部编版历史八年级下第8课经济体制改革课前、课中、课后练
一、课前预学
1.1978年,思想理论界展开了一场 。这场深刻的思想解放运动使人们认识到 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
2.改革的历程
(1)1978年,改革首先是从 开始,具体做法有: ; 。
(2)1984年, 通过了《中共中央关于 的决定》,要求加快以 为重点的经济体制改革的步伐。城市改革的中心环节是 。
(3)1992年, 提出经济体制改革的目标是 。
3.(2024八下·安新期中)【城市改革】城市经济体制改革主要是对国有企业进行改革。在分配方式
上,实行以 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的制度。
4.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1)1992年,中共 大明确提出要建立社会主义 体制。
(2)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是同 基本制度结合在一起的,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就是要使 在国家 下对资源配置起 作用。
5.(2024·万山模拟)1992年,中国共产党第 次全国代表大会明确提出要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二、课中导学
6.(2023八下·南海月考)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我们的家乡,在希望的田野上,炊烟在新建的住房上飘荡,小河在美丽的村庄旁流淌。
我们的理想,在希望的田野上,禾苗在农民的汗水里抽穗,牛羊在牧人的笛声中成长。
我们的未来,在希望的田野上,人们在明媚的阳光下生活,生活在人们的劳动中变样。
——摘自《在希望的田野上》(歌词节选)
注:歌词创作于 20世纪80年代
——据郭大钧主编《中国当代史》等编制材料二
一九七九年那是一个春天①,有一位老人在中国的南海边画了一个圈,神话般地崛起座座城,奇迹般地聚起座座金山。
一九九二年又是一个春天②,有一位老人在中国的南海边写下诗篇,天地间荡起滚滚春潮,征途上扬起浩浩风帆。
——摘自《春天的故事》(歌词节选)
——摘自《中国共产党简史》等
(1) 根据材料一,简述1978-1990年我国农业总产值的发展趋势,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我国农村走上“希望的田野”的原因。
(2) 从材料二的歌词①②中,任选你感触最深刻的“一个春天”,写出序号,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理由。
(3) 根据材料一、二,提炼一个主题。
三、课后助学
7.(2024九下·榕江模拟)历慎思同学归纳整理了某一时期的热词:“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经济特区的建立”。据此可知,他学习的历史时期应是( )
A.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
B.社会主义革命与社会主义建设时期
C.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时期
D.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
8.(2023八下·吉安月考) 宣传画深深打上了时代的印记,下列宣传画反映的共同主题是( )
A.探索农业发展道路 B.改革开放
C.探索工业发展道路 D.建设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
9.2022年中央一号文件强调要稳住农业基本盘,做好“三农”工作。下列关于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农村生产关系调整的说法,正确的是( )
A.到1952年底,全国大陆全部完成了土地改革
B.农业合作化运动确立了农民土地所有制
C.人民公社化运动改变了我国农业落后面貌
D.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没有改变土地性质
10.(2021八下·翼城期中)小超同学进行研究性学习,他搜集了“十一届三中全会”、“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深圳、珠海特区的发展”、“邓小平画像”的相关资料,由此推断他研究的课题是( )
A.民族团结和国家统一 B.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
C.现代中国农村巨变 D.社会主义探索中的失误与成功
11.世界银行前驻华首席经济学家曾说:“如果说此前中国一直在隧道中探索,1992年应该说终于看到了隧道口的光亮。”得出这一认识的主要依据是中国( )
A.进行城市经济体制改革
B.鼓励发展乡镇企业
C.提出要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D.坚持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
12.(2023八下·苏家屯期中)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为了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新中国成立以来我国农业和农村的发展始终与土地政策的调整相联系。
图一 农民学习《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改革法》 图二 农民丈量分配土地
材料二:荣毅仁的一生,上关国家巨变,下系家族荣辱,演绎着经典故事。他从打造商业帝国的民族资本家,到新中国的上海市副市长,在荣毅仁的身上,几个时代的印记交织错落,耐人寻味。……解放后,对于民族资本家,毛泽东给出了社会主义改造的道路,荣毅仁便开始积极地配合工作。
材料三:早稻亩产二万六千九百多斤,花生的高产“卫星”,从湖北省麻城县麻溪河乡和福建省南安县胜利乡的田野上腾空而起了。
——1958年8月13日《人民日报》社论
材料四:1958年8月初,(南海)大镇乡人民公社率先成立,到9月初,全县实现人民公社化。
材料五:1978年,安徽凤阳县小岗村生产队18户农民立了一份将田地包干到户的契约(如右图),这样,农民有了生产自主权,生产积极性大大提高了。第一年秋,粮食产量比上年增长6倍多。这种建立生产责任制的做法得到中央的肯定。对这一政策,农民形象地说:“交够国家的,留足集体的,剩下都是自己的。”
(1)材料一中图一和图二反映了建国初期我国农村社会改革中的什么历史事件?
