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65张PPT)
语文园地四
(部编)五年级
下
本课目标
文化自信
语言运用
思维能力
审美创造
能交流、总结“通过课文中的动作、语言、神态的描写,体会人物的内心”的阅读方法,能体会人物的内心,并能选择一种情景进行仿写。
了解篇章书写的格式要求,书写时能做到标题和作者位置醒目、段落分明。
能体会“描写人物与平时不同的表现”这一表达方式的效果,并能仿说句子。
朗读、背诵《凉州词》《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
第1课时
抓住人物的动作、语言、神态,体会人物的内心,可以加深对文章内容的理解,是一种很好的阅读方法。
交流平台
如《军神》一文,从刘伯承平静地回答沃克医生的话“眼睛离脑子太近,我担心施行麻醉会影响脑神经。而我,今后需要一个非常清醒的大脑”,我们可以感受到刘伯承顽强的意志和坚定的信念。
此外,课文着力刻画了沃克医生的一系列变化,从“冷冷地问”到“目光柔和下来”,再到“脸上浮现出慈祥的神情”,我们能感受到他对刘伯承从冷漠到赞许、钦佩的内心变化。
四人小组讨论交流:你还从学过的课文中哪些人物的动作、语言、神态,体会到了人物的内心?
全班交流汇报。
脱去手术服的沃克医生擦着汗走过来,由衷地说:“年轻人,我真担心你会晕过去。”
病人脸色苍白。他勉力一笑,说:“我一直在数你的刀数。”
沃克医生吓了一跳,不相信地问:“我割了多少刀?”
“七十二刀。”
沃克医生惊呆了,大声嚷道:“你是一个真正的男子汉,一块会说话的钢板!你堪称军神!”
“你过奖了。”
这段话中不仅有语言描写,还有神态描写,如“脸色苍白、勉力一笑”,“脸色苍白”说明刘伯承忍受着手术中的剧烈疼痛,“勉力一笑”表现了刘伯承无所畏惧、坚强如钢的品质。
抓住人物的动作、语言、神态,体会人物的内心,可以加深对文章内容的理解,是一种很好的阅读方法。大家以后可以运用这样的方法去阅读其他写人的文章。
读下面的句子,体会人物的内心。
从见到这封电报起,毛主席整整一天没说一句话,只是一支接着一支地吸着烟。
黄继光愤怒地注视着敌人的火力点,他转过身来坚定地对营参谋长说:“参谋长,请把这个任务交给我吧!”
词句段运用
将军看了看他们桌子上的罐头,喉咙哽了一下,说:“同志们……”停了一下,又说:“孩子们,我给大家分菜,每人一筷子。”
全班齐读。谈一谈你的读后体会。
只有抓住人物的动作、语言、神态描写,才能体会人物的心理活动。
选择一种情景,照样子写一写。
焦急地等人 期待落空 久别重逢
以“焦急地等人”情景为例,想一想谁在焦急地等人,他焦急地等人时动作、语言、神态是怎样的?
时间一分一秒地过去,爸爸在家门外跺着脚,一圈圈地走来走去。他眉头紧蹙着,风呼啦啦地吹着,吹动着片片叶儿,可此时在他的心里,这并非美景,只让他觉得心躁烦闷。周围的一切似乎都让他心烦气躁,他嘴里不停地喃喃着:“怎么还没回来?怎么还没回来……”
练习运用动作、语言、神态描写来照样子写另外两种情景。
四人小组内朗读各自写的句子,互相提出修改建议把句子改一改,选出小组内写得最好的句子。
全班交流汇报。(小组里写得好的同学上台朗读自己写的句子)
下面的句子写出了人物与平时不同的表现,体会它们的表达效果,照样子说一说。
手术台上,一向从容镇定的沃克医生,这次双手却有些颤抖。他额上汗珠滚滚,护士帮他擦了一次又一次。
这句话写到沃克医生做过成千上万次的手术,在手术台上,他一向从容镇定。但这次给刘伯承做右眼球摘除手术,第一次面对不用麻醉剂的病人,沃克医生紧张得双手有些颤抖,额上汗珠滚滚。这句话把沃克医生平时的从容镇定与此时的紧张进行对比,体现出刘伯承钢铁般坚强的意志,不愧是军神!
平时遇到不顺心的事我都能一笑而过,可是这件事让我实在无法释然,胸口总像是被什么堵住了似的,白天心神不宁,晚上也无法入睡。
这句话写“我”是一个开朗活泼的人,平时遇到不顺心的事都能一笑而过,可是这件事让“我”实在无法忘记,让“我”时时刻刻都感到难受。这句话把“我”平时对任何事都一笑而过与“我”对这件事难以释怀的态度进行对比,体现出这件事对“我”来说太严重,太难以接受了!
