部编版历史八年级下第3课土地改革课前、课中、课后练

文档属性

名称 部编版历史八年级下第3课土地改革课前、课中、课后练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988.7KB
资源类型 试卷
版本资源
科目 历史
更新时间 2025-02-08 15:13:53

文档简介

平行卷5284103—【作业本】历史与社会中国历史八年级下第3课土地改革
1.(2024八下·遵义月考)1950—1952年,在新解放区完成土地改革,彻底摧毁了我国存在2000多年的   制度,消灭了地主阶级。
【答案】封建土地
【知识点】土地改革;土地改革的意义
【解析】【分析】据所学可知,新中国成立后,为解决农民少地无地现象,1950—1952年,在新解放区完成土地改革,彻底摧毁了我国存在2000多年的封建土地制度,消灭了地主阶级,解放了农村生产力,促进了农业发展,巩固了人民政权。
故答案为:封建土地。
【点评】本题主要知识考点是土地改革。主要考查学生对历史的识记、理解能力。解题关键要熟练掌握土地改革的相关史实。
2.(2023八下·安顺期末)1950年,中央人民政府颁布了《   》,全国大约3亿多无地少地的农民分到了约7亿亩土地,彻底摧毁了封建土地制度,消灭了地主阶级,解放了农业生产力。
【答案】《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改革法》
【知识点】土地改革
【解析】【分析】依据题干信息,结合所学知识可知, 1950年,中央人民政府颁布了 《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改革法》,依据此法令, 全国大约3亿多无地少地的农民分到了约7亿亩土地,彻底摧毁了封建土地制度,消灭了地主阶级,解放了农业生产力 ;
故答案为:《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改革法》
【点评】本题考查准确记忆。解答时,依据题干信息,把它和所学知识结合进行准确记忆回答,这就是要准确记忆课本基础知识。
3.(2023八下·安达月考)新中国成立后,农村大规模土地改革运动展开的标志是   。
【答案】《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改革法》的颁布
【知识点】土地改革;土地改革的意义
【解析】【分析】根据所学知识可知,1950年,中央人民政府颁布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改革法》,开启了农村大规模的土地改革运动的序幕,废除了封建地主土地所有制,解放了农村生产力,促进了农村经济的发展。
故答案为: 《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改革法》的颁布。
【点评】本题为基础性识记试题,试题简单,考查的是建国之初的土地改革,解题关键是掌握土地改革的相关知识信息。
4.20世纪70年代的外交成就: 1971年10月,恢复中华人民共和国在   的一切合法权利。1972年,美国总统   访华,中美关系开始走向正常化。1972 年,   正式建立外交关系。1979年,   正式建立外交关系。
【答案】联合国;尼克松;中日;中美
【知识点】中国恢复在联合国的合法席位;中美建交
【解析】【分析】根据所学知识可知,1971年10月,第26届联合国大会恢复中国在联合国的合法席位;1972年,尼克松访华,中美关系开始正常化;1979年,中美正式建立外交关系;1972年,日本首相田中角荣访华,中日正式建立外交关系。
故答案为:联合国;尼克松;中日;中美。
【点评】本题考查学生对基础知识的记忆能力,难度容易,考查学生对70年代外交成就的掌握。
5.(2024八下·青原期末)回顾我党历史,我们在困难中铸就辉煌、在挫折后毅然奋起、在探索中收获成功、在失误后拨乱反正、在转折中开局创新,中国共产党带领中国人民为实现中国梦而奋斗。
【独立梦】
材料一:
【富国梦】
材料二:
时间 我国粮食总产量
1980年 5.02亿公斤
1981年 6.70亿公斤
1982年 7.15亿公斤
图3
【强国梦】
材料三:“我们的奋斗目标是,到2020年国内生产总值和城乡居民人均收入在2010年的基础上翻一番,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到本世纪中叶建成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习近平在博鳌亚洲论坛上的讲话
(1)材料一的两幅图片分别反映了什么历史事件 两个事件之间有何联系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史实解读图3所反应的现象。图4反映了什么变化 (1分)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材料二所示现象和变化的出现得益于哪一伟大决策的实施
(3)根据材料三指出到建国100年时,我们要实现什么奋斗目标
(4)综合上述材料,谈谈你对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历史进程的认识。
【答案】(1)图1事件:新中国成立(开国大典);
图2事件:土地改革
两者关系:新中国成立是土地改革前提条件;土地改革巩固了新中国政权。
(2)现象: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后,我国的粮食产量迅猛增长;
变化:2010年以后, 全国贫困人口数量急剧减少;
伟大决策:改革开放。
(3)奋斗目标: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
(4)认识:国家独立和民族解放是国家富强的前提;坚持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
【知识点】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土地改革;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改革开放的意义;“两个一百年”
【解析】【分析】(1)依据材料一信息,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图1显示的是新中国成立即开国大典,图2显示的是土地改革;结合所学知识可知, 新中国成立是土地改革前提条件;土地改革巩固了新中国政权;
