平行卷5284102—【作业本】历史与社会中国历史八年级下第6课艰辛探索与建设成就
1.(2023八下·安达月考)20世纪50年代,在对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过程中实行了 政策,实现了和平过渡,这是中国社会主义改造的创举。1956年,中共 召开,这是探索社会主义道路的良好开端。
2.秦始皇巩固统一的措施。
领域 措施 影响 共同影响
政治 ①中央:国家的最高统治者称为_________,拥有至高无上的权威,总揽全国一切__________大权。皇帝之下,设有中央政权机构,由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统领,分别掌管_________和________事务,最后的决断权由_________掌控。
②地方:进一步废除________,建立由中央直接管辖的________制。全国分为36郡,郡下设县,郡县的长官都由________直接任免。 ①秦朝创立了________的中央集权制度。
②郡县制的实行,开创了此后我国历代王朝________的基本模式。 加强中央集权巩固大统局面。
文化 命丞相________等人统一文字,制定笔画规整的________,作为通用文字颁行全国。 文字的统一,使政令能在全国顺利推行也使不同地域的人民能顺畅沟通﹐有利于________________
经济 ①以______国的_______作为标准货币,在全国流通。
②以秦制为基础,统一______制度,听有度量衡用器由国家统一监制。 ①秦朝创立了________的中央集权制度。
②郡县制的实行,开创了此后我国历代王朝________的基本模式。
交通和边疆治理 ①统一______和_______的宽窄,修筑贯通全国的道路。
②派兵开凿______,统一岭南______地区。
③秦始皇派大将______北击_______,并修筑了西起______东到______的______“ 文字的统一,使政令能在全国顺利推行也使不同地域的人民能顺畅沟通﹐有利于_______________
3.(2023八下·西城期末)伟大的事业需要伟大的精神
材料一 1936年8月2日,赵一曼烈士在牺牲前,给儿子写下遗书
宁儿,母亲对于你没有能尽到教育的责任,实在是遗憾的事情。母亲因为坚决地做了反满抗日的斗争,今天已经到了牺牲的前夕了。母亲和你在生前是永久没有再见的机会了。希望你,宁儿啊!赶快成人,来安慰你地下的母亲!我最亲爱的孩子啊!母亲不用千言万语来教育你,就用实行来教育你。在你长大成人之后,希望你不要忘记你的母亲是为国而牺牲的!
材料二 雷锋是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时期的时代楷模
“我就是长着一个心眼,我一心向着党,向着社会主义,向着共产主义”
“我要把有限的生命,投入到无限的为人民服务之中去”
“钉子有两个长处:一个是挤劲,一个是钻劲。我们在学习上,也要提倡这种‘钉子’精神,善于挤和善于钻”
“今天是星期日,我没外出,给班里的同志洗了五床褥单,帮战友补了一床被子……今后还应该多做一些日常的、细小的、平凡的工作,少说漂亮话”
——雷锋日记(节选)
材料三 党的百年奋斗历程中,每个时期的奋斗都有标志性精神
时期 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 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时期 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时期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
精神 __①__ 井冈山精神 西柏坡精神 __②__ 北大荒精神 红旗渠精神 改革开放精神 __③__ 载人航天精神 脱贫攻坚精神 探月精神 新时代北斗精神
(1)结合所学,分析赵一曼写下这封家书的时代背景。谈谈你阅读这封家书的感受。
(2)依据材料二,概括日记中体现的雷锋精神。结合所学,列举一位与雷锋同时期的英雄模范人物。
(3)将下列精神按照其形成的时期填入相应位置。从这三种精神中任选其一,结合史实说说对这一精神的理解。
A.特区精神 B.建党精神 C.抗美援朝精神
(4)综合材料和所学,说说党的伟大精神和光荣传统对我们日常学习和生活的指导意义。
4.(2024八下·曲阳期中)下面是《回顾与思考--共和国经济建设之路》一书中的目录(部分章节)。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其中第三章“?”处的题目应是( )
A.欲速不达 B.全国动乱 C.迈向辉煌 D.经济腾飞
5.(2016八下·宜兴期中)口号、标语不仅是浓缩的历史,还是影响人们思想观念,引导人们行为取向的有效的鼓动方式之一。在中华人民共和国历史上,下列口号、标语,按提出时间的先后顺序排列正确的是( )
①“抗美援朝,保家卫国” ②“上山下乡”,“停课闹革命”
③“港澳回归,洗雪国耻” ④“人有多大胆,地有多大产”
A.①②③④ B.①④②③ C.③④①② D.②①④③
6.(2024八下·百色期末)1956年,中国共产党的某次重要会议正确地分析了社会主义改造基本完成以后,中国阶级关系和国内主要矛盾的变化,确定把党的工作重点转向社会主义建设。这次会议是( )
A.中共七大 B.中共七届二中全会
C.中共八大 D.中共八大二次会议
7.(2023九下·黑龙江期中)根据提示写出相应的历史人物。
(1)活字印刷术的发明者是 。
(2)黄海海战中,冲向日舰“吉野号”,壮烈牺牲的民族英雄是 。
(3)被誉为“党的好干部”的是 。
8.(2024九下·西山模拟)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今年是中法建交60周年。60年前,戴高乐将军从时代的战略眼光出发,决定同新中国建交。在冷战正酣的背景下,作出这一独立自主决定是极为不易的,事实证明也是正确和富有远见的。中法建交架起沟通东西方的桥梁,也推动国际关系朝着对话合作的方向演变。
——习近平《传承中法建交精神共促世界和平发展》(2024年5月5日)
材料二
美军轰炸南斯拉夫联盟共和国 冷战的结束使世界形势发展的总趋势走向缓和,和平与发展成为时代的主题,但仍然存在着很多矛盾和冲突。美国为实现称霸世界的野心,不断加强对其他国家和地区的军事于预,严重干扰着世界的和平与发展。1999年,以美国为首的北约打着“人权高于主权”的幌子,越过联合国安理会,对南斯拉夫联盟共和国进行了持续78天的轰炸。199S年5月8日,中国驻南大使馆遭到北约导弹袭击,3名中国记者不幸牺牲。 ——摘自统编义务教育教科书《世界历史》九年级下册
材料三
(1)根据材料一,指出中法建交的背景及意义。
(2)根据所学知识,写出当今世界政治的发展趋势。根据材料二,你认为世界和平发展面临的主要挑战是什么?
