部编版历史八年级下第19课社会生活的变迁课前、课中、课后练

文档属性

名称 部编版历史八年级下第19课社会生活的变迁课前、课中、课后练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4.4MB
资源类型 试卷
版本资源
科目 历史
更新时间 2025-02-08 15:14:20

文档简介

平行卷5284027—【作业本】历史与社会中国历史八年级下第19课社会生活的变迁
1.社会生活的变化
19世纪70年代以后,西方发明的火车、轮船、电车、汽车、飞机等新式交通工具相继传入中国。
生活方式和风俗习惯发生深刻变化:剪辫、易服、劝禁缠足;鞠躬、握手礼;“先生”的称呼,体现出自由平等的新风尚。
总体上,近代社会生活的变化,呈现出   、   的特征。
【答案】新旧并呈;多元发展
【知识点】中国近代社会生活的变化
【解析】【分析】根据所学知识可知,从总体上看,近代社会生活的变化,呈现出新旧并存、多元发展的特征。
故答案为:
新旧并呈;多元发展。
【点评】本题考查学生对基础知识的记忆能力,难度容易,考查学生对近代社会生活相关知识的掌握。
2.(2024八下·从江月考) 【工程奇迹】2018年10月23日,    正式开通。其东接香港特别行政区,西接广东省珠海市和澳门特别行政区,总长约55千米,是一项超大型跨海交通工程。
【答案】港珠澳大桥
【知识点】交通、通讯的发展
【解析】【分析】结合所学可知,2018年10月23日,港珠澳大桥其东接香港特别行政区,西接广东省珠海市和澳门特别行政区,总长约55千米,是一项超大型跨海交通工程。
故答案为:港珠澳大桥。
【点评】本题考查我国交通、通讯的发展。难度较低,熟练掌握基础知识即可作答。
3.预习本课知识,填写下表。
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 代表人物 张謇 荣氏兄弟 卢作孚 侯德榜
发展历程 产生阶段 19世纪六七十年代
初步发展  
短暂春天  
再度受挫 一战后
发展特点  
社会生活变化 交通通讯变化 表现 19世纪70年代后,火车、轮船、电车、汽车、飞机等传人
影响  
社会习俗变化 表现       习洋俗
趋向 新旧并星,多元发展,保留民 族特色 区域发展不平衡
【答案】
民族资 本主义 的发展 代表人物 张謇 荣氏兄弟 卢作孚 侯德榜
发展历程 产生阶段 19世纪六七十年代
初步发展 辛亥革命后
短暂春天 一战期间
再度受挫 一战后
发展特点 艰难曲折发展,总体水平落后(资金少、规模小、技术差);主要分布在沿 海地区;以轻工业为主
社会生 活变化 交通通讯变化 表现 19世纪 70年代后,火车、轮船、电车、汽车、飞机等传入
影响 方便出行,促进商品流通;改变人们的生产和生活方式
社会习俗变化 表现 剪发辫 易服饰 改礼节 习洋俗
趋向 新旧并呈,多元发展,保留民族特色 区域发展不平衡
【知识点】中国近代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中国近代社会生活的变化;张謇兴办实业;中国近代教育、新闻出版业的发展;中国近代文学艺术成就;侯氏制碱法;詹天佑和京张铁路
【解析】【分析】结合所学可知,辛亥革命后,中华民国临时政府颁布了一系列奖励发展实业的法令,掀起了发展实业的浪潮,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西方列强忙于欧洲战事,暂时放松了对中国的经济侵略,中国民族工业的发展出现了“短暂的春天”。第一次世界大战后,帝国主义经济势力卷土重来,民族资本主义发展再度受挫。中国近代民族工业比较落后,它们资金少、规模小、技术差,集中在轻工业部门,重工业基础极为薄弱,地区分布也极不平衡。主要集中在上海、武庆等沿海沿江的大城市。19世纪70年代以后,西方发明的火车、轮船、电车、汽车、飞机等新式交通工具相继传人中国,方便了人们的出行,促进了商品的流通,逐渐改变了人们的生产方式和生活方式。辛亥革命后,民国政府颁布了剪辫、易服和劝禁缠足等革除社会陋俗的法令,强令男子剪掉辫子,劝禁女子缠足;废除有损人格的跪拜礼,代之以简单的鞠躬、握手礼;取消“老爷”“大人”的称谓,代之以“先生”的称呼,体现出自由平等的新风尚。
【点评】本题考查近代经济和社会的生活的变化。难度较低,熟练掌握基础知识即可作答。
4.新中国成立后,国家不断增加对   事业的投资,逐渐形成全国电信网络。改革开放后,电信产业快速发展。如今,我国的电信网络规模和用户数均居全球   ,发展速度也位居世界前列。通信事业的发展和通信方式的变迁,使信息的传递变得   和简便,深刻地改变着人们的   和生活方式。
【答案】电信;第一;快捷;思想观念
【知识点】交通、通讯的发展
【解析】【分析】依据已学可知,新中国成立后,国家不断增加对电信事业的投资,逐渐形成全国电信网络。改革开放后,电信产业快速发展。通信事业的发展和通信方式的变迁,使信息的传递变得快捷和简便,深刻地改变着人们的思想观念和生活方式。
故答案为:有限、单调、御寒、风度、个性、单一、吃饱、吃好、均衡、搭配、拥挤、简单、扩大、室内装修。
【点评】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对基础知识的准确识记与运用的能力,解题时需要对近代中国社会生活变迁相关史实的准确识记。答题过程中要注意书写正确。
5.(2024·南山模拟)南山区某校九年级同学以“社会生活变迁”为主题开展项目式学习,以下是学习成果部分展板。阅读展板,完成下列要求。
展板一【探寻中国饮食演变】
演变图:
文字材料:
美洲作物之所以能在中华大地如此普泛地传播开来,是由我国“民艰於食”的民食状况所决定的。在中华民族数千年的史上,突出的人地矛盾以及庶民百姓的吃饭难问题都是困扰历代统治者的死结。明中叶以后涌入中国并很快普及开来的粮食作物无疑起到了缓解这一死结的作用。
——摘自郑南《外来农作物传入对中国社会的影响》
展板二【探求服饰变化之因】
古代 历代王朝都以各种条文颁布律令,规范和管理各等级阶层的穿衣戴帽,对服装的质料、色彩、
花纹和款式都有详尽的规定,分君臣士庶服装的阶级差别,违者要以僭礼逾制处以重罚。
近代 辛亥革命后,中国人的服饰逐渐呈现出争奇斗艳、日新月异的景象。如西洋服装、中山装、
时髦的西式摩登妇女装和中国的旗袍交相呼应。
现代 1978年后,中国人衣着丰富多彩,成为显示风度、展示个性的方式
展板三【探看大众传媒之变】
大众传媒包括了各种传播信息给大众的媒介和渠道,随着技术的发展,大众传媒的形式也在不断演变:报纸、杂志→广播→电视、电影→互联网等
★卡片一 报纸 范例: 我的选择:选卡片一报纸 相关历史事件:维新变法 展览词:19世纪末《马关条约》签订后,民族危机空前加深,康有为、梁启超为代表的资产阶级维新人士在各地组织学会,创办报刊,当中就有《时务报》,宣传变法,推动了维新变法思想的广泛传播,为接下来的维新变法做思想舆论准备。 ★卡片二 杂志 相关历史事件: 展览词: ★卡片三 报纸 相关历史事件: 展览词:
★卡片四 电影 相关历史事件: 展览词: ★卡片五 互联网 相关历史事件: 展览词:
展板四【探查交通方式变迁】
(1) “民以食为天”,演变图中小历同学填写出②处为小麦,请你帮忙填写①处、③处分别是我们日常常吃的什么食物?根据上述文字材料,概括美洲农作物传入中国后产生什么影响?