(2)材料二中毛泽东给出的“社会主义改造道路”具体指什么事件?这一事件对生产资料所有制的变革产生怎样影响?
(3)材料三和材料四反映了在当时农村出现哪两大运动?
(4)结合材料五和所学知识回答,我国农村又开始实行什么政策?
(5)上述材料说明了农村发展中既有经验又有教训,这对当前我国社会主义建设有哪些启示?
答案解析部分
1.【答案】关于真理标准问题的大讨论;实践
【知识点】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
【解析】【分析】根据所学知识可知,1978年,思想理论界展开了一场关于真理标准问题的大讨论。这场深刻的思想解放运动使人们认识到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
故答案为:关于真理标准问题的大讨论;实践。
【点评】本题考查学生对基础知识的记忆能力,难度容易,考查学生对真理标准问题大讨论相关知识的掌握。
2.【答案】(1)农村;包干到户,自负盈亏;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
(2)中共十二届三中全会;经济体制改革;城市;增强企业活力
(3)中共十四大;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知识点】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国有企业改革;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解析】【分析】(1)根据所学知识可知,1978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党和政府实行改革开放政策。改革先从农村开始。1978年,安徽凤阳小岗村农民实行分田包干到户,自负盈亏。这种建立生产责任制的做法得到中央的肯定。在中央的支持和倡导下,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逐步在全国推开。
(2)根据所学知识可知,1984年10月,中共十二届三中全会通过了《中共中央关于经济体制改革的决定》,要求加快以城市为重心的经济体制改革的步伐。城市经济体制改革的中心环节是增强企业活力。
(3)根据所学知识可知,1992年,中国共产党第十四次全国代表大会明确提出要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故答案为:(1)农村;包干到户,自负盈亏;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
(2)中共十二届三中全会;经济体制改革;城市;增强企业活力。
(3)中共十四大;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点评】本题考查学生对基础知识的记忆能力,难度容易,考查学生对改革开放相关知识的掌握。
3.【答案】按劳分配
【知识点】国有企业改革
【解析】【分析】根据所学知识可知,1984年,我国开始进行城市经济体制改革,1985年以后,城市经济体制改革全面展开。城市经济体制改革的中心环节是增强企业的活力,在分配制度方面克服长期以来吃“大锅饭”的弊病,实行按劳分配为主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的制度。
故答案为:按劳分配。
【点评】本题难度较小,考查城市经济体制改革及学生的识记能力。要求识记基础史实。
4.【答案】(1)十四;市场经济
(2)社会主义;市场;宏观调控;基础性
【知识点】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解析】【分析】(1)根据所学知识可知,1992年,中共十四大明确提出要建立社会主义的市场经济体制。
(2)根据所学知识可知,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是同 社会主义基本制度结合在一起的,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就是要使市场在国家宏观调控下对资源配置起基础性作用。
故答案为:
(1)十四;市场经济。
(2)社会主义;市场;宏观调控;基础性。
【点评】本题考查学生对基础知识的记忆能力,难度容易,考查学生对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相关知识的掌握。
5.【答案】十四
【知识点】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解析】【分析】根据所学知识可知,1992年10月在北京举行中国共产党第十四次全国代表大会。明确提出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目标是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此后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事业进入从计划经济体制向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转变的新阶段。
故答案为:十四。
【点评】本题考查了中共十四大的相关内容。侧重考查学生识记知识的能力。
6.【答案】(1)迅速上升;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我国在农村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促进了农业发展。
(2)邓小平的南方谈话,进一步解放了人们的思想,推动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进入新阶段,对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产生了深远影响。
(3)改革开放。
【知识点】衣食住行的变迁;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对外开放;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经济特区;邓小平理论
【解析】【分析】(1)根据材料一可知,1978-1990年我国农业总产值的发展趋势是迅速上升,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我国农村走上“希望的田野”的原因是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我国在农村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促进了农业发展。
