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2025学年八年级语文下册第一单元测试卷(统编版)(含答案)

文档属性

名称 2024-2025学年八年级语文下册第一单元测试卷(统编版)(含答案)
格式 docx
文件大小 48.5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5-02-09 14:54:43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2024-2025学年八年级语文下册单元测试
第一单元
注意事项:
1.试卷满分:120分,考试时间:150分钟。答题前,请考生在答题卡规定的位置上填写好自己的姓名、班级、考号等信息,所有题目必须在答题卡上作答,在试卷上作答无效。。
2.选择题、判断题必须使用2B铅笔填涂答案,非选择、判断题必须使用黑色墨迹签字笔或钢笔答题,请将答案填写在答题卡规定的位置上。
3.考试结束后将试卷和答题卡一并交回。
一、积累运用(共23分)
1.阅读下面语段,完成下面小题。
两岸的豆麦和河底的水草所发散出来的清香,夹杂在水气中扑面的吹来;月色便朦胧在这水气里。淡黑的起伏的连山,仿佛是yǒng_A_跃的铁的兽脊似的,都远远地向船尾跑去了,但我却还以为船慢。他们换了四回手,渐望见依稀的赵庄,而且似乎听到歌吹了,还有几点火,料想便是戏台,但或者也许是渔火。
那声音大概是横笛,wǎn B 转,( ),使我的心也( ),然而又自失起来,觉得要和他( )在含着豆麦蕴藻之香的夜气里。
那火接近了,果然是渔火,我才记得先前望见的也不是赵庄。那是正对船头的一丛松柏林,我去年也曾经去游玩过,还看见破的石马倒在地下,一个石羊蹲在草里呢。过了那林,船便弯进了叉港,于是赵庄便真在眼前了。
……
《社戏》是一篇充满生活( )的美文。通过作品记叙“我”在平桥村夜航到赵庄看社戏的一段经历,刻画了一群农家少年的可爱形象和自由快乐的农村生活图景。
(1)给文中加点字注音。(4分)
蕴_____ 叉_____ yǒng_____ wǎn_____
(2)文段中括号里依次填入的词语,最恰当的一项是( )(2分)
A.高亢 沉静 弥漫 情趣 B.悠扬 安静 弥散 情致
C.高亢 安静 弥漫 情致 D.悠扬 沉静 弥散 情趣
(3)文中画波浪线句有语病,修改正确。(2分)
2.(2分)填入下面横线的句子,正确的排序是( )
古人云:“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__________ 如果误解了,那我们就不能理解那美好的本质。
①浅尝辄止,看到的只是现象;只有深刻介入,才能触达事情的本质。
②任何一件事情要做好或做到极致,都必须付出极大的精力和心血。
③世间所有的成功,都是人们苦心孤诣的结晶,或者说,它们几乎都是深刻思考和探索使然。
④在这个过程中,不要断章取义,比如,我们常常听到父母和朋友的一些批评甚至指责,可是,这只是现象,其本质是对我们的爱。
⑤而我们让某些事情由好走向更好,就是从现象抵达本质的过程。
A.②③①⑤④ B.③①⑤④② C.②④③⑤① D.③②①④⑤
3.(6分)诗文填空。(请规范书写)
(1)晴川历历汉阳树,__________。(崔颢《黄鹤楼》)
(2)__________?心远地自偏。(陶渊明《饮酒》)
(3)夕日欲颓,__________。(陶弘景《答谢中书书》)
(4)__________,学诗谩有惊人句。(李清照《渔家傲》)
(5)《钱塘湖春行》中,诗人借莺燕的活动来传达春天来临的信息并表达喜悦之情的诗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
4.(7分)“文明”是一座城市的幸福底色,“文明”是一座城市的内在气质。近年来,我市一直为争创“全国文明城市”而努力。为了响应市政府“文明创建”的号召,某校组织了“文明志愿者进社区”主题活动。现邀请你参与本次活动,请完成以下任务。
(1)【活动一】拟写温馨提示语(3分)
为营造文明创建的氛围,学校开展了“写温馨提示,做文明学生”的活动。请参照示例,选择“健身区”、“楼梯”或其他,写一句温馨提示语。
示例:草坪——小草也有灵,脚下请留情。
我选择__________,提示语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活动二】文明劝导(4分)
学生志愿者在小区红绿灯路口开展文明劝导活动。一位母亲带着孩子在红灯亮时要过马路,面对这种情形,你将怎样劝说这位母亲?
二、阅读与鉴赏(共47分)
(一)整本书阅读
5.阅读下面《西游记》的片段,完成题目。
【片段一】
三藏道:“只因你没收没管,暴横人间,欺天诳上,才受这五百年前之难。今既入了沙门,若是还像当时行凶,一味伤生,去不得西天,做不得和尚!忒恶!忒恶!”