(3)根据材料三,概括中国为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所作的贡献。
答案解析部分
1.【答案】赎买;八大
【知识点】社会主义建设在探索中前进;公私合营
【解析】【分析】根据所学知识可知,从1953年开始,国家开展了一五计划,重点是优先发展重工业,同时也开展了三大改造,其中依据我国国情现实,对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实施了和平赎买的政策,实行全行业的公私合营,成为我国社会主义改造的创举;1956年秋,召开了中国共产党第次全国代表大会,正确地分析了中国的国情,制定了反冒进,反保守,在综合平衡中稳步前进的社会主义建设方针,取得了中国社会主义建设道路探索的良好开端。
故答案为:赎买;八大。
【点评】本题是基础识记性试题,考查的知识点有社会主义三大改造和中共八大。解题关键是掌握好三大改革与中共八大的相关知识,即可做出正确解答。
2.【答案】
领域 措施 影响 共同影响
政治
①中央:国家的最高统治者称为皇帝,拥有至高无上的 权威,总揽全国一切军政大权 。皇帝之下,设有中央政 权机构,由丞相、太尉、御史大夫统领,分别掌管行政、 军事和监察事务,最后的决断权由皇帝掌控。
②地方:进一步废除分封制,建立由中央直接管辖的郡 县制 。全国分为 36郡,郡下设县,郡县的长官都由朝 廷直接任免。
① 秦朝创立了大一统 的中央集权制度。
②郡县制的实行,开创 了此后我国历代王朝 地方行政的基本模式。 加强中央集权,巩固大一统局面。
文化
命丞相李斯等人统一文字,制定笔画规整的小篆,作为 通用文字颁行全国。 文字的统一,使政令能 在全国顺利推行,也使 不同地域的人民能顺 畅沟通,有利于 文化的 交流与发展。
经济 ①以秦 国的 圆形方孔半两钱作为标准货币,在全国流 通。
②以秦制为基础,统一度量衡制度,所有度量衡用器由 国家统一监制。 货币的统一,有利于 国 家对经济的管理,促进 各地经济的交流 。度 量衡的统一,便利了 经 济的发展。
交通
和边
疆治
理 ①统一车辆和道路的宽窄,修筑贯通全国的道路。 ②派兵开凿灵渠,统一岭南及东南沿海地区。
③秦始皇派大将蒙恬北击匈奴,并修筑了西起临洮,东 到辽东的“万里长城”。 加强各地的交通往来, 使秦朝的陆路交通四 通八达,便利了秦朝的 水运和陆路交通。
【知识点】秦巩固统一的措施;秦确立中央集权制
【解析】【分析】政治:①中央:国家的最高统治者称为皇帝,拥有至高无上的权威,总揽全国一切军政大权。皇帝之下,设有中央政权机构,由丞相、太尉、御史大夫统领,分别掌管行政、军事和监察事务,最后的决断权由皇帝掌控。②地方:进一步废除分封制,建立由中央直接管辖的郡县制。全国分为36郡,郡下设县,郡县的长官都由朝廷直接任免。
影响:①秦朝创立了大一统的中央集权制度。②郡县制的实行,开创了此后我国历代王朝地方行政的基本模式。加强中央集权,巩固大一统局面。
文化:命丞相李斯等人统一文字,制定笔画规整的小篆,作为通用文字颁行全国。影响:文字的统一,使政令能在全国顺利推行,也使不同地域的人民能顺畅沟通,有利于文化的交流与发展。
经济:①以秦国的圆形方孔半两钱作为标准货币,在全国流通。②以秦制为基础,统一度量衡制度,所有度量衡用器由国家统一监制。
影响:货币的统一,有利于国家对经济的管理,促进各地经济的交流。度量衡的统一,便利了经济的发展。
交通和边疆治理:①统一车辆和道路的宽窄,修筑贯通全国的道路。②派兵开凿灵渠,统一岭南及东南沿海地区。③秦始皇派大将蒙恬北击匈奴,并修筑了西起临洮,东到辽东的“万里长城”。
影响:加强各地的交通往来,使秦朝的陆路交通四通八达,便利了秦朝的水运和陆路交通。
【点评】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对基础知识的识记与理解能力,解题的关键是学生掌握并理解秦朝加强中央集权的措施。
3.【答案】(1)背景:九一八事变后,中国人民的局部抗战开始
感受:不怕牺牲的精神;爱国主义精神
(2)雷锋精神:热爱党、热爱祖国、热爱社会主义;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锐意进取,自强不息;奉献精神英雄模范人物:焦裕禄;王进喜
(3)BCA
示例:特区精神:1980年,中央决定在广东、福建兴办深圳等经济特区,实行特殊的经济政策和经济管理体制等措施;深圳在短短几年内,建设成为一座繁华的现代化城市,成为经济特区的代表和对外开放的“窗口”,展现了深圳特区敢闯敢试、敢为人先、埋头苦干的精神。
(4)价值观正确,史论结合,言之有理即可
【知识点】社会主义建设在探索中前进;经济特区;正确看待社会主义建设的探索;抗日战争的胜利;抗日战争胜利的原因和意义;社会主义建设成就
【解析】【分析】(1)背景:根据材料一“1936年8月2日,赵一曼烈士在牺牲前,给儿子写下遗书”,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1931年日本发动九一八事变,占领沈阳。九一八事变成为中国抗日战争的起点,中国共产党在东北组织游击队,开展抗日游击战争,中国人民开始了艰苦卓绝的局部抗战。感受:根据材料一“母亲因为坚决地做了反满抗日的斗争,今天已经到了牺牲的前夕了”,可知,赵一曼烈士不怕牺牲的精神;爱国主义精神。
(2)雷锋精神:根据材料二“我就是长着一个心眼,我一心向着党,向着社会主义,向着共产主义”,体现了热爱党、热爱祖国、热爱社会主义的精神;根据材料二“我要把有限的生命,投入到无限的为人民服务之中去”,体现了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精神;根据材料二“我们在学习上,也要提倡这种‘钉子’精神,善于挤和善于钻”,体现锐意进取,自强不息;根据材料二“我没外出,给班里的同志洗了五床褥单,帮战友补了一床被子”,体现奉献精神。