(2)根据材料二的歌词①②中,选择②,结合所学知识可知,1992年初,邓小平到南方视察。在视察过程中,他发表了一系列重要谈话,强调党的基本路线要管一百年,动摇不得;社会主义的本质,是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消灭剥削,消除两极分化,最终达到共同富裕等。邓小平的南方谈话,进一步解放了人们的思想,推动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进入新阶段,对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产生了深远影响。
(3)根据材料一、二可知,可以提炼主题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
【点评】本题考查学生的识记能力以及分析问题的能力,理解并识记十一届三中全会、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对外开放和经济特区的设立、邓小平理论、改革开放后社会生活的变化等相关史实。
7.【答案】C
【知识点】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对外开放;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
【解析】【分析】结合所学知识可知,1978年,十一届三中全会召开,邓小平在会议上提出改革开放的伟大决策,对内改革,改革首先在农村开始,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对外开放,建立经济特区,反映了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时期这一主题,C项正确;故选C项。
1919年到1949年属于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排除A项;
1949年新中国成立后到三大改造的完成属于向社会主义过渡时期,1956年到1976年属于社会主义探索时期,排除B项;
2012年十八大以后我国进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时期,排除D项。
故答案为:C。
【点评】本题主要知识考点是改革开放。主要考查学生对历史的识记、理解能力。解题关键要熟练掌握改革开放的相关史实。
8.【答案】A
【知识点】土地改革;三大改造;社会主义建设在探索中前进;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土地改革的意义;农业、手工业合作化
【解析】【分析】根据图片信息,结合所学知识分析:
A项:根据图片,结合所学知识可得,第一幅图是土地改革的完成,实现封建地主土地所有制改为农民土地私有制,满足了农民对土地的要求;第二幅图是农业的社会主义改造,走集体化的合作社道路,使生产资料私有制转变成公有制;第三幅图指的是人民公社,强调了一大二公;第四幅图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是改革开放后,对农村进行建设,综合性最终实现把农村建设成为经济繁荣、设施完善、环境优美、文明和谐的社会主义新农村的目标,综合上述分析,四幅图都是关于探索农业发展道路的实践与探索,故A项正确;
B项:根据所学知识可知,图一、图二、图三时间不符合改革开放,排除B项;
C项:根据所学知识可知,四幅图突出的是农村农业发展之路,与工业建设无关,排除C项;
D项:根据所学知识可知,建设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内涵比较广泛,材料仅指农业,太过片面,不合题干要求,排除D项。
所以,A项符合题意,BCD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A。
【点评】本题是图片信息解读试题,主要知识考点是新中国农村农业发展之路的探索,主要考查学生的历史基础知识积累与图片解读分析能力,解题关键要准确解读图片所表达的信息,结合所掌握的土地改革、农业改造、人民公社化与新农村建设等知识信息,分析解读图片,不难得出正确答案。
9.【答案】D
【知识点】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
【解析】【分析】答题关键信息“关于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农村生产关系调整的说法,正确的”结合所学分析:
A:1950年土地改革开始,到1952年底,除部分少数民族地区,全国大陆土地改革基本完成,A表述错误,排除A项。
B:1950年至1952年,土地改革废除了封建地主土地所有制,确立了农民土地所有制,B表述错误,排除B项。
C:1953-1956年,农业合作化运动,实现了农业的社会主义改造,逐步改变了我国农业落后面貌,C表述错误,排除C项。
D:农村经济体制改革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农民获得土地的经营自主权,并没有改变土地性质,表述正确,故选D项。
故答案为:D。
【点评】本题主要知识考点是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主要考查学生对历史知识的识记、理解能力,运用所学知识,准确解读材料信息的能力,解题关键在于理解并识记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的相关历史知识。
10.【答案】B
【知识点】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经济特区
【解析】【分析】“十一届三中全会”作出了改革开放的伟大决策,“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是改革开放过程中在农村实行的政策,“深圳、珠海特区的发展”打开了对外开放的窗口,“邓小平”是改革开放的总设计师,上述资料均是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主要内容,故选B。
