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2025学年八年级语文下册第五单元测试卷(统编版)(含答案)

文档属性

名称 2024-2025学年八年级语文下册第五单元测试卷(统编版)(含答案)
格式 docx
文件大小 46.6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5-02-09 14:54:12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2024-2025学年八年级语文下册单元测试
第五单元
注意事项:
1.试卷满分:120分,考试时间:150分钟。答题前,请考生在答题卡规定的位置上填写好自己的姓名、班级、考号等信息,所有题目必须在答题卡上作答,在试卷上作答无效。。
2.选择题、判断题必须使用2B铅笔填涂答案,非选择、判断题必须使用黑色墨迹签字笔或钢笔答题,请将答案填写在答题卡规定的位置上。
3.考试结束后将试卷和答题卡一并交回。
一、积累运用(共22分)
保护生态在行动。2024年3月15日,湖北启动长江“春季护渔”区域会战。请阅读下文,完成1-3题.
在各拉丹冬以东几公里处有牛粪可捡的草坝子上,我们搭起牛毛帐篷。安托师傅他们从崖底冰河里背回大冰块,我们喝上了长江源头的水。海拔接近六千米,力大如牛的安托师傅做起活儿来也不免气冲斗牛。他说自己是海拔低些的聂荣县人,所以不很适应。我就更不在话下了①此刻倒霉迹象接踵而至,频频小震酝酿着某一两次大地震②手背生起冻疮,肩背脖颈疼痛得不敢活动,连夜高烧,不思饮食③活动时只能以极轻极慢的动作进行④犹如pīlì舞的“太空步”。
1.(2分)根据拼音写汉字,或给加点字注音。
(1)pīlì (2)接踵而至
2.(2分)下列依序填入文段横线的标点符号,完全正确的一项是( )
A.①逗号 ②分号 ③冒号 ④破折号
B.①逗号 ②句号 ③分号 ④破折号
C.①句号 ②逗号 ③省略号 ④冒号
D.①句号 ②冒号 ③省略号 ④逗号
3.(2分)材料中有一个成语使用不当,请找出来并改正。
_______改为_______
4.(6分)5月18日,中宣部和国家新闻出版广电总局联合召开大会,为新华书店庆祝80岁生日。新华书店已成为中国的“文化符号”。近期,新华书店准备开展一次以“传播先进文化,培育读书风尚”为主题的读书活动,请你以志愿者的身份完成下列任务。
材料一:
一个不大的书店;一个安静的角落;一个小小的身影;一脸专注的神情。从孔子到鲁迅,从散文到诗歌,从连环画到章回体。在一个个平凡的新华书店里,多少儿童尽享阅读的乐趣,从天真孩童长成热血青年……
材料二:
新中国成立之初,新华书店发行的图书为扫除数以亿计的文盲(不识字的成年人)起着重要的作用;上世纪70年代末,中断了十年的高考刚恢复,新华书店帮助考生走出知识荒漠,改变了他们的命运;今天,新华书店是我们中学生开阔视野、认识世界的窗口。
材料三:
为响应国家“全民阅读”的倡导,新华书店先后开展了新华大讲堂、爱心阅读、征文比赛等各种各样的阅读活动,通过各种公益读书活动,大力推动书香社会建设。
(1)【历史回顾】请探究以上三则材料,概括八十年来新华书店发挥的第二个重要作用,20字以内。
①陪伴儿童成长;
②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③推动了书香社会的建设
(2)【爱上阅读】书店将开辟一个阅读体验专区,请你写一小段话,鼓励人们到这里进行阅读体验。(要求:至少运用一种修辞手法)
5.(10分)积累诗文名句。
(1)《桃花源记》里桃花源的人们自述来到桃花源的原因是:_______,_______,不复出焉,遂与外人间隔。
(2)《诗经·子衿》中运用夸张的修辞手法,让主人公的内心独白造成主观时间和客观时间反差的诗句是:_______,_______。
(3)《诗经· 关雎》中使用起兴手法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
(4)《望洞庭湖赠张丞相》中描写洞庭湖澎湃激荡的博大气势的诗句是:_______,_______。
(5)请写出一联与雨有关的诗句:_______,_______。
二、阅读(共48分)
(一)名著阅读
6.(4分)《经典常谈》是朱自清先生为中学生撰写的一部介绍我国传统文化经典的著作,叶圣陶曾说,读《经典常谈》,切不可死记硬背“书籍名,作者名,作者时代,书籍卷数”这类“不能叫学生得到真实的受用”的知识。那应该用怎样的读书方法读这部经典作品呢?请以《经典常谈》为例,介绍这种读书方法。