(2)“服饰承载着千年历史文化”,依据材料提及古代对服饰的规定体现我国古代封建社会的什么特征?根据上述表格内的三则材料,概括影响服饰变化的历史因素有哪些?
(3)“大众传媒拥有着丰富的历史记忆”,请你参考卡片一的范例,从卡片二三四五中选择其中一个传媒,写出该传媒反映的相关历史事件,并完成其展览词介绍(包含要素:时间、时代背景、内容、影响等最多100字左右)?
(4)“交通方式不断发展”,请分别说出时间轴上当时的“火车”和“汽车”的动力机器?并结合所学,分析世界近代以来交通方式变迁呈现的特点有哪些?
(5)综合上述所有的展板,谈谈你对人类社会生活变迁的认识?
【答案】(1)①处:水稻;③处:甘薯、玉米、番茄、花生等影响:缓解了突出的人地矛盾;解决了庶民百姓的吃饭难的问题
(2)特征:森严的等级制度(或有阶级差别)
历史因素:政治制度/礼制/政治政策导向;文化传统;文化交流(外来服饰的传 入);科技发展;辛亥革命/民主共和政体的建立/中华民国的建立;改革开放等。
(3)暂未更新
(4)特点:①交通工具种类越来越多;②交通工具越来越先进;③出行方式多样化, 越来越便利;④逐步形成海陆空立体交通网络。
(5)认识:社会生活变迁跟人类社会经济息息相关;社会生活变迁见证世界发 展状况;社会生活变迁见证了人类更美好的生活。
【知识点】中国近代社会生活的变化;衣食住行的变迁;交通、通讯的发展
【解析】【分析】(1)①处:结合所学知识,中国是农业大国,农业生产具有悠久的历史。距今10000年左右,我国出现了最早的人工栽培的农作物。长江中下游的先民开始栽培稻,北方地区的先民开始栽培粟和黍。①处是水稻。③处:原产美洲的玉米、甘薯等高产粮食作物,明代从国外引进,清代不断推广种植。明代从国外引进的马铃薯、花生和向日葵等,也在不少地方推广种植,③处是甘薯、玉米、番茄、花生等。影响:结合所学知识,美洲高产农作物的引进,缓解了突出的人地矛盾;解决了庶民百姓的吃饭难的问题。
(2)特征:根据材料“历代王朝都以各种条文颁布律令,规范和管理各等级阶层的穿衣戴帽,对服装的质料、色彩、花纹和款式都有详尽的规定,分君臣士庶服装的阶级差别,违者要以僭礼逾制处以重罚”概括得出,森严的等级制度(或有阶级差别)。历史因素:根据材料“历代王朝都以各种条文颁布律令,规范和管理各等级阶层的穿衣戴帽”“辛亥革命后,中国人的服饰逐渐呈现出争奇斗艳、日新月异的景象。如西洋服装、中山装、时髦的西式摩登妇女装和中国的旗袍交相呼应。”“1978年后,中国人衣着丰富多彩,成为显示风度、展示个性的方式”可得出,政治制度(或礼制;或政治政策导向);文化传统;文化交流(外来服饰的传入);科技发展;辛亥革命(或民主共和政体的建立或中华民国的建立);改革开放等。
(3)根据材料“《新青年》”可知,与新文化运动有关;展览词:中华民国建立后,很快陷入政治混乱的局面之中。一部分先进知识分子经过痛苦的反思认识到:仅有政治制度的革新不足以救中国,必须进行一场思想文化领域的革新运动,新文化运动悄然兴起。1915年,陈独秀在上海创办《青年杂志》,并在创刊号上发表《敬告青年》一文,正式吹响了新文化运动的号角。新文化运动提倡民主与科学,是一次伟大的思想解放运动,它动摇了封建道德礼教的统治地位,使中国人民接受了一次民主与科学的洗礼,为随后爆发的五四运动起了思想宣传和铺垫的作用。
根据材料“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可知,这是真理标准问题的大讨论。展览词:“文革”积累了许多严重的政治问题和社会问题,人们要求纠正“文革”的错误;当时中央的主要领导人提出“两个凡是”的错误方针,“两个凡是”方针的推行引起普遍不满。1978年,思想理论界展开了一场真理标准问题的大讨论。使人们认识到只有实践才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为十一届三中全会的召开奠定了思想基础。
根据材料“建党伟业”可知,这是中国共产党诞生。展览词:五四运动是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开端,为中国共产党的成立提供了思想和干部基础。随着各地共产主义小组的建立,在共产国际的帮助下,1921年7月,中国共产党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召开,庄严宣告中国共产党的诞生,这是中国历史上开天辟地的大事。自从有了中国共产党,中国革命的面貌就焕然一新了。
根据材料“袁隆平在田间观察水稻”可知,这是袁隆平研制成功籼型杂交水稻;展览词:中国是世界上人口最多的国家之一,粮食产量关乎国计民生。为了提高粮食产量,1973年,农业科学家袁隆平经过多年反复试验,成功培育出籼型杂交水稻,为解决我国这样一个人口大国的吃饭问题和保障我国的粮食安全,作出了巨大贡献,被誉为“杂交水稻之父”。
(4)结合所学知识,1785年,瓦特制成了改良蒸汽机,使机器获得了持续而稳定的动力。人们利用蒸汽机提供的动力带动机器,进行生产,极大地促进了大工厂生产的发展。从此,人类进入了“蒸汽时代”。1807年,美国人富尔顿发明蒸汽汽船。1825年,由斯蒂芬森设计的蒸汽机车拖着车厢载着450名乘客正式试车,标志着铁路时代的开始。第二次工业革命时期,内燃机的发明,解决了交通工具的发动机问题,引起了交通运输领域的革命性变革,1885年,以内燃机为动力,卡尔 本茨试制汽车成功,卡尔 本茨也被人们称为“汽车之父”,1903年美国莱特兄弟发明了飞机。特点:根据图示及所学知识可知,①交通工具种类越来越多;②交通工具越来越先进;③出行方式多样化,越来越便利;④逐步形成海陆空立体交通网络。
(5)认识:开放性试题,言之成理即可。如社会生活变迁跟人类社会经济息息相关;社会生活变迁见证世界发展状况;社会生活变迁见证了人类更美好的生活。
故答案为:
(1)①处:水稻;③处:甘薯、玉米、番茄、花生等。影响:缓解了突出的人地矛盾;解决了庶民百姓的吃饭难的问题。
(2)特征:森严的等级制度(或有阶级差别)。历史因素:政治制度(或礼制;或政治政策导向);文化传统;文化交流(外来服饰的传入);科技发展;辛亥革命(或民主共和政体的建立或中华民国的建立);改革开放等。
(3)卡片二:新文化运动;展览词:中华民国建立后,很快陷入政治混乱的局面之中。一部分先进知识分子经过痛苦的反思认识到:仅有政治制度的革新不足以救中国,必须进行一场思想文化领域的革新运动,新文化运动悄然兴起。1915年,陈独秀在上海创办《青年杂志》,并在创刊号上发表《敬告青年》一文,正式吹响了新文化运动的号角。新文化运动提倡民主与科学,是一次伟大的思想解放运动,它动摇了封建道德礼教的统治地位,使中国人民接受了一次民主与科学的洗礼,为随后爆发的五四运动起了思想宣传和铺垫的作用。
卡片三:真理标准问题的大讨论。展览词:“文革”积累了许多严重的政治问题和社会问题,人们要求纠正“文革”的错误;当时中央的主要领导人提出“两个凡是”的错误方针,“两个凡是”方针的推行引起普遍不满。1978年,思想理论界展开了一场真理标准问题的大讨论。使人们认识到只有实践才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为十一届三中全会的召开奠定了思想基础。
卡片四:中国共产党诞生。展览词:五四运动是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开端,为中国共产党的成立提供了思想和干部基础。随着各地共产主义小组的建立,在共产国际的帮助下,1921年7月,中国共产党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召开,庄严宣告中国共产党的诞生,这是中国历史上开天辟地的大事。自从有了中国共产党,中国革命的面貌就焕然一新了。
