部编版历史八年级下第16课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课前、课中、课后练
一、课前预学
1.国防建设与外交成就
(1)新中国成立前夕,中国人民解放军的第一支海军部队 海军建立。新中国成立后,又建立了东海、南海和 舰队。
(2)1953年底, 在接见印度代表团时,首次提出 原则,作为处理两国关系的原则。1954年,中华人民共和国第一次以五大国之一的身份,参加了在 召开的关于解决朝鲜问题和印度支那问题的国际会议,大大提高了中国的 。
(3)1955年,在印度尼西亚万隆召开的 上,周恩来提出了“ ”方针。
(4)1979年, 正式建立外交关系。美国承认只有 。
【答案】(1)华东军区;北海
(2)周恩来;和平共处五项;日内瓦;国际地位
(3)亚非会议(或万隆会议);求同存异
(4)中美;一个中国
【知识点】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外交事业的发展;海、陆、空军的建设
【解析】【分析】(1)根据所学可知,在新中国成立前夕,中国人民解放军的第一支海军部队——华东军区海军建立。新中国成立后,又建立了东海、南海和北海舰队。
(2)根据所学可知,1953年底,周恩来在接见印度代表团时,首次提出和平共处五项原则,作为处理两国关系的原则。和平共处五项原则现在表述为互相尊重主权和领土完整、互不侵犯、互不干涉内政、平等互利、和平共处。和平共处五项原则在国际上产生深远影响,被世界上越来越多的国家接受,成为处理国与国之间关系的基本准则。1954年,中华人民共和国第一次以五大国之一的身份,参加了在日内瓦召开的关于解决朝鲜问题和印度支那问题的国际会议,大大提高了中国的国际地位。
(3)根据所学可知,1955年,周恩来率中国代表团参加在印度尼西亚万隆召开的亚非会议。会上,一些国家的代表由于受帝国主义国家挑拨,当着中国代表的面攻击共产主义,甚至怀疑中国对邻国搞“颠覆”活动。针对帝国主义破坏会议的阴谋和各国间的矛盾、分歧,周恩来提出“求同存异”的方针,促进了会议的圆满成功。
(4)根据所学可知,1979年,中美正式建立外交关系。在建交公报中,美国承认只有一个中国,台湾是中国领土的一部分,承认中华人民共和国政府是中国的唯一合法政府。
故答案为:
(1)第1空、华东军区;第2空、北海。
(2)第1空、周恩来;第2空、和平共处五项;第3空、日内瓦;第4空、国际地位。
(3)第1空、亚非会议(或万隆会议);第2空、求同存异。
(4)第1空、中美;第2空、一个中国。
【点评】本题考查国防建设与外交成就,考查学生对基础知识的识记能力,需要准确识记相关基础知识。
2.建国初期的外交成就:新中国成立以来,我国一直奉行 外交政策。1953年,周恩来首次提出 ,在国际上产生深远影响,被世界上越来越多的国家接受,成为处理国与国之间关系的 。1955年,周恩来在万隆会议上提出了“ ”方针。1954年,中国第一次以五大国之一的身份参加的会议大大提高了中国的国际地位。
【答案】独立自主的和平;和平共处五项原则;基本准则;求同存异
【知识点】和平共处五项原则;万隆会议及“求同存异”外交方针
【解析】【分析】根据所学知识可知,新中国成立以来,我国一直奉行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1953年,周恩来在接见印度代表团时,首次提出和平共处五项原则。在三国总理繁荣积极倡导下,和平共处五项基本原则被世界上越来越多的国家接受,成为处理国与国之间关系的基本准则;1955年,周恩来率团参加万隆会议。在会上,周恩来提出了“求同存异”方针,促进会议圆满成功。
故答案为:独立自主的和平;和平共处五项原则;基本准则;求同存异。
【点评】本题考查学生对基础知识的记忆能力,难度容易,考查学生对新中国成立以来外交成就的掌握。
3.(2024九下·榕江模拟)【和平共处·求同存异】1955年4月,来自亚洲、非洲的29个国家和地区的代表在印度尼西亚举行了第一次亚非会议,也就是 。之后,发展中国家作为一支新兴独立的政治力量登上了国际舞台。
【答案】万隆会议
【知识点】万隆会议及“求同存异”外交方针
【解析】【分析】根据所学知识可知,1955年4月,在印度尼西亚的万隆,来自亚洲、非洲的29个国家和地区的代表举行了第一次亚非会议,也就是万隆会议。会议通过了和平相处、友好合作的十项原则。万隆会议提高了亚非国家和地区的民族自信,鼓舞了亚非拉人民争取民族独立的斗争。万隆会议之后,发展中国家作为一支新兴独立的政治力量登上了国际舞台。因此,题干空格处应填写:万隆会议。
故答案为:万隆会议。
【点评】本题主要知识考点是万隆会议。主要考查学生对历史的识记、理解能力。解题关键要熟练掌握万隆会议的相关史实。
4.20世纪70年代的外交成就: 1971年10月,恢复中华人民共和国在 的一切合法权利。1972年,美国总统 访华,中美关系开始走向正常化。1972 年, 正式建立外交关系。1979年, 正式建立外交关系。
【答案】联合国;尼克松;中日;中美
【知识点】中国恢复在联合国的合法席位;中美建交
【解析】【分析】根据所学知识可知,1971年10月,第26届联合国大会恢复中国在联合国的合法席位;1972年,尼克松访华,中美关系开始正常化;1979年,中美正式建立外交关系;1972年,日本首相田中角荣访华,中日正式建立外交关系。
故答案为:联合国;尼克松;中日;中美。
【点评】本题考查学生对基础知识的记忆能力,难度容易,考查学生对70年代外交成就的掌握。
二、课中导学
5.(2023八下·李沧期末)新中国外交在波澜壮阔的时代中勇毅前行。阅读下列材料,完成相关问题。
材料一:新中国成立初期,国际上的孤立、军事包围和经济禁运阻塞了中国向西方国家学习和开放的途径……为了突破封锁,争取国际支持来加快经济建设,就可以在平等互惠的基础上进行通商贸易。当时主要向以苏联为首的社会主义国家开放。50年代初,中国从苏联引进建设了156个重大项目,派出留学生学习。
——摘编自李岚清《突围——国门初开的岁月》
材料二:20世纪50年代,中国积极同邻近国家和新兴独立国家发展友好关系,参加了一系列外交活动并产生了积极的影响,中国的国际地位大大提高。
——新华网
材料三:
熊猫是中国的国宝,曾多次出国担任友好使者。新中国成立后,熊猫的去处更是反映了当时中国的外交政策。在向苏联一边倒的20世纪50年代,熊猫突然在西方走红。
材料四:无论从理论上还是实践上考察,七十多年的新中国外交都经历了“变”与“不变”的峥嵘岁月。“变”表现在新中国外交理论与实践的与时俱进,对传统外交理念和战略的突破与创新。“不变”表现在新中国外交对既有核心原则的一贯坚守,而且遵循着相辅相成,推陈出新的辩证关系。
——摘编自白卫东、刘常喜《峥嵘七十年:新中国外交的“变”与“不变”》
请回答:
(1)根据材料一,指出新中国面临怎样的“封锁”。并结合所学,说明新中国是如何“突破封锁”的。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回答,这一时期唱响国际政治舞台的“中国声音”有哪些?
