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版新教材高考生物学第二轮复习专题练--专题15 免疫调节(含答案)

文档属性

名称 2025版新教材高考生物学第二轮复习专题练--专题15 免疫调节(含答案)
格式 docx
文件大小 699.3KB
资源类型 试卷
版本资源 通用版
科目 生物学
更新时间 2025-02-11 00:18:00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2025版新教材高考生物学第二轮复习
专题15 免疫调节
五年高考
考点1 免疫系统的组成和功能
1.(2023新课标,3,6分)人体内的免疫细胞是体液免疫和细胞免疫过程的重要参与者。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①免疫细胞表面的受体可识别细菌、病毒等入侵机体的病原体
②树突状细胞能够处理和呈递抗原,淋巴细胞不能呈递抗原
③辅助性T细胞参与体液免疫过程而不参与细胞免疫过程
④体液免疫可产生记忆B细胞,细胞免疫可产生记忆T细胞
⑤某些致病细菌感染人体既可引发体液免疫又可引发细胞免疫
A.①②④  B.①④⑤  C.②③⑤  D.③④⑤
2.(2023海南,12,3分)肿瘤相关巨噬细胞(TAM)通过分泌白细胞介素-10(IL-10),促进TAM转变成可抑制T细胞活化和增殖的调节性T细胞,并抑制树突状细胞的成熟,从而影响肿瘤的发生和发展。下列有关叙述正确的是( )
A.调节性T细胞参与调节机体的特异性免疫
B.树突状细胞可抑制辅助性T细胞分泌细胞因子
C.TAM使肿瘤细胞容易遭受免疫系统的攻击
D.IL-10是免疫活性物质,可通过TAM间接促进T细胞活化和增殖
3.(2022河北,11,2分)气管黏膜由黏膜上皮和固有层组成。在抗原刺激下,分泌型抗体IgA(sIgA)穿过黏膜上皮细胞到达黏膜表面,可与相应病原体结合形成复合物,随气管黏膜分泌物排出体外(如图)。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
A.图中甲为浆细胞,内质网发达,不具备识别抗原的能力
B.sIgA通过阻断相应病原体对黏膜上皮细胞的黏附发挥抗感染作用
C.黏膜及其分泌物参与组成保卫人体的第一道防线
D.sIgA分泌及参与清除病原体的过程实现了免疫系统的防卫(防御)、监控和清除(监视、自稳)功能
4.(不定项)(2021山东,18,3分)吞噬细胞内相应核酸受体能识别病毒的核酸组分,引起吞噬细胞产生干扰素。干扰素几乎能抵抗所有病毒引起的感染。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
A.吞噬细胞产生干扰素的过程属于特异性免疫
B.吞噬细胞的溶酶体分解病毒与效应T细胞(细胞毒性T细胞)抵抗病毒的机制相同
C.再次接触相同抗原时,吞噬细胞参与免疫反应的速度明显加快
D.上述过程中吞噬细胞产生的干扰素属于免疫活性物质
考点2 特异性免疫
5.(2024山东,7,2分)乙型肝炎病毒(HBV)的结构模式图如图所示。HBV与肝细胞吸附结合后,脱去含有表面抗原的包膜,进入肝细胞后再脱去由核心抗原组成的衣壳,大量增殖形成新的HBV,释放后再感染其他肝细胞。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树突状细胞识别HBV后只发挥其吞噬功能
B.辅助性T细胞识别并裂解被HBV感染的肝细胞
C.根据表面抗原可制备预防乙型肝炎的乙肝疫苗
D.核心抗原诱导机体产生特异性抗体的过程属于细胞免疫
6.(2024江西,10,2分)某些病原微生物的感染会引起机体产生急性炎症反应(造成机体组织损伤)。为研究化合物Y的抗炎效果,研究人员以细菌脂多糖(LPS)诱导的急性炎症小鼠为空白对照,以中药复方制剂H为阳性对照,用相关淋巴细胞的增殖率表示炎症反应程度,进行相关实验,结果如图。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
A.LPS诱导的急性炎症是一种特异性免疫失调所引起的机体反应
B.中药复方制剂H可以缓解LPS诱导的小鼠急性炎症
C.化合物Y可以增强急性炎症小鼠的特异性免疫反应
D.中药复方制剂H比化合物Y具有更好的抗炎效果
7.(不定项)(2024黑、吉、辽,17,3分)病毒入侵肝脏时,肝巨噬细胞快速活化,进而引起一系列免疫反应,部分过程示意图如图。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
A.肝巨噬细胞既能参与非特异性免疫,也能参与特异性免疫
B.细胞2既可以促进细胞4的活化,又可以促进细胞1的活化
C.细胞3分泌的物质Y和细胞4均可直接清除内环境中的病毒
D.病毒被清除后,活化的细胞4的功能将受到抑制
8.(不定项)(2023辽宁,16,3分)如图是人体被某寄生虫感染后,发生特异性免疫的部分过程。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A.m为树突状细胞,能识别、吞噬抗原和呈递抗原信息
B.n为辅助性T细胞,能分泌细胞因子、接受和传递信息
C.p为B细胞,其活化需两个信号的刺激和细胞因子的作用
D.q为浆细胞,能分泌特异性抗体和分裂分化为记忆细胞
9.(2022辽宁,7,2分)下列关于人体免疫系统功能的叙述,错误的是( )
A.抗体能消灭细胞外液中的病原体,细胞毒性T细胞能消灭侵入细胞内的病原体
B.首次感染新的病原体时,B细胞在辅助性T细胞的辅助下才能被活化
C.若免疫监视功能低下,机体会有持续的病毒感染或肿瘤发生
D.“预防”胜于“治疗”,保持机体正常的免疫功能对抵抗疾病非常重要
