部编版历史八年级下学期第二单元社会主义制度的建立与社会主义建设的探索 单元测试题【培优】(含答案)

文档属性

名称 部编版历史八年级下学期第二单元社会主义制度的建立与社会主义建设的探索 单元测试题【培优】(含答案)
格式 docx
文件大小 669.6KB
资源类型 试卷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历史
更新时间 2025-02-08 15:19:50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部编版历史八年级下学期
第二单元社会主义制度的建立与社会主义建设的探索
测试题【培优】
一、选择题
1.(2023八下·惠州期中)历史解释要求学生初步学会有理有据的表达自己对历史的看法。下列史实和结论表述正确的是(  )
A.《共同纲领》——我国第一部社会主义类型的宪法
B.五年计划——我国建立,起了社会主义基本制度
C.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改变了我国土地所有制性质
D.十一届三中全会——开启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伟大征程
2.(2024八下·延庆期末)下列图示反映的历史事件是(  )
A.农业合作化 B.三大改造
C.改革开放 D.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
3.(2024八下·淮安期中)宣传画往往带有深刻的时代烙印。下图的宣传画最有可能出现在
A.三大改造时期 B.“大跃进”时期
C.第一个五年计划时期 D.“文化大革命”时期
4.(2024九下·碑林模拟)在社会主义建设的火热年代,涌现出“铁人”王进喜、党的好干部焦裕禄、解放军好战士雷锋等英雄模范人物,他们的事迹体现的时代精神是(  )
A.开天辟地,敢为人先 B.求同存异,团结合作
C.献身科研,勇于创新 D.艰苦奋斗,自力更生
5.(2024八下·南开期末)中共八大后的十年,社会主义建设虽然发生严重失误,但仍然取得显著成就。下列成就中不属于这一时期的是(  )
A.武汉、包头两大钢铁基地建成
B.大庆油田、大港油田建成
C.修建了兰新、兰青、包兰等铁路
D.成功发射了第一颗人造地球卫星
6.(2024八下·广平期中)1953年12月,新中国进行了全国规模的基层选举,选举地区人口为5.7亿,全国各地共选出500多万基层人大代表。在此基础上,1954年9月,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在北京召开,当时专门成立了以毛泽东为主席的宪法起草委员会,在组织8000多人讨论、修改的基础上,又有约1.5亿人参加建言,征集到各方面意见118万多条。宪法起草委员会认真研究这些意见,采纳吸收100多条。这一过程(  )
A.为改革开放奠定了基础 B.为新中国的成立准备了条件
C.反映了人民的意志愿望 D.确定了我国的社会主义性质
7.(2023八下·涟源月考)他任兰考县委书记期间,追洪水、查风口、探流沙,直到生命最后一息,仍坚持工作。被人民称颂为“党的好干部”的是(  )
A.焦裕禄 B.王进喜 C.邓稼先 D.雷锋
8.(2024九下·鄄城模拟)宪法是国家的根本大法。1954年9月,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一次会议讨论并通过了我国第一部社会主义类型的宪法。它是
A.《中华民国临时约法》
B.《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改革法》
C.《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
D.《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共同纲领》
9.(2023八下·吉安月考) 宣传画深深打上了时代的印记,下列宣传画反映的共同主题是(  )
A.探索农业发展道路 B.改革开放
C.探索工业发展道路 D.建设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
10.(2024八下·新郑月考)论从史出、史论结合是历史学科的基本要求之一。以下史实和结论都正确的一项是(  )
选项 史实 结论
A 1955年,全国掀起农业合作化的高潮 人民公社化运动在农村轰轰烈烈地开展起来
B 1956年,90%以上的个体手工业者参加了手工业生产合作社 中国彻底完成了对手工业的社会主义改造
C 1956年年初,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出现全行业公私合营的高潮 中国消灭了剥削阶级,私有制在中国不复存在