这两句话运用了将同一个人物前后不同的表现进行对比的方法,来表现人物的内心。
课堂上,唐老师讲课总是娓娓道来、生动有趣,今天不知道发生了什么事,唐老师上语文课心不在焉,还频频讲错了。
举例:
四人小组练习运用对比法说句子,选出小组内说得最好的同学。
全班交流汇报。(小组里说得最好的同学上台说句子)
我们可以运用人物的动作、语言、神态描写,来表现人物的内心,还可以运用同一个人物前后不同的表现对比来表达人物的内心。
总结方法:
第2课时
欣赏书上的硬笔书法作品《帆》,说一说看完后的发现。
书写提示
标题和作者要写在醒目的位置,段落要分明。
硬笔书法是一门新兴的艺术,它不仅作为一门艺术而存在,而且有很强的实用价值。随着我国科学文化事业的飞速发展,在很多的领域里已经不使用毛笔书法了,取而代之的则是硬笔书法。毛笔质软而柔,能表达出丰富的艺术语言。然而,硬笔则不同,它质地硬,写出
的线条刚劲挺秀,骨感突出,清新明快,均匀简洁,易于掌握,便于分析。而这些又都是毛笔书法所难以匹敌的。因此,硬笔书法以其强烈的个性形成独特的艺术风格。也正是由于硬笔书法的应用范围广、实用价值高,所以,如何写好硬笔字也就成为人们普遍关心的问题。
正确的书写姿势:
头正:头要端正,微微向前倾,可以俯视桌上的硬笔书法作品,静心宁神。
身直:身体要坐直,双肩齐平,腰部挺起,胸部不要靠着桌子。
臂开:两臂展开,平放在桌面,右手执笔,左手按纸。
足安:就是双脚放稳,平行向前,脚可略分开,使力量集中在腰部。
正确的运笔方法:
钢笔书法在运笔方法上,相对毛笔书法要简单得多。毛笔书法讲究逆锋起笔、回锋收笔等等,并且要求手臂手腕同时用力。而钢笔书法只要在起笔的时候稍微下按,收笔稍微停顿就可以了。
运笔的关键在于运腕。在书写的过程中还要注意几个问题。
虚实关系。也就是用笔的轻、重、快、慢等相结合,线条的提按是表现书法笔画的重要因素。
力度和节奏。在钢笔书写过程中,笔画粗细的变化是由于用力大小不同。只有通过对每个字的笔画的节奏感的把握,写出来的字才能有力度。
巧与捷。钢笔字笔画本身比较纤细,因而笔触变化不宜因动作过大而显得生硬。
根据示范练习书写书法作品《帆》。
通过展示台展示写得好的书法作品。
在展示台上展示有问题的书法作品,全班同学提出修改意见或建议。
钢笔书法作品首先要以轻巧灵秀为前提。钢笔字字形较小,笔画精短,行笔过程中不宜有过多的波折,以挺秀、洒脱、明快为佳。因此,用笔快速、简捷也是钢笔书法作品的显著特征。
黄河是我们中原文明的发祥地之一,是我们中华民族的摇篮,这条奔腾不息的河流用她甘甜的乳汁养育了一代又一代中华儿女,孕育了灿烂的中华文明。古往今来,许多文人墨客赞美过黄河,古代那些才华横溢的诗人们,为我们留下了无数优秀的诗篇。
日积月累
凉州词
[唐]王之涣
黄河远上白云间,一片孤城万仞山。
羌笛何须怨杨柳,春风不度玉门关。
齐读古诗。
“凉州词”是凉州歌的唱词,它是盛唐时流行的一种曲调名。后来许多诗人都喜欢这个曲调,为它填写新词,因此唐代许多诗人都写有《凉州词》。
了解诗人。
王之涣(688—742),唐诗人,字季淩,晋阳人,后徙绛。豪放不羁,常击剑悲歌。其诗善写边塞风光,意境雄浑,多为当时乐工制曲歌唱,名动一时。传世之作仅六首,《凉州词》和《登鹳雀楼》尤有名。
自由读、四人小组读古诗,用铅笔划节奏。多读几遍,读到字正腔圆为止。
凉州词
[唐]王之涣
黄河远上白云间,一片孤城万仞山。
羌笛何须怨杨柳,春风不度玉门关。
rèn
qiānɡ
如果请你用一个词来表达你读完这首诗的感觉,你想到的是哪个词语?
苍凉、孤独、寂寞、思乡
黄河远上白云间
读出黄河汹涌咆哮、奔腾万里的气势。
闭上眼睛想象黄河奔腾不息的画面。
你仿佛看到了什么画面?
