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品解析】平行卷5284033—【作业本】历史与社会中国历史八年级下第18课科技文化成就

文档属性

名称 【精品解析】平行卷5284033—【作业本】历史与社会中国历史八年级下第18课科技文化成就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1.5MB
资源类型 试卷
版本资源
科目 历史
更新时间 2025-02-08 15:14:03

文档简介

平行卷5284033—【作业本】历史与社会中国历史八年级下第18课科技文化成就
1.(2024八下·从江月考) 【科技强国】新中国成立后,   冲破重重阻力回到祖国,参与组织领导了中国运载火箭、导弹、卫星的研制和试验工作,为中国航天事业的发展作出了巨大贡献。
【答案】钱学森
【知识点】“两弹一星”
【解析】【分析】结合所需可知,钱学森是世界著名科学家,空气动力学家,中国载人航天奠基人,中国科学院及中国工程院院士,中国两弹一星功勋奖章获得者,为中国火箭技术的发展作出突出贡献,被誉为“中国导弹之父”“火箭之王”,由于钱学森冲破重重阻力回到祖国,参与组织领导了中国运载火箭、导弹、卫星的研制和试验工作,为中国航天事业的发展作出了巨大贡献。
故答案为:钱学森。
【点评】本题考查两弹一星的知识。难度较低,熟练掌握基础知识即可作答。
2.“两弹一星”指   、    和   。
1964年,我国第一颗   爆炸成功。1966 年,我国第一次成功进行了发射   核武器的试验。1967年,我国第一颗   爆炸成功。1970年,成功发射了第一颗人造地球卫星一   。
【答案】核弹;导弹;人造地球卫星;原子弹;地地导弹;氢弹;东方红一号
【知识点】“两弹一星”;航天事业的发展
【解析】【分析】根据所学知识可知,“两弹一星”,即核弹(原子弹和氢弹)、导弹和人造地球卫星;1964年,我国第一颗原子弹爆炸成功;1966年,我国第一颗装有核弹头的地地导弹飞行试验取得成功;1967年,我国第一颗氢弹爆炸成功;1970年,我国用长征号运载火箭,成功地发射了第一颗人造地球卫星—东方红一号,成为世界上第五个独立发射人造地球卫星的国家。
故答案为:核弹;导弹;人造地球卫星;原子弹;地地导弹;氢弹;东方红一号。
【点评】本题考查学生对基础知识的记忆能力,难度容易,考查学生对“两弹一星”相关知识的掌握。
3.20世纪70年代,农业科学家   成功培育出   杂交水稻。2015年,中国药学家   开创了用   治疗疟疾的新方法,获得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
【答案】袁隆平;籼型;屠呦呦;青蒿素
【知识点】袁隆平及杂交水稻;屠呦呦及青蒿素
【解析】【分析】根据所学知识可知,20世纪70年代,农业科学家袁隆平成功培育出籼型杂交水稻;2015年,中国药学家屠呦呦开创了青蒿素疗疟疾的新方法,获得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
故答案为:袁隆平;籼型;屠呦呦;青蒿素。
【点评】本题考查学生对基础知识的记忆能力,难度容易,考查学生对新中国成立以来科技成就的掌握。
4.(2023八下·安顺期末)诺贝尔奖是世界知名奖项,它一直被认为是科学家和其他研究者可以获得的最高奖项之一。2012年10月,   成为首位中国籍诺贝尔文学奖获得者
【答案】莫言
【知识点】文化事业的发展
【解析】【分析】依据题干信息,结合所学知识可知, 诺贝尔奖是世界知名奖项,它一直被认为是科学家和其他研究者可以获得的最高奖项之一。2012年10月, 莫言成为首位中国籍诺贝尔文学奖获得者;
故答案为:莫言
【点评】本题考查准确记忆。解答时,依据题干信息,把它和所学知识结合进行准确记忆回答,这就是要准确记忆课本基础知识。
5.(2023八下·靖江月考)将人物与相关内容连线
【答案】
【知识点】“两弹一星”;袁隆平及杂交水稻;黄继光和邱少云;社会主义建设成就;屠呦呦及青蒿素
【解析】【分析】根据所学知识可知,黄继光在上甘岭战役中用自己的胸膛堵住敌人的机枪射口,为战友开辟了前进道路;焦裕禄是河南兰考县委书记,他患病后,顽强坚持工作,直到生命的最后,被人民称颂为“党的好干部”;屠呦呦领导的科研团队在70年代发现了能有效抵抗疟疾的青蒿素;袁隆平在20世纪70年代成功培育出籼型杂交水稻,享有很高的国际声望,被称为“杂交水稻之父”;雷锋是一名普通的解放军战士,他兢兢业业地工作,甘当革命的螺丝钉,为人民做了大量的好事,全民全意为人民服务,被称为“解放军好战士”;邓稼先一生从事原子弹研究,被称为“两弹元勋”;王进喜是大庆油田的石油工人,他用身体搅拌泥浆,制服了井喷,被誉为“铁人”。