人物:根据所学知识可知,雷锋生活在社会主义探索时期。在社会主义探索时期,全国各条战线涌现出了大批英雄模范人物,如大庆油田工人“铁人”王进喜;党的好干部焦裕禄等。
(3)位置:根据所学知识可知,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①1921年中国共产党诞生是中国历史上开天辟地的大事,中国共产党坚持建党精神,领导中国人民实现新民主主义革命胜利。②在社会主义革命时期和建设时期,1950年中国志愿军保家卫国,形成抗美援朝精神。③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时期,1980年在深圳、厦门等地开设经济特区,扩大对外经济交流,发展社会主义现代化事业起到了极为重要的作用,在此期间形成特区精神。因此精神按照其形成的时期相应位置是:①B;②C;③A。理解:根据所学知识可知,建党精神: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1921年中国共产党诞生是中国历史上开天辟地的大事。一百年前,中国共产党的先驱们创建了中国共产党,形成了坚持真理、坚守理想,践行初心、担当使命,不怕牺牲、英勇斗争,对党忠诚、不负人民的伟大建党精神,这是中国共产党的精神之源。抗美援朝精神:1950年中国志愿军保家卫国,在抗美援朝战争中,发扬爱国主义、革命英雄主义精神和国际主义精神。抗美援朝精神的内涵,祖国和人民利益高于一切、为了祖国和民族的尊严而奋不顾身的爱国主义精神 英勇顽强、舍生忘死的革命英雄主义精神 不畏艰难困苦、始终保持高昂士气的革命乐观主义精神 为完成祖国和人民赋予的使命、慷慨奉献自己一切的革命忠诚精神 为了人类和平与正义事业而奋斗的国际主义精神,伟大抗美援朝精神。
特区精神:1980年,中央决定在广东、福建兴办深圳等经济特区,实行特殊的经济政策和经济管理体制等措施;深圳在短短几年内,建设成为一座繁华的现代化城市,成为经济特区的代表和对外开放的“窗口”,展现了深圳特区敢闯敢试、敢为人先、埋头苦干的精神。
(4)意义:本题属于开放性题目,根据上述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培养爱国主义精神,努力学习科学文化知识,服务社会,无私奉献,积极参加社会实践活动等等。
故答案为:
(1)背景:九一八事变后,中国人民的局部抗战开始。
感受:不怕牺牲的精神;爱国主义精神。
(2)雷锋精神:热爱党、热爱祖国、热爱社会主义;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锐意进取,自强不息;奉献精神。
英雄模范人物:焦裕禄;王进喜。
(3)①B;②C;③A。特区精神:1980年,中央决定在广东、福建兴办深圳等经济特区,实行特殊的经济政策和经济管理体制等措施;深圳在短短几年内,建设成为一座繁华的现代化城市,成为经济特区的代表和对外开放的“窗口”,展现了深圳特区敢闯敢试、敢为人先、埋头苦干的精神。
(4)培养爱国主义精神,努力学习科学文化知识,服务社会,无私奉献,积极参加社会实践活动等等。
【点评】本题考查学生获取材料信息,调动运用所学知识,准确解读材料信息的能力,识记抗日战争的相关内容,识记雷锋精神的相关内容,识记社会主义建设时期的英雄模范人物,识记建党精神、抗美援朝精神、特区精神的相关内容,有助于培养学生的历史解释素养。
4.【答案】A
【知识点】社会主义建设在探索中前进;第一个五年计划;社会主义建设成就
【解析】【分析】根据所学可知,“大跃进”是为了推进我国的社会主义建设事业、改变我国的落后面貌,但因为忽视了经济建设规律、政策不对,反而造成了国民经济比例失调,欲速不达,A项正确;
文革体现的是全国动乱,改革开放是迈向辉煌、 经济腾飞,排除BCD三项。
故答案为A。
【点评】 本题主要考查综合运用所学知识进行判断分析的能力,解题关键是分析题干信息,找准关键语句。
5.【答案】B
【知识点】抗美援朝;社会主义建设在探索中前进;“文化大革命”;香港回归;澳门回归
【解析】【分析】①“抗美援朝,保家卫国”发生于抗美援朝时期,即1950年——1953年。②“上山下乡”,“停课闹革命”发生于文革时期,即1966年——1977年。③“港澳回归,洗雪国耻”是指香港、澳门回归祖国,香港澳门回归祖国分别是1997年和1999年。④“人有多大胆,地有多大产”发生于大跃进时期,即1958年——1961年.以上口号提出时间的先后顺序是①④②③。故选B。
【点评】注意重点事件发生时间的识记。
6.【答案】C
【知识点】社会主义建设在探索中前进
【解析】【分析】C:根据题干“1956年,中国共产党的某次重要会议正确地分析了社会主义改造基本完成以后,中国阶级关系和国内主要矛盾的变化,确定把党的工作重点转向社会主义建设”和结合所学可知,1956年中共八大分析了当时国内的主要矛盾,指出主要任务是集中力量把我国尽快地从落后的农业国变为先进的工业国,中共八大是我国探索建设社会主义道路的良好开端,C项符合题意;
A:1945年中共七大总结了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民主革命曲折发展的历史经验,特别是总结了抗日战争的丰富经验;制定了党的政治路线;确立毛泽东思想为中国共产党的指导思想并写入党章。为争取抗日战争的胜利和实现中国的光明前途准备了条件,并为中国共产党和中国人民指明了战后的奋斗方向,A项不符合题意;
B:1949年中共七届二中全会指出中国的发展方向是由农业国转变为工业国,B项不符合题意;
