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届高考语文提升训练:古代诗歌阅读(含解析)

文档属性

名称 2025届高考语文提升训练:古代诗歌阅读(含解析)
格式 docx
文件大小 190.2KB
资源类型 试卷
版本资源 通用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5-02-11 14:18:52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2025届高考语文提升训练:古代诗歌阅读
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下面小题。
昭君怨·梅花
郑域
道是花来春未,道是雪来香异。竹外一枝斜,野人家。
冷落竹篱茅舍,富贵玉堂琼榭。两地不同栽,一般开。
1.下列对这首词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道是花来春未,道是雪来香异”,通过似与非似的感知描绘,展现了梅花未到春天便绽放且香气独特的特点。
B.“竹外一枝斜,野人家”勾勒出梅花在乡野人家竹篱外斜逸而生的淡雅之姿,给人以清幽之感。
C.“冷落竹篱茅舍,富贵玉堂琼榭”描绘了梅花生长在竹篱茅舍无人问津、生长在玉堂琼榭却备受呵护的情形,表达对富贵生活的羡慕。
D.全词语言风格清新自然,对梅花从开花时间、香气、生长姿态到生长环境等多个角度进行描写。
2.张炎《词源》曰:“一段意思,全在结句,斯为绝妙。”请结合结句“两地不同栽,一般开”的含义,赏析本词下片的妙处。
阅读下面这首古诗,完成下面小题。
子范微巡诸乡,捕逐群盗几尽。辄作长句,劳苦行李
【宋】黄庭坚
白发尉曹能挽弓,著鞭跨马欲生风。
乃兄本是文章伯,此老真成矍铄翁。
枹鼓诸村宵警报,牛羊几处暮牢空。
得公万户开门卧,看取三年治最功。
3.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子范巡查诸乡,捕逐群盗,诗人认为他劳苦功高,写诗请求朝廷考核为“最”。
B.“挽弓”“著鞭”“跨马”生动形象地刻画了子范刚健有力、武艺高强的形象。
C.“婴铄翁”照应“白发尉曹”,表明子范虽年事已高,但精神矍铄、老当益壮。
D.“万户开门卧”运用夸张手法,描绘群盗消灭殆尽,家家户户夜不闭户的景象。
4.请简要说明颈联在本诗中的作用。
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下面小题。
度岭①
陈与义
年律将穷天地温,两州风气此横分。
已吟子美湖南句,更拟东坡岭外文②。
隔水丛梅疑是雪,近人孤嶂欲生云。
不愁去路三千里,少住林间看夕曛。
[注]①靖康之变后,陈与义避乱襄汉,流离湖湘,建炎四年被召,由湖南武冈启行,辗转于广东、福建,次年夏,抵达绍兴,任兵部员外郎。这首诗就是在他从湖南前往广东途中经过萌渚岭时所作。②杜甫晚年在湖南;苏轼晚年被贬南方。岭外,即岭南,指广东一带。
5.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岁末时节天气依然温暖,写出了诗人初到岭南就感到此地气候与湖南明显不同。
B.颔联表达了诗人对杜甫和苏轼的敬仰,“更拟”一词表明诗人更加仰慕后者。
C.“疑是雪”写丛梅盛开的景象,以“疑”写梅花之远,以“雪”状梅花之色。
D.近处孤立的山峰高耸,云雾缭绕,岭南独特的自然景象给诗人以新奇的感受。
6.如何理解诗人的“不愁”?请结合诗歌内容简要分析。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下面小题。
旅次洋州寓居郝氏林亭
方干
举目纵然非我有,思量似在故山时。
鹤盘远势投孤屿,蝉曳残声过别枝。
凉月照窗攲枕倦,澄泉绕石泛觞迟。
青云未得平行去,梦到江南身羁旅。
7.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首联中的“举目”“思量”是诗人由表及里的自我写照,其落魄失意、客居他乡的形象跃然纸上。
B.颈联先写诗人月夜独处的冷寂凄清,后写泛觞饮宴的热闹喜乐,可见诗人的心情会随境而转。
C.末句的“身羁旅”和首句的“非我有”相照应,回扣诗题中的“旅次”二字,结构严谨有致。
D.前三联对诗人身居异地、怀才不遇的感伤之情层层铺垫和渲染,尾联和盘托出心中块垒,率真而直白。
8.前人评价“鹤盘远势投孤屿,蝉曳残声过别枝”是难得的佳句,请赏析此联的妙处。
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下面小题。
遣闷
杨万里
江树深春色,村鸡薄晚声。
雨添青笠重,人减画船轻。
遣闷惟须睡,哦诗只强成。
独判连日雨,却惜半朝晴。
9.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首联点明了诗人所处环境,是在暮春傍晚时分树茂荫浓、鸡鸣阵阵的乡村。