(二)诗歌鉴赏
(4分)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下面小题。
旅夜书怀
杜甫
细草微风岸,危樯独夜舟。星垂平野阔,月涌大江流。
名岂文章著,官应老病休。飘飘何所似?天地一沙鸥。
【注】诗作于唐代宗永泰元年(765),诗人由华州解职离成都去重庆途中。全诗流露了诗人奔波不遇之情。
7.(2分)诗歌颔联“_______”和“_______”两字赋予景物以强烈的动感,突出了舟中观景的典型特征,使人有身临其境之感。
8.(2分)请结合诗句,简要分析尾联使用的表现手法及作者表达的感情。
(三)文言文阅读
(14分)阅读【甲】【乙】两段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甲】从小丘西行百二十步,隔篁竹,闻水声,如鸣珮环,心乐之。伐竹取道,下见小潭。水尤清冽。全石以为底,近岸,卷石底以出,为坻,为屿,为嵁,为岩。青树翠蔓,蒙络摇缀,参差拔拂。
潭中鱼可百许头,皆若空游无所依,日光下澈,影布石上。佁然不动,俶尔远逝,往来翕忽,似与游者相乐。
潭西南而望,斗折蛇行,明灭可见。其岸势犬牙差互,不可知其源。
坐潭上,四面竹树环合,寂寥无人,凄神寒骨,悄怆幽邃。以其境过清,不可久居,乃记之而去。
(节选自《小石潭记》)
【乙】从山门右折,得石径。数步,闻疾雷声,心悸。山僧曰:“此瀑声也。”
疾趋度石罅①瀑见。瀑行青壁间,撼山掉②谷,喷雪直下,怒石横激③如虹,忽卷掣折④而后注,水态愈伟,山行之极观也。
游人坐欹⑤岩下望,以面受沫,乍若披丝,虚空皆纬,至飞雨泻崖,而犹不忍去。
暮归,各赋诗。所目既奇,思亦变幻。
(节选自《观第五泄记》)
【注释】①罅(xià):缝隙,裂隙。②掉:撼动。③怒石横激:突兀的岩石横拦瀑布,激起水花。④掣折:转折。⑤欹:斜靠。
9.(4分)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词。
(1)日光下澈 (2)凄神寒骨
(3)闻疾雷声 (4)而犹不忍去
10.(4分)用现代汉语翻译下列句子。
(1)斗折蛇行,明灭可见。
(2)水态愈伟,山行之极观也。
11.(2分)用“/”给下面的句子断句(断两处)
疾趋度石罅瀑见
12.(4分)甲、乙两文写水,突出了水的不同特点。其中甲文突出了水的_______的特点,乙文突出了水的_______的特点。(用原文中的一个词回答)两文都运用了借景抒情的写作手法,甲文表达了作者的感情,乙文表达了作者_______的感情。(用自己的语言概括)
(四)现代文阅读
(14分)阅读下面文字,回答问题。
一条信息
①灯火阑珊,我放下深蓝的窗帘,如天空上洒下镶满星星的夜幕。整理完桌椅,将凌乱的书脊归齐,我拖着疲惫的脚步,开启下班前最后一项工作——翻阅留言本。
②一段段文字,乏善可陈地在老旧死板的格框上跳跃,跃过我不耐烦的手指。我又一次想起父亲的话:“图书管理员是心灵的整理者,书籍是最丰美的宝库。”啧,老掉牙的心灵鸡汤。这是个数字化信息时代,还有几个人会在图书馆端坐呢?五花八门的电子信息早让人乐不思蜀、谁又在意这泛着霉斑味儿的故纸堆?
③漫不经心地想着,一条信息却稚拙而朴实地撞入了我的视线。少见的一大段文字。字体并不好看、像是墙根下莽头莽脑的野草、却有着丰厚圆润、汁水饱满而青绿的叶片。
④“我来东莞打工十余年了,有幸结识莞书图书馆,我要有休憩时间便来此读书,我喜欢读书,书是最有益而无害的东西,读书使人明理……”
⑤我疑惑地仔细阅读,本来空无一物的大脑却不由自主地勾勒出了对方的图景:一身褪了色的阴丹土林蓝工装,总是粗糙如穿山甲皮却洁净的一双手,有点掉色的旧眼镜腿上缠了几圈乳白的医用胶布,微秃的额头下有一双专注的眼睛……陌生的信息迅速幻化成熟悉的人像,这不是常来读书的李大哥吗?
⑥他像是我的另一个同事,总是无声地、长久地浸润在这里的一角。任由雨季的芭蕉暗湿影把玻璃上的人影也浸透,任由斜阳下的晚霞把手中的书页点燃。可不是,七八年了!我恍然惊觉、七八年来,李大哥竟日日随我被稀拉的灯火与人声唤出这个图书馆,随我在图书架边逡巡……直至此时,沉默才被这条信息打破。我仿佛坠入了一条奔流汹涌、浪涛如雪的河,而这河流在我身边滴了太久,我却因为忧烦和固执而对它一无所知。这是一个人心中的书声。
⑦我恍神,半晌才定定地看下去:“但如今疫情下,我难以找到工作,只得返回湖北,思痛惜别……祝莞书图书馆越办越好,识惠莞书,识惠人民!”
