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中考历史一轮复习】主题3:秦汉大一统的建立与巩固——七上9+12课【知识提纲+默写学案+教学设计】

文档属性

名称 【2025中考历史一轮复习】主题3:秦汉大一统的建立与巩固——七上9+12课【知识提纲+默写学案+教学设计】
格式 docx
文件大小 702.9KB
资源类型 试卷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历史
更新时间 2025-02-08 15:05:48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2025中考一轮复习高效默写学案
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2025中考历史一轮复习高效默写学案
目录:
1页:前言——简单阐述资源创作想法
2-8页:主题三教学设计——导学案+设计意图+使用建议
9-12页:主题三学生使用版导学案——重点挖空便于默写
13-17页:主题三答案对照版导学案——包含全部答案
前言
个人认为,中考一轮复习,最重要的就是两点:第一是做真题明确考点考向,即通过做本地区的中考真题,让学生明确中考的考点是什么,中考的考查形式是什么;第二是翻课本掌握考点重点,即带领学生立足教材,夯实基础,准确掌握每一个主题下的考点与重点。基于第二点,特地创作了本套“2025中考历史一轮复习高效默写学案”。
这套默写学案以2022年以来的历史教材为基础,结合中考重难点,通过设问挖空的形式,带领学生梳理教材、掌握重点。适合不同程度的学生使用。
对于自律能力强,基础牢固的优等生同学,这套学案可以当作课后作业布置下去,让这些同学在课下完成,帮助这些同学查缺补漏,夯实基础。对于自律能力相对较差,基础仍需夯实的中等生同学,这套学案可以当作课堂复习的重点,在限定时间内(比如上课后20—30分钟)完成,然后进行书写检查和背诵检查(这个检查可以由老师完成,也可以由优等生同学结对帮扶)。对于学习意愿不高,基础较差的学困生同学,这套学案可以当作课堂上的唯一任务,监督这些同学在课堂上根据提示翻阅教材、完成知识点的填写,老师可以通过检查学案的完成情况,快速掌握这些同学本节课的学习进度以及他们对于重点知识的掌握情况,方便后续制定合适的方法进行学困生转化。
对于开卷考试的地方,这套学案能够帮助学生快速熟悉教材,培养快速翻书查找到相关内容的能力,提高未来中考考试时考场的作答效率。对于闭卷考试的地方,这套学案能够引导学生认真熟悉教材,明确教材中关于考点内容的准确说法,正确背诵掌握重要考点,可以正确写出关键性的字词,保证中考时不会因为作答不准确或者写错字而丢分。
主题三教学设计
在导学案的基础上,阐述这样设计的想法,分享如何使用的技巧
主题三、秦汉大一统的建立与巩固(七上9+12课)
主题的确定和内容的编排:一般的一轮复习,常把七上第三单元作为一个主题进行复习,但本单元不仅内容多,而且考查频率也相对较高,只用一节课来复习很难达到理想的效果,所以尝试把这一单元分为两个主题,首先提炼出最核心的秦汉大一统的建立与巩固,即七上9课和12课的内容,整理成本学案,其余内容,以秦汉时期的政治兴衰、对外交往和科技文化为主题,整理成另一个学案。
七上第三单元中,9课和12课的大一统的建立和巩固无疑是重中之重,也是中考中的重要考点,所以一轮复习中,将这两课单独汇编成一个主题进行复习是很有必要的。
关于大一统建立与巩固的考查中,措施与影响是常考的,考查时,一般都会给出相应的背景提示,所以在编写本学案时,历史背景性内容,如图片材料和文字材料等,都作为提示性内容出现,巩固大一统的措施和影响,则作为重要考点,挖空留白,引导学生思考、记忆、书写、掌握。