B.颔联巧用对比,“添与减”、“重与轻”形成两组极大的反差,耐人寻味,而“人减”只是说明了行人减少。
C.诗人认为睡觉是排遣愁闷的唯一方法,“哦诗强成”是说吟咏诗篇只能勉强自我慰藉。
D.尾联两句呼应颔联,诗人期望着雨过天晴,哪怕只有半日也非常值得珍惜。
10.本诗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情感?请结合本诗分析。
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下面小题。
和归园田居六首(其二)①
苏轼
穷猿既投林,疲马初解鞅。
心空饱新得,境熟梦余想。
江鸥渐驯集,蜑叟②四已还往。
南池绿钱生,北岭紫笋长。
提壶岂解饮,好语时见广。
春江有佳句,我醉堕渺莽。
【注】①此诗是苏轼在59岁二度被贬时,在广东惠州所作的追和陶渊明《归园田居》的次韵之作。作者在自序中曾提到,春日游玩来到荔枝浦上,遇到一位八旬老翁,邀请他荔枝成熟时携酒来游。归来后听儿子苏过诵陶渊明《归园田居》诗六首,乃作和诗。②蜑叟:是指岭南地区的蜑民中的老人。
11.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首句用重返森林的穷猿、卸下负重的疲马两个比喻抒发了“久在樊笼里,复得返自然”之情。
B.诗人被贬后的空虚和苦闷,被岭南秀美的春色和亲切父老所排遣,心中依然憧憬着未来。
C.诗人提着酒壶,但并未饮酒,只等荔枝成熟时与岭南老翁边饮边聊,表现了人情之美。
D.尾句构思奇特,面对美丽的春江,诗人已经陶然心醉,达到物我两忘、融而为一的境界
12.纪昀指出,苏轼的和陶诗“敛才就陶,而时时自露本色”,如何理解这个评价?请结合诗意加以分析。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下面小题。
登新平楼①
李白
去国登兹楼,怀归伤暮秋。
天长落日远,水净寒波流②。
秦云起岭树,胡雁飞沙洲。
苍苍③几万里,目极令人愁。
[注]①此诗约作于唐玄宗开元十八年(730年)秋。当时李白初入长安,失意而西游陕西邠州新平,登楼而有此作。②寒波流:指泾水。③苍苍:一片深青色,这里指旷远迷茫的样子。
13.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首联交代事件发生的背景,以“怀归”“伤”点明情感,“暮秋”渲染萧瑟氛围。
B.颔联写景注意空间变化,远近结合,写出暮秋时节落日辽远、寒波流动的景象。
C.颈联想象云朵在林间升起,大雁飞落在沙洲,以动衬静,营造出苍茫凄清的意境。
D.尾联诗人极目远眺,看到茫茫苍苍的天地,感慨前途渺茫,借景抒情,情含景中。
14.同样是写秋天登高有怀,本诗与杜甫《登高》抒发的情感有何相似之处?请结合相关内容简要赏析。
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下面小题。
贺新郎·九日
刘克庄
湛湛长空黑。更那堪、斜风细雨,乱愁如织。老眼平生空四海,赖有高楼百尺。看浩荡、千崖秋色。白发书生神州泪,尽凄凉、不向牛山滴。追往事,去无迹。
少年自负凌云笔。到而今、春华落尽,满怀萧瑟。常恨世人新意少,爱说南朝狂客。把破帽年年拈出。若对黄花孤负酒,怕黄花也笑人岑寂。鸿北去,日西匿。
【注】①刘克庄:南宋爱国词人。②牛山:齐景公登牛山感到终有一死而悲哀下泪。③孟嘉落帽:东晋时桓温参军孟嘉,尝于重阳节共登龙山,风吹帽落而不觉,人们嘲笑他时,他从容应对使四座叹服,被认为是风流名士。
15.下列对这首词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重阳节当天,天空乌云密布,再加上凄凉的风雨,让词人的愁绪纷乱如织。
B.词人登上高楼放眼远望,所见景色壮阔辽远,为后文抒情做了充分的铺垫。
C.上片结尾提到了往事,下片开头则写少年豪兴,上下衔接紧密,结构严谨。
D.词人内心感伤,因此重阳之时不想赏花,是在担心花也会嘲笑自己太孤寂。
16.有人评价刘克庄词:“用典精到,议论风生。”大意是说刘克庄在使用典故时,能有独到观点,生出新意。请结合此词“牛山”“破帽”两个典故简要分析。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登单父陶少府①半月台
李白
陶公有逸兴,不与常人俱。
筑台像半月,回向高城隅。
置酒望白云,商飙②起寒梧。
秋山入远海,桑柘罗平芜。
水色渌且□,令人思镜湖。
终当过江去,爱此暂踟蹰。
【注】①“陶少府”即指陶沔,唐时称县尉为少府。②商飙:秋风。
17.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开篇赞扬陶少府的非凡气质和超脱世俗的情怀,为后文蓄势,奠定感情基调。