⑧我的心猛然一沉,突然意识到李大哥果然好几日没来,我拿起本子,拔腿就往办公室跑去,急于下班之心早已烟消云散,无暇顾及。
⑨一周后,随着李大哥的留言在我馆官博登出,转发火热,一天傍晚,李大哥穿着崭新的社区工装特意登门道谢,一家物业公司有感于他的留言,给了他一份保安工作。面对李大哥的躬身和谢意。我忙扶住他,郑重地道:“不,大哥,我感谢你才对。”
⑩谢谢你的一条信息,让我醒悟。父亲的话不过是一时的鸡汤,而我在故步自封的怒气里还自我禁锢太久。谢谢你的一条信息,让我相信,书籍的殷实不会被电子时代抛下,二者互为前行的帆、定底的锚。
窗外,晚星依然温柔,照耀着霓虹斑斓的城市,与书本下脉脉的心灵之河。
13.(3分)题目“一条信息”的作用是什么?
14.(3分)赏析画线句子。
少见的一大段文字,字体并不好看,像是墙根下莽头莽脑的野草,却有着丰厚圆润、汁水饱满而青绿的叶片。
15.(4分)文章第⑧自然段写道:“我拿起本子,拔腿就往办公室跑去,急于下班之心早已烟消云散,无暇顾及。”猜想一下:“我”去干什么了?
16.(4分)文章的细节描写非常细腻真切,试选一处加以分析。
(12分)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下面小题。
唐宋大诗人诗中的物候
竺可桢 宛敏渭
①我国古代相传有两句诗说道:“花如解语应多事,石不能言最可人。”但现在看来,石头和花卉虽没有声音和语言,却有它们自己的一套结构组织来表达它们的本质。自然科学家的任务就在于了解这种本质,使石头和花卉能说出宇宙的秘密。正如贾思勰在《齐民要术》里所指出的那样:杏花开了,好像它传语农民赶快耕土;桃花开了,好像它暗示农民赶快种谷子。春末夏初布谷鸟来了,农民知道它讲的是什么话:“阿公阿婆,割麦插禾。”从这一角度看来,花香鸟语都是大自然的语言,重要的是我们要能体会这种暗示,明白这种传语,从而理解大自然,改造大自然。
②明末的学者黄宗羲说:“诗人萃天地之清气,以月、露、风、云、花、鸟为其性情,其景与意不可分也。月、露、风、云、花、鸟之在天地间,俄顷灭没,而诗人能结之不散。常人未尝不有月、露、风、云、花、鸟之咏,非其性情,极雕绘而不能亲也。”换言之,月、露、风、云、花、鸟乃是大自然的一种语言,从这种语言可以了解到大自然的本质,即自然规律。而大诗人能掌握这类语言的含义,所以能编为诗歌而传之后世。
③唐白居易十五岁时,曾经写过一首咏芳草的诗:“离离原上草,一岁一枯荣。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诗人顾况看到这首诗,大为赏识。一经顾况的宣传,这首诗便被传诵开来。这四句古诗指出了物候学上两个重要规律:第一是芳草的荣枯,有一年一度的循环;第二是这循环是随气候转移的,春风一到,芳草就苏醒了。
④在温带的人们,经过一个寒冬以后,就希望春天的到来。但是,春天来临的指标是什么呢?这从许多唐、宋人的诗中可以找到答案。李白诗:“东风已绿瀛洲草,紫殿红楼觉春好。”王安石晚年住在江宁,有句云:“春风又绿江南岸,明月何时照我还?”宋洪迈在《容斋续笔》中指出:王荆公写这首诗时,原作“春风又到江南岸”,经推敲后,认为“到”字不合意,改了几次才下了“绿”字。李白、王安石他们在诗中统用“绿”字来象征春天的到来,A.到如今,在物候学上,花木抽青也还是春天重要指标之一。王安石这两句诗的妙处,还在于能说明物候是有区域性的。若把这首诗哼成“春风又绿河南岸”,就很不恰当了。因为在大河以南开封、洛阳一带,春风带来的象征,黄沙比绿叶更有代表性。
⑤唐宋诗人对于候鸟,也给以极大注意。他们初春留心的是燕子,暮春、初夏注意的在西南是杜鹃,在华北、华东是布谷。B.如杜甫晚年入川,对于杜鹃鸟的分布,在《杜鹃》诗中说得很清楚:“西川有杜鹃,东川无杜鹃……杜鹃暮春至,哀哀叫其间……”
⑥南宋诗人陆游,在七十六岁时作《初冬》诗:“平生诗句领流光,绝爱初冬万瓦霜。枫叶欲残看愈好,梅花未动意先香……”这证明陆游是留心物候的。他不但留心物候,还用以预告农时,如《鸟啼》诗可以说明这一点:“野人无历日,鸟啼知四时。二月闻子规,春耕不可迟。三月闻黄鹂,幼妇悯蚕饥。四月鸣布谷,家家蚕上簇。五月鸣鸦舅,苗稚忧草茂……”陆游可称为能懂得大自然语言的诗人。
⑦我们从唐宋诗人所吟咏的物候也可以看出物候是因地而异、因时而异的。换言之,物候在我国南方与北方不同,东部与西部不同,山地与平原不同,而且古代与今日不同。为了了解我国南北、东西、高下不同,古今时间不同而有物候的差异,必须与世界其他地区同时讨论,方能收到相得益彰之效。
17.(4分)作者从唐宋大诗人的诗中发现了物候变化的哪些规律?