10.(2022湖南,11,2分)病原体入侵引起机体免疫应答,释放免疫活性物质。过度免疫应答造成机体炎症损伤,机体可通过一系列反应来降低损伤,如图所示。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
A.免疫活性物质可与相应受体结合,从而调节神经—内分泌系统功能
B.适度使用肾上腺皮质激素可缓解某些病原体引起的过度炎症反应
C.过度炎症反应引起的免疫抑制会增加机体肿瘤发生风险
D.图中神经递质与肾上腺皮质激素对下丘脑分泌CRH有协同促进作用
11.(2021湖北,20,2分)T细胞的受体蛋白PD-1 (程序死亡蛋白-1)信号途径调控T细胞的增殖、活化和细胞免疫等功能。肿瘤细胞膜上的PD-L1蛋白与T细胞的受体PD-1结合引起的一种作用如图所示。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
A.PD-L1抗体和PD-1抗体具有肿瘤免疫治疗作用
B.PD-L1蛋白可使肿瘤细胞逃脱T细胞的细胞免疫
C.PD-L1与PD-1的结合增强T细胞的肿瘤杀伤功能
D.若敲除肿瘤细胞PD-L1基因,可降低该细胞的免疫逃逸
12.(2024广东,17,11分)某些肿瘤细胞表面的PD-L1与细胞毒性T细胞(CTL)表面的PD-1结合能抑制CTL的免疫活性,导致肿瘤免疫逃逸。免疫检查点疗法使用单克隆抗体阻断PD-L1和PD-1的结合,可恢复CTL的活性,用于肿瘤治疗。为进一步提高疗效,研究者以黑色素瘤模型小鼠为材料,开展该疗法与化疗的联合治疗研究。部分结果见图。
回答下列问题:
(1)据图分析,    疗法的治疗效果最佳,推测其原因是               。
(2)黑色素瘤细胞能分泌吸引某类细胞靠近的细胞因子CXCL1。为使CTL响应此信号,可在CTL中导入      基因后再将其回输小鼠体内,从而进一步提高治疗效果。该基因的表达产物应定位于CTL的      (答位置),且基因导入后不影响CTL      的能力。
(3)某兴趣小组基于现有抗体—药物偶联物的思路提出了两种药物设计方案。方案一:将化疗药物与PD-L1单克隆抗体结合在一起。方案二:将化疗药物与PD-1单克隆抗体结合在一起。你认为方案    (填“一”或“二”)可行,理由是                    。
13.(2023河北,20,11分)采食减少是动物被感染后的适应性行为,可促进脂肪分解,产生β-羟基丁酸(BHB)为机体供能。研究者用流感病毒(IAV)感染小鼠,之后统计其采食量并测定血中葡萄糖和BHB水平,结果见图1。测定BHB对体外培养的CD4+T细胞(一种辅助性T细胞)增殖及分泌干扰素-γ水平的影响,结果见图2。已知干扰素-γ具有促免疫作用。
回答下列问题:
(1)小鼠感染IAV后,胰岛    细胞分泌的      增多,从而促进      的分解及非糖物质的转化以维持血糖水平。
(2)IAV感染引发小鼠内环境改变,导致支配胃肠的    神经活动占据优势,胃肠蠕动及消化腺分泌减弱,此过程属于    反射。
(3)侵入机体的IAV经                    摄取和加工处理,激活CD4+T细胞。活化的CD4+T细胞促进细胞毒性T细胞生成,增强      免疫。
(4)小鼠感染期采食量下降有利于提高其免疫力。据图分析,其机理为                。
考点3 免疫失调
14.(2023浙江1月选考,17,2分)某人的左眼球严重损伤,医生建议立即摘除左眼球,若不及时摘除,右眼会因自身免疫而受损。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A.在人体发育过程中,眼球内部的抗原性物质已被完全清除
B.正常情况下,人体内不存在能识别眼球内部抗原的免疫细胞
C.眼球损伤后,眼球内部的某些物质释放出来引发特异性免疫
D.左眼球损伤后释放的抗原性物质运送至右眼球引发自身免疫
15.(2023重庆,18,10分)某些过敏性哮喘患者体内B细胞活化的部分机制如图所示,呼吸道上皮细胞接触过敏原后,分泌细胞因子IL-33,活化肺部的免疫细胞ILC2。活化的ILC2细胞分泌细胞因子IL-4,参与B细胞的激活。
(1)除了IL-4等细胞因子外,B细胞活化还需要的信号有                。过敏原再次进入机体,激活肥大细胞释放组(织)胺,肥大细胞被激活的过程是      。
(2)研究发现,肺中部分神经元释放的多巴胺可作用于ILC2细胞。通过小鼠哮喘模型,发现哮喘小鼠肺组织中多巴胺含量较对照组明显下降,推测多巴胺对ILC2细胞释放IL-4的作用
   (填“抑制”或“促进”)。对哮喘小鼠静脉注射多巴胺,待其进入肺部发挥作用后,与未注射多巴胺的哮喘小鼠相比,分泌IL-33、过敏原特异性抗体和组(织)胺的含量会      、      和      。
(3)以上研究说明,机体维持稳态的主要调节机制是              。
16.(2023福建,18,12分)视神经脊髓炎谱系疾病(NMOSD)是中枢神经系统中的髓鞘细胞发生坏死导致的一种脱髓鞘疾病。研究发现,人体内针对自身跨膜蛋白——水通道蛋白4(AQP4)的抗体是致病的重要因素。AQP4在星形胶质细胞上分布较多,而在髓鞘细胞上未见分布。星形胶质细胞对髓鞘细胞具有重要的支持和营养作用。回答下列问题:(1)NMOSD是免疫系统的
            功能异常导致的疾病。
(2)AQP4可被      细胞加工、呈递。AQP4结构如图所示,据图推测致病的抗AQP4抗体可与AQP4的    (填图中字母)特异性结合。
(3)已知补体由一系列蛋白质组成,广泛存在于人体内环境中。在抗体发挥功能后,补体能协助抗体破坏靶细胞。为探究NMOSD的致病机制,科研人员进行了如表4组体外实验。
组别 材料 抗AQP4抗体 补体 实验结果