B.诗人见到像半月形状的筑台,触景生情,回望高高的城楼,思念自己的亲友。
C.李白《梦游天姥吟留别》中的“镜湖”清澈而明亮,因此诗中缺字可填“明”。
D.“终”字与“踟跚”形成对比,体现了诗人对半月台的喜爱与不舍离别之情。
18.诗中“入”“罗”二字的使用取得了很好的艺术效果,请简要赏析。
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下面小题。
蝶恋花·春景
苏轼
花褪残红青杏小。燕子飞时,绿水人家绕。枝上柳绵吹又少,天涯何处无芳草。
墙里秋千墙外道。墙外行人,墙里佳人笑。笑渐不闻声渐悄,多情却被无情恼。
19.下列对这首词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 )
A.上片实写暮春景色,由近及远,从眼前的落花、燕子、绿水、柳絮,再到天涯、芳草,逐一展现,借景抒怀,别出心裁。
B.二、三句中,飞动的燕子为画面增添动态之美;“绿水人家”则带来了生活的气息,并为下片“墙里佳人”的出现作铺垫。
C.下片前三句只写露出墙头的秋千和佳人的笑声,其它则全部隐藏起来,让“行人”与读者去想象,意味无穷。
D.下片由写景到写人,“墙里秋千墙外道”,一墙之隔:墙内,是温馨的家园;墙外,是漂泊的行人。
20.“孤篇盖全唐”的《春江花月夜》以景、情、理三者的有机融合打动了无数读者。本诗也有这样的特点,请结合具体诗句,谈谈你从中获得的人生哲理。
阅读下面这首古诗,完成下面小题。
夜渡吴松江怀古①
唐·宋之问
宿帆震泽口,晓渡松江濆。
棹发鱼龙气,舟冲鸿雁群。
寒潮顿觉满,暗浦稍将分。
气出海生日,光清湖起云。
水乡尽天卫,叹息为吴君。
谋士伏剑死,至今悲所闻。
【注】①该诗为宋之问自越州流放钦州,夜渡吴江所作。
21.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舟行江上,惊动鱼鸟。在一片慌乱之中,作者即景生情,悲从中来,由此引发怀古之悲。
B.五至八句写了江面景色由寒到暖、由暗到明的变化,形象地写出了江水丰盈和静谧之美。
C.本诗用词精准,“满”“分”“出”“起”等动词精准刻画了事物的状态和变化,增强了诗歌的画面感。
D.本诗写景与抒情相结合,表达了对吴地人物和历史的思考,使诗歌既有美感又有思想深度。
22.同是怀古诗,请分析该诗与辛弃疾的《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在写法上有何不同。
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下面小题。
水调歌头·濠州观鱼台作
叶梦得
渺渺楚天阔,秋水去无穷。两淮不辨牛马,轻浪舞回风。独倚高台一笑,圉圉①游鱼来往,还戏此波中。危槛对千里,落日照澄空。
子非我,安知我,意真同。鹏飞鲲化何有,沧海漫冲融。堪笑磻溪遗老②,白首直钩溪畔,岁晚忽衰翁。功业竟安在,徒自兆非熊③。
[注]本词作于1138年,词人时年62岁,任建康知府。濠州观鱼台相传为《庄子·秋水》中庄子与惠子观鱼论辩之处。①圉圉:困而未舒貌。②磻溪遗老:指姜太公,传说姜太公在磻溪垂钓时遇文王。③兆非熊:指明主将得贤臣的预兆。
23.下列对这首词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诗词开篇写秋水日暮之景,在清新自然的语言中体现楚天渺渺,秋水悠悠,给人以时空的延伸感。
B.“两淮不辨牛马,轻浪舞回风”通过夸张、拟人手法描绘了江面旷远迷蒙、波浪随风起伏的景象。
C.上阕写词人登上高台,远眺大江中游鱼戏水,不仅点题,同时含蓄委婉地表达词人的孤独苦闷。
D.全词多处化用庄子的故事和思想,既便于词人抒发对人生境遇的感慨,也丰富词作的文化内涵。
24.诗歌常常蕴含着作者丰富的情感,请简要分析这首诗的下阕表达了作者哪些思想感情?
阅读下面的诗歌,完成下面小题。
效陶潜体诗十六首·十三①
白居易
楚王疑忠臣,江南放屈平。
晋朝轻高士,林下弃刘伶②
一人常独醉,一人常独醒。
醒者多苦志,醉者多欢情。
欢情信独善,苦志竟何成。
兀傲瓮间卧,憔悴泽畔行。
彼忧而此乐,道理甚分明。
愿君且饮酒,勿思身后名。
注释:①此诗作于白居易仕途失意,为母丁忧,退居下邽之时。②刘伶:魏晋名士,竹林七贤之一,狂放自傲,以善饮著称。
25.下列对诗歌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在本诗中,“醉者”指刘伶,“醒者”指屈原,作者运用铺陈的手法描绘了醉者与醒者的形象。
B.本诗虚词使用精当。“信”字表明了作者对独善其身的赞许推崇,“竟”字表明作者对忠臣遭遇的惋惜。
C.本诗不仅在形式上体现出白居易对陶渊明五言诗的模仿,也折射出白居易与陶渊明在精神上有共鸣之处。
D.白居易曾自嘲“诗成淡无味,多被众人嗤”,但从本诗来看,平淡浅易的语言却颇具哲思,发人深省。
26.白居易此诗效陶潜体,将屈原与刘伶对比以书己志,抒发的是什么“志”?