18.(4分)文中第②段划线句主要运用了什么说明方法,有何作用?
19.(4分)请结合A、B处句子,简要分析本文的语言特点。
A.到如今,在物候学上,花木抽青也还是春天重要指标之一。
B.如杜甫晚年入川,对于杜鹃鸟的分布,在《杜鹃》诗中说得很清楚:“西川有杜鹃,东川无杜鹃……杜鹃暮春至,哀哀叫其间……”
三、作文(共50分)
20.成长岁月,总有一些物、一些人、一些事陪伴我们,或给予我们温暖,或给予我们力量,或帮助我们明事理……
请以“一路风景陪我走”为题,写一篇文章。
要求:①把题目填写完整,写出真情实感;②除诗歌外,文体不限;③不少于600字;④文中不得出现真实的地名、校名和人名;⑤书写要正确、规范、美观。
参考答案
1.霹雳 zh ng 2.D 3.气冲斗牛气喘吁吁
【解析】1.考查字音字形。
霹雳(pīlì):一种强烈的雷电现象,发生于云层与地面之间,引发巨大的响声,危害人畜、建筑物等。现多形容突然发生的、带给人巨大打击的事件;
接踵而至(jiēzhǒngérzhì):指人们前脚跟着后脚,接连不断地来。形容来者很多,络绎不绝。
2.考查标点符号的使用。
结合“我就更不在话下了①”可知,这里的话语意思已经表达完了,故应在①处填入句号;
结合“此刻倒霉迹象接踵而至,频频小震酝酿着某一两次大地震②手背生起冻疮,肩背脖颈疼痛得不敢活动,连夜高烧,不思饮食③”可知,“手背生起冻疮,肩背脖颈疼痛得不敢活动,连夜高烧,不思饮食”是对“倒霉迹象接踵而至”进行说明,且倒霉迹象很多,故在②处填入冒号,在③处填入省略号;
结合“活动时只能以极轻极慢的动作进行④犹如pīlì舞的‘太空步’”可知,④后面的“太空步”是在“对极轻极慢的动作”进行说明,故在④处填入逗号。
故选D。
3.考查成语的使用。
结合“海拔接近六千米,力大如牛的安托师傅做起活儿来也不免气冲斗牛。他说自己是海拔低些的聂荣县人,所以不很适应”可知,“气冲斗牛”放在此处,前后矛盾。“气冲斗牛”形容怒气冲天或气势很盛;句中是用于形容在高海拔下安托师傅做起活儿也上气不接下气,故应使用“气喘吁吁”。
4.(1)满足不同时期不同人群对知识的需求
(2)示例:如果你久违了书籍,请你用几分钟时间打开一本书,用几分钟时间读几行字,你会有一种久违的感受,有一中别样的体验,请打开一页书吧。
【详解】(1)考查学生概括材料的能力。
材料二中,“新中国成立之初”“上世纪70年代末”“今天”表明“不同时期”,“扫除数以亿计的文盲”“帮助考生走出知识荒漠,改变了他们的命运”“开阔视野、认识世界的窗口”表明新华书店满足不同人群对知识的需要,因此材料二可概括为“新华书店满足不同时期不同人群对知识的需求”。
(2)考查学生口语交际能力。
此题解答,要做到语意通顺,内容以鼓励为主,运用上一种修辞手法。
如:亲,来这里坐坐吧!在这里你会得到心灵的享受。闻一缕书香,读一篇美文,享一段时光。何乐而不为?