D:1958年中共八大二次会议,提出了“鼓足干劲、力争上游、多快好省的建设社会主义”的总路线,D项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C。
【点评】本题考查中共八大,考查学生对基础知知识的准确识记和灵活运用能力,难度中等。
7.【答案】(1)毕昇
(2)邓世昌
(3)焦裕禄
【知识点】甲午中日战争与《马关条约》;社会主义建设成就;宋元时期的科技——活字印刷术、指南针、火药
【解析】【分析】(1)活字印刷术是由北宋时的匠人毕昇发明的。他用胶泥刻字,然后用火烧制,使字模变硬。制版时,在一块四周有框的铁板上撒上松脂、石蜡和纸灰等,将烧制好的字模在铁板上排成版,用火将铁板中的松脂熔化,将字版压平,这样就可以印书了。印完之后,再将松脂熔化,泥字拆开,然后又可以再次排版。
(2)黄海大战中,北洋舰队将士在战斗中奋勇杀敌,重创日舰。致远规管带邓世昌在舰身严重受损、弹药将尽之际,下令开足马力,冲向日舰“吉野号”,准备与敌人同归于尽。不幸被敌人炮弹击中,200余名将士壮烈殉国。
(3)焦裕禄1962年任河南兰考县委书记。当时的兰考县遭受内涝、风沙、盐碱三害,粮食产量降到历史最低水平。为了摸清灾情,改变兰考面貌,焦裕禄以身作则,亲自带队到灾区,展开了大规模的追洪水、查风口、探流沙的调查研究工作,为抗灾防灾积累了第一手资料。他得知自己患了癌症后,仍顽强坚持工作,直到生命的最后一息。他被人民称颂为“党的好干部”。
【点评】 本题主要考查中国历史人物,考查考生对基础知识的记忆、迁移与运用能力。
8.【答案】(1)背景:美苏冷战;戴高乐的战略眼光。
意义:促进了东西方的政治、经济、文化交流;有利于推动国际关系的和平发展。
(2)趋势:多极化趋势;
挑战:霸权主义和强权政治。
(3)贡献:提出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亚投行的建立与发展;“一带一路”战略的提出与构建等。
【知识点】外交事业的发展;霸权主义与地区冲突;世界多极化趋势的发展
【解析】【分析】(1)背景:根据材料“在冷战正酣的背景下”可知美苏冷战;根据材料“戴高乐将军从时代的战略眼光出发,决定同新中国建交”可知戴高乐的战略眼光。
意义:根据材料“中法建交架起沟通东西方的桥梁,也推动国际关系朝着对话合作的方向演变”可知促进了东西方的政治、经济、文化交流;有利于推动国际关系的和平发展。
(2)趋势:根据材料“冷战的结束使世界形势发展的总趋势走向缓和”并结合所学可知当今世界政治呈现多极化趋势;
挑战:根据材料“美国为实现称霸世界的野心,不断加强对其他国家和地区的军事于预,严重干扰着世界的和平与发展”可知霸权主义和强权政治。
(3)贡献:根据材料中“提出命运共同体理念”“致力于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可知提出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根据材料“亚洲基础设施投资银行正式成立”可知亚投行的建立与发展;根据材料“对‘一带一路’建设给以资金支持”可知“一带一路”战略的提出与构建等。
故答案为:(1)背景:美苏冷战;戴高乐的战略眼光。
意义:促进了东西方的政治、经济、文化交流;有利于推动国际关系的和平发展。
(2)趋势:多极化趋势;挑战:霸权主义和强权政治。
(3)贡献:提出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亚投行的建立与发展;“一带一路”战略的提出与构建等。
【点评】本题难度适中,考查冷战政策、世界格局多极化、中国为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所作的贡献及学生分析史料和识记历史知识能力。题目设计注重基础性,要在掌握课本相关知识的基础上,依据材料对问题进行深入分析作答。
(1)背景:根据材料“在冷战正酣的背景下”可知美苏冷战;根据材料“戴高乐将军从时代的战略眼光出发,决定同新中国建交”可知戴高乐的战略眼光。
意义:根据材料“中法建交架起沟通东西方的桥梁,也推动国际关系朝着对话合作的方向演变”可知促进了东西方的政治、经济、文化交流;有利于推动国际关系的和平发展。
(2)趋势:根据材料“冷战的结束使世界形势发展的总趋势走向缓和”并结合所学可知当今世界政治呈现多极化趋势;
挑战:根据材料“美国为实现称霸世界的野心,不断加强对其他国家和地区的军事于预,严重干扰着世界的和平与发展”可知霸权主义和强权政治。
(3)贡献:根据材料中“提出命运共同体理念”“致力于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可知提出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根据材料“亚洲基础设施投资银行正式成立”可知亚投行的建立与发展;根据材料“对‘一带一路’建设给以资金支持”可知“一带一路”战略的提出与构建等。
1 / 1平行卷5284102—【作业本】历史与社会中国历史八年级下第6课艰辛探索与建设成就
1.(2023八下·安达月考)20世纪50年代,在对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过程中实行了 政策,实现了和平过渡,这是中国社会主义改造的创举。1956年,中共 召开,这是探索社会主义道路的良好开端。
【答案】赎买;八大
【知识点】社会主义建设在探索中前进;公私合营