(2)依据材料二信息,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图3反映的是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后,我国的粮食产量迅猛增长; 依据材料二信息,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图4反映的是 2010年以后, 全国贫困人口数量急剧减少; 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材料二显示我国粮食总产量大幅增加,而2010年以后,全国贫困人口急剧减少,这是因为我国实行了改革开放;
(3)依据材料三信息“ 到本世纪中叶建成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 ”,可以看出, 建国100年时,我们要 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 ;
(4)本题属于开放性题目,言之成理即可,如: 国家独立和民族解放是国家富强的前提;坚持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
故答案为:(1) 图1事件:新中国成立(开国大典);
图2事件:土地改革
两者关系:新中国成立是土地改革前提条件;土地改革巩固了新中国政权。
(2) 现象: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后,我国的粮食产量迅猛增长;
变化:2010年以后, 全国贫困人口数量急剧减少;
伟大决策:改革开放。
(3) 奋斗目标: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
(4)认识: 国家独立和民族解放是国家富强的前提;坚持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
【点评】(1)本题的第一问,考查学生的运用能力,解答时,依据材料信息即图片,看懂图片含义,再结合所学知识判断出事件;第二问是考查理解能力,解答时,在第一问答案的基础上,结合所学知识理解它们之间的关系回答;
(2)本题的第一问,考查学生的运用能力,解答时,依据材料信息即图片,看懂图片含义,结合所学知识分析识记回答;最后一问是考查学生的理解能力,解答时,在第一问答案的基础上,结合所学知识理解出现这种现象的原因回答;
(3)本题考查准确记忆。解答时,依据材料信息,结合对课本基础知识的准确记忆回答,这就是要准确记忆课本基础知识;
(4)开放性题目,言之成理即可。
6.(2017·苏州模拟)学习历史需要正确认识史实与结论之间的关系。下列史实与结论对应关系正确的是(  )
A.新中国的成立——标志中国确立起社会主义制度
B.西藏的和平解放——标志着中国完成统一
C.土地改革的完成——废除了封建土地制度
D.抗美援朝的胜利——结束了近代中国百年屈辱
【答案】C
【知识点】土地改革
【解析】【分析】A项新中国的成立——标志中国确立起社会主义制度,对应关系错误,三大改造的完成,标志中国确立起社会主义制度;B项 西藏的和平解放——标志着中国完成统一,对应关系错误,西藏和平解放标志着,中国大陆获得统一,台湾还没回到祖国怀抱,不能说中国完成统一;C项土地改革的完成,废除了我国存在两千多年的封建土地制度,符合史实,D项抗美援朝的胜利——结束了近代中国百年屈辱,对应关系错误;抗日战争的胜利,结束了近代中国百年屈辱。故选C。
【点评】本题主要考查土地改革。
7.(2023八下·防城期末)精准扶贫是当前党和国家的一项重要任务,它体现了党和政府始终重视”三农”问题的一贯原则。这一原则在新中国成立初期最典型的表现是(  )
A.没收官僚资本 B.恢复发展经济
C.实行土地改革 D.开展新农村建设
【答案】C
【知识点】土地改革
【解析】【分析】根据所学知识可知,为废除封建地主剥削的土地所有制,1950-1952年的土地改革,实行农民的土地所有制,使农民获得土地,成为土地的主人,促进了农业生产的发展。实行土地改革体现了党和政府重视“三农”,C项正确;
没收官僚资本不符合题意,排除A项;
恢复发展经济不符合题意,排除B项;
开展新农村建设不符合题意,排除D项。
故答案为:C。
【点评】本题注重考查学生的分析能力,本题的关键点是分析题干,注意准确识记土地改革的相关知识点。
8.(2024八下·高要期中)20世纪50年代初期,新解放区分到土地的农民们欢天喜地地说,“过去头顶地主的天,脚踏地主的地,现在都成为我们的了”。材料中农民分到土地的法律依据是(  )
A.《中国土地法大纲》
B.《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改革法》
C.《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管理法》
D.《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
【答案】B
【知识点】土地改革
【解析】【分析】根据所学可知,1950年中央人民政府颁布《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改革法》,得到了农民的拥护,1952年底土地改革完成,彻底废除了在我国延续了两千多年的封建土地制度,消灭了地主阶级,农民成为土地的主人,在政治、经济上翻了身,解放了农村生产力,促进了农村经济的恢复和发展,巩固了新生的人民政权。
A项《中国土地法大纲》是1947年解放战争时期颁布的,和题干时间不符,不符合题意;
B项《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改革法》是材料中农民分到土地的法律依据,符合题意;
C项《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管理法》1986年第六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十六次会议通过,和题干时间不符,不符合题意;
D项《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是1954年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通过的,和题干时间不符,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B。
【点评】本题难度较小,考查土地改革,要求识记基础史实。
9.(2023八下·双峰期中)历史图片是历史场景的形象呈现,是历史过程的真实记录,结合下列图片回答问题。
图一 图二 图三
(1) 图一反映的是什么历史事件?该事件发生在什么时间?