【点评】本题难度适中,考查的是学生对历史知识的理解、分析能力。学生还要知道,十一届三中全会的指导思想是解放思想,实事求是;政治上作出了把党的政府的工作重心转移到现代化建设上来;组织上形成了以邓小平为核心的党中央第二代领导集体。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学生还要知道,这种做法又被称为“包产到户”,最早实行“包产到户”的是安徽省凤阳县小岗村的18户农民。1982年我国在全国农村推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建立土地公有制基础上,把农民的责、权、利紧密结合起来,推动了中国农业的大发展。我国设立的经济特区除了深圳、珠海外,还有汕头、厦门、海南省。邓小平理论是指导我国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光辉旗帜。
11.【答案】C
【知识点】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解析】【分析】据材料“如果说此前中国一直在隧道中探索,1992年应该说终于看到了隧道口的光亮”,结合所学可知,1992年春,中共十四大明确指出经济体制改革的目标是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加快了我国改革开放的步伐,使得“人们看到了隧道口的光亮”,故选C项。
1984年,城市经济体制改革已经全面开展,与材料信息不符,排除A项。
20世纪80年代,乡镇企业异军突起,勃蓬发展,不符合题意,排除B项。
改革开放初期提出坚持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不合题意,排除D项。
故答案为:C。
【点评】本题主要知识考点是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主要考查学生对历史知识的识记、理解能力,运用所学知识,准确解读材料信息的能力,解题关键在于理解并识记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相关历史知识。
12.【答案】(1)土地改革
(2)三大改造生产资料私有制转变为社会主义公有制
(3)大跃进和人民公社化运动
(4)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
(5)遵循客观规律,实事求是。以我国的国情为根本进行社会主义建设。(言之有理即可)
【知识点】土地改革;三大改造;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土地改革的意义;农业、手工业合作化
【解析】【分析】(1)事件:根据材料一图示“农民学习《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改革法》”“农民丈量分配土地”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反映的是土地改革。1950年,我国实行土地改革,中央人民政府颁布《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改革法》,它规定废除地主阶级封建剥削的土地所有制,实行农民的土地所有制。
(2)事件:根据材料二“解放后,对于民族资本家,毛泽东给出了社会主义改造的道路,荣毅仁便开始积极地配合工作。”结合所学知识可知,“社会主义改造道路”具体指三大改造。1953年我国进行对农业、手工业、资本主义工商业的三大改造。影响:到1956年底,我国基本完成了对农业、手工业和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实现了把生产资料私有制转变为社会主义公有制的任务。我国初步建立起社会主义的基本制度,从此,进入社会主义初级阶段。
(3)运动:根据材料三“早稻亩产二万六千九百多斤,花生的高产‘卫星’卫星,从湖北省麻城县麻溪河乡和福建省南安县胜利乡的田野上腾空而起了。”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反映的是“大跃进”运动,虚报产量的浮夸风严重。根据材料四“全县实现人民公社化”可知,反映的是人民公社化运动。
(4)政策:根据材料五“1978年,安徽凤阳县小岗村生产队18户农民立了一份将田地包干到户的契约(如图),这样,农民有了生产自主权,生产积极性大大提高了。”结合所学知识,1978年,我国实行改革开放,改革首先在农村开始,实行包产到户、自负盈亏的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提高了农民生产积极性,促进了我国生产力的发展。
(5)启示:根据上述材料结合所学知识,我国农村发展中既有经验又有教训,由于对社会主义建设经验不足,急于求成,忽视经济发展客观规律,造成社会主义探索中“大跃进”和人民公社化运动的严重失误,给国家和人民带来了严重的经济困难;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促进了我国生产力的发展。所以我国社会主义建设要遵循客观规律,实事求是,以我国的国情为根本进行社会主义建设。
故答案为:
(1)土地改革
(2)三大改造;生产资料私有制转变为社会主义公有制
(3)大跃进和人民公社化运动
(4)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
(5)遵循客观规律,实事求是。以我国的国情为根本进行社会主义建设。(言之有理即可)
【点评】 解答材料解析题需要首先读懂材料,然后结合问题从材料中提取有效信息,最后根据所学和材料有效信息组织答案,开放性题目,言之有理即可。
1 / 1部编版历史八年级下第8课经济体制改革课前、课中、课后练
一、课前预学
1.1978年,思想理论界展开了一场 。这场深刻的思想解放运动使人们认识到 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
【答案】关于真理标准问题的大讨论;实践
【知识点】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
【解析】【分析】根据所学知识可知,1978年,思想理论界展开了一场关于真理标准问题的大讨论。这场深刻的思想解放运动使人们认识到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
故答案为:关于真理标准问题的大讨论;实践。
【点评】本题考查学生对基础知识的记忆能力,难度容易,考查学生对真理标准问题大讨论相关知识的掌握。
2.改革的历程
(1)1978年,改革首先是从 开始,具体做法有: ; 。
(2)1984年, 通过了《中共中央关于 的决定》,要求加快以 为重点的经济体制改革的步伐。城市改革的中心环节是 。
(3)1992年, 提出经济体制改革的目标是 。
【答案】(1)农村;包干到户,自负盈亏;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
(2)中共十二届三中全会;经济体制改革;城市;增强企业活力