他见三藏只管絮絮叨叨,按不住心头火发道:“你既是这等,说我做不得和尚,上不得西天,不必恁般绪咶恶我,我回去便了!”那三藏却不曾答应,他就使一个性子,将身一纵,说一声“老孙去也!”三藏急抬头,早已不见。只闻得呼的一声,回东而去。
——第十四回《心猿归正 六贼无踪》
【片段二】
唐僧道:“你在这荒郊野外,一边打死三人,还是无人检举,没有对头。倘到城市之中,为烟凑集之处,你拿了那哭丧棒,一时不知好歹,乱打起人来,撞出大祸,教我怎的脱身?你回去罢!”行者道:“师父错怪我也。这厮分明是个妖魔,他实有心害你。我打死他,替你除了害,你却不认得,反信了那呆子谗言冷语,屡次逐我。常言道:‘事不过三。’我若不去,真是个下流无耻之徒。我去!我去!——去便去了,只是你手下无人。”
……
他将书折了,留在袖中,却又款款唐僧道:“师父,我也是跟你一场,又蒙菩萨指教,今日半途而废,不曾成得功果,请你坐,受我一拜,我也去得放心。”
——第二十七回《尸魔三戏唐三藏 圣僧恨逐美猴王》
【片段三】
行者道:“你既怕虎狼,怎么不念《北斗经》?”三藏正然上马,闻得此言,骂道:“这个泼猴!‘救人一命,胜造七级浮屠’。你驮他驮儿便罢了,且讲甚么‘北斗经’、‘南斗经’!”行者闻言道:“这厮造化哩!我那师父是个慈悲好善之人,又有些好里枒槎。我待不驮你,他就怪我。驮便驮……”
——第三十三回《外道迷真性 元神助本心》
“凡学之道,严师为难”,师父的严格要求让孙悟空的性格有了哪些变化?请结合三个片段来谈一谈孙悟空的成长。
(二)古诗文阅读
听流人水调子①
王昌龄
孤舟微月对枫林,分付②鸣筝与客心。
岭色千重万重雨,断弦收与泪痕深。
【注】①这首诗大约作于王昌龄晚年被贬赴龙标(今湖南黔阳)途中。流人,即流落江湖的艺人。水调子,即《水调歌头》,属乐府商调曲,曲调哀切。②分付:交给,安排。
6.(2分)下列对本诗内容和情感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本诗写客中听筝所引起的伤感。起句即景传情,江上见月,月光与水光交辉,更易牵情思。
B.第二句“分付”同“与”字照应,意味着流人奏出的筝曲与客人心境相印,引起了“同是天涯沦落人”的迁客内心的共鸣。
C.一、二句视觉和听觉相结合,月光与筝声交辉,此情此景,表达了作者送别流人的离愁别绪,流人亦奏出对诗人依依不舍的留念之声。
D.第四句,弹到激越处,筝弦突然断了。但听者情绪激动,不能自已,这里不说泪下之多,而换言“泪痕深”,用词形象新颖。
7.(2分)你认为“岭色千重万重雨”一句是写“雨声”,还是写“筝声”?还是二者兼写?试结合全诗分析,说说理由。
(10分)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公仪休相鲁而嗜鱼,一国尽争买鱼而献之,公仪子不受。其弟子谏曰:“夫子嗜鱼而不受,何也?”对曰:“夫唯嗜鱼,故不受也。夫即受鱼,必有下人之色;有下人之色,将枉于法;枉于法,则免于相。虽嗜鱼,此必不能致我鱼,我又不能自给鱼。即无受鱼而不免于相,虽嗜鱼,我能长自给鱼。”
8.(3分)解释文中加点词的含义。
(1)相() (2)对() (3)故()
9.(4分)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夫子嗜鱼而不受,何也?
(2)有下人之色,将枉于法。
10.(3分)公仪休不接受大家献鱼的主要原因是什么?
(三)现代文阅读
(15分)阅读《赔碗》一文,完成下面小题
赔碗
①傍晚时分,老刘面馆开始热闹起来,食客们纷纷来吃晚饭了。
②黄伯是老食客,也是老刘的老朋友,他一指门外,说:“嗨,那个孩子到现在还没卖完梨子哩。”
③大伙往外一看,只见路牙子边停着一辆三轮车,车上坐着一个高中生模样的男孩,瘦瘦黑黑的,一脸青涩,他并不吆喝叫卖,只是静静地守着车上的梨子。低头看书。他的梨子不错,黄里透紅,看样子是自家种的。尽管如此,从中午卖到现在,他车里还剩下一小堆梨子。
④天色渐渐暗了,男孩收摊了,估计还得赶一截子路才能到家。他看了看小面馆,好像在下决心。终于,男孩把三轮车小心地推到面馆门口,手上拿着书推门进来,怯怯地对老刘说:“老板,请给我下一碗肉丝面。”
⑤男孩的神情表明,一碗肉丝面对他米说已是笔大开支了。老刘忙客气地说:“你先坐着,面马上就好。”
⑥男孩边等面边看书,不大会儿,老刘端上来满满的一大碗热气腾腾的面。男孩咽了咽口水,伸出双手端过碗。谁知这时意外发生了,不知咋的,男孩手一滑,碗没端稳。“哗啦”一声,碗摔在地上打碎了,面泼了一地。
⑦大伙冷不丁被吓了一跳,男孩更是面如土色。
⑧黄伯看着不忍,高声说:“老刘,一碗面要抵人家孩子卖两三斤梨子哩,可怜一口面汤还没进嘴,全泼没了。人家孩子也不是有意的,这碗就不要他赔了吧?”