【解析】【分析】根据所学知识可知,从1953年开始,国家开展了一五计划,重点是优先发展重工业,同时也开展了三大改造,其中依据我国国情现实,对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实施了和平赎买的政策,实行全行业的公私合营,成为我国社会主义改造的创举;1956年秋,召开了中国共产党第次全国代表大会,正确地分析了中国的国情,制定了反冒进,反保守,在综合平衡中稳步前进的社会主义建设方针,取得了中国社会主义建设道路探索的良好开端。
故答案为:赎买;八大。
【点评】本题是基础识记性试题,考查的知识点有社会主义三大改造和中共八大。解题关键是掌握好三大改革与中共八大的相关知识,即可做出正确解答。
2.秦始皇巩固统一的措施。
领域 措施 影响 共同影响
政治 ①中央:国家的最高统治者称为_________,拥有至高无上的权威,总揽全国一切__________大权。皇帝之下,设有中央政权机构,由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统领,分别掌管_________和________事务,最后的决断权由_________掌控。
②地方:进一步废除________,建立由中央直接管辖的________制。全国分为36郡,郡下设县,郡县的长官都由________直接任免。 ①秦朝创立了________的中央集权制度。
②郡县制的实行,开创了此后我国历代王朝________的基本模式。 加强中央集权巩固大统局面。
文化 命丞相________等人统一文字,制定笔画规整的________,作为通用文字颁行全国。 文字的统一,使政令能在全国顺利推行也使不同地域的人民能顺畅沟通﹐有利于________________
经济 ①以______国的_______作为标准货币,在全国流通。
②以秦制为基础,统一______制度,听有度量衡用器由国家统一监制。 ①秦朝创立了________的中央集权制度。
②郡县制的实行,开创了此后我国历代王朝________的基本模式。
交通和边疆治理 ①统一______和_______的宽窄,修筑贯通全国的道路。
②派兵开凿______,统一岭南______地区。
③秦始皇派大将______北击_______,并修筑了西起______东到______的______“ 文字的统一,使政令能在全国顺利推行也使不同地域的人民能顺畅沟通﹐有利于_______________
【答案】
领域 措施 影响 共同影响
政治
①中央:国家的最高统治者称为皇帝,拥有至高无上的 权威,总揽全国一切军政大权 。皇帝之下,设有中央政 权机构,由丞相、太尉、御史大夫统领,分别掌管行政、 军事和监察事务,最后的决断权由皇帝掌控。
②地方:进一步废除分封制,建立由中央直接管辖的郡 县制 。全国分为 36郡,郡下设县,郡县的长官都由朝 廷直接任免。
① 秦朝创立了大一统 的中央集权制度。
②郡县制的实行,开创 了此后我国历代王朝 地方行政的基本模式。 加强中央集权,巩固大一统局面。
文化
命丞相李斯等人统一文字,制定笔画规整的小篆,作为 通用文字颁行全国。 文字的统一,使政令能 在全国顺利推行,也使 不同地域的人民能顺 畅沟通,有利于 文化的 交流与发展。
经济 ①以秦 国的 圆形方孔半两钱作为标准货币,在全国流 通。
②以秦制为基础,统一度量衡制度,所有度量衡用器由 国家统一监制。 货币的统一,有利于 国 家对经济的管理,促进 各地经济的交流 。度 量衡的统一,便利了 经 济的发展。
交通
和边
疆治
理 ①统一车辆和道路的宽窄,修筑贯通全国的道路。 ②派兵开凿灵渠,统一岭南及东南沿海地区。
③秦始皇派大将蒙恬北击匈奴,并修筑了西起临洮,东 到辽东的“万里长城”。 加强各地的交通往来, 使秦朝的陆路交通四 通八达,便利了秦朝的 水运和陆路交通。
【知识点】秦巩固统一的措施;秦确立中央集权制
【解析】【分析】政治:①中央:国家的最高统治者称为皇帝,拥有至高无上的权威,总揽全国一切军政大权。皇帝之下,设有中央政权机构,由丞相、太尉、御史大夫统领,分别掌管行政、军事和监察事务,最后的决断权由皇帝掌控。②地方:进一步废除分封制,建立由中央直接管辖的郡县制。全国分为36郡,郡下设县,郡县的长官都由朝廷直接任免。
影响:①秦朝创立了大一统的中央集权制度。②郡县制的实行,开创了此后我国历代王朝地方行政的基本模式。加强中央集权,巩固大一统局面。
文化:命丞相李斯等人统一文字,制定笔画规整的小篆,作为通用文字颁行全国。影响:文字的统一,使政令能在全国顺利推行,也使不同地域的人民能顺畅沟通,有利于文化的交流与发展。
经济:①以秦国的圆形方孔半两钱作为标准货币,在全国流通。②以秦制为基础,统一度量衡制度,所有度量衡用器由国家统一监制。
影响:货币的统一,有利于国家对经济的管理,促进各地经济的交流。度量衡的统一,便利了经济的发展。
交通和边疆治理:①统一车辆和道路的宽窄,修筑贯通全国的道路。②派兵开凿灵渠,统一岭南及东南沿海地区。③秦始皇派大将蒙恬北击匈奴,并修筑了西起临洮,东到辽东的“万里长城”。
影响:加强各地的交通往来,使秦朝的陆路交通四通八达,便利了秦朝的水运和陆路交通。
【点评】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对基础知识的识记与理解能力,解题的关键是学生掌握并理解秦朝加强中央集权的措施。
3.(2023八下·西城期末)伟大的事业需要伟大的精神
材料一 1936年8月2日,赵一曼烈士在牺牲前,给儿子写下遗书
宁儿,母亲对于你没有能尽到教育的责任,实在是遗憾的事情。母亲因为坚决地做了反满抗日的斗争,今天已经到了牺牲的前夕了。母亲和你在生前是永久没有再见的机会了。希望你,宁儿啊!赶快成人,来安慰你地下的母亲!我最亲爱的孩子啊!母亲不用千言万语来教育你,就用实行来教育你。在你长大成人之后,希望你不要忘记你的母亲是为国而牺牲的!
