2025中考历史一轮复习高效默写学案”。
这套默写学案以2022年以来的历史教材为基础,结合中考重难点,通过设问挖空的形式,带领学生梳理教材、掌握重点。适合不同程度的学生使用。
对于自律能力强,基础牢固的优等生同学,这套学案可以当作课后作业布置下去,让这些同学在课下完成,帮助这些同学查缺补漏,夯实基础。对于自律能力相对较差,基础仍需夯实的中等生同学,这套学案可以当作课堂复习的重点,在限定时间内(比如上课后20—30分钟)完成,然后进行书写检查和背诵检查(这个检查可以由老师完成,也可以由优等生同学结对帮扶)。对于学习意愿不高,基础较差的学困生同学,这套学案可以当作课堂上的唯一任务,监督这些同学在课堂上根据提示翻阅教材、完成知识点的填写,老师可以通过检查学案的完成情况,快速掌握这些同学本节课的学习进度以及他们对于重点知识的掌握情况,方便后续制定合适的方法进行学困生转化。
对于开卷考试的地方,这套学案能够帮助学生快速熟悉教材,培养快速翻书查找到相关内容的能力,提高未来中考考试时考场的作答效率。对于闭卷考试的地方,这套学案能够引导学生认真熟悉教材,明确教材中关于考点内容的准确说法,正确背诵掌握重要考点,可以正确写出关键性的字词,保证中考时不会因为作答不准确或者写错字而丢分。
主题四教学设计
在导学案的基础上,阐述这样设计的想法,分享如何使用的技巧
主题四、秦汉的政治兴衰、对外交往和科技文化(七上10-11+13-15课)
主题的确定和内容的编排:一般的一轮复习,常把七上第三单元作为一个主题进行复习,但本单元不仅内容多,而且考查频率也相对较高,只用一节课来复习很难达到理想的效果,所以尝试把这一单元分为两个主题,首先提炼出最核心的秦汉大一统的建立与巩固,即七上9课和12课的内容,整理成上一个学案,其余内容,以秦汉时期的政治兴衰、对外交往和科技文化为主题,整理成本学案。
七上第三单元去除9课和12课的秦皇汉武巩固大一统后,剩余内容大致可以分为三个小主题,10、11和13课的秦汉政治兴衰,14课的丝绸之路(对外交流)和经营西域(开疆拓土、巩固一统),15课的科技文化。
10、11、13课,加上9课和12课,可以组成秦汉时期的政治经济史,不过巩固大一统相对更重要,因此单独提炼出来了,其余内容也可以大略展现出秦汉时期的政治兴衰史。14课的丝绸之路和15课的科技文化与后面多个时期的内容都有联系,可以在二轮复习时进一步对比复习,因此这里主要结合材料进行基础性复习。
印发本学案后,对于优等生,这一学案可以当作课前预习作业,提前下发,让学生在课下完成,上课开始复习后,对他们进行抽查,同时下发对应的中考真题进行进一步练习。对于中等生,这些可以当作课堂复习的一部分,然后到时间后点名提问,让这些同学进行回答,甚至可以挑选一两位同学板书,方便老师实施监督。对于学困生,则可以通过提前交谈、课堂适当注视的方式,监督他们尽力完成这一内容,好歹学点东西。
导学案完成之后的背诵阶段,可以进行学生的结对帮扶——优等生与中等生结对,优等生作为提问者,读出宋体打出的提示性文字,要求作为被提问者的中等生,回答挖空中写出的答案,加深印象。而且在这个提问的过程中,优等生可以帮助中等生画出掌握不牢固的地方,方便后续他们有重点地背诵。
第10课 秦末农民大起义(50—53页)
唯物史观客观评价秦始皇(50页):结合9课与10课内容,我们应该如何运用唯物史观,一分为二地客观评价秦始皇:秦始皇完成了统一中国的事业,实行了各项巩固统一的措施,并创立了郡县制等后世沿用的制度(正面评价),但他的统治具有急于求成和暴虐的特点。
设计思路:唯物史观是历史核心素养之一,能够对人物进行客观评价是初中历史必备的基本能力之一。正好七上第10课开篇的第一句话就是对秦始皇进行的一个客观评价,因此设计了这样一个小问题。一轮复习的适合,以设问+答案的形式直接展示出来,主要是培养学生运用唯物史观、一分为二评价历史人物的意识。老师带领学生复习时,这里可以额外进行一个强调。