⑨男孩没吱声,可眼里流露出感激的神色,众人也一脸期待地看着老刘。谁知老刘却把脸一板,一边过来收拾,一边硬邦邦地说:“老黄,话可不是这么说的,我这碗也不是地里长田里收的,也是拿钱买的是不是?”
⑩黄伯被他一呛,有点下不来台,撇撇嘴嚷道:“哟哟呦,老刘,这可不像你的为人啊,你平时不是蛮大方的吗?今儿个怎么了?”
这时,有人愤愤不平,说道:“老刘,这碗,记在我账上,我给钱。”另外一个人叫道:“老刘,再下一碗肉丝面给这孩子,我来付钱。”
众人一片叫好,男孩还是不吱声,脸通红。
谁承想,老刘依旧摇摇头,说:“你们愿意帮他我倒是不反对,可只怕人家不领你们的情,再怎么说他也是一个男子汉,就这么在乎一个碗、一碗面吗?”
老刘这一说,男孩坐不住了,脸涨得更红、声音像蚊子哼一样:“我赔、我赔……”说着,男孩就翻口袋,抓出一把零钱来,显然是今天卖梨子的钱。老刘一把按住他的手,说:“我要你钱干吗?你瞧,我一家子正好爱吃梨子,你把车上剩下的梨子全卖给我,多退少补,不就行了?”
男孩一听眼睛就亮了,敏捷地站起身,不大一会儿,就把车上所有梨子装在塑料袋里,挂在秤上拎进来了,一杆小秤翘得高高的。他大声说:“六斤四两,就算六斤好了,一斤两块半,一共十五块钱。”
老刘点头说:“扣除打碎的碗,再下一碗肉丝面,我找你三块二,给。”黄伯斜着眼说:“老刘,你这算盘打得贼精,一只碗的钱也不忘记算上?”老刘笑笑,没说什么,转身去厨房下面。男孩高高兴兴地接过第二碗肉丝面,吃了起来。
吃完面,男孩蹬着三轮车走了,可是才过一会儿,他又急急忙忙地回来了:他忘了拿书。
当男孩匆匆走到面馆门口时,不由得停下了脚步,他听到了面馆里传来一阵“咔嚓咔嚓”的声音,那是大伙在吃梨子。然后有人开口了,是黄伯的声音:“我说老刘,你先前跟人家孩子斤斤计较得像个守财奴,现在却大方地请我们吃梨子,你这是算的哪门子账?实话跟你说,先前看你那么抠,我都在心里发过誓了,我交错朋友了,以后再也不来你这儿吃面了。”
众人也是一片质疑声,说:“是啊是啊,我们刚才也说以后不来你这儿吃了,你得跟我们说清楚,到底是怎么一回事。”
接着,就响起老刘爽朗的笑声,只听他说:“老黄,各位,你们可不能不来,我就指望你们这些老主顾哩。这事吧,我是这么想的,那个男孩也不小了,所以他得学会担当,学会面对困难,而不是习惯于接受同情和帮助。再说,他那些梨子今天卖不出去,明天就没卖相了,所以……现在你们懂了吧?”
(21)众人一起快活地笑了起来。男孩没笑,只是久久地站着,夕阳的余晖照在身上,他心里烫烫的。
(选自《青年文学精选》,原文有删改)
11.(3分)阅读文章,围绕“碗”用简洁的文字补全下面的情节。
男孩打碎碗——(1)______——(2)______——男孩坚持自己赔碗——(3)______
12.(4分)简要分析第①段在文中的作用。
13.(4分)请从描写手法的角度,赏析文章第1段中画线的句子。
老刘这一说,男孩坐不住了,脸涨得更红,声音像蚊子哼一样:“我赔、我赔……”
14.(4分)请结合文章,分析老刘的人物形象。
(14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母亲为我做棉被
①天还没有冷时,娘就从百里外的乡下给我送来了一床新棉被。
②俗话说:“秋风凉,娘心慌。”每年进入中秋八月,自家责任田里的半亩棉花刚开,娘就在阳光很好的午后去摘棉。棉花一朵一朵地开,娘就一朵一朵地摘。摘下来的头喷棉花,是娘给我这个唯一不在她身边的孩子的专用棉。用它絮棉被,絮棉衣。娘常说:“一条棉被七斤三,暖暖和和过冬天。”
③娘把头喷棉花摘回来后,背到房顶上,铺上苇席,将棉花晒得干干的,透透的。然后,背到三里开外的邻村轧花坊将棉花弹成棉絮。回家后,她便把这白云一般的棉絮照旧背到房顶上,苇席用笤帚扫过,将新买的白崭崭的被里铺上去,便开始絮棉被了。只见娘把棉絮撕成巴掌大小的棉片子,一片一片往白被里上沾,沾了一层又一层。最后,可着被里摊成蓬蓬松松、厚厚道道的一大片。接着,娘便把印着大朵大朵红牡丹图案的花被面覆盖上去,再把用秫秸秆儿扎成的箅子放到上面,用手摁来摁去,待棉絮稍微踏实些后,娘就把比花被面宽出两三指的白被里从四边挽上来,腿跪在上面,然后在头皮上润润针,便飞针走线起来。我在旁边看了,怀疑这还是不是平日动作有些缓慢的母亲。阳光下,清楚可见她的头发和眉毛上落满了细细的棉花绒毛,似一层初霜,闪着亮儿。这就是儿的娘亲啊!此时,八月的阳光照着母亲,照着老屋,而花喜鹊则在枝头跳来跳去,喳喳叫着, 伴着娘哼着的好听的小曲,温馨得有让人想落泪的感觉。如果有邻家婶儿上房,就会打声招呼:“给儿子做棉被哪。”娘立刻就会抬起头来,喜盈盈地回道:“你算猜对了!有了这新棉被,今冬下三尺厚的雪,我也睡得安稳了。”听娘那愉悦的口气,就像戏里的花木兰打了胜仗归来一般。