D 1956年年底,我国基本上完成了对农业、手工业和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 社会主义基本制度在我国建立起来
A.A B.B C.C D.D
11.(2023八下·宁安期末)新中国成立以来,我国农村土地政策经历了下列四次变化和调整,它们的先后顺序是 (  )
①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 ②土地改革 ③人民公社化运动 ④农业的社会主义改造
A.①②③④ B.②①④③ C.②④①③ D.②④③①
12.(2024八下·呈贡期末)云南人民教育出版社2002年出版发行的一本图书,目录如下(节选),根据节选图书目录判断在这一时期我国社会的主要任务是(  )
引子1958年北戴河之夏 第一章冒进,反冒进,反反冒进 第二章发动“大跃进”,出台“总路线” 第三章高产“卫星上天”,钢铁“元帅升帐” 第四章共产主义是天堂,人民公社是桥梁 ……
A.反帝反封建
B.集中主要力量发展重工业
C.对农业进行社会主义改造
D.集中力量把我国尽快地从落后的农业国变为先进的工业国
13.(2024九上·涪城开学考)2019年是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70周年。70年奋进的脚步,70年光辉的历程。以下对建国70年来重大事件的解读,正确的有(  )
①开辟了中国历史的新纪元
②建立了社会主义基本制度
③迈出了经济体制改革的关键性一步
④进入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
A.①②③ B.①②④ C.①③④ D.②③④
14.(2024八下·南宁期中)毛泽东在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上说:“我们这次会议具有伟大的历史意义,这次会议是标志着我国人民从一九四九年建国以来的新胜利和新发展的里程碑。这里的“里程碑”主要是指
A.《共同纲领》的通过
B.中国已经从农业国变成工业国
C.社会主义制度的建立
D.《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的制定
15.(2024八下·恩施期中) “在世界经济蓬勃发展的20世纪六七十年代,中国却把大把的精力浪费在内乱上,搞自我封闭。“这里的“内乱“是指(  )
A.三大改造 B.“大跃进”运动
C.“人民公社化” D.“文化大革命”
16.(2024九上·丰城开学考)某学校音乐社团的同学整理了下列歌单,这些歌曲反映了(  )
《社会主义好》 《大跃进的歌声震山河》 《学雷锋好榜样》 《人民公社组歌》 《革命风雷激荡》
A.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和巩固 B.社会主义制度建立和建设探索
C.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开辟 D.中华民族抗日战争的艰难斗争
17.(2024八下·大渡口期末)如下图是1955年创作的年画《拖拉机到咱社来代耕了》,表现农业机械站派来拖拉机提供代耕服务,受到农民欢迎的场景。该作品反映了(  )
A.公私合营政策深得人心 B.封建土地制度已被彻底摧毁
C.农业合作化的现实成果 D.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的成效
18.(2024八下·綦江期中)口号、标语往往有着强烈的政治色彩,被打上时代烙印。在中华人民共和国历史上,下列口号、标语,按时间先后顺序排列正确的是(  )
①“鼓足干劲、力争上游,多快好省……” ②抗美援朝,保家卫国
③“中国人民站起来了” ④“联产承包好”
A.①②③④ B.②④①③ C.③②①④ D.①③②④
19.(2024八下·黔江月考)在祖国的社会主义建设事业中,涌现出一批英雄模范人物,下面这些人物属于(  )
A.1953-1957年,第一个五年计划时期
B.1956-1966年,全面建设社会主义时期
C.1966-1976年,文化大革命时期
D.1978年至今,社会主义建设新时期
20.(2024九下·南京模拟)1954年同仁堂被北京市列为首批改造的示范企业后,经过短短几年的努力,企业面貌大改观,生产设备、厂房进行了前所有未的改造。材料反映的是(  )
A.一五计划 B.手工业合作化运动
C.公私合营 D.城市经济体制改革
二、材料分析题
21.(2023八下·营口月考)材料解析
新中国成立初期,毛泽东感慨地说:“现在我们能造什么?能造桌子椅子,能造茶碗茶壶,能种粮食,还能磨成面粉,还能造纸,但是一辆汽车、一架飞机、一辆坦克、一辆拖拉机都不能造 ”。
(1)由上述材料你可以得出什么信息新中国工业化的起步是什么?该事件有什么特点?
(2)请列举在社会主义全面建设的过程中涌现出的三位模范人物从他们身上我们可以学到哪些优秀品质?