故答案为:
【点评】本题考查了学生对基础知识的掌握和运用能力,考查了社会主义建设时期的模范人物、袁隆平、屠呦呦的相关知识。解题关键是理解题意,掌握相关基础知识,灵活运用知识,进行作答。
6.(2023八下·吉安月考)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图一 图二
材料二:下列年代尺见证了新中国科技重大突破的历程
(1)材料一中的两位历史人物是感动中国的英雄楷模,请写出他们的名字并从下面四个项中选出最合适的一项(只写序号)分别颁发给他们。
① “最佳创业奖"②“最佳育人奖”③“最佳公仆奖”④“最佳科技奖”
(2)指出材料二中“惊天一爆”、 “太空乐曲”分别指什么重大成就 成功培育出“东方 魔稻” (籼型杂交水稻)的农业科学家是谁
(3)综合上述材料,请写出这些时代先锋身上值得我们传承与弘扬的可贵精神。
【答案】(1)①名字:图一:焦裕禄;图二:王进喜。2奖项(序号):图一3;图二1。
(2)①“惊天一爆”:第一颗原子弹爆炸;②“太空乐曲”:发射第一颗人造地球卫星;③农业科学家:袁隆平;
(3)精神:艰苦奋斗、甘于奉献、不计名利、勇攀科学高峰、埋头苦干、锲而不舍等,言之有理即可。
【知识点】袁隆平及杂交水稻;正确看待社会主义建设的探索;社会主义建设成就;航天事业的发展
【解析】【分析】(1)根据图片信息,结合所学知识可得,图一指的是焦裕禄,原兰考县委书记,干部楷模,表现出来“亲民爱民、艰苦奋斗、科无私奉献”的“焦裕禄精神”,被誉为“党的好干部”;图二指的是石油工人王进喜,因用自己身体制伏井喷而家喻户晓,被誉为“铁人”,体现了“艰苦创业精神”。根据所学知识可得,焦裕禄应该获得“最佳公仆奖”;王进喜应该获得“最佳创业奖”。
(2)根据所学知识可知,1964年中国第一颗原子弹爆炸成功,是为“惊天一爆”;根据材料及所学知识可得,1970年中国成功发射第一颗人造地球卫星,播放“东方红”,是为“太空乐曲”;农业科学家:根据所学知识可得,1973年袁隆平培育出籼型杂交水稻,大大提高了粮食产量,被称为“东方魔稻”;
(3)本题是开放性试题,只要符合题意,言之有理即可。比如:艰苦奋斗、甘于奉献、不计名利、勇攀科学高峰、埋头苦干、锲而不舍等言之有理任意一点即可。
故答案为:
(1)①名字:图一:焦裕禄;图二:王进喜。2奖项(序号):图一3;图二1。
(2)①“惊天一爆”:第一颗原子弹爆炸;②“太空乐曲”:发射第一颗人造地球卫星;③农业科学家:袁隆平;④航天飞行员:杨利伟。
(3)精神:艰苦奋斗、甘于奉献、不计名利、勇攀科学高峰、埋头苦干、锲而不舍等言
【点评】本题是材料综合性分析运用,主要知识考点是新中国在社会主义建设道路上取得的重大成就,主要涉及了焦裕禄、王进喜、两弹一星、袁隆平等优秀历史人物,主要考查学生的历史基础知识积累,解题关键要熟练掌握社会主义建设时期作出杰出贡献的历史人物的相关史实,以此分析运用材料,不难得出正确答案。
7.2023年9月21日下午,“天宫课堂”第四课在中国空间站开讲,神舟十六号航天员景海鹏、朱杨柱、桂海潮为广大青少年带来一节精彩的太空科普课。下列科技成就与之属于同一领域的是(  )
A.第一颗原子弹爆炸成功 B.东方红一号发射成功
C.成功培育籼型杂交水稻 D.人工合成结晶牛胰岛素
【答案】B
【知识点】“两弹一星”
【解析】【分析】B:根据题干“神舟十六号”“太空科普课”可知,属于航天领域,1970年,我国用长征号运载火箭,成功地发射了第一颗人造地球卫星——东方红一号,成为世界上第五个能独立发射人造地球卫星的国家,B项符合题意;
A:1964年10月16日我国第一颗原子弹爆炸成功,增强了我国的国防实力,大大提高了我国的国际地位,与题干无关,A项不符合题意;
C:1973年袁隆平成功培育出籼型杂交水稻,与题干无关,C项不符合题意;
D:1965年9月17日,中国首次人工合成了结晶牛胰岛素,与题干无关,D项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B。
【点评】本题考查学生识记和分析历史知识的能力,识记与灵活掌握东方红一号的相关知识。
8. 2021年5月15日,我国首个火星探测器“天问一号”成功着陆火星。“天向”一词出自《楚辞·天问》,表达了古人对宇宙、人世的探索和追问。天问、墨子、天宫、蛟龙、悟空等大国重器的命名,均蕴含着厚重深沉的传统文化内涵,这些大国重器的命名(  )
A.反映了中国科学技术的发达
B.均受到了中国古代神话传说的影响
C.凸显了中国综合国力的强盛