(2)图二反映了新中国成立初期的什么事件?这个事件结束的标志是什么?我们最终取得了战争的胜利,这个结果有什么意义?
(3)图三反映了我国建国初期的什么事件?我国实行这一事件的目的是什么?
(4)图二与图三之间有何内在联系?
【答案】(1)开国大典。1949年10月1日。
(2)抗美援朝。美国被迫在停战协定上签字。沉重地打击了美帝国主义,保卫了朝鲜的独立和中国的安全;中国的国际威望空前提高。同时,也为中国的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赢得了一个相对稳定的和平环境。
(3)土地改革。为了解放农村生产力,发展农业生产,为新中国的工业化准备条件。
(4)土地改革运动的完成,有助于建国初期经济的恢复和发展,也有力地支持了抗美援朝。
【知识点】抗美援朝;土地改革;开国大典;土地改革的意义
【解析】【分析】
(1)据图一并结合所学可知,图一反映的是1949年10月1日,开国大典,毛泽东向全世界宣告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
(2)据图二并结合所学可知,1950年10月25日,中国人民志愿军跨过鸭绿江,开始了抗美援朝,保家卫国的斗争。1953年,美国被迫在朝鲜停战协定上签字,标志抗美援朝战争胜利结束,沉重地打击了美帝国主义,保卫了朝鲜的独立和中国的安全;中国的国际威望空前提高。同时,也为中国的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赢得了一个相对稳定的和平环境。
(3)据图三并结合所学可知,1950年,中央人民政府颁布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改革法》,实施土地改革,废除封建土地所有制,调动了农民的生产积极性,解放了农村生产力,发展了农业生产,为新中国的工业化准备了条件。
(4)根据所学可知,1952年,土地改革运动的完成,促进了农业的发展,有助于建国初期经济的恢复和发展,也有力地支持了抗美援朝。
故答案为:
(1)开国大典。1949年10月1日。
(2)抗美援朝。美国被迫在停战协定上签字。沉重地打击了美帝国主义,保卫了朝鲜的独立和中国的安全;中国的国际威望空前提高。同时,也为中国的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赢得了一个相对稳定的和平环境。
(3)土地改革。为了解放农村生产力,发展农业生产,为新中国的工业化准备条件。
(4)土地改革运动的完成,有助于建国初期经济的恢复和发展,也有力地支持了抗美援朝。
【点评】
(1)本题主要知识考点是开国大典。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对历史图片的解读能力和对历史的识记、理解能力。解题关键要熟练掌握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的相关史实。
(2)本题主要知识考点是抗美援朝。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对历史图片的解读能力和对历史的识记、理解能力。解题关键要熟练掌握抗美援朝抗美援朝的相关史实。
(3)本题主要知识考点是土地改革。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对历史图片的解读能力和对历史的识记、理解能力。解题关键要熟练掌握土地改革的相关史实。
(4)本题主要知识考点是土地改革与抗美援朝的关系,旨在考查学生知识迁移和灵活分析运用历史材料的能力,解题关键要理解掌握关于土地改革与抗美援朝的相关史实。
10.(2024八下·大余期末)农业是国民经济的命脉。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1)梦想实现
材料一 1950年,国家副主席刘少奇的姐姐刘绍懿被定为地主,写信给弟弟,希望能够得到帮助。时任中央人民政府副主席的刘少奇在写给湖南老家姐姐的信中说,你家过去主要是靠收租吃饭的,是别人养活你们的……我当了中央人民政府的副主席,你们在乡下种田吃饭,那就是我的光荣。如果我当了副主席,你们还在乡下收租吃饭,或者不劳而获,那才是我的耻辱。
——摘编自《小乐讲党史》
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刘少奇的姐姐是在新中国成立初期的哪一运动中被定为地主的?这场运动摧毁了哪一剥削制度?
(2)由分到合
材料二 农民分到土地后,农村经济基本上还是一家一户的小农经济,劳动生产率低下,假如任其自由发展,可能会导致农村贫富两极分化。如果不引导农民走组织起来的路,不仅不能改善农民的生活,而且农村也不可能为工业的发展提供必要的商品、粮食、轻工业原料等条件。
——摘编自《历史纵横》
根据所学知识指出,材料二中“组织起来的路”指的是什么?依据材料二,指出引导农民走这样一条路的原因(写出一点)。
(3)探索失误
材料三 小轩的爷爷今年70岁了,是吉林省有名的企业家,捐资修建了好几所学校。他非常节俭,最看不到别人的浪费。他常对小轩说:“我6岁那年,全村开始大规模炼钢铁……我们西新人民公社也成立了……实行吃饭不要钱,鼓足干劲生产,放开肚皮吃饭是这时流行的口号。唉,我怎么看着有些不对劲呢?”
材料三反映出当时我国社会主义建设中的严重失误有哪些?造成了怎样的后果?
(4)改革先锋
材料四 真正的改革先锋不是国有企业,而是那些落后的被边缘化的群体。在这些边缘革命中,意义最为重大的变革是在中国经济最为薄弱的环节——农业中爆发。中国政府于1979年着手改善农业环境。然而,真正意义上的农业改革是自下而上展开的。
——摘编自《变革中国——市场经济的中国之路》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中国农业改革的创举是什么?