(3)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分析“熊猫突然在西方走红”的原因。
(4)根据材料四并结合所学,谈谈你对中国外交政策“变”与“不变”的理解。
(5)综合上述材料并结合所学,分析影响外交政策的因素。
【答案】(1)新中国面临的“封锁”有国际上的孤立、军事包围和经济禁运,新中国采取了务实的开放态度,同时聘请苏联,派出留学生学习。
(2)1954年,中国第一次以五大国之一的身份参加日内瓦会议,周恩来首次提出和平共处五项原则,周恩来在万隆会议上提出“求同存异”的方针。
(3)1972年,尼克松访华,促进了西方国家与中国的建交。
(4)“变”表现在新中国外交理论与实践的与时俱进,对传统外交理念和战略的突破与创新,对普遍价值的始终捍卫,而且遵循着相辅相成。
(5)国家综合实力、外交政策。
【知识点】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外交事业的发展;和平共处五项原则;万隆会议及“求同存异”外交方针;中美建交;全方位外交
【解析】【分析】(1)根据材料中的“新中国成立初期,国际上的孤立、军事包围和经济禁运阻塞了中国向西方国家学习和开放的途径……”可知新中国面临的“封锁”有国际上的孤立、军事包围和经济禁运;根据材料中的“为了突破封锁,争取国际支持来加快经济建设,新中国采取了务实的开放态度:只要承认新中国,就可以在平等互惠的基础上进行通商贸易。当时主要向以苏联为首的社会主义国家开放。50年代初,中国从苏联引进建设了156个重大项目,同时聘请苏联、东欧专家来华,派出留学生学习”可知,为“突破封锁”,新中国采取了务实的开放态度,从苏联引进建设了156个重大项目,同时聘请苏联、东欧专家来华,派出留学生学习。
(2)根据所学知识可知,20世纪50年代在国际政治舞台的“中国声音”有:1954年,中国第一次以五大国之一的身份参加日内瓦会议;1953年,周恩来首次提出和平共处五项原则;1955年,周恩来在万隆会议上提出“求同存异”的方针。
(3)根据材料中的“到了中美关系解冻的20世纪70年代,熊猫突然在西方走红”,结合所学知识可知,1972年,尼克松访华,中美关系开始正常化,促进了西方国家与中国的建交。
(4)根据材料中的“‘变’表现在新中国外交理论与实践的与时俱进,对传统外交理念和战略的突破与创新。‘不变’表现在新中国外交对既有核心原则的一贯坚守,对普遍价值的始终捍卫。新中国外交的‘变’与‘不变’的进程既有内外动力,而且遵循着相辅相成,推陈出新的辩证关系”可知,“变”表现在新中国外交理论与实践的与时俱进,对传统外交理念和战略的突破与创新,“不变”表现在在新中国外交对既有核心原则的一贯坚守,对普遍价值的始终捍卫。两者既有内外动力,而且遵循着相辅相成,推陈出新的辩证关系。
(5)综合上述历史大事,结合所学可知,影响外交政策的因素有国家综合实力、外交政策、国际形势等。
故答案为:
(1)新中国面临的“封锁”有国际上的孤立、军事包围和经济禁运,新中国采取了务实的开放态度,同时聘请苏联,派出留学生学习。
(2)1954年,中国第一次以五大国之一的身份参加日内瓦会议,周恩来首次提出和平共处五项原则,周恩来在万隆会议上提出“求同存异”的方针。
(3)1972年,尼克松访华,促进了西方国家与中国的建交。
(4)“变”表现在新中国外交理论与实践的与时俱进,对传统外交理念和战略的突破与创新,对普遍价值的始终捍卫,而且遵循着相辅相成。
(5)国家综合实力、外交政策。
【点评】本题将新中国成立以来的外交成就合在一起考查。同时,考查学生对材料的解读和分析能力。解题关键是理解题意,掌握相关基础知识,灵活运用知识,进行作答。
三、课后助学
6.(2022八下·武鸣期末)针对当前乌克兰局势,中国根据乌克兰问题本身的是非曲直决定中国立场……中国关于尊重各国主权和领土完整、遵守联合国宪章宗旨和原则的基本立场是一贯的。这说明中国在对外活动中( )
A.与世界各国合作共赢 B.坚持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
C.与其他国家互相尊重 D.以联合国为中心展开外交活动
【答案】B
【知识点】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
【解析】【分析】“中国根据乌克兰问题本身的是非曲直决定中国立场……中国关于尊重各国主权和领土完整、遵守联合国宪章宗旨和原则的基本立场是一贯的”表明中国在对外活动中坚持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故B符合题意;
题干未体现中国与世界各国合作共赢,故A不符合题意;
题干未体现与其他国家互相尊重,故C不符合题意;
中国在对外活动中以联合国为中心展开外交活动说法错误,故D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B。
【点评】本题主要考查新中国外交政策相关的知识,考查学生的理解能力。我国一向坚持走和平发展之路,我国奉行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维护世界和平,促进共同发展,是我国外交政策的宗旨。
7.(2024·喀什模拟)周恩来总理是新中国外交的创始人,下列外交成就或活动与周恩来无关的是( )
A.出席上海APEC会议 B.出席万隆会议
C.美国总统尼克松会谈 D.提出和平共处五项原则
【答案】A
【知识点】和平共处五项原则;万隆会议及“求同存异”外交方针;中美建交;亚太经合作组织
