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届高考语文提升训练:文言文阅读(含解析)

文档属性

名称 2025届高考语文提升训练:文言文阅读(含解析)
格式 docx
文件大小 229.1KB
资源类型 试卷
版本资源 通用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5-02-11 14:21:18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2025届高考语文提升训练:文言文阅读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小题。
材料一:
太常少卿祖孝孙奏所定新乐。太宗曰:“礼乐之作,是圣人缘物设教,以为撙节。治政善恶,岂此之由?”御史大夫杜淹对曰:“前代兴亡,实由于乐。陈将亡也为《玉树后庭花》,齐将亡也而为《伴侣曲》,行路闻之,莫不悲泣,所谓亡国之音。以是观之,实由于乐。”太宗曰:“不然,夫音声岂能感人?欢者闻之则悦,哀者听之则悲。悲悦在于人心,非由乐也。将亡之政,其人心苦,然苦心相感,故闻之则悲耳。何乐声哀怨,能使悦者悲乎?今《玉树》《伴侣》之曲其声具存朕能为公奏之知公必不悲耳。”尚书右丞魏徵进曰:“古人称:礼云,礼云,玉帛云乎哉!乐云,乐云,钟鼓云乎哉!乐在人和,不由音调。”太宗然之。
贞观七年,太常卿萧瑀奏言:“今《破阵乐舞》①天下之所共传,然美盛德之形容,尚有所未尽。前后之所破刘武周、薛举、窦建德、王世充等,臣愿图其形状,以写战胜攻取之容。”太宗曰:“朕当四方未定,因为天下救焚拯溺,故不获已,乃行战伐之事,所以人间遂有此舞,国家因兹亦制其曲。然雅乐止得陈其梗概,若委曲写之,则其状易识。朕以见在将相,多有曾经受彼驱使者,既经为一日君臣,今若重见其被擒获之势,必当有所不忍。我为此等,所以不为也。”萧瑀谢曰:“此事非臣思虑所及。”
(节选自《贞观政要·卷六·礼乐》)
材料二:
夫乐者,乐也,人情之所必不免也。故人不能无乐,乐则必发于声音,形于动静;而人之道,声音动静,性术之变尽是矣。乐则不能无形,形而不为道,则不能无乱。先王恶其乱也,故制《雅》《颂》之声以道之,使其声足以乐而不流,使其文足以辨而不諰②。乐者,圣人之所乐也,而可以善民心,其感人深,其移风易俗,故先王道之以礼乐而民和睦。夫民有好恶之情而无喜怒之应则乱。先王恶其乱也,故修其行,正其乐,而天下顺焉。
(节选自《荀子·乐论》)
【注】①《破阵乐舞》:唐太宗为秦王时破刘武周,军中作此曲庆贺。②諰:边说话边思考,这里是花言巧语的意思。
1.材料一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要断句,请用铅笔将答题卡上相应位置的答案标号涂黑。
今《玉树》《伴侣》A之曲B其声C具存D朕E能为公奏F之G知公H必不悲耳。
2.下列对文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悲悦,偏义复词,与《孔雀东南飞》中“昼夜勤作息”的“作息”用法相同。
B.形容,描述,与《与妻书》中“盖不能以寸管形容之”的“形容”词义相同。
C.因为,于是替,与《琵琶行》中“因为长句,歌以赠之”的“因为”词义不同。
D.和睦,使动用法,与《归去来兮辞》中“乐琴书以消忧”的“乐”用法不同。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杜淹举《玉树后庭花》《伴侣曲》两曲,认为音乐关乎国家的存亡,这与荀子“夫乐者,乐也”的主张不一样。
B.唐太宗认为同样的音乐,因为人的心情不同而获得的感受也不同;情感的表现关键在于人心,而不在于音乐。
C.唐太宗不赞同萧瑀重新创作《破阵乐舞》歌颂自己,显示他谦逊的品德,这契合荀子乐能“移风易俗”的观点。
D.荀子认为音乐就是快乐的意思,人需要音乐,音乐有改变民众思想等作用,所以古代圣王重视音乐对民众的教化。
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然雅乐止得陈其梗概,若委曲写之,则其状易识。
(2)乐则不能无形,形而不为道,则不能无乱。
5.荀子认为古代圣王“故修其行,正其乐,而天下顺焉”,材料一中唐太宗是如何“正其乐”的?请简要概括。
阅读下文,完成下面小题
游西陂记
[清]管同
①庆十二年四月三日,商邱陈燕仲谋、陈焯度光招予游宋氏西陂。陂自牧仲尚书之没,至于今逾百年矣。又尝值黄河之患,所谓芰梁、松庵诸名胜,无一存者。独近陂巨木数百株,蓊然青葱,望之若云烟帷幕然,路人指言曰:“此宋尚书手植树也。”
②既入陂,至赐书堂,晤其主人,出王翚石谷所为六境图,尤展成、朱锡鬯诸公题咏在焉。折而西,有小屋一区,供尚书遗像。其外则巨石布地如散棋,主人曰:“此艮岳石也,先尚书求以重价,而使王翚用画法叠为假山,其后为河水所冲败,乃至此云。”闻其言,感叹者久之。
③抵暮,皆归,饮于陈氏仲谋。度光举酒属予曰:“子曷为记?”嗟夫!当牧仲尚书以诗文风雅倾动海内,一时文士景从响应,宾客园林之胜,可谓壮哉!今始百年,乃令来游者徒慨叹于荒烟蔓草之外,盖富贵固无常矣;而文辞亦何裨于是也?士亦舍是而图其大且远者,其可已。是为记。
(选自《因寄轩水集》)
6.对第②段分析恰当的一项是( )
A.作者由外及内,内外形成强烈对比,陂外名胜不存,而陂内旧物至今完好。
B.依次写赐书堂、六境图、尚书遗像、艮岳石等,移步换景,凸显西陂盛况。
C.宋氏后人展示堂、图、像、石,使管同一行追慕尚书诗文风雅,不禁感叹。
D.陂内的衰败与陂外并无二致,六境不存而图诗犹存,作者只能从纸上观景。
7.赏析第①段画线句的语言特色。
8.本文虽为游记,却多次回顾宋氏西陂的往昔,分析这样写有什么作用。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及吕蒙代肃屯陆口,以为羽素骁雄,有兼并之心,且居国上流,其势难久,密言于权曰:“羽君臣矜其诈力,所在反覆,不可以腹心待也。今羽所以未便东向者,以至尊圣明,蒙等尚存也。今不于强壮时图之,一旦僵仆,欲复陈力,其可得邪!”及羽攻曹仁于樊,吕蒙上疏曰:“羽讨樊而多留备兵,必恐蒙图其后故也。蒙常有病,乞分士众还建业,以治疾为名。羽闻之,必撤备兵,尽赴襄阳。大军浮江,昼夜驰上,袭其空虚,则南郡可下而羽可禽也。”遂称病笃。权乃露檄召蒙还,阴与图计。蒙至都,权问:“谁可代卿者?”蒙对曰:“陆逊意思深长,才堪负重,观其规虑,终可大任,而未有远名,非羽所忌,无复是过也。”权乃召逊,拜偏将军、右部督,以代蒙。羽意大安,无复所嫌,稍撤兵以赴樊。吕蒙至寻阳,尽伏其精兵大舟中,使白衣摇橹,作商贾人服,昼夜兼行,羽所置江边屯候尽收缚之,是故羽不闻知。糜芳、傅士仁素皆嫌羽轻己,羽之出军,芳、仁供给军资不悉相及,羽言“还,当治之”,芳、仁咸惧。于是蒙令故骑都尉虞翻为书说仁,为陈成败,仁得书即降。翻谓蒙曰:“此谲兵也,当将仁行,留兵备城。”遂将仁至南郡。糜芳城守,蒙以仁示之,芳遂开门出降。关羽闻南郡破,即走南还。羽数使人与吕蒙相闻蒙辄厚遇其使周游城中家家致问或手书示信羽人还,私相参讯,咸知家门无恙,见待过于平时,故羽吏士无斗心。会权至江陵,荆州将吏悉皆归附。关羽自知孤穷,乃西保麦城,因遁走,兵皆解散,才十余骑。权先使朱然、潘璋断其径路。十二月,璋司马马忠获羽及其子平于章乡,斩之,遂定荆州。
(《选自《通鉴纪事本末 吴蜀通好》,有删减》)
9.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A.羽数使人与吕蒙/相闻蒙辄厚遇/其使周游城中/家家致问/或手书示信/
B.羽数使人与吕蒙相闻/蒙辄厚遇其使/周游城中/家家致问/或手书示信/
C.羽数使人与吕蒙相闻/蒙辄厚遇/其使周游/城中家家致问/或手书示信/
D.羽数使人与吕蒙相闻/蒙辄厚遇其使/周游城中家家/致问或手书示信/
10.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至尊,封建时代称皇帝为至尊,此处是吕蒙对孙权的尊称。
B.建业,南京的古称,东吴都城,今有“六朝古都”之称。
C.露檄,紧急文书。传送者风餐露宿,昼夜兼行,故称之。
D.偏将军,古代武将官名,系将军的辅佐,通常由帝王授予。
11.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吕蒙认为关羽素来勇猛雄武,怀有兼并江南的野心,况且他的军队驻扎在东吴的上游,可能会给东吴带来后患,所以建议孙权及时谋取他。
B.孙权采用了吕蒙诈病的计策,将他召回,让声名不大的陆逊接替吕蒙,此举果然让关羽不再有顾虑,并逐渐撤出了守军,给东吴以可乘之机。
C.吕蒙到达寻阳后,把精锐士卒都埋伏在大船之中,让百姓摇橹,士兵穿上商人衣服作掩护,昼夜兼程,将关羽设置在江边的哨兵全都抓了起来。
D.关羽得知南郡失守后,立即率军向南撤回,但因平时不能很好地对待将士家人,导致将士对他怀恨在心,不愿为他继续战斗,故难以挽回败局。
12.把下面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陆逊意思深长,才堪负重,观其规虑,终可大任。
(2)巫医乐师百工之人,君子不齿,今其智乃反不能及,其可怪也欤!