D.体现了传统文化与现代科技的结合
【答案】D
【知识点】航天事业的发展
【解析】【分析】根据所学知识可知,这些大国重器的命名体现了传统文化与现代科技的结合,有利于弘扬优秀传统文化,有利于激发国人学习传承优秀传统文化,D项正确;
反映了中国科学技术的发达不符合题意,排除A项;
均受到了中国古代神话传说的影响不符合题意,排除B项;
凸显了中国综合国力的强盛不符合题意,排除C项。
故答案为:D。
【点评】本题主要考查科技成就的命名,考查学生的理解和分析能力,解题关键是掌握基础知识。
9.(2023·昆明一模)如果要为下面一组历史事件提炼一个共同的主题,下列选项中最恰当的是(  )
1970年,我国成功发射第一颗人造地球卫星--东方红一号 1973年,农业科学家袁隆平成功培育籼型杂交水稻 20世纪70年代初,屠呦呦团队发现能够有效抵抗疟疾的青蒿素 2021年底,中国高铁营业里程和高速公路里程均位居世界第一 如今,我国的电信网络规模和用户数均居全球第一
A.科技成果造福人民
B.生物医学世界领先
C.国防实力极大增强
D.交通、通信不断发展
E.生物医学
【答案】A
【知识点】“两弹一星”;袁隆平及杂交水稻;屠呦呦及青蒿素
【解析】【分析】根据材料可知,我国在航天、农业、生物医学、交通和通信领域取得了巨大的成就,给人民的生活带来了翻天覆地的变化,科技成果造福人民,A项正确;
生物医学只涉及青蒿素,不全面,排除B项;
国防实力极大增强通过未涉及,排除C项;
交通通信只涉及材料最后两条,排除D项;
生物医学只涉及青蒿素,不全面,排除E项。
故答案为:A。
【点评】本题主要考查学生综合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理解并识记“两弹一星”的研制成功、“杂交水稻之父”袁隆平和屠呦呦与青蒿素等的相关史实。
10.(2024·广西壮族自治区) 世界卫生组织资料显示,青蒿素作为一线抗疟药物,在全世界已挽救数百万人的生命。对此作出突出贡献的科学家是(  )
A.袁隆平 B.屠呦呦 C.邓稼先 D.钱学森
【答案】B
【知识点】屠呦呦及青蒿素
【解析】【分析】20世纪70年代初,屠呦呦领导科研团队发现能够有效抵抗疟疾的青蒿素,并因此获得2015年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屠呦呦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位获得诺贝尔奖的科学家和女性,也是首位获得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的华人。
A项袁隆平成功培育出粕型杂交水稻,为解决我国这样一个人口大国的吃饭问题和保障我国的粮食安全,作出了巨大贡献,袁隆平的杂交水稻技术对解决世界性饥饿问题也有重要贡献,不符合题意;
B项屠呦呦发现能够有效抵抗疟疾的青蒿素,符合题意;
C项邓稼先为我国原子弹的研制做出了巨大贡献,不符合题意;
D项钱学森为中国航天事业的发展作出了巨大贡献,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B。
【点评】本题难度较小,考查学生对屠呦呦的识记能力,需要准确识记屠呦呦的主要贡献。
11.(2023八下·建昌期末)20世纪五六十年代,话剧《茶馆》、大型音乐舞蹈史诗《东方红》上演,小说《红岩》《青春之歌》等出版,《英雄儿女》等电影上映。这些成就直接得益于(  )
A.三大改造 B.双百方针
C.改革开放 D.科教兴国战略
【答案】B
【知识点】文化事业的发展
【解析】【分析】1956年,毛泽东提出在科学文化工作中实行“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方针。“双百”方针提出后,文化领域出现了繁荣景象。分析可知,A、C、D不符合题意,错误;B符合题意,正确;
故答案为:B
【点评】本题主要考查“双百”方针,要掌握相关知识并结合材料分析解题。
12.(2023八下·永吉期末)阅读下列图片,回答问题。
钱学森 邓稼先 袁隆平 屠呦呦
(1)钱学森参与组织领导了中国运载火箭、导弹、卫星的研制和试验工作,为中国航天事业的发展做出巨大贡献。请说出我国 20 世纪 70 年代我国发射的第一颗人造地球卫星和运载其升空的火箭名称。
(2)邓稼先为中国研究核弹做出突出贡献。请说出核弹包括哪两弹?
(3)袁隆平被称为“水稻之父”,请说出他培育成功的水稻名称。
(4)屠呦呦是中国少有的诺贝尔奖获得者,她的团队研究成功的青蒿素是治疗什么疾病的良药?
(5)从以上人物的身上你能体会到哪些可贵的精神?