1 野生型小鼠脊髓 + - 不脱髓鞘
2 野生型小鼠脊髓 - + 不脱髓鞘
3 野生型小鼠脊髓 + + 脱髓鞘
4 AQP4基因敲除 的小鼠脊髓 + + 不脱髓鞘
注:“+”表示有,“-”表示无。
①通过比较      (填组别)的实验结果即可证明脊髓脱髓鞘的发生需要补体的参与;综合分析第2、3、4组的实验结果,证明                  会导致脊髓脱髓鞘。
②结合上述实验结果,完善NMOSD的致病机制。
17.(2022重庆,21,8分)人体内的蛋白可发生瓜氨酸化,部分人的B细胞对其异常敏感,而将其识别为抗原,产生特异性抗体ACPA,攻击人体细胞,导致患类风湿关节炎。
(1)类风湿关节炎是由免疫系统的        功能异常所致。
(2)如图①所示,CD20是所有B细胞膜上共有的受体,人工制备的CD20抗体通过结合CD20,破坏B细胞。推测这种疗法可以    (填“缓解”或“根治”)类风湿关节炎,其可能的副作用是                              。
(3)患者体内部分B细胞的膜上存在蛋白X(图②)。为了专一破坏该类B细胞,研究人员设计了携带有SCP和药物的复合物。SCP是人工合成的瓜氨酸化蛋白的类似物,推测X应为    。为检测SCP的作用,研究人员对健康小鼠注射了SCP,小鼠出现了类风湿关节炎症状,原因可能是                        。
考点4 免疫学的应用
18.(2024贵州,10,3分)接种疫苗是预防传染病的重要手段,下列疾病中可通过接种疾苗预防的是( )
①肺结核 ②白化病 ③缺铁性贫血 ④流行性感冒 ⑤尿毒症
A.①④   B.②③   C.①⑤   D.③④
19.(2022湖北,16,2分)某肾病患者需进行肾脏移植手术。针对该患者可能出现的免疫排斥反应,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
A.免疫排斥反应主要依赖于T细胞的作用
B.患者在术后需使用免疫抑制剂以抑制免疫细胞的活性
C.器官移植前可以对患者进行血浆置换,以减轻免疫排斥反应
D.进行肾脏移植前,无需考虑捐献者与患者的ABO血型是否相同
20.(2020天津,6,4分)在天花病毒的第四代疫苗研究中,可利用天花病毒蛋白的亚单位(在感染和致病过程中起重要作用的成分)制作疫苗。注射该疫苗可诱导机体产生识别天花病毒的抗体。下列分析错误的是( )
A.可通过基因工程途径生产这种疫苗
B.天花病毒蛋白的亚单位是该病毒的遗传物质
C.该方法制备的疫苗不会在机体内增殖
D.天花病毒蛋白的亚单位是疫苗中的抗原物质
21.(2021河北,21,10分)水痘是由水痘—带状疱疹病毒(VZV)引起的急性呼吸道传染病,多见于儿童,临床特征为全身出现丘疹、水疱。接种VZV减毒活疫苗(VarV)是预防水痘流行的有效方法。2019年,研究者对某地2007~2015年出生儿童的VarV接种率及水痘发病率进行了调查,结果如图。
回答下列问题:
(1)感染初期患者皮肤表面形成透明的水疱,其中的液体主要来自内环境中的      。
(2)呼吸道黏膜受损者更易被VZV感染,原因是            。VZV感染引发机体的      (填“特异性”或“非特异性”)免疫,被感染的细胞统称为      。
(3)水痘临床诊断时,须注意与荨麻疹相区分。与水痘的发病机理不同,某些花粉引起的荨麻疹属于机体的      反应,是免疫系统的    功能过强的表现。
(4)图中统计结果显示,随VarV接种率的提高,水痘发病率呈下降趋势。接种VarV后,B淋巴细胞的作用是                      。
(5)2014年、2015年出生儿童的接种率与发病率数据提示,应及时接种第二剂VarV,原因是第一剂疫苗接种一段时间后                  。
三年模拟
综合基础练                   
1.(2024河北保定一模,9)下列关于免疫调节的叙述,正确的是( )
A.辅助性T细胞可增殖分化为细胞毒性T细胞,攻击被病毒感染的细胞
B.树突状细胞作为APC,可识别多种抗原并呈递给辅助性T细胞
C.进行器官移植时,供者与受者的主要HLA必须完全一致
D.类风湿关节炎患者免疫系统的免疫监视功能异常
2.(2024九省联考江西卷,6)体液免疫对维持人体健康具有重要作用。人体初次接受抗原刺激时所引发的应答为初次应答,再次接触相同抗原时所引发的应答为再次应答,一般规律见图。下列关于体液免疫的叙述,错误的是( )
A.初次接种某种疫苗引发的免疫应答不一定是初次应答
B.过敏时引发组织损伤或功能紊乱的免疫应答是再次应答
C.体液免疫过程中,抗原可被树突状细胞等抗原呈递细胞摄取和加工处理
D.再次应答时,产生迅速、高效和持久免疫作用的原因是体内还存在初次应答产生的浆细胞
3.(2024北京东城一模,9)免疫应答的特异性与记忆性包括三个事件:①淋巴细胞对“非己”的分子标志进行特异识别;②淋巴细胞分裂产生数量巨大的淋巴细胞群;③淋巴细胞分化成效应细胞群和记忆细胞群。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
A.事件①中,B细胞激活需要与辅助性T细胞表面特定分子结合和抗原直接刺激
B.事件②中,辅助性T细胞分泌的细胞因子促进B细胞和细胞毒性T细胞的增殖
C.事件③中,效应细胞群和记忆细胞群均可杀灭和清除入侵机体的病原体
D.巨噬细胞、树突状细胞不仅参与事件①,在非特异性免疫中也发挥作用
4.(2024河北石家庄一模,11)人体感染肺炎支原体之后,会诱导免疫调节性T细胞的增加,该细胞具有高度抑制活性,可在细胞毒性T细胞清除病原体过程中发挥重要的免疫调节平衡作用。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A.肺炎支原体的遗传物质可能是DNA或RNA