13.请从关羽军的角度,简要分析关羽失去荆州的原因。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留侯张良者,其先韩人也。韩破,良家僮三百人,弟死不葬,悉以家财求客刺秦王,为韩报仇,以大父、父五世相韩故。随沛公,沛公善之,常用其策。
沛公入秦宫,宫室帷帐狗马重宝妇女以千数,意欲留居之。樊哙谏沛公出舍,沛公不听。良曰:“夫秦为无道故沛公得至此夫为天下除残贼宜缟素为资。今始入秦,即安其乐,此所谓‘助桀为虐’。且‘忠言逆耳利于行,毒药苦口利于病’,愿沛公听樊哙言。”沛公乃还军霸上。
汉元年正月,沛公为汉王,王巴蜀。汉王之国,良送至褒中,遣良归韩。良因说汉王曰:“王何不烧绝所过栈道,示天下无还心,以固项王意。”乃使良还。行,烧绝栈道。良至韩,韩王成以良从汉王故,项王不遣成之国,从与俱东。项王杀韩王于彭城。良亡,间行归汉王,至下邑,汉王下马踞鞍而问曰:“吾欲捐关以东等弃之,谁可与共功者?”张良曰:“九江王布,楚枭将,与项王有隙;彭越与齐反梁地。此两人可急使。而汉王之将,独韩信可属大事,当一面。即欲捐之,捐之此三人,则楚可破也!”
汉六年正月,封功臣。良未尝有战斗功,高帝曰:“运筹策帷帐中,决胜千里外,子房功也。自择齐三万户。”良曰:“始,臣起下邳,与上会留,此天以臣授陛下。陛下用臣计,幸而时中。臣愿封留足矣,不敢当三万户。”乃封张良为留侯。张良素多病,从上入关,即道引,不食谷,杜门不出,曰:“家世相韩,及韩灭,不爱万金之资,为韩报仇强秦,天下振动。今以三寸舌为帝者师,封万户侯,此布衣之极,于良足矣。愿弃人间事,欲从赤松子游耳。”
(节选自《资治通鉴·汉纪》)
材料二:
留侯欲从赤松子游,司马温公曰:“明哲保身,子房有焉。”未足以尽子房也。子房之言曰:“家世相韩,为韩报仇。”身方事汉,而暴白其终始为韩之心,无疑于高帝之妒。其忘身以伸志也,光明磊落,坦然直剖心臆于雄猜天子之前。且曰:“愿弃人间事,从赤松子游。”视汉之爵禄为鸿毛,而非其所志。忠臣孝子青天皎日之心,不知有荣辱,不知有利害,岂尝逆亿信之必夷、越之必醢,而厪以全身哉!抑惟其然,而高帝固已喻其志之贞而心之洁矣,是以举太子以托之,而始终不忮。
呜呼!惟其诚也,是以履虎尾而不疚。即不幸而见疑,有死而已矣,弗能内怀忠而外姑为佞也。曹操之毒也,徐庶怀先主之知,终始不与谋议,而操无能害,况高帝之可以理感者乎!
(节选自王夫之《读通鉴论》)
14.材料一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要加句读,请将加句读处的字母填写在答题纸的指定位置。
夫秦为无道A故B沛公得C至此D夫为天下E除残F贼G宜缟素为资。
15.下列对材料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军,驻军,动词,与《五石之瓠》“我树之成而实五石”中的“树”用法相同。
B.之,到,与《人皆有不忍之心》“治天下可运之掌上”中的“之”意思不相同。
C.暴,通“曝”,动词,与《六国论》“暴霜露,斩荆棘”中的“暴”用法不相同。
D.喻,明白,知晓,与《<论语>十二章》中“君子喻于义”的“喻”的意思相同。
16.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张良以祖上辅佐韩王的缘故,倾尽家财,为韩王报仇,在封侯后,坦言自己曾为韩国尽力,王夫之认为这是坦率真诚。
B.王夫之认为徐庶感恩刘备不为曹操出谋划策,歹毒的曹操尚且不杀徐庶,那么可以用道理感化的刘邦就更不会杀害张良。
C.张良只愿受封留县就知足,王夫之认为他这样做的原因,是预料到韩信、彭越必定会被诛杀,希望凭借这种策略保全自己的性命。
D.张良封侯之后愿追随赤松子云游天下,司马光认为张良是明智的人,善于保全自己,但王夫之认为这个评价不足以全面概括张良的智慧。
17.把下面的文言语句翻译成现代汉语。
(1)良因说汉王曰:“王何不烧绝所过栈道,示天下无还心,以固项王意。”
(2)故圣人以治天下为事者,恶得不禁恶而劝爱?(《兼爱》)
18.结合材料简要概括张良“志之贞而心之洁”的表现。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桓公自莒反于齐,使鲍叔为宰,辞曰:“臣,君之庸臣也。君加惠于臣,使不冻馁,则是君之赐也。若必治国家者,则非臣之所能也。若必治国家者,则其管夷吾①乎。臣之所不若夷吾者五:宽惠柔民,弗若也;治国家不失其柄,弗若也;忠信可结于百姓,弗若也;制礼义可法于四方,弗若也;执包鼓立于军门,使百姓皆加勇焉,弗若也。”桓公曰:“夫管夷吾射寡人中钩,是以滨于死。”鲍叔对曰:“夫为其君动也。君若宥而反之,夫犹是也。”桓公曰:“若何?”鲍子对曰:“请诸鲁。”桓公曰:“施伯,鲁君之谋臣也,夫知吾将用之,必不予我矣。若之何?”鲍子对曰:“使人请诸鲁,曰:‘寡君有不令之臣在君之国欲以戮之于群臣故请之则予我矣。”桓公使请诸鲁,如鲍叔之言。
(节选自《国语·齐语》)
材料二:
齐桓公出猎,逐鹿而走,入山谷之中,见一老公而问之曰:“是为何谷?”对曰:“为愚公之谷。”桓公曰:“何故?”对曰:“以臣名之。”桓公曰:“今视公之仪状,非愚人也,何为以公名之?”对曰:“臣请陈之:臣故畜牸牛②,生子而大,卖之而买驹。少年曰:‘牛不能生马。’遂持驹去。傍邻闻之,以臣为愚,故名此谷为愚公之谷。”桓公曰:“公诚愚矣!夫何为而与之?”桓公遂归。明日朝,以告管仲,管仲正襟再拜曰:“此夷吾之过也。使尧在上,咎繇③为理,安有取人之驹者乎?若有见暴如是叟者,又必不与也。公知狱讼之不正,故与之耳。请退而修政。”孔子曰:“弟子记之,桓公霸君也,管仲贤佐也,犹有以智为愚者也,况不及桓公、管仲者也!”
(节选自刘向《说苑》)
[注]①夷吾:即管仲。②牸(zì)牛:母牛。③咎繇:人名,法官。
19.文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加句读,请将加句读处的字母写在答题卡上。
寡君有不令之臣A在君之国B欲以戮之C于群臣D故E请之F则予我矣
20.下列对文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辞,文中指推辞,与《人皆有不忍人之心》中“无辞让之心”的“辞”意思不同。
B.若,文中指比得上,与《兼爱》中“爱人若爱其身”的“若”意思不同。
C.而,文中表承接,与《〈论语〉十二章》中“人而不仁,如礼何”的“而”用法相同。
D.过,文中指过错,与《〈老子〉四章》中“复众人之所过”的“过”意思相同。
21.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A.鲍叔牙从五方面对管仲大加称赞,力荐他担任宰相,可见他荐贤不妒,爱国忠君。
B.管仲曾射伤齐桓公,经鲍叔牙一番开导,桓公冰释前嫌,亲自从鲁国接回了管仲。
C.老人听任强词夺理的少年牵走他买回的马驹,邻居和齐桓公都认为老人十分愚蠢。
D.在孔子看来,管仲与齐桓公对马驹被夺的老人的评价是相同的,此观点失之偏颇。
22.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夫为其君动也。君若宥而反之,夫犹是也。
(2)桓公曰:“公诚愚矣!夫何为而与之?”桓公遂归。
23.孔子评价管仲是“贤佐”,两则材料中的哪些内容可印证此评价?请简要概括。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子曰:“教民亲爱,莫善于孝。教民礼顺,莫善于悌。移风易俗,莫善于乐。安上治民,莫善于礼。礼者,敬而已矣。故敬其父,则子悦;敬其兄,则弟悦;敬其君,则臣悦;敬一人,而千万人悦。所敬者寡,而悦者众,此之谓要道矣。”
子曰:“君子之教以孝也,非家至而日见之也。教以孝,所以敬天下之为人父者也。教以悌,所以敬天下之为人兄者也。教以臣,所以敬天下之为人君者也。《诗》云:‘恺悌君子,民之父母。’非至德,其孰能顺民,如此其大者乎!”