印发本学案后,对于优等生,这一学案可以当作课前预习作业,提前下发,让学生在课下完成,上课开始复习后,对他们进行抽查,同时下发对应的中考真题进行进一步练习。对于中等生,这些可以当作课堂复习的一部分,然后到时间后点名提问,让这些同学进行回答,甚至可以挑选一两位同学板书,方便老师实施监督。对于学困生,则可以通过提前交谈、课堂适当注视的方式,监督他们尽力完成这一内容,好歹学点东西。
导学案完成之后的背诵阶段,可以进行学生的结对帮扶——优等生与中等生结对,优等生作为提问者,读出宋体打出的提示性文字,要求作为被提问者的中等生,回答挖空中写出的答案,加深印象。而且在这个提问的过程中,优等生可以帮助中等生画出掌握不牢固的地方,方便后续他们有重点地背诵。
第9课 秦统一中国(44—49页)
秦完成统一:时空观念(44—45页+48页):秦完成统一的时间是:公元 ,统一后的秦朝定都在哪里: (44页正文)。结合45页“秦朝形势图”,说说秦朝疆域的四至分别是:东至东海,西到陇西,北至长城一带,南达南海(48页正文)。
完成统一的意义(44页):从“七雄戈戟乱如麻,四海无人得坐家”到“秦王扫六合……诸侯尽西来”,反映出秦统一的积极意义是:结束了春秋战国以来长期争战混乱的局面,秦统一的开创性意义是:建立起我国历史上第一个统一的多民族的封建国家。
完成统一的原因(44页):秦能够完成统一的根本原因是:统一是大势所趋,战国时期的连年战争影响了经济发展和社会稳定,人民希望结束战乱,过上安定的生活,“孝公用商君,坏井田,开阡陌,急耕战之赏……倾邻国而雄诸侯……至于始皇,遂并天下”表明秦能够完成统一的原因之一是:
,44页“相关史事”表明秦能够统一的另一因素是:秦王嬴政善用人才,为灭亡六国进行了充分的准备,积极筹划统一大计。
设计思路及使用建议:秦完成统一的考查中,时间是一个常考点和易错点,所以在这里不仅挖空留白,也小小埋了一个陷阱,老师在使用本学案复习时,可以首先让学生书写,然后抽查,看是不是有人粗心大意地忘记写“前”字。关于秦统一的意义与原因,中考考查频率相对较低,但要书写的内容特别多,因此在本学案中以答案的形式展现,引起学生的重视,但不会加重学生的书写负担。
中央集权制度:内容(45—46页):结合46页“秦朝的政治建制示意图”可知,秦朝中央集权制度下,国家的最高统治者是:皇帝,中央政府机构中的三公中,掌管监察的是: ,掌管行政的是丞相,掌管军事的是太尉(45页正文)。在地方上,秦朝实行的制度是: ,相比于分封制下的世袭,这一制度的显著特点是:郡县的长官都由朝廷直接任免,由此产生的影响是:皇帝和中央朝廷牢牢控制了全国各地的权力,因此这一制度的实施开创了我国历代王朝地方行政的基本模式(46页正文)。
制度创立背景(45页):秦朝确立中央集权制度的原因是:秦朝完成统一后,原来各自为政的政治形态不能适应新的社会发展,为加强对全国的统治,秦朝创立了大一统的中央集权制度。(了解即可)
制度产生的影响(2024版新编教材增加内容):秦朝建立的中央集权制度,使国家的一切权力高度集中在中央政府,奠定了后世政治制度的框架,对以后历史的发展有着深远影响。(了解即可)
设计思路及使用建议:中央集权制度中,考查频率最高的是郡县制和御史大夫管监察,所以只有这两个地方进行留白,其他地方都以答案的形式直接给出,提醒学生注意背诵即可。
秦朝巩固大一统(46—48页):文化方面统一文字(46—47页):“一法度衡石丈尺,车同轨,书同文字”(48页材料研读)中的“书同文字”反映了秦始皇在文化方面巩固统一的措施是: (46页正文),47页“统一文字”插图表明,秦统一后的文字书体是: (46页正文)。秦始皇统一文字的背景是:战国时期,七国的文字书写各异,不利于大一统王朝的统治与发展(46页正文),文字统一产生的深远影响有:使政令能够在全国各地顺利推行,也使不同地域的人民能够顺畅沟通,有利于文化的交流和发展,有助于大一统思想观念的形成等(46—47页正文)。