【答案】(1)“东方红一号” 长征号运载火箭
(2)原子弹、导弹
(3)籼型杂交水稻
(4)疟疾
(5)默默奉献的爱国精神;执着的艰苦奋斗精神;以天下为己任的高尚情怀。
【知识点】“两弹一星”;袁隆平及杂交水稻;航天事业的发展;屠呦呦及青蒿素
【解析】【分析】 (1)根据所学可知,1970年,我国用长征号运载火箭成功地发射了第一颗人造地球卫星——东方红一号,成为世界上第五个能独立发射人造地球卫星的国家。
(2)根据所学可知,核弹包括原子弹和氢弹。
(3)根据所学可知,20世纪70年代,农业科学家袁隆平成功培育出籼型杂交水稻,为解决我国吃饭问题和保障我国的粮食安全作出巨大贡献,为解决世界性饥饿问题作出重要贡献,被誉为“杂交水稻之父”。
(4)根据所学可知,20世纪70年代初,屠呦呦领导科研团队发现了能够有效抵抗疟疾的青蒿素,开创了治疗疟疾的新方法。
(5)根据所学知识可知,从他们身上体会到的精神:爱国主义精神、公而忘私、甘于奉献、勇于创新、不怕困难,百折不挠的精神。
故答案为:
(1)东方红一号、长征号火箭。
(2)原子弹和氢弹。
(3)籼型杂交水稻。
(4)疟疾。
(5)爱国主义精神、公而忘私、甘于奉献、勇于创新、不怕困难、百折不挠的精神。
【点评】 本题考查识记能力。解答时,依据题干信息提示,结合对所学知识的准确记忆回答,这是课本上的基础知识,只要准确记忆,就可以顺利回答。
13.(2024九下·西山模拟)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今年是中法建交60周年。60年前,戴高乐将军从时代的战略眼光出发,决定同新中国建交。在冷战正酣的背景下,作出这一独立自主决定是极为不易的,事实证明也是正确和富有远见的。中法建交架起沟通东西方的桥梁,也推动国际关系朝着对话合作的方向演变。
——习近平《传承中法建交精神共促世界和平发展》(2024年5月5日)
材料二
美军轰炸南斯拉夫联盟共和国 冷战的结束使世界形势发展的总趋势走向缓和,和平与发展成为时代的主题,但仍然存在着很多矛盾和冲突。美国为实现称霸世界的野心,不断加强对其他国家和地区的军事于预,严重干扰着世界的和平与发展。1999年,以美国为首的北约打着“人权高于主权”的幌子,越过联合国安理会,对南斯拉夫联盟共和国进行了持续78天的轰炸。199S年5月8日,中国驻南大使馆遭到北约导弹袭击,3名中国记者不幸牺牲。 ——摘自统编义务教育教科书《世界历史》九年级下册
材料三
(1)根据材料一,指出中法建交的背景及意义。
(2)根据所学知识,写出当今世界政治的发展趋势。根据材料二,你认为世界和平发展面临的主要挑战是什么?
(3)根据材料三,概括中国为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所作的贡献。
【答案】(1)背景:美苏冷战;戴高乐的战略眼光。
意义:促进了东西方的政治、经济、文化交流;有利于推动国际关系的和平发展。
(2)趋势:多极化趋势;
挑战:霸权主义和强权政治。
(3)贡献:提出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亚投行的建立与发展;“一带一路”战略的提出与构建等。
【知识点】外交事业的发展;霸权主义与地区冲突;世界多极化趋势的发展
【解析】【分析】(1)背景:根据材料“在冷战正酣的背景下”可知美苏冷战;根据材料“戴高乐将军从时代的战略眼光出发,决定同新中国建交”可知戴高乐的战略眼光。
意义:根据材料“中法建交架起沟通东西方的桥梁,也推动国际关系朝着对话合作的方向演变”可知促进了东西方的政治、经济、文化交流;有利于推动国际关系的和平发展。
(2)趋势:根据材料“冷战的结束使世界形势发展的总趋势走向缓和”并结合所学可知当今世界政治呈现多极化趋势;
挑战:根据材料“美国为实现称霸世界的野心,不断加强对其他国家和地区的军事于预,严重干扰着世界的和平与发展”可知霸权主义和强权政治。
(3)贡献:根据材料中“提出命运共同体理念”“致力于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可知提出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根据材料“亚洲基础设施投资银行正式成立”可知亚投行的建立与发展;根据材料“对‘一带一路’建设给以资金支持”可知“一带一路”战略的提出与构建等。
故答案为:(1)背景:美苏冷战;戴高乐的战略眼光。
意义:促进了东西方的政治、经济、文化交流;有利于推动国际关系的和平发展。
(2)趋势:多极化趋势;挑战:霸权主义和强权政治。
(3)贡献:提出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亚投行的建立与发展;“一带一路”战略的提出与构建等。
【点评】本题难度适中,考查冷战政策、世界格局多极化、中国为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所作的贡献及学生分析史料和识记历史知识能力。题目设计注重基础性,要在掌握课本相关知识的基础上,依据材料对问题进行深入分析作答。
(1)背景:根据材料“在冷战正酣的背景下”可知美苏冷战;根据材料“戴高乐将军从时代的战略眼光出发,决定同新中国建交”可知戴高乐的战略眼光。