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下面小题。
赠裴十四①
李白
朝见裴叔则②,朗如行玉山。
黄河落天走东海,万里写入胸怀间。
身骑白鼋③不敢度,金高南山买君顾。
徘徊六合无相知,飘若浮云且西去!
【注】①裴十四:当是裴政,为李白好友,“竹溪六逸”之一。②裴叔则:晋朝裴楷,人称裴令公,仪容俊伟。“时人以为玉人,见者曰:‘见裴叔则如玉山上行,光映照人。’”(《世说新语·容止》)③骑白鼋(yuán):语出《九歌·河伯》:“乘白鼋兮逐文鱼。”白鼋,白色的大鳖。
27.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开篇使用了关于裴叔则的典故,由此可推测裴十四仪表堂堂,清朗如玉山,光彩照人。
B.高比南山的金银,也换不来裴十四的一顾,运用夸张手法表现了人物与众不同的风骨。
C.尾句以景结情,诗人借“浮云”写友人西去的状态,表达了对友人前途人生的担忧。
D.本诗一改赠别诗抒写离情别绪的特点,将重点放在了对友人的形象和品格的刻画上。
28.同样写黄河,请比较本诗三、四句与《将进酒》开篇“黄河之水天上来,奔流到海不复回”的异同。
阅读下面这首清诗,完成下面小题。
望终南
(清)王士禛①
青绮门边路,终南积翠阴。
山河三辅②壮,烟树五陵③深。
朝市几迁改,白云无古今。
何如归辋口④,水石好园林。
【注】①此诗作于康熙三十五年(1696年)王士禛再次奉命入蜀时,此时他在朝担任经筵讲官、户部左侍郎,奉命祭告西岳西镇江渎。②三辅:指称长安一带的地区。③五陵:陕西咸阳市北的咸阳原上。④辋口:唐时这里有辋川庄,环境幽静,风景秀美,附近还有鹿柴、辛夷坞、椒园等,王维曾退居辋川庄。
29.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与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首联写了阴沉天气下,青绮门边路显得幽深,通向终南山,山间翠色因阴天而更加浓郁。
B.颔联通过“壮”“深”二字,既展现了山川的雄伟壮观和烟树的幽深茂密,也隐含历史的沧桑感。
C.前四句通过细腻的笔触描绘出终南山及近处的景物,并寓情于景,继而抒发“朝市迁改”之慨。
D.尾联通过对“归辋口”的议论和对辋口园林水石的赞美,表达了诗人对隐逸生活的向往和追求。
30.分析本题颈联对比手法的运用及诗人所表达的情感。
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下面小题。
送张倅①
杨万里
山西劲气何曾歇?秦汉迄今几奇杰?
张公长身须鬓苍,斜飞不入鹓②鹭行。
狂卒叫谁民震扰,不劳谈笑斯须了。
皇上方披舆地图,烦公赤手系单于。
捕逐虎豹公则老,坐运筹策公尚少。
[注]①倅,州守、县令的副手。②鹓,鹓是传说中与鸾凤同类的鸟。
31.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诗歌以连续两个反问句开篇,只问不答,奠定了全诗昂扬雄壮的感情基调。
B.张倅身材高挑、须鬓苍白,诗人从他的外貌上感受到一种强劲的英雄气概。
C.诗人认为张倅堪称秦汉以来的奇杰,却屈居下位,透露出诗人的不平之感。
D.“不劳谈笑斯须了”与“谈笑间,樯橹灰飞烟灭”表现人物有异曲同工之妙。
32.诗人在末句中认为张倅“坐运筹策公尚少”与上句“捕逐虎豹公则老”是否矛盾?请结合诗歌内容简要分析。
阅读下面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杜荀鹤
风搅长空寒骨生,光于晓色报窗明。江湖不见飞禽影,岩谷时闻折竹声。
巢穴几多相似处,路岐兼得一般平。拥袍公子休言冷,中有樵夫跣足①行。
注:①“跣足”:xiǎn,赤脚。
33.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首联“风搅长空”,一个“搅”字写出了风的力度之大,渲染了大雪带来的寒冷。
B.颔联分别从视觉、听觉的角度写了大雪天的凄寒寂静,写出积雪之重、雪势之大。
C.颈联写大雪覆盖大地、苍茫一色的景象,明丽、新奇的山景令诗人感到惊喜万分。
D.全诗无一个“雪”字,但却几乎句句不离雪,描写形象生动,情感抒发自然流畅。
34.诗歌尾联体现了儒家怎样的思想?请结合所学课文《<论语〉十二章》《大学之道》《人皆有不忍人之心》中的两篇简要分析。
阅读下面诗歌,完成各题。