【解析】【分析】A:根据所学可知,1976年1月8日周恩来去世,2001年上海APEC会议召开,A项符合题意;
B:1955年,周恩来率中国代表团参加在印度尼西亚万隆召开的亚非会议,即万隆会议。在会议上,针对帝国主义破坏会议的阴谋和各国间的矛盾、分歧,周恩来提出“求同存异”的方针,促进了会议的圆满成功,B项不符合题意;
C:1972年2月美国总统尼克松访华,受到周恩来总理等中国领导人的欢迎,中美签署《联合公报》,中美关系开始走向正常化,美国总统尼克松会谈,C项不符合题意;
D:1953年底,周恩来在接见印度代表团时,首次提出和平共处五项原则,D项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A。
【点评】本题为逆向选择题,考查周恩来的外交成就或活动,考查学生对基础知识的准确识记和灵活运用能力,难度中等。
8.(2024八下·昭平期末)2023年2月14日,习近平主席在北京人民大会堂同来华进行国事访问的伊朗总统举行会谈,双方表示继续开展共建“一带一路”国际合作,促进互联互通。同样是为了促进团结与合作,在1955年的万隆会议上,周恩来提出了( )
A.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 B.促进各国共同繁荣的主题
C.“求同存异”的方针 D.和平共处五项原则
【答案】C
【知识点】万隆会议及“求同存异”外交方针
【解析】【分析】依据题干信息,结合所学知识可知, 为了促进团结与合作,在1955年的万隆会议上,周恩来提出了“求同存异”的方针,推动会议取得圆满成功,故选项C符合题意;
A. 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 , 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是在新中国成立就确立的,不符合题意;
B. 促进各国共同繁荣的主题 , 促进各国共同繁荣是在新时期,不符合题意;
D.和平共处五项原则,和平共处五项原则是在1953年首先提出的,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C。
【点评】本题考查准确记忆。解答时,依据题干信息,结合对课本基础知识的准确记忆回答,这就是要准确记忆课本基础知识,比较简单。
9.[2023 山东烟台中考]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后,“我们改善了同美国的关系,也改善了同苏联的关系”。这些“改善” ( )
A.促进了万隆会议的圆满成功
B.恢复了中国在联合国的合法席位
C.推动中日正式建立外交关系
D.贯彻了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
【答案】D
【知识点】和平共处五项原则
【解析】【分析】据题干“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并结合所学可知,改革开放以后,中国继续奉行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坚持在和平共处五项原则的基础上,同其他国家发展友好合作关系。中国注重改善和发展与周边国家的睦邻友好关系,注重加强同发展中国家的政治经济合作,力争中美、中日关系稳定发展,逐步实现中苏关系正常化,积极发展与欧盟国家的关系,故D符合题意;
万隆会议是1955年,恢复了中国在联合国的合法席位是1971年,中日正式建立外交关系是1972年,排除ABC。
故答案为D。
【点评】本题考查新中国的外交成就,考查学生的识记理解能力,解题关键是知道我国奉行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
10.(2023·松原模拟)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中国的反动分子在外交上一贯是神经衰弱怕帝国主义的。清朝的慈禧太后、北洋政府的袁世凯“,哪个不是跪在地上办外交的呢?一《周恩来传》上卷
材料二:20世纪50年代,新中国积极同邻近国家和新兴独立国家发展友好关系,参加了一系列外交活动并产生了积极的影响,国际政治舞台开始有了“中国声音”,中国的国际地位大大提高。
材料三:20世纪70年代,我国外交取得了显著成就:1971年,中华人民共和回开始以新的角色登上国际政治舞台;T0年代,我国与西方许多国家建立了外交关系,如:日本、美国、意大利、加拿大、联邦德国、澳大利亚,莫国等,
(1)请写出一例材料一中“跪在地上办外交”的史实。结合所学写出新中国奉行的外交政策。
(2)依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写出两例国际舞台上的“中国声音”。
(3)材料三中“中华人民共和国开始以新的角色登上国际政治舞台”指什么?再写出一例“70年代”我国取得的外交成就。
(4)纵观中国近现代外交历程,你认为我国国际地位不断提高的决定性因素是什么?
【答案】(1)《南京条约》《辛丑条约》等的签订。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
(2)周恩来提出和平共处五项原则;周恩来参加万隆会议提出“求同存异”方针。
(3)恢复中华人民共和国在联合国的-切合法权利;中美建交或中日建交等
(4)综合国力的不断提高.