(3)中共十四大;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知识点】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国有企业改革;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解析】【分析】(1)根据所学知识可知,1978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党和政府实行改革开放政策。改革先从农村开始。1978年,安徽凤阳小岗村农民实行分田包干到户,自负盈亏。这种建立生产责任制的做法得到中央的肯定。在中央的支持和倡导下,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逐步在全国推开。
(2)根据所学知识可知,1984年10月,中共十二届三中全会通过了《中共中央关于经济体制改革的决定》,要求加快以城市为重心的经济体制改革的步伐。城市经济体制改革的中心环节是增强企业活力。
(3)根据所学知识可知,1992年,中国共产党第十四次全国代表大会明确提出要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故答案为:(1)农村;包干到户,自负盈亏;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
(2)中共十二届三中全会;经济体制改革;城市;增强企业活力。
(3)中共十四大;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点评】本题考查学生对基础知识的记忆能力,难度容易,考查学生对改革开放相关知识的掌握。
3.(2024八下·安新期中)【城市改革】城市经济体制改革主要是对国有企业进行改革。在分配方式
上,实行以 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的制度。
【答案】按劳分配
【知识点】国有企业改革
【解析】【分析】根据所学知识可知,1984年,我国开始进行城市经济体制改革,1985年以后,城市经济体制改革全面展开。城市经济体制改革的中心环节是增强企业的活力,在分配制度方面克服长期以来吃“大锅饭”的弊病,实行按劳分配为主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的制度。
故答案为:按劳分配。
【点评】本题难度较小,考查城市经济体制改革及学生的识记能力。要求识记基础史实。
4.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1)1992年,中共 大明确提出要建立社会主义 体制。
(2)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是同 基本制度结合在一起的,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就是要使 在国家 下对资源配置起 作用。
【答案】(1)十四;市场经济
(2)社会主义;市场;宏观调控;基础性
【知识点】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解析】【分析】(1)根据所学知识可知,1992年,中共十四大明确提出要建立社会主义的市场经济体制。
(2)根据所学知识可知,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是同 社会主义基本制度结合在一起的,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就是要使市场在国家宏观调控下对资源配置起基础性作用。
故答案为:
(1)十四;市场经济。
(2)社会主义;市场;宏观调控;基础性。
【点评】本题考查学生对基础知识的记忆能力,难度容易,考查学生对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相关知识的掌握。
5.(2024·万山模拟)1992年,中国共产党第 次全国代表大会明确提出要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答案】十四
【知识点】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解析】【分析】根据所学知识可知,1992年10月在北京举行中国共产党第十四次全国代表大会。明确提出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目标是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此后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事业进入从计划经济体制向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转变的新阶段。
故答案为:十四。
【点评】本题考查了中共十四大的相关内容。侧重考查学生识记知识的能力。
二、课中导学
6.(2023八下·南海月考)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我们的家乡,在希望的田野上,炊烟在新建的住房上飘荡,小河在美丽的村庄旁流淌。
我们的理想,在希望的田野上,禾苗在农民的汗水里抽穗,牛羊在牧人的笛声中成长。
我们的未来,在希望的田野上,人们在明媚的阳光下生活,生活在人们的劳动中变样。
——摘自《在希望的田野上》(歌词节选)
注:歌词创作于 20世纪80年代
——据郭大钧主编《中国当代史》等编制材料二
一九七九年那是一个春天①,有一位老人在中国的南海边画了一个圈,神话般地崛起座座城,奇迹般地聚起座座金山。
一九九二年又是一个春天②,有一位老人在中国的南海边写下诗篇,天地间荡起滚滚春潮,征途上扬起浩浩风帆。
——摘自《春天的故事》(歌词节选)
——摘自《中国共产党简史》等
(1) 根据材料一,简述1978-1990年我国农业总产值的发展趋势,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我国农村走上“希望的田野”的原因。
(2) 从材料二的歌词①②中,任选你感触最深刻的“一个春天”,写出序号,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理由。
(3) 根据材料一、二,提炼一个主题。
【答案】(1)迅速上升;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我国在农村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促进了农业发展。