④新棉被做好后,娘从房上抱下来,放到炕头上。这时,父亲收工回来了,摸摸暄腾腾的被子,风趣地说:“嗬!能把人暖和个跟头。”妹妹从学校回来了,嗅嗅被子,说:“好香的阳光味儿!”弟弟从外面疯跑回来了,一见炕上的新棉被,不管三七二十一,跳上去就翻筋斗。父亲在一旁看了笑眯了眼,娘便举起扫炕用的笤帚在弟弟的屁股上轻轻拍打着:“你个猴崽子。快下来,看给你哥弄脏了。”在一床新棉被面前,一家人高兴得像过年。
⑤现在已进入冬季了,夜里比前些日子冷了不少。离家在外的我从橱子里搬出娘做的那床新棉被,捂在身上看书。当打开被子的一刹那,母亲味儿、阳光味儿和着家的气息扑面而来。这足足七斤三两的新棉被,如浸透了阳光的云彩一般,一下子将我包裹起来,还未等把身子捂热,心早已经暖暖地醉了。不如何时,两滴热泪滴到了书本上……
15.(2分)选文使用了______的记叙顺序,叙述了母亲为“我”做棉被的事。
16.(4分)(1)第③自然段中画线的句子使用了什么修辞手法?有什么作用?
回家后,她便把这白云一般的棉絮照旧背到房顶上,苇席用笤帚扫过,将新买的白崭崭的被里铺上去,便开始絮棉被了。
(2)第③自然段中画线的句子用了什么描写方法?有什么作用?
娘立刻就会抬起头来,喜盈盈地回道:“你算猜对了!有了这新棉被,今冬下三尺厚的雪,我也睡得安稳了。”
17.(4分)结合选文说说,第⑤自然段的“醉”字有什么表达作用?
18.(4分)怎样理解选文中的俗语“秋风凉,娘心慌”?
三、作文(共50分)
19.阅读下面的文字,按要求作文。
生活中总有打动我们内心的事、物或人,有时母亲头上的一根白发,父亲脸上的一条皱纹,朋友的一声问候,兄弟姐妹的一次谦让,老师的一句安慰,风中飘落的一片叶子,浪中疾行的一叶白帆,枝头孤伶的一朵残花,脚下踏行的一块地砖……都可能触动我们的心弦,让我们着实动了感情。
请以“______拨动了我的心弦”为题,写一篇文章。
要求:(1)文体不限(诗歌除外),不少于500字。
(2)文中不能出现真实的人名、校名、地名等。
(3)字迹工整,书写优美,卷面整洁。
参考答案
1.(1)yùnchà踊宛
(2)D
(3)作品通过记叙“我”在平桥村夜航到赵庄看社戏的一段经历,刻画了一群农家少年的可爱形象,再现了自由快乐的农村生活图景。
【详解】(1)①蕴,读音yùn,本意是指积聚,蓄藏,也指包藏,包含。
②叉港,读音chàgǎng,和大河相通的小河道。
③踊跃,读音yǒngyuè,跳跃;形容情绪热烈,争先恐后。注意“踊”与“涌”的区别。
④宛转,读音wǎnzhuǎn,指话语柔和曲折,不直接坦率;也形容声音圆润柔媚,悠扬动听。“宛转”同“婉转”。
(2)第一空:
高亢:(声音)高而洪亮;(地势)高。悠扬:声音高低起伏、持续和谐。
在此形容横笛的声音起伏、和谐,应用“悠扬”一词;
第二空:
沉静:指寂静、没有动静;性格举止沉稳,文静;主要用来形容景物或人。安静:没有声音,没有吵闹和喧哗。
在此指我的心情平静,应用“沉静”一词;
第三空:
弥漫:(烟尘、雾气、水等)充满;布满。弥散:(光线、气体、声音等)向四处扩散。
在此指横笛的声音在夜气扩散,应用“弥散”一词;
第四空:
情趣:性情志趣;情调趣味。情致:情趣;兴致。
在此形容生活充满趣味,应用“情趣”一词;
故选D。
(3)考查修改病句。
“通过作品记叙‘我’在平桥村夜航到赵庄看社戏的一段经历”一句病因:缺少主语;修改建议:将“作品”放到“通过”一词前;
“刻画了一群农家少年的可爱形象和自由快乐的农村生活图景”一句病因:搭配不当;修改建议:将“和”改为“,再现了”。据此修改即可。
2.A
【详解】考查句子排序。
第②句式对古人的话的阐释;第③句的“深刻思考和探索”引出第①句的对比,第④句的“这个过程”是承接第⑤句的“从现象抵达本质的过程”,而且第④句的举例,承接原文的最后一句。据此排列为:②③①⑤④;
故选A。
3.芳草萋萋鹦鹉洲问君何能尔沉鳞竞跃我报路长嗟日暮几处早莺争暖树谁家新燕啄春泥
【详解】考查名句名篇默写。注意中的易错字:萋、鹦、鹉、洲、鳞、竞、嗟、暮、莺、啄。
4.(1)示例:健身区:把文明留下,把健康带走。
(2)示例:阿姨,您好!红灯亮了,请不要过马路。再说,您也应该给孩子带个好头,让我们养成“红灯停,绿灯行”的好习惯。
【详解】(1)考查拟写温馨提示语。从“健身区”、“楼梯”中任选一个,或自己写一个公共地点,参照示例,写一句温馨提示语即可。
示例:楼梯:上下楼梯能互让,通道自然就宽畅。
(2)考查劝说词。针对“一位母亲带着孩子在红灯亮时要过马路”的情况,用文明用语进行劝导即可。
示例:阿姨,您好!前面是红灯,请您等一下好吗。我们一起给这个小朋友做个榜样,你说对吗?