【知识点】《辛丑条约》及其危害;和平共处五项原则;万隆会议及“求同存异”外交方针;中国恢复在联合国的合法席位;中美建交;中日建交;第一次鸦片战争与《南京条约》
【解析】【分析】(1)根据题干材料“中国的反动分子在外交上一贯是神经衰弱怕帝国主义的。清朝的慈禧太后、北洋政府的袁世凯“,哪个不是跪在地上办外交的呢?一《周恩来传》上卷。”可知,“跪在地上办外交”的史实《南京条约》《辛丑条约》等的签订。新中国奉行的外交政策: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
(2)根据题干材料“20世纪50年代,新中国积极同邻近国家和新兴独立国家发展友好关系,参加了一系列外交活动并产生了积极的影响,国际政治舞台开始有了“中国声音”,中国的国际地位大大提高。”可知,中国在国际舞台上的“中国声音”有:周恩来提出和平共处五项原则;周恩来参加万隆会议提出“求同存异”方针。
(3)根据题干材料“20世纪70年代,我国外交取得了显著成就:1971年,中华人民共和回开始以新的角色登上国际政治舞台。”可知,中华人民共和国开始以新的角色登上国际政治舞台指1971年恢复中华人民共和国在联合国的切合法权利。“70年代”我国取得的外交成就:中美建交或中日建交等。
(3)纵观中国近现代外交历程,我国国际地位不断提高的决定性因素是综合国力不断提高。综合国力是外交的基础。
【点评】本题考查学生的识记能力以及分析问题的能力,理解并识记清政府“跪在地上”的条约。中国近代的外交和20世纪50年代和70年代的外交成就、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外交方面的重大成就、我国国际地位不断提高的决定性因素等知识。
四、拓展作业(选做)
11.(2024九下·西山模拟)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今年是中法建交60周年。60年前,戴高乐将军从时代的战略眼光出发,决定同新中国建交。在冷战正酣的背景下,作出这一独立自主决定是极为不易的,事实证明也是正确和富有远见的。中法建交架起沟通东西方的桥梁,也推动国际关系朝着对话合作的方向演变。
——习近平《传承中法建交精神共促世界和平发展》(2024年5月5日)
材料二
美军轰炸南斯拉夫联盟共和国 冷战的结束使世界形势发展的总趋势走向缓和,和平与发展成为时代的主题,但仍然存在着很多矛盾和冲突。美国为实现称霸世界的野心,不断加强对其他国家和地区的军事于预,严重干扰着世界的和平与发展。1999年,以美国为首的北约打着“人权高于主权”的幌子,越过联合国安理会,对南斯拉夫联盟共和国进行了持续78天的轰炸。199S年5月8日,中国驻南大使馆遭到北约导弹袭击,3名中国记者不幸牺牲。 ——摘自统编义务教育教科书《世界历史》九年级下册
材料三
(1)根据材料一,指出中法建交的背景及意义。
(2)根据所学知识,写出当今世界政治的发展趋势。根据材料二,你认为世界和平发展面临的主要挑战是什么?
(3)根据材料三,概括中国为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所作的贡献。
【答案】(1)背景:美苏冷战;戴高乐的战略眼光。
意义:促进了东西方的政治、经济、文化交流;有利于推动国际关系的和平发展。
(2)趋势:多极化趋势;
挑战:霸权主义和强权政治。
(3)贡献:提出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亚投行的建立与发展;“一带一路”战略的提出与构建等。
【知识点】外交事业的发展;霸权主义与地区冲突;世界多极化趋势的发展
【解析】【分析】(1)背景:根据材料“在冷战正酣的背景下”可知美苏冷战;根据材料“戴高乐将军从时代的战略眼光出发,决定同新中国建交”可知戴高乐的战略眼光。
意义:根据材料“中法建交架起沟通东西方的桥梁,也推动国际关系朝着对话合作的方向演变”可知促进了东西方的政治、经济、文化交流;有利于推动国际关系的和平发展。
(2)趋势:根据材料“冷战的结束使世界形势发展的总趋势走向缓和”并结合所学可知当今世界政治呈现多极化趋势;
挑战:根据材料“美国为实现称霸世界的野心,不断加强对其他国家和地区的军事于预,严重干扰着世界的和平与发展”可知霸权主义和强权政治。
(3)贡献:根据材料中“提出命运共同体理念”“致力于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可知提出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根据材料“亚洲基础设施投资银行正式成立”可知亚投行的建立与发展;根据材料“对‘一带一路’建设给以资金支持”可知“一带一路”战略的提出与构建等。
故答案为:(1)背景:美苏冷战;戴高乐的战略眼光。
意义:促进了东西方的政治、经济、文化交流;有利于推动国际关系的和平发展。
(2)趋势:多极化趋势;挑战:霸权主义和强权政治。
(3)贡献:提出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亚投行的建立与发展;“一带一路”战略的提出与构建等。
【点评】本题难度适中,考查冷战政策、世界格局多极化、中国为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所作的贡献及学生分析史料和识记历史知识能力。题目设计注重基础性,要在掌握课本相关知识的基础上,依据材料对问题进行深入分析作答。
(1)背景:根据材料“在冷战正酣的背景下”可知美苏冷战;根据材料“戴高乐将军从时代的战略眼光出发,决定同新中国建交”可知戴高乐的战略眼光。
意义:根据材料“中法建交架起沟通东西方的桥梁,也推动国际关系朝着对话合作的方向演变”可知促进了东西方的政治、经济、文化交流;有利于推动国际关系的和平发展。
(2)趋势:根据材料“冷战的结束使世界形势发展的总趋势走向缓和”并结合所学可知当今世界政治呈现多极化趋势;
挑战:根据材料“美国为实现称霸世界的野心,不断加强对其他国家和地区的军事于预,严重干扰着世界的和平与发展”可知霸权主义和强权政治。
(3)贡献:根据材料中“提出命运共同体理念”“致力于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可知提出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根据材料“亚洲基础设施投资银行正式成立”可知亚投行的建立与发展;根据材料“对‘一带一路’建设给以资金支持”可知“一带一路”战略的提出与构建等。