卡片五:袁隆平研制成功籼型杂交水稻;展览词:中国是世界上人口最多的国家之一,粮食产量关乎国计民生。为了提高粮食产量,1973年,农业科学家袁隆平经过多年反复试验,成功培育出籼型杂交水稻,为解决我国这样一个人口大国的吃饭问题和保障我国的粮食安全,作出了巨大贡献,被誉为“杂交水稻之父”。
(4)特点:①交通工具种类越来越多;②交通工具越来越先进;③出行方式多样化,越来越便利;④逐步形成海陆空立体交通网络。
(5)认识:社会生活变迁跟人类社会经济息息相关;社会生活变迁见证世界发 展状况;社会生活变迁见证了人类更美好的生活。
【点评】本题主要考查社会生活变迁,主要考查学生的分析归纳和综合运用历史史实的能力。
6.(2024八下·仙桃期末)房屋变迁见证了人们生活的改变。以下住房图片所示变化产生的根本原因是(  )
A.建筑材料供应充足 B.经济发展水平提高
C.农民向往城市生活 D.人们思想观念解放
【答案】B
【知识点】衣食住行的变迁
【解析】【分析】据图片信息“土坯房”“砖瓦房”“农村住宅小区”可知,农村居民的居住条件不断改善,根本原因是经济发展水平的提高,人们生活水平不断改善,故选B项。
建筑材料供应充足是居住条件改善的原因之一,但不是根本原因,排除A项。
图片信息反映了农村居住条件的改善,无法说明农民向往城市生活,排除C项。
图片信息反映了农村居住条件的改善,材料中没有体现思想观念解放,排除D项。
故答案为:B。
【点评】本题主要知识考点是房屋的变迁。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对历史图片的解读能力和对历史的识记、理解能力。解题关键要熟练掌握衣食住行变化的相关史实。
7.2022年中央一号文件强调要稳住农业基本盘,做好“三农”工作。下列关于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农村生产关系调整的说法,正确的是(  )
A.到1952年底,全国大陆全部完成了土地改革
B.农业合作化运动确立了农民土地所有制
C.人民公社化运动改变了我国农业落后面貌
D.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没有改变土地性质
【答案】D
【知识点】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
【解析】【分析】答题关键信息“关于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农村生产关系调整的说法,正确的”结合所学分析:
A:1950年土地改革开始,到1952年底,除部分少数民族地区,全国大陆土地改革基本完成,A表述错误,排除A项。
B:1950年至1952年,土地改革废除了封建地主土地所有制,确立了农民土地所有制,B表述错误,排除B项。
C:1953-1956年,农业合作化运动,实现了农业的社会主义改造,逐步改变了我国农业落后面貌,C表述错误,排除C项。
D:农村经济体制改革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农民获得土地的经营自主权,并没有改变土地性质,表述正确,故选D项。
故答案为:D。
【点评】本题主要知识考点是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主要考查学生对历史知识的识记、理解能力,运用所学知识,准确解读材料信息的能力,解题关键在于理解并识记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的相关历史知识。
8.(2024八下·蒸湘月考) 从“黑白灰”到如今的“五彩缤纷”; 从“吃不饱”到“要吃好”; 从“茅草屋”到“美丽乡村”;从“两脚车 (步行)”到“私家车”,改革开放以来,人们在衣、食、住、行方面发生了巨大的变化,这主要是因为(  )
A.人们喜欢穿花衣服 B.人们出行方式发生了变化
C.人们的生活水平提高 D.人们的住房条件得到改善
【答案】C
【知识点】衣食住行的变迁
【解析】【分析】根据题干“改革开放以来,人们在衣、食、住、行方面发生了巨大的变化”结合所学可知,改革开放前,由于经济发展水平低,商品供应严重匮乏,大家都穿着千篇一律的灰色中山装或蓝色解放装,食物也匮乏、单调,人们营养严重不足,居住条件也差,出行不方便。改革开放后,随着综合国力的提高,物资逐渐丰富,人们的衣着变得丰富多彩,吃饭讲究营养均衡,居住环境有了明显改善,出行快捷、方便,人民生活水平得到极大提高,C项正确;
题干反映了人们在衣、食、住、行方面发生了巨大的变化,“人们喜欢穿花衣服”“人们出行方式发生了变化”“人们的住房条件得到改善中”仅是其中之一,不能全面反映巨大变化的原因,排除ABD项。
故答案为C。
【点评】 本题主要考查综合运用所学知识进行判断分析的能力,解题关键是分析题干信息,找准关键语句。
9.(2023八下·南安期末) 1984年石家庄造纸厂推行承包责任制改革,第二个月就实现利润21万元,超过了改革前原定的全年指标。第一年承包期满,完成利润140万元,比承包指标翻了一番。这说明(  )
A.乡镇企业的产值迅速提高
B.经济体制改革为企业注入了活力
C.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
D.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基本建立
【答案】B
【知识点】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解析】【分析】根据题干材料“1984年”、“石家庄造纸厂”、“承包”、“比承包指标翻了一番”等并结合所学可知,当时经济体制改革逐渐展开,企业的自主权得到扩大,调动了企业、职工的积极性,增强了企业的活力,因而才会出现材料中要求“承包造纸厂”的状况。B项正确;
“乡镇企业”的发展属于农村经济体制改革的产物,不符合题意,排除A项;
题干没有涉及多种所有制共同发展的问题,只涉及了国有经济的发展情况,排除C项;
1992年中共十四大提出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基本建立是在21世纪初,排除D项。
故答案为:B。
【点评】本题主要考查学生综合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解答本题需要学生理解并识记中国城市经济体制改革。
10.(2024八下·榕江期末)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图一 粮票 图二 股票
材料二 20世纪80年代以前,自行车、缝纫机、手表、收音机等传统的“四大件”是城乡最高追求;80年代以后,冰箱、彩电、洗衣机、录音机等新的“四大件”成为消费热点;如今,家用电脑、汽车、住房等成为新的消费热点。
材料三 1973年,袁隆平培育出世界上第一个杂交水稻“南优2号”,此后又成功培育出“超级杂交水稻”;自20世纪70年代中期至2001年,增产粮食40亿吨,创造经济效益4 000多亿元。袁隆平曾针对全球性粮食危机问题这样说过:“中国完全能解决自己的吃饭问题,中国还要帮世界人民解决吃饭问题!”
