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2025学年八年级语文下册单元测试
第四单元
注意事项:
1.试卷满分:120分,考试时间:150分钟。答题前,请考生在答题卡规定的位置上填写好自己的姓名、班级、考号等信息,所有题目必须在答题卡上作答,在试卷上作答无效。。
2.选择题、判断题必须使用2B铅笔填涂答案,非选择、判断题必须使用黑色墨迹签字笔或钢笔答题,请将答案填写在答题卡规定的位置上。
3.考试结束后将试卷和答题卡一并交回。
一、积累运用(共20分)
1.(5分)阅读下列语段,回答问题。
①我非常荣幸地接受《瞭望》周刊shòuyǔ我的“情系中华”征文特别róngyù奖。②我父亲是受中国传统教育长大的,我受的教育的一部分是传统教育,一部分是西方教育。③缅怀我的父亲,我写了“怀念”这篇文章。④多年来,我在学校里接触到不少中国学生,因此,我想借这个机会向大家谈谈学习自然科学的中国学生应该怎样了解自然科学。
(1)给下列加点字注音。(2分)
瞭望( ) 缅怀( )
(2)根据拼音写出相应的词语。(2分)
shòuyǔ( ) róngyù( )
(3)文段中有一处标点符号使用错误,请找出并改正。(1分)
2.(8分)分门别类辑诗文。
古诗文名句 点评 出处
①_______,②_______。 对仗工整,动人心魄。 孟浩然《望洞庭湖赠张丞相》
③_______,④_______。 看似写远眺之景,实则为诗人的想象。 王勃《送杜少府之任蜀州》
⑤_______,鸡犬相闻……黄发垂髫,⑥_______。 寥寥数语,写出了桃源的宁静平和。 陶渊明《桃花源记》
⑦_______,⑧_______。 用夸张手法写出了思念之苦。 《诗经·子衿》
(7分)2023 年9月23日,第十九届亚洲运动会在浙江省杭州市隆重开幕。请阅读材料,完成下列习题。
材料一:
“江南忆,最忆是杭州”,杭州亚运会吉祥物是一组承载深厚底蕴和充满时代活力的机器人,组合名就是“江南忆”,分别取名“琮琮”“莲莲”“宸宸”,融合了杭州的历史人文、自然生态和创新基因。三个亲密无间的好伙伴, 将作为传播奥林匹克精神、传递和平与友谊的使者。
材料二:
“钱江潮涌东到海,踏浪前行风正。”亚运会场馆设计秉承“绿色、智能、节俭、 文明”的理念。绿色就是要积极倡导在场馆设计、建设中体现绿色、低碳、节能、 环保及可持续利用;智能就是要充分运用云计算、大数据等信息产业优势,以“互联网+”推进智慧场馆设计、建设和运行;节俭就是强调最高标准与节俭办赛的有机统一,场馆及设施尽量做到能改不建、能修不换、能租不买、能借不租;文明就是注重功能性与人文性的统一,着力把大国风范、江南特色、杭州韵味融入场馆及设施的设计、建设每一个细节,让前来参加亚运会的各国代表品读“中国故事”,品味 “杭州文化”,感受杭州的独特韵味和别样精彩。
材料三:
杭州亚运会体操比赛中,48 岁的乌兹别克斯坦体操运动员丘索维金娜亮相跳马资格赛。丘索维金娜被粉丝称为“丘妈”。她 21 岁时退役,因儿子患白血病复出比赛赢取奖金为儿子治病。后来,为实现帮助祖国乌兹别克斯坦拿一枚重大赛事的奖牌,她选择变更国籍,第二次复出,代表乌兹别克斯坦参加了里约奥运会和东京奥运会。
3.(2分)概括材料二探究到的主要信息。
4.(3分)小吴同学想买一个亚运会吉祥物玩偶,在 10 月 20 日送给过生日的好朋友。他得知在杭州的亚运会特许商品专卖店可以买到,想请住在附近的表哥代购并寄给自己。小吴该怎么简明、得体的表述?
5.(2分)作为学校的小记者,如果有机会采访“丘妈”,请你设计一个采访问题。
二、阅读与鉴赏(共50分)
(一)名著阅读
6.(4分)阅读下面选段,回答问题。
《左传》这部书大体依《春秋》而作;参考群籍,详述史事,征引孔子和别的“君子”解经评史的言论,吟味书法,自成一家言。但迷信卜筮,所记祸福的预言,几乎无不应验;这却大大违背了征实的精神,而和儒家的宗旨也不合了。晋范宁作《谷梁传序》说;“左氏艳而富,其失也巫”;“艳”是文章美,“富”是材料多,“巫”是多叙鬼神,预言祸福。这是句公平话。注《左传》的,汉代就不少,但那些许多已散失;现存的只有晋杜预注,算是最古了。
(1)以上选段出自______________(人名)所著的《经典常谈》。(1分)
(2)根据范宁《谷梁传序》的评论,概括左丘明的写作特点。(3分)
(二)诗歌鉴赏
(4分)阅读下面这首诗歌,完成下面小题。
寒食寄郑起侍郎①
杨徽之
清明时节出郊原②,寂寂山城柳映门③。
水隔淡烟修竹寺,路经疏雨落花村。
天寒酒薄难成醉,地迥④楼高易断魂。
回首故山⑤千里外,别离心绪向谁言?