望蓟门
祖咏(唐)
燕台一望客心惊,笳鼓喧喧汉将营。
万里寒光生积雪,三边曙色动危旌。
沙场烽火连胡月,海畔云山拥蓟城。
少小虽非投笔吏①,论功还欲请长缨②。
【注】①投笔吏:汉人班超为官府抄书以谋生,曾投笔叹曰:“大丈夫当立功异域以取封侯,安能久事笔砚间?”后来在处理边事上立了大功,功封定远侯。②请长缨:汉人终军向汉武帝请求出使南越说服其归附,为表现自己有足够的信心,他请皇帝赐给长带子,意谓用它捆绑南越王,结果却被南越相所杀,年仅二十余。
35.下列对诗歌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首联的“客心惊”是指诗人初到“燕台”,因见到战争形势不明,所以感到震惊和忧虑。
B.“万里寒光生积雪”一句,既显出边关境地积雪皑皑、寒冷彻骨,又含寥阔与肃穆之感。
C.在诗人的笔下,“烽火”遮掩“胡月”,“云山”簇拥“蓟城”,其意境独具边关特色。
D.本诗写景充分,同时融情于景,用所闻、所见寄寓了诗人的爱国热情及为国立功的壮志。
36.下列对诗歌所用典故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诗人认为自己虽不像班超投笔从戎,但其报国建功之事也激励着自己。
B.终军最终没有实现报国之志,作者认为其言过其实,自己要引以为戒。
C.诗人通过两个典故的历史人物和事件,含蓄表达了自己的情感和志向。
D.班超和终军两个典故连用,意蕴相通,内涵丰富,增强了诗歌表现力。
37.清代吴煊称赞此诗格调“雄浑”,请结合诗歌具体内容对此进行赏析。
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下面小题。
鹧鸪天①
黄庭坚
黄菊枝头生晓寒。人生莫放酒杯干。风前横笛斜吹雨,醉里簪花倒著冠。
身健在,且加餐。舞裙歌板尽清欢。黄花白发相牵挽,付与时人冷眼看。
【注】①此词作于词人被贬戎州期间。
38.下列对这首词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黄菊”这一意象,在本词中既点明时令,也取其高洁傲霜之寓意。
B.词人认为人生如此短暂,我们不要放任自己饮酒干杯,虚度时光。
C.“加餐”二字出自“弃捐勿复道,努力加餐饭”,是词人的自我劝慰之辞。
D.本词风格疏宕豪迈,真率自然,不假雕饰,贵在“以我手写我心”。
39.词人被贬戎州时,将其寓所命名为“槁木寮”“死灰庵”,喻其心如槁木、死灰,可见其抑郁愤激之情。词人的愤激之情在本词中表现在哪些方面?请结合作品简要分析。
阅读下面这两首诗,完成下面小题。
鹅赠鹤①
[唐]白居易
君因风送入青云,我被人驱向鸭群。
雪颈霜毛红网掌,请看何处不如君?
次韵介甫集禧池上咏鹅
[宋]王令
池上溶溶浮暖日,野鹅无数自相於。
谋生迹与风波密,择地心将网弋疏。
毛羽鲜明疑振鹭,声鸣和好似关雎。
应怜豢养轻身者,只直羲之数纸书。
【注】①本诗写于诗人被贬江州司马期间。
40.下列对两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白诗以鹅对鹤倾诉的形式入诗,第一人称的代入感极强,便于末句直接抒发情感。
B.王诗中“谋生”“择地”等词语运用拟人手法描写野鹅搏击风浪、小心觅食的形象。
C.王诗尾联怜悯家鹅,认为它只抵得上王羲之的几张字,暗含对王羲之书法的贬抑。
D.两诗都有对鹅的外貌描写,但二者侧重点不同,白诗抓住的是色彩,王诗声色兼顾。
41.两首诗歌都把鹅与其他动物加以比较,但其效果颇有不同,请结合具体内容加以分析。
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下面小题。
踏莎行·送子权赴藤
朱敦儒
花涨藤江,草熏鸭步①,锦帆兰棹分春去。二翁元是一溪云,暂为山北山南雨。
绿酒多斟,白须休觑②,飞丹约定烟霞侣。与君先占赤城春,回桡早趁桃源路。
[注]①鸭步:鸭跖草。②觑:瞧,看。
42.下列对这首词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开篇两句描绘春暖花开,水涨藤江,芳草气息弥漫的景象,富有审美意趣。
B.友人乘舟远行,也将分走眼前的春光,以春之分写人之别,造语十分奇妙。
C.词人将自己与友人合称“二翁”,并以溪云为喻,写出二人漂泊无依的悲哀。
D.“赤城”“桃源”运用典故,含蓄写出了词人对神仙府邸、世外桃源的向往。