(5)我国农业发展中既有教训也有经验,你从中获得了什么启示?
【答案】(1)运动:土地改革, 制度:封建土地制度(或封建剥削土地所有制)
(2)路:农业合作化(或建立农业生产合作社),原因:提高农业劳动生产率;避免农村贫富分化;改善农民生活;促进工业发展等。
(3)严重失误:“大跃进”和人民公社化运动。后果:国民经济出现严重困难。
(4)创举: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
(5)启示:要正确认识我国社会主义所处的发展阶段;制定农业政策必须遵循客观经济规律,从实际出发,不能急于求成;生产关系的调整必须适应生产力的发展;政策的制定和调整必须符合本国国情等。
【知识点】土地改革;社会主义建设在探索中前进;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农业、手工业合作化
【解析】【分析】(1)根据材料一“1950年,国家副主席刘少奇的姐姐刘绍懿被定为地主,写信给弟弟,希望能够得到帮助""如果我当了副主席,你们还在乡下收租吃饭,或者不劳而获,那才是我的耻辱”和所学知识可知,1950年,实行土地改革,中央人民政府颁布《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改革法》,它规定废除地主阶级封建剥削的土地所有制,实行农民的土地所有制。所以,刘少奇的姐姐是在新中国成立初期的土地改革中被定为地主的。这场运动摧毁了封建土地制度或封建剥削土地所有制。
(2)根据材料二“农民分到土地后,农村经济基本上还是一家一户的小农经济,劳动生产率低下,假如任其自由发展,可能会导致农村贫富两极分化。如果不引导农民走组织起来的路”和所学知识可知,土地改革以后,农民分到了土地,农业生产有了恢复和发展。但是,我国的农业仍然是一家一户分散经营的。当时贫苦农民缺乏生产工具、资金,一家一户难以解决水利问题,难以抵御自然灾害,不能合理地使用耕地,也不能使用先进的机械化农具。为此,国家对农业进行社会主义改造,主要是把分散的个体农民组织起来,引导他们参加农业生产合作社,走集体化和共同富裕的社会主义道路。所以,材料二中组织起来的“路”指的是农业合作化(或建立农业生产合作社)。根据材料二“农村经济基本上还是一家一户的小农经济,劳动生产率低下"假如任其自由发展,可能会导致农村贫富两极分化”“不仅不能改善农民的生活,而且农村也不可能为工业的发展提供必要的商品、粮食、轻工业原料等条件”可得出,引导农民走这样一条路的原因为提高农业劳动生产率;避免农村贫富分化;改善农民生活;促进工业发展等。
(3)根据材料三“我6岁那年,全村开始大规模炼钢铁……我们西新人民公社也成立了……实行吃饭不要钱,鼓足干劲生产”可知,反映出当时我国社会主义建设中的严重失误有“大跃进”和人民公社化运动。1958年,中共八大二次会议提出“鼓足干劲、力争上游、多快好省地建设社会主义”的总路线。接着,全国掀起了“大跃进”的高潮和人民公社化运动。总路线反映了人民群众迫切要求改变我国经济落后状况的愿望,但急于求成,忽视了客观的经济规律。加上当时自然灾害严重等因素,1959年至1961年,我国的国民经济发生严重困难。
(4)根据材料四“在这些边缘革命中,意义最为重大的变革是在中国经济最为薄弱的环节一农业中爆发。中国政府于1979年着手改善农业环境”和所学知识可知,1978年, 安徽凤阳小岗村农民实行分田包干到户,自负盈亏。在中央的支持和倡导下,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逐步在全国推开,到1983年, 已基本在全国农村普遍实行。所以,中国农业改革的创举是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
(5)本题属于开放性问题,学生言之有理即可。可以从材料一土地改革、材料二农业生产合作社、材料三大跃进以及人民公社化运动,材料四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和所学知识,从实际出发、从国情、经济规律等角度进行分析,所以,我国农业发展中既有教训也有经验,从中获得的启示有要正确认识我国社会主义所处的发展阶段;制定农业政策必须遵循客观经济规律,从实际出发,不能急于求成;生产关系的调整必须适应生产力的发展;政策的制定和调整必须符合本国国情等。
故答案为:(1)运动:土地改革, 制度:封建土地制度(或封建剥削土地所有制)。
(2)路:农业合作化(或建立农业生产合作社),原因:提高农业劳动生产率;避免农村贫富分化;改善农民生活;促进工业发展等。
(3)严重失误:“大跃进”和人民公社化运动。后果:国民经济出现严重困难。
(4)创举: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
(5)启示:要正确认识我国社会主义所处的发展阶段;制定农业政策必须遵循客观经济规律,从实际出发,不能急于求成;生产关系的调整必须适应生产力的发展;政策的制定和调整必须符合本国国情等。
【点评】本题难度适中,考查土地改革,对农业的社会主义改造,“大跃进”和人民公社化运动,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等知识及学生的理解和分析能力。要求运用所学分析材料信息。
1 / 1平行卷5284103—【作业本】历史与社会中国历史八年级下第3课土地改革
1.(2024八下·遵义月考)1950—1952年,在新解放区完成土地改革,彻底摧毁了我国存在2000多年的   制度,消灭了地主阶级。