【注释】①此诗作于北宋乾德(963~968)初至太平兴国(976~984)初,杨徽之贬为外官之时。②郊原:郊外原野。古代风俗,寒食节、清明节要踏青扫墓,出郊春游。③柳映门:宋代清明节、寒食节时有插柳于门上的习俗。④迥(jiǒng):远。⑤故山:故乡。
7.(2分)下列对诗歌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首联点明了时节和出游的地点,写出了山城一派寂寞冷落的光景。
B.颔联二句:一远一近,一朦胧一清晰,透露出作者的闲适之意。
C.颈联即景抒情。“天寒”,点出了寒食节乍暖还寒的气候特点。
D.尾联以问句作结,写诗人回望远在千里之外的故乡,满怀离愁别绪不知讲给谁听。
8.(2分)结合诗歌内容,说说全诗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情感。
(三)文言文阅读
(13分)阅读下面文言文语段,完成下面小题。
(甲)
从小丘西行百二十步,隔篁竹。闻水声,如鸣珮环,心乐之。伐竹取道,下见小潭,水尤清冽。全石以为底,近岸,卷石底以出,为坻为屿,为堪,为岩。青树翠蔓,蒙络摇缀,参差技拂。
潭中鱼可百许头,皆若空游无所依,日光下澈,影布石上。怡然不动,俶尔远逝,往来翕忽。似与游者相乐。
潭西南而望,斗折蛇行,明灭可见。其岸势犬牙差互,不可知其源。
坐潭上,四面竹树环合,寂寥无人,凄神寒骨,悄怆幽邃。以其境过清,不可久居,乃记之而去。
——柳宗元《小石潭记》
(乙)
西湖最盛,为春为月。一日之盛,为朝烟,为夕岚。今岁春雪甚盛,梅花为寒所勒,与杏桃相次开发,尤为奇观。石篑数为余言傅金吾园中梅张功甫玉照堂故物也急往观之。余时为桃花所恋,竟不忍去。湖上由断桥至苏堤一带,绿烟红雾,弥漫二十余里。歌吹为风,粉汗为雨,罗纨①之盛,多于堤畔之草,艳冶极矣。然杭人游湖,止午未申②三时;其实湖光染翠之工,山岚设色之妙,皆在朝日始出,夕舂③未下,始极其浓媚。月景尤为清绝:花态柳情,山容水意,别是一种趣味。此乐留与山僧游客受用,安可为俗士道哉?
——(袁宏道《晚游六桥待月记》,有删节)
注:①罗纨(wán):丝织品。②午未申:指午时、未时、申时三个时辰,相当于现在从上午十一时至下午五时的这一段时间。③夕舂:夕阳。
9.(3分)解释下列语句中加点词的意思。
(1)心乐之( ) (2)卷石底以出( ) (3)往来翕忽( )
10.(4分)用现代汉语翻译下列句子。
(1)青树翠蔓,蒙络摇缀,参差披拂。
(2)其岸势犬牙差互,不可知其源。
11.(2分)请给下列句子用“/”线划分三处停顿
石篑数为余言傅金吾园中梅张功甫玉照堂故物也急往观之。
12.(4分)甲乙两文描写的对象各不相同,流露出的思想感情也不尽相同,试结合内容分析。
(四)现代文阅读
(17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让爱心传递
方欣来
一
①杭州的6月,夏天才算是真正拉开序幕。蝉在行道树上不知疲倦地歌唱,潮湿的空气中涌动着一股闷热。
②那天下午,彭清林像往日一样,骑着电动车从出租屋出发。他刚刚接到一个单子。这是个阴天,天幕上铺着灰色的云层。
③1点多的时候,彭清林到达西兴大桥。桥上围了很多人,黑压压一片,目光齐刷刷地望着桥下的钱塘江。
④彭清林不知道发生了什么事情,好奇心让他停了下来,往江面望去。这时,他看到一名长发女子正在水里挣扎,眼看着就要没进水里。周围一片嘈杂,有人在拨打报警电话,有人跺着脚对女子喊着什么。
⑤再不救就晚了!彭清林来不及多想,三两下脱下外套和鞋子,就往前冲。他麻利地翻过桥边的围栏,站在桥栏外面一条窄窄的水泥缝上,面对江面,双手反抓住栏杆。
⑥他目测了一下,桥面离江面有四五层楼那么高,在那一两秒的时间内,他心里涌来一阵害怕,这样跳下去十分危险,但他顾不上想后果,只是在大脑里飞快地一闪而过——以什么样的姿势落水才会对身体的伤害小一点。