秦的暴政(50—51页):秦的暴政体现在多个方面,“交泰半之赋”反映出秦朝的暴政之一是: ,修骊山陵役使70多万人,征伐南方调发50万士卒等反映出秦朝的暴政之一是: ,“不亲其民,以暴力统治为主要手段”反映出秦朝的暴政之一是: (50页正文),为了禁锢人们的思想言论,秦始皇采取了什么措施,对思想文化造成重大损失:
(51页相关史事)。
设计思路:秦的暴政具体内容,中考中也会有所涉及,但考法大多是给出材料,让判断暴政的具体表现,因此这里的设计就是引用材料,引导学生写出暴政的体现,记忆暴政内容尚在其次,关键是培养学生结合材料提炼知识点的能力,这个是这些年甚至未来考查的大势所趋。
陈胜吴广大泽乡起义(51—52页):“王侯将相宁有种乎”是哪次起义的口号: ,这次起义的领导者是: (51页正文),这次起义的历史地位是: (52页正文),这次起义爆发的时间是: (51页正文)。陈胜吴广起义与秦朝暴政之间有怎样的关系(51页问题思考):秦朝暴政使人民陷入无法生活的境地,最终导致了陈胜吴广起义这样的农民大起义。
秦朝灭亡(52—53页):大泽乡起义后,队伍发展很快,建立了什么政权:张楚。这次起义的最终结局是:起义最终失败,吴广、陈胜相继被害。陈胜吴广起义失败后,反秦的浪潮并没有因此平息,接着涌现出的著名领导者都有谁:
(52页正文)。破釜沉舟(53页知识拓展)与哪次著名战役有关: ,这次战役的领导者是: ,此战的特点是: ,此战产生的影响是:歼灭秦军主力,秦朝再也无力挽回败局,这次战役发生在哪一年: (53页知识拓展),秦朝灭亡的具体时间是哪一年: ,真正灭亡秦朝的人是: (52页正文)。
设计思路:陈胜吴广大泽乡起义与秦朝的灭亡是本课的高频考点与重点,但真正考查时,涉及的大多是人物、事件、时间等,所以在问题中,把一些次要信息作为提示信息先行展示,减轻学生书写与记忆的压力,关键内容则挖空留白,让学生通过书写加深印象。
楚汉之争(52页):楚汉之争指的是西楚霸王 和汉王 为争夺帝位而展开的争战,此战的最终结果是: 被包围在垓下,兵败突围后自刎, 取得了最终胜利。
设计思路:楚汉之争,如果真要考查,大多其实就是考查这一事件的定义,但初中不会直接考查名词解释,真正考查的,其实是这一事件背后的历史人物,所以四个挖空,涉及的都是历史人物。
第11课 西汉建立和“文景之治”(54—56页)
西汉建立(54页):西汉建立的时间是: ,西汉王朝的都城在哪里: ,王朝的建立者是: 。
设计思路:时空观念也是历史核心素养之一,所以第11课的开始,设计的小问题便是西汉建立相关的时间、地点和人物。
休养生息政策(54—55页):55页材料研读中的“汉兴……民失作业,而大饥馑”表明西汉建立后面临的问题是:社会生产遭到严重破坏,人口锐减,田地荒芜等(54页正文),为此,汉高祖吸取秦朝因暴政导致速亡的教训,采取了什么政策: 。汉高祖采取这一政策的目的是:巩固政权,稳定社会局势,恢复和发展生产,这一政策的具体表现有:轻徭薄赋,减轻农民负担;让士兵还乡务农,释放奴婢为平民等,这些措施产生的积极影响有:使汉初的经济逐渐得以恢复和发展,社会局势稳定下来(54页正文)。
设计思路:休养生息政策的考查,大多数都是给出历史背景,让学生写出实行什么政策,考查较为简单,因此这里的设计,看似问题很多,但绝大多数都以答案的形式展示出来,不需要学生进行书写。
文景之治(55—56页):文景之治指的是:西汉 时期政治清明,经济发展,人民生活安定,国力增强的盛世局面(56页正文),开创这一盛世局面的皇帝是: (55页正文)。汉文帝时大臣贾谊建议“驱民而归之于农,皆著于本”,汉景帝时晁错建议“务民于农桑,薄赋敛”(56页课后活动1),这表明文景之治出现的原因之一是:汉文帝和汉景帝注重农业生产,提倡以农为本,进一步减轻赋税和徭役(55页正文),汉文帝以节俭著称,修建陵墓时要求不许用金银,只可用瓦器,近年的汉文帝墓考古发掘也印证了这一点,这表明文景之治出现的另一原因是:勤俭治国,反对奢华(55页正文),文景时期废除一些严刑峻法,这体现了他们的治国主张是:以德化民。