2.(2023八下·安顺期末)1950年,中央人民政府颁布了《   》,全国大约3亿多无地少地的农民分到了约7亿亩土地,彻底摧毁了封建土地制度,消灭了地主阶级,解放了农业生产力。
3.(2023八下·安达月考)新中国成立后,农村大规模土地改革运动展开的标志是   。
4.20世纪70年代的外交成就: 1971年10月,恢复中华人民共和国在   的一切合法权利。1972年,美国总统   访华,中美关系开始走向正常化。1972 年,   正式建立外交关系。1979年,   正式建立外交关系。
5.(2024八下·青原期末)回顾我党历史,我们在困难中铸就辉煌、在挫折后毅然奋起、在探索中收获成功、在失误后拨乱反正、在转折中开局创新,中国共产党带领中国人民为实现中国梦而奋斗。
【独立梦】
材料一:
【富国梦】
材料二:
时间 我国粮食总产量
1980年 5.02亿公斤
1981年 6.70亿公斤
1982年 7.15亿公斤
图3
【强国梦】
材料三:“我们的奋斗目标是,到2020年国内生产总值和城乡居民人均收入在2010年的基础上翻一番,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到本世纪中叶建成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习近平在博鳌亚洲论坛上的讲话
(1)材料一的两幅图片分别反映了什么历史事件 两个事件之间有何联系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史实解读图3所反应的现象。图4反映了什么变化 (1分)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材料二所示现象和变化的出现得益于哪一伟大决策的实施
(3)根据材料三指出到建国100年时,我们要实现什么奋斗目标
(4)综合上述材料,谈谈你对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历史进程的认识。
6.(2017·苏州模拟)学习历史需要正确认识史实与结论之间的关系。下列史实与结论对应关系正确的是(  )
A.新中国的成立——标志中国确立起社会主义制度
B.西藏的和平解放——标志着中国完成统一
C.土地改革的完成——废除了封建土地制度
D.抗美援朝的胜利——结束了近代中国百年屈辱
7.(2023八下·防城期末)精准扶贫是当前党和国家的一项重要任务,它体现了党和政府始终重视”三农”问题的一贯原则。这一原则在新中国成立初期最典型的表现是(  )
A.没收官僚资本 B.恢复发展经济
C.实行土地改革 D.开展新农村建设
8.(2024八下·高要期中)20世纪50年代初期,新解放区分到土地的农民们欢天喜地地说,“过去头顶地主的天,脚踏地主的地,现在都成为我们的了”。材料中农民分到土地的法律依据是(  )
A.《中国土地法大纲》
B.《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改革法》
C.《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管理法》
D.《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
9.(2023八下·双峰期中)历史图片是历史场景的形象呈现,是历史过程的真实记录,结合下列图片回答问题。
图一 图二 图三
(1) 图一反映的是什么历史事件?该事件发生在什么时间?
(2)图二反映了新中国成立初期的什么事件?这个事件结束的标志是什么?我们最终取得了战争的胜利,这个结果有什么意义?
(3)图三反映了我国建国初期的什么事件?我国实行这一事件的目的是什么?
(4)图二与图三之间有何内在联系?
10.(2024八下·大余期末)农业是国民经济的命脉。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1)梦想实现
材料一 1950年,国家副主席刘少奇的姐姐刘绍懿被定为地主,写信给弟弟,希望能够得到帮助。时任中央人民政府副主席的刘少奇在写给湖南老家姐姐的信中说,你家过去主要是靠收租吃饭的,是别人养活你们的……我当了中央人民政府的副主席,你们在乡下种田吃饭,那就是我的光荣。如果我当了副主席,你们还在乡下收租吃饭,或者不劳而获,那才是我的耻辱。
——摘编自《小乐讲党史》
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刘少奇的姐姐是在新中国成立初期的哪一运动中被定为地主的?这场运动摧毁了哪一剥削制度?
(2)由分到合
材料二 农民分到土地后,农村经济基本上还是一家一户的小农经济,劳动生产率低下,假如任其自由发展,可能会导致农村贫富两极分化。如果不引导农民走组织起来的路,不仅不能改善农民的生活,而且农村也不可能为工业的发展提供必要的商品、粮食、轻工业原料等条件。
——摘编自《历史纵横》
根据所学知识指出,材料二中“组织起来的路”指的是什么?依据材料二,指出引导农民走这样一条路的原因(写出一点)。
(3)探索失误
材料三 小轩的爷爷今年70岁了,是吉林省有名的企业家,捐资修建了好几所学校。他非常节俭,最看不到别人的浪费。他常对小轩说:“我6岁那年,全村开始大规模炼钢铁……我们西新人民公社也成立了……实行吃饭不要钱,鼓足干劲生产,放开肚皮吃饭是这时流行的口号。唉,我怎么看着有些不对劲呢?”