B.人体内的APC都能特异性识别肺炎支原体
C.调节性T细胞的增加使细胞毒性T细胞的细胞周期变长
D.阿莫西林能抑制细菌细胞壁形成,可用于治疗支原体肺炎
5.(2024九省联考贵州卷,18)为了研究对病毒X的免疫作用,先用病毒X感染小鼠甲,小鼠甲患病一段时间后恢复。随后再用病毒X感染小鼠乙,并注射小鼠甲恢复后的血清,小鼠乙未患病。回答下列问题。
(1)小鼠甲感染病毒X引起的特异性免疫方式有 体液免疫、细胞免疫 ,此过程中,辅助性T细胞的作用是                  (答出两点即可);小鼠乙未患病是因为小鼠甲的血清中,含有能与病毒X表面抗原结合的物质,该物质是        。
(2)为了检验研制的灭活病毒X疫苗免疫效果,给小鼠丙注入该疫苗,一段时间后,还需要检测的指标是                。
(3)与注射单克隆抗体相比,接种疫苗的优点是                    。
综合拔高练                   
1.(2024东北三校二模,12)疫苗是人类对抗传染病的有效武器,如图为接种某种疫苗后人体获得较为持久免疫力的部分过程。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A.②为辅助性T细胞,分泌的物质甲包括白细胞介素、干扰素、组胺等
B.③细胞被活化一般需要抗原、辅助性T细胞及细胞因子的作用
C.减毒活疫苗注射人体后,只发生体液免疫,不发生细胞免疫
D.④细胞寿命长,有记忆性,⑤细胞寿命短,无记忆性
2.(2024河北石家庄二模,9)黄花夹竹桃苷是一种新型的治疗艾滋病的辅助药物,可有效促进细胞因子的释放,激活树突状细胞的迁移并抑制逆转录酶的活性。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A.病原体入侵机体后可被树突状细胞等抗原呈递细胞摄取、处理并呈递给B细胞
B.黄花夹竹桃苷主要促进细胞毒性T细胞分泌细胞因子以激活体液免疫
C.辅助性T细胞表面特定分子发生变化并与B细胞结合即可使其激活进而产生抗体
D.推测黄花夹竹桃苷可进入T细胞作为逆转录酶的抑制剂
3.(2024山东青岛一模,6)利用假尿苷修饰可降低mRNA疫苗的免疫原性,避免被自身免疫系统降解。但研究发现,在翻译时,核糖体遇到含有N1-甲基假尿苷的密码子时,有少量核糖体会发生移码,即在mRNA上会向前或者向后移动一个核苷酸,并继续翻译。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
A.mRNA疫苗产生的抗原蛋白能够激活T细胞参与免疫反应
B.被假尿苷修饰的mRNA疫苗有可能产生多种不同的蛋白质
C.mRNA疫苗和灭活病毒疫苗均只在内环境中发挥作用
D.mRNA疫苗不能整合到人体基因组中,所以比较安全
4.(2024湖北十一校二模,13)通常认为,与病原体接触后获得的免疫才具有免疫记忆,呈现二次免疫“既快又强”的特点,而先天免疫不具有免疫记忆。最新的研究发现,吞噬细胞接受刺激后也能发生功能改变,使得先天免疫也能产生免疫记忆,这一现象被称为“训练免疫”,机制如图。下列相关说法正确的是( )
A.二次刺激后,吞噬细胞产生了更多的细胞因子与抗原发生特异性结合
B.“训练免疫”不依赖于T、B细胞,是“第二道防线”的免疫记忆
C.图中吞噬细胞发生的表观遗传修饰属于可遗传的变异,可通过有性生殖传递给后代
D.内源性抗原诱导的“训练免疫”可能导致自身免疫病的症状缓解
5.(多选)(2024河北衡水一模,16)某少年意外被锈钉扎出一较深伤口,经查体内无抗破伤风的抗体。医生建议使用破伤风类毒素(抗原)和破伤风抗毒素(抗体)以预防破伤风。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
A.伤口清理后,需尽快密闭包扎,以防止感染
B.注射破伤风抗毒素可能出现的过敏反应属于免疫防御
C.注射破伤风类毒素后激活的记忆细胞能产生抗体
D.有效注射破伤风抗毒素对人体的保护时间长于注射破伤风类毒素
6.(多选)(2024河北邯郸二模,17)PSMA是某些种类癌细胞表面高表达的膜蛋白,CD28是T细胞表面受体(蛋白质),T细胞的有效激活依赖于CD28在癌细胞与T细胞结合部位的聚集。因此,科研人员尝试利用小鼠构建能同时结合PSMA和CD28的双特异性抗体PSMA×CD28来诱导T细胞定向杀伤癌细胞,如图所示。下列分析正确的是( )
A.合成PSMA、CD28及双特异性抗体PSMA×CD28时均需要氨基酸
B.从已免疫的小鼠体内分离出的单个B淋巴细胞能同时产生两种抗体
C.筛选双特异性抗体PSMA×CD28时需使用PSMA、CD28两种抗原
D.癌细胞中的原癌基因或抑癌基因突变,会导致细胞表面PSMA、糖蛋白等增加
7.(2024北京海淀一模,17)慢性乙型肝炎由乙肝病毒(HBV)感染引起,HBV在患者体内持续存在且含量较高,不易治疗。为研发能够治疗HBV的疫苗,科研人员进行了系列实验。
(1)科研人员用HBV外壳蛋白E肽免疫正常小鼠,小鼠体内的抗原呈递细胞将E肽作为抗原吞噬、处理、呈递给      细胞,通过体液免疫途径产生E抗体,抑制HBV对机体细胞的    。但使用E肽免疫患病小鼠,自然条件下其体内E抗体的产量很低。
(2)为治疗慢性乙肝,科研人员利用转基因技术获得了E-B细胞(识别E肽,可产生E抗体的B淋巴细胞),用E肽对应的DNA序列设计了治疗性疫苗S。为检测疫苗S的作用效果,以慢性乙肝患病小鼠为材料,分组进行如表所示处理,检测结果见图1。
组别 处理
Ⅰ 无
Ⅱ 移植E-B细胞
Ⅲ 移植E-B细胞并在0、13、27天注射疫苗S
图1
①比较Ⅰ、Ⅱ组检测结果,说明移植E-B细胞不能治疗慢性乙肝,推测在患病小鼠体内移植的E-B细胞                    。