意义:根据材料“中法建交架起沟通东西方的桥梁,也推动国际关系朝着对话合作的方向演变”可知促进了东西方的政治、经济、文化交流;有利于推动国际关系的和平发展。
(2)趋势:根据材料“冷战的结束使世界形势发展的总趋势走向缓和”并结合所学可知当今世界政治呈现多极化趋势;
挑战:根据材料“美国为实现称霸世界的野心,不断加强对其他国家和地区的军事于预,严重干扰着世界的和平与发展”可知霸权主义和强权政治。
(3)贡献:根据材料中“提出命运共同体理念”“致力于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可知提出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根据材料“亚洲基础设施投资银行正式成立”可知亚投行的建立与发展;根据材料“对‘一带一路’建设给以资金支持”可知“一带一路”战略的提出与构建等。
1 / 1平行卷5284033—【作业本】历史与社会中国历史八年级下第18课科技文化成就
1.(2024八下·从江月考) 【科技强国】新中国成立后,   冲破重重阻力回到祖国,参与组织领导了中国运载火箭、导弹、卫星的研制和试验工作,为中国航天事业的发展作出了巨大贡献。
2.“两弹一星”指   、    和   。
1964年,我国第一颗   爆炸成功。1966 年,我国第一次成功进行了发射   核武器的试验。1967年,我国第一颗   爆炸成功。1970年,成功发射了第一颗人造地球卫星一   。
3.20世纪70年代,农业科学家   成功培育出   杂交水稻。2015年,中国药学家   开创了用   治疗疟疾的新方法,获得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
4.(2023八下·安顺期末)诺贝尔奖是世界知名奖项,它一直被认为是科学家和其他研究者可以获得的最高奖项之一。2012年10月,   成为首位中国籍诺贝尔文学奖获得者
5.(2023八下·靖江月考)将人物与相关内容连线
6.(2023八下·吉安月考)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图一 图二
材料二:下列年代尺见证了新中国科技重大突破的历程
(1)材料一中的两位历史人物是感动中国的英雄楷模,请写出他们的名字并从下面四个项中选出最合适的一项(只写序号)分别颁发给他们。
① “最佳创业奖"②“最佳育人奖”③“最佳公仆奖”④“最佳科技奖”
(2)指出材料二中“惊天一爆”、 “太空乐曲”分别指什么重大成就 成功培育出“东方 魔稻” (籼型杂交水稻)的农业科学家是谁
(3)综合上述材料,请写出这些时代先锋身上值得我们传承与弘扬的可贵精神。
7.2023年9月21日下午,“天宫课堂”第四课在中国空间站开讲,神舟十六号航天员景海鹏、朱杨柱、桂海潮为广大青少年带来一节精彩的太空科普课。下列科技成就与之属于同一领域的是(  )
A.第一颗原子弹爆炸成功 B.东方红一号发射成功
C.成功培育籼型杂交水稻 D.人工合成结晶牛胰岛素
8. 2021年5月15日,我国首个火星探测器“天问一号”成功着陆火星。“天向”一词出自《楚辞·天问》,表达了古人对宇宙、人世的探索和追问。天问、墨子、天宫、蛟龙、悟空等大国重器的命名,均蕴含着厚重深沉的传统文化内涵,这些大国重器的命名(  )
A.反映了中国科学技术的发达
B.均受到了中国古代神话传说的影响
C.凸显了中国综合国力的强盛
D.体现了传统文化与现代科技的结合
9.(2023·昆明一模)如果要为下面一组历史事件提炼一个共同的主题,下列选项中最恰当的是(  )
1970年,我国成功发射第一颗人造地球卫星--东方红一号 1973年,农业科学家袁隆平成功培育籼型杂交水稻 20世纪70年代初,屠呦呦团队发现能够有效抵抗疟疾的青蒿素 2021年底,中国高铁营业里程和高速公路里程均位居世界第一 如今,我国的电信网络规模和用户数均居全球第一
A.科技成果造福人民
B.生物医学世界领先
C.国防实力极大增强
D.交通、通信不断发展
E.生物医学
10.(2024·广西壮族自治区) 世界卫生组织资料显示,青蒿素作为一线抗疟药物,在全世界已挽救数百万人的生命。对此作出突出贡献的科学家是(  )
A.袁隆平 B.屠呦呦 C.邓稼先 D.钱学森
11.(2023八下·建昌期末)20世纪五六十年代,话剧《茶馆》、大型音乐舞蹈史诗《东方红》上演,小说《红岩》《青春之歌》等出版,《英雄儿女》等电影上映。这些成就直接得益于(  )
A.三大改造 B.双百方针
C.改革开放 D.科教兴国战略
12.(2023八下·永吉期末)阅读下列图片,回答问题。
钱学森 邓稼先 袁隆平 屠呦呦
(1)钱学森参与组织领导了中国运载火箭、导弹、卫星的研制和试验工作,为中国航天事业的发展做出巨大贡献。请说出我国 20 世纪 70 年代我国发射的第一颗人造地球卫星和运载其升空的火箭名称。
(2)邓稼先为中国研究核弹做出突出贡献。请说出核弹包括哪两弹?
(3)袁隆平被称为“水稻之父”,请说出他培育成功的水稻名称。
(4)屠呦呦是中国少有的诺贝尔奖获得者,她的团队研究成功的青蒿素是治疗什么疾病的良药?
(5)从以上人物的身上你能体会到哪些可贵的精神?