⑦回过神来,他双手一伸一缩,活动了一下身体,没有任何犹豫,猛地凌空一跃,伴随着人群的惊叫和“嘭”的一声巨响,身子直直地砸进水里,江面溅起一团高高的水花。头浮出水面后,彭清林奋力地游向落水女子,双手抓住她的身体,桥上有人抛下几个救生圈,两人抓住救生圈,等待救援。很快,杭州上城和滨江分局的派出所民警、水上治安分局的快艇都赶来了。
二
⑧彭清林赶紧往回走。天还是阴沉沉的,太阳藏在灰蒙蒙的云层里。彭清林想趁着这样的好天气多送几单。
⑨接着送完一单后,一阵疲惫突然袭来,尤其是屁股特别痛,几乎不能挨坐凳,腰也不能左右摆动。他想,也许是落水时姿势没调好。疼痛难耐,他决定不再接新单子,掉转车头,回到了西湖区古荡街道的出租屋。
⑩第二天,疼痛难耐的彭清林来到医院,经过全面检查,医生说,由于从桥上跳下冲击力太大,导致他胸椎压缩性骨折,需要住院治疗,幸好内脏没有损伤,不会留下什么后遗症。
有记者问他:“当时你怕不怕?”彭清林不假思索地回答:“怕,当然怕啊,这么高谁不怕呢?但救人要紧,顾不上怕。”
三
住院期间,有一天,被彭清林救起的女孩来到医院。她泪流满面,对彭清林说:“感谢你给了我第二次生命。”彭清林见女孩依然郁郁寡欢,便将自己的经历讲给她听。
选择杭州之前,彭清林去过很多地方,从事过多种职业。他和很多年轻人一样,不甘平庸,心里始终装着梦想。
在攒下一笔钱后,2016年,他骑上一辆自行车,独自从广州出发,一路穿山越水,到达拉萨后,坐车到北京,再从北京骑行回到广州。
那年6月,一个晴朗的日子,彭清林骑着车经过藏区时,突然下起了冰雹,气温急剧下降。穿着单薄的他冻得直打哆嗦,冰雹砸在身上,一阵阵刺痛。“年轻人,快进来!”循声望去,彭清林看到一位大叔正在朝他挥手,他跌跌撞撞地进了屋子。屋子不大,陈设简单,中间放的盆烧着通红的火炭,一种家的温暖扑面而来。“快把衣服脱了,要不感冒了就麻烦了。”大叔呵呵笑着,端来一杯热茶,还拿来了一件羊皮袄。穿上暖和的羊皮袄,连喝了几口热茶,彭清林眼眶突然红了。
这趟千里走单骑,他见识了不同地方的风土人情,更见证了陌生人的善意。这让他坚定了内心的想法,继续走下去,去一座理想中的城市,在那里安顿下来,认真生活。
2021年秋天,彭清林来到杭州,他留意到这座城市一个特别的地方,但凡行人过斑马线时,不管有无红绿灯,车辆都会主动停下来,让行人优先通过。这个细节打动了他,他决定留在这里。
彭清林对女孩说,我们都是年轻人,在外打拼,难免有压力,给自己放个假,看看祖国大地上的美景,想想美好的事情,调整心态,好好生活。
四
好事传千里。
临危不惧,凌空一跃,浪涛之上那个矫健的身影,感动了杭州,也感动了许多人。
因为彭清林的义举,杭州给予他奖励,家乡也没忘记他。有一位株洲的网友联系到他,要给他捐赠十万元,彭清林几次谢绝,但对方执意要捐。彭清林说,那你就捐给我们的教育部门吧,用来改善学校的条件,让孩子们有更好的学习环境,接受更好的教育。后来,那十万元捐给了县教育局。
9月初,一个阳光灿烂的上午,在桑植县举办的“彭清林爱心公益中心”捐赠现场,彭清林将之前获赠的部分爱心款,捐赠给二十四名家乡贫困学子。他说:“因为以前被人帮助过,温暖过,改变过,所以我要尽自己最大的努力传递爱心、帮助他人。”
爱心在传递,善举正延续……
(选自2023年10月11日《人民日报》,有改动)
13.(3分)文章第①②段的环境描写有什么作用?
14.(3分)文段三中的插叙部分有什么作用?
15.(4分)请结合语境,回答括号内的问题。
(1)回过神来,他双手一伸一缩,活动了一下身体,没有任何犹豫,猛地凌空一跃,伴随着人群的惊叫和“嘭”的一声巨响,身子直直地砸进水里。(赏析加点字词的表达效果。)
(2)彭清林不假思索地回答:“怕,当然怕啊,这么高谁不怕呢?但救人要紧,顾不上怕。”(彭清林说这句话时表现了他怎样的心理?)