②检测发现69天时上述各组小鼠体内仍存在较高浓度的HBV。对比Ⅱ、Ⅲ组结果,科研人员依据                  ,推测由于体内HBV浓度很高,影响了疫苗S发挥作用,不能持续治疗慢性乙肝。
(3)为验证疫苗S发挥作用是否受HBV影响,科研人员对正常野生型小鼠和HBV含量高的患病小鼠均注射疫苗S,检测体内B细胞的分化情况,结果如图2。据图分析,患病小鼠体内由于HBV含量高,                      ,导致疫苗效果不佳。
(4)结合本研究,请提出一种提高治疗性疫苗S效果的方案                。
专题15 免疫调节
五年高考
考点1 免疫系统的组成和功能
1.(2023新课标,3,6分)人体内的免疫细胞是体液免疫和细胞免疫过程的重要参与者。下列叙述正确的是(B)
①免疫细胞表面的受体可识别细菌、病毒等入侵机体的病原体
②树突状细胞能够处理和呈递抗原,淋巴细胞不能呈递抗原
③辅助性T细胞参与体液免疫过程而不参与细胞免疫过程
④体液免疫可产生记忆B细胞,细胞免疫可产生记忆T细胞
⑤某些致病细菌感染人体既可引发体液免疫又可引发细胞免疫
A.①②④  B.①④⑤  C.②③⑤  D.③④⑤
2.(2023海南,12,3分)肿瘤相关巨噬细胞(TAM)通过分泌白细胞介素-10(IL-10),促进TAM转变成可抑制T细胞活化和增殖的调节性T细胞,并抑制树突状细胞的成熟,从而影响肿瘤的发生和发展。下列有关叙述正确的是(A)
A.调节性T细胞参与调节机体的特异性免疫
B.树突状细胞可抑制辅助性T细胞分泌细胞因子
C.TAM使肿瘤细胞容易遭受免疫系统的攻击
D.IL-10是免疫活性物质,可通过TAM间接促进T细胞活化和增殖
3.(2022河北,11,2分)气管黏膜由黏膜上皮和固有层组成。在抗原刺激下,分泌型抗体IgA(sIgA)穿过黏膜上皮细胞到达黏膜表面,可与相应病原体结合形成复合物,随气管黏膜分泌物排出体外(如图)。下列叙述错误的是(D)
A.图中甲为浆细胞,内质网发达,不具备识别抗原的能力
B.sIgA通过阻断相应病原体对黏膜上皮细胞的黏附发挥抗感染作用
C.黏膜及其分泌物参与组成保卫人体的第一道防线
D.sIgA分泌及参与清除病原体的过程实现了免疫系统的防卫(防御)、监控和清除(监视、自稳)功能
4.(不定项)(2021山东,18,3分)吞噬细胞内相应核酸受体能识别病毒的核酸组分,引起吞噬细胞产生干扰素。干扰素几乎能抵抗所有病毒引起的感染。下列说法错误的是(ABC)
A.吞噬细胞产生干扰素的过程属于特异性免疫
B.吞噬细胞的溶酶体分解病毒与效应T细胞(细胞毒性T细胞)抵抗病毒的机制相同
C.再次接触相同抗原时,吞噬细胞参与免疫反应的速度明显加快
D.上述过程中吞噬细胞产生的干扰素属于免疫活性物质
考点2 特异性免疫
5.(2024山东,7,2分)乙型肝炎病毒(HBV)的结构模式图如图所示。HBV与肝细胞吸附结合后,脱去含有表面抗原的包膜,进入肝细胞后再脱去由核心抗原组成的衣壳,大量增殖形成新的HBV,释放后再感染其他肝细胞。下列说法正确的是(C)
A.树突状细胞识别HBV后只发挥其吞噬功能
B.辅助性T细胞识别并裂解被HBV感染的肝细胞
C.根据表面抗原可制备预防乙型肝炎的乙肝疫苗
D.核心抗原诱导机体产生特异性抗体的过程属于细胞免疫
6.(2024江西,10,2分)某些病原微生物的感染会引起机体产生急性炎症反应(造成机体组织损伤)。为研究化合物Y的抗炎效果,研究人员以细菌脂多糖(LPS)诱导的急性炎症小鼠为空白对照,以中药复方制剂H为阳性对照,用相关淋巴细胞的增殖率表示炎症反应程度,进行相关实验,结果如图。下列说法错误的是(C)
A.LPS诱导的急性炎症是一种特异性免疫失调所引起的机体反应
B.中药复方制剂H可以缓解LPS诱导的小鼠急性炎症
C.化合物Y可以增强急性炎症小鼠的特异性免疫反应
D.中药复方制剂H比化合物Y具有更好的抗炎效果
7.(不定项)(2024黑、吉、辽,17,3分)病毒入侵肝脏时,肝巨噬细胞快速活化,进而引起一系列免疫反应,部分过程示意图如图。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ABD)
A.肝巨噬细胞既能参与非特异性免疫,也能参与特异性免疫
B.细胞2既可以促进细胞4的活化,又可以促进细胞1的活化
C.细胞3分泌的物质Y和细胞4均可直接清除内环境中的病毒
D.病毒被清除后,活化的细胞4的功能将受到抑制
8.(不定项)(2023辽宁,16,3分)如图是人体被某寄生虫感染后,发生特异性免疫的部分过程。下列叙述正确的是(ABC)
A.m为树突状细胞,能识别、吞噬抗原和呈递抗原信息
B.n为辅助性T细胞,能分泌细胞因子、接受和传递信息
C.p为B细胞,其活化需两个信号的刺激和细胞因子的作用
D.q为浆细胞,能分泌特异性抗体和分裂分化为记忆细胞
9.(2022辽宁,7,2分)下列关于人体免疫系统功能的叙述,错误的是(A)
A.抗体能消灭细胞外液中的病原体,细胞毒性T细胞能消灭侵入细胞内的病原体
B.首次感染新的病原体时,B细胞在辅助性T细胞的辅助下才能被活化
C.若免疫监视功能低下,机体会有持续的病毒感染或肿瘤发生
D.“预防”胜于“治疗”,保持机体正常的免疫功能对抵抗疾病非常重要
10.(2022湖南,11,2分)病原体入侵引起机体免疫应答,释放免疫活性物质。过度免疫应答造成机体炎症损伤,机体可通过一系列反应来降低损伤,如图所示。下列叙述错误的是(D)
A.免疫活性物质可与相应受体结合,从而调节神经—内分泌系统功能
B.适度使用肾上腺皮质激素可缓解某些病原体引起的过度炎症反应
C.过度炎症反应引起的免疫抑制会增加机体肿瘤发生风险
D.图中神经递质与肾上腺皮质激素对下丘脑分泌CRH有协同促进作用