(2)邓小平的南方谈话,进一步解放了人们的思想,推动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进入新阶段,对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产生了深远影响。
(3)改革开放。
【知识点】衣食住行的变迁;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对外开放;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经济特区;邓小平理论
【解析】【分析】(1)根据材料一可知,1978-1990年我国农业总产值的发展趋势是迅速上升,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我国农村走上“希望的田野”的原因是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我国在农村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促进了农业发展。
(2)根据材料二的歌词①②中,选择②,结合所学知识可知,1992年初,邓小平到南方视察。在视察过程中,他发表了一系列重要谈话,强调党的基本路线要管一百年,动摇不得;社会主义的本质,是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消灭剥削,消除两极分化,最终达到共同富裕等。邓小平的南方谈话,进一步解放了人们的思想,推动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进入新阶段,对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产生了深远影响。
(3)根据材料一、二可知,可以提炼主题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
【点评】本题考查学生的识记能力以及分析问题的能力,理解并识记十一届三中全会、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对外开放和经济特区的设立、邓小平理论、改革开放后社会生活的变化等相关史实。
三、课后助学
7.(2024九下·榕江模拟)历慎思同学归纳整理了某一时期的热词:“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经济特区的建立”。据此可知,他学习的历史时期应是( )
A.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
B.社会主义革命与社会主义建设时期
C.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时期
D.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
【答案】C
【知识点】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对外开放;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
【解析】【分析】结合所学知识可知,1978年,十一届三中全会召开,邓小平在会议上提出改革开放的伟大决策,对内改革,改革首先在农村开始,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对外开放,建立经济特区,反映了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时期这一主题,C项正确;故选C项。
1919年到1949年属于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排除A项;
1949年新中国成立后到三大改造的完成属于向社会主义过渡时期,1956年到1976年属于社会主义探索时期,排除B项;
2012年十八大以后我国进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时期,排除D项。
故答案为:C。
【点评】本题主要知识考点是改革开放。主要考查学生对历史的识记、理解能力。解题关键要熟练掌握改革开放的相关史实。
8.(2023八下·吉安月考) 宣传画深深打上了时代的印记,下列宣传画反映的共同主题是( )
A.探索农业发展道路 B.改革开放
C.探索工业发展道路 D.建设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
【答案】A
【知识点】土地改革;三大改造;社会主义建设在探索中前进;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土地改革的意义;农业、手工业合作化
【解析】【分析】根据图片信息,结合所学知识分析:
A项:根据图片,结合所学知识可得,第一幅图是土地改革的完成,实现封建地主土地所有制改为农民土地私有制,满足了农民对土地的要求;第二幅图是农业的社会主义改造,走集体化的合作社道路,使生产资料私有制转变成公有制;第三幅图指的是人民公社,强调了一大二公;第四幅图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是改革开放后,对农村进行建设,综合性最终实现把农村建设成为经济繁荣、设施完善、环境优美、文明和谐的社会主义新农村的目标,综合上述分析,四幅图都是关于探索农业发展道路的实践与探索,故A项正确;
B项:根据所学知识可知,图一、图二、图三时间不符合改革开放,排除B项;
C项:根据所学知识可知,四幅图突出的是农村农业发展之路,与工业建设无关,排除C项;
D项:根据所学知识可知,建设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内涵比较广泛,材料仅指农业,太过片面,不合题干要求,排除D项。
所以,A项符合题意,BCD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A。
【点评】本题是图片信息解读试题,主要知识考点是新中国农村农业发展之路的探索,主要考查学生的历史基础知识积累与图片解读分析能力,解题关键要准确解读图片所表达的信息,结合所掌握的土地改革、农业改造、人民公社化与新农村建设等知识信息,分析解读图片,不难得出正确答案。
9.2022年中央一号文件强调要稳住农业基本盘,做好“三农”工作。下列关于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农村生产关系调整的说法,正确的是( )
A.到1952年底,全国大陆全部完成了土地改革
B.农业合作化运动确立了农民土地所有制
C.人民公社化运动改变了我国农业落后面貌