设计思路:对于文景之治的考查,大多都是类似名词解释性质的,主要涉及的就是历史人物,如谁开创了文景之治,或者这个名词本身,如文景时期出现的盛世局面等,因此设计的问题中,主要强调文景时期和汉文帝汉景帝。出现原因方面,考查时多以材料形式出现,需要学生结合材料分析,因此设计时引用课后活动的材料,答案直接展示出来,一轮复习时减轻学生的书写任务,留出记忆时间。
第13课 东汉的兴衰(63—66页)
西汉灭亡与东汉建立(63页):西汉灭亡的时间是: ,灭亡西汉王朝的人是: ,他建立的新王朝是: 。汉朝分为西汉和东汉,东汉王朝的建立时间是: ,王朝的建立者是: ,都城在哪里: 。
光武中兴(64页):光武中兴指的是:东汉 统治后期出现的盛世局面,社会比较安定,经济得到恢复和发展,开创这一盛世局面的皇帝是: 。西汉文景之治和东汉光武中兴出现的共同原因包括:统治者励精图治,轻徭薄赋,重视农业生产,以农为本等。
设计思路:西汉灭亡东汉建立的时空观念与光武中兴的“名词定义”,与前面西汉建立和文景之治的思路一样。
东汉衰亡之宦官外戚交替专权(65—66页):66页课后活动1的表格反映出的问题是:继位的皇帝大多年幼,由此导致的问题是: ,这一局面产生的负面影响是:导致政治腐朽,社会混乱,动摇了东汉的统治,使东汉王朝走向衰亡(65页正文)。
黄巾起义(65—66页):沉重打击了东汉统治,使其一蹶不振的农民起义是: ,这次起义爆发的时间是: ,起义的领导者是:
(65页正文)。66页课后活动2中黄巾起义“旬日之间,天下向(响)应,京师震动”的原因是:东汉统治腐朽,人民流离失所,广大人民再也无法忍受黑暗统治。
州牧割据(64—66页):东汉后期豪强大族势力膨胀,是东汉晚期出现割据局面的重要因素(2024版新编教材增加内容),黄巾起义爆发后,东汉王朝为了镇压黄巾起义,改刺史为州牧,统领地方军政事务,由此产生的影响是:州牧势力膨胀,成为割据一方的军阀,加速了东汉王朝的瓦解。
设计思路:宦官外戚交替专权、黄巾起义和州牧割据是联系紧密的三个内容,因此放在一起。其中真正考查的,大多是给出提示,让选择宦官外戚交替专权的历史表现,或者历史影响,黄巾起义方面,与陈胜吴广大泽乡起义一样,主要体现出起义的时间、人物、影响。州牧割据是课后拓展内容,但它既能解释黄巾起义使得东汉一蹶不振的具体表现,又是16课三国鼎立相关内容的历史大背景,因此作为设问+答案的形式展现,保证学生复习时只是结构的完整。
第14课 沟通中外文明的“丝绸之路”(67—71页)
张骞通西域与丝绸之路的开辟:2013年我国提出“一带一路”倡议,我国古代的陆上丝绸之路和海上丝绸之路都开辟于哪个朝代: 时期(69—70页),其中为陆上丝绸之路开辟作出重要贡献的人物是: ,他的重要贡献体现在:两次出使西域,促进了汉朝中央与西域地区之间的相互了解与往来(68—69页)。结合69页“丝绸之路”示意图可知,丝绸之路的起点是: ,终点在: ,大致路线是:
(69页)。丝绸之路产生的影响是:
。
设计思路:丝绸之路开辟的考查,很多都与一带一路相结合,因此这里设计的切入点也是“一带一路”倡议,明确时空观念。之后的挖空,涉及的都是丝绸之路的高频考点,如相关人物、路线和影响等。这里的丝路影响,也是直接留白挖空,需要学生书写,以此加深学生印象,锻炼学生正确书写、准确作答的能力。
西域都护府与经营西域(67—71页):汉代人把今天阳关、玉门关以西,今天新疆和更远的广大地区称作什么: (67页),为了加强对西域的经营,西汉王朝设立了什么机构: ,这一机构设立的时间是: ,它的设立有何重大意义:
(70页)。东汉时期,中央朝廷为了与西域地区重新联系,派出了谁出使西域:班超,他在西域期间,派谁出使大秦:甘英,谁子承父业,再次出使西域:甘英(71页)。
设计思路:西域都护府也是高频考点之一,所以这里的设计,首秀按是明确时空观念中的地理方位,接着直接问出机构,接下来才是时间、意义等。东汉经营西域出现的历史人物,则以设问+答案的形式体现,提醒学生注意。
第15课 两汉的科技和文化(72—78页)
蔡伦改进造纸术(72—73页):(2024济南中考真题)在《历史上最有影响的100人》一书中,蔡伦位列第七,他能够入选的理由是: ,早在哪个朝代,人们已经掌握了造纸的基本方法: ,东汉蔡伦改进造纸术后,造纸成本降低,纸张质量提高,由此产生的深远影响是:纸的使用日益普遍,逐渐取代简帛成为最广泛的书写材料,便利了典籍的流传,促进了文化的发展。
设计思路:关于蔡伦改进造纸术,切入点是24年济南的一道中考真题,然后明确一个易错点——西汉发明造纸术、东汉蔡伦改进造纸术。最后关于造纸术的影响,以答案的形式直接展示,减轻学生书写任务,留出足够的背诵时间。
医学成就(74—75页):我国现存较早的重要医学文献是:《 》,这部医学经典战国问世、西汉编定,奠定了中国医学的理论基础,是中医学的奠基之作,春秋战国时期发明出望闻问切四诊法的名医是: (74页相关史事)。被尊为“医圣”的东汉末年名医是: ,他的医学著作是:《 》,打预防针也与他的理论有关,这一理论是: 。东汉末年另一位名医华佗的主要贡献有: (75页)。
设计思路:医学成就方面,因为2024版新编教材,把《黄帝内经》和扁鹊作为正文内容,也因为这两个知识点与后面的知识点也就有一定的联系性,所以直接在设计中体现并挖空留白。关于医学成就的考查,张仲景和伤寒杂病论是较为高频的考点,还有治未病理论等,所以重点是这些挖空留白的书写与记忆。
史学成就——司马迁与《史记》(75—76页):我国第一部纪传体通史是:《 》,它的作者是: ,这部史学著作记录了从传说中的 到 时的史事,被誉为“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
设计思路:关于《史记》的考查,作者、体例和内容是常考点,挖空也在这里。还有一个考查是给出司马迁的相关事迹,让学生判断司马迁具备的品质,这个带有跨学科的性质,需要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一轮复习中,关于知识点的复习中,主要是通过给出提示性材料来培养,但考点频率较低的,为了减轻学生的记忆压力,大多不会进行涉及。关于内容的考查,很多时候是会给出时间轴或者具体的历史事件,让学生判断哪些在书中有记载,这个不仅仅涉及这一知识点,也涉及相关选项的时空观念等,在其他复习时已经有所涉及。
宗教——道教与佛教(76—77页):我国的本土宗教是: ,它产生于哪个朝代: ,早期派别包括哪两个:张角的太平道和张陵的五斗米道,这一宗教产生的历史背景是:东汉末年,极度苦难的人们需要寻求精神上的寄托,这位道教的兴起提供了土壤。两汉时期通过丝绸之路传入中国的外来宗教是: ,云冈石窟、龙门石窟等石窟艺术、“五体投地”“因果”等词语也都源自佛经,这表明这一宗教传入中国的影响是:丰富了中国文化。
设计思路:秦汉时期宗教的考查很少,主要是点明道教的产生和佛教的传入即可。
学生使用的导学案(主题四word版)
在接下来的9-12页中,插入的是可以直接打印出来的学用版导学案。
2025中考历史一轮复习高效默写学案
主题四、秦汉的政治兴衰、对外交往和科技文化(七上10-11+13-15课)
第10课 秦末农民大起义(50—53页)
唯物史观客观评价秦始皇(50页):结合9课与10课内容,我们应该如何运用唯物史观,一分为二地客观评价秦始皇:秦始皇完成了统一中国的事业,实行了各项巩固统一的措施,并创立了郡县制等后世沿用的制度(正面评价),但他的统治具有急于求成和暴虐的特点。