11.(2021湖北,20,2分)T细胞的受体蛋白PD-1 (程序死亡蛋白-1)信号途径调控T细胞的增殖、活化和细胞免疫等功能。肿瘤细胞膜上的PD-L1蛋白与T细胞的受体PD-1结合引起的一种作用如图所示。下列叙述错误的是(C)
A.PD-L1抗体和PD-1抗体具有肿瘤免疫治疗作用
B.PD-L1蛋白可使肿瘤细胞逃脱T细胞的细胞免疫
C.PD-L1与PD-1的结合增强T细胞的肿瘤杀伤功能
D.若敲除肿瘤细胞PD-L1基因,可降低该细胞的免疫逃逸
12.(2024广东,17,11分)某些肿瘤细胞表面的PD-L1与细胞毒性T细胞(CTL)表面的PD-1结合能抑制CTL的免疫活性,导致肿瘤免疫逃逸。免疫检查点疗法使用单克隆抗体阻断PD-L1和PD-1的结合,可恢复CTL的活性,用于肿瘤治疗。为进一步提高疗效,研究者以黑色素瘤模型小鼠为材料,开展该疗法与化疗的联合治疗研究。部分结果见图。
回答下列问题:
(1)据图分析, 联合 疗法的治疗效果最佳,推测其原因是 该疗法既发挥了化疗药物的作用,也增加了活化的CTL的数量 。
(2)黑色素瘤细胞能分泌吸引某类细胞靠近的细胞因子CXCL1。为使CTL响应此信号,可在CTL中导入 CXCL1受体 基因后再将其回输小鼠体内,从而进一步提高治疗效果。该基因的表达产物应定位于CTL的 细胞膜(或表面) (答位置),且基因导入后不影响CTL 识别/结合/裂解靶细胞 的能力。
(3)某兴趣小组基于现有抗体—药物偶联物的思路提出了两种药物设计方案。方案一:将化疗药物与PD-L1单克隆抗体结合在一起。方案二:将化疗药物与PD-1单克隆抗体结合在一起。你认为方案 一 (填“一”或“二”)可行,理由是 方案一的偶联物既可阻断PD-1与PD-L1结合,恢复CTL的活性,又使化疗药物靶向肿瘤细胞 。
13.(2023河北,20,11分)采食减少是动物被感染后的适应性行为,可促进脂肪分解,产生β-羟基丁酸(BHB)为机体供能。研究者用流感病毒(IAV)感染小鼠,之后统计其采食量并测定血中葡萄糖和BHB水平,结果见图1。测定BHB对体外培养的CD4+T细胞(一种辅助性T细胞)增殖及分泌干扰素-γ水平的影响,结果见图2。已知干扰素-γ具有促免疫作用。
回答下列问题:
(1)小鼠感染IAV后,胰岛 A 细胞分泌的 胰高血糖素 增多,从而促进 肝糖原 的分解及非糖物质的转化以维持血糖水平。
(2)IAV感染引发小鼠内环境改变,导致支配胃肠的 交感 神经活动占据优势,胃肠蠕动及消化腺分泌减弱,此过程属于 非条件 反射。
(3)侵入机体的IAV经 抗原呈递细胞(或“APC”或“B细胞”或“树突状细胞”或“巨噬细胞”) 摄取和加工处理,激活CD4+T细胞。活化的CD4+T细胞促进细胞毒性T细胞生成,增强机体 细胞(或“特异性”) 免疫。
(4)小鼠感染期采食量下降有利于提高其免疫力。据图分析,其机理为 采食量下降,机体产生BHB增多,促进CD4+T细胞增殖,干扰素-γ分泌量增加,机体免疫力提高 。
考点3 免疫失调
14.(2023浙江1月选考,17,2分)某人的左眼球严重损伤,医生建议立即摘除左眼球,若不及时摘除,右眼会因自身免疫而受损。下列叙述正确的是(C)
A.在人体发育过程中,眼球内部的抗原性物质已被完全清除
B.正常情况下,人体内不存在能识别眼球内部抗原的免疫细胞
C.眼球损伤后,眼球内部的某些物质释放出来引发特异性免疫
D.左眼球损伤后释放的抗原性物质运送至右眼球引发自身免疫
15.(2023重庆,18,10分)某些过敏性哮喘患者体内B细胞活化的部分机制如图所示,呼吸道上皮细胞接触过敏原后,分泌细胞因子IL-33,活化肺部的免疫细胞ILC2。活化的ILC2细胞分泌细胞因子IL-4,参与B细胞的激活。
(1)除了IL-4等细胞因子外,B细胞活化还需要的信号有 过敏原结合B细胞产生的信号,辅助性T细胞表面特定分子发生变化并结合B细胞产生的信号 。过敏原再次进入机体,激活肥大细胞释放组(织)胺,肥大细胞被激活的过程是 过敏原与肥大细胞表面吸附的抗体结合 。
(2)研究发现,肺中部分神经元释放的多巴胺可作用于ILC2细胞。通过小鼠哮喘模型,发现哮喘小鼠肺组织中多巴胺含量较对照组明显下降,推测多巴胺对ILC2细胞释放IL-4的作用为 抑制 (填“抑制”或“促进”)。对哮喘小鼠静脉注射多巴胺,待其进入肺部发挥作用后,与未注射多巴胺的哮喘小鼠相比,分泌IL-33、过敏原特异性抗体和组(织)胺的含量会 不变 、 减少 和 减少 。
(3)以上研究说明,机体维持稳态的主要调节机制是 神经—体液—免疫调节网络 。
16.(2023福建,18,12分)视神经脊髓炎谱系疾病(NMOSD)是中枢神经系统中的髓鞘细胞发生坏死导致的一种脱髓鞘疾病。研究发现,人体内针对自身跨膜蛋白——水通道蛋白4(AQP4)的抗体是致病的重要因素。AQP4在星形胶质细胞上分布较多,而在髓鞘细胞上未见分布。星形胶质细胞对髓鞘细胞具有重要的支持和营养作用。回答下列问题:(1)NMOSD是免疫系统的 免疫自稳 功能异常导致的疾病。
(2)AQP4可被 抗原呈递 细胞加工、呈递。AQP4结构如图所示,据图推测致病的抗AQP4抗体可与AQP4的 A (填图中字母)特异性结合。
(3)已知补体由一系列蛋白质组成,广泛存在于人体内环境中。在抗体发挥功能后,补体能协助抗体破坏靶细胞。为探究NMOSD的致病机制,科研人员进行了如表4组体外实验。
组别 材料 抗AQP4抗体 补体 实验结果
1 野生型小鼠脊髓 + - 不脱髓鞘
2 野生型小鼠脊髓 - + 不脱髓鞘
3 野生型小鼠脊髓 + + 脱髓鞘
4 AQP4基因敲除 的小鼠脊髓 + + 不脱髓鞘
注:“+”表示有,“-”表示无。
①通过比较 1和3 (填组别)的实验结果即可证明脊髓脱髓鞘的发生需要补体的参与;综合分析第2、3、4组的实验结果,证明 在补体参与下,抗AQP4抗体与AQP4结合 会导致脊髓脱髓鞘。