5.第一次悟空一气之下离开唐僧,行为莽撞,冲动,佛心未定,仍需教诲;第二次孙悟空打死妖魔却被错怪,虽征途艰险但忠诚护师,表现了孙悟空重师徒之情;与第一次离队的表现相比,孙悟空由任性急躁变得成熟稳重;第三次孙悟空一行人遇到金角银角大王,唐僧希望孙悟空帮助变成道士的妖怪,虽然孙悟空不情愿,但心里理解唐僧的善良慈悲,也便答应下来,此时孙悟空能理性、全面地处理问题,不再毛躁极端,孙悟空心灵获得了成长,取经之路走得更加坚定。
【详解】考查名著情节及人物形象分析。
结合片段一第二段中“他见三藏只管绪绪叨叨,按不住心头火发道:‘你既是这等:说我做不得和尚,上不得西天,不必恁般绪咶恶我,我回去便了!’那三藏却不曾答应,他就使一个性子,将身一纵,说一声‘老孙去也!’”的内容可知,孙悟空刚拜唐僧为师不久,有一伙山贼抢劫他们,孙悟空把他们都打死了,唐僧责怪悟空杀生,孙悟空于是一气之下离开了唐僧。此时的孙悟空行为莽撞,冲动,佛心未定,仍需教诲;
结合片段二“他将书折了,留在袖中,却又软款唐僧道:‘师父,我也是跟你一场,又蒙菩萨指教,今日半途而废,不曾成得功果。你请坐,受我一拜,我也去得放心。’”的内容可知,白骨精为了吃唐僧肉,三次幻化成不同的人物,骗过了唐僧,但是三次都被孙悟空识破,并在最后将其打死,唐僧以为孙悟空滥杀无辜,赶走了他。第二次孙悟空打死妖魔却被错怪,虽征途艰险但忠诚护师,虽屡遭惩处却不忘师恩。向师父下拜告别,嘱咐沙师弟照顾好师傅,止不住流泪,表现了孙悟空重师徒之情。与第一次离队的表现相比,孙悟空由任性急躁变得成熟稳重;
结合片段三“三藏正然上马,闻得此言,骂道:‘这个泼猴!‘救人一命,胜造七级浮屠’。你驮他驮儿便罢了,且讲甚么‘北斗经’、‘南斗经’!’”的内容可知,第三次是他在唐僧的要求下背变成道士的金角银角,虽然心中百般不愿,但念及唐僧的心善慈悲,还是选择背。悟空的三次变化,由最开始的冲动叛逆,到后来顾念师徒之情和取经之义,冷静处事,可以看出他在一步步成长。据此总结作答即可。
6.C 7.一是实写岭色雨声,衬托哀切的筝声,以山雨迷蒙的景象来烘托迁客的愁绪。二也可说写筝声,运用比喻的手法,表现流人运用高超的演奏技巧营造出音乐的氛围,使人仿佛置身烟雨迷蒙的环境之中,心中倍感凄凉。三是兼写岭色雨声和筝声。孤独的诗人听着流人弹奏的哀婉的水调子,勾起了内心的伤感。这时现实中的雨声更增添了无尽的凄凉,流人与诗人都产生了无尽的身世感慨,不禁潸然泪下,“雨声”陪衬烘托了迁客的情感。
【解析】6.考查诗歌内容理解和分析。
C.有误,诗歌一二句“孤舟微月对枫林,分付鸣筝与客心”的意思是夜晚,天上一弯微月,江上一叶孤舟,两岸是黑黝黝的枫林。演奏者是一位流浪的乐人,他的漂泊之苦和思乡之愁,倾注在筝乐之中,低婉压抑的筝乐,也更加重了客人的乡愁。筝曲所传达出来的漂泊之心和王昌龄此时身为迁谪者的心境相印,而不是选项中所说的“作者送别流人的离愁别绪,流人亦奏出对诗人依依不舍的留念之声”;
故选C。
7.考查诗句赏析。
“岭色千重万重雨”意为:就像是飘飘洒洒永不停止的秋雨,弥漫在山岭之上。
“千重万重雨”不仅写岭色,也兼形筝声;不仅是视觉形象,也是音乐形象。“千重”、“万重”的复叠,给人以乐音繁促的暗示,对弹筝“流人”的复杂心绪也是一种暗示。第二句“分付鸣筝与客心”在写“鸣筝”之后,这样将“岭色”与“千重万重雨”并置一句中,省去任何叙写、关联词语,造成诗句多义性,含蕴丰富,打通了视听感觉,令人低回不已。联系后句“断弦收与泪痕深”可知,筝声与雨声层层交叠,引发了流人与诗人的无尽的感慨。联系作者此时被贬的写作背景可知,也烘托了迁客的情感。
8.做宰相,担任宰相回答所以
9.(1)您喜欢吃鱼却不接受别人的鱼,这是为什么?