(1)票证是某一历史时期经济发展的见证与缩影。图一粮票的取消以及后来图二股票的出现,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我国新时期经济体制发生了怎样的变化
(2)据材料一、材料二,概括20世纪80年代以来中国人民的物质生活发生了怎样的变化。
(3)据材料三和所学知识,说明中国人民物质生活发生翻天覆地变化的原因有哪些。
(4)科技创新与经济发展密切相关,请举一例并加以说明。
【答案】(1)由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到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2)由物资紧缺、凭票限购到物资丰富,生活水平提高,追求质量(或物质生活的科技含量增加)。
(3)科技改变生活,改革开放等。
(4)互联网的普及。说明:网购巨大的成交量,拉动经济的发展
【知识点】衣食住行的变迁
【解析】【分析】(1)依据材料一信息,结合所学知识可知, 票证是某一历史时期经济发展的见证与缩影。图一粮票的取消以及后来图二股票的出现,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我国新时期经济体制由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到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因为粮票是计划经济体制时期的产物,显示的当时的我国物质供应有限,而股票是实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产物;
(2)依据材料一信息和材料二信息,可以看出, 20世纪80年代以来中国人民由物资紧缺、凭票限购到物资丰富,生活水平提高,追求质量或物质生活的科技含量增加;
(3)依据材料三信息,结合所学知识可知, 中国人民物质生活发生翻天覆地变化的原因有 : 科技改变生活,改革开放等 ;
(4)依据材料信息,结合所学知识可知, 科技创新与经济发展密切相关, 比如, 互联网的普及。说明:网购巨大的成交量,拉动经济的发展 ;
故答案为:(1) 由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到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2) 由物资紧缺、凭票限购到物资丰富,生活水平提高,追求质量(或物质生活的科技含量增加)。
(3) 科技改变生活,改革开放等。
(4) 互联网的普及。说明:网购巨大的成交量,拉动经济的发展
【点评】(1)本题考查运用能力。解答时,依据材料信息,看懂图片中的粮票和股票出现的背景进行分析理解回答,注意是经济体制发生的变化;
(2)本题考查概括能力。解答时,依据材料信息,从材料中进行对比,从对比中看出发生的变化回答;
(3)本题考查运用能力。解答时,依据材料信息,再结合所学知识进行分析理解,理解发生变化的原因回答,注意从多方面思考,尽可能回答全面;
(4)本题考查运用能力。解答时,依据题干信息,结合所学知识理解两者之间的关系回答,这类题目,要注意理解。
11.某校九(1)班同学在学完“走向和平发展的世界”这个单元后,以此为主题分三个小组进行研究性学习,请你一起参与。
(1)第一小组20 世纪世界格局发生了三次重大的变动。同学们根据三次.变动发生的时间和反映当时中国的国际地位的史实绘制了如下年代尺。
请将年代尺中的①③⑤⑥补充完整,并写出20世纪以来中国国际地位的变化趋势。
(2)第二小组同学们借助一张漫画探寻俄乌冲突加剧的原因。
漫画反映了俄乌冲突加剧的主要因素是什么?
(3)第三小组为了解中国政府为建立国际新秩序付出的努力,同学们收集了以下图片。
从时代主题的角度谈谈中国政府这些做法的意义。
【答案】(1)①凡尔赛一华盛顿;③世界多极化:⑤联合国;⑥二。20世纪以来中国的国际地位不断提高。
(2)美国为实现称霸世界的野心,不断加强对其他国家和地区的干预,严重干扰着世界的和平与发展。
(3)和平与发展是当今时代的主题。中国派出维和部队参与联合国的维和行动,有利于维护世界和平;中国提出构建“一带一路”倡议,有利于促进沿线各国共同发展。
【知识点】亚太经合作组织;霸权主义与地区冲突;世界多极化趋势的发展
【解析】【分析】(1)内容:根据所学可知,第一次世界大战后,为协调帝国主义国家之间的利益,先后召开了巴黎和会和华盛顿会议,通过一系列条约形成了凡尔赛—华盛顿体系,故①填凡尔赛一华盛顿;1991年,苏联解体,两极结束,世界多极化趋势不断加强,故③填世界多极化:1945年10月,联合国正式成立,中国是联合国创始会员国之一,故⑤填联合国;经过几十年的改革开放,我国的经济实力不断增强,自2012年以来,我国经济总量已跃居世界第二位,故⑥填二。
趋势:根据题干信息,结合所学可知,20世纪以来中国的国际地位不断提高。
(2)根据漫画信息可知,面临着乌克兰危机,美国等西方国家不断拱火,火上浇油,加剧了危机冲突,结合所学可知,缘于冷战结束后,美国为实现称霸世界的野心,不断加强对其他国家和地区的干预,严重干扰着世界的和平与发展。
(3)根据图片信息“中国‘蓝盔’”“‘一带一路’倡议”,反映了新的历史世纪,中国政府致力于
建立国际新秩序付出了巨大的努力,具有重大的国际意义,说明和平与发展是当今时代的主题。中国派出维和部队参与联合国的维和行动,有利于维护世界和平;中国提出构建“一带一路”倡议,有利于促进沿线各国共同发展。
故答案为:(1)①凡尔赛一华盛顿;③世界多极化:⑤联合国;⑥二。20世纪以来中国的国际地位不断提高。
(2)美国为实现称霸世界的野心,不断加强对其他国家和地区的干预,严重干扰着世界的和平与发展。
(3)和平与发展是当今时代的主题。中国派出维和部队参与联合国的维和行动,有利于维护世界和平;中国提出构建“一带一路”倡议,有利于促进沿线各国共同发展。
【点评】(1)本题主要知识考点是20 世纪世界格局的变动。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对历史年代尺的解读能力和对历史的识记、理解能力。解题关键要熟练掌握20 世纪世界格局演变的相关史实。
(2)本题主要知识考点是俄乌冲突。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对历史漫画的分析解读能力和对历史的识记、理解能力。解题关键要熟练掌握霸权主义与地区冲突的相关史实。
(3)本题主要知识考点是中国政府为建立国际新秩序付出的努力。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对历史图片的解读能力和对历史的识记、理解能力。