1 / 1部编版历史八年级下第16课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课前、课中、课后练
一、课前预学
1.国防建设与外交成就
(1)新中国成立前夕,中国人民解放军的第一支海军部队 海军建立。新中国成立后,又建立了东海、南海和 舰队。
(2)1953年底, 在接见印度代表团时,首次提出 原则,作为处理两国关系的原则。1954年,中华人民共和国第一次以五大国之一的身份,参加了在 召开的关于解决朝鲜问题和印度支那问题的国际会议,大大提高了中国的 。
(3)1955年,在印度尼西亚万隆召开的 上,周恩来提出了“ ”方针。
(4)1979年, 正式建立外交关系。美国承认只有 。
2.建国初期的外交成就:新中国成立以来,我国一直奉行 外交政策。1953年,周恩来首次提出 ,在国际上产生深远影响,被世界上越来越多的国家接受,成为处理国与国之间关系的 。1955年,周恩来在万隆会议上提出了“ ”方针。1954年,中国第一次以五大国之一的身份参加的会议大大提高了中国的国际地位。
3.(2024九下·榕江模拟)【和平共处·求同存异】1955年4月,来自亚洲、非洲的29个国家和地区的代表在印度尼西亚举行了第一次亚非会议,也就是 。之后,发展中国家作为一支新兴独立的政治力量登上了国际舞台。
4.20世纪70年代的外交成就: 1971年10月,恢复中华人民共和国在 的一切合法权利。1972年,美国总统 访华,中美关系开始走向正常化。1972 年, 正式建立外交关系。1979年, 正式建立外交关系。
二、课中导学
5.(2023八下·李沧期末)新中国外交在波澜壮阔的时代中勇毅前行。阅读下列材料,完成相关问题。
材料一:新中国成立初期,国际上的孤立、军事包围和经济禁运阻塞了中国向西方国家学习和开放的途径……为了突破封锁,争取国际支持来加快经济建设,就可以在平等互惠的基础上进行通商贸易。当时主要向以苏联为首的社会主义国家开放。50年代初,中国从苏联引进建设了156个重大项目,派出留学生学习。
——摘编自李岚清《突围——国门初开的岁月》
材料二:20世纪50年代,中国积极同邻近国家和新兴独立国家发展友好关系,参加了一系列外交活动并产生了积极的影响,中国的国际地位大大提高。
——新华网
材料三:
熊猫是中国的国宝,曾多次出国担任友好使者。新中国成立后,熊猫的去处更是反映了当时中国的外交政策。在向苏联一边倒的20世纪50年代,熊猫突然在西方走红。
材料四:无论从理论上还是实践上考察,七十多年的新中国外交都经历了“变”与“不变”的峥嵘岁月。“变”表现在新中国外交理论与实践的与时俱进,对传统外交理念和战略的突破与创新。“不变”表现在新中国外交对既有核心原则的一贯坚守,而且遵循着相辅相成,推陈出新的辩证关系。
——摘编自白卫东、刘常喜《峥嵘七十年:新中国外交的“变”与“不变”》
请回答:
(1)根据材料一,指出新中国面临怎样的“封锁”。并结合所学,说明新中国是如何“突破封锁”的。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回答,这一时期唱响国际政治舞台的“中国声音”有哪些?
(3)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分析“熊猫突然在西方走红”的原因。
(4)根据材料四并结合所学,谈谈你对中国外交政策“变”与“不变”的理解。
(5)综合上述材料并结合所学,分析影响外交政策的因素。
三、课后助学
6.(2022八下·武鸣期末)针对当前乌克兰局势,中国根据乌克兰问题本身的是非曲直决定中国立场……中国关于尊重各国主权和领土完整、遵守联合国宪章宗旨和原则的基本立场是一贯的。这说明中国在对外活动中( )
A.与世界各国合作共赢 B.坚持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
C.与其他国家互相尊重 D.以联合国为中心展开外交活动
7.(2024·喀什模拟)周恩来总理是新中国外交的创始人,下列外交成就或活动与周恩来无关的是( )
A.出席上海APEC会议 B.出席万隆会议
C.美国总统尼克松会谈 D.提出和平共处五项原则
8.(2024八下·昭平期末)2023年2月14日,习近平主席在北京人民大会堂同来华进行国事访问的伊朗总统举行会谈,双方表示继续开展共建“一带一路”国际合作,促进互联互通。同样是为了促进团结与合作,在1955年的万隆会议上,周恩来提出了( )
A.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 B.促进各国共同繁荣的主题
C.“求同存异”的方针 D.和平共处五项原则
9.[2023 山东烟台中考]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后,“我们改善了同美国的关系,也改善了同苏联的关系”。这些“改善” ( )
A.促进了万隆会议的圆满成功
B.恢复了中国在联合国的合法席位
C.推动中日正式建立外交关系
D.贯彻了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
10.(2023·松原模拟)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中国的反动分子在外交上一贯是神经衰弱怕帝国主义的。清朝的慈禧太后、北洋政府的袁世凯“,哪个不是跪在地上办外交的呢?一《周恩来传》上卷
材料二:20世纪50年代,新中国积极同邻近国家和新兴独立国家发展友好关系,参加了一系列外交活动并产生了积极的影响,国际政治舞台开始有了“中国声音”,中国的国际地位大大提高。
材料三:20世纪70年代,我国外交取得了显著成就:1971年,中华人民共和回开始以新的角色登上国际政治舞台;T0年代,我国与西方许多国家建立了外交关系,如:日本、美国、意大利、加拿大、联邦德国、澳大利亚,莫国等,
(1)请写出一例材料一中“跪在地上办外交”的史实。结合所学写出新中国奉行的外交政策。
(2)依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写出两例国际舞台上的“中国声音”。
(3)材料三中“中华人民共和国开始以新的角色登上国际政治舞台”指什么?再写出一例“70年代”我国取得的外交成就。
(4)纵观中国近现代外交历程,你认为我国国际地位不断提高的决定性因素是什么?