(2)有迁就他们的脸色,就会歪曲和破坏法律。 10.他洁身自好,清正廉洁,不询私枉法。
【解析】8.考查重点文言词语在文中的含义。
(1)“公仪休相鲁而嗜鱼”句意:公仪休做了鲁国的宰相并且特别喜欢吃鱼。相:做宰相。
(2)“对曰”句意:回答说。对:回答。
(3)“故不受也”句意:所以我才不接受。故:所以。
9.考查学生对句子翻译能力。我们在翻译句子时要注意通假字、词类活用、一词多义、特殊句式等情况。重点词有:
(1)夫子:古代对男子的尊称,您;嗜:喜欢;受:接受;何也:表疑问,这是为什么?
(2)下人:指迁就别人;色:脸色;枉于法:指歪曲、破坏法律。
10.考查文章内容理解。
根据“对曰:‘夫唯嗜鱼,故不受也。夫即受鱼,必有下人之色;有下人之色,将枉于法;枉于法,则免于相。虽嗜鱼,此必不能致我鱼,我又不能自给鱼。即无受鱼而不免于相,虽嗜鱼,我能长自给鱼。’”可知,公仪休并不因为自己喜欢吃鱼就接受人们买来鱼送给自己,他遵守法律认为接受了别人的鱼就会有迁就他们的脸色就会歪曲和破坏法律,他不愿接受贿赂接受别人送来的鱼而破坏扭曲法律,由此可见公仪休不接受大家献鱼的原因是他洁身自好,清正廉洁,不询私枉法。
【点睛】参考译文:
公仪休做了鲁国的宰相并且特别喜欢吃鱼,全国的人都争相买鱼来献给他,公仪休却不接受。他的弟子劝他说:“您喜欢吃鱼却不接受别人的鱼,这是为什么?”(他)回答说:“正因为我爱吃鱼,所以我才不接受。假如接受了别人献来的鱼,一定会有迁就他们的脸色;有迁就他们的脸色,就会歪曲和破坏法律;歪曲和破坏法律,那么(我)就会被罢免相位。虽然(我)爱吃鱼,(但是)这些人不一定再送给我鱼,(到时候)我又不能自己供给自己鱼。如果不接受别人给的鱼,就不会被罢免宰相,(那么)虽然(我)爱吃鱼,(但是)我能够长期自己供给自己鱼。”
11.众人欲帮男孩赔碗老刘拒绝众人好意男孩用梨钱赔碗 12.交代了故事发生时间、地点和晚饭时刻老刘饭馆的热闹场景,表现了老刘的生意兴隆;为下文男孩来饭馆吃面时打碎碗和后文表现老刘善良的为人做铺垫。 13.运用神态描写、语言描写。生动形象地表现了男孩听到老刘的话后的难堪、羞怯、局促、不安的表情和想要自己付钱的坚决。 14.老刘是一个大方善良、助人有方的餐馆老板形象,老刘盛给小男孩的面满满的,刚到傍晚人们就纷纷来到他的面馆就餐,包括黄伯对他误解的话语都可以看出他大方善良;小男孩打碎碗后,他不是单纯的同情和给予,而是通过买孩子剩余的梨,并教育小男孩学会担当,学会面对困难,看出他助人有方。
【解析】11.考查文章内容的梳理与概括。
(1)根据“男孩打碎碗”的提示;找到 段中“这时,有人愤愤不平,说道:‘老刘,这碗,记在我账上,我给钱。’另外一个人叫道:‘老刘,再下一碗肉丝面给这孩子,我来付钱’”,可知众人纷纷愿意帮男孩赔偿碗钱,可概括为“众人欲帮赔碗”;
(2)根据对空二“众人欲帮赔碗”的概括,找到第 段“谁承想,老刘依旧摇摇头,说:‘你们愿意帮他我倒是不反对,可只怕人家不领你们的情,再怎么说他也是一个男子汉,就这么在乎一个碗、一碗面吗’”,可知老刘不同意众人帮男孩赔碗的要求,可概括为“老刘拒绝众人好意”;
(3)根据“男孩坚持自己赔碗”的提示,找到第 段“我要你钱干吗?你瞧,我一家子正好爱吃梨子,你把车上剩下的梨子全卖给我,多退少补,不就行了”,可知老刘建议男孩把梨子卖给他赔偿碗钱,可概括为“男孩用梨钱赔碗”。
12.考查段落作用。
内容上,第①段,“傍晚时分”交代的故事发生的时间,“老刘面馆”交代了地点,“开始热闹起来,食客们纷纷来吃晚饭了”交代了面馆里热闹的场景,可见老刘的面馆食客众多,生意兴隆,侧面表现了老板经营有方、为人和气的特点;
结构上,结合⑥段“男孩咽了咽口水,伸出双手端过碗。谁知这时意外发生了,不知咋的,男孩手一滑,碗没端稳”可知,面馆里人多,热闹,为男孩不慎打碎碗埋下了伏笔;结合 段“老黄,各位,你们可不能不来,我就指望你们这些老主顾哩。……现在你们懂了吧”为下文他巧妙地帮助了男孩又不伤其自尊的做法作了铺垫。