设计思路及使用建议:秦统一文字为小篆中,关于统一文字的考查,以材料“书同文字”来提示,培养学生重视材料研读的能力。文字统一的影响其实也比较重要,但对于还在一轮复习的学生来说,与其让他们思考书写,不如直接给出答案作为参考,老师在课堂上进行强调,加深学生记忆,在后续做题中继续深入理解即可。
经济方面统一货币度量衡(47页):47页插图“统一货币”反映出,秦朝完成统一后,在经济领域的面临的问题之一是:币制混乱,为了解决这一问题,秦始皇采取的措施是: ,这一措施产生的积极影响有:有利于国家对经济的官吏,促进各地经济的交流。“一法度衡石丈尺,车同轨,书同文字”(48页材料研读)中的“一法度衡石丈尺”反映了秦始皇在经济方面巩固统一的措施还包括: ,这改变了以前各诸侯国使用的长度、容量和重量标准不一的状况,产生的积极影响是:便利了经济的发展。
设计思路及使用建议:经济方面的统一货币度量衡中,常考的是统一货币,常考的形式为图片展示,所以设计中,引导学生翻阅47页教材插图,明确措施的同时,也通过答案展示的方式,向学生指出这幅图片反映的另一个信息——之前的币制是混乱的,潜移默化中培养学生的识图析图能力。
军事方面北击匈奴修长城,南下岭南凿灵渠(48页):秦统一后,面对北方匈奴的袭扰,秦始皇派谁北击匈奴: ,为了防御北方游牧民族的袭扰,秦朝修建的防御工事是: ,这一工事的东西起止点分别是:西起 ,东到 。在南方,秦朝的军事行动是:南下岭南,统一岭南及东南沿海地区,为了便利这一军事行动,秦朝兴建的水利工程是: ,这一水利工程的重要意义是:沟通湘江和漓江,连接起长江和珠江两大水系,至今仍具有运输、灌溉功能(48页相关史事和“灵渠”注释)。
设计思路及使用建议:北击匈奴修长城,南下岭南凿灵渠中,万里长城经常考,蒙恬北击匈奴,学生容易与后面的卫青霍去病北击匈奴记忆混乱,因此额外强调。交通方面的考查,中考时很少,因此只是简单一点拨。
交通方面车同轨(48页):“一法度衡石丈尺,车同轨,书同文字”(48页材料研读)中的“车同轨”反映了秦始皇在交通方面巩固统一的措施是:统一车辆和道路的宽窄,修筑贯通全国的道路。
第12课 汉武帝巩固大一统王朝(57—62页)
政治方面的推恩令、刺史制度、察举制(57—58页+61—62页):61页课后活动1的图表反映出的问题是: (57页正文),面对这种情况,汉武帝采取的措施是: ,这一措施是谁提出的建议: ,这一措施推行之后,产生的积极影响是:
(58页正文)。为了加强对地方的监察,汉武帝建立的监察制度是: (58页相关史事),推行这一制度的主要原因是:地方豪强地主发展起来,兼并土地,聚敛财富,横行乡里,与官府分庭抗礼,导致社会秩序混乱,威胁中央统治(57页正文)。为了选拔人才,汉武帝确立的人才选拔制度是:察举制(62页知识拓展)。
设计思路及使用建议:汉武帝巩固大一统的政治措施中,最重要的是推恩令,考查的重点是背景、措施与影响,因此这些内容都挖空留白。限于导学案的局限性,无法直观地展现推恩令实行前诸侯国与中央的实力对比,所以只能让学生翻教材课后活动的图表了,如果后续有条件的话,可以精选一些能够展现推恩令特点的考题(如一个圆饼一样的诸侯国地盘被一分为三,形象地展示了推恩令的巧妙)。
经济方面盐铁专卖、统一铸造五铢钱(59页):西汉初期实行无为而治,对社会经济干预较少,虽然有利于经济的恢复和发展,但也导致了一系列问题,面对私人铸币没有完全禁绝的问题,汉武帝采取的措施是:
,面对富商大贾掌握盐铁经营权,控制国家经济命脉的问题,汉武帝采取的措施是: ,面对商人囤货居奇,恶意太高物价的问题,汉武帝采取的措施是:在全国范围内统一调配物资,平抑物价。汉武帝实行这些措施的根本目的是:加强中央对社会经济的控制,即从经济方面加强中央集权,这些措施产生的积极影响有:
。汉代经济发展的另一个表现是新式农具的出现,59页右下角插图的模型是汉代出现的新式播种工具,它是: 。
设计思路及使用建议:经济领域的考查中,统一铸造五铢钱、盐铁专营是考查频率较高的两个,经济领域的影响也比较重要,所以这三个地方留白。耧车的考查也是出现过的,而且2024新版教材中,这一内容已经加入正文,所以这个也进行挖空留白。