1 / 1平行卷5284027—【作业本】历史与社会中国历史八年级下第19课社会生活的变迁
1.社会生活的变化
19世纪70年代以后,西方发明的火车、轮船、电车、汽车、飞机等新式交通工具相继传入中国。
生活方式和风俗习惯发生深刻变化:剪辫、易服、劝禁缠足;鞠躬、握手礼;“先生”的称呼,体现出自由平等的新风尚。
总体上,近代社会生活的变化,呈现出   、   的特征。
2.(2024八下·从江月考) 【工程奇迹】2018年10月23日,    正式开通。其东接香港特别行政区,西接广东省珠海市和澳门特别行政区,总长约55千米,是一项超大型跨海交通工程。
3.预习本课知识,填写下表。
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 代表人物 张謇 荣氏兄弟 卢作孚 侯德榜
发展历程 产生阶段 19世纪六七十年代
初步发展  
短暂春天  
再度受挫 一战后
发展特点  
社会生活变化 交通通讯变化 表现 19世纪70年代后,火车、轮船、电车、汽车、飞机等传人
影响  
社会习俗变化 表现       习洋俗
趋向 新旧并星,多元发展,保留民 族特色 区域发展不平衡
4.新中国成立后,国家不断增加对   事业的投资,逐渐形成全国电信网络。改革开放后,电信产业快速发展。如今,我国的电信网络规模和用户数均居全球   ,发展速度也位居世界前列。通信事业的发展和通信方式的变迁,使信息的传递变得   和简便,深刻地改变着人们的   和生活方式。
5.(2024·南山模拟)南山区某校九年级同学以“社会生活变迁”为主题开展项目式学习,以下是学习成果部分展板。阅读展板,完成下列要求。
展板一【探寻中国饮食演变】
演变图:
文字材料:
美洲作物之所以能在中华大地如此普泛地传播开来,是由我国“民艰於食”的民食状况所决定的。在中华民族数千年的史上,突出的人地矛盾以及庶民百姓的吃饭难问题都是困扰历代统治者的死结。明中叶以后涌入中国并很快普及开来的粮食作物无疑起到了缓解这一死结的作用。
——摘自郑南《外来农作物传入对中国社会的影响》
展板二【探求服饰变化之因】
古代 历代王朝都以各种条文颁布律令,规范和管理各等级阶层的穿衣戴帽,对服装的质料、色彩、
花纹和款式都有详尽的规定,分君臣士庶服装的阶级差别,违者要以僭礼逾制处以重罚。
近代 辛亥革命后,中国人的服饰逐渐呈现出争奇斗艳、日新月异的景象。如西洋服装、中山装、
时髦的西式摩登妇女装和中国的旗袍交相呼应。
现代 1978年后,中国人衣着丰富多彩,成为显示风度、展示个性的方式
展板三【探看大众传媒之变】
大众传媒包括了各种传播信息给大众的媒介和渠道,随着技术的发展,大众传媒的形式也在不断演变:报纸、杂志→广播→电视、电影→互联网等
★卡片一 报纸 范例: 我的选择:选卡片一报纸 相关历史事件:维新变法 展览词:19世纪末《马关条约》签订后,民族危机空前加深,康有为、梁启超为代表的资产阶级维新人士在各地组织学会,创办报刊,当中就有《时务报》,宣传变法,推动了维新变法思想的广泛传播,为接下来的维新变法做思想舆论准备。 ★卡片二 杂志 相关历史事件: 展览词: ★卡片三 报纸 相关历史事件: 展览词:
★卡片四 电影 相关历史事件: 展览词: ★卡片五 互联网 相关历史事件: 展览词:
展板四【探查交通方式变迁】
(1) “民以食为天”,演变图中小历同学填写出②处为小麦,请你帮忙填写①处、③处分别是我们日常常吃的什么食物?根据上述文字材料,概括美洲农作物传入中国后产生什么影响?
(2)“服饰承载着千年历史文化”,依据材料提及古代对服饰的规定体现我国古代封建社会的什么特征?根据上述表格内的三则材料,概括影响服饰变化的历史因素有哪些?
(3)“大众传媒拥有着丰富的历史记忆”,请你参考卡片一的范例,从卡片二三四五中选择其中一个传媒,写出该传媒反映的相关历史事件,并完成其展览词介绍(包含要素:时间、时代背景、内容、影响等最多100字左右)?
(4)“交通方式不断发展”,请分别说出时间轴上当时的“火车”和“汽车”的动力机器?并结合所学,分析世界近代以来交通方式变迁呈现的特点有哪些?
(5)综合上述所有的展板,谈谈你对人类社会生活变迁的认识?
6.(2024八下·仙桃期末)房屋变迁见证了人们生活的改变。以下住房图片所示变化产生的根本原因是(  )
A.建筑材料供应充足 B.经济发展水平提高
C.农民向往城市生活 D.人们思想观念解放
7.2022年中央一号文件强调要稳住农业基本盘,做好“三农”工作。下列关于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农村生产关系调整的说法,正确的是(  )
A.到1952年底,全国大陆全部完成了土地改革
B.农业合作化运动确立了农民土地所有制
C.人民公社化运动改变了我国农业落后面貌
D.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没有改变土地性质
8.(2024八下·蒸湘月考) 从“黑白灰”到如今的“五彩缤纷”; 从“吃不饱”到“要吃好”; 从“茅草屋”到“美丽乡村”;从“两脚车 (步行)”到“私家车”,改革开放以来,人们在衣、食、住、行方面发生了巨大的变化,这主要是因为(  )
A.人们喜欢穿花衣服 B.人们出行方式发生了变化
C.人们的生活水平提高 D.人们的住房条件得到改善
9.(2023八下·南安期末) 1984年石家庄造纸厂推行承包责任制改革,第二个月就实现利润21万元,超过了改革前原定的全年指标。第一年承包期满,完成利润140万元,比承包指标翻了一番。这说明(  )
A.乡镇企业的产值迅速提高
B.经济体制改革为企业注入了活力
C.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
D.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基本建立
10.(2024八下·榕江期末)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图一 粮票 图二 股票
材料二 20世纪80年代以前,自行车、缝纫机、手表、收音机等传统的“四大件”是城乡最高追求;80年代以后,冰箱、彩电、洗衣机、录音机等新的“四大件”成为消费热点;如今,家用电脑、汽车、住房等成为新的消费热点。
材料三 1973年,袁隆平培育出世界上第一个杂交水稻“南优2号”,此后又成功培育出“超级杂交水稻”;自20世纪70年代中期至2001年,增产粮食40亿吨,创造经济效益4 000多亿元。袁隆平曾针对全球性粮食危机问题这样说过:“中国完全能解决自己的吃饭问题,中国还要帮世界人民解决吃饭问题!”