13.考查句子的赏析。要求从描写方法的角度赏析。
根据第 段画线句“老刘这一说,男孩坐不住了,脸涨得更红,声音像蚊子哼一样:‘我赔、我赔’”中的“脸涨得更红,声音像蚊子哼一样”可知,运用了神态描写,“我赔,我赔”是语言描写,结合上一段中“你们愿意帮他我倒是不反对,可只怕人家不领你们的情,再怎么说他也是一个男子汉,就这么在乎一个碗、一碗面吗”,老刘拒绝众人好意,委婉地提出男孩应该为自己的过失负责,可知,生动形象地写出了男孩听了老板非常在理的话后的尴尬、羞愧、局促不安的样子。结合下一句中“说着,男孩就翻口袋,抓出一把零钱来,显然是今天卖梨子的钱”,可见画线句还表现了男孩要自己付钱赔碗的坚决心理。
14.考查人物形象的分析。
根据第⑩段“黄伯被他一呛,有点下不来台,撇撇嘴嚷道:‘哟哟哟,老刘,这可不像你的为人啊,你平时不是蛮大方的吗?今儿个怎么了?’”,第 段“我说老刘,你先前跟人家孩子斤斤计较得像个守财奴,现在却大方地请我们吃梨子,你这是算的哪门子账”可知,黄伯的话侧面表现出了老刘平时的慷慨大方;
根据第 段“老刘一把按住他的手,说:‘我要你钱干吗?你瞧,我一家子正好爱吃梨子,你把车上剩下的梨子全卖给我,多退少补,不就行了?’”,第 段“这事吧,我是这么想的,那个男孩也不小了,所以他得学会担当,学会面对困难,而不是习惯于接受同情和帮助。再说,他那些梨子今天卖不出去,明天就没卖相了,所以……现在你们懂了吧?”可知,老刘让男孩用卖剩下的梨子抵肉丝面、赔碗,通过让男孩赔碗让他学会担当,学会面对困难,表明老刘为人善良、善解人意、助人有道、育人有方。
15.倒叙 16.(1)比喻,把棉絮比作白云,突出棉絮的白和松软,衬托了母爱的纯洁无私,既让人感动又让人可敬。(2)神态,语言描写;生动形象地描绘了母亲给“我做棉被”的满足感(幸福、愉悦),表现了母亲对“我”深切的关爱。 17.一个“醉”字,生动形象地描绘了“我”从被子中感受到了温馨深厚的母爱,幸福如醇酒一般让人心醉(感动和沉醉在幸福之中)。 18.写出了“我”母亲对像我一样在外奔波的孩子的冷暖的担心,也体现了母亲对子女的无限牵挂。
【解析】15.考查记叙的顺序。
记叙的顺序有三种,顺叙、倒叙和插叙。根据第①段“天还没有冷时,娘就从百里外的乡下给我送来了一床新棉被”可知,写母亲把做好的棉被给我送来,是写事件的结果,由此可以判断是倒叙。
16.(1)考查修辞手法及其作用。
根据“这白云一般的棉絮”可知是比喻的修辞方法,将棉絮比作白云,生动形象地写出了棉絮的白和松软的特点,用棉絮的白衬托了母爱的纯洁无私,母亲用这样的棉絮给儿子做被,既让人感动又让人可敬,表现了母爱的伟大。
(2)考查对人物描写方法的理解。
人物描写的方法有外貌描写、动作描写、心理描写、语言描写、肖像描写。“喜盈盈地”是神态描写,生动形象地描绘了母亲给“我做棉被”的幸福、愉悦之情;“你算猜对了!有了这新棉被,今冬下三尺厚的雪,我也睡得安稳了”是语言描写,写出母亲对儿子的牵挂以及完成心愿的满足,表现了母亲对“我”深切的关爱。
17.考查品析关键词语的能力。品味关键词要分析怎样写、写得怎样和写出什么,给读者怎样的感受或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情感或效果。“醉”原意指饮酒过量,神志不清,根据文中语句“这足足七斤三两的新棉被,如浸透了阳光的云彩一般,一下子将我包裹起来”可见,这份沉甸甸的爱,温暖了“我”的身,陶醉了“我”的心,“醉”字生动形象地写出我得到母亲的关怀,从被子中感受到了温馨深厚的母爱,心中感到幸福而陶醉的心理。
18.考查对俗语内容的理解。解答时要认真阅读短文分析其主要内容,再结合文章的上下文来思考。