秦的暴政(50—51页):秦的暴政体现在多个方面,“交泰半之赋”反映出秦朝的暴政之一是: ,修骊山陵役使70多万人,征伐南方调发50万士卒等反映出秦朝的暴政之一是: ,“不亲其民,以暴力统治为主要手段”反映出秦朝的暴政之一是: (50页正文),为了禁锢人们的思想言论,秦始皇采取了什么措施,对思想文化造成重大损失:
(51页相关史事)。
陈胜吴广大泽乡起义(51—52页):“王侯将相宁有种乎”是哪次起义的口号: ,这次起义的领导者是: (51页正文),这次起义的历史地位是: (52页正文),这次起义爆发的时间是: (51页正文)。陈胜吴广起义与秦朝暴政之间有怎样的关系(51页问题思考):秦朝暴政使人民陷入无法生活的境地,最终导致了陈胜吴广起义这样的农民大起义。
秦朝灭亡(52—53页):大泽乡起义后,队伍发展很快,建立了什么政权:张楚。这次起义的最终结局是:起义最终失败,吴广、陈胜相继被害。陈胜吴广起义失败后,反秦的浪潮并没有因此平息,接着涌现出的著名领导者都有谁:
(52页正文)。破釜沉舟(53页知识拓展)与哪次著名战役有关: ,这次战役的领导者是: ,此战的特点是: ,此战产生的影响是:歼灭秦军主力,秦朝再也无力挽回败局,这次战役发生在哪一年: (53页知识拓展),秦朝灭亡的具体时间是哪一年: ,真正灭亡秦朝的人是: (52页正文)。
楚汉之争(52页):楚汉之争指的是西楚霸王 和汉王 为争夺帝位而展开的争战,此战的最终结果是: 被包围在垓下,兵败突围后自刎, 取得了最终胜利。
第11课 西汉建立和“文景之治”(54—56页)
西汉建立(54页):西汉建立的时间是: ,西汉王朝的都城在哪里: ,王朝的建立者是: 。
休养生息政策(54—55页):55页材料研读中的“汉兴……民失作业,而大饥馑”表明西汉建立后面临的问题是:社会生产遭到严重破坏,人口锐减,田地荒芜等(54页正文),为此,汉高祖吸取秦朝因暴政导致速亡的教训,采取了什么政策: 。汉高祖采取这一政策的目的是:巩固政权,稳定社会局势,恢复和发展生产,这一政策的具体表现有:轻徭薄赋,减轻农民负担;让士兵还乡务农,释放奴婢为平民等,这些措施产生的积极影响有:使汉初的经济逐渐得以恢复和发展,社会局势稳定下来(54页正文)。
文景之治(55—56页):文景之治指的是:西汉 时期政治清明,经济发展,人民生活安定,国力增强的盛世局面(56页正文),开创这一盛世局面的皇帝是: (55页正文)。汉文帝时大臣贾谊建议“驱民而归之于农,皆著于本”,汉景帝时晁错建议“务民于农桑,薄赋敛”(56页课后活动1),这表明文景之治出现的原因之一是:汉文帝和汉景帝注重农业生产,提倡以农为本,进一步减轻赋税和徭役(55页正文),汉文帝以节俭著称,修建陵墓时要求不许用金银,只可用瓦器,近年的汉文帝墓考古发掘也印证了这一点,这表明文景之治出现的另一原因是:勤俭治国,反对奢华(55页正文),文景时期废除一些严刑峻法,这体现了他们的治国主张是:以德化民。
第13课 东汉的兴衰(63—66页)
西汉灭亡与东汉建立(63页):西汉灭亡的时间是: ,灭亡西汉王朝的人是: ,他建立的新王朝是: 。汉朝分为西汉和东汉,东汉王朝的建立时间是: ,王朝的建立者是: ,都城在哪里: 。
光武中兴(64页):光武中兴指的是:东汉 统治后期出现的盛世局面,社会比较安定,经济得到恢复和发展,开创这一盛世局面的皇帝是: 。西汉文景之治和东汉光武中兴出现的共同原因包括:统治者励精图治,轻徭薄赋,重视农业生产,以农为本等。
东汉衰亡之宦官外戚交替专权(65—66页):66页课后活动1的表格反映出的问题是:继位的皇帝大多年幼,由此导致的问题是: ,这一局面产生的负面影响是:导致政治腐朽,社会混乱,动摇了东汉的统治,使东汉王朝走向衰亡(65页正文)。