5.自云先世避秦时乱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一日不见如三月兮关关雎鸠在河之洲气蒸云梦泽波撼岳阳城水光潋滟晴方好山色空濛雨亦奇
【详解】考查名篇背诵。注意易错字词:避、率、邑、兮、雎鸠、洲、撼。(5)题写出一联与雨有关的诗句即可,如:沾衣欲湿杏花雨,吹面不寒杨柳风。
6.示例:可采用选择性阅读法。因为选择性阅读针对性强,目的明确,可以选择自己需要的,或感兴趣的。我可以先从史记读起。说起《史记》《汉书》,真是无人不知,无人不晓。一是因为这两部书是最早的有系统的历史,可称为正史的源头;二是因为这两部书都成了文学的经典。这样的阅读会受到很强的阅读效果,增强了趣味性和知识性。
【详解】考查名著阅读方法。
《经典常谈》是朱自清编撰的国学研究专著,原名《古典常谈》。该书是学术性的普及读物,全书一共十三篇,每一篇都是专题研究的成果。它按照传统的经史子集的顺序,把中国古代重要文献典籍的基本知识,用简练明晓的文字加以介绍,真正做到了深入浅出。叶圣陶先生在为1980年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重印本书写的序里说,全书字里行间表现出作者那种嚼饭哺人的孜孜不倦的精神。从建设精神文明、提高全民族的科学文化水平来说,当代该书无疑仍能起很好的作用。
阅读名著,可采取快速阅读、选择性阅读、精读与跳读相结合等方法。结合《经典常谈》的相关内容,介绍自己在阅读这部名著时采取的阅读方法以及阅读后的收获即可。
示例:我采用精读与跳读相结合方法。首先根据自己的兴趣跳读,如读了《春秋》与春秋五霸,《战国策》与战国策士等等之后,再读《史记》,然后对《史记》进行精读。通过这种方式,不仅了解了古代的历史全貌,还能深入理解春秋、战国的历史事实,有助于深入理解《曹列论战》《邹忌讽齐王纳谏》等经典文言文。阅读《经典常谈》,还可以使用选择性的组合阅读方法,从中挑选自己最感兴趣的篇目作为切入点进行阅读。《诗经第四》介绍了我国最早的诗歌总集——《诗经》,并且介绍了它的解读方法,它是中国诗歌现实主义的源头。《辞赋第十一》介绍屈原生平及《楚辞》的发展过程,屈原他因遭贵族排挤诽谤,被先碰旁后流放至汉北和沅湘流域。楚国郢都被秦军攻破后,自沉于泪罗江,以身殉楚国。屈原的《楚辞》是中国诗歌浪漫主义的源头。《诗第十二》汉武帝立乐府,采集代、赵、秦、楚的歌谣和乐谱,以备传习唱奏。汉末,一般文体都走向整炼一路。晋代诗逐渐排偶化、典故化,玄言诗兴盛。唐代谐调发展,成立了律诗绝句。宋初的诗专学李商隐,末流只知道典故对偶。南宋的三大诗家都是从江西派变化出来的。介绍中国古代诗歌发展脉络,同时也介绍了《楚辞》对后代诗歌的影响。将这三篇组合阅读,可以让我们对中国古代诗歌有一个更完整的了解。
7. “垂” “涌” 8.运用比喻手法(设问/借景抒情),把四处漂泊的自己比作在天地之间飘零的沙鸥(结合文本分析),抒发了生命渺小、难以把握的感情;对自己命运的哀叹之情;漂泊无依的悲伤之感(任意2点即可,其他意对即可)。
【解析】7.考查诗歌用字的赏析。大江之中,江水浩浩荡荡东流,一轮明月映照在江水中,随着江水的流动而浮荡着。岸上星垂,舟前月涌,用“星垂”来描写原野的广阔,用“月涌”来形容大江的东流,形象而细致地描绘了江上的夜景。唯有在广阔的原野上才可感到“星垂”;唯其“星垂”,才能见出原野的广阔。而大江中有“月涌”,才能反映出江水的流动;也只因江水的流动,才能感到“月涌”。“星垂”、“月涌”是以细腻称阔大的手法,首四句塑造了一个宏阔非凡宁静孤寂的江边夜境。“垂”和“涌”赋予景物以强烈的动感,突出了舟中观景的典型特征,使人有身临其境之感。
8.考查赏析诗句。“飘飘何所似,天地一沙鸥”:唉,我这飘泊江湖之人何以相比?活像是漂零天地间一只孤苦沙鸥。诗人即景自况以抒悲怀。水天空阔,沙鸥飘零;人似沙鸥,转徙江湖。这一联借景抒情,深刻地表现了诗人内心飘泊无依的感伤,真是一字一泪,感人至深。答题时,先答出手法,如比
9.(1)穿透(2)使……(感到)凄凉(3)听见(4)离开 10.(1)(溪水)像北斗星那样曲折,像蛇那样蜿蜒前行,时隐时现。
(2)水的气势更加雄壮,是(游人)沿着山路行走看到的最壮观的景象了。 11.