(选自《孝经》)
材料二:
陆南金,苏州吴人。祖士季,从同郡顾野王学《左氏春秋》《司马史》《班氏汉书》。隋末,为越王侗①记室兼侍读。侗称制,擢著作郎。时王世充将篡逆,侗谓士季曰:“隋有天下三十年,朝果无忠臣乎?”士季对曰:“见危授命,臣宿志也。请因启事为陛下杀之。”谋泄,停侍读,乃不克。贞观初,终太学博士兼弘文馆学士。
南金仕为太常奉礼郎。开元初,少卿庐崇道抵罪徙岭南,逃还东都。南金居母丧崇道伪称吊客入而道其情南金匿之。俄为仇人迹告,诏侍御史王旭捕按,南金当重法,弟赵璧诣旭自言:“匿崇道者我也,请死。”南金固言弟自诬不情,旭怪之,赵璧曰:“母未葬,妹未归,兄能办之,我生无益,不如死。”旭惊,上状。玄宗皆宥之。
赞曰:圣人治天下有道,曰“要在孝悌而已”。父父也,子子也,兄兄也,弟弟也,推而之国,国而之天下,建一善而百行从,其失则以法绳之。故曰:“孝者天下大本,法其末也。”至匹夫单人,行孝一概,而凶盗不敢凌,天子喟而旌之者,以其教孝而求忠也。
(选自《新唐书》)
[注]侗,指隋越王杨侗。
24.材料二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要断句,请用铅笔将答题卡上相应位置的答案标号涂黑。
南金居A母丧B崇道C伪称D吊客E入而道F其情H南金匿之
25.下列对材料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善,指好的,与《鸿门宴》中“素善留侯张良”的“善”意思相同。
B.因,指趁机,与《过秦论》中“因利乘便,宰割天下”的“因”意思不相同。
C.徙,指流放,与《琵琶行并序》中“转徙于江湖间”的“徙”意思不同。
D.按,指审讯,与《活板》中“以一平板按其面”中“按”意思不同。
26.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孔子认为,“孝”“悌”“乐”“礼”四项,都是教化民众的最好方法。礼的本质是一个“孝”字。
B.孔子认为,推行教化不需要挨家挨户天天当面去教人行孝,使百姓顺从归化需要至高无上的道德。
C.王世充想谋反的时候,陆士季想当忠臣,准备刺杀王世充,结果因为密谋泄露,被免去侍读,于是没有成功。
D.陆赵璧在兄长陆南金犯法时候挺身而出,替兄长揽下全部罪行,而陆南金坚持说弟弟自诬,他们的行为让王旭惊奇,玄宗赦免了兄弟俩。
27.把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所敬者寡,而悦者众,此之谓要道矣。
(2)赞曰:圣人治天下有道,曰“要在孝悌而已”
28.材料一中孔子和材料二《新唐书》作者对于孝道的看法有何异同点?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吕太后者,高祖微时妃也,生孝惠帝、女鲁元太后。及高祖为汉王,得定陶戚姬,爱幸,生赵隐王如意。孝惠为人仁弱,高祖以为不类我,常欲废太子,立戚姬子如意,如意类我。戚姬幸,常从上之关东,日夜啼泣,欲立其子代太子。吕后年长,常留守,希见上,益疏。如意立为赵王後,几代太子者数矣,赖大臣争之,及留侯策,太子得毋废。
吕后为人刚毅,佐高祖定天下,所诛大臣多吕后力。高祖十二年崩长乐宫,太子袭号为帝。吕后最怨戚夫人及其子赵王,乃令永巷因戚夫人。孝惠帝慈仁,自挟与赵王起居饮食。太后欲杀之,不得间。孝惠元年帝晨出射,赵王少,不能圣起。太后闻其独居,使人持鸩饮之。黎明,孝惠还,赵王已死。太后遂断戚夫人手足,命曰“人彘”。居数日,乃召孝惠帝观。孝惠见,问,乃知其戚夫人,乃大哭,因病,岁馀不能起。孝惠以此日饮为淫乐,不听政。
七年秋,孝惠帝崩。发丧,太后哭,泣不下。留侯子张辟彊谓丞相曰:“太后独有孝惠,今崩,哭不悲,君知其解乎?帝毋壮子,太后畏君等。君今请将兵居南北军,及诸吕皆入宫居中用事如此则太后心安君等幸得脱祸矣。”乃如辟彊计,太后说,其哭乃哀,吕氏权由此起。
太后称制,议欲立诸吕为王,问右丞相王陵。王陵曰:“高帝刑白马盟曰‘非刘氏而王,天下共击之’。今王吕氏,非约也。”太后不说。问左丞相陈平、绛侯周勃。勃等对曰:“高帝定天下,王子弟,今太后称制,王昆弟诸吕,无所不可。”太后喜,罢朝。王陵让陈平、绛侯曰:“始与高帝喋血盟,诸君不在邪?今高帝崩,太后女主,欲王吕氏,诸君从欲阿意背约,何面目见高帝地下?”陈平、绛侯曰:“於今面折廷争,臣不如君;夫全社稷,定刘氏之後,君亦不如臣。王陵无以应之。
太史公曰:孝惠皇帝、高后之时,黎民得离战国之苦,君臣俱欲休息乎无为,故惠帝垂拱,高后女主称制,政不出房户,天下晏然。刑罚罕用,罪人是希。民务稼,衣食滋殖。
(选自《史记·吕太后本纪》,有删改)
材料二:
徐时栋曰:“天下号令在某人,则某人为‘本纪’,此史公例也。故《高祖本纪》之前,有《项羽本纪》;高祖以后,不立《孝惠皇帝本纪》,而独立《吕后本纪》,故以本纪为纪实,而非争名分之地也。此后无人能具此识力,亦无人敢循此史例矣。”
(徐时栋《烟屿楼读书志》)
29.材料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要断句,请用铅笔将答题卡上相应位置的答案标号涂黑。
及诸吕A皆入宫B居中C用事D如此E则太后心安F君等G幸H得脱祸矣。
30.下列对材料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挟,用胳膊夹着,引申为携同,与《赤壁赋》“挟飞仙以遨游”中“挟”的含义相同。
B.让,相责,责备,与《鸿门宴》“大行不顾细谨,大礼不辞小让”中“让”的用法相同。
C.垂拱,不亲理专务,与《谏太宗十思疏》“鸣琴垂拱,不言而化”中“垂拱”的含义相同。
D.则,表示顺承关系,与《劝学》“故木受绳则直,金就砺则利”中“则”的用法相同。
31.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吕太后是高祖贫贱时的妻子,可高祖宠爱戚姬及其儿子如意,经常带戚姬前往关东,与吕后夫妻关系更加疏远。
B.吕后趁孝惠帝一早外出打猎杀死了赵王如意,又把戚夫人做成“人彘”,惠帝因此受到刺激,饮酒作乐,不问朝政。
C.惠帝逝世时,太后只是干哭,没有眼泪,因为她顾忌一班老臣,心中不安,留侯儿子张辟彊为她出谋划策才安心。
D.太后行使皇帝职权后,打算立诸吕为王。丞相王陵据理反对,认为违背了高帝盟约,陈平和周勃却赞同、支持吕后。
32.把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几代太子者数矣,赖大臣争之,及留侯策,太子得毋废。
(2)於今面折廷争,臣不如君;夫全社稷,定刘氏之後,君亦不如臣。
33.司马贞认为吕太后是以女性身份临朝,不应当列入本纪,徐时栋则认为不可以。材料一有哪些事实可以支持徐时栋的观点?请简要概括。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苏轼,字子瞻,眉州眉山人。博通经史,属文日数千言。
熙宁九年,徙知徐州。河决曹村,泛于梁山泊,溢于南清河,汇于城下,涨不时泄,城将败,富民争出避水。轼曰:“富民出,民皆动摇,吾谁与守?吾在是,水决不能败城。”驱使复入。轼诣武卫营,呼卒长曰:“河将害城,事急矣,虽禁军且为我尽力。”卒长曰:“太守犹不避涂潦,吾侪小人,当效命。”率其徒持畚锸以出,筑东南长堤,首起戏马台,尾属于城。雨日夜不止,城不沉者三版。轼庐于其上,过家不入,使官吏分堵以守,卒全其城。复请调来岁夫增筑故城为木岸以虞水之再至朝廷从之
杭本近海,地泉咸苦,居民稀少。唐刺史李泌始引西湖水作六井,民足于水。白居易又浚西湖水入漕河,自河入田,所溉至千顷,民以殷富。湖水多葑,自唐及钱氏,岁辄浚治,宋兴,废之,葑积为田,水无几矣。漕河失利,取给江潮,舟行市中,潮又多淤,三年一淘,为民大患,六井亦几于废。轼见茅山一河专受江潮,盐桥一河专受湖水,遂浚二河以通漕。复造堰闸,以为湖水畜泄之限,江潮不复入市。以余力复完六井,又取葑田积湖中,南北径三十里,为长堤以通行者。堤成,植芙蓉、杨柳其上,望之如画图,杭人名为苏公堤。
元祐六年,以龙图阁学士出知颍州。先是,开封诸县多水患,吏不究本末,决其陂泽,注之惠民河,河不能胜,致陈亦多水。又将凿邓艾沟与颍河并,且凿黄堆欲注之于淮。轼始至颍,遣吏以水平准之,淮之涨水高于新沟几一丈,若凿黄堆,淮水顾流颍地为患。轼言于朝,从之。
自为举子至出入侍从,必以爱君为本,忠规谠论,挺挺大节,群臣无出其右。但为小人忌恶挤排,不使安于朝廷之上。
(节选自《宋史·苏轼列传》)
34.文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要断句,请用铅笔将答题卡上相应位置的答案标号涂黑。
复请调来A岁夫增筑B故城C为木岸D以虞水之再E至F朝廷G从之。
35.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或句子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吾谁与守,与《短歌行》中的“何以解忧”句式相同。