43.词人为什么说“白须休觑” 请结合相关内容简要分析。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下面小题。
登望楚山最高顶
孟浩然
山水观形胜,襄阳美会稽。
最高唯望楚,曾未一攀跻。
石壁疑削成,众山比全低。
晴明试登陟,目极无端倪。
云梦掌中小,武陵花处迷。
暝还归骑下,萝月映深溪。
44.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诗的开头就交代望楚山占了山水形胜之光,因此作者认为襄阳比会稽还美丽。
B.诗歌描写山壁斧削而成,用一个“疑”字,宕开一笔,反而更加突出山的陡峭高峻。
C.诗人俯观山下,云梦泽只跟自己手掌一样窄小,想象中的武陵源繁华掩映,令人着迷。
D.结尾采用以景结情手法,诗人天黑后骑马下山,人在景中游,看藤萝明月映照在山溪之中。
45.这首诗歌运用了对比的手法,请结合相关内容简要赏析。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各题。
冬至日遇京使发寄舍弟①
杜 牧
远信初凭双鲤去,他乡正遇一阳生②。
尊前岂解愁家国,辇下唯能忆弟兄。
旅馆夜忧姜被③冷,暮江寒觉晏裘④轻。
竹门风过还惆怅,疑是松窗雪打声。
[注]①此诗为杜牧居江南时所作。②一阳生:冬至日。③姜被:后汉姜肱与兄弟常共被而眠。④晏裘:春秋齐相晏婴以节俭力行著称,着布衣鹿裘以朝。
46.下列对本诗的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首联中“双鲤”代指书信,首联交代了写作的缘由、时间和地点。
B.颔联中“尊前”意思是“在皇帝面前”,“辇下”指皇帝的身边,也指京城。
C.这首诗中“惆怅”二字可看作全诗的诗眼,将牵挂之情推向高潮。
D.这首诗层层推进,深沉感人,充满了浓浓的人情味,是一首绝佳诗作。
47.这首诗表达了诗人哪些思想感情 请结合全诗简要分析。
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下面小题。
水调歌头·秋色渐将晚
叶梦得①
秋色渐将晚,霜信报黄花。小窗低户深映,微路绕欹斜。为问山翁②何事?坐看流年轻度,拼却鬓双华。徙倚望沧海,天净水明霞。
念平昔,空飘荡,遍天涯。归来三径重扫,松竹本吾家。却恨悲风时起,冉冉云间新雁,边马怨胡笳。谁似东山老,谈笑净胡沙。③
[注]①叶梦得:宋南渡词人。②山翁:指晋代山简,喜欢喝酒却常常醉倒。③“谁似”两句:东晋淝水之战晋军与前秦大军激战时,主将谢安却在与别人下棋,然而谈笑之间已打败了前秦百万雄师。
48.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开篇用“秋”字点出时序,“晚”字指出秋意渐浓,“霜、黄花”进一步明确季节特征。
B.词人以“山翁”自比,运用设问的手法从时间流逝和外貌变化的角度写自己的现实状况。
C.“空”是词人对自己过往生活的总结,与《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怀旧空吟闻笛赋”的“空”字感情基调基本一致。
D.诗人将内心所有的情感凝结于一个“恨”字,表面是怨恨悲凉的秋风时不时地吹卷起来,实际上是对战争失利的无可奈何。
49.“归来三径重扫,松竹本吾家”与“谁似东山老,谈笑净胡沙”所蕴含的情感是矛盾的。请简要分析。
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
《2025届高考语文提升训练:古代诗歌阅读》参考答案
1.C 2.
①“两地不同栽,一般开”两句的含义是梅花在不同的地方能同样地开放。
②下片“冷落竹篱茅舍,富贵玉堂琼榭”将梅花生长的两种截然不同的环境进行对比,而“两地不同栽,一般开”则强调了梅花不会因为生长环境的优劣而改变自己的开放状态,赞美了梅花的高洁傲岸和独立、不媚俗。
③作者托物言志,借梅花来抒发自己的人生态度,体现了无论身处何种境地,都应保持自己的本真和操守的高尚品格。
3.A 4.①颈联写各个村庄到晚警报不断,牛羊被抢劫一空的场景,交代题目中“捕逐群盗”的原因。
②群盗危害之大与下文“开门卧”形成对比,突出子范功劳之大,使“治功”为“最”的猜想合乎情理。
5.B 6.①诗人对岭间自然风光非常喜爱,即使路途遥远,也要在山间稍作停留欣赏夕阳余晖,表现了诗人乐观豁达的心态;②诗人被朝廷征召,可以施展救国救民的远大抱负,虽然离京城遥远,但诗人对前途充满希望。