思想方面罢黜百家,尊崇儒术(58页):西汉初期,统治者奉行无为而治的黄老之学,这导致的问题是:中央朝廷对地方的控制很弱,社会上思想不统一,不利于大一统的统治,为了加强中央集权,汉武帝在思想上的措施是:
,提出这一建议的人物是: 。在思想教育方面,汉武帝还采取了什么措施促进儒术的发展:在长安兴办太学,以儒家经典为教材,培养统治阶级需要的儒学人才。这些措施产生的影响有:儒家忠君守礼的思想成为大一统王朝的精神支柱,儒学从此居于主导地位,为历代王朝所推崇,影响深远。
设计思路及使用建议:思想领域的考查中,经常给出背景问措施,尊崇儒术的正确书写也需要注意,所以主要挖空留白这里。秦始皇焚书坑儒和汉武帝尊崇儒术经常对比考查,这一点将会在后面的内容中涉及,。
军事方面派卫青、霍去病北击匈奴(60—61页):秦末汉初,匈奴崛起,不断袭扰北部边境,汉初国力疲弱,不得不采取“和亲”政策,汉武帝时期开始大举反击匈奴,在这个过程中涌现出的著名将领是: ,他们反击匈奴的著名战役是: ,汉武帝能够大规模反击匈奴的主要原因包括:经过汉初的休养生息,“文景之治”后,汉朝强盛起来;汉武帝组建了强大的骑兵队伍等。
设计思路及使用建议:卫青霍去病北击匈奴的考查相比之前的频率较低,所以选取了将领和战役,做一个备考提示。
秦皇汉武巩固大一统对比:在政治方面,秦始皇巩固大一统的措施的创立新的制度,这一制度是: ,汉武帝的主要措施是通过法令削弱诸侯王势力,这一法令是: ;在经济方面,秦始皇巩固大一统的措施主要包括: ,汉武帝巩固大一统的措施主要包括: ;在思想文化领域,秦始皇巩固大一统的措施有二,其中在文化方面产生积极影响的是: ,严重摧残了思想文化的暴政是: ,汉武帝采取的主要措施是: ,对于儒术,秦始皇是“焚”与“坑”,汉武帝是“尊”,但二者的根本目的都是: ;在军事领域,秦始皇和汉武帝都打击的游牧民族是: ,其中秦始皇派出的将领是: ,汉武帝派出的将领是: ,此外秦始皇还修筑了什么工事: ,这一工事的起止点是:西起 ,东到 。
设计思路及使用建议:作为综合性考查,中考常常把秦皇汉武巩固大一统的措施放在一起考查,所以在最后,涉及这样一个多空总结,很多问题的设问,都是结合中考真题进行的设计。
下方的秦皇汉武巩固大一统的积极影响,从总分两个角度列举了巩固统一的影响,以答案的形式给出,帮助学生更全面地完成本主题的复习。
秦皇汉武巩固大一统的措施产生的积极影响:从政治、经济、思想、军事等方面巩固了大一统局面。
其中政治方面的影响有:中央集权制度奠定了后世政治制度的框架,郡县制开创了我国历代王朝地方行政的基本模式;推恩令削弱了地方诸侯王的势力,加强了中央对地方的控制。
经济方面的产生的影响是有:统一货币度量衡改变了币制、度量衡混乱的局面,加强了国家对经济的管理,促进各地经济的交流与发展;统一铸造五铢钱,盐铁官营等,使国家的财政状况有了很大改善,为汉武帝许多政策的推行奠定了经济基础。
思想文化方面的影响有:统一文字使政令能够在全国各地顺利推行,也使不同地域的人民能够顺畅沟通,有利于文化的交流和发展,有助于大一统思想观念的形成等;尊崇儒术使儒家忠君守礼的思想成为大一统王朝的精神支柱,儒学从此居于主导地位,为历代王朝所推崇,影响深远。
学生使用的导学案(主题三word版)
在接下来的9-12页中,插入的是可以直接打印出来的学用版导学案。
第9课 秦统一中国(44—49页)
秦完成统一:时空观念(44—45页+48页):秦完成统一的时间是:公元 ,统一后的秦朝定都在哪里: (44页正文)。结合45页“秦朝形势图”,说说秦朝疆域的四至分别是:东至东海,西到陇西,北至长城一带,南达南海(48页正文)。
完成统一的意义(44页):从“七雄戈戟乱如麻,四海无人得坐家”到“秦王扫六合……诸侯尽西来”,反映出秦统一的积极意义是:结束了春秋战国以来长期争战混乱的局面,秦统一的开创性意义是:建立起我国历史上第一个统一的多民族的封建国家。