材料二 雷锋是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时期的时代楷模
“我就是长着一个心眼,我一心向着党,向着社会主义,向着共产主义”
“我要把有限的生命,投入到无限的为人民服务之中去”
“钉子有两个长处:一个是挤劲,一个是钻劲。我们在学习上,也要提倡这种‘钉子’精神,善于挤和善于钻”
“今天是星期日,我没外出,给班里的同志洗了五床褥单,帮战友补了一床被子……今后还应该多做一些日常的、细小的、平凡的工作,少说漂亮话”
——雷锋日记(节选)
材料三 党的百年奋斗历程中,每个时期的奋斗都有标志性精神
时期 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 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时期 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时期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
精神 __①__ 井冈山精神 西柏坡精神 __②__ 北大荒精神 红旗渠精神 改革开放精神 __③__ 载人航天精神 脱贫攻坚精神 探月精神 新时代北斗精神
(1)结合所学,分析赵一曼写下这封家书的时代背景。谈谈你阅读这封家书的感受。
(2)依据材料二,概括日记中体现的雷锋精神。结合所学,列举一位与雷锋同时期的英雄模范人物。
(3)将下列精神按照其形成的时期填入相应位置。从这三种精神中任选其一,结合史实说说对这一精神的理解。
A.特区精神 B.建党精神 C.抗美援朝精神
(4)综合材料和所学,说说党的伟大精神和光荣传统对我们日常学习和生活的指导意义。
【答案】(1)背景:九一八事变后,中国人民的局部抗战开始
感受:不怕牺牲的精神;爱国主义精神
(2)雷锋精神:热爱党、热爱祖国、热爱社会主义;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锐意进取,自强不息;奉献精神英雄模范人物:焦裕禄;王进喜
(3)BCA
示例:特区精神:1980年,中央决定在广东、福建兴办深圳等经济特区,实行特殊的经济政策和经济管理体制等措施;深圳在短短几年内,建设成为一座繁华的现代化城市,成为经济特区的代表和对外开放的“窗口”,展现了深圳特区敢闯敢试、敢为人先、埋头苦干的精神。
(4)价值观正确,史论结合,言之有理即可
【知识点】社会主义建设在探索中前进;经济特区;正确看待社会主义建设的探索;抗日战争的胜利;抗日战争胜利的原因和意义;社会主义建设成就
【解析】【分析】(1)背景:根据材料一“1936年8月2日,赵一曼烈士在牺牲前,给儿子写下遗书”,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1931年日本发动九一八事变,占领沈阳。九一八事变成为中国抗日战争的起点,中国共产党在东北组织游击队,开展抗日游击战争,中国人民开始了艰苦卓绝的局部抗战。感受:根据材料一“母亲因为坚决地做了反满抗日的斗争,今天已经到了牺牲的前夕了”,可知,赵一曼烈士不怕牺牲的精神;爱国主义精神。
(2)雷锋精神:根据材料二“我就是长着一个心眼,我一心向着党,向着社会主义,向着共产主义”,体现了热爱党、热爱祖国、热爱社会主义的精神;根据材料二“我要把有限的生命,投入到无限的为人民服务之中去”,体现了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精神;根据材料二“我们在学习上,也要提倡这种‘钉子’精神,善于挤和善于钻”,体现锐意进取,自强不息;根据材料二“我没外出,给班里的同志洗了五床褥单,帮战友补了一床被子”,体现奉献精神。
人物:根据所学知识可知,雷锋生活在社会主义探索时期。在社会主义探索时期,全国各条战线涌现出了大批英雄模范人物,如大庆油田工人“铁人”王进喜;党的好干部焦裕禄等。
(3)位置:根据所学知识可知,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①1921年中国共产党诞生是中国历史上开天辟地的大事,中国共产党坚持建党精神,领导中国人民实现新民主主义革命胜利。②在社会主义革命时期和建设时期,1950年中国志愿军保家卫国,形成抗美援朝精神。③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时期,1980年在深圳、厦门等地开设经济特区,扩大对外经济交流,发展社会主义现代化事业起到了极为重要的作用,在此期间形成特区精神。因此精神按照其形成的时期相应位置是:①B;②C;③A。理解:根据所学知识可知,建党精神: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1921年中国共产党诞生是中国历史上开天辟地的大事。一百年前,中国共产党的先驱们创建了中国共产党,形成了坚持真理、坚守理想,践行初心、担当使命,不怕牺牲、英勇斗争,对党忠诚、不负人民的伟大建党精神,这是中国共产党的精神之源。抗美援朝精神:1950年中国志愿军保家卫国,在抗美援朝战争中,发扬爱国主义、革命英雄主义精神和国际主义精神。抗美援朝精神的内涵,祖国和人民利益高于一切、为了祖国和民族的尊严而奋不顾身的爱国主义精神 英勇顽强、舍生忘死的革命英雄主义精神 不畏艰难困苦、始终保持高昂士气的革命乐观主义精神 为完成祖国和人民赋予的使命、慷慨奉献自己一切的革命忠诚精神 为了人类和平与正义事业而奋斗的国际主义精神,伟大抗美援朝精神。