四、拓展作业(选做)
11.(2024九下·西山模拟)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今年是中法建交60周年。60年前,戴高乐将军从时代的战略眼光出发,决定同新中国建交。在冷战正酣的背景下,作出这一独立自主决定是极为不易的,事实证明也是正确和富有远见的。中法建交架起沟通东西方的桥梁,也推动国际关系朝着对话合作的方向演变。
——习近平《传承中法建交精神共促世界和平发展》(2024年5月5日)
材料二
美军轰炸南斯拉夫联盟共和国 冷战的结束使世界形势发展的总趋势走向缓和,和平与发展成为时代的主题,但仍然存在着很多矛盾和冲突。美国为实现称霸世界的野心,不断加强对其他国家和地区的军事于预,严重干扰着世界的和平与发展。1999年,以美国为首的北约打着“人权高于主权”的幌子,越过联合国安理会,对南斯拉夫联盟共和国进行了持续78天的轰炸。199S年5月8日,中国驻南大使馆遭到北约导弹袭击,3名中国记者不幸牺牲。 ——摘自统编义务教育教科书《世界历史》九年级下册
材料三
(1)根据材料一,指出中法建交的背景及意义。
(2)根据所学知识,写出当今世界政治的发展趋势。根据材料二,你认为世界和平发展面临的主要挑战是什么?
(3)根据材料三,概括中国为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所作的贡献。
答案解析部分
1.【答案】(1)华东军区;北海
(2)周恩来;和平共处五项;日内瓦;国际地位
(3)亚非会议(或万隆会议);求同存异
(4)中美;一个中国
【知识点】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外交事业的发展;海、陆、空军的建设
【解析】【分析】(1)根据所学可知,在新中国成立前夕,中国人民解放军的第一支海军部队——华东军区海军建立。新中国成立后,又建立了东海、南海和北海舰队。
(2)根据所学可知,1953年底,周恩来在接见印度代表团时,首次提出和平共处五项原则,作为处理两国关系的原则。和平共处五项原则现在表述为互相尊重主权和领土完整、互不侵犯、互不干涉内政、平等互利、和平共处。和平共处五项原则在国际上产生深远影响,被世界上越来越多的国家接受,成为处理国与国之间关系的基本准则。1954年,中华人民共和国第一次以五大国之一的身份,参加了在日内瓦召开的关于解决朝鲜问题和印度支那问题的国际会议,大大提高了中国的国际地位。
(3)根据所学可知,1955年,周恩来率中国代表团参加在印度尼西亚万隆召开的亚非会议。会上,一些国家的代表由于受帝国主义国家挑拨,当着中国代表的面攻击共产主义,甚至怀疑中国对邻国搞“颠覆”活动。针对帝国主义破坏会议的阴谋和各国间的矛盾、分歧,周恩来提出“求同存异”的方针,促进了会议的圆满成功。
(4)根据所学可知,1979年,中美正式建立外交关系。在建交公报中,美国承认只有一个中国,台湾是中国领土的一部分,承认中华人民共和国政府是中国的唯一合法政府。
故答案为:
(1)第1空、华东军区;第2空、北海。
(2)第1空、周恩来;第2空、和平共处五项;第3空、日内瓦;第4空、国际地位。
(3)第1空、亚非会议(或万隆会议);第2空、求同存异。
(4)第1空、中美;第2空、一个中国。
【点评】本题考查国防建设与外交成就,考查学生对基础知识的识记能力,需要准确识记相关基础知识。
2.【答案】独立自主的和平;和平共处五项原则;基本准则;求同存异
【知识点】和平共处五项原则;万隆会议及“求同存异”外交方针
【解析】【分析】根据所学知识可知,新中国成立以来,我国一直奉行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1953年,周恩来在接见印度代表团时,首次提出和平共处五项原则。在三国总理繁荣积极倡导下,和平共处五项基本原则被世界上越来越多的国家接受,成为处理国与国之间关系的基本准则;1955年,周恩来率团参加万隆会议。在会上,周恩来提出了“求同存异”方针,促进会议圆满成功。
故答案为:独立自主的和平;和平共处五项原则;基本准则;求同存异。
【点评】本题考查学生对基础知识的记忆能力,难度容易,考查学生对新中国成立以来外交成就的掌握。
3.【答案】万隆会议
【知识点】万隆会议及“求同存异”外交方针
【解析】【分析】根据所学知识可知,1955年4月,在印度尼西亚的万隆,来自亚洲、非洲的29个国家和地区的代表举行了第一次亚非会议,也就是万隆会议。会议通过了和平相处、友好合作的十项原则。万隆会议提高了亚非国家和地区的民族自信,鼓舞了亚非拉人民争取民族独立的斗争。万隆会议之后,发展中国家作为一支新兴独立的政治力量登上了国际舞台。因此,题干空格处应填写:万隆会议。
故答案为:万隆会议。
【点评】本题主要知识考点是万隆会议。主要考查学生对历史的识记、理解能力。解题关键要熟练掌握万隆会议的相关史实。
4.【答案】联合国;尼克松;中日;中美
【知识点】中国恢复在联合国的合法席位;中美建交
【解析】【分析】根据所学知识可知,1971年10月,第26届联合国大会恢复中国在联合国的合法席位;1972年,尼克松访华,中美关系开始正常化;1979年,中美正式建立外交关系;1972年,日本首相田中角荣访华,中日正式建立外交关系。
故答案为:联合国;尼克松;中日;中美。
【点评】本题考查学生对基础知识的记忆能力,难度容易,考查学生对70年代外交成就的掌握。
5.【答案】(1)新中国面临的“封锁”有国际上的孤立、军事包围和经济禁运,新中国采取了务实的开放态度,同时聘请苏联,派出留学生学习。
(2)1954年,中国第一次以五大国之一的身份参加日内瓦会议,周恩来首次提出和平共处五项原则,周恩来在万隆会议上提出“求同存异”的方针。
(3)1972年,尼克松访华,促进了西方国家与中国的建交。
(4)“变”表现在新中国外交理论与实践的与时俱进,对传统外交理念和战略的突破与创新,对普遍价值的始终捍卫,而且遵循着相辅相成。
(5)国家综合实力、外交政策。
【知识点】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外交事业的发展;和平共处五项原则;万隆会议及“求同存异”外交方针;中美建交;全方位外交
【解析】【分析】(1)根据材料中的“新中国成立初期,国际上的孤立、军事包围和经济禁运阻塞了中国向西方国家学习和开放的途径……”可知新中国面临的“封锁”有国际上的孤立、军事包围和经济禁运;根据材料中的“为了突破封锁,争取国际支持来加快经济建设,新中国采取了务实的开放态度:只要承认新中国,就可以在平等互惠的基础上进行通商贸易。当时主要向以苏联为首的社会主义国家开放。50年代初,中国从苏联引进建设了156个重大项目,同时聘请苏联、东欧专家来华,派出留学生学习”可知,为“突破封锁”,新中国采取了务实的开放态度,从苏联引进建设了156个重大项目,同时聘请苏联、东欧专家来华,派出留学生学习。