完成统一的原因(44页):秦能够完成统一的根本原因是:统一是大势所趋,战国时期的连年战争影响了经济发展和社会稳定,人民希望结束战乱,过上安定的生活,“孝公用商君,坏井田,开阡陌,急耕战之赏……倾邻国而雄诸侯……至于始皇,遂并天下”表明秦能够完成统一的原因之一是:
,44页“相关史事”表明秦能够统一的另一因素是:秦王嬴政善用人才,为灭亡六国进行了充分的准备,积极筹划统一大计。
中央集权制度:内容(45—46页):结合46页“秦朝的政治建制示意图”可知,秦朝中央集权制度下,国家的最高统治者是:皇帝,中央政府机构中的三公中,掌管监察的是: ,掌管行政的是丞相,掌管军事的是太尉(45页正文)。在地方上,秦朝实行的制度是: ,相比于分封制下的世袭,这一制度的显著特点是:郡县的长官都由朝廷直接任免,由此产生的影响是:皇帝和中央朝廷牢牢控制了全国各地的权力,因此这一制度的实施开创了我国历代王朝地方行政的基本模式(46页正文)。
制度创立背景(45页):秦朝确立中央集权制度的原因是:秦朝完成统一后,原来各自为政的政治形态不能适应新的社会发展,为加强对全国的统治,秦朝创立了大一统的中央集权制度。(了解即可)
制度产生的影响(2024版新编教材增加内容):秦朝建立的中央集权制度,使国家的一切权力高度集中在中央政府,奠定了后世政治制度的框架,对以后历史的发展有着深远影响。(了解即可)
秦朝巩固大一统(46—48页):文化方面统一文字(46—47页):“一法度衡石丈尺,车同轨,书同文字”(48页材料研读)中的“书同文字”反映了秦始皇在文化方面巩固统一的措施是: (46页正文),47页“统一文字”插图表明,秦统一后的文字书体是: (46页正文)。秦始皇统一文字的背景是:战国时期,七国的文字书写各异,不利于大一统王朝的统治与发展(46页正文),文字统一产生的深远影响有:使政令能够在全国各地顺利推行,也使不同地域的人民能够顺畅沟通,有利于文化的交流和发展,有助于大一统思想观念的形成等(46—47页正文)。
经济方面统一货币度量衡(47页):47页插图“统一货币”反映出,秦朝完成统一后,在经济领域的面临的问题之一是:币制混乱,为了解决这一问题,秦始皇采取的措施是: ,这一措施产生的积极影响有:有利于国家对经济的官吏,促进各地经济的交流。“一法度衡石丈尺,车同轨,书同文字”(48页材料研读)中的“一法度衡石丈尺”反映了秦始皇在经济方面巩固统一的措施还包括: ,这改变了以前各诸侯国使用的长度、容量和重量标准不一的状况,产生的积极影响是:便利了经济的发展。
军事方面北击匈奴修长城,南下岭南凿灵渠(48页):秦统一后,面对北方匈奴的袭扰,秦始皇派谁北击匈奴: ,为了防御北方游牧民族的袭扰,秦朝修建的防御工事是: ,这一工事的东西起止点分别是:西起 ,东到 。在南方,秦朝的军事行动是:南下岭南,统一岭南及东南沿海地区,为了便利这一军事行动,秦朝兴建的水利工程是: ,这一水利工程的重要意义是:沟通湘江和漓江,连接起长江和珠江两大水系,至今仍具有运输、灌溉功能(48页相关史事和“灵渠”注释)。
交通方面车同轨(48页):“一法度衡石丈尺,车同轨,书同文字”(48页材料研读)中的“车同轨”反映了秦始皇在交通方面巩固统一的措施是:统一车辆和道路的宽窄,修筑贯通全国的道路。
第12课 汉武帝巩固大一统王朝(57—62页)
政治方面的推恩令、刺史制度、察举制(57—58页+61—62页):61页课后活动1的图表反映出的问题是: (57页正文),面对这种情况,汉武帝采取的措施是: ,这一措施是谁提出的建议: ,这一措施推行之后,产生的积极影响是:
(58页正文)。为了加强对地方的监察,汉武帝建立的监察制度是: (58页相关史事),推行这一制度的主要原因是:地方豪强地主发展起来,兼并土地,聚敛财富,横行乡里,与官府分庭抗礼,导致社会秩序混乱,威胁中央统治(57页正文)。为了选拔人才,汉武帝确立的人才选拔制度是:察举制(62页知识拓展)。