B.徒,兵卒,文中指禁军,与《师说》中的“郯子之徒”的“徒”含义不同。
C.以为,成为,与《劝学》中的“ 以为轮”的“以为”含义相同。
D.出,指京官外调,与《琵琶行》中的“予出官二年”的“出官”含义相同。
36.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苏轼杭州治水实现了航运、防洪、饮水、休闲等综合效益,获得百姓认可。
B.苏轼亲自考查测量,发现淮河与新沟的水差,阻止开凿黄堆,保护了颍州。
C.苏轼治水不是头痛医头脚痛医脚,而是能从长远利益出发,体现全局眼光。
D.苏轼为官忠诚正直,群臣没有超过他的,然而在朝廷上他却受到嫉恨排挤。
37.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轼庐于其上,过家不入,使官吏分堵以守,卒全其城。
(2)堤成,植芙蓉、杨柳其上,望之如画图,杭人名为苏公堤。
38.苏轼在担任徐州知州期间,面对河水泛滥即将淹城的危险,他是如何应对的?请简要概括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孔子曰:“明王有三惧。一曰处尊位而恐不闻其过;二曰得志而恐骄;三曰闻天下之至道而恐不能行。昔者越王勾践与吴战,大败之,兼有南夷。当是之时,君南面而立,令诸大夫曰:‘闻过而不以告我者为上戮。’此处尊位而恐不闻其过也。昔者晋文公与楚战,大胜之,烧其军,火三日不息。文公退而有忧色。侍者曰:‘君大胜楚而有忧色,何也?’”文公曰:吾闻能以战胜而安者惟圣人若夫诈胜之徒未尝不危吾是以忧也。此得志而恐骄也。昔者齐桓公得管仲、隰朋,辩其言,说其义,正之朝,令具太牢,进之先祖。桓公西面而立,管仲、隰朋东面而立。桓公曰:“吾得二子也,吾目加明,吾耳加聪。不敢独擅,进之先祖。此闻天下之至道而恐不能行者也。由桓公、晋文、越王勾践观之,三惧者,明君之务也。”
(节选自《韩诗外传》)
材料二:
季孙①之治鲁也,众杀人而必当其罪,多罚人而必当其过。子贡曰:“暴故治乎!”季孙闻之,曰:“吾杀人必当其罪,高人必当其过,先生以为暴,何也?”子贡曰:“夫奚不若子产之治郑?一年而负罚之过省,二年而刑杀之罪亡,三年而库无拘人。故民归之如水就下,爱之如孝子敬父母。子产病将死,国人皆吁嗟曰:“谁可使代子产死者乎?’及其不免死也,士大夫哭之于朝,商贾哭之于市,农夫哭之于野。哭子产者,皆如丧父母。今窃闻夫子病之时,则国人喜,活则国人皆骇。以死相贺,以生相恐,非暴而何哉?赐闻之,托法而治谓之暴,不戒致期谓之虐,不教而诛谓之贼,以身胜人谓之责。责者失身,贼者失臣,虐者失政,暴者失民。且赐闻居上位行此四者而不亡者,未之有也。”于是季孙稽首谢曰:“谨闻命矣。”
(节选自《韩诗外传》)
材料三:
宓子贱②治单父,其民附。孔子曰:“告丘之所以治之者。”对曰:“不齐时发仓廪,振困穷,补不足。”孔子曰:“是小人附耳,未也。”对曰:“赏有能,招贤才,退不肖。”孔子曰:“是士附耳,未也。”对曰:“所父事者三人,所兄事者五人,所友者十有二人,所师者一人。”孔子曰:“所父事者三人,足以教孝矣;所兄事者五人,足以教弟矣;所友者十有二人,足以祛壅蔽矣;所师者一人,足以虑无失策,举无败功矣。昔者光舜清微其身,以听观天下,务来贤人。夫举贤者,百福之宗也。惜乎不齐之所为者小也,为之大,功乃与尧舜参矣。”
(节选自《韩诗外传》)
[注]①季孙:鲁国权臣。②宓子贱:名不齐,字子贱,春秋末年鲁国人,孔子弟子。
39.材料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加句读,请用铅笔将答题卡上相应位置的答案标号涂黑。
吾闻能以战A胜而安者惟圣人B若夫诈C胜之徒D未尝E不危F吾G是以忧也。
40.下列对材料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闻,听到、听闻,与《〈论语〉十二章》“朝闻道”的“闻”意思相同。
B.“君大胜楚而有忧色”与《〈老子〉四章》“死而不亡者寿”的“而”用法不同。
C.贼,残杀、残害,与《兼爱》“虽至天下之为盗贼者”的“贼”意思不同。
D.来,使动用法,与《人皆有不忍人之心》“无羞恶之心”的“羞”用法不同。
41.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孔子认为越王勾践在打败吴国、统一南夷之后,地位已经很尊贵,但勾践还明确要求大臣们指出自己的过错的做法,让他可以称得上是一位明君。
B.齐桓公得到管仲、隰朋两位贤臣,认为二人对自己帮助很大,齐桓公在朝堂上举行了盛大仪式,以示对二人的重视,这种做法得到了孔子的认可。
C.季孙处理政务时严格依照法令,而子贡认为季孙实行的是暴政,子贡用子产的治国方法及民众对子产的态度来劝导季孙,季孙认可子贡的观点。
D.宓子贱治理单父,得到了百姓的支持,他主动向孔子报告自己的治理方法,他开头的报告并没有得到孔子的认可,最后的报告才得到孔子的赞赏。
42.把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且赐闻居上位行此四者而不亡者,未之有也。
(2)惜乎不齐之所为者小也,为之大,功乃与尧舜参矣。
43.子产和宓子贱的治理都得到了百姓的支持,二人在对待百姓的态度上有何相同之处?方法上有何不同?请简要概括。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小题。
材料一:
商君者,卫之诸庶孽公子也,名鞅,姓公孙氏。鞅少好刑名之学,事魏相公叔座为中庶子。公叔座知其贤,未及进。
公叔既死,公孙鞅闻秦孝公下令国中求贤者,乃遂西入秦,因孝公宠臣景监以求见孝公。孝公既见卫鞅,语事良久,孝公时时睡,弗听。罢而孝公怒景监曰:“子之客妄人耳,安足用邪!”景监以让卫鞅。卫鞅曰:“吾说公以帝道,其志不开悟矣。”后五日,复求见鞅。鞅复见孝公,益愈,然而未中旨。罢而孝公复让景监,景监亦让鞅。鞅曰:“吾说公以王道而未入也。请复见鞅。”鞅复见孝公,孝公善之而未用也。罢而去。孝公谓景监曰:“汝客善,可与语矣。”鞅曰:“吾说公以霸道,其意欲用之矣。诚复见我,我知之矣。”
孝公既用卫鞅,鞅欲变法,恐天下议己。卫鞅曰:“疑行无名,疑事无功。且夫有高人之行者,固见非于世;)有独知之虑者,必见敖于民。愚者闇于成事,知者见于未萌。民不可与虑始而可与乐成。论至德者不和于俗,成大功者不谋于众。”孝公曰:“善。”以卫鞅为左庶长,卒定变法之令。
令行于民期年,秦民之国都言初令之不便者以千数。于是太子犯法。卫鞅曰:“法之不行,自上犯之。”将法太子。太子,君嗣也,不可施刑,刑其傅公子虔,黥其师公孙贾。明日,秦人皆趋令。行之十年,乡邑大治。秦民初言令不便者有来言令便者,卫鞅曰“此皆乱化之民也”,尽迁之于边城。其后民莫敢议令。居五年,秦人富强,天子致胙于孝公,诸侯毕贺。
其明年,使卫鞅将而伐魏。卫鞅既破魏还,秦封之於、商十五邑,号为商君。
(选自《史记 商君列传》,有删改)
材料二:
愚读《史记 商君列传》,观其改法易令,诛秦民之议令者以数千人,黥太子之师,而后法令大行,盖未尝不壮其勇而有决也。曰:“嗟夫!使天下之人,各陈其所知而守其所学,以议天子之事,则事将有格而不得成者。”
然及观三代之书,至其将有以矫拂世俗之际,则其所以告谕天下者常丁宁激切,务使天下尽知其君之心,使天下皆信以为如此,而后从事。愚始读而疑之,以为近于濡滞迂远而无决,然其使天下乐从而无(黾勉)不得已之意,其事既发而无纷纭异同之论,此则王者之意也。
若夫商君则不然以为要使汝获其利而何恤乎吾之所为故无所求于众人之论。然其事亦终于有成。是以后世之论,以为三代之治柔懦不决。然此乃王、霸之所以为异也。
(选自《东坡全集 书论》,有删改)
44.材料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要断句,请用铅笔将答题卡上相应位置的答案标号涂黑。
若夫商君A则不然B以为要使汝C获其利D而何恤乎E吾之所为F故无所求G于众人之论。
45.下列对材料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因,通过,依靠,与《苏武传》“君因我降,与君为兄弟”中的“因”意思不同。
B.伐,讨伐,与《屈原列传》“平伐其功”中的“伐”意思不同。
C.壮,意动用法,与《五代史伶官传序》“忧劳可以兴国”中的“兴”用法不同。
D.务,致力于,与《过秦论》“务耕织,修守战之具”中的“务”意思相同。
46.下列对课内文言文知识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过秦论》中“身死人手,为天下笑”和《报任安书》中的“文王拘而演周易”都属于被动句式。
B.《苏武传》中“空自苦亡人之地”“法令亡常”“子为父死,亡所恨”中的“亡”用法不一样。
C.《汉书》是我国第一部纪传体断代史,分为十二帝纪、七十列传、八表、十志。
D.《报任安书》中的“不韦迁蜀”的“迁”,与《屈原列传》中的“顷襄王怒而迁之”中“迁”意义相似但不完全相同。