(2)根据所学知识可知,20世纪50年代在国际政治舞台的“中国声音”有:1954年,中国第一次以五大国之一的身份参加日内瓦会议;1953年,周恩来首次提出和平共处五项原则;1955年,周恩来在万隆会议上提出“求同存异”的方针。
(3)根据材料中的“到了中美关系解冻的20世纪70年代,熊猫突然在西方走红”,结合所学知识可知,1972年,尼克松访华,中美关系开始正常化,促进了西方国家与中国的建交。
(4)根据材料中的“‘变’表现在新中国外交理论与实践的与时俱进,对传统外交理念和战略的突破与创新。‘不变’表现在新中国外交对既有核心原则的一贯坚守,对普遍价值的始终捍卫。新中国外交的‘变’与‘不变’的进程既有内外动力,而且遵循着相辅相成,推陈出新的辩证关系”可知,“变”表现在新中国外交理论与实践的与时俱进,对传统外交理念和战略的突破与创新,“不变”表现在在新中国外交对既有核心原则的一贯坚守,对普遍价值的始终捍卫。两者既有内外动力,而且遵循着相辅相成,推陈出新的辩证关系。
(5)综合上述历史大事,结合所学可知,影响外交政策的因素有国家综合实力、外交政策、国际形势等。
故答案为:
(1)新中国面临的“封锁”有国际上的孤立、军事包围和经济禁运,新中国采取了务实的开放态度,同时聘请苏联,派出留学生学习。
(2)1954年,中国第一次以五大国之一的身份参加日内瓦会议,周恩来首次提出和平共处五项原则,周恩来在万隆会议上提出“求同存异”的方针。
(3)1972年,尼克松访华,促进了西方国家与中国的建交。
(4)“变”表现在新中国外交理论与实践的与时俱进,对传统外交理念和战略的突破与创新,对普遍价值的始终捍卫,而且遵循着相辅相成。
(5)国家综合实力、外交政策。
【点评】本题将新中国成立以来的外交成就合在一起考查。同时,考查学生对材料的解读和分析能力。解题关键是理解题意,掌握相关基础知识,灵活运用知识,进行作答。
6.【答案】B
【知识点】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
【解析】【分析】“中国根据乌克兰问题本身的是非曲直决定中国立场……中国关于尊重各国主权和领土完整、遵守联合国宪章宗旨和原则的基本立场是一贯的”表明中国在对外活动中坚持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故B符合题意;
题干未体现中国与世界各国合作共赢,故A不符合题意;
题干未体现与其他国家互相尊重,故C不符合题意;
中国在对外活动中以联合国为中心展开外交活动说法错误,故D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B。
【点评】本题主要考查新中国外交政策相关的知识,考查学生的理解能力。我国一向坚持走和平发展之路,我国奉行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维护世界和平,促进共同发展,是我国外交政策的宗旨。
7.【答案】A
【知识点】和平共处五项原则;万隆会议及“求同存异”外交方针;中美建交;亚太经合作组织
【解析】【分析】A:根据所学可知,1976年1月8日周恩来去世,2001年上海APEC会议召开,A项符合题意;
B:1955年,周恩来率中国代表团参加在印度尼西亚万隆召开的亚非会议,即万隆会议。在会议上,针对帝国主义破坏会议的阴谋和各国间的矛盾、分歧,周恩来提出“求同存异”的方针,促进了会议的圆满成功,B项不符合题意;
C:1972年2月美国总统尼克松访华,受到周恩来总理等中国领导人的欢迎,中美签署《联合公报》,中美关系开始走向正常化,美国总统尼克松会谈,C项不符合题意;
D:1953年底,周恩来在接见印度代表团时,首次提出和平共处五项原则,D项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A。
【点评】本题为逆向选择题,考查周恩来的外交成就或活动,考查学生对基础知识的准确识记和灵活运用能力,难度中等。
8.【答案】C
【知识点】万隆会议及“求同存异”外交方针
【解析】【分析】依据题干信息,结合所学知识可知, 为了促进团结与合作,在1955年的万隆会议上,周恩来提出了“求同存异”的方针,推动会议取得圆满成功,故选项C符合题意;
A. 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 , 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是在新中国成立就确立的,不符合题意;
B. 促进各国共同繁荣的主题 , 促进各国共同繁荣是在新时期,不符合题意;
D.和平共处五项原则,和平共处五项原则是在1953年首先提出的,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C。
【点评】本题考查准确记忆。解答时,依据题干信息,结合对课本基础知识的准确记忆回答,这就是要准确记忆课本基础知识,比较简单。
9.【答案】D
【知识点】和平共处五项原则
【解析】【分析】据题干“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并结合所学可知,改革开放以后,中国继续奉行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坚持在和平共处五项原则的基础上,同其他国家发展友好合作关系。中国注重改善和发展与周边国家的睦邻友好关系,注重加强同发展中国家的政治经济合作,力争中美、中日关系稳定发展,逐步实现中苏关系正常化,积极发展与欧盟国家的关系,故D符合题意;
万隆会议是1955年,恢复了中国在联合国的合法席位是1971年,中日正式建立外交关系是1972年,排除ABC。
故答案为D。
【点评】本题考查新中国的外交成就,考查学生的识记理解能力,解题关键是知道我国奉行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
10.【答案】(1)《南京条约》《辛丑条约》等的签订。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
(2)周恩来提出和平共处五项原则;周恩来参加万隆会议提出“求同存异”方针。
(3)恢复中华人民共和国在联合国的-切合法权利;中美建交或中日建交等
(4)综合国力的不断提高.