7.B 8.①视觉与听觉结合:“鹤盘远势”是视觉描写,描绘出鹤在高空盘旋的姿态;“蝉曳残声”是听觉描写,写蝉拖着残弱的声音从这根树枝移到那根树枝,视听结合,使画面富有立体感。
②动静结合:“鹤盘”“蝉过”是动景,“孤屿”“别枝”是静景,动静相互映衬,使画面更具生机与活力。
③情景交融:“孤屿”“残声”等意象,营造出一种清幽、孤寂的氛围,暗示了诗人漂泊无依、客居他乡的孤独与落寞,景中含情,情景交融。
④炼字精妙:“盘”“投”“曳”“过”等动词,生动地写出了鹤与蝉的动态,使诗句更具表现力和感染力。
9.B 10.①时光流逝的感慨,宦游在外,不得归家的思乡郁闷;②连日阴雨,心情烦闷;③无人陪伴,孤寂无聊,心烦意闷。
11.C 12.(1)纪昀的意思是苏轼作诗想要接近陶渊明,但也有自己的个人特色。(2)和陶诗一样,苏诗写景平淡自然,善用白描。“南池”“北岭”两句诗语平易,不加雕饰,描写了春到岭南时湖中荷叶刚刚冒出,山岭上笋芽尖尖的优美景色。(3)苏轼一向旷达超脱,这首诗也不例外。诗人被贬谪到岭南后,面对着新的生活环境和美丽的春江,欲提壶畅饮,可诗如泉涌,心已陶醉在浩渺的春江中,天人合一,不能自持。
13.C 14.①登高望远,抒写暮秋之悲。两首诗都写了深秋时节诗人登高望远的所见所闻,两诗都描绘了萧瑟凄清的暮秋景色,表达了“伤暮秋”“悲秋”的感慨。
②壮志未酬、处境困窘之悲。本诗表达诗人渴望重返长安为国效力却无可奈何的愁苦,与杜诗中表达的志业未成却“百年多病”的苦闷相似。
③天地广阔、个体生命渺小短暂之叹。本诗诗人望着“苍苍几万里”的天地,杜诗写“无边”秋景和“不尽长江”,都暗含对个体生命渺小、人生短暂的感叹。
15.D 16.①“牛山”典故本是感慨人生短暂,“不向”表示否定,引出议论,表明词人是为国家残破沉沦而伤心酒泪,不会为自己生命短暂而伤悲;
②“破帽”典故本是赞美人物潇洒,常恨”表明态度,是在批评世人缺少新意,每年重阳都赞美孟嘉这样的风流名士(慨叹文人不顾国家多难,只想效法名士风流),认为人们应以国事为重。
17.B 18.①“入”字将秋山与远海连接起来,化静为动,仿佛秋山主动地“进入”远海,赋予了画面动态感,使整幅画面更具张力,描绘出秋山连绵,一直延伸到远海的壮阔景象,展现出空间的辽阔与深远,给人以无限的想象空间,体现出李白诗歌豪放飘逸的风格。
②“罗”有罗列、分布之意,形象地描绘出桑柘树在平旷的原野上错落分布的状态,生动地展现出田野间桑柘树分布的态势,使画面富有层次感和画面感,让人如临其境,同时也增添了画面的宁静与祥和之感。
19.A 20.示例一:有繁华就有衰落,有凋谢就有新生(既写了衰亡,也写了新生,是对立的统一)。“花褪残红青杏小”,写出杏花已经凋谢,所余不多的红色也正在一点一点褪去,而树枝上开始结出了幼小的青杏。当春天远去,花儿凋零,让人惋惜之时,却发现枝头早已挂满果实,虽然繁华衰落,但有凋谢就有新生。
示例二:失去与获得,总是相辅相成。“枝上柳绵吹又少,天涯何处无芳草”,枝头的柳絮随风而去,越来越少,让人伤感、失落,但是无处不在的生命力顽强的青青芳草,又给人新的希望。人生,就是在不断的失去与得到中前行。
21.A 22.①宋诗借景抒情,借眼前之景,表达对吴地人物和历史的思考。
②辛词借古讽今,借历史人物讽喻现实,表达对国家前途的忧虑。
23.A 24.
①壮志未酬的落寞之情。词人通过对比姜太公和自己的人生经历,表达了英雄迟暮、壮志未酬的落寞之情;“功业竟安在”则直接表达功业未成的感慨。
②年老仍盼有所作为的心态。“鲲化为鹏”“徒自兆非熊”体现词人希望年老也能有所作为,实现人生价值。
③对虚度光阴的自嘲与反思。词人自嘲为“岁晚忽衰翁”,表达了对自己虚度光阴的遗憾和反思。
25.C 26.①对人生道路的思考。作者通过对比,思考了不同的人生道路和选择。
②对自身仕途失意的感慨。作者此时仕途失意,为母丁忧退居下邽,内心是苦闷的。
③对传统价值观的质疑。作者认为追求身后名可能最终也没有什么意义,还不如像刘伶一样饮酒作乐,享受当下。
27.C 28.①本诗写奔腾万里的黄河之水,意在象征裴十四的襟怀,以此表达对友人宽阔宏大的胸怀的赞美。
②《将进酒》开篇写黄河奔流到海,以黄河的永恒伟大反衬人类生命的渺小,同时也表达了诗人对时光易逝的感慨。
29.A 30.颈联通过对比“朝市”的变迁与“白云”的恒定不变,突出了世事的无常和自然的永恒。诗人借这一对比表达了对人世间政权更迭、城市更替的淡泊态度,以及对超然物外、与自然同在的隐逸生活的向往和追求,深刻地抒发了诗人内心的超脱情怀和隐逸之志。
31.B 32.