13.(2024九下·西山模拟)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今年是中法建交60周年。60年前,戴高乐将军从时代的战略眼光出发,决定同新中国建交。在冷战正酣的背景下,作出这一独立自主决定是极为不易的,事实证明也是正确和富有远见的。中法建交架起沟通东西方的桥梁,也推动国际关系朝着对话合作的方向演变。
——习近平《传承中法建交精神共促世界和平发展》(2024年5月5日)
材料二
美军轰炸南斯拉夫联盟共和国 冷战的结束使世界形势发展的总趋势走向缓和,和平与发展成为时代的主题,但仍然存在着很多矛盾和冲突。美国为实现称霸世界的野心,不断加强对其他国家和地区的军事于预,严重干扰着世界的和平与发展。1999年,以美国为首的北约打着“人权高于主权”的幌子,越过联合国安理会,对南斯拉夫联盟共和国进行了持续78天的轰炸。199S年5月8日,中国驻南大使馆遭到北约导弹袭击,3名中国记者不幸牺牲。 ——摘自统编义务教育教科书《世界历史》九年级下册
材料三
(1)根据材料一,指出中法建交的背景及意义。
(2)根据所学知识,写出当今世界政治的发展趋势。根据材料二,你认为世界和平发展面临的主要挑战是什么?
(3)根据材料三,概括中国为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所作的贡献。
答案解析部分
1.【答案】钱学森
【知识点】“两弹一星”
【解析】【分析】结合所需可知,钱学森是世界著名科学家,空气动力学家,中国载人航天奠基人,中国科学院及中国工程院院士,中国两弹一星功勋奖章获得者,为中国火箭技术的发展作出突出贡献,被誉为“中国导弹之父”“火箭之王”,由于钱学森冲破重重阻力回到祖国,参与组织领导了中国运载火箭、导弹、卫星的研制和试验工作,为中国航天事业的发展作出了巨大贡献。
故答案为:钱学森。
【点评】本题考查两弹一星的知识。难度较低,熟练掌握基础知识即可作答。
2.【答案】核弹;导弹;人造地球卫星;原子弹;地地导弹;氢弹;东方红一号
【知识点】“两弹一星”;航天事业的发展
【解析】【分析】根据所学知识可知,“两弹一星”,即核弹(原子弹和氢弹)、导弹和人造地球卫星;1964年,我国第一颗原子弹爆炸成功;1966年,我国第一颗装有核弹头的地地导弹飞行试验取得成功;1967年,我国第一颗氢弹爆炸成功;1970年,我国用长征号运载火箭,成功地发射了第一颗人造地球卫星—东方红一号,成为世界上第五个独立发射人造地球卫星的国家。
故答案为:核弹;导弹;人造地球卫星;原子弹;地地导弹;氢弹;东方红一号。
【点评】本题考查学生对基础知识的记忆能力,难度容易,考查学生对“两弹一星”相关知识的掌握。
3.【答案】袁隆平;籼型;屠呦呦;青蒿素
【知识点】袁隆平及杂交水稻;屠呦呦及青蒿素
【解析】【分析】根据所学知识可知,20世纪70年代,农业科学家袁隆平成功培育出籼型杂交水稻;2015年,中国药学家屠呦呦开创了青蒿素疗疟疾的新方法,获得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
故答案为:袁隆平;籼型;屠呦呦;青蒿素。
【点评】本题考查学生对基础知识的记忆能力,难度容易,考查学生对新中国成立以来科技成就的掌握。
4.【答案】莫言
【知识点】文化事业的发展
【解析】【分析】依据题干信息,结合所学知识可知, 诺贝尔奖是世界知名奖项,它一直被认为是科学家和其他研究者可以获得的最高奖项之一。2012年10月, 莫言成为首位中国籍诺贝尔文学奖获得者;
故答案为:莫言
【点评】本题考查准确记忆。解答时,依据题干信息,把它和所学知识结合进行准确记忆回答,这就是要准确记忆课本基础知识。
5.【答案】
【知识点】“两弹一星”;袁隆平及杂交水稻;黄继光和邱少云;社会主义建设成就;屠呦呦及青蒿素
【解析】【分析】根据所学知识可知,黄继光在上甘岭战役中用自己的胸膛堵住敌人的机枪射口,为战友开辟了前进道路;焦裕禄是河南兰考县委书记,他患病后,顽强坚持工作,直到生命的最后,被人民称颂为“党的好干部”;屠呦呦领导的科研团队在70年代发现了能有效抵抗疟疾的青蒿素;袁隆平在20世纪70年代成功培育出籼型杂交水稻,享有很高的国际声望,被称为“杂交水稻之父”;雷锋是一名普通的解放军战士,他兢兢业业地工作,甘当革命的螺丝钉,为人民做了大量的好事,全民全意为人民服务,被称为“解放军好战士”;邓稼先一生从事原子弹研究,被称为“两弹元勋”;王进喜是大庆油田的石油工人,他用身体搅拌泥浆,制服了井喷,被誉为“铁人”。
故答案为:
【点评】本题考查了学生对基础知识的掌握和运用能力,考查了社会主义建设时期的模范人物、袁隆平、屠呦呦的相关知识。解题关键是理解题意,掌握相关基础知识,灵活运用知识,进行作答。
6.【答案】(1)①名字:图一:焦裕禄;图二:王进喜。2奖项(序号):图一3;图二1。
(2)①“惊天一爆”:第一颗原子弹爆炸;②“太空乐曲”:发射第一颗人造地球卫星;③农业科学家:袁隆平;
(3)精神:艰苦奋斗、甘于奉献、不计名利、勇攀科学高峰、埋头苦干、锲而不舍等,言之有理即可。
【知识点】袁隆平及杂交水稻;正确看待社会主义建设的探索;社会主义建设成就;航天事业的发展