【知识点】《辛丑条约》及其危害;和平共处五项原则;万隆会议及“求同存异”外交方针;中国恢复在联合国的合法席位;中美建交;中日建交;第一次鸦片战争与《南京条约》
【解析】【分析】(1)根据题干材料“中国的反动分子在外交上一贯是神经衰弱怕帝国主义的。清朝的慈禧太后、北洋政府的袁世凯“,哪个不是跪在地上办外交的呢?一《周恩来传》上卷。”可知,“跪在地上办外交”的史实《南京条约》《辛丑条约》等的签订。新中国奉行的外交政策: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
(2)根据题干材料“20世纪50年代,新中国积极同邻近国家和新兴独立国家发展友好关系,参加了一系列外交活动并产生了积极的影响,国际政治舞台开始有了“中国声音”,中国的国际地位大大提高。”可知,中国在国际舞台上的“中国声音”有:周恩来提出和平共处五项原则;周恩来参加万隆会议提出“求同存异”方针。
(3)根据题干材料“20世纪70年代,我国外交取得了显著成就:1971年,中华人民共和回开始以新的角色登上国际政治舞台。”可知,中华人民共和国开始以新的角色登上国际政治舞台指1971年恢复中华人民共和国在联合国的切合法权利。“70年代”我国取得的外交成就:中美建交或中日建交等。
(3)纵观中国近现代外交历程,我国国际地位不断提高的决定性因素是综合国力不断提高。综合国力是外交的基础。
【点评】本题考查学生的识记能力以及分析问题的能力,理解并识记清政府“跪在地上”的条约。中国近代的外交和20世纪50年代和70年代的外交成就、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外交方面的重大成就、我国国际地位不断提高的决定性因素等知识。
11.【答案】(1)背景:美苏冷战;戴高乐的战略眼光。
意义:促进了东西方的政治、经济、文化交流;有利于推动国际关系的和平发展。
(2)趋势:多极化趋势;
挑战:霸权主义和强权政治。
(3)贡献:提出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亚投行的建立与发展;“一带一路”战略的提出与构建等。
【知识点】外交事业的发展;霸权主义与地区冲突;世界多极化趋势的发展
【解析】【分析】(1)背景:根据材料“在冷战正酣的背景下”可知美苏冷战;根据材料“戴高乐将军从时代的战略眼光出发,决定同新中国建交”可知戴高乐的战略眼光。
意义:根据材料“中法建交架起沟通东西方的桥梁,也推动国际关系朝着对话合作的方向演变”可知促进了东西方的政治、经济、文化交流;有利于推动国际关系的和平发展。
(2)趋势:根据材料“冷战的结束使世界形势发展的总趋势走向缓和”并结合所学可知当今世界政治呈现多极化趋势;
挑战:根据材料“美国为实现称霸世界的野心,不断加强对其他国家和地区的军事于预,严重干扰着世界的和平与发展”可知霸权主义和强权政治。
(3)贡献:根据材料中“提出命运共同体理念”“致力于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可知提出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根据材料“亚洲基础设施投资银行正式成立”可知亚投行的建立与发展;根据材料“对‘一带一路’建设给以资金支持”可知“一带一路”战略的提出与构建等。
故答案为:(1)背景:美苏冷战;戴高乐的战略眼光。
意义:促进了东西方的政治、经济、文化交流;有利于推动国际关系的和平发展。
(2)趋势:多极化趋势;挑战:霸权主义和强权政治。
(3)贡献:提出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亚投行的建立与发展;“一带一路”战略的提出与构建等。
【点评】本题难度适中,考查冷战政策、世界格局多极化、中国为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所作的贡献及学生分析史料和识记历史知识能力。题目设计注重基础性,要在掌握课本相关知识的基础上,依据材料对问题进行深入分析作答。
(1)背景:根据材料“在冷战正酣的背景下”可知美苏冷战;根据材料“戴高乐将军从时代的战略眼光出发,决定同新中国建交”可知戴高乐的战略眼光。
意义:根据材料“中法建交架起沟通东西方的桥梁,也推动国际关系朝着对话合作的方向演变”可知促进了东西方的政治、经济、文化交流;有利于推动国际关系的和平发展。
(2)趋势:根据材料“冷战的结束使世界形势发展的总趋势走向缓和”并结合所学可知当今世界政治呈现多极化趋势;
挑战:根据材料“美国为实现称霸世界的野心,不断加强对其他国家和地区的军事于预,严重干扰着世界的和平与发展”可知霸权主义和强权政治。
(3)贡献:根据材料中“提出命运共同体理念”“致力于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可知提出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根据材料“亚洲基础设施投资银行正式成立”可知亚投行的建立与发展;根据材料“对‘一带一路’建设给以资金支持”可知“一带一路”战略的提出与构建等。
1 /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