材料三反映出当时我国社会主义建设中的严重失误有哪些?造成了怎样的后果?
(4)改革先锋
材料四 真正的改革先锋不是国有企业,而是那些落后的被边缘化的群体。在这些边缘革命中,意义最为重大的变革是在中国经济最为薄弱的环节——农业中爆发。中国政府于1979年着手改善农业环境。然而,真正意义上的农业改革是自下而上展开的。
——摘编自《变革中国——市场经济的中国之路》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中国农业改革的创举是什么?
(5)我国农业发展中既有教训也有经验,你从中获得了什么启示?
答案解析部分
1.【答案】封建土地
【知识点】土地改革;土地改革的意义
【解析】【分析】据所学可知,新中国成立后,为解决农民少地无地现象,1950—1952年,在新解放区完成土地改革,彻底摧毁了我国存在2000多年的封建土地制度,消灭了地主阶级,解放了农村生产力,促进了农业发展,巩固了人民政权。
故答案为:封建土地。
【点评】本题主要知识考点是土地改革。主要考查学生对历史的识记、理解能力。解题关键要熟练掌握土地改革的相关史实。
2.【答案】《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改革法》
【知识点】土地改革
【解析】【分析】依据题干信息,结合所学知识可知, 1950年,中央人民政府颁布了 《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改革法》,依据此法令, 全国大约3亿多无地少地的农民分到了约7亿亩土地,彻底摧毁了封建土地制度,消灭了地主阶级,解放了农业生产力 ;
故答案为:《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改革法》
【点评】本题考查准确记忆。解答时,依据题干信息,把它和所学知识结合进行准确记忆回答,这就是要准确记忆课本基础知识。
3.【答案】《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改革法》的颁布
【知识点】土地改革;土地改革的意义
【解析】【分析】根据所学知识可知,1950年,中央人民政府颁布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改革法》,开启了农村大规模的土地改革运动的序幕,废除了封建地主土地所有制,解放了农村生产力,促进了农村经济的发展。
故答案为: 《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改革法》的颁布。
【点评】本题为基础性识记试题,试题简单,考查的是建国之初的土地改革,解题关键是掌握土地改革的相关知识信息。
4.【答案】联合国;尼克松;中日;中美
【知识点】中国恢复在联合国的合法席位;中美建交
【解析】【分析】根据所学知识可知,1971年10月,第26届联合国大会恢复中国在联合国的合法席位;1972年,尼克松访华,中美关系开始正常化;1979年,中美正式建立外交关系;1972年,日本首相田中角荣访华,中日正式建立外交关系。
故答案为:联合国;尼克松;中日;中美。
【点评】本题考查学生对基础知识的记忆能力,难度容易,考查学生对70年代外交成就的掌握。
5.【答案】(1)图1事件:新中国成立(开国大典);
图2事件:土地改革
两者关系:新中国成立是土地改革前提条件;土地改革巩固了新中国政权。
(2)现象: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后,我国的粮食产量迅猛增长;
变化:2010年以后, 全国贫困人口数量急剧减少;
伟大决策:改革开放。
(3)奋斗目标: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
(4)认识:国家独立和民族解放是国家富强的前提;坚持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
【知识点】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土地改革;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改革开放的意义;“两个一百年”
【解析】【分析】(1)依据材料一信息,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图1显示的是新中国成立即开国大典,图2显示的是土地改革;结合所学知识可知, 新中国成立是土地改革前提条件;土地改革巩固了新中国政权;
(2)依据材料二信息,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图3反映的是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后,我国的粮食产量迅猛增长; 依据材料二信息,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图4反映的是 2010年以后, 全国贫困人口数量急剧减少; 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材料二显示我国粮食总产量大幅增加,而2010年以后,全国贫困人口急剧减少,这是因为我国实行了改革开放;
(3)依据材料三信息“ 到本世纪中叶建成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 ”,可以看出, 建国100年时,我们要 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 ;
(4)本题属于开放性题目,言之成理即可,如: 国家独立和民族解放是国家富强的前提;坚持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
故答案为:(1) 图1事件:新中国成立(开国大典);
图2事件:土地改革
两者关系:新中国成立是土地改革前提条件;土地改革巩固了新中国政权。
(2) 现象: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后,我国的粮食产量迅猛增长;