不矛盾。
①上句写张倅“捕逐虎豹公则老”,与前诗“须鬓苍”相呼应,表现张倅年事已高、无力上阵杀敌的客观事实。
②张倅虽年事已高,但仍能助皇上平定内忧外患,有运筹帷幄之智,所以诗人认为张倅“坐运筹策公尚少”。
③诗人这样说既是对张倅的肯定赞美,也是为了激励他继续出谋划策,为国效力,同时也寄托了诗人自己的爱国情感。
33.C 34.①推己及人。《论语》中说“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就是要设身处地替别人着想,本诗中劝说穿着棉袍的公子不要谈冷,因为路上还有光着脚丫的樵夫就是这种思想的体现。
②亲民思想。《大学之道》中说“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同情劳动人民,关心民众疾苦,是亲民的体现。
③怜悯之心。孟子在《人皆有不忍人之心》中说人人都有恻隐之心,看到樵夫在寒冷的冬天光着脚丫心生怜悯,表达了诗人对底层人民的同情。
35.A 36.B 37.①意象选取和意境营造上,选择“燕台”“笳鼓”“汉将营”“三边”“危旌”“沙场烽火”“胡月”“蓟城”等边塞典型的意象,雄伟壮丽,营造出雄浑开阔的意境。
②人物塑造上,诗歌通过描绘笳鼓喧闹、旌旗高扬、烽火直冲云霄的沙场景象,展现军队严整的军容军纪,以及将士戍边卫国、斗志昂扬的精神面貌。
③情感抒发上,尾联借豪迈的典故抒发豪壮的报国之志。“投笔吏”“请长缨”借典抒怀,抒发诗人渴望投身军旅,安边报国,建功立业的豪情壮志。
38.B 39.①及时行乐的心理。“人生莫放酒杯干”“身健在,且加餐”这几句看似写及时行乐,享受眼前的生活,实则隐藏着不可名状的悲哀,是借酒消愁的无奈之举。
②狂放不羁的行为。“风前横笛斜吹雨,醉里簪花倒著冠”,词人横着笛子对着风雨吹,头上插花倒戴帽。这些狂放不羁的举动,体现的是词人对现实的不满与调侃。
③对世俗的挑战。“黄花白发相牵挽,付与时人冷眼看”,白发人牵挽着黄花,是表达词人御霜之志,决不同流合污,而且特意要表现给世俗之人看,对世俗发起挑战,以此来发泄自己的愤懑不平之气。
40.C 41.①白诗把鹅与鹤加以比较,鹤凭借风力飞入青天,鹅却被驱向鸭群,但鹅的颈白如雪,羽毛光洁如霜,红掌拨波,美丽动人,诗人以鹅自喻,表达了对命运不公的愤懑不平之情。
②王诗把鹅与鹭、雎等鸟比较,鹅的羽毛洁白鲜明,叫声和谐动听,但那些被豢养的鹅,虽然美丽优雅,但它们的命运却掌握在别人的手中,它们的价值只是相当于羲之的几幅书法纸而已,诗人借鹅的遭遇,表达了对那些没有自由,没有尊严,没有价值,只是别人玩物的生命的同情和悲叹。
42.C 43.①希望友人惜取眼前时光,纵情欢饮,无须在意须发花白,年华已逝;
②安慰友人无须悲叹离别,白首相别只是短暂的时光,相聚应该不远;
③激励彼此不因年老而忘记曾经的约定,期盼能携手归隐,寄情烟霞。
44.C 45.①就山与水的美丽来说,肯定襄阳城比会稽城市美丽,诗歌开篇就说,观山水形胜,襄阳的美丽胜过会稽。
②就山的高低大小来说,一众山,都比不过望楚山的高,石壁怀疑是刀劈而成,众山全比它低矮。
46.B 47.①在寒冷的季节里,恰逢冬至日,这加重了诗人对家乡和亲人的思念,“姜被冷”“晏裘轻”表达了诗人对弟弟的关心与担忧。
②诗人为家国之事担忧,内心苦闷,借酒消愁,愁不能解。
③诗人客居他乡,处境贫寒,风过竹门,雪打松窗,倍添凄凉,更显出诗人的惆怅与孤独。
48.D 49.①归隐难安:第一句化用“三径就荒,松菊犹存”句,蕴含词人归隐的心愿。词人从天涯漂泊归来,入世的理想终是落空,失望、无奈中想到“出世”,但面对国家动荡不安战火频仍的局面,他的内心无法做到真的平静。
②济世不能:词人归隐后还有忧国忧民之思,第二句用典写出了词人深感愿为谢安而不可得的痛苦,表达了词人壮志难酬的无奈与悲凉。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