黄巾起义(65—66页):沉重打击了东汉统治,使其一蹶不振的农民起义是: ,这次起义爆发的时间是: ,起义的领导者是:
(65页正文)。66页课后活动2中黄巾起义“旬日之间,天下向(响)应,京师震动”的原因是:东汉统治腐朽,人民流离失所,广大人民再也无法忍受黑暗统治。
州牧割据(64—66页):东汉后期豪强大族势力膨胀,是东汉晚期出现割据局面的重要因素(2024版新编教材增加内容),黄巾起义爆发后,东汉王朝为了镇压黄巾起义,改刺史为州牧,统领地方军政事务,由此产生的影响是:州牧势力膨胀,成为割据一方的军阀,加速了东汉王朝的瓦解。
第14课 沟通中外文明的“丝绸之路”(67—71页)
张骞通西域与丝绸之路的开辟:2013年我国提出“一带一路”倡议,我国古代的陆上丝绸之路和海上丝绸之路都开辟于哪个朝代: 时期(69—70页),其中为陆上丝绸之路开辟作出重要贡献的人物是: ,他的重要贡献体现在:两次出使西域,促进了汉朝中央与西域地区之间的相互了解与往来(68—69页)。结合69页“丝绸之路”示意图可知,丝绸之路的起点是: ,终点在: ,大致路线是:
(69页)。丝绸之路产生的影响是:
。
西域都护府与经营西域(67—71页):汉代人把今天阳关、玉门关以西,今天新疆和更远的广大地区称作什么: (67页),为了加强对西域的经营,西汉王朝设立了什么机构: ,这一机构设立的时间是: ,它的设立有何重大意义:
(70页)。东汉时期,中央朝廷为了与西域地区重新联系,派出了谁出使西域:班超,他在西域期间,派谁出使大秦:甘英,谁子承父业,再次出使西域:甘英(71页)。
第15课 两汉的科技和文化(72—78页)
蔡伦改进造纸术(72—73页):(2024济南中考真题)在《历史上最有影响的100人》一书中,蔡伦位列第七,他能够入选的理由是: ,早在哪个朝代,人们已经掌握了造纸的基本方法: ,东汉蔡伦改进造纸术后,造纸成本降低,纸张质量提高,由此产生的深远影响是:纸的使用日益普遍,逐渐取代简帛成为最广泛的书写材料,便利了典籍的流传,促进了文化的发展。
医学成就(74—75页):我国现存较早的重要医学文献是:《 》,这部医学经典战国问世、西汉编定,奠定了中国医学的理论基础,是中医学的奠基之作,春秋战国时期发明出望闻问切四诊法的名医是: (74页相关史事)。被尊为“医圣”的东汉末年名医是: ,他的医学著作是:《 》,打预防针也与他的理论有关,这一理论是: 。东汉末年另一位名医华佗的主要贡献有: (75页)。
史学成就——司马迁与《史记》(75—76页):我国第一部纪传体通史是:《 》,它的作者是: ,这部史学著作记录了从传说中的 到 时的史事,被誉为“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
宗教——道教与佛教(76—77页):我国的本土宗教是: ,它产生于哪个朝代: ,早期派别包括哪两个:张角的太平道和张陵的五斗米道,这一宗教产生的历史背景是:东汉末年,极度苦难的人们需要寻求精神上的寄托,这位道教的兴起提供了土壤。两汉时期通过丝绸之路传入中国的外来宗教是: ,云冈石窟、龙门石窟等石窟艺术、“五体投地”“因果”等词语也都源自佛经,这表明这一宗教传入中国的影响是:丰富了中国文化。
答案对照版的导学案(主题四word版)
在接下来的13-16页中,插入的是包含全部答案的导学案。
2025中考历史一轮复习高效默写学案(参考答案)
主题四、秦汉的政治兴衰、对外交往和科技文化(七上10-11+13-15课)
第10课 秦末农民大起义(50—53页)
唯物史观客观评价秦始皇(50页):结合9课与10课内容,我们应该如何运用唯物史观,一分为二地客观评价秦始皇:秦始皇完成了统一中国的事业,实行了各项巩固统一的措施,并创立了郡县制等后世沿用的制度(正面评价),但他的统治具有急于求成和暴虐的特点。