47.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公孙鞅、卫鞅、商君是同一人,即后世所谓商鞅,公孙是姓氏,卫是国别,商是封地,鞅是名,在名前冠以不同称谓,显示其在三个时期的不同身份。
B.商鞅在魏国未能施展才能,听闻秦孝公下求贤令而来到秦国,因为宠臣景监的再三推荐,商鞅才受到了秦孝公的赏识和重用,得以出任左庶长而实施变法。
C.商鞅预见到变法会遭到强烈反对,先通过劝说获取了秦孝公的支持,又对反对者予以坚定的打击,保证了变法的顺利实行,为此苏轼称赞他“勇而有决”。
D.与商鞅变法相比,虽然三代之治招致后世“柔懦不决”的评价,但苏轼认为其仍有值得借鉴之处,三代之治与商鞅变法只不过是王道与霸道之间的差异罢了。
48.把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令行于民期年,秦民之国都言初令之不便者以千数。
(2)将法太子。太子,君嗣也,不可施刑,刑其傅公子虔,黥其师公孙贾。
49.苏轼认为商鞅变法是行“霸道”,这在材料一中有哪些事实依据?请简要概括。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小题。
公孙丑问曰:“夫子当路于齐,管仲、晏子之功,可复许①乎?”孟子曰:“子诚齐人也,知管仲、晏子而已矣。或问乎曾西曰:‘吾子与子路孰贤?’曾西蹵然②曰:‘吾先子③之所畏也。’曰:‘然则吾子与管仲孰贤?’曾西艳然④不悦,曰:‘尔何曾比予于管仲?管仲得君如彼其专也,行乎国政如彼其久也,功烈如彼其卑也,尔何曾比予于是?’”曰:“管仲,曾西之所不为也,而子为我愿之乎?”曰:“管仲以其君霸,晏子以其君显。管仲、晏子犹不足为与?”曰:“以齐王,由反手也。”曰:“若是,则弟子之惑滋甚。且以文王之德,百年而后崩,犹未洽于天下;武王、周公继之,然后大行。今言王若易然,则文王不足法与?”曰:“文王何可当也!由汤至于武丁,贤圣之君六七作,天下归殷久矣,久则难变也。武丁朝诸侯,有天下,犹运之掌也。纣之去武丁未久也其故家遗俗流风善政犹有存者;又有微子等,皆贤人也,相与辅相之,故久而后失之也。尺地,莫非其有也;一民,莫非其臣也;然而文王犹方百里起,是以难也。”
“齐人有言曰:‘虽有智慧,不如乘势;虽有镃基⑤,不如待时。’今时则易然也。夏后、殷、周之盛,地未有过千里者也,而齐有其地矣;鸡鸣狗吠相闻,而达乎四境,而齐有其民矣。地不改辟矣,民不改聚矣,行仁政而王,莫之能御也。且王者之不作,未有疏于此时者也;民之憔悴于虐政,未有甚于此时者也。饥者易为食,渴者易为饮。当今之时,万乘之国行仁政,民之悦之,犹解倒悬也。故事半古之人,功必倍之,惟此时为然。”
孟子曰:“以力假仁者霸,霸必有大国。以德行仁者王,王不待大——汤以七十里,文王以百里。以力服人者,非心服也,力不瞻也;以德服人者,中心悦而诚服也,如七十子之服孔子也。”
(选自《孟子 公孙丑上》,有删改)
[注]①许:兴盛、复兴。②蹵(cù)然:不安的样子。③先子:已逝世的长辈。这里指曾西的父亲曾参。④艳然:恼怒的样子。⑤镃(zi)基:锄头。
50.文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要断句,请用铅笔将答题卡上相应位置的答案标号涂黑。
纣之去A武丁未B久也C其故家D遗俗E流风善F政G犹有H存者
51.下列对文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夫子当路于齐”与“为之于未有”(《老子》)两句中的“于”含义相同。
B.“知管仲、晏子而已矣“中的“知”,与《论语 子罕》中“知者不惑”的“知”含义不同。
C.“武丁朝诸侯“中的“朝”,与《兼爱》中“故亏父而自利”的“亏”用法不同。
D.“万乘之国行仁政”中的“乘”指四马一车。“千乘”“万乘”常用作兵力的代称。
52.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公孙丑把孟子与管仲、晏子之类的人相比,本是赞许孟子,但孟子不满意,羞于与管仲为伍。
B.有人把曾西与子路比较,这令曾西感到不安;又把曾西跟管仲相比,这却惹怒了曾西。
C.孟子阐述商朝有几个贤君,纣王有微子等人辅佐,是为了说明王朝要有能干的辅臣。
D.孟子引用齐国的俗语,说明时势很重要,当下齐国正处于用王道统一天下的有利时势。
53.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且以文王之德,百年而后崩,犹未洽于天下。
(2)故事半古之人,功必倍之,惟此时为然。
54.“以力臣服”和“以德臣服”的区别是什么?请从文中各找一个事例加以分析。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材料一:
汉献帝建安二十年,权遣使谓备曰:“刘璋不武,不能自守,若使曹操得蜀,则荆州危矣。今欲先攻取璋,次取张鲁,一统南方,虽有十操,无所忧也。”遣孙瑜率水军驻夏口。备不听军过,谓瑜曰:“汝欲取蜀,吾当被发入山,不失信于天下也。”备留关羽守江陵,鲁肃与羽邻界,羽数生疑贰,肃常以欢好抚之。及备已得益州,权令中司马诸葛瑾从备求荆州诸郡,备不许,曰:“吾方图凉州,凉州定,乃尽以荆州相与耳。”权曰:“此假而不反,乃欲以虚辞引岁也。”遂置长沙、零陵、杜阳郡长吏,关羽尽还之。权大怒,遣吕蒙督兵二万以取三郡。孙权进住陆口,为诸军节度。使鲁肃将万人屯益阳以拒羽。鲁肃欲与关羽会语,诸将疑恐有变,议不可往。肃曰:“今日之事,宜相开譬。刘备负国,是非未决,羽亦何敢重欲干命 ”乃邀羽相见,各驻兵马百步上,但诸将军单刀俱会。肃因责数羽以不返三郡,羽曰:“乌林之役,左将军身在行间,勠力破敌,岂得徒劳 无一块土,而足下来欲收地邪 ”肃曰:“不然。始与豫州觐于长坂,豫州之众不当一校,计穷虑极,志势摧弱,图欲远窜,望不及此。主上矜愍豫州之身无有处所,不爱土地士民之力,使有所庇荫以济其患,而豫州私独饰情,愆德堕好。今已藉手于西州矣,又欲翦并荆州之土,斯盖凡夫所不忍行,而况整领人物之主乎!”羽无以答。
(节选自《通鉴纪事本末》卷十)
材料二:
吴、蜀之好不终,关羽以死,荆州以失,曹操以乘二国之离,无忌而急于纂,关羽安能逃其责哉?肃以欢好抚羽,岂私羽而畏昭烈乎 羽争三郡,贪忿之兵也。肃犹与相见,而乘义以正告之。昭烈之败于长坂羽军独全曹操临江不能以一矢相加遗。而诸葛公东使,鲁肃西结,遂定两国之交,资孙氏以破曹,羽不能有功,而功出于亮。刘锜曰:“朝廷养兵三十年,而大功出一儒生。”羽于是以忌诸葛者忌肃,因之忌吴;而葛、鲁之成谋,遂为之灭裂而不可复收。
(节选自王夫之《读通鉴论》卷九)
55.材料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要断句,请用铅笔将答题卡上相应位置的答案标号涂黑。
昭烈之败A于长坂B羽军独C全D曹操临江E不能F以一矢相加遗。
56.下列对材料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被,通“披”,与《苏武传》“蹈其背以出血”的“蹈”用法相同。
B.爱,吝惜,与《过秦论》“不爱珍器重宝肥饶之地”的“爱”意思相同。
C.安,怎么,与《项羽本纪》“安与项伯有故”的“安”意思相同。
D.东,向东,与《赤壁赋》“顺流而东也”的“东”用法相同。
57.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概述,正确的一项是( )
A.鲁肃与关羽邻界统兵,疆界相连,关羽经常怀疑鲁肃有二心,而鲁肃仍用友好的态度安抚关羽,王夫之认为,鲁肃并不是因为有求于关羽或是畏惧刘备。
B.鲁肃要和关羽会面交谈,众将领怕发生变故,阻止他前往。鲁肃认为刘备有错在先,关羽不敢再生事端。于是两人在百步外驻扎部队,只有关羽单刀赴会。
C.王夫之认为,对刘备帮助孙吴击破曹军一事,功劳应出自诸葛亮。关羽因为忌妒诸葛亮而忌妒鲁肃,并因此而记恨孙吴,进而导致了吴蜀关系的最终破灭。
D.鲁肃在会见关羽时说,刘备自私自利,虚情假意,得到益州之后又要兼并荆州,不符合领袖人物的身份。王夫之也对鲁肃表示赞赏,背定他作为儒生的作用。
58.把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此假而不反,乃欲以虚辞引岁也。
(2)羽争三郡,贪忿之兵也。肃犹与相见,而乘义以正告之。
59.王夫之认为,对吴蜀关系的破裂,关羽负有一定的责任。材料一有哪些事实可以支持王夫之的观点?请简要概括。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子曰:“质胜文则野,文胜质则史。文质彬彬,然后君子。”
(选自《论语·雍也》)
材料二:
冠者,所以别成人也。君子成人必冠带以行事,弃幼少嬉戏惰慢之心,而衎衎①于进德修业之志。是故服不成象,而内心不变。内心修德,外被礼文,所以成显令之名也。是故皮弁素积②,百王不易。既以修德,又以正容。孔子曰:“正其衣冠尊其瞻视俨然人望而畏之不亦威而不猛乎?”