根据文意,“秋风凉,娘心慌”意思是说天气变凉,娘心慌的是孩子,担心孩子的冷暖。这个俗语,简练而形象地写出了“我”母亲对像我一样在外奔波的孩子的冷暖的担心、牵挂,也体现了天下所有母亲对子女的无限牵挂。
19.例文:
一隅长亭拨动了我的心弦
清晨,我手捧书本坐于你的臂弯;夜晚,我倚靠在你的肩头倾诉衷肠。校园的那一隅长亭啊,总是能拨动我的心弦。
春日清晨,我总喜欢早早来到校园,手捧课本走向那一偶静谧的长亭。白日里充满欢声笑语的校园,似乎在那时那地为我独辟了一方空间。我轻轻坐在长亭下,伴着晨光诵读起政治、历史课文。
读累了,抬起头,看到满亭攀援缠绕的紫藤萝,朵朵连缀的花儿从亭边流下,活泼地盛放着,像是有人讲了一个笑语,让这俏皮的姑娘笑得合不拢嘴。读困了,深呼吸,不知从何而来的清幽花香直入鼻腔,舒朗提神。失神了,不自觉地听一听落在脚边的麻雀在唧唧喳喳。
眼睛涩了,就看向远处初升的红日与涌进校园的人群,清晨的丝丝雾气缓缓散去,属于白天的活泼从沉寂中缓缓苏醒。
总之,在长亭,我总能排解内心的劳累与孤独,让自己一整天都能沉静下来,继续默默努力。
一轮日、一抹雾、含着露珠儿的紫藤萝,幽幽花香、啾啾鸟雀唱。
清晨,这一隅长亭在平日忙碌中不曾见到的景象,拨动了我的心弦。
每天晚自习后,我也总喜欢跑到你身边,靠着你红棕色的厚实的臂膀,将沉积一天的压力或化作无声的泪水,或化作一句句的衷肠吐露一一不知道为什么明明自己很努力却还是得不到理想的成绩,不知道为什么想要与他人交心却总也得不到他人的认可。
那天夜晚,我抬起头,只有路灯橘黄的暖意遥遥为你补了点点光亮,看到你身上缠绕着的紫藤萝似乎开得更加肆意,似一条条暗紫色的瀑布飞泻而下。我又闻到了那缕缕清幽花香,再看向你,依旧挺立在学校后方的草地上,偶有一两个从你身下笑闹着穿行而过的同学,但很快又恢复了寂静。这一切仿佛在告诉我:不为人知之时默默奋进就好,不必因为他人的目光而改变自己。我略微有些释然,又觉得自己做得还不够。
几点灯光,几挂藤萝,一隅长亭,在这压抑忙碌的初三生活中,在这无人的静溢的夜晚拨动了我的心弦!给了我坚持的力量!
【详解】考查半命题作文。
审题立意。
从题目“拨动了我的心弦”部分和所给材料“生活中总有打动我们内心的事、物或人,有时母亲头上的一根白发,父亲脸上的一条皱纹,朋友的一声问候,兄弟姐妹的一次谦让,老师的一句安慰,风中飘落的一片叶子,浪中疾行的一叶白帆,枝头孤伶的一朵残花,脚下踏行的一块地砖……”可以看出命题人将命题视角放在学生的“生活体悟”上,体现了命题人立足学生核心素养发展,引导学生在丰富的生活中细致地、多角度地观察生活,发现生活的丰富多彩,表达自己对自然、社会、人生的感受、体验和思考。“______拨动了我的心弦”这个题目,将学生写作的情感着眼点界定在“拨动心弦”上,“拨动心弦”指的是内心受到了触动,即一个人、一件事、一处景等使自己的内心产生了触动。所以选材范围比较宽泛,可能是父母暖心的一句话,可能是老师一个鼓励的眼神,可能是他人一个爱抚的动作,也可能是自然界的生灵让自己感动的一个情景,也可能是现实社会中的一个感人至深的故事……学生可根据自己的生活经历选取印象深刻的素材。所拟题目可以是“那抹阳光拨动了我的心弦”“那句话拨动了我的心弦”“温暖拨动了我的心弦”“一个眼神拨动了我的心弦”等
构思选材。
题目中的“我”暗示文章要用第一人称来写,文章要写出让“我心弦拨动”的原因。选择符合题意的素材,抒写自己的情感体验或人生感悟,表达积极健康的思想。体裁上,适合选择记叙类文体,不大适合写议论文。题目中的“了”字也不容忽视,它表明写作的内容要表现写作的对象确实在“我”心中产生了影响,并且这个触动是完成时,而非未进行完的行为。从表达方式上看,写作应当以叙事为主,兼有描写和抒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