②结合上述实验结果,完善NMOSD的致病机制。
17.(2022重庆,21,8分)人体内的蛋白可发生瓜氨酸化,部分人的B细胞对其异常敏感,而将其识别为抗原,产生特异性抗体ACPA,攻击人体细胞,导致患类风湿关节炎。
(1)类风湿关节炎是由免疫系统的 免疫自稳 功能异常所致。
(2)如图①所示,CD20是所有B细胞膜上共有的受体,人工制备的CD20抗体通过结合CD20,破坏B细胞。推测这种疗法可以 根治 (填“缓解”或“根治”)类风湿关节炎,其可能的副作用是 体液免疫反应能力降低,抵抗病原体侵染能力减弱 。
(3)患者体内部分B细胞的膜上存在蛋白X(图②)。为了专一破坏该类B细胞,研究人员设计了携带有SCP和药物的复合物。SCP是人工合成的瓜氨酸化蛋白的类似物,推测X应为 抗体 。为检测SCP的作用,研究人员对健康小鼠注射了SCP,小鼠出现了类风湿关节炎症状,原因可能是 B细胞识别并接受SCP刺激,产生了ACPA,攻击小鼠细胞 。
考点4 免疫学的应用
18.(2024贵州,10,3分)接种疫苗是预防传染病的重要手段,下列疾病中可通过接种疾苗预防的是(A)
①肺结核 ②白化病 ③缺铁性贫血 ④流行性感冒 ⑤尿毒症
A.①④   B.②③   C.①⑤   D.③④
19.(2022湖北,16,2分)某肾病患者需进行肾脏移植手术。针对该患者可能出现的免疫排斥反应,下列叙述错误的是(D)
A.免疫排斥反应主要依赖于T细胞的作用
B.患者在术后需使用免疫抑制剂以抑制免疫细胞的活性
C.器官移植前可以对患者进行血浆置换,以减轻免疫排斥反应
D.进行肾脏移植前,无需考虑捐献者与患者的ABO血型是否相同
20.(2020天津,6,4分)在天花病毒的第四代疫苗研究中,可利用天花病毒蛋白的亚单位(在感染和致病过程中起重要作用的成分)制作疫苗。注射该疫苗可诱导机体产生识别天花病毒的抗体。下列分析错误的是(B)
A.可通过基因工程途径生产这种疫苗
B.天花病毒蛋白的亚单位是该病毒的遗传物质
C.该方法制备的疫苗不会在机体内增殖
D.天花病毒蛋白的亚单位是疫苗中的抗原物质
21.(2021河北,21,10分)水痘是由水痘—带状疱疹病毒(VZV)引起的急性呼吸道传染病,多见于儿童,临床特征为全身出现丘疹、水疱。接种VZV减毒活疫苗(VarV)是预防水痘流行的有效方法。2019年,研究者对某地2007~2015年出生儿童的VarV接种率及水痘发病率进行了调查,结果如图。
回答下列问题:
(1)感染初期患者皮肤表面形成透明的水疱,其中的液体主要来自内环境中的 组织液 。
(2)呼吸道黏膜受损者更易被VZV感染,原因是 免疫系统的第一道防线受损 。VZV感染引发机体的 特异性 (填“特异性”或“非特异性”)免疫,被感染的细胞统称为 靶细胞 。
(3)水痘临床诊断时,须注意与荨麻疹相区分。与水痘的发病机理不同,某些花粉引起的荨麻疹属于机体的 过敏 反应,是免疫系统的 防御 功能过强的表现。
(4)图中统计结果显示,随VarV接种率的提高,水痘发病率呈下降趋势。接种VarV后,B淋巴细胞的作用是 增殖分化形成浆细胞和记忆细胞,浆细胞产生抗体 。
(5)2014年、2015年出生儿童的接种率与发病率数据提示,应及时接种第二剂VarV,原因是第一剂疫苗接种一段时间后 抗体和记忆细胞的数量都比较少,若人感染VZV,仍可能患病 。
三年模拟
综合基础练                   
1.(2024河北保定一模,9)下列关于免疫调节的叙述,正确的是(B)
A.辅助性T细胞可增殖分化为细胞毒性T细胞,攻击被病毒感染的细胞
B.树突状细胞作为APC,可识别多种抗原并呈递给辅助性T细胞
C.进行器官移植时,供者与受者的主要HLA必须完全一致
D.类风湿关节炎患者免疫系统的免疫监视功能异常
2.(2024九省联考江西卷,6)体液免疫对维持人体健康具有重要作用。人体初次接受抗原刺激时所引发的应答为初次应答,再次接触相同抗原时所引发的应答为再次应答,一般规律见图。下列关于体液免疫的叙述,错误的是(D)
A.初次接种某种疫苗引发的免疫应答不一定是初次应答
B.过敏时引发组织损伤或功能紊乱的免疫应答是再次应答
C.体液免疫过程中,抗原可被树突状细胞等抗原呈递细胞摄取和加工处理
D.再次应答时,产生迅速、高效和持久免疫作用的原因是体内还存在初次应答产生的浆细胞
3.(2024北京东城一模,9)免疫应答的特异性与记忆性包括三个事件:①淋巴细胞对“非己”的分子标志进行特异识别;②淋巴细胞分裂产生数量巨大的淋巴细胞群;③淋巴细胞分化成效应细胞群和记忆细胞群。下列叙述错误的是(C)
A.事件①中,B细胞激活需要与辅助性T细胞表面特定分子结合和抗原直接刺激
B.事件②中,辅助性T细胞分泌的细胞因子促进B细胞和细胞毒性T细胞的增殖
C.事件③中,效应细胞群和记忆细胞群均可杀灭和清除入侵机体的病原体
D.巨噬细胞、树突状细胞不仅参与事件①,在非特异性免疫中也发挥作用
4.(2024河北石家庄一模,11)人体感染肺炎支原体之后,会诱导免疫调节性T细胞的增加,该细胞具有高度抑制活性,可在细胞毒性T细胞清除病原体过程中发挥重要的免疫调节平衡作用。下列叙述正确的是(C)
A.肺炎支原体的遗传物质可能是DNA或RNA
B.人体内的APC都能特异性识别肺炎支原体
C.调节性T细胞的增加使细胞毒性T细胞的细胞周期变长
D.阿莫西林能抑制细菌细胞壁形成,可用于治疗支原体肺炎
5.(2024九省联考贵州卷,18)为了研究对病毒X的免疫作用,先用病毒X感染小鼠甲,小鼠甲患病一段时间后恢复。随后再用病毒X感染小鼠乙,并注射小鼠甲恢复后的血清,小鼠乙未患病。回答下列问题。
(1)小鼠甲感染病毒X引起的特异性免疫方式有 体液免疫、细胞免疫 ,此过程中,辅助性T细胞的作用是 辅助性T细胞表面的特定分子发生变化并与B细胞结合激活B细胞、分泌细胞因子 (答出两点即可);小鼠乙未患病是因为小鼠甲的血清中,含有能与病毒X表面抗原结合的物质,该物质是 抗体 。