经济方面盐铁专卖、统一铸造五铢钱(59页):西汉初期实行无为而治,对社会经济干预较少,虽然有利于经济的恢复和发展,但也导致了一系列问题,面对私人铸币没有完全禁绝的问题,汉武帝采取的措施是:
,面对富商大贾掌握盐铁经营权,控制国家经济命脉的问题,汉武帝采取的措施是: ,面对商人囤货居奇,恶意太高物价的问题,汉武帝采取的措施是:在全国范围内统一调配物资,平抑物价。汉武帝实行这些措施的根本目的是:加强中央对社会经济的控制,即从经济方面加强中央集权,这些措施产生的积极影响有:
。汉代经济发展的另一个表现是新式农具的出现,59页右下角插图的模型是汉代出现的新式播种工具,它是: 。
思想方面罢黜百家,尊崇儒术(58页):西汉初期,统治者奉行无为而治的黄老之学,这导致的问题是:中央朝廷对地方的控制很弱,社会上思想不统一,不利于大一统的统治,为了加强中央集权,汉武帝在思想上的措施是:
,提出这一建议的人物是: 。在思想教育方面,汉武帝还采取了什么措施促进儒术的发展:在长安兴办太学,以儒家经典为教材,培养统治阶级需要的儒学人才。这些措施产生的影响有:儒家忠君守礼的思想成为大一统王朝的精神支柱,儒学从此居于主导地位,为历代王朝所推崇,影响深远。
军事方面派卫青、霍去病北击匈奴(60—61页):秦末汉初,匈奴崛起,不断袭扰北部边境,汉初国力疲弱,不得不采取“和亲”政策,汉武帝时期开始大举反击匈奴,在这个过程中涌现出的著名将领是: ,他们反击匈奴的著名战役是: ,汉武帝能够大规模反击匈奴的主要原因包括:经过汉初的休养生息,“文景之治”后,汉朝强盛起来;汉武帝组建了强大的骑兵队伍等。
秦皇汉武巩固大一统对比:在政治方面,秦始皇巩固大一统的措施的创立新的制度,这一制度是: ,汉武帝的主要措施是通过法令削弱诸侯王势力,这一法令是: ;在经济方面,秦始皇巩固大一统的措施主要包括: ,汉武帝巩固大一统的措施主要包括: ;在思想文化领域,秦始皇巩固大一统的措施有二,其中在文化方面产生积极影响的是: ,严重摧残了思想文化的暴政是: ,汉武帝采取的主要措施是: ,对于儒术,秦始皇是“焚”与“坑”,汉武帝是“尊”,但二者的根本目的都是: ;在军事领域,秦始皇和汉武帝都打击的游牧民族是: ,其中秦始皇派出的将领是: ,汉武帝派出的将领是: ,此外秦始皇还修筑了什么工事: ,这一工事的起止点是:西起 ,东到 。
秦皇汉武巩固大一统的措施产生的积极影响:从政治、经济、思想、军事等方面巩固了大一统局面。
其中政治方面的影响有:中央集权制度奠定了后世政治制度的框架,郡县制开创了我国历代王朝地方行政的基本模式;推恩令削弱了地方诸侯王的势力,加强了中央对地方的控制。
经济方面的产生的影响是有:统一货币度量衡改变了币制、度量衡混乱的局面,加强了国家对经济的管理,促进各地经济的交流与发展;统一铸造五铢钱,盐铁官营等,使国家的财政状况有了很大改善,为汉武帝许多政策的推行奠定了经济基础。
思想文化方面的影响有:统一文字使政令能够在全国各地顺利推行,也使不同地域的人民能够顺畅沟通,有利于文化的交流和发展,有助于大一统思想观念的形成等;尊崇儒术使儒家忠君守礼的思想成为大一统王朝的精神支柱,儒学从此居于主导地位,为历代王朝所推崇,影响深远。
答案对照版的导学案(主题三word版)
在接下来的13-16页中,插入的是包含全部答案的导学案。
2025中考历史一轮复习高效默写学案(参考答案)
主题三、秦汉大一统的建立与巩固(七上9+12课)
第9课 秦统一中国(44—49页)
秦完成统一:时空观念(44—45页+48页):秦完成统一的时间是:公元前221年,统一后的秦朝定都在哪里:咸阳(44页正文)。结合45页“秦朝形势图”,说说秦朝疆域的四至分别是:东至东海,西到陇西,北至长城一带,南达南海(48页正文)。
完成统一的意义(44页):从“七雄戈戟乱如麻,四海无人得坐家”到“秦王扫六合……诸侯尽西来”,反映出秦统一的积极意义是:结束了春秋战国以来长期争战混乱的局面,秦统一的开创性意义是:建立起我国历史上第一个统一的多民族的封建国家。