16.(3分)请结合文章内容,说说彭清林是一个怎样的人。
17.(4分)文章题目为“让爱心传递”,请结合文章内容说说爱心是怎样传递的。
(12分)阅读下面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瓠子
①夏秋正是瓠子上市的时节,大街小巷的菜市场,随处可见绿青色的瓠子。瓠子肉质细腻、清爽顺口,是寻常百姓钟爱的蔬菜之一。
②瓠子,又名甘瓠、甜瓠、瓠瓜,原产印度和非洲,7000年前在我国即有栽培,且分布广泛,以长江流域一带为主。北魏贾思勰《齐民要术 种瓜》有“冬瓜,越瓜,瓠子,十月区种”的记载。
③瓠子与葫芦出自一宗,葫芦是它的一个变种。瓠子的形状一般是长圆形,长者可至一米多。它不像葫芦那样,中间有大小两截亚腰。瓠子去皮后肉质软,稍有甜味,爽口。老成之后,因其质坚,可作器具用,古时以其老熟干燥果壳作容器,也作药用。它还是制作乐器的重要原材料,其价值不亚于丝竹。晋代崔豹《古今注》中提到:“瓠有柄者悬瓠,可以为笙,曲沃者尤善。”
④瓠子的吃法很多。元代王祯《农书孙说:“瓠之为用甚广,大者可煮作素羹,可和肉煮作荤羹,可蜜煎作果,可削条作干……”又说:“瓠之为物也,累然而生,食之无穷,烹饪咸宜,最为佳蔬。”明代王象晋在《群芳谱》里介绍瓠子的吃法“可煮食,不可生吃,夏日为日常食用”。可见古人是把瓠子作为菜蔬食用的,而且吃法多样,既可烧汤,又可做菜,既能腌制,也能干晒。烧汤清香四飘,其味鲜美。需要注意的是,不论是食用瓠瓜,还是它的叶子,都要在嫩时,成熟后它便失去了食用价值。
⑤确实,烈日焦炙的夏天,人的口味最喜清淡,瓠子是新鲜时令的消暑菜肴。用刀从中横剖为二,切成薄片,拍两粒蒜片到烧热的锅里爆香,把瓠子片投入翻炒,一盘爽滑清甜的素炒瓠子,便成了夏日开胃菜。有时烧一锅瓠子汤,冷却后盛一碗喝下去,败火开胃,顿觉身心平添几分清爽自在,有一种如沐自然清风的快意。还有人利用瓠子果实柔软多汁的特点,与猪肉或牛肉一同剁馅,包饺子和包子,上灶蒸熟,面皮里面就蕴着一汪汤汁。吃时须在边角先轻轻咬开一个口子,把里面的鲜汁吮吸干净,然后再吃面皮。吸汤的那一刻,既是整个饮食环节的高潮,也是瓠子的味道所能达到的最为辉煌的顶点。
⑥瓠子的味道并非清一色,有一种苦味的瓠子,常混迹瓠子之中,这种苦瓠子是不能吃的。它含有一种毒素,即便加热热炒后毒素也不易被破坏,误食后,轻度中毒者会口干、头昏、恶心、乏力、嗜睡;重度中毒者则出现恶心、呕吐、腹绞痛、腹泻、脱水等症状。有经验的食客,在买瓠子时,常会在瓠子头部掐一层皮,放舌尖尝尝,看有没有苦味。
⑦这种苦瓠子常被作家写在文学作品中,用作一种比喻。
⑧《红楼梦》第四十三回中,写贾母要大家凑份子给凤姐过生日,凤姐趁机提醒贾母,让赵姨娘和周姨娘也出一份钱,尤氏写凤姐:“又拉上两个苦瓠子做什么?”这个比喻,用得多贴切、形象,写出了赵姨娘、周姨娘两位半老姨娘的悲苦处境,一个虽有儿有女,却是女儿离心,儿子不肖;另一个,活了半世,一无所有。刻薄狠毒的凤姐还不肯放过她俩,不是克扣她们丫鬟的月例钱,就是借贾母之口,强迫她俩拿出银子凑生日份子。不说命苦,却说“像个苦瓠子”。
⑨瓠子形象肥而长。老舍在他的名著《骆驼祥子》中,也有一段形象的比喻:“他(指祥子)决定去拉车,就拉车去了。赁了辆破车,他先练练腿,第一天没拉着什么钱。第二天的生意不错,可是躺了两天,他的脚脖子肿得像两条瓠子似的,再也抬不起来。他忍受着,不管是怎样的疼痛。他知道这是不能避免的事,这是拉车必须经过的一关。非过了这一关,他不能放胆地跑去。”这里写祥子“脚脖子肿得像两条瓠子”,形象地写出祥子为了生活吃苦耐劳的精神。
瓠种又名窍瓠,是一种比较原始的播种农真。
⑩陕西绥德出土的汉画像石“牛耕图”中,在扶犁人的后面有一小孩,手中所提之物像瓠种,因此推测瓠种可能发明于汉代。
18.(3分)概括选文③至⑥段说明的主要内容。
19.(3分)选文第③段画线句子使用了什么说明方法?有什么作用?
20.(3分)选文中两幅插图有何作用?
21.(3分)奶奶买回瓠子,但不知怎么吃,结合选文内容,请你给奶奶介绍瓠子的吃法。
三、作文(共50分)
22.请以“心里装着阳光”为题写一篇文章。
要求:①文体自选(诗歌除外),题目自拟;②不得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③不少于600字;④文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真实的人名、校名等)。
参考答案
1.(1) liàomiǎn(2) 授予荣誉(3)第③句中的双引号应改为书名号。
【详解】(1)考查给加点字注音。
(1)瞭望:liàowàng,意思指登高远望,特指从高处或远处监视敌情。
(2)缅怀:miǎnhuái,追念;追想。
(2)考查根据拼音写汉字。
(1)shòuyǔ——授予:郑重地给予。
(2)róngyù——荣誉:光荣的名誉。
(3)考查标点符号的使用。
③句“缅怀我的父亲,我写了‘怀念’这篇文章”中的“怀念”是一篇文章的名字,应会使用书名号,而不是双引号。把双引号应改为书名号。
2.气蒸云梦泽波撼岳阳城城阙辅三秦风烟望五津阡陌交通并怡然自乐一日不见如三月兮
【详解】考查默写。注意易错字:蒸、撼、阙、辅、津、阡陌、怡。
3.亚运会场馆设计秉承“绿色、智能、节俭、文明”的理念。 4.示例:表哥你好!10月20日我的一位好朋友过生日,我想送他一个亚运会吉祥物玩偶。听说杭州的亚运会特许商品专卖店可以买到,你能抽空代购一个并寄给我吗,表哥? 5.示例:请问您参赛的最大动力是什么?