特区精神:1980年,中央决定在广东、福建兴办深圳等经济特区,实行特殊的经济政策和经济管理体制等措施;深圳在短短几年内,建设成为一座繁华的现代化城市,成为经济特区的代表和对外开放的“窗口”,展现了深圳特区敢闯敢试、敢为人先、埋头苦干的精神。
(4)意义:本题属于开放性题目,根据上述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培养爱国主义精神,努力学习科学文化知识,服务社会,无私奉献,积极参加社会实践活动等等。
故答案为:
(1)背景:九一八事变后,中国人民的局部抗战开始。
感受:不怕牺牲的精神;爱国主义精神。
(2)雷锋精神:热爱党、热爱祖国、热爱社会主义;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锐意进取,自强不息;奉献精神。
英雄模范人物:焦裕禄;王进喜。
(3)①B;②C;③A。特区精神:1980年,中央决定在广东、福建兴办深圳等经济特区,实行特殊的经济政策和经济管理体制等措施;深圳在短短几年内,建设成为一座繁华的现代化城市,成为经济特区的代表和对外开放的“窗口”,展现了深圳特区敢闯敢试、敢为人先、埋头苦干的精神。
(4)培养爱国主义精神,努力学习科学文化知识,服务社会,无私奉献,积极参加社会实践活动等等。
【点评】本题考查学生获取材料信息,调动运用所学知识,准确解读材料信息的能力,识记抗日战争的相关内容,识记雷锋精神的相关内容,识记社会主义建设时期的英雄模范人物,识记建党精神、抗美援朝精神、特区精神的相关内容,有助于培养学生的历史解释素养。
4.(2024八下·曲阳期中)下面是《回顾与思考--共和国经济建设之路》一书中的目录(部分章节)。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其中第三章“?”处的题目应是( )
A.欲速不达 B.全国动乱 C.迈向辉煌 D.经济腾飞
【答案】A
【知识点】社会主义建设在探索中前进;第一个五年计划;社会主义建设成就
【解析】【分析】根据所学可知,“大跃进”是为了推进我国的社会主义建设事业、改变我国的落后面貌,但因为忽视了经济建设规律、政策不对,反而造成了国民经济比例失调,欲速不达,A项正确;
文革体现的是全国动乱,改革开放是迈向辉煌、 经济腾飞,排除BCD三项。
故答案为A。
【点评】 本题主要考查综合运用所学知识进行判断分析的能力,解题关键是分析题干信息,找准关键语句。
5.(2016八下·宜兴期中)口号、标语不仅是浓缩的历史,还是影响人们思想观念,引导人们行为取向的有效的鼓动方式之一。在中华人民共和国历史上,下列口号、标语,按提出时间的先后顺序排列正确的是( )
①“抗美援朝,保家卫国” ②“上山下乡”,“停课闹革命”
③“港澳回归,洗雪国耻” ④“人有多大胆,地有多大产”
A.①②③④ B.①④②③ C.③④①② D.②①④③
【答案】B
【知识点】抗美援朝;社会主义建设在探索中前进;“文化大革命”;香港回归;澳门回归
【解析】【分析】①“抗美援朝,保家卫国”发生于抗美援朝时期,即1950年——1953年。②“上山下乡”,“停课闹革命”发生于文革时期,即1966年——1977年。③“港澳回归,洗雪国耻”是指香港、澳门回归祖国,香港澳门回归祖国分别是1997年和1999年。④“人有多大胆,地有多大产”发生于大跃进时期,即1958年——1961年.以上口号提出时间的先后顺序是①④②③。故选B。
【点评】注意重点事件发生时间的识记。
6.(2024八下·百色期末)1956年,中国共产党的某次重要会议正确地分析了社会主义改造基本完成以后,中国阶级关系和国内主要矛盾的变化,确定把党的工作重点转向社会主义建设。这次会议是( )
A.中共七大 B.中共七届二中全会
C.中共八大 D.中共八大二次会议
【答案】C
【知识点】社会主义建设在探索中前进
【解析】【分析】C:根据题干“1956年,中国共产党的某次重要会议正确地分析了社会主义改造基本完成以后,中国阶级关系和国内主要矛盾的变化,确定把党的工作重点转向社会主义建设”和结合所学可知,1956年中共八大分析了当时国内的主要矛盾,指出主要任务是集中力量把我国尽快地从落后的农业国变为先进的工业国,中共八大是我国探索建设社会主义道路的良好开端,C项符合题意;
A:1945年中共七大总结了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民主革命曲折发展的历史经验,特别是总结了抗日战争的丰富经验;制定了党的政治路线;确立毛泽东思想为中国共产党的指导思想并写入党章。为争取抗日战争的胜利和实现中国的光明前途准备了条件,并为中国共产党和中国人民指明了战后的奋斗方向,A项不符合题意;
B:1949年中共七届二中全会指出中国的发展方向是由农业国转变为工业国,B项不符合题意;
D:1958年中共八大二次会议,提出了“鼓足干劲、力争上游、多快好省的建设社会主义”的总路线,D项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C。
【点评】本题考查中共八大,考查学生对基础知知识的准确识记和灵活运用能力,难度中等。
7.(2023九下·黑龙江期中)根据提示写出相应的历史人物。
(1)活字印刷术的发明者是 。
(2)黄海海战中,冲向日舰“吉野号”,壮烈牺牲的民族英雄是 。
(3)被誉为“党的好干部”的是 。
【答案】(1)毕昇
(2)邓世昌
(3)焦裕禄
【知识点】甲午中日战争与《马关条约》;社会主义建设成就;宋元时期的科技——活字印刷术、指南针、火药
【解析】【分析】(1)活字印刷术是由北宋时的匠人毕昇发明的。他用胶泥刻字,然后用火烧制,使字模变硬。制版时,在一块四周有框的铁板上撒上松脂、石蜡和纸灰等,将烧制好的字模在铁板上排成版,用火将铁板中的松脂熔化,将字版压平,这样就可以印书了。印完之后,再将松脂熔化,泥字拆开,然后又可以再次排版。