【解析】【分析】(1)根据图片信息,结合所学知识可得,图一指的是焦裕禄,原兰考县委书记,干部楷模,表现出来“亲民爱民、艰苦奋斗、科无私奉献”的“焦裕禄精神”,被誉为“党的好干部”;图二指的是石油工人王进喜,因用自己身体制伏井喷而家喻户晓,被誉为“铁人”,体现了“艰苦创业精神”。根据所学知识可得,焦裕禄应该获得“最佳公仆奖”;王进喜应该获得“最佳创业奖”。
(2)根据所学知识可知,1964年中国第一颗原子弹爆炸成功,是为“惊天一爆”;根据材料及所学知识可得,1970年中国成功发射第一颗人造地球卫星,播放“东方红”,是为“太空乐曲”;农业科学家:根据所学知识可得,1973年袁隆平培育出籼型杂交水稻,大大提高了粮食产量,被称为“东方魔稻”;
(3)本题是开放性试题,只要符合题意,言之有理即可。比如:艰苦奋斗、甘于奉献、不计名利、勇攀科学高峰、埋头苦干、锲而不舍等言之有理任意一点即可。
故答案为:
(1)①名字:图一:焦裕禄;图二:王进喜。2奖项(序号):图一3;图二1。
(2)①“惊天一爆”:第一颗原子弹爆炸;②“太空乐曲”:发射第一颗人造地球卫星;③农业科学家:袁隆平;④航天飞行员:杨利伟。
(3)精神:艰苦奋斗、甘于奉献、不计名利、勇攀科学高峰、埋头苦干、锲而不舍等言
【点评】本题是材料综合性分析运用,主要知识考点是新中国在社会主义建设道路上取得的重大成就,主要涉及了焦裕禄、王进喜、两弹一星、袁隆平等优秀历史人物,主要考查学生的历史基础知识积累,解题关键要熟练掌握社会主义建设时期作出杰出贡献的历史人物的相关史实,以此分析运用材料,不难得出正确答案。
7.【答案】B
【知识点】“两弹一星”
【解析】【分析】B:根据题干“神舟十六号”“太空科普课”可知,属于航天领域,1970年,我国用长征号运载火箭,成功地发射了第一颗人造地球卫星——东方红一号,成为世界上第五个能独立发射人造地球卫星的国家,B项符合题意;
A:1964年10月16日我国第一颗原子弹爆炸成功,增强了我国的国防实力,大大提高了我国的国际地位,与题干无关,A项不符合题意;
C:1973年袁隆平成功培育出籼型杂交水稻,与题干无关,C项不符合题意;
D:1965年9月17日,中国首次人工合成了结晶牛胰岛素,与题干无关,D项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B。
【点评】本题考查学生识记和分析历史知识的能力,识记与灵活掌握东方红一号的相关知识。
8.【答案】D
【知识点】航天事业的发展
【解析】【分析】根据所学知识可知,这些大国重器的命名体现了传统文化与现代科技的结合,有利于弘扬优秀传统文化,有利于激发国人学习传承优秀传统文化,D项正确;
反映了中国科学技术的发达不符合题意,排除A项;
均受到了中国古代神话传说的影响不符合题意,排除B项;
凸显了中国综合国力的强盛不符合题意,排除C项。
故答案为:D。
【点评】本题主要考查科技成就的命名,考查学生的理解和分析能力,解题关键是掌握基础知识。
9.【答案】A
【知识点】“两弹一星”;袁隆平及杂交水稻;屠呦呦及青蒿素
【解析】【分析】根据材料可知,我国在航天、农业、生物医学、交通和通信领域取得了巨大的成就,给人民的生活带来了翻天覆地的变化,科技成果造福人民,A项正确;
生物医学只涉及青蒿素,不全面,排除B项;
国防实力极大增强通过未涉及,排除C项;
交通通信只涉及材料最后两条,排除D项;
生物医学只涉及青蒿素,不全面,排除E项。
故答案为:A。
【点评】本题主要考查学生综合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理解并识记“两弹一星”的研制成功、“杂交水稻之父”袁隆平和屠呦呦与青蒿素等的相关史实。
10.【答案】B
【知识点】屠呦呦及青蒿素
【解析】【分析】20世纪70年代初,屠呦呦领导科研团队发现能够有效抵抗疟疾的青蒿素,并因此获得2015年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屠呦呦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位获得诺贝尔奖的科学家和女性,也是首位获得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的华人。
A项袁隆平成功培育出粕型杂交水稻,为解决我国这样一个人口大国的吃饭问题和保障我国的粮食安全,作出了巨大贡献,袁隆平的杂交水稻技术对解决世界性饥饿问题也有重要贡献,不符合题意;
B项屠呦呦发现能够有效抵抗疟疾的青蒿素,符合题意;
C项邓稼先为我国原子弹的研制做出了巨大贡献,不符合题意;
D项钱学森为中国航天事业的发展作出了巨大贡献,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B。
【点评】本题难度较小,考查学生对屠呦呦的识记能力,需要准确识记屠呦呦的主要贡献。
11.【答案】B
【知识点】文化事业的发展
【解析】【分析】1956年,毛泽东提出在科学文化工作中实行“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方针。“双百”方针提出后,文化领域出现了繁荣景象。分析可知,A、C、D不符合题意,错误;B符合题意,正确;