22.(2024八下·防城期中)新中国的成立和社会主义制度的建立是中国的历史选择。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1949年标志着.“新中国”由观念而成为现实。但对于新生的政权来说,它还必须在实践中不断塑造新的国家形象。在开国大典及以后的节日庆典中“新中国”的标志--五星红旗、北京天安门等核心元素构成了国家形象符号体系。在重建社会结构中,群众运动再次被有效地加以运用,以形成强大的社会舆论,通过“翻身”意识等建立“积极的国家形象",并赢得广大民众的普通认同。拒绝“继承”旧中国一切外交“遗产”,从而“在整个战略上处于主动地位”,这极大地提升了新中国的国际影响力。
——摘编自周良书《“新中国”观念的生成和国家形象的初步建构》
材料二 1953—1957年,我国农业、轻工业和重工业产值增长速度和比重变化表
  1953年农轻重比例(%) 1953年农轻重比例(%) 1953-1957年平均增长速度(%)
农业 52.8 43.5 4.5
轻工业 29.6 29.2 12.8
重工业 17.6 27.3 25.4
材料三 建国初期,国民经济全面崩溃,农业生产跌至谷底,这决定了党和政府必须把恢复国民经济作为当时的主要任务。当时,农村中人口占比不到10%的地主和富农约占全国80%的土地,占比90%的贫农、雇农和中农却只占有全国20%的土地。1950年《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改革法》通过,到1952年底,土地改革在大陆基本完成。
——摘编自程文朝等《新中国成立以来农村土地制度变迁的历史溯源及当代成就》
(1)根据材料一,指出“新中国’由观念而成为现实”的标志性事件,并概括说明新中国塑造新国家形象的特点。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为何国民经济比例会发生这样的变化。与此同时,我国在民主法治建设上取得了什么成就
(3)根据材料三,概括建国初期进行土地改革的原因。结合所学知识,简述土地改革完成的重要意义。
(4)旧中国时人民饱受三座大山的压迫,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终于翻了身。以上两个事件中有哪些压迫人民的阶层被消灭。
答案解析部分
1.【答案】D
【知识点】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共同纲领”;第一个五年计划
2.【答案】B
【知识点】三大改造
3.【答案】B
【知识点】社会主义建设在探索中前进
4.【答案】D
【知识点】社会主义建设成就
5.【答案】D
【知识点】社会主义建设成就
6.【答案】C
【知识点】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的确立
7.【答案】A
【知识点】“两弹一星”;社会主义建设成就
8.【答案】C
【知识点】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的确立
9.【答案】A
【知识点】土地改革;三大改造;社会主义建设在探索中前进;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土地改革的意义;农业、手工业合作化
10.【答案】D
【知识点】三大改造
11.【答案】D
【知识点】土地改革;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农业、手工业合作化
12.【答案】D
【知识点】社会主义建设在探索中前进
13.【答案】B
【知识点】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三大改造;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中共十九大
14.【答案】D
【知识点】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的确立
15.【答案】D
【知识点】“文化大革命”
16.【答案】B
【知识点】社会主义建设成就
17.【答案】C
【知识点】三大改造
18.【答案】C
【知识点】抗美援朝;社会主义建设在探索中前进;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的历史意义
19.【答案】B
【知识点】社会主义建设成就
20.【答案】C
【知识点】三大改造
21.【答案】(1)我国是一个落后的农业国。我国的工业水平很低,基础薄弱,而 且门类不全,许多工业产品的人均拥有量远远低于发达国家,一五计划,集中主要力量发展重工业。
(2)王进喜、雷峰、焦裕禄;自力更生、艰苦创业、热爱祖国、 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
【知识点】第一个五年计划;社会主义建设成就
22.【答案】(1)事件:开国大典。
特点:利用开国大典及国庆等节日塑造;采用群众运动的方式—-广泛地动员民众参与;内政外交结合——内建新政权,外建独立自主的新外交关系。
(2)变化:“一五”计划优先发展重工业。成就:召开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确立了人民代表大会制度,颁布了第一部《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
(3)原因:国民经济遭到严重破坏,农业生产跌至谷底;农村土地占有不均,为满足农民的土地要求。意义:彻底摧毁了我国存在2000多年的封建土地制度,消灭了地主阶级;农民翻了身,得到了土地,成为土地的主人;使人民政权更加巩固;大大解放了农村生产力,农业生产获得迅速恢复和发展,为国家的工业化建设准备了条件。
(4)阶层:消灭地主阶级;消灭资产阶级。
【知识点】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第一个五年计划;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的确立;农业、手工业合作化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
8 / 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