变化:2010年以后, 全国贫困人口数量急剧减少;
伟大决策:改革开放。
(3) 奋斗目标: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
(4)认识: 国家独立和民族解放是国家富强的前提;坚持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
【点评】(1)本题的第一问,考查学生的运用能力,解答时,依据材料信息即图片,看懂图片含义,再结合所学知识判断出事件;第二问是考查理解能力,解答时,在第一问答案的基础上,结合所学知识理解它们之间的关系回答;
(2)本题的第一问,考查学生的运用能力,解答时,依据材料信息即图片,看懂图片含义,结合所学知识分析识记回答;最后一问是考查学生的理解能力,解答时,在第一问答案的基础上,结合所学知识理解出现这种现象的原因回答;
(3)本题考查准确记忆。解答时,依据材料信息,结合对课本基础知识的准确记忆回答,这就是要准确记忆课本基础知识;
(4)开放性题目,言之成理即可。
6.【答案】C
【知识点】土地改革
【解析】【分析】A项新中国的成立——标志中国确立起社会主义制度,对应关系错误,三大改造的完成,标志中国确立起社会主义制度;B项 西藏的和平解放——标志着中国完成统一,对应关系错误,西藏和平解放标志着,中国大陆获得统一,台湾还没回到祖国怀抱,不能说中国完成统一;C项土地改革的完成,废除了我国存在两千多年的封建土地制度,符合史实,D项抗美援朝的胜利——结束了近代中国百年屈辱,对应关系错误;抗日战争的胜利,结束了近代中国百年屈辱。故选C。
【点评】本题主要考查土地改革。
7.【答案】C
【知识点】土地改革
【解析】【分析】根据所学知识可知,为废除封建地主剥削的土地所有制,1950-1952年的土地改革,实行农民的土地所有制,使农民获得土地,成为土地的主人,促进了农业生产的发展。实行土地改革体现了党和政府重视“三农”,C项正确;
没收官僚资本不符合题意,排除A项;
恢复发展经济不符合题意,排除B项;
开展新农村建设不符合题意,排除D项。
故答案为:C。
【点评】本题注重考查学生的分析能力,本题的关键点是分析题干,注意准确识记土地改革的相关知识点。
8.【答案】B
【知识点】土地改革
【解析】【分析】根据所学可知,1950年中央人民政府颁布《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改革法》,得到了农民的拥护,1952年底土地改革完成,彻底废除了在我国延续了两千多年的封建土地制度,消灭了地主阶级,农民成为土地的主人,在政治、经济上翻了身,解放了农村生产力,促进了农村经济的恢复和发展,巩固了新生的人民政权。
A项《中国土地法大纲》是1947年解放战争时期颁布的,和题干时间不符,不符合题意;
B项《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改革法》是材料中农民分到土地的法律依据,符合题意;
C项《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管理法》1986年第六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十六次会议通过,和题干时间不符,不符合题意;
D项《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是1954年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通过的,和题干时间不符,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B。
【点评】本题难度较小,考查土地改革,要求识记基础史实。
9.【答案】(1)开国大典。1949年10月1日。
(2)抗美援朝。美国被迫在停战协定上签字。沉重地打击了美帝国主义,保卫了朝鲜的独立和中国的安全;中国的国际威望空前提高。同时,也为中国的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赢得了一个相对稳定的和平环境。
(3)土地改革。为了解放农村生产力,发展农业生产,为新中国的工业化准备条件。
(4)土地改革运动的完成,有助于建国初期经济的恢复和发展,也有力地支持了抗美援朝。
【知识点】抗美援朝;土地改革;开国大典;土地改革的意义
【解析】【分析】
(1)据图一并结合所学可知,图一反映的是1949年10月1日,开国大典,毛泽东向全世界宣告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
(2)据图二并结合所学可知,1950年10月25日,中国人民志愿军跨过鸭绿江,开始了抗美援朝,保家卫国的斗争。1953年,美国被迫在朝鲜停战协定上签字,标志抗美援朝战争胜利结束,沉重地打击了美帝国主义,保卫了朝鲜的独立和中国的安全;中国的国际威望空前提高。同时,也为中国的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赢得了一个相对稳定的和平环境。
(3)据图三并结合所学可知,1950年,中央人民政府颁布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改革法》,实施土地改革,废除封建土地所有制,调动了农民的生产积极性,解放了农村生产力,发展了农业生产,为新中国的工业化准备了条件。
(4)根据所学可知,1952年,土地改革运动的完成,促进了农业的发展,有助于建国初期经济的恢复和发展,也有力地支持了抗美援朝。
故答案为:
(1)开国大典。1949年10月1日。
(2)抗美援朝。美国被迫在停战协定上签字。沉重地打击了美帝国主义,保卫了朝鲜的独立和中国的安全;中国的国际威望空前提高。同时,也为中国的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赢得了一个相对稳定的和平环境。
(3)土地改革。为了解放农村生产力,发展农业生产,为新中国的工业化准备条件。
(4)土地改革运动的完成,有助于建国初期经济的恢复和发展,也有力地支持了抗美援朝。
【点评】