【解析】3.考查材料内容概括。
结合材料二“亚运会场馆设计秉承‘绿色、智能、节俭、文明’的理念”概括可得:第十九届亚洲运动会场馆设计秉承“绿色、智能、节俭、文明”的理念。
4.考查情景对话。
示例:表哥你好,10月20日是我一个朋友的生日。听说你住在亚运会场馆附近,杭州亚运会特许商品专卖店可以买到吉祥物玩偶,你能抽时间帮我代购一个并邮寄给我吗?谢谢!
5.考查拟写采访词。
示例:“丘妈”您好,促使您不断前进的动力是什么?
6.(1)朱自清
(2)围绕“文章优美,文笔好,材料丰富众多,但是叙述了很多的鬼神及预言祸福之事违背了征实精神”来回答。
【详解】(1)考查文学常识。
《经典常谈》是朱自清先生对中国一些主要的传统文化经典的梳理和讲解,介绍中国古代文学、历史、哲学经典的启蒙读物,内容包括《说文解字》《周易》《尚书》《诗经》、三礼、《春秋》三传、四书、《战国策》《史记》《汉书》、诸子、辞赋、诗、文,共十三个专题。
(2)考查内容提炼。
根据“但迷信卜筮,所记祸福的预言,几乎无不应验;这却大大违背了征实的精神,而和儒家的宗旨也不合了”“‘左氏艳而富,其失也巫’;‘艳’是文章美,‘富’是材料多,‘巫’是多叙鬼神,预言祸福”可知,文章优美,文笔好,材料丰富众多,但是叙述了很多的鬼神及预言祸福之事违背了征实精神
7.B 8.被贬之后的孤寂落寞、满腔的愁怨;家乡邀远,诗人被贬异乡倍感与故乡疏隔的无奈;与挚友疏隔,思念友人的感伤。
【解析】7.考查对诗歌的理解和赏析。
B.“透露出作者闲适之意”表述错误,应该通过对山城凄清之景的感伤,透露的是作者的别离愁绪;
故选B。
8.考查诗歌情感的理解。
首句“清明”后缀以“时节”二字,即将寒食包括在内。在此时节“出郊原”春游,是宋时风俗。第二句“山城”点明诗人出游的地点。“寂寂”,用叠词渲染周围的环境气氛。“柳”则是带季节气候特征的植物,不但唐人韩诩有“寒食东风御柳斜”名句传世,而且宋人每逢寒食,即以杨柳等物饰于轿顶之上,四垂遮蔽。颔联二句二景:一远一近,一朦胧一清晰,如画家构图,色调和谐,笔触错落有致。在杨徽之笔下,则是“水隔淡烟修竹寺,路经疏雨落花村”,如此色调淡雅、风物凄清之景,与前“寂寂山城”相呼应,与都城寒食时繁华热闹景象形成鲜明的对照,曲折委婉地表达了诗人被贬后的愁思。颈联即景抒情。“天寒”,点出寒食节乍暖还寒的气候特点。“酒薄”,暗示山城的荒僻。自唐至宋,均有寒食扫墓之俗。此时此景,登高见之,倍生思家之念。诗中“易断魂”,由“地迥”和“回首故山千里外”而来,而“难成醉”也与此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尾联之妙,在以问句作结。诗人本有一腔“别离心绪”,喷涌欲出,这里以“向谁言”出之于“露筋骨”之中,仍为唱叹之音,与全诗的基调和谐一致。“故山千里”“别离心绪”可见对家乡的思念以及对友人的怀念(或与友人离别的愁苦)。
9.以……为乐(或:为……高兴)翻卷轻快迅疾的样子 10.(1)青葱的树木,翠绿的藤蔓,蒙盖缠绕,摇曳牵连,参差不齐,随风飘拂。
(2)溪岸的形状像狗的牙齿那样交错不齐,不能够知道它的源头在哪里。 11.石篑数为余言/傅金吾园中梅/张功甫玉照堂故物也/急往观之。 12.甲文通过写小石潭幽深冷寂的景色、气氛(幽深凄凉、凄清等均可,意思相近即可),表达了作者贬官后的孤凄悲凉之情(孤寂、忧伤、悲伤等均可);
乙文描写了西湖的景色,表现出作者不与世俗同流合污、独以自然山水为乐的情感。(表达了作者对自然的喜爱之情,对景色的喜爱之情均可)
【分析】9.考查文言词语理解。