故答案为:B
【点评】本题主要考查“双百”方针,要掌握相关知识并结合材料分析解题。
12.【答案】(1)“东方红一号” 长征号运载火箭
(2)原子弹、导弹
(3)籼型杂交水稻
(4)疟疾
(5)默默奉献的爱国精神;执着的艰苦奋斗精神;以天下为己任的高尚情怀。
【知识点】“两弹一星”;袁隆平及杂交水稻;航天事业的发展;屠呦呦及青蒿素
【解析】【分析】 (1)根据所学可知,1970年,我国用长征号运载火箭成功地发射了第一颗人造地球卫星——东方红一号,成为世界上第五个能独立发射人造地球卫星的国家。
(2)根据所学可知,核弹包括原子弹和氢弹。
(3)根据所学可知,20世纪70年代,农业科学家袁隆平成功培育出籼型杂交水稻,为解决我国吃饭问题和保障我国的粮食安全作出巨大贡献,为解决世界性饥饿问题作出重要贡献,被誉为“杂交水稻之父”。
(4)根据所学可知,20世纪70年代初,屠呦呦领导科研团队发现了能够有效抵抗疟疾的青蒿素,开创了治疗疟疾的新方法。
(5)根据所学知识可知,从他们身上体会到的精神:爱国主义精神、公而忘私、甘于奉献、勇于创新、不怕困难,百折不挠的精神。
故答案为:
(1)东方红一号、长征号火箭。
(2)原子弹和氢弹。
(3)籼型杂交水稻。
(4)疟疾。
(5)爱国主义精神、公而忘私、甘于奉献、勇于创新、不怕困难、百折不挠的精神。
【点评】 本题考查识记能力。解答时,依据题干信息提示,结合对所学知识的准确记忆回答,这是课本上的基础知识,只要准确记忆,就可以顺利回答。
13.【答案】(1)背景:美苏冷战;戴高乐的战略眼光。
意义:促进了东西方的政治、经济、文化交流;有利于推动国际关系的和平发展。
(2)趋势:多极化趋势;
挑战:霸权主义和强权政治。
(3)贡献:提出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亚投行的建立与发展;“一带一路”战略的提出与构建等。
【知识点】外交事业的发展;霸权主义与地区冲突;世界多极化趋势的发展
【解析】【分析】(1)背景:根据材料“在冷战正酣的背景下”可知美苏冷战;根据材料“戴高乐将军从时代的战略眼光出发,决定同新中国建交”可知戴高乐的战略眼光。
意义:根据材料“中法建交架起沟通东西方的桥梁,也推动国际关系朝着对话合作的方向演变”可知促进了东西方的政治、经济、文化交流;有利于推动国际关系的和平发展。
(2)趋势:根据材料“冷战的结束使世界形势发展的总趋势走向缓和”并结合所学可知当今世界政治呈现多极化趋势;
挑战:根据材料“美国为实现称霸世界的野心,不断加强对其他国家和地区的军事于预,严重干扰着世界的和平与发展”可知霸权主义和强权政治。
(3)贡献:根据材料中“提出命运共同体理念”“致力于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可知提出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根据材料“亚洲基础设施投资银行正式成立”可知亚投行的建立与发展;根据材料“对‘一带一路’建设给以资金支持”可知“一带一路”战略的提出与构建等。
故答案为:(1)背景:美苏冷战;戴高乐的战略眼光。
意义:促进了东西方的政治、经济、文化交流;有利于推动国际关系的和平发展。
(2)趋势:多极化趋势;挑战:霸权主义和强权政治。
(3)贡献:提出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亚投行的建立与发展;“一带一路”战略的提出与构建等。
【点评】本题难度适中,考查冷战政策、世界格局多极化、中国为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所作的贡献及学生分析史料和识记历史知识能力。题目设计注重基础性,要在掌握课本相关知识的基础上,依据材料对问题进行深入分析作答。
(1)背景:根据材料“在冷战正酣的背景下”可知美苏冷战;根据材料“戴高乐将军从时代的战略眼光出发,决定同新中国建交”可知戴高乐的战略眼光。
意义:根据材料“中法建交架起沟通东西方的桥梁,也推动国际关系朝着对话合作的方向演变”可知促进了东西方的政治、经济、文化交流;有利于推动国际关系的和平发展。
(2)趋势:根据材料“冷战的结束使世界形势发展的总趋势走向缓和”并结合所学可知当今世界政治呈现多极化趋势;
挑战:根据材料“美国为实现称霸世界的野心,不断加强对其他国家和地区的军事于预,严重干扰着世界的和平与发展”可知霸权主义和强权政治。
(3)贡献:根据材料中“提出命运共同体理念”“致力于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可知提出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根据材料“亚洲基础设施投资银行正式成立”可知亚投行的建立与发展;根据材料“对‘一带一路’建设给以资金支持”可知“一带一路”战略的提出与构建等。
1 /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