(1)本题主要知识考点是开国大典。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对历史图片的解读能力和对历史的识记、理解能力。解题关键要熟练掌握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的相关史实。
(2)本题主要知识考点是抗美援朝。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对历史图片的解读能力和对历史的识记、理解能力。解题关键要熟练掌握抗美援朝抗美援朝的相关史实。
(3)本题主要知识考点是土地改革。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对历史图片的解读能力和对历史的识记、理解能力。解题关键要熟练掌握土地改革的相关史实。
(4)本题主要知识考点是土地改革与抗美援朝的关系,旨在考查学生知识迁移和灵活分析运用历史材料的能力,解题关键要理解掌握关于土地改革与抗美援朝的相关史实。
10.【答案】(1)运动:土地改革, 制度:封建土地制度(或封建剥削土地所有制)
(2)路:农业合作化(或建立农业生产合作社),原因:提高农业劳动生产率;避免农村贫富分化;改善农民生活;促进工业发展等。
(3)严重失误:“大跃进”和人民公社化运动。后果:国民经济出现严重困难。
(4)创举: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
(5)启示:要正确认识我国社会主义所处的发展阶段;制定农业政策必须遵循客观经济规律,从实际出发,不能急于求成;生产关系的调整必须适应生产力的发展;政策的制定和调整必须符合本国国情等。
【知识点】土地改革;社会主义建设在探索中前进;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农业、手工业合作化
【解析】【分析】(1)根据材料一“1950年,国家副主席刘少奇的姐姐刘绍懿被定为地主,写信给弟弟,希望能够得到帮助""如果我当了副主席,你们还在乡下收租吃饭,或者不劳而获,那才是我的耻辱”和所学知识可知,1950年,实行土地改革,中央人民政府颁布《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改革法》,它规定废除地主阶级封建剥削的土地所有制,实行农民的土地所有制。所以,刘少奇的姐姐是在新中国成立初期的土地改革中被定为地主的。这场运动摧毁了封建土地制度或封建剥削土地所有制。
(2)根据材料二“农民分到土地后,农村经济基本上还是一家一户的小农经济,劳动生产率低下,假如任其自由发展,可能会导致农村贫富两极分化。如果不引导农民走组织起来的路”和所学知识可知,土地改革以后,农民分到了土地,农业生产有了恢复和发展。但是,我国的农业仍然是一家一户分散经营的。当时贫苦农民缺乏生产工具、资金,一家一户难以解决水利问题,难以抵御自然灾害,不能合理地使用耕地,也不能使用先进的机械化农具。为此,国家对农业进行社会主义改造,主要是把分散的个体农民组织起来,引导他们参加农业生产合作社,走集体化和共同富裕的社会主义道路。所以,材料二中组织起来的“路”指的是农业合作化(或建立农业生产合作社)。根据材料二“农村经济基本上还是一家一户的小农经济,劳动生产率低下"假如任其自由发展,可能会导致农村贫富两极分化”“不仅不能改善农民的生活,而且农村也不可能为工业的发展提供必要的商品、粮食、轻工业原料等条件”可得出,引导农民走这样一条路的原因为提高农业劳动生产率;避免农村贫富分化;改善农民生活;促进工业发展等。
(3)根据材料三“我6岁那年,全村开始大规模炼钢铁……我们西新人民公社也成立了……实行吃饭不要钱,鼓足干劲生产”可知,反映出当时我国社会主义建设中的严重失误有“大跃进”和人民公社化运动。1958年,中共八大二次会议提出“鼓足干劲、力争上游、多快好省地建设社会主义”的总路线。接着,全国掀起了“大跃进”的高潮和人民公社化运动。总路线反映了人民群众迫切要求改变我国经济落后状况的愿望,但急于求成,忽视了客观的经济规律。加上当时自然灾害严重等因素,1959年至1961年,我国的国民经济发生严重困难。
(4)根据材料四“在这些边缘革命中,意义最为重大的变革是在中国经济最为薄弱的环节一农业中爆发。中国政府于1979年着手改善农业环境”和所学知识可知,1978年, 安徽凤阳小岗村农民实行分田包干到户,自负盈亏。在中央的支持和倡导下,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逐步在全国推开,到1983年, 已基本在全国农村普遍实行。所以,中国农业改革的创举是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
(5)本题属于开放性问题,学生言之有理即可。可以从材料一土地改革、材料二农业生产合作社、材料三大跃进以及人民公社化运动,材料四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和所学知识,从实际出发、从国情、经济规律等角度进行分析,所以,我国农业发展中既有教训也有经验,从中获得的启示有要正确认识我国社会主义所处的发展阶段;制定农业政策必须遵循客观经济规律,从实际出发,不能急于求成;生产关系的调整必须适应生产力的发展;政策的制定和调整必须符合本国国情等。
故答案为:(1)运动:土地改革, 制度:封建土地制度(或封建剥削土地所有制)。
(2)路:农业合作化(或建立农业生产合作社),原因:提高农业劳动生产率;避免农村贫富分化;改善农民生活;促进工业发展等。
(3)严重失误:“大跃进”和人民公社化运动。后果:国民经济出现严重困难。
(4)创举: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
(5)启示:要正确认识我国社会主义所处的发展阶段;制定农业政策必须遵循客观经济规律,从实际出发,不能急于求成;生产关系的调整必须适应生产力的发展;政策的制定和调整必须符合本国国情等。
【点评】本题难度适中,考查土地改革,对农业的社会主义改造,“大跃进”和人民公社化运动,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等知识及学生的理解和分析能力。要求运用所学分析材料信息。
1 /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