(1)票证是某一历史时期经济发展的见证与缩影。图一粮票的取消以及后来图二股票的出现,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我国新时期经济体制发生了怎样的变化
(2)据材料一、材料二,概括20世纪80年代以来中国人民的物质生活发生了怎样的变化。
(3)据材料三和所学知识,说明中国人民物质生活发生翻天覆地变化的原因有哪些。
(4)科技创新与经济发展密切相关,请举一例并加以说明。
11.某校九(1)班同学在学完“走向和平发展的世界”这个单元后,以此为主题分三个小组进行研究性学习,请你一起参与。
(1)第一小组20 世纪世界格局发生了三次重大的变动。同学们根据三次.变动发生的时间和反映当时中国的国际地位的史实绘制了如下年代尺。
请将年代尺中的①③⑤⑥补充完整,并写出20世纪以来中国国际地位的变化趋势。
(2)第二小组同学们借助一张漫画探寻俄乌冲突加剧的原因。
漫画反映了俄乌冲突加剧的主要因素是什么?
(3)第三小组为了解中国政府为建立国际新秩序付出的努力,同学们收集了以下图片。
从时代主题的角度谈谈中国政府这些做法的意义。
答案解析部分
1.【答案】新旧并呈;多元发展
【知识点】中国近代社会生活的变化
【解析】【分析】根据所学知识可知,从总体上看,近代社会生活的变化,呈现出新旧并存、多元发展的特征。
故答案为:
新旧并呈;多元发展。
【点评】本题考查学生对基础知识的记忆能力,难度容易,考查学生对近代社会生活相关知识的掌握。
2.【答案】港珠澳大桥
【知识点】交通、通讯的发展
【解析】【分析】结合所学可知,2018年10月23日,港珠澳大桥其东接香港特别行政区,西接广东省珠海市和澳门特别行政区,总长约55千米,是一项超大型跨海交通工程。
故答案为:港珠澳大桥。
【点评】本题考查我国交通、通讯的发展。难度较低,熟练掌握基础知识即可作答。
3.【答案】
民族资 本主义 的发展 代表人物 张謇 荣氏兄弟 卢作孚 侯德榜
发展历程 产生阶段 19世纪六七十年代
初步发展 辛亥革命后
短暂春天 一战期间
再度受挫 一战后
发展特点 艰难曲折发展,总体水平落后(资金少、规模小、技术差);主要分布在沿 海地区;以轻工业为主
社会生 活变化 交通通讯变化 表现 19世纪 70年代后,火车、轮船、电车、汽车、飞机等传入
影响 方便出行,促进商品流通;改变人们的生产和生活方式
社会习俗变化 表现 剪发辫 易服饰 改礼节 习洋俗
趋向 新旧并呈,多元发展,保留民族特色 区域发展不平衡
【知识点】中国近代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中国近代社会生活的变化;张謇兴办实业;中国近代教育、新闻出版业的发展;中国近代文学艺术成就;侯氏制碱法;詹天佑和京张铁路
【解析】【分析】结合所学可知,辛亥革命后,中华民国临时政府颁布了一系列奖励发展实业的法令,掀起了发展实业的浪潮,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西方列强忙于欧洲战事,暂时放松了对中国的经济侵略,中国民族工业的发展出现了“短暂的春天”。第一次世界大战后,帝国主义经济势力卷土重来,民族资本主义发展再度受挫。中国近代民族工业比较落后,它们资金少、规模小、技术差,集中在轻工业部门,重工业基础极为薄弱,地区分布也极不平衡。主要集中在上海、武庆等沿海沿江的大城市。19世纪70年代以后,西方发明的火车、轮船、电车、汽车、飞机等新式交通工具相继传人中国,方便了人们的出行,促进了商品的流通,逐渐改变了人们的生产方式和生活方式。辛亥革命后,民国政府颁布了剪辫、易服和劝禁缠足等革除社会陋俗的法令,强令男子剪掉辫子,劝禁女子缠足;废除有损人格的跪拜礼,代之以简单的鞠躬、握手礼;取消“老爷”“大人”的称谓,代之以“先生”的称呼,体现出自由平等的新风尚。
【点评】本题考查近代经济和社会的生活的变化。难度较低,熟练掌握基础知识即可作答。
4.【答案】电信;第一;快捷;思想观念
【知识点】交通、通讯的发展
【解析】【分析】依据已学可知,新中国成立后,国家不断增加对电信事业的投资,逐渐形成全国电信网络。改革开放后,电信产业快速发展。通信事业的发展和通信方式的变迁,使信息的传递变得快捷和简便,深刻地改变着人们的思想观念和生活方式。
故答案为:有限、单调、御寒、风度、个性、单一、吃饱、吃好、均衡、搭配、拥挤、简单、扩大、室内装修。
【点评】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对基础知识的准确识记与运用的能力,解题时需要对近代中国社会生活变迁相关史实的准确识记。答题过程中要注意书写正确。
5.【答案】(1)①处:水稻;③处:甘薯、玉米、番茄、花生等影响:缓解了突出的人地矛盾;解决了庶民百姓的吃饭难的问题
(2)特征:森严的等级制度(或有阶级差别)
历史因素:政治制度/礼制/政治政策导向;文化传统;文化交流(外来服饰的传 入);科技发展;辛亥革命/民主共和政体的建立/中华民国的建立;改革开放等。
(3)暂未更新
(4)特点:①交通工具种类越来越多;②交通工具越来越先进;③出行方式多样化, 越来越便利;④逐步形成海陆空立体交通网络。
(5)认识:社会生活变迁跟人类社会经济息息相关;社会生活变迁见证世界发 展状况;社会生活变迁见证了人类更美好的生活。
【知识点】中国近代社会生活的变化;衣食住行的变迁;交通、通讯的发展
【解析】【分析】(1)①处:结合所学知识,中国是农业大国,农业生产具有悠久的历史。距今10000年左右,我国出现了最早的人工栽培的农作物。长江中下游的先民开始栽培稻,北方地区的先民开始栽培粟和黍。①处是水稻。③处:原产美洲的玉米、甘薯等高产粮食作物,明代从国外引进,清代不断推广种植。明代从国外引进的马铃薯、花生和向日葵等,也在不少地方推广种植,③处是甘薯、玉米、番茄、花生等。影响:结合所学知识,美洲高产农作物的引进,缓解了突出的人地矛盾;解决了庶民百姓的吃饭难的问题。
(2)特征:根据材料“历代王朝都以各种条文颁布律令,规范和管理各等级阶层的穿衣戴帽,对服装的质料、色彩、花纹和款式都有详尽的规定,分君臣士庶服装的阶级差别,违者要以僭礼逾制处以重罚”概括得出,森严的等级制度(或有阶级差别)。历史因素:根据材料“历代王朝都以各种条文颁布律令,规范和管理各等级阶层的穿衣戴帽”“辛亥革命后,中国人的服饰逐渐呈现出争奇斗艳、日新月异的景象。如西洋服装、中山装、时髦的西式摩登妇女装和中国的旗袍交相呼应。”“1978年后,中国人衣着丰富多彩,成为显示风度、展示个性的方式”可得出,政治制度(或礼制;或政治政策导向);文化传统;文化交流(外来服饰的传入);科技发展;辛亥革命(或民主共和政体的建立或中华民国的建立);改革开放等。
(3)根据材料“《新青年》”可知,与新文化运动有关;展览词:中华民国建立后,很快陷入政治混乱的局面之中。一部分先进知识分子经过痛苦的反思认识到:仅有政治制度的革新不足以救中国,必须进行一场思想文化领域的革新运动,新文化运动悄然兴起。1915年,陈独秀在上海创办《青年杂志》,并在创刊号上发表《敬告青年》一文,正式吹响了新文化运动的号角。新文化运动提倡民主与科学,是一次伟大的思想解放运动,它动摇了封建道德礼教的统治地位,使中国人民接受了一次民主与科学的洗礼,为随后爆发的五四运动起了思想宣传和铺垫的作用。