成王将冠,周公使祝雍祝王,曰:“达而勿多也。”祝雍曰:“使王近于民,远于佞,啬于时,惠于财,任贤使能。”于此始成之时,祝辞四加而后退。公冠,自以为主,卿为宾,飨之以三献之礼,公始加玄端③与皮弁,皆必朝服玄冕,四加。诸侯太子、庶子冠,公为主,其礼与士同。冠于祖庙,曰:“令月吉日,加子元服。去尔幼志,顺尔成德。”
孔子见子桑伯子,子桑伯子不衣冠而处。弟子曰:“夫子何为见此人乎?”曰:“其质美而无文,吾欲说而文之。”孔子去,子桑伯子门人不说,曰:“何为见孔子乎?”曰:“其质美而文繁,吾欲说而去其文。”故曰:文质修者,谓之君子;有质而无文,谓之易野。子桑伯子易野,欲同人道于牛马,故仲弓(冉雍)曰“太简”。上无明天子,下无贤方伯,天下为无道。臣弑其君,子弑其父,力能讨之,讨之可也。(仲弓)问子桑伯子于孔子,孔子曰:“可也,简。”仲弓曰:“居敬而行简,以道民,不亦可乎?居简而行简,无乃太简乎?”子曰:“雍之言然。”
【注】①衎衎(kàn kàn):指刚直从容。②皮弁(biàn):古冠名,用白鹿皮制成。素积:古代华夏服章体系里裳的一种,又叫素裳。③玄端:古代中国的玄色礼服。
(节选自刘向《说苑·修文》,有删改)
60.材料二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要断句,请用铅笔将答题卡上相应位置的答案标号涂黑。
正其衣A冠B尊其C瞻视D俨然人望E而畏之F不亦G威而不H猛乎?
61.下列对材料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易,指容易、不费力,与《〈老子〉四章》“其未兆易谋”中的“易”字意思相同。
B.朝服,古代中国在大祀、正旦等重大典礼时使用的礼服;此处用作动词,指穿朝服。
C.为,指是、就是,与《〈论语〉十二章》“克己复礼为仁”中的“为”字意思相同。
D.无乃,指委婉地表示对某一事或问题的估计或看法,相当于现代汉语的“恐怕”。
62.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刘向认为加冠束带对于君子成人之后的行事具有必要性,并引述孔子的话来进一步说明加冠礼对君子的重要意义。
B.祝雍受命为成王的加冠礼致祝词,祝词符合周公所说的通达简练的要求,也表达了对成王成人后德行的美好期许。
C.诸侯国君的加冠礼与诸侯太子、庶子的加冠礼同在祖庙举行,为他们主持加冠礼的人以及所用的礼节仪式也全都相同。
D.冉雍批评子桑伯子“不衣冠而处”的行为,对孔子关于子桑伯子的评价提出了自己的看法,可见冉雍具有批判意识。
63.把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质胜文则野,文胜质则史。
(2)居敬而行简,以道民,不亦可乎?
64.孔子劝说子桑伯子的原因是什么?体现了孔子什么样的文质观?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陛下发德音,下明诏,求天命与情性,皆非愚臣之所能及也。臣谨案《春秋》之中,视前世已行之事,以观天人相与之际,甚可畏也。国家将有失道之败,而天乃先出灾害以谴告之,不知自省,又出怪异以警惧之,尚不知变,而伤败乃至。以此见天心之仁爱人君而欲止其乱也。自非大亡道之世者,天尽欲扶持而全安之,事在强勉而已矣。强勉学习,则闻见博而知益明;强勉行道,则德日起而大有功:此皆可使还至而有效者也。《诗》曰“夙夜匪解”,《书》云“茂哉茂哉!”皆强勉之谓也。
臣谨案《春秋》之文,求王道之端,得之于正。正次王,王次春。春者,天之所为也;正者,王之所为也。其意曰,上承天之所为,而下以正其所为,正王道之端云尔。然则王者欲有所为,宜求其端于天。天道之大者在阴阳。阳为德,阴为刑;刑主杀而德主生。是故阳常居大夏,而以生育养长为事;阴常居大冬,而积于空虚不用之处。以此见天之任德不任刑也。天使阳出布施于上而主岁功使阴入伏藏于下而时出佐阳阳不得阴之助亦不能独成岁。终阳以成岁为名,此天意也。王者承天意以从事,故任德教而不任刑。刑者不可任以治世,犹阴之不可任以成岁也。为政而任刑,不顺于天,故先王莫之肯为也。今废先王德教之官,而独任执法之吏治民,毋乃任刑之意与!孔子曰:“不教而诛谓之虐。”虐政用于下,而欲德教之被四海,故难成也。
臣谨案《春秋》谓一元之意,一者万物之所从始也,元者辞之所谓大也。谓一为元者,视大始而欲正本也。《春秋》深探其本,而反自贵者始。故为人君者,正心以正朝廷,正朝廷以正百官,正百官以正万民,正万民以正四方。四方正,远近莫敢不壹于正,而亡有邪气奸其间者。是以阴阳调而风雨时,群生和而万民殖,五谷孰而草木茂,天地之间被润泽而大丰美,四海之内闻盛德而皆徕臣,诸福之物,可致之祥,莫不毕至,而王道终矣。
古人有言曰:“临渊羡鱼,不如退而结网。”今临政而愿治七十余岁矣,不如退而更化;更化则可善治,善治则灾害日去,福禄日来。《诗》云:“宜民宜人,受禄于人。”为政而宣于民者,固当受禄于天。
(节选自《汉书·董仲舒传》)
65.材料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要断句,请用铅笔将答题卡上相应位置的答案标号涂黑。
天使阳出A布施于上B而主岁功C使阴入D伏藏于下E而时出佐阳F阳不得阴之助G亦不能H独成岁。
66.下列对材料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际,指关系。与《归园田居》中“开荒南野际”的“际”,词义不同。
B.乃,解释为“于是,就”。与“今其智乃反不能及”中的“乃”用法和意义相同。
C.《春秋》是我国第一部编年体史书,是古代儒学典籍“六艺”之一。
D.固,意为“本来、自然”,与《师说》中“其闻道也固先乎吾”中的“固”意义相同。
67.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上天对人君是仁爱的,即使是非常无道的世代,上天也是扶持和保全他的。
B.董仲舒从《春秋》中寻求王道的开端,认为君主对上要承天之意,对下要端己之行。
C.阳指道德教化,阴指刑法杀戮,二者并不截然对立,文中也分析了二者的辩证关系。
D.文章在强调人君施政需“正心”的同时,也强调了人民在国家治理中的重要作用。
68.把下面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为政而任刑,不顺于天,故先王莫之肯为也。
(2)爱其子,择师而教之;于其身也,则耻师焉,惑矣。(韩愈《师说》)
69.结合材料,请简要概括董仲舒从《春秋》中得出了哪些启示。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孟子曰:“人皆有不忍人之心。先王有不忍人之心,斯有不忍人之政矣;以不忍人之心,行不忍人之政,治天下可运之掌上。所以谓人皆有不忍人之心者:今人乍见孺子将入于井,皆有怵惕恻隐之心;非所以内交于孺子之父母也,非所以要誉于乡党朋友也,非恶其声而然也。由是观之,无恻隐之心,非人也;无羞恶之心,非人也;无辞让之心,非人也;无是非之心,非人也。恻隐之心,仁之端也;羞恶之心,义之端也;辞让之心,礼之端也;是非之心,智之端也。人之有是四端也,犹其有四体也。有是四端而自谓不能者,自贼者也;谓其君不能者,贼其君者也。凡有四端于我者,知皆扩而充之矣,若火之始然,泉之始达。苟能充之,足以保四海;苟不充之,不足以事父母。”
(节选自《孟子·公孙丑》)
材料二:
楚人伐宋以救郑。宋公将战。大司马固谏曰:“天之弃商①久矣,君将兴之,弗可赦也已。”弗听。
及楚人战于泓。宋人既成列,楚人未既济。司马曰:“彼众我寡,及其未既济也,请击之。”公曰:“不可。”既济而未成列,又以告。公曰:“未可。”既陈而后击之,宋师败绩。公伤股,门官歼焉。
国人皆咎公,公曰:“君子不重伤,不禽二毛。古之为军也,不以阻隘也。寡人虽亡国之余,不鼓不成列。”子鱼曰:“君未知战勍敌之人隘而不列天赞我也。阻而鼓之,不亦可乎?犹有惧焉!且今之勍者,皆我敌也。虽及胡耇②,获则取之,何有于二毛③?明耻、教战,求杀敌也。伤未及死,如何勿重?若爱重伤,则如勿伤;爱其二毛,则如服焉。三军以利用也,金鼓以声气也。利而用之,阻隘可也;声盛致志,鼓儳④可也。”
(节选自《左传·僖公二十二年》)
[注]①商:商族,宋是商的后代。②耇:老寿的人。③二毛:指头发花白的敌人。④儳:指军队进退混乱,不成阵列。
70.材料二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要断句,请用铅笔将答题卡上相应位置的答案标号涂黑。
君未知A战B勍敌之C人D隘E而不F列G天H赞我也。
71.下列对材料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泉之始达”与《师说》中“夫庸知其年之先后生于吾乎”的“之”用法相同。
B.济,渡河,与《烛之武退秦师》“朝济而夕设版焉”中的“济”意思相同。
C.爱,怜悯,与《阿房宫赋》“使秦复爱六国之人”的“爱”意思相同。
D.金鼓,击鼓,鸣金,与《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的“端章甫”用法相同。
72.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孟子认为“恻隐之心”“羞恶之心”“辞让之心”“是非之心”是人人都有的,且是“仁义礼智”四种道德的开端和萌芽。
B.孟子强调有了“四心”并不够,还需要不断地扩充和充实,这样才能将人性中的善良转化为实际行动,为社会做出贡献。
C.宋襄公准备与楚国作战,大司马公孙固认为上天抛弃商地人民已久,君王要振兴它,不可轻易赦免楚人的罪过。
D.泓水一战中,宋国军队直到楚军布好阵势才发起进攻,结果宋国大败,宋襄公大腿受了伤,左右护卫全部被歼灭。
73.把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非所以内交于孺子之父母也,非所以要誉于乡党朋友也,非恶其声而然也。
(2)国人皆咎公,公曰:“君子不重伤,不禽二毛。
74.对于宋襄公在此战中的“不忍人之心”,子鱼是如何反驳的?请结合原文简要分析。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秋水
秋水时至,百川灌河;泾流之大,两涘渚崖之间,不辩牛马。于是焉河伯①欣然自喜,以天下之美为尽在己。顺流而东行,至于北海,东面而视,不见水端。于是焉河伯始旋其面目,望洋向若②而叹曰:“野语有之曰:‘闻道百,以为莫己若者。’我之谓也。且夫我尝闻少仲尼之闻,而轻伯夷③之义者,始吾弗信,今我睹子之难穷也,吾非至于子之门则殆矣。吾长见笑于大方之家。”
北海若曰:“井鼃④不可以语于海者,拘于虚也;夏虫不可以语于冰者,笃于时也;曲士不可以语于道者,束于教也。今尔出于崖涘,观于大海,乃知尔丑,尔将可与语大理矣。天下之水,莫大于海。万川归之,不知何时止而不盈;尾闾⑤泄之,不知何时已而不虚;春秋不变,水旱不知。此其过江河之流,不可为量数。而吾未尝以此自多者,自以比形于天地而受气于阴阳吾在天地之间犹小石小木之在大山也。方存乎见少,又奚以自多!计四海之在天地之间也,不似礨空⑥之在大泽乎?计中国之在海内,不似梯米之在大仓乎?号物之数谓之万,人处一焉;人卒九州,谷食之所生,舟车之所通,人处一焉。此其比万物也,不似豪末之在于马体乎?五帝之所连,三王之所争,仁人之所忧,任士之所劳,尽此矣。伯夷辞之以为名,仲尼语之以为博。此其自多也,不似尔向之自多于水乎?”