D.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没有改变土地性质
【答案】D
【知识点】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
【解析】【分析】答题关键信息“关于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农村生产关系调整的说法,正确的”结合所学分析:
A:1950年土地改革开始,到1952年底,除部分少数民族地区,全国大陆土地改革基本完成,A表述错误,排除A项。
B:1950年至1952年,土地改革废除了封建地主土地所有制,确立了农民土地所有制,B表述错误,排除B项。
C:1953-1956年,农业合作化运动,实现了农业的社会主义改造,逐步改变了我国农业落后面貌,C表述错误,排除C项。
D:农村经济体制改革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农民获得土地的经营自主权,并没有改变土地性质,表述正确,故选D项。
故答案为:D。
【点评】本题主要知识考点是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主要考查学生对历史知识的识记、理解能力,运用所学知识,准确解读材料信息的能力,解题关键在于理解并识记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的相关历史知识。
10.(2021八下·翼城期中)小超同学进行研究性学习,他搜集了“十一届三中全会”、“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深圳、珠海特区的发展”、“邓小平画像”的相关资料,由此推断他研究的课题是( )
A.民族团结和国家统一 B.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
C.现代中国农村巨变 D.社会主义探索中的失误与成功
【答案】B
【知识点】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经济特区
【解析】【分析】“十一届三中全会”作出了改革开放的伟大决策,“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是改革开放过程中在农村实行的政策,“深圳、珠海特区的发展”打开了对外开放的窗口,“邓小平”是改革开放的总设计师,上述资料均是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主要内容,故选B。
【点评】本题难度适中,考查的是学生对历史知识的理解、分析能力。学生还要知道,十一届三中全会的指导思想是解放思想,实事求是;政治上作出了把党的政府的工作重心转移到现代化建设上来;组织上形成了以邓小平为核心的党中央第二代领导集体。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学生还要知道,这种做法又被称为“包产到户”,最早实行“包产到户”的是安徽省凤阳县小岗村的18户农民。1982年我国在全国农村推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建立土地公有制基础上,把农民的责、权、利紧密结合起来,推动了中国农业的大发展。我国设立的经济特区除了深圳、珠海外,还有汕头、厦门、海南省。邓小平理论是指导我国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光辉旗帜。
11.世界银行前驻华首席经济学家曾说:“如果说此前中国一直在隧道中探索,1992年应该说终于看到了隧道口的光亮。”得出这一认识的主要依据是中国( )
A.进行城市经济体制改革
B.鼓励发展乡镇企业
C.提出要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D.坚持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
【答案】C
【知识点】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解析】【分析】据材料“如果说此前中国一直在隧道中探索,1992年应该说终于看到了隧道口的光亮”,结合所学可知,1992年春,中共十四大明确指出经济体制改革的目标是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加快了我国改革开放的步伐,使得“人们看到了隧道口的光亮”,故选C项。
1984年,城市经济体制改革已经全面开展,与材料信息不符,排除A项。
20世纪80年代,乡镇企业异军突起,勃蓬发展,不符合题意,排除B项。
改革开放初期提出坚持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不合题意,排除D项。
故答案为:C。
【点评】本题主要知识考点是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主要考查学生对历史知识的识记、理解能力,运用所学知识,准确解读材料信息的能力,解题关键在于理解并识记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相关历史知识。
12.(2023八下·苏家屯期中)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为了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新中国成立以来我国农业和农村的发展始终与土地政策的调整相联系。
图一 农民学习《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改革法》 图二 农民丈量分配土地
材料二:荣毅仁的一生,上关国家巨变,下系家族荣辱,演绎着经典故事。他从打造商业帝国的民族资本家,到新中国的上海市副市长,在荣毅仁的身上,几个时代的印记交织错落,耐人寻味。……解放后,对于民族资本家,毛泽东给出了社会主义改造的道路,荣毅仁便开始积极地配合工作。
材料三:早稻亩产二万六千九百多斤,花生的高产“卫星”,从湖北省麻城县麻溪河乡和福建省南安县胜利乡的田野上腾空而起了。
——1958年8月13日《人民日报》社论
材料四:1958年8月初,(南海)大镇乡人民公社率先成立,到9月初,全县实现人民公社化。
材料五:1978年,安徽凤阳县小岗村生产队18户农民立了一份将田地包干到户的契约(如右图),这样,农民有了生产自主权,生产积极性大大提高了。第一年秋,粮食产量比上年增长6倍多。这种建立生产责任制的做法得到中央的肯定。对这一政策,农民形象地说:“交够国家的,留足集体的,剩下都是自己的。”
(1)材料一中图一和图二反映了建国初期我国农村社会改革中的什么历史事件?