根据材料“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可知,这是真理标准问题的大讨论。展览词:“文革”积累了许多严重的政治问题和社会问题,人们要求纠正“文革”的错误;当时中央的主要领导人提出“两个凡是”的错误方针,“两个凡是”方针的推行引起普遍不满。1978年,思想理论界展开了一场真理标准问题的大讨论。使人们认识到只有实践才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为十一届三中全会的召开奠定了思想基础。
根据材料“建党伟业”可知,这是中国共产党诞生。展览词:五四运动是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开端,为中国共产党的成立提供了思想和干部基础。随着各地共产主义小组的建立,在共产国际的帮助下,1921年7月,中国共产党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召开,庄严宣告中国共产党的诞生,这是中国历史上开天辟地的大事。自从有了中国共产党,中国革命的面貌就焕然一新了。
根据材料“袁隆平在田间观察水稻”可知,这是袁隆平研制成功籼型杂交水稻;展览词:中国是世界上人口最多的国家之一,粮食产量关乎国计民生。为了提高粮食产量,1973年,农业科学家袁隆平经过多年反复试验,成功培育出籼型杂交水稻,为解决我国这样一个人口大国的吃饭问题和保障我国的粮食安全,作出了巨大贡献,被誉为“杂交水稻之父”。
(4)结合所学知识,1785年,瓦特制成了改良蒸汽机,使机器获得了持续而稳定的动力。人们利用蒸汽机提供的动力带动机器,进行生产,极大地促进了大工厂生产的发展。从此,人类进入了“蒸汽时代”。1807年,美国人富尔顿发明蒸汽汽船。1825年,由斯蒂芬森设计的蒸汽机车拖着车厢载着450名乘客正式试车,标志着铁路时代的开始。第二次工业革命时期,内燃机的发明,解决了交通工具的发动机问题,引起了交通运输领域的革命性变革,1885年,以内燃机为动力,卡尔 本茨试制汽车成功,卡尔 本茨也被人们称为“汽车之父”,1903年美国莱特兄弟发明了飞机。特点:根据图示及所学知识可知,①交通工具种类越来越多;②交通工具越来越先进;③出行方式多样化,越来越便利;④逐步形成海陆空立体交通网络。
(5)认识:开放性试题,言之成理即可。如社会生活变迁跟人类社会经济息息相关;社会生活变迁见证世界发展状况;社会生活变迁见证了人类更美好的生活。
故答案为:
(1)①处:水稻;③处:甘薯、玉米、番茄、花生等。影响:缓解了突出的人地矛盾;解决了庶民百姓的吃饭难的问题。
(2)特征:森严的等级制度(或有阶级差别)。历史因素:政治制度(或礼制;或政治政策导向);文化传统;文化交流(外来服饰的传入);科技发展;辛亥革命(或民主共和政体的建立或中华民国的建立);改革开放等。
(3)卡片二:新文化运动;展览词:中华民国建立后,很快陷入政治混乱的局面之中。一部分先进知识分子经过痛苦的反思认识到:仅有政治制度的革新不足以救中国,必须进行一场思想文化领域的革新运动,新文化运动悄然兴起。1915年,陈独秀在上海创办《青年杂志》,并在创刊号上发表《敬告青年》一文,正式吹响了新文化运动的号角。新文化运动提倡民主与科学,是一次伟大的思想解放运动,它动摇了封建道德礼教的统治地位,使中国人民接受了一次民主与科学的洗礼,为随后爆发的五四运动起了思想宣传和铺垫的作用。
卡片三:真理标准问题的大讨论。展览词:“文革”积累了许多严重的政治问题和社会问题,人们要求纠正“文革”的错误;当时中央的主要领导人提出“两个凡是”的错误方针,“两个凡是”方针的推行引起普遍不满。1978年,思想理论界展开了一场真理标准问题的大讨论。使人们认识到只有实践才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为十一届三中全会的召开奠定了思想基础。
卡片四:中国共产党诞生。展览词:五四运动是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开端,为中国共产党的成立提供了思想和干部基础。随着各地共产主义小组的建立,在共产国际的帮助下,1921年7月,中国共产党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召开,庄严宣告中国共产党的诞生,这是中国历史上开天辟地的大事。自从有了中国共产党,中国革命的面貌就焕然一新了。
卡片五:袁隆平研制成功籼型杂交水稻;展览词:中国是世界上人口最多的国家之一,粮食产量关乎国计民生。为了提高粮食产量,1973年,农业科学家袁隆平经过多年反复试验,成功培育出籼型杂交水稻,为解决我国这样一个人口大国的吃饭问题和保障我国的粮食安全,作出了巨大贡献,被誉为“杂交水稻之父”。
(4)特点:①交通工具种类越来越多;②交通工具越来越先进;③出行方式多样化,越来越便利;④逐步形成海陆空立体交通网络。
(5)认识:社会生活变迁跟人类社会经济息息相关;社会生活变迁见证世界发 展状况;社会生活变迁见证了人类更美好的生活。
【点评】本题主要考查社会生活变迁,主要考查学生的分析归纳和综合运用历史史实的能力。
6.【答案】B
【知识点】衣食住行的变迁
【解析】【分析】据图片信息“土坯房”“砖瓦房”“农村住宅小区”可知,农村居民的居住条件不断改善,根本原因是经济发展水平的提高,人们生活水平不断改善,故选B项。
建筑材料供应充足是居住条件改善的原因之一,但不是根本原因,排除A项。
图片信息反映了农村居住条件的改善,无法说明农民向往城市生活,排除C项。
图片信息反映了农村居住条件的改善,材料中没有体现思想观念解放,排除D项。
故答案为:B。
【点评】本题主要知识考点是房屋的变迁。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对历史图片的解读能力和对历史的识记、理解能力。解题关键要熟练掌握衣食住行变化的相关史实。
7.【答案】D
【知识点】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
【解析】【分析】答题关键信息“关于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农村生产关系调整的说法,正确的”结合所学分析:
A:1950年土地改革开始,到1952年底,除部分少数民族地区,全国大陆土地改革基本完成,A表述错误,排除A项。
B:1950年至1952年,土地改革废除了封建地主土地所有制,确立了农民土地所有制,B表述错误,排除B项。
C:1953-1956年,农业合作化运动,实现了农业的社会主义改造,逐步改变了我国农业落后面貌,C表述错误,排除C项。
D:农村经济体制改革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农民获得土地的经营自主权,并没有改变土地性质,表述正确,故选D项。
故答案为:D。
【点评】本题主要知识考点是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主要考查学生对历史知识的识记、理解能力,运用所学知识,准确解读材料信息的能力,解题关键在于理解并识记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的相关历史知识。
8.【答案】C
【知识点】衣食住行的变迁