完成统一的原因(44页):秦能够完成统一的根本原因是:统一是大势所趋,战国时期的连年战争影响了经济发展和社会稳定,人民希望结束战乱,过上安定的生活,“孝公用商君,坏井田,开阡陌,急耕战之赏……倾邻国而雄诸侯……至于始皇,遂并天下”表明秦能够完成统一的原因之一是:秦国经过商鞅变法,实力超过东方六国,具备了统一六国的条件,44页“相关史事”表明秦能够统一的另一因素是:秦王嬴政善用人才,为灭亡六国进行了充分的准备,积极筹划统一大计。
中央集权制度:内容(45—46页):结合46页“秦朝的政治建制示意图”可知,秦朝中央集权制度下,国家的最高统治者是:皇帝,中央政府机构中的三公中,掌管监察的是:御史大夫,掌管行政的是丞相,掌管军事的是太尉(45页正文)。在地方上,秦朝实行的制度是:郡县制,相比于分封制下的世袭,这一制度的显著特点是:郡县的长官都由朝廷直接任免,由此产生的影响是:皇帝和中央朝廷牢牢控制了全国各地的权力,因此这一制度的实施开创了我国历代王朝地方行政的基本模式(46页正文)。
制度创立背景(45页):秦朝确立中央集权制度的原因是:秦朝完成统一后,原来各自为政的政治形态不能适应新的社会发展,为加强对全国的统治,秦朝创立了大一统的中央集权制度。(了解即可)
制度产生的影响(2024版新编教材增加内容):秦朝建立的中央集权制度,使国家的一切权力高度集中在中央政府,奠定了后世政治制度的框架,对以后历史的发展有着深远影响。(了解即可)
秦朝巩固大一统(46—48页):文化方面统一文字(46—47页):“一法度衡石丈尺,车同轨,书同文字”(48页材料研读)中的“书同文字”反映了秦始皇在文化方面巩固统一的措施是:统一文字(46页正文),47页“统一文字”插图表明,秦统一后的文字书体是:小篆(46页正文)。秦始皇统一文字的背景是:战国时期,七国的文字书写各异,不利于大一统王朝的统治与发展(46页正文),文字统一产生的深远影响有:使政令能够在全国各地顺利推行,也使不同地域的人民能够顺畅沟通,有利于文化的交流和发展,有助于大一统思想观念的形成等(46—47页正文)。
经济方面统一货币度量衡(47页):47页插图“统一货币”反映出,秦朝完成统一后,在经济领域的面临的问题之一是:币制混乱,为了解决这一问题,秦始皇采取的措施是:统一货币为圆形方孔半两钱,这一措施产生的积极影响有:有利于国家对经济的官吏,促进各地经济的交流。“一法度衡石丈尺,车同轨,书同文字”(48页材料研读)中的“一法度衡石丈尺”反映了秦始皇在经济方面巩固统一的措施还包括:统一度量衡,这改变了以前各诸侯国使用的长度、容量和重量标准不一的状况,产生的积极影响是:便利了经济的发展。
军事方面北击匈奴修长城,南下岭南凿灵渠(48页):秦统一后,面对北方匈奴的袭扰,秦始皇派谁北击匈奴:蒙恬,为了防御北方游牧民族的袭扰,秦朝修建的防御工事是:万里长城,这一工事的东西起止点分别是:西起临洮,东到辽东。在南方,秦朝的军事行动是:南下岭南,统一岭南及东南沿海地区,为了便利这一军事行动,秦朝兴建的水利工程是:灵渠,这一水利工程的重要意义是:沟通湘江和漓江,连接起长江和珠江两大水系,至今仍具有运输、灌溉功能(48页相关史事和“灵渠”注释)。
交通方面车同轨(48页):“一法度衡石丈尺,车同轨,书同文字”(48页材料研读)中的“车同轨”反映了秦始皇在交通方面巩固统一的措施是:统一车辆和道路的宽窄,修筑贯通全国的道路。
第12课 汉武帝巩固大一统王朝(57—62页)
政治方面的推恩令、刺史制度、察举制(57—58页+61—62页):61页课后活动1的图表反映出的问题是:诸侯封国势力强大,威胁中央统治(57页正文),面对这种情况,汉武帝采取的措施是:颁布“推恩令”,这一措施是谁提出的建议:主父偃,这一措施推行之后,产生的积极影响是:诸侯王从此一蹶不振,中央大大加强了对地方的控制(58页正文)。为了加强对地方的监察,汉武帝建立的监察制度是:刺史制度(58页相关史事),推行这一制度的主要原因是:地方豪强地主发展起来,兼并土地,聚敛财富,横行乡里,与官府分庭抗礼,导致社会秩序混乱,威胁中央统治(57页正文)。为了选拔人才,汉武帝确立的人才选拔制度是:察举制(62页知识拓展)。