齐声朗读这句诗。
一片孤城万仞山
仞:古代长度单位,以七尺或八尺为一仞。
“孤城”指哪座城?
玉门关
玉门关
“一片孤城万仞山”中哪个字让你感受最深?为什么?
孤
诗人为什么不写“一座孤城”,而用“一片孤城”?
为了体现孤城的单薄,在万仞高山的衬托下,犹如一片树叶,显得单薄。
滚滚黄河、巍巍高山,荒凉的地理环境,更加衬托了这座戍边城池的“孤”!仅仅是城孤孤单单的吗?
守城将士的心更是孤独的。
据《资治通鉴·唐纪》载,玄宗时,改府兵为募兵,兵士戍边时间从一年延至三年、六年,终于成为久戍之役,“天宝以后,山东戍卒还者十无二三”。
羌笛何须怨杨柳,春风不度玉门关。
战士们为什么埋怨杨柳?
埋怨朝廷无用,只能无可奈何地埋怨杨柳。
“杨柳”在这里还有什么意思?
战士吹奏的是古代乐曲《折杨柳》。
“春风”在这里是什么意思?
暗指朝廷的恩惠和关心。
古人有临别折柳相赠的风俗。原来古人有个习惯,即常用谐音来表达寓意。“柳”与“留”同音,因此借杨柳表示挽留的意思(古人所谓的杨和柳其实是一种植物)。自汉代以来,人们送别亲朋好友,爱折柳相赠,到唐代已极为流行。“折柳”便成为赠别或送别的代称。
茫茫的戈壁,孤独的边城,凄切的羌笛。面对这样的生存环境,诗人发出了震憾人心的呼喊——(接读)“黄河远上白云间,一片孤城万仞山。羌笛何须怨杨柳,春风不度玉门关”。
有感情地背诵《凉州词》。
连年的战争,长年的戍边,毁掉了原本幸福美满的家庭。战争带给人们多少苦难啊!让我们反对战争,维护和平,让天下所有的家庭都能拥有幸福的生活!
千年圣地黄鹤楼,如诗如画江南春。诗人李白本该和老朋友孟浩然在黄鹤楼上共饮美酒,吟诗作赋,但此时老朋友却要东下扬州,于是李白作诗一首,以表心中不舍之情。
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
[唐]李白
故人西辞黄鹤楼,烟花三月下扬州。
孤帆远影碧空尽,唯见长江天际流。
自由读、齐读古诗。
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
从题目中,你知道了什么?
送别的地点是黄鹤楼,孟浩然要去广陵,李白送孟浩然。
说说题目的意思。
李白在黄鹤楼送孟浩然去广陵。
用铅笔划出这首诗的节奏。指名学生读,其他同学边听边想象,你的头脑中浮现出怎样的画面?
诗中哪几句描写孟浩然在黄鹤楼向李白告别的情景?哪几句描写李白目送孟浩然的情景?
前两句描写孟浩然向李白告别的情景,后两句描写李白目送孟浩然的情景。
浩浩荡荡的长江水自西向东流,顺流而下就能到达广陵。黄鹤楼在西,扬州在东,所以诗人说故人——(接读)西辞黄鹤楼;孟浩然从黄鹤楼去扬州要顺流而下,所以诗人说烟花三月——(接读)下扬州。
老朋友,这里指孟浩然。
故人西辞黄鹤楼,烟花三月下扬州。
为什么用烟花形容三月呢?
三月是百花盛开的时候,十分漂亮。
还可以说什么样的三月?
争奇斗艳/阳光明媚/鸟语花香的三月。
展开想象,扬州是东南都会,自古繁华,现在又逢三月,这个季节去扬州,李白仿佛看见了扬州怎样的一番景象?
花团锦簇、绣户珠帘,繁荣而又太平
闭上眼睛想象画面。
孟浩然的船走了。可李白还在黄鹤楼上久久地望啊望啊,他在看什么?
船。
有几只船?你从哪里看出来的?
一只船。从“孤帆”可以看出来。
可那是唐朝盛世啊!长江是主要的交通渠道。江上应该有许许多多来往的船只,为什么李白只看见孟浩然的孤帆呢?
因为李白所有的注意力和感情都在孟浩然身上。
孤帆远影碧空尽
“尽”指什么?
孟浩然的船渐渐远去,消失在碧空的尽头。
不尽的是什么?
滚滚长江水以及对孟浩然的无限思念之情。
孟浩然的孤帆渐渐远去,渐渐消失了。李白还在看什么?
江水。
哪句诗告诉我们的?
唯见长江天际流。
只看见。
唯见
依依惜别
难分难舍
一起读这首诗。
自由背诵这首古诗。
https://www.21cnjy.com/recruitment/home/fin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