秦的暴政(50—51页):秦的暴政体现在多个方面,“交泰半之赋”反映出秦朝的暴政之一是:赋税沉重,修骊山陵役使70多万人,征伐南方调发50万士卒等反映出秦朝的暴政之一是:兵役徭役繁重,“不亲其民,以暴力统治为主要手段”反映出秦朝的暴政之一是:法律严苛,刑罚残酷(50页正文),为了禁锢人们的思想言论,秦始皇采取了什么措施,对思想文化造成重大损失:焚书坑儒(51页相关史事)。
陈胜吴广大泽乡起义(51—52页):“王侯将相宁有种乎”是哪次起义的口号:大泽乡起义,这次起义的领导者是:陈胜、吴广(51页正文),这次起义的历史地位是:中国历史上第一次农民大起义(52页正文),这次起义爆发的时间是:公元前209年(51页正文)。陈胜吴广起义与秦朝暴政之间有怎样的关系(51页问题思考):秦朝暴政使人民陷入无法生活的境地,最终导致了陈胜吴广起义这样的农民大起义。
秦朝灭亡(52—53页):大泽乡起义后,队伍发展很快,建立了什么政权:张楚。这次起义的最终结局是:起义最终失败,吴广、陈胜相继被害。陈胜吴广起义失败后,反秦的浪潮并没有因此平息,接着涌现出的著名领导者都有谁:项羽、刘邦(52页正文)。破釜沉舟(53页知识拓展)与哪次著名战役有关:巨鹿之战,这次战役的领导者是:项羽,此战的特点是:以少胜多,此战产生的影响是:歼灭秦军主力,秦朝再也无力挽回败局,这次战役发生在哪一年:公元前207年(53页知识拓展),秦朝灭亡的具体时间是哪一年:公元前207年,真正灭亡秦朝的人是:刘邦(52页正文)。
楚汉之争(52页):楚汉之争指的是西楚霸王项羽和汉王刘邦为争夺帝位而展开的争战,此战的最终结果是:项羽被包围在垓下,兵败突围后自刎,刘邦取得了最终胜利。
第11课 西汉建立和“文景之治”(54—56页)
西汉建立(54页):西汉建立的时间是:公元前202年,西汉王朝的都城在哪里:长安,王朝的建立者是:汉高祖刘邦。
休养生息政策(54—55页):55页材料研读中的“汉兴……民失作业,而大饥馑”表明西汉建立后面临的问题是:社会生产遭到严重破坏,人口锐减,田地荒芜等(54页正文),为此,汉高祖吸取秦朝因暴政导致速亡的教训,采取了什么政策:休养生息政策。汉高祖采取这一政策的目的是:巩固政权,稳定社会局势,恢复和发展生产,这一政策的具体表现有:轻徭薄赋,减轻农民负担;让士兵还乡务农,释放奴婢为平民等,这些措施产生的积极影响有:使汉初的经济逐渐得以恢复和发展,社会局势稳定下来(54页正文)。
文景之治(55—56页):文景之治指的是:西汉文景时期政治清明,经济发展,人民生活安定,国力增强的盛世局面(56页正文),开创这一盛世局面的皇帝是:汉文帝和汉景帝(55页正文)。汉文帝时大臣贾谊建议“驱民而归之于农,皆著于本”,汉景帝时晁错建议“务民于农桑,薄赋敛”(56页课后活动1),这表明文景之治出现的原因之一是:汉文帝和汉景帝注重农业生产,提倡以农为本,进一步减轻赋税和徭役(55页正文),汉文帝以节俭著称,修建陵墓时要求不许用金银,只可用瓦器,近年的汉文帝墓考古发掘也印证了这一点,这表明文景之治出现的另一原因是:勤俭治国,反对奢华(55页正文),文景时期废除一些严刑峻法,这体现了他们的治国主张是:以德化民。
第13课 东汉的兴衰(63—66页)
西汉灭亡与东汉建立(63页):西汉灭亡的时间是:公元9年,灭亡西汉王朝的人是:王莽,他建立的新王朝是:新朝。汉朝分为西汉和东汉,东汉王朝的建立时间是:25年,王朝的建立者是:汉光武帝刘秀,都城在哪里:洛阳。
光武中兴(64页):光武中兴指的是:东汉汉光武帝刘秀统治后期出现的盛世局面,社会比较安定,经济得到恢复和发展,开创这一盛世局面的皇帝是:光武帝刘秀。西汉文景之治和东汉光武中兴出现的共同原因包括:统治者励精图治,轻徭薄赋,重视农业生产,以农为本等。
东汉衰亡之宦官外戚交替专权(65—66页):66页课后活动1的表格反映出的问题是:继位的皇帝大多年幼,由此导致的问题是:外戚与宦官交替专权,这一局面产生的负面影响是:导致政治腐朽,社会混乱,动摇了东汉的统治,使东汉王朝走向衰亡(65页正文)。