疾趋/度石罅/瀑见 12.清伟(或“奇”)甲文表达了作者被贬谪后的孤独、寂寞、凄凉。乙文表达了作者对大自然的喜爱、赞美之情。
【分析】9.考查文言实词的理解和掌握。
(1)句意:阳光直照(到水底)。澈:穿透;
(2)句意:使人感到心情凄凉,寒气入骨。凄:使……(感到)凄凉;
(3)句意:听到迅雷般的轰鸣声。闻:听到;
(4)句意:还留恋不想回去。去:离开。
10.考查文言句子的翻译。作答此题,要遵循“字字有落实,直译意译相结合,以直译为主”的原则。注意特殊句式和词类活用。
(1)重点词语:斗:像北斗星那样,名词作状语;蛇:像蛇那样,名词作状语;明灭可见:时而看得见,时而看不见。
(2)重点词语:态:气势;愈:更加;伟:雄壮;山:沿着山路,名词作状语;极观:最壮观的景象。
11.考查文言句子的断句能力。作答此题,先翻译句子,再根据句意或句子结构句读。
句意:快步走去,迈过一块石头缝隙,就看见了瀑布。本句为省略句,省略了主语“我”。语句中“疾趋”“度石罅”“瀑见”表示的是三个连续的动作。故断句为:疾趋/度石罅/瀑见。
12.考查对文言内容和思想情感的理解。
第一空:甲文“潭中鱼可百许头,皆若空游无所依,日光下澈,影布石上”,正面写水,侧面写出了水清;
第二空:乙文“瀑行青壁间,撼山掉谷,喷雪直下,怒石横激如虹,忽卷掣折而后注,水态愈伟,山行之极观也”,可提炼“伟”或概括为“奇”。
第三空:甲文写于柳宗元贬官之后。作者为排解内心的愤懑之情,常常不避幽远,伐竹取道,探山访水。然而美好的山水并没有完全改变他的心情,“以其境过清,不可久居,乃记之而去”表现了作者被贬谪后的孤独、寂寞、凄凉之情。第四空:乙文作者写瀑布奇观,“犹不忍去”“暮归,各赋诗”,表达了作者对大自然的喜爱、赞美之情。
【参考译文】【甲】从小丘向西走一百二十多步,隔着竹林,可以听到水声,就像人身上佩带的珮环相碰击发出的声音,心里为之高兴。砍倒竹子,开辟出一条道路(走过去),沿路走下去看见一个小潭,潭水格外清凉。小潭以整块石头为底,靠近岸边,石底有些部分翻卷过来露出水面。成为了水中高地、小岛、不平的岩石和石岩等各种不同的形状。青翠的树木,翠绿的藤蔓,遮掩缠绕,摇动下垂,参差不齐,随风飘拂。
潭中的鱼大约有一百来条,都好像在空中游动,什么依靠都没有。阳光直照(到水底),(鱼的)影子映在石上,呆呆地(停在那里)一动不动,忽然间(又)向远处游去了,来来往往,轻快敏捷,好像和游玩的人互相取乐。
向小石潭的西南方望去,(溪水)曲曲折折,(望过去)一段看得见,一段又看不见。两岸的地势像狗的牙齿那样相互交错,不能知道溪水的源头。
我坐在潭边,四面环绕合抱着竹林和树林,寂静寥落,空无一人。使人感到心情凄凉,寒气入骨,幽静深远,弥漫着忧伤的气息。因为这里的环境太凄清,不可长久停留,于是记下了这里的情景就离开了。
【乙】从五泄寺的大门往右拐,有一条石头小路。走几步便听到迅雷般的轰鸣声,心里感到害怕。山上的僧人解释道:“这是瀑布的声音。”
快步走去,迈过一块石头缝隙,就看见了瀑布。瀑布在青壁间落下,震撼着山谷,仿如笔直向下喷出雪花一样,突兀的岩山横拦瀑布,激起水花,就像彩虹,拍到岸边水浪突然卷起来然后才落回水中,水的气势更加雄壮,是游人看到的最壮观的景色了。
游人们坐在倾斜的岩石下方抬头望,用自己的脸接住迸起的水沫,开始就像一丝凉线,空空的都像编织物的横线,到了飞雨泻崖,还留恋不想回去。
傍晚归来,游人们各自写诗赞叹。所看到的景色已经非常绮丽,回想起来更加变幻莫测。
13.①作为文章的线索,贯穿全文;②设置悬念,吸引读者;③暗示文章中心。 14.运用比喻的修辞,把文字比作墙根的野草,生动形象地写出了文笔的丰厚圆润、与众不同。 15.示例:“我”去把李大哥的留言在图书馆官博登出。 16.示例:“一段段文字,乏善可陈地在老旧死板的格框上跳跃,跃过“我”不耐烦的手指”生动形象地写出“我”对工作的厌烦,认为数字信息时代,没有人在图书馆端坐,与下文“我”的思想转变形成对比。
【解析】13.考查标题作用。本文讲述了作为图书馆管理员的“我”在翻阅留言本时,无意间发现了一条来自常客李大哥的留言信息。这条信息表达了李大哥对读书的热爱和因疫情失业的困境,以及对图书馆的深深感激和美好祝愿。受到这条信息的触动,“我”开始反思自己对工作的态度和对传统阅读的看法,并帮助李大哥找到了一份新工作。最后,“我”感谢这条信息让自己醒悟,并坚信书籍的价值不会被电子时代所替代。文章通过这一故事,展现了阅读的魅力和图书馆在人们生活中的重要地位。
题目“一条信息”在文章中的作用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线索作用:这条信息贯穿全文,成为故事的线索。从发现信息开始,到对信息的思考和感受,再到信息带来的改变和影响,整篇文章都围绕这条信息展开,使得文章结构紧凑,情节连贯。
揭示主题:这条信息不仅表达了李大哥对读书的热爱和对图书馆的感激,也体现了图书馆在人们生活中的重要性和价值。通过这条信息,作者表达了对书籍和阅读的重视,以及对电子时代冲击下传统阅读的坚守和信念。