(1)句意:心里为之高兴。乐,以……为乐(或:为……高兴)。
(2)句意:石底有些部分翻卷出来,露出水面。卷,翻卷。
(3)句意:来来往往,轻快敏捷。翕,轻快迅疾的样子。
10.考查文言句子翻译。重点词语有:
(1)翠蔓,翠绿的藤蔓;蒙络摇缀,蒙盖缠绕,摇曳牵连;参差,参差不齐;披拂,随风飘拂;
(2)其,它的;犬牙,像狗的牙齿一样;差互,相互交错;知,知道;源,源头。
11.考查文言句子断句。
句意:石篑多次跟我说:“傅金吾园中的梅花,是张功甫玉照堂中的旧物,应该赶快去观赏。”“石篑数为余言”是主谓语;“张功甫玉照堂故物也”是对前文“傅金吾园中梅”的解释,“急往观之”为其动作,应断为三层。故断句为:石篑数为余言/傅金吾园中梅/张功甫玉照堂故物也/急往观之。
12.考查作者思想感情。
甲文从“四面竹树环合,寂寥无人,凄神寒骨,悄怆幽邃”可知,小石潭的景色是凄清、幽美的;结合作者的经历——被贬永州,不得不游山玩水以排遣心中抑郁,而对小石潭则“以其境过清,不可久居”,足见他心境的凄凉、寂寞,连环境的清幽也易引起他的伤感孤独之情。故表达了作者被贬谪后的孤独、寂寞、凄凉之情。
乙文,本文开篇先总体介绍西湖最美丽的景色:在一年中最美的是春天和月夜,在一天中最美的是日出前和日落后的雾气。然后详写西湖春天的风景,尽管好友石篑催着去其他地方看梅花,但作者还是舍不得离开。此时西湖游人众多,也成为西湖的一道胜景。在最后一部分,作者触景生情,以“此乐留与山僧、游客受用,安可为俗士道哉”一句,感慨世人多是庸俗之辈,只知在白日里来赏玩西湖,而不知道真正的美景是春天月夜下的西湖,在表达对自然之景喜爱的同时,借此表达了作者不与世俗同流合污、独以自然山水为乐的情感。
【点睛】参考译文:
(甲)
我从小丘向西走一百二十多步,隔着竹林,可以听到流水的声音,好像人身上佩带的玉佩、玉环相互碰击发出的声音,心里为之高兴。砍伐竹子,开辟道路,向下看见一个小潭,水格外清凉。小潭以整块石头为底,靠近岸边的地方,石底有些部分翻卷出来,露出水面,成为水中的高地,像是水中的小岛,也有高低不平的石头和小岩石(露了出来)。青葱的树木,翠绿的藤蔓,蒙盖缠绕,摇曳牵连,参差不齐,随风飘拂。
潭中的鱼大约有一百来条,都好像在空中游动,什么依托也没有。阳光直照到水底,鱼的影子映在水底的石上。鱼儿呆呆地一动不动,忽然向远处游去,来来往往,轻快敏捷,好像在和游玩的人逗玩。
向小石潭的西南方望去,(溪水)像北斗星那样曲折,像蛇那样蜿蜒前行,时隐时现。溪岸的形状像狗的牙齿那样参差不齐,不能知道溪水的源头在哪里。
我坐在潭边,四下里竹林和树木包围着,寂静没有旁人。使人感到心神凄凉,寒气透骨,幽静深远,弥漫着忧伤的气息。因为那种环境太过凄清,不能长时间停留,于是记下了这里的情景就离开了。
(乙)
西湖最美的时间是春天的月夜,一天之中最美的时刻是烟雾迷蒙的早晨和山光笼罩的傍晚。这一年春雪很大,梅花受到寒气的抑制,跟杏花、桃花依次开放,更是难得的景观。石篑多次跟我说:“傅金吾家园中的梅,是宋朝张公甫遗留下来的,赶紧去看看吧!”我这时被桃花迷住了,竟然不忍心离开湖上。从断桥到苏堤这一带,绿柳如烟,桃红似雾,弥漫二十多里,到处都传扬着歌声和器乐声,年轻的女子们香汗淋漓,衣着华丽的富家子弟往来不绝,多得像堤边的春草,真是美丽妖艳到极点。但杭州人游湖,限于午、未、申这三个时辰。其实,湖光染绿、暮烟凝聚在山间的佳景都出现在旭日初升、夕阳还未落山之际,(有了它们)才把西湖浓媚的姿态发挥到了极点。月景尤其难以用言语形容,花和柳的情态,山水的容颜和情意,另是一种趣味。这种快乐只留给山僧和游客享受,怎么能讲给那些俗人听呢?