(选自《庄子》)
注释:①河伯;河神。②若:指海神若。③伯夷:商孤竹君之子,与弟叔齐争让王位,被认为节义高尚之士。④鼃:同“蛙”。⑤尾闾(lǘ);海的底部,排泄海水的地方。⑥礨(lěi):石块。礨空:蚁穴,小孔穴。稊米:泛指细小的米粒。
75.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有三处需要断句,请用铅笔在答题卡相应位置选项涂黑
自以比A形于天地B而受气C于阴阳D吾在天地E之间F犹小石小木之G在大山也。
76.下列对句子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面目,意为面子,脸面,与“有何面目见江东父老”的“面目”,意思相同。
B.殆,意为危险,与“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的殆,意思相同。
C.豪末,比喻及其细微的事物,与“合抱之木,生于毫末”的“毫末”,意思相同。
D.盈,意为溢出,与“盈虚者如彼”的“盈”,意思不同。
77.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文章开头呈现出一幅波澜壮阔,蔚为可观的图画:秋水浩荡东流,不见水端。
B.写河神的小却自以为大,海伯的大却自以为小,说明了认识事物的相对性观点。
C.庄子赞同伯夷辞让君位以此来博得名声,孔子谈论天下以此获得博学的美名。
D.选文语言平易流畅,文章句式灵活,长短结合,朗朗上口,充满了节奏感。
78.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且夫我尝闻少仲尼之闻,而轻伯夷之义者,始吾弗信。
(2)今尔出于崖涘,观于大海,乃知尔丑,尔将可与语大理矣。
79.选文想告诉我们什么道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六月二十六日,愈白李生足下:生之书辞甚高,而其问何下而恭也。能如是,谁不欲告生以其道?
生所谓“立言”者,是也;生所为者与所期者,甚似而几矣。抑不知生之志:蕲①胜于人而取于人邪?将蕲至于古之立言者邪?将蕲至于古之立言者,则无望其速成,无诱于势利,养其根而俟其实,加其膏而希其光。根之茂者其实遂,膏之沃者其光晔。
抑又有难者。愈之所为,不自知其至犹未也;虽然,学之二十余年矣。始者,非三代两汉之书不敢观,非圣人之志不敢存。处若忘行若遗俨乎其若思茫乎其若迷。当其取于心而注于手也,惟陈言之务去,戛戛乎其难哉!其观于人,不知其非笑之为非笑也。如是者亦有年,犹不改。然后识古书之正伪,与虽正而不至焉者,昭昭然白黑分矣,而务去之,乃徐有得也。其观于人也,笑之则以为喜,誉之则以为忧,以其犹有人之说者存也。如是者亦有年,然后浩乎其沛然矣。吾又惧其杂也,迎而距之,平心而察之,其皆醇也,然后肆焉。虽然,不可以不养也,行之乎仁义之途,游之乎诗书之源,无迷其途,无绝其源,终吾身而已矣。
虽如是,其敢自谓几于成乎?虽几于成,其用于人也奚取焉?虽然,待用于人者,其肖于器邪?用与舍属诸人。君子则不然。处心有道,行己有方,用则施诸人,舍则传诸其徒,垂诸文而为后世法。如是者,其亦足乐乎?其无足乐也?
有志乎古者希矣,志乎古必遗乎今。吾诚乐而悲之。亟称其人,所以劝之,非敢褒其可褒而贬其可贬也。问于愈者多矣,念生之言不志乎利,聊相为言之。愈白。
(节选自韩愈《答李翊书》)
材料二:
圣人无常师。孔子师郯子、苌弘、师襄、老聃。郯子之徒,其贤不及孔子。孔子曰:三人行,则必有我师。是故弟子不必不如师,师不必贤于弟子,闻道有先后,术业有专攻,如是而已。
李氏子蟠,年十七,好古文,六艺经传皆通习之,不拘于时,学于余。余嘉其能行古道,作《师说》以贻之。
(节选自韩愈《师说》)
【注】①蕲:同“祈”,求,希望。
80.材料一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要断句,请将断句处相应的序号写在答题处。
处若A忘B行若C遗D俨乎E其若思F茫乎G其若迷
81.下列对文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希:希望,希求。材料一中两个“希”字的意义和用法都相同。
B.已:语气词,罢了。与曹操《龟虽寿》中“烈士暮年,壮心不已”的“已”意义和用法都不相同。
C.师:意动用法,以……为师。与《师说》中“圣人无常师”的“师”意义和用法都不相同。
D.六艺:指儒家的六部经书,分别是《诗》《书》《礼》《易》《乐》《春秋》。
82.下列对文章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韩愈认为想要达到古代立言的人的境界,就不能急功近利,并以“养根”“加膏”作喻来说明此理。
B.韩愈认为在能够清楚明了地识别古书中道理的真与假以及那些还不够完善的内容以后,写文章就能像大水浩荡一样文思奔涌了。
C.李翊向韩愈问道,不在于谋求名利,韩愈颇为赞赏,并在给他的回信中讲述了自己的观点。
D.韩愈写作《师说》的目的不仅仅是赞扬李蟠,更是对当时“耻学于师”社会风气的批判。
83.把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用则施诸人,舍则传诸其徒,垂诸文而为后世法。
(2)是故弟子不必不如师,师不必贤于弟子,闻道有先后,术业有专攻,如是而已。
84.从韩愈的《答李翊书》和《师说》中,你学到了哪些“学习之道”,请结合文本,简要概括。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留侯从上击代,出奇计马邑下,及立萧何相国,所与上从容言天下事甚众,非天下所以存亡,故不著。留侯乃称曰:“家世相韩,及韩灭,不爱万金之资,为韩报仇强秦,天下振动。今以三寸舌为帝者师,封万户,位列侯,此布衣之极,于良足矣。愿弃人间事,欲从赤松子游耳。”乃学辟谷,道引轻身。会高帝崩,吕后德留侯,乃强食之,曰:“人生一世间,如白驹过隙,何至自苦如此乎!”留侯不得已,强听而食。后八年卒,谥为文成侯。子不疑代侯。
(摘编自《史记·留侯世家》)
材料二:
臣光曰:夫生之有死,譬犹夜旦之必然;自古及今,固未尝有超然而独存者也。以子房之明辨达理,足以知神仙之为虚诡矣;然其欲从赤松子游者,其智可知也。夫功名之际,人臣之所难处。如高帝所称者,三杰而已。淮阴诛夷,萧何系狱,非以履盛满而不止耶!故子房托于神仙,遗弃人间,等功名于外物,置荣利而不顾,所谓明哲保身者,子房有焉。
(摘编自《资治通鉴·汉纪》)
材料三:
留侯欲从赤松子游,司马温公曰:“明哲保身,子房有焉。”未足以尽子房也。子房之言曰:“家世相韩,为韩报仇。”身方事汉,而暴白其终始为韩之心,无疑于高帝之妒。其忘身以伸志也,光明磊落,坦然直剖心臆于雄猜天子之前。且曰:“愿弃人间事,从赤松子游。”视汉之爵禄为鸿毛,而非其所志。忠臣孝子青天皎日之心,不知有荣辱,不知有利害,岂尝逆亿信之必夷、越之必醢,而廑以全身哉!抑惟其然而高帝固已喻其志之贞而心之洁矣是以举太子以托之而始终不忮。呜呼!惟其诚也,是以履虎尾而不疚。即不幸而见疑,有死而已矣,弗能内怀忠而外姑为佞也。曹操之惎毒也,徐庶怀先主之知,终始不与谋议,而操无能害,况高帝之可以理感者乎!若夫未忘故主,而匿情委曲以避患,谢灵运之所以身死而名辱。“本自江海人,忠义感君子”,孰听之哉?