激发读者兴趣:题目中的“一条信息”设置悬念,能够激发读者的好奇心和阅读兴趣,引导读者跟随作者的笔触,一起探究这条信息背后的故事和意义。
14.考查赏析句子。
画线句子“少见的一大段文字,字体并不好看,像是墙根下莽头莽脑的野草,却有着丰厚圆润、汁水饱满而青绿的叶片”采用了生动的比喻手法,将李大哥的文字与墙根下的野草相比较,形象地描绘出文字虽然外观并不美观,但内在却蕴含着丰富的情感和思想。
15.考查内容理解。
根据文章第⑧段的描述,“我”拿起本子,拔腿就往办公室跑去,急于下班之心早已烟消云散,无暇顾及。可以猜想,“我”去办公室的目的很可能是为了尽快处理李大哥的留言,或者采取一些行动来帮助他。
结合第⑨段中“一周后,随着李大哥的留言在我馆官博登出,转发火热,一天傍晚,李大哥穿着崭新的社区工装特意登门道谢,一家物业公司有感于他的留言,给了他一份保安工作”可知,“我”去把李大哥的留言在图书馆官博登出。
16.考查内容理解和句子赏析。开放性试题,答案不唯一。找出一处细节描写的句子,加以赏析即可。
示例:第⑥自然段,作者通过细腻的笔触刻画了李大哥在图书馆阅读时的情景:“他像是我的另一个同事,总是无声地、长久地浸润在这里的一角。任由雨季的芭蕉暗湿影把玻璃上的人影也浸透,任由斜阳下的晚霞把手中的书页点燃。”这段文字通过描绘李大哥在图书馆长时间阅读的画面,展现了他对读书的热爱和专注。其中,“无声地、长久地浸润在这里的一角”这句话生动形象地表现了李大哥沉浸在书海中的情景,他仿佛成为了图书馆的一部分,与这里的环境融为一体。接下来的“任由雨季的芭蕉暗湿影把玻璃上的人影也浸透,任由斜阳下的晚霞把手中的书页点燃”则进一步通过环境描写,渲染出李大哥阅读的氛围。雨季的芭蕉和暗湿影为画面增添了一抹湿润的气息,而斜阳下的晚霞则营造出一种温暖而宁静的氛围。在这样的环境中,李大哥手中的书页仿佛被晚霞点燃,散发出迷人的光芒,这也暗示着阅读给他带来的精神享受和启迪。
17.①芳草的枯荣有一年一度的循环,春风一到,芳草就苏醒;②绿是春天来临的标志;③物候因地而异、因时而异。(物候在我国南方与北方不同,东部与西部不同,山地与平原不同,而且古代与今日不同) 18.作比较,将诗人和常人加以比较,突出强调说明了诗人因性情能使月、露、风、云、花、鸟等俄顷灭没的事物结之不散的特点,使说明更加具体、深刻。 19.①准确性。作者以“重要指标之一”等限定性词语,表现花木抽青是春天重要指标,但不是唯一指标,用词准确,表意清晰,符合科学事实。②生动性。引用杜甫的诗句,说明诗人们对候鸟的关注因区域不同而关注对象不同,不进行枯燥介绍,而是采用生动形象的诗句进行说明,能够引起读者阅读兴趣,也使说明内容易于为读者接受。
【解析】17.考查对文本内容的概括。
根据第③段“这四句古诗指出了物候学上两个重要规律:第一是芳草的荣枯,有一年一度的循环;第二是这循环是随气候转移的,春风一到,芳草就苏醒了”得出:芳草有一年一度的循环,春风一到芳草就苏醒;
根据第④段李白“东风已绿瀛州草,紫殿红楼觉春好。”和王安石的“春风又绿江南岸,明月何时照我还?”分析,发现“绿是春天来临的标志”;
根据第⑤段杜甫的《杜鹃》和第⑥中陆游的《初冬》《鸟啼》等诗中发现“物候因地而异、因时而异”。
18.考查说明方法及作用,
根据“诗人萃天地之清气……而诗人能结之不散。常人……”分析,将诗人和常人加以比较,故采用了作比较的说明方法,结合“而大诗人能掌握这类语言的含义,所以能编为诗歌而传之后世”分析,突出强调说明了诗人因性情能使月、露、风、云、花、鸟等俄顷灭没的事物结之不散的特点,使说明更加具体、深刻。
19.考查说明文的语言特点。
A句:运用“重要指标之一”等限定性词语,表明“花木抽青”是春天的一个重要指标,但不是唯一指标,春天还有其他的重要指标,“之一”一词用词准确,体现了说明文语言准确性特点。
B句:结合第⑦段“我们从唐宋诗人所吟咏的物候也可以看出物候是因地而异、因时而异的。换言之,物候在我国南方与北方不同,东部与西部不同,山地与平原不同”分析,引用杜甫的诗句“西川有杜鹃,东川无杜鹃……杜鹃暮春至,哀哀叫其间……”生动形象的说明,能够引起读者阅读兴趣,说明诗人们对候鸟的关注因区域不同而关注对象不同。体现了说明文语言的生动性。
20.例文:
一路风景陪我走
那是一个阴沉沉的午后,乌云密布,仿佛随时都会倾泻下大雨。我独自走在回家的小路上,心情也如同这天气一般,沉重而压抑。
路边的树木在风的吹拂下摇曳不定,发出沙沙的声响,仿佛是它们在低声诉说着什么。路上的行人匆匆忙忙,每个人都急于赶回家,避开即将到来的暴雨。
就在这时,我注意到前方有一个小男孩,他蹲在地上,双手紧紧抱着膝盖,似乎在哭泣。我心中不禁涌起一股同情之情,决定走过去看看。
走近一看,我发现这个小男孩的眼睛红肿,泪水还在不停地流淌。他穿着一件破旧的衣服,脚上穿着一双磨破的鞋子,看上去十分可怜。我蹲下身来,轻声问道:“小朋友,你怎么了?为什么一个人在这里哭呢?”