13.(1)渲染气氛。通过写空气潮湿闷热,天气阴天,天幕上铺着灰色的云层,渲染出紧张、压抑的氛围。(2)为下文埋下伏笔。天气闷热,天幕铺着灰色的云层,这为下文彭清林救落水女子埋下伏笔。 14.(1)对文章情节起补充说明的作用,使情节更加完整。补充说明彭清林没有犹豫,救落水女子的缘由,是感受到陌生人及社会的爱心,将爱心传递下去。(2)有助于刻画彭清林的人物形象,历经艰辛依然热爱生活,使其形象更加丰富饱满。(3)突出文章主题,点出爱心的源头。(4)使文章结构紧凑,富于变化,避免平铺直叙。 15.(1)句中加点的“伸”“缩”“活动”“跃”“砸”为彭清林救落水女子下水前和下水时的动作描写,一连串的动作描写刻画出了彭清林毫不犹豫、奋不顾身救人的英勇形象。
(2)这句话表现了彭清林当时虽然害怕,但仍不顾个人安危,将救人放在第一位的心理。 16.(1)善良、英勇、有爱心。彭清林不顾个人安危,毫不犹豫跳下水去救人;接到网友的执意捐款,让网友将捐款捐给教育局。(2)懂得感恩,回馈社会。在接受到藏族大叔的帮助,以及看到杭州车辆主动礼让行人的行为后,心存感动与感恩,认真生活,回馈社会,勇救落水女子。(3)有梦想。不甘平庸,心里始终装着梦想。 17.(1)感受到别人的爱心:彭清林在藏区得到了大叔善意的帮助,在杭州被车辆主动礼让行人的细节打动,因而怀揣美好,心有善意;(2)将爱心传递;他在遇到陌生女子落水时毫不犹豫下水救人,让网友将给他捐赠的十万元捐给县教育局,让孩子们有更好的学习环境,接受更好的教育。传递爱心,帮助他人。
【解析】13.考查环境描写的作用。作答时,需要结合内容与结构两个方面作答。
内容方面:文章第①②段的环境描写交代了当时的环境特点——阴天,空气潮湿闷热,渲染了紧张压抑的气氛;
结构方面:令人感到压抑的环境描写为下文彭清林见到并解救落水女子埋下了伏笔。
14.考查插叙的作用。作答时,需要结合内容与结构两个方面作答。
内容方面:文段三中的插叙部分补充交代了文章情节——彭清林当年在藏区感受到了陌生人的善意,这是彭清林传递爱心的源头,同时也是解救落水女子的原因。生动形象地刻画出彭清林懂得感恩、善良的人物形象;点明了文章主题——将爱心传递。
结构方面;插叙可以使文章避免平铺直叙,使文章富有波澜起伏。
15.考查词句赏析。
(1)加点字词“伸”“缩”“活动”“跃”“砸”都是彭清林救落水女子时的动作描写,这一连串的动作描写生动形象地刻画出了彭清林奋不顾身救人、勇敢善良的人物形象。
(2)根据“怕,当然怕啊,这么高谁不怕呢?”可知,当时彭清林心里也是很害怕的;根据“不假思索”和“但救人要紧,顾不上怕”可知,他不顾个人安危,把救人放在了第一位。
16.考查人物形象概括。分析人物形象时,需要结合文章内容进行概括。
①彭清林在解救落水女子时毫不犹豫,可知他勇敢、善良;
②彭清林拒绝网友的执意捐款,最后让网友将捐款捐给教育局,可知他善良、有爱心;
③彭清林在藏区接受到陌生人的帮助,以及看到杭州车辆主动礼让行人的行为后,心存感动与感恩,认真生活。结合他解救落水女子与捐款给教育局可知,他懂得感恩,回馈社会;
④彭清林去过很多地方,从事过多种职业,可知他不甘平庸,心怀梦想。
17.考查文章内容理解。
首先,需要找到“爱心”的源头。根据文段三中的插叙部分可知,彭清林在藏区得到了陌生人善意的帮助,在杭州被车辆主动礼让行人打动,因而怀揣美好,心有善意;
其次,分析“传递”的具体表现:彭清林在遇到陌生女子落水时毫不犹豫下水救人;让网友将给他捐赠的十万元捐给县教育局,让孩子们有更好的学习环境,接受更好的教育;将之前获赠的部分爱心款,捐赠给二十四名家乡贫困学子。这些都是彭清林传递爱心的具体表现。
综上,可整理得答案。
18.第③段主要说明瓠子的外形特点及它的功用;第④⑤段主要介绍瓠子的吃法;第⑥段主要介绍苦瓠子的危害。(或③—⑥主要介绍瓠子的外形特点、功用、瓠子的吃法及苦瓠子的危害。) 19.列数字、作比较。准确的说明了瓠子的长圆形的外形特点。 20.使用列图表的说明方法,使读者一目了然,直观形象地说明瓠种作为播种农具可能发明于汉代。 21.奶奶:瓠子至少有三种吃法,第一种可以素炒,用刀从中横剖为二,切成薄片,拍两粒蒜片到烧热的锅里爆香,把瓠子片投入翻炒,一盘爽滑清甜的素炒瓠子就做好了;第二种就是烧一锅瓠子汤,败火开胃;第三种是把瓠肉与猪肉或牛肉一同剁馅,包饺子和包子,可香了!另外还能腌制,也能干晒。奶奶,您会了吗?