(2)材料二中毛泽东给出的“社会主义改造道路”具体指什么事件?这一事件对生产资料所有制的变革产生怎样影响?
(3)材料三和材料四反映了在当时农村出现哪两大运动?
(4)结合材料五和所学知识回答,我国农村又开始实行什么政策?
(5)上述材料说明了农村发展中既有经验又有教训,这对当前我国社会主义建设有哪些启示?
【答案】(1)土地改革
(2)三大改造生产资料私有制转变为社会主义公有制
(3)大跃进和人民公社化运动
(4)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
(5)遵循客观规律,实事求是。以我国的国情为根本进行社会主义建设。(言之有理即可)
【知识点】土地改革;三大改造;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土地改革的意义;农业、手工业合作化
【解析】【分析】(1)事件:根据材料一图示“农民学习《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改革法》”“农民丈量分配土地”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反映的是土地改革。1950年,我国实行土地改革,中央人民政府颁布《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改革法》,它规定废除地主阶级封建剥削的土地所有制,实行农民的土地所有制。
(2)事件:根据材料二“解放后,对于民族资本家,毛泽东给出了社会主义改造的道路,荣毅仁便开始积极地配合工作。”结合所学知识可知,“社会主义改造道路”具体指三大改造。1953年我国进行对农业、手工业、资本主义工商业的三大改造。影响:到1956年底,我国基本完成了对农业、手工业和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实现了把生产资料私有制转变为社会主义公有制的任务。我国初步建立起社会主义的基本制度,从此,进入社会主义初级阶段。
(3)运动:根据材料三“早稻亩产二万六千九百多斤,花生的高产‘卫星’卫星,从湖北省麻城县麻溪河乡和福建省南安县胜利乡的田野上腾空而起了。”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反映的是“大跃进”运动,虚报产量的浮夸风严重。根据材料四“全县实现人民公社化”可知,反映的是人民公社化运动。
(4)政策:根据材料五“1978年,安徽凤阳县小岗村生产队18户农民立了一份将田地包干到户的契约(如图),这样,农民有了生产自主权,生产积极性大大提高了。”结合所学知识,1978年,我国实行改革开放,改革首先在农村开始,实行包产到户、自负盈亏的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提高了农民生产积极性,促进了我国生产力的发展。
(5)启示:根据上述材料结合所学知识,我国农村发展中既有经验又有教训,由于对社会主义建设经验不足,急于求成,忽视经济发展客观规律,造成社会主义探索中“大跃进”和人民公社化运动的严重失误,给国家和人民带来了严重的经济困难;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促进了我国生产力的发展。所以我国社会主义建设要遵循客观规律,实事求是,以我国的国情为根本进行社会主义建设。
故答案为:
(1)土地改革
(2)三大改造;生产资料私有制转变为社会主义公有制
(3)大跃进和人民公社化运动
(4)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
(5)遵循客观规律,实事求是。以我国的国情为根本进行社会主义建设。(言之有理即可)
【点评】 解答材料解析题需要首先读懂材料,然后结合问题从材料中提取有效信息,最后根据所学和材料有效信息组织答案,开放性题目,言之有理即可。
1 /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