小男孩抬起头,用那双红肿的眼睛看着我,哽咽着说道:“我……我迷路了,找不到回家的路了。”
我心中一紧,连忙安慰他道:“别怕,别怕,我帮你找家人,好吗?”
小男孩点了点头,眼中闪过一丝希望的光芒。
就在这时,天空突然下起了大雨。雨点像断了线的珠子一样,不断地从天空中落下来,打在我和小男孩的身上。我赶紧脱下外套,披在小男孩的身上,然后牵着他的手,快速地往前方的一座小亭子跑去。
我们躲在亭子里,雨水顺着亭子的檐角滴落下来,形成了一道道水帘。小男孩紧紧地依偎在我的身边,他的小手紧紧地握着我的手,仿佛找到了依靠。
我拿出手机,想要报警寻求帮助。就在这时,一位中年妇女急匆匆地跑了过来,她的脸上满是焦急和担忧。她一看到小男孩,就激动地冲了过来,一把抱住他,泪水夺眶而出。
原来,这位中年妇女就是小男孩的母亲。她告诉我,小男孩趁她不注意,偷偷跑出去玩,结果迷路了。她一直在附近寻找,直到听到亭子这边的动静,才找到了我们。
她感激地看着我,连声道谢。我摆摆手,微笑着说道:“没事,只是举手之劳而已。”
雨渐渐停了,天空中出现了一道彩虹。小男孩的母亲牵着他的手,慢慢地走远了。我目送着他们的背影,心中涌起一股暖流。
虽然这只是一件小事,但它却让我深刻体会到了人与人之间的关爱和温暖。在那个雨天的相遇中,我不仅帮助了一个迷路的小男孩,也收获了一份珍贵的情感。
如今,每当我回想起那个雨天的相遇,心中都会充满感慨和感动。它让我明白,在成长的道路上,我们不仅需要勇气和坚持,更需要那些陪伴我们走过风雨的人和事。这些风景,将永远留在我的心中,陪伴我走过人生的每一个阶段。
【详解】考查全命题作文。
一、审题立意。本次作文题目“一路风景陪我走”寓意深远,它要求我们从自身经历出发,选取那些陪伴我们成长的物、人或事,展现它们如何成为我们人生旅途中的美丽风景,给予我们温暖、力量与启示。在解析题目时,我们首先要明确“风景”的寓意,它不仅仅指自然界的景色,更指那些在我们成长路上留下深刻印象的元素。这些元素可以是亲人朋友的无私关爱,可以是老师同学的帮助支持,也可以是一本好书、一次难忘的经历等。确定写作主题时,我们可以结合自己的生活体验,选取一个或多个具体的“风景”,通过细腻的描写和深入的思考,展现它们如何陪伴我们走过成长的道路,给我们带来了怎样的影响。我们可以从情感、成长、启示等多个角度入手,让文章既具有情感共鸣,又富有思想深度。
二、选材构思。在构思本次作文“一路风景陪我走”时,选择素材和行文结构同样重要。首先,我们要从生活中寻找那些与我们共同成长、给予我们深刻影响的“风景”。这些“风景”可以是一次与朋友的促膝长谈,也可以是父母默默无闻的付出;可以是一次挑战自我的经历,也可以是一本陪伴我们度过青春岁月的书籍。关键在于这些素材能否触动我们的内心,引起读者的共鸣。在构思行文时,我们可以采用时间顺序,将成长路上的不同“风景”串联起来,形成一条清晰的时间线。同时,要注重描写细节,通过生动的语言和具体的场景,让读者能够身临其境地感受到这些“风景”的美好。此外,我们还可以适当穿插自己的感悟和思考,分析这些“风景”如何影响我们的成长,给我们带来了哪些深刻的启示。最后,在结尾部分,我们可以总结全文,强调这些“风景”在我们成长道路上的重要性,并表达对未来生活的美好期待。通过这样的构思和行文,我们可以写出一篇既有真情实感又富有思想深度的作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