【解析】18.考查概括内容。
第③段“瓠子的形状一般是长圆形,长者可至一米多。……可作器具用,古时以其老熟干燥果壳作容器,也作药用。它还是制作乐器的重要原材料,其价值不亚于丝竹”主要说明瓠子的外形特点及它的功用;
第④⑤段“瓠子的吃法很多”主要介绍瓠子的吃法;
第⑥段“这种苦瓠子是不能吃的。它含有一种毒素,即便加热热炒后毒素也不易被破坏,误食后,轻度中毒者会口干、头昏、恶心、乏力、嗜睡;重度中毒者则出现恶心、呕吐、腹绞痛、腹泻、脱水等症状”主要介绍苦瓠子的危害。
19.考查说明方法及作用。
第③段画线句子“长者可至一米多”运用了列数字,“它不像葫芦那样,中间有大小两截亚腰”是作比较。准确的说明了瓠子的长圆形的外形特点。使说明更具体,生动形象。
20.考查插图的作用。
选文中两幅插图,一张是瓠的图片,另一张是邮票中小孩手中的瓠,使用列图表的说明方法,使读者一目了然,结合第⑩段“陕西绥德出土的汉画像石‘牛耕图’中,在扶犁人的后面有一小孩,手中所提之物像瓠种,因此推测瓠种可能发明于汉代”分析,直观形象地说明瓠种作为播种农具可能发明于汉代。
21.考查理解内容及表达。
结合文章第⑤段“用刀从中横剖为二,切成薄片,拍两粒蒜片到烧热的锅里爆香,把瓠子片投入翻炒,一盘爽滑清甜的素炒瓠子,便成了夏日开胃菜。有时烧一锅瓠子汤,冷却后盛一碗喝下去,败火开胃,顿觉身心平添几分清爽自在,有一种如沐自然清风的快意。还有人利用瓠子果实柔软多汁的特点,与猪肉或牛肉一同剁馅,包饺子和包子,上灶蒸熟,面皮里面就蕴着一汪汤汁。吃时须在边角先轻轻咬开一个口子,把里面的鲜汁吮吸干净,然后再吃面皮”向奶奶介绍三种吃法:素炒、烧一锅瓠子汤、把瓠肉与猪肉或牛肉一同剁馅,包饺子和包子;注意语言简洁,通俗易懂。
22.例文
心里装着阳光
在我心中,有一束永不熄灭的阳光,它照亮了我生活的每一个角落,让我在困境中看到希望,感受到温暖的力量。这束阳光,便是我珍贵的友谊、温暖的笑脸和甜蜜的赞赏。
友谊如同金色的阳光,洒在我心灵的每一寸土地。记得那次家中的纷争让我痛苦不已,孤独地坐在教室里默默流泪。这时,我的朋友们像天使一样降临在我身边,用他们温暖的话语和坚实的拥抱为我驱散阴霾。他们告诉我:“无论发生什么,我们都会在你身边。”那一刻,我感受到了友谊的力量,它像阳光一样温暖而炽热,让我重新找回了勇气和信心。
笑脸则是我生活中的小太阳,总能在我需要的时候给我带来光明和温暖。每当我遇到困难或挫折时,那些亲切的笑脸总会出现在我面前,给我带来无尽的安慰和鼓励。他们的笑容如同阳光穿透云层,照亮了我前行的道路,让我感受到了生活的美好和希望。
赞赏则是我心中的甜蜜阳光,它让我感受到了自己的价值和成就。尽管我在写作上一直努力追求进步,但过程中难免会遇到挫折和困惑。然而,每当我听到老师和同学们的赞赏时,我的内心都会充满喜悦和自豪。他们的赞赏如同阳光照耀在我的作品上,让我看到了自己的闪光点和潜力,激励我不断前行。
这些友谊、笑脸和赞赏就像一束束温暖的阳光,照亮了我生活的每一个角落。它们让我在困境中看到希望,在挫折中找到力量,在迷茫时找到方向。因此,我将更加珍惜这些宝藏般的情感,让它们永远装在我的心中,成为我不断前行的动力。同时,我也要学会像阳光一样去照耀别人,将这份温暖和力量传递给更多的人。
【详解】考查全命题作文。
1.审题。首先,我们需要注意到题目的关键词是“心里”和“阳光”。这是一个比喻性的题目,要求我们描绘一种内心的积极、乐观、向上的状态。这里的“阳光”并不仅仅指自然界的阳光,更是指一种精神力量,一种能够驱散内心阴霾、带来希望和动力的力量。
2.立意。在立意时,我们应该围绕“心里装着阳光”这一题目,展现自己面对困难、挫折时的乐观态度和坚韧精神。同时,也可以从友谊、笑脸、赞赏等角度入手,阐述这些阳光般的元素如何照亮自己的内心世界,给自己带来力量和希望,挖掘自己内心的阳光,展现自己积极向上的人生态度。
3.构思选材。在构思选材时,我们可以从自己的亲身经历出发,选取一些具体的事例来阐述友谊、笑脸、赞赏等阳光般的元素如何照亮自己的内心世界。这些事例可以是学习、生活、家庭、社会等方面的,只要能够真实、生动地展现自己内心的阳光即可。还可以运用一些修辞手法和表达方式,如比喻、排比等,来增强文章的表现力和感染力。例如,可以将友谊比作金色的阳光,将笑脸比作穿透云层的阳光,将赞赏比作照耀在作品上的阳光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