黄巾起义(65—66页):沉重打击了东汉统治,使其一蹶不振的农民起义是:黄巾起义,这次起义爆发的时间是:184年,起义的领导者是:张角(65页正文)。66页课后活动2中黄巾起义“旬日之间,天下向(响)应,京师震动”的原因是:东汉统治腐朽,人民流离失所,广大人民再也无法忍受黑暗统治。
州牧割据(64—66页):东汉后期豪强大族势力膨胀,是东汉晚期出现割据局面的重要因素(2024版新编教材增加内容),黄巾起义爆发后,东汉王朝为了镇压黄巾起义,改刺史为州牧,统领地方军政事务,由此产生的影响是:州牧势力膨胀,成为割据一方的军阀,加速了东汉王朝的瓦解。
第14课 沟通中外文明的“丝绸之路”(67—71页)
张骞通西域与丝绸之路的开辟:2013年我国提出“一带一路”倡议,我国古代的陆上丝绸之路和海上丝绸之路都开辟于哪个朝代:西汉(汉武帝)时期(69—70页),其中为陆上丝绸之路开辟作出重要贡献的人物是:张骞,他的重要贡献体现在:两次出使西域,促进了汉朝中央与西域地区之间的相互了解与往来(68—69页)。结合69页“丝绸之路”示意图可知,丝绸之路的起点是:长安,终点在:大秦(欧洲),大致路线是:长安—河西走廊—西域—中亚西亚—欧洲(大秦)(69页)。丝绸之路产生的影响是:丝绸之路是古代东西方往来的大动脉,极大促进了中国同其他国家和地区的贸易与文化交流。
西域都护府与经营西域(67—71页):汉代人把今天阳关、玉门关以西,今天新疆和更远的广大地区称作什么:西域(67页),为了加强对西域的经营,西汉王朝设立了什么机构:西域都护府,这一机构设立的时间是:公元前60年,它的设立有何重大意义:标志着西域证实归属中央政权,新疆成为中国神圣不可分割的领土(70页)。东汉时期,中央朝廷为了与西域地区重新联系,派出了谁出使西域:班超,他在西域期间,派谁出使大秦:甘英,谁子承父业,再次出使西域:甘英(71页)。
第15课 两汉的科技和文化(72—78页)
蔡伦改进造纸术(72—73页):(2024济南中考真题)在《历史上最有影响的100人》一书中,蔡伦位列第七,他能够入选的理由是:改进造纸术,早在哪个朝代,人们已经掌握了造纸的基本方法:西汉时期,东汉蔡伦改进造纸术后,造纸成本降低,纸张质量提高,由此产生的深远影响是:纸的使用日益普遍,逐渐取代简帛成为最广泛的书写材料,便利了典籍的流传,促进了文化的发展。
医学成就(74—75页):我国现存较早的重要医学文献是:《黄帝内经》,这部医学经典战国问世、西汉编定,奠定了中国医学的理论基础,是中医学的奠基之作,春秋战国时期发明出望闻问切四诊法的名医是:扁鹊(74页相关史事)。被尊为“医圣”的东汉末年名医是:张仲景,他的医学著作是:《伤寒杂病论》,打预防针也与他的理论有关,这一理论是:治未病。东汉末年的另一位名医是华佗,他的主要贡献有:发明麻沸散,创编五禽戏(75页)。
史学成就——司马迁与《史记》(75—76页):我国第一部纪传体通史是:《史记》,它的作者是:司马迁,这部史学著作记录了从传说中的黄帝到汉武帝时的史事,被誉为“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
宗教——道教与佛教(76—77页):我国的本土宗教是:道教,它产生于哪个朝代:东汉,早期派别包括哪两个:张角的太平道和张陵的五斗米道,这一宗教产生的历史背景是:东汉末年,极度苦难的人们需要寻求精神上的寄托,这位道教的兴起提供了土壤。两汉时期通过丝绸之路传入中国的外来宗教是:佛教,云冈石窟、龙门石窟等石窟艺术、“五体投地”“因果”等词语也都源自佛经,这表明这一宗教传入中国的影响是:丰富了中国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