(2)黄海大战中,北洋舰队将士在战斗中奋勇杀敌,重创日舰。致远规管带邓世昌在舰身严重受损、弹药将尽之际,下令开足马力,冲向日舰“吉野号”,准备与敌人同归于尽。不幸被敌人炮弹击中,200余名将士壮烈殉国。
(3)焦裕禄1962年任河南兰考县委书记。当时的兰考县遭受内涝、风沙、盐碱三害,粮食产量降到历史最低水平。为了摸清灾情,改变兰考面貌,焦裕禄以身作则,亲自带队到灾区,展开了大规模的追洪水、查风口、探流沙的调查研究工作,为抗灾防灾积累了第一手资料。他得知自己患了癌症后,仍顽强坚持工作,直到生命的最后一息。他被人民称颂为“党的好干部”。
【点评】 本题主要考查中国历史人物,考查考生对基础知识的记忆、迁移与运用能力。
8.(2024九下·西山模拟)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今年是中法建交60周年。60年前,戴高乐将军从时代的战略眼光出发,决定同新中国建交。在冷战正酣的背景下,作出这一独立自主决定是极为不易的,事实证明也是正确和富有远见的。中法建交架起沟通东西方的桥梁,也推动国际关系朝着对话合作的方向演变。
——习近平《传承中法建交精神共促世界和平发展》(2024年5月5日)
材料二
美军轰炸南斯拉夫联盟共和国 冷战的结束使世界形势发展的总趋势走向缓和,和平与发展成为时代的主题,但仍然存在着很多矛盾和冲突。美国为实现称霸世界的野心,不断加强对其他国家和地区的军事于预,严重干扰着世界的和平与发展。1999年,以美国为首的北约打着“人权高于主权”的幌子,越过联合国安理会,对南斯拉夫联盟共和国进行了持续78天的轰炸。199S年5月8日,中国驻南大使馆遭到北约导弹袭击,3名中国记者不幸牺牲。 ——摘自统编义务教育教科书《世界历史》九年级下册
材料三
(1)根据材料一,指出中法建交的背景及意义。
(2)根据所学知识,写出当今世界政治的发展趋势。根据材料二,你认为世界和平发展面临的主要挑战是什么?
(3)根据材料三,概括中国为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所作的贡献。
【答案】(1)背景:美苏冷战;戴高乐的战略眼光。
意义:促进了东西方的政治、经济、文化交流;有利于推动国际关系的和平发展。
(2)趋势:多极化趋势;
挑战:霸权主义和强权政治。
(3)贡献:提出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亚投行的建立与发展;“一带一路”战略的提出与构建等。
【知识点】外交事业的发展;霸权主义与地区冲突;世界多极化趋势的发展
【解析】【分析】(1)背景:根据材料“在冷战正酣的背景下”可知美苏冷战;根据材料“戴高乐将军从时代的战略眼光出发,决定同新中国建交”可知戴高乐的战略眼光。
意义:根据材料“中法建交架起沟通东西方的桥梁,也推动国际关系朝着对话合作的方向演变”可知促进了东西方的政治、经济、文化交流;有利于推动国际关系的和平发展。
(2)趋势:根据材料“冷战的结束使世界形势发展的总趋势走向缓和”并结合所学可知当今世界政治呈现多极化趋势;
挑战:根据材料“美国为实现称霸世界的野心,不断加强对其他国家和地区的军事于预,严重干扰着世界的和平与发展”可知霸权主义和强权政治。
(3)贡献:根据材料中“提出命运共同体理念”“致力于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可知提出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根据材料“亚洲基础设施投资银行正式成立”可知亚投行的建立与发展;根据材料“对‘一带一路’建设给以资金支持”可知“一带一路”战略的提出与构建等。
故答案为:(1)背景:美苏冷战;戴高乐的战略眼光。
意义:促进了东西方的政治、经济、文化交流;有利于推动国际关系的和平发展。
(2)趋势:多极化趋势;挑战:霸权主义和强权政治。
(3)贡献:提出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亚投行的建立与发展;“一带一路”战略的提出与构建等。
【点评】本题难度适中,考查冷战政策、世界格局多极化、中国为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所作的贡献及学生分析史料和识记历史知识能力。题目设计注重基础性,要在掌握课本相关知识的基础上,依据材料对问题进行深入分析作答。
(1)背景:根据材料“在冷战正酣的背景下”可知美苏冷战;根据材料“戴高乐将军从时代的战略眼光出发,决定同新中国建交”可知戴高乐的战略眼光。
意义:根据材料“中法建交架起沟通东西方的桥梁,也推动国际关系朝着对话合作的方向演变”可知促进了东西方的政治、经济、文化交流;有利于推动国际关系的和平发展。
(2)趋势:根据材料“冷战的结束使世界形势发展的总趋势走向缓和”并结合所学可知当今世界政治呈现多极化趋势;
挑战:根据材料“美国为实现称霸世界的野心,不断加强对其他国家和地区的军事于预,严重干扰着世界的和平与发展”可知霸权主义和强权政治。
(3)贡献:根据材料中“提出命运共同体理念”“致力于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可知提出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根据材料“亚洲基础设施投资银行正式成立”可知亚投行的建立与发展;根据材料“对‘一带一路’建设给以资金支持”可知“一带一路”战略的提出与构建等。
1 /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