经济方面盐铁专卖、统一铸造五铢钱(59页):西汉初期实行无为而治,对社会经济干预较少,虽然有利于经济的恢复和发展,但也导致了一系列问题,面对私人铸币没有完全禁绝的问题,汉武帝采取的措施是:把铸币权收归中央,统一铸造五铢钱,面对富商大贾掌握盐铁经营权,控制国家经济命脉的问题,汉武帝采取的措施是:实行盐铁官营、专卖,面对商人囤货居奇,恶意太高物价的问题,汉武帝采取的措施是:在全国范围内统一调配物资,平抑物价。汉武帝实行这些措施的根本目的是:加强中央对社会经济的控制,即从经济方面加强中央集权,这些措施产生的积极影响有:使国家的财政状况有了很大改善,为汉武帝许多政策的推行奠定了经济基础。汉代经济发展的另一个表现是新式农具的出现,59页右下角插图的模型是汉代出现的新式播种工具,它是:耧车。
思想方面罢黜百家,尊崇儒术(58页):西汉初期,统治者奉行无为而治的黄老之学,这导致的问题是:中央朝廷对地方的控制很弱,社会上思想不统一,不利于大一统的统治,为了加强中央集权,汉武帝在思想上的措施是:罢黜百家,尊崇儒术,把儒家学说确立为正统思想,提出这一建议的人物是:董仲舒。在思想教育方面,汉武帝还采取了什么措施促进儒术的发展:在长安兴办太学,以儒家经典为教材,培养统治阶级需要的儒学人才。这些措施产生的影响有:儒家忠君守礼的思想成为大一统王朝的精神支柱,儒学从此居于主导地位,为历代王朝所推崇,影响深远。
军事方面派卫青、霍去病北击匈奴(60—61页):秦末汉初,匈奴崛起,不断袭扰北部边境,汉初国力疲弱,不得不采取“和亲”政策,汉武帝时期开始大举反击匈奴,在这个过程中涌现出的著名将领是:卫青、霍去病,他们反击匈奴的著名战役是:漠北战役,汉武帝能够大规模反击匈奴的主要原因包括:经过汉初的休养生息,“文景之治”后,汉朝强盛起来;汉武帝组建了强大的骑兵队伍等。
秦皇汉武巩固大一统对比:在政治方面,秦始皇巩固大一统的措施的创立新的制度,这一制度是:中央集权制度,汉武帝的主要措施是通过法令削弱诸侯王势力,这一法令是:推恩令;在经济方面,秦始皇巩固大一统的措施主要包括:统一货币(秦半两)度量衡,汉武帝巩固大一统的措施主要包括:统一铸造五铢钱,盐铁官营、专卖;在思想文化领域,秦始皇巩固大一统的措施有二,其中在文化方面产生积极影响的是:统一文字为小篆,严重摧残了思想文化的暴政是:焚书坑儒,汉武帝采取的主要措施是:罢黜百家,尊崇儒术,兴办太学,对于儒术,秦始皇是“焚”与“坑”,汉武帝是“尊”,但二者的根本目的都是:统一思想,进而巩固大一统,维护统治;在军事领域,秦始皇和汉武帝都打击的游牧民族是:匈奴,其中秦始皇派出的将领是:蒙恬,汉武帝派出的将领是:卫青、霍去病,此外秦始皇还修筑了什么工事:万里长城,这一工事的起止点是:西起临洮,东到辽东。
秦皇汉武巩固大一统的措施产生的积极影响包括:从政治、经济、思想、军事等方面巩固了大一统局面。
其中政治方面的影响有:中央集权制度奠定了后世政治制度的框架,郡县制开创了我国历代王朝地方行政的基本模式;推恩令削弱了地方诸侯王的势力,加强了中央对地方的控制。
经济方面的产生的影响是有:统一货币度量衡改变了币制、度量衡混乱的局面,加强了国家对经济的管理,促进各地经济的交流与发展;统一铸造五铢钱,盐铁官营等,使国家的财政状况有了很大改善,为汉武帝许多政策的推行奠定了经济基础。
思想文化方面的影响有:统一文字使政令能够在全国各地顺利推行,也使不同地域的人民能够顺畅沟通,有利于文化的交流和发展,有助于大一统思想观念的形成等;尊崇儒术使儒家忠君守礼的思想成为大一统王朝的精神支柱,儒学从此居于主导地位,为历代王朝所推崇,影响深远。
同课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