(2)为了检验研制的灭活病毒X疫苗免疫效果,给小鼠丙注入该疫苗,一段时间后,还需要检测的指标是 相应抗体和相应的记忆细胞含量 。
(3)与注射单克隆抗体相比,接种疫苗的优点是 接种疫苗既能产生相应抗体也能产生相应记忆细胞 。
综合拔高练                   
1.(2024东北三校二模,12)疫苗是人类对抗传染病的有效武器,如图为接种某种疫苗后人体获得较为持久免疫力的部分过程。下列叙述正确的是(B)
A.②为辅助性T细胞,分泌的物质甲包括白细胞介素、干扰素、组胺等
B.③细胞被活化一般需要抗原、辅助性T细胞及细胞因子的作用
C.减毒活疫苗注射人体后,只发生体液免疫,不发生细胞免疫
D.④细胞寿命长,有记忆性,⑤细胞寿命短,无记忆性
2.(2024河北石家庄二模,9)黄花夹竹桃苷是一种新型的治疗艾滋病的辅助药物,可有效促进细胞因子的释放,激活树突状细胞的迁移并抑制逆转录酶的活性。下列叙述正确的是(D)
A.病原体入侵机体后可被树突状细胞等抗原呈递细胞摄取、处理并呈递给B细胞
B.黄花夹竹桃苷主要促进细胞毒性T细胞分泌细胞因子以激活体液免疫
C.辅助性T细胞表面特定分子发生变化并与B细胞结合即可使其激活进而产生抗体
D.推测黄花夹竹桃苷可进入T细胞作为逆转录酶的抑制剂
3.(2024山东青岛一模,6)利用假尿苷修饰可降低mRNA疫苗的免疫原性,避免被自身免疫系统降解。但研究发现,在翻译时,核糖体遇到含有N1-甲基假尿苷的密码子时,有少量核糖体会发生移码,即在mRNA上会向前或者向后移动一个核苷酸,并继续翻译。下列说法错误的是(C)
A.mRNA疫苗产生的抗原蛋白能够激活T细胞参与免疫反应
B.被假尿苷修饰的mRNA疫苗有可能产生多种不同的蛋白质
C.mRNA疫苗和灭活病毒疫苗均只在内环境中发挥作用
D.mRNA疫苗不能整合到人体基因组中,所以比较安全
4.(2024湖北十一校二模,13)通常认为,与病原体接触后获得的免疫才具有免疫记忆,呈现二次免疫“既快又强”的特点,而先天免疫不具有免疫记忆。最新的研究发现,吞噬细胞接受刺激后也能发生功能改变,使得先天免疫也能产生免疫记忆,这一现象被称为“训练免疫”,机制如图。下列相关说法正确的是(B)
A.二次刺激后,吞噬细胞产生了更多的细胞因子与抗原发生特异性结合
B.“训练免疫”不依赖于T、B细胞,是“第二道防线”的免疫记忆
C.图中吞噬细胞发生的表观遗传修饰属于可遗传的变异,可通过有性生殖传递给后代
D.内源性抗原诱导的“训练免疫”可能导致自身免疫病的症状缓解
5.(多选)(2024河北衡水一模,16)某少年意外被锈钉扎出一较深伤口,经查体内无抗破伤风的抗体。医生建议使用破伤风类毒素(抗原)和破伤风抗毒素(抗体)以预防破伤风。下列叙述错误的是(ACD)
A.伤口清理后,需尽快密闭包扎,以防止感染
B.注射破伤风抗毒素可能出现的过敏反应属于免疫防御
C.注射破伤风类毒素后激活的记忆细胞能产生抗体
D.有效注射破伤风抗毒素对人体的保护时间长于注射破伤风类毒素
6.(多选)(2024河北邯郸二模,17)PSMA是某些种类癌细胞表面高表达的膜蛋白,CD28是T细胞表面受体(蛋白质),T细胞的有效激活依赖于CD28在癌细胞与T细胞结合部位的聚集。因此,科研人员尝试利用小鼠构建能同时结合PSMA和CD28的双特异性抗体PSMA×CD28来诱导T细胞定向杀伤癌细胞,如图所示。下列分析正确的是(AC)
A.合成PSMA、CD28及双特异性抗体PSMA×CD28时均需要氨基酸
B.从已免疫的小鼠体内分离出的单个B淋巴细胞能同时产生两种抗体
C.筛选双特异性抗体PSMA×CD28时需使用PSMA、CD28两种抗原
D.癌细胞中的原癌基因或抑癌基因突变,会导致细胞表面PSMA、糖蛋白等增加
7.(2024北京海淀一模,17)慢性乙型肝炎由乙肝病毒(HBV)感染引起,HBV在患者体内持续存在且含量较高,不易治疗。为研发能够治疗HBV的疫苗,科研人员进行了系列实验。
(1)科研人员用HBV外壳蛋白E肽免疫正常小鼠,小鼠体内的抗原呈递细胞将E肽作为抗原吞噬、处理、呈递给 辅助性T 细胞,通过体液免疫途径产生E抗体,抑制HBV对机体细胞的 黏附(或侵染) 。但使用E肽免疫患病小鼠,自然条件下其体内E抗体的产量很低。
(2)为治疗慢性乙肝,科研人员利用转基因技术获得了E-B细胞(识别E肽,可产生E抗体的B淋巴细胞),用E肽对应的DNA序列设计了治疗性疫苗S。为检测疫苗S的作用效果,以慢性乙肝患病小鼠为材料,分组进行如表所示处理,检测结果见图1。
组别 处理
Ⅰ 无
Ⅱ 移植E-B细胞
Ⅲ 移植E-B细胞并在0、13、27天注射疫苗S
图1
①比较Ⅰ、Ⅱ组检测结果,说明移植E-B细胞不能治疗慢性乙肝,推测在患病小鼠体内移植的E-B细胞 几乎没有被激活 。
②检测发现69天时上述各组小鼠体内仍存在较高浓度的HBV。对比Ⅱ、Ⅲ组结果,科研人员依据 Ⅲ组41天后抗体量低至与Ⅱ组的抗体量相近 ,推测由于体内HBV浓度很高,影响了疫苗S发挥作用,不能持续治疗慢性乙肝。
(3)为验证疫苗S发挥作用是否受HBV影响,科研人员对正常野生型小鼠和HBV含量高的患病小鼠均注射疫苗S,检测体内B细胞的分化情况,结果如图2。据图分析,患病小鼠体内由于HBV含量高, B细胞异常分化,无法产生浆细胞、记忆细胞和乙肝病毒抗体 ,导致疫苗效果不佳。
(4)结合本研究,请提出一种提高治疗性疫苗S效果的方案 先使用HBV单抗降低HBV抗原含量,再施加疫苗S 。
21世纪教育网 www.21cnjy.com 精品试卷·第 2 页 (共 2 页)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
同课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