【解析】【分析】根据题干“改革开放以来,人们在衣、食、住、行方面发生了巨大的变化”结合所学可知,改革开放前,由于经济发展水平低,商品供应严重匮乏,大家都穿着千篇一律的灰色中山装或蓝色解放装,食物也匮乏、单调,人们营养严重不足,居住条件也差,出行不方便。改革开放后,随着综合国力的提高,物资逐渐丰富,人们的衣着变得丰富多彩,吃饭讲究营养均衡,居住环境有了明显改善,出行快捷、方便,人民生活水平得到极大提高,C项正确;
题干反映了人们在衣、食、住、行方面发生了巨大的变化,“人们喜欢穿花衣服”“人们出行方式发生了变化”“人们的住房条件得到改善中”仅是其中之一,不能全面反映巨大变化的原因,排除ABD项。
故答案为C。
【点评】 本题主要考查综合运用所学知识进行判断分析的能力,解题关键是分析题干信息,找准关键语句。
9.【答案】B
【知识点】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解析】【分析】根据题干材料“1984年”、“石家庄造纸厂”、“承包”、“比承包指标翻了一番”等并结合所学可知,当时经济体制改革逐渐展开,企业的自主权得到扩大,调动了企业、职工的积极性,增强了企业的活力,因而才会出现材料中要求“承包造纸厂”的状况。B项正确;
“乡镇企业”的发展属于农村经济体制改革的产物,不符合题意,排除A项;
题干没有涉及多种所有制共同发展的问题,只涉及了国有经济的发展情况,排除C项;
1992年中共十四大提出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基本建立是在21世纪初,排除D项。
故答案为:B。
【点评】本题主要考查学生综合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解答本题需要学生理解并识记中国城市经济体制改革。
10.【答案】(1)由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到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2)由物资紧缺、凭票限购到物资丰富,生活水平提高,追求质量(或物质生活的科技含量增加)。
(3)科技改变生活,改革开放等。
(4)互联网的普及。说明:网购巨大的成交量,拉动经济的发展
【知识点】衣食住行的变迁
【解析】【分析】(1)依据材料一信息,结合所学知识可知, 票证是某一历史时期经济发展的见证与缩影。图一粮票的取消以及后来图二股票的出现,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我国新时期经济体制由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到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因为粮票是计划经济体制时期的产物,显示的当时的我国物质供应有限,而股票是实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产物;
(2)依据材料一信息和材料二信息,可以看出, 20世纪80年代以来中国人民由物资紧缺、凭票限购到物资丰富,生活水平提高,追求质量或物质生活的科技含量增加;
(3)依据材料三信息,结合所学知识可知, 中国人民物质生活发生翻天覆地变化的原因有 : 科技改变生活,改革开放等 ;
(4)依据材料信息,结合所学知识可知, 科技创新与经济发展密切相关, 比如, 互联网的普及。说明:网购巨大的成交量,拉动经济的发展 ;
故答案为:(1) 由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到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2) 由物资紧缺、凭票限购到物资丰富,生活水平提高,追求质量(或物质生活的科技含量增加)。
(3) 科技改变生活,改革开放等。
(4) 互联网的普及。说明:网购巨大的成交量,拉动经济的发展
【点评】(1)本题考查运用能力。解答时,依据材料信息,看懂图片中的粮票和股票出现的背景进行分析理解回答,注意是经济体制发生的变化;
(2)本题考查概括能力。解答时,依据材料信息,从材料中进行对比,从对比中看出发生的变化回答;
(3)本题考查运用能力。解答时,依据材料信息,再结合所学知识进行分析理解,理解发生变化的原因回答,注意从多方面思考,尽可能回答全面;
(4)本题考查运用能力。解答时,依据题干信息,结合所学知识理解两者之间的关系回答,这类题目,要注意理解。
11.【答案】(1)①凡尔赛一华盛顿;③世界多极化:⑤联合国;⑥二。20世纪以来中国的国际地位不断提高。
(2)美国为实现称霸世界的野心,不断加强对其他国家和地区的干预,严重干扰着世界的和平与发展。
(3)和平与发展是当今时代的主题。中国派出维和部队参与联合国的维和行动,有利于维护世界和平;中国提出构建“一带一路”倡议,有利于促进沿线各国共同发展。
【知识点】亚太经合作组织;霸权主义与地区冲突;世界多极化趋势的发展
【解析】【分析】(1)内容:根据所学可知,第一次世界大战后,为协调帝国主义国家之间的利益,先后召开了巴黎和会和华盛顿会议,通过一系列条约形成了凡尔赛—华盛顿体系,故①填凡尔赛一华盛顿;1991年,苏联解体,两极结束,世界多极化趋势不断加强,故③填世界多极化:1945年10月,联合国正式成立,中国是联合国创始会员国之一,故⑤填联合国;经过几十年的改革开放,我国的经济实力不断增强,自2012年以来,我国经济总量已跃居世界第二位,故⑥填二。
趋势:根据题干信息,结合所学可知,20世纪以来中国的国际地位不断提高。
(2)根据漫画信息可知,面临着乌克兰危机,美国等西方国家不断拱火,火上浇油,加剧了危机冲突,结合所学可知,缘于冷战结束后,美国为实现称霸世界的野心,不断加强对其他国家和地区的干预,严重干扰着世界的和平与发展。
(3)根据图片信息“中国‘蓝盔’”“‘一带一路’倡议”,反映了新的历史世纪,中国政府致力于
建立国际新秩序付出了巨大的努力,具有重大的国际意义,说明和平与发展是当今时代的主题。中国派出维和部队参与联合国的维和行动,有利于维护世界和平;中国提出构建“一带一路”倡议,有利于促进沿线各国共同发展。
故答案为:(1)①凡尔赛一华盛顿;③世界多极化:⑤联合国;⑥二。20世纪以来中国的国际地位不断提高。
(2)美国为实现称霸世界的野心,不断加强对其他国家和地区的干预,严重干扰着世界的和平与发展。
(3)和平与发展是当今时代的主题。中国派出维和部队参与联合国的维和行动,有利于维护世界和平;中国提出构建“一带一路”倡议,有利于促进沿线各国共同发展。
【点评】(1)本题主要知识考点是20 世纪世界格局的变动。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对历史年代尺的解读能力和对历史的识记、理解能力。解题关键要熟练掌握20 世纪世界格局演变的相关史实。
(2)本题主要知识考点是俄乌冲突。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对历史漫画的分析解读能力和对历史的识记、理解能力。解题关键要熟练掌握霸权主义与地区冲突的相关史实。
(3)本题主要知识考点是中国政府为建立国际新秩序付出的努力。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对历史图片的解读能力和对历史的识记、理解能力。
1 /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