(摘编自王夫之《读通鉴论·汉高帝》)
85.材料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要断句,请用铅笔将答题卡上相应位置的答案标号涂黑。
抑惟其然A而高帝固B已喻C其志之贞D而心之洁矣E是以F举太子G以托之H而始终不忮。
86.下列对材料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下,攻克,名词用作动词,和《赤壁赋》“下江陵”中的“下”用法相同。
B.顾,顾及,和《促织》“顾念蓄劣物终无所用”中的“顾”意思相同。
C.见,被,和《答司马谏议书》“冀君实或见恕也”中的“见”意思不同。
D.听,听信,和《陈情表》中的“听臣微志”中的“听”意思不同。
87.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张良跟从高祖击代,于马邑出奇计立功,后念及自身功绩已足,欲归隐求道,钻研养生之法,后子承侯位。
B.张良在高帝崩后,欲效仿赤松子辟谷轻身,吕后认为其不应自苦,张良勉强听从,恢复正常饮食,八年后逝世。
C.司马光认为张良明辨达理,借虚诞的神仙推脱,远离朝堂纷争,放弃功名荣利,才没有被韩信、萧何等牵连。
D.王夫之认为即使曹操狠毒,也无法加害不给他出谋划策的徐庶,而谢灵运却因委曲求全以避祸而身死名辱。
88.把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所与上从容言天下事甚众,非天下所以存亡,故不著。
(2)淮阴诛夷,萧何系狱,非以履盛满而不止耶!
89.王夫之如何看待司马光对张良的评价的?他是如何评价张良的?请结合材料内容简要概括并分析原因。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且天生人也,而使其耳可以闻,不学,其闻不若聋;使其目可以见,不学,其见不若盲;使其口可以言,不学,其言不若爽;使其心可以知,不学,其知不若狂。故凡学,非能益也,达天性也。能全天之所生而勿败之,是谓善学。
(节选自《吕氏春秋·尊师》)
材料二:
周嘉字惠文,汝南安城人也。高祖父燕,宣帝时为郡决曹掾,太守欲枉杀人,燕谏不听,遂杀囚而黜燕。国家守阙称冤,诏遣复考。燕见太守曰:“愿谨定文书,皆著燕名。府君但言时病而已。”出谓掾史曰:“诸君被问悉当以罪推燕如有一言及于府君燕手剑相刃。”使者乃收然系狱。屡被掠楚,辞无屈挠。当下蚕室,乃叹曰:“我平王之后,正公玄孙,岂可以刀锯之余下见先君?”踵不食南死。燕有五子,皆至刺史、太守。嘉仕郡为主簿。王莽末,郡贼入汝阳城,嘉从太守何敞讨贼,敞为流矢所中,郡兵奔北,贼围绕数十重,白刃交集,嘉乃拥敞,以身扞之。因呵贼曰:“狮曹皆人隶也。为贼既逆,岂有还害其君者邪?嘉请以死赎君命。”因仰天号泣。群贼于是两两相视,曰:“此义士也!”给其车马,遭送之。后太守寇恂举为孝廉,拜尚书侍郎。光武引见,问以遭难之嘉对曰:“太守被伤,命悬寇手。臣实驽怯,不能死难。”帝曰:“此长者也。”诏嘉尚公主,嘉称病笃,不肯当。稍迁零陵太守,视事七年,卒。零陵颂其遗爱,吏民为立祠焉。
(节选自《后汉书·独行列传》)
材料三:
礼者,所以正身也;师者,所以正礼也。无礼,何以正身?无师,吾安知礼之为是也?礼然而然,则是情安礼也;师云而云,则是知若师也。情安礼,知若师,则是圣人也。故非礼,是无法也;非师,是无师也。不是师法而好自用,譬之,是我以盲辨色、以聋辨声也,舍乱妄无为也。故学也者,礼法也;夫师,以身为正仪而贵自安者也。《诗》六:“不识不知,顺帝之则。”此之谓也。
(节选自《荀子·修身》)
90.材料二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要断句,请用铅笔将答题卡上相应位置的答案标号涂黑。
诸君被问A悉B当以罪C推D燕E如有一言F及于府君G燕手剑相刃。
91.下列对材料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爽,丧失,文中指不能说话,与成语“屡试不爽”中的“爽”意思不同。
B.考,按问、刑讯,与《石钟山记》中“以斧斤考击而求之”的“考”意思不同。
C.逆,迎接,与李白《春夜宴从弟桃花园序》“万物之逆旅”的“逆”意思相同。
D.贵,以……为贵,意动用法,与《师说》“于其身也,则耻师焉”的“耻”用法相同。
92.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人虽有耳可闻,有目可见,有口可言,有心可知,但若不学习,就难以成长为像周嘉这样的受百姓爱戴、被立祠纪念的义士与长者。
B.周嘉与其高祖父周燕都是至忠之人,周燕替枉杀人命且废黜自己的太守背罪,周嘉拼死救护太守,二人的言行都得到世人称颂。
C.周燕遭受多次拷打而不说实话,最终因担心遭受腐刑而无颜见先祖,绝食而死,周嘉推打病身而拒绝姿公主的诏命,可谓操行独绝。
D.周嘉与其高祖父周燕都是深受礼法教化之人,他们的性情安于礼法,礼法教化如何,他们的言行就如何,二人在荀子看来可谓圣人。
93.把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故凡学,非能益也,达天性也。能全天之所生而勿败之,是谓善学。
(2)太守被伤,命悬寇手。臣实驽怯,不能死难。
94.有人认为,周嘉与其高祖父周燕二人并不属于“善学”而“正身”者,你如何看?请简要作答。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苏轼生十年,父洵游学四方,母程氏亲授以书,闻古今成败,辄能语其要。程氏读东汉《范滂传》,慨然太息,轼请曰:“轼若为滂,母许之否乎?”程氏曰:“汝能为滂,吾顾不能为滂母邪?”比冠,博通经史。嘉祐二年,试礼部。以《春秋》对义居第一。后以书见欧阳修,修语梅圣俞曰:“吾当避此人出一头地。”
知徐州。河决曹村,泛于梁山泊,城将败,富民争出避水。轼曰:“富民出,民皆动摇,吾谁与守?吾在是,水决不能败城。”驱使复入。轼诣武卫营,呼卒长曰:“河将害城,事急矣,虽禁军且为我尽力。”卒长曰:“太守犹不避涂潦,吾侪小人,当效命。”率其徒持畚锸以出,筑东南长堤。雨日夜不止,轼庐于其上过家不入使官吏分堵以守卒全其城。
过金陵,见王安石,曰:“大兵大狱,汉、唐灭亡之兆。祖宗以仁厚治天下,正欲革此。今西方用兵,连年不解,东南数起大狱,公独无一言以救之乎?”安石曰:“二事皆吕惠卿启之,安石在外,安敢言?”轼曰:“在朝则言,在外则不言,事君之常礼耳。上所以待公者非常礼,公所以待上者,岂可以常礼乎?”安石厉声曰:“安石须说。”又曰:“出在安石口,入在子瞻耳。”又曰:“人须是知行一不义,杀一不辜,得天下弗为,乃可。”轼戏曰:“今之君子,争减半年磨勘[注],虽杀人亦为之。”安石笑而不言。
仁宗初读轼、辙制策,退而喜曰:“朕今日为子孙得两宰相矣。”神宗尤爱其文,宫中读之,膳进忘食,称为天下奇才。而卒不得大用。
(选自《宋史·苏轼列传》)
材料二:
长短句虽至本朝盛,而前人自立,与真情衰矣。东坡先生非心醉于音律者,偶尔作歌,指出向上一路,新天下耳目,弄笔者始知自振。
(选自王灼《碧鸡漫志》)
[注]磨勘:唐宋定期勘验官员政绩,以定升迁。
95.文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要断句,请用铅笔将答题卡上相应位置的答案标号涂黑。
轼庐于其A上B过家C不入D使E官吏分堵F以守G卒H全其城。
96.下列对文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冠,古代男子到二十岁举行加冠礼,要结发戴冠,表示成人,但体犹未壮,称为“弱冠”。
B.礼部,是中国古代官署之一,掌管五礼之仪制及学校贡举之法,最高管理者是礼部尚书。
C.诣,到,与《桃花源记》中“及郡下,诣太守,说如此”的“诣”意思相同。
D.安,怎么,与《马说》中“安求其能千里也”的“安”字意思相同。
97.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苏轼从小深得母亲教诲,博闻强记,曾以东汉范滂为榜样,母亲赞许他的志向,并激励他成为范滂那样的人。
B.苏轼当政徐州,遇到水灾,他阻止富人弃城而逃,并身先士卒,率领禁军一起修筑城墙,最后徐州城得以保全。
C.路过金陵,苏轼劝王安石面对国家危险的政治局势要勇于向皇上进言,两人针砭官场,言辞激烈,不欢而别。
D.苏轼知政有方,文章写得好,虽不是醉心于歌曲旋律的人,但词学成就被王灼褒奖,可惜他最终没有得到重用。
98.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河将害城,事急矣,虽禁军且为我尽力。
(2)上所以待公者非常礼,公所以待上者,岂可以常礼乎?
99.苏轼被称为“天下奇才”,表现他才学之高的事迹有哪些?请根据原文简要概述。
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
《2025届高考语文提升训练:文言文阅读》参考答案
1.BDG 2.A 3.C 4.(1)然而高雅音乐只能陈述那些梗概,如果曲意迁就描写历史,那么它的情形就容易辨识。
(2)快乐不能不表现出来,表现出来如果不进行引导,就一定有祸乱。 5.①音乐有教化百姓、节制人欲的作用;
②国家的兴亡不在于音乐,而在于人心;
③音乐不能只用来歌功颂德。
6.B 7.①运用比喻的修辞手法,将巨木比作云烟,生动形象地描绘出巨木青葱繁茂、远望如烟的景象;
②“望之若云烟帷幕然”句式整齐,读起来朗朗上口,富有节奏感和韵律美,增强了语言的表现力和感染力,营造出一种优美的意境。 8.①多次回顾往昔,与如今西陂的衰败形成鲜明对比,突出了富贵无常、世事变迁的主题。
②引发作者对人生和历史的思考,使文章具有历史的沧桑感和文化底蕴。
③为后文作者的感慨和议论做铺垫,自然地引出作者关于士应追求远大目标的观点,使文章结构更加紧密,行文更有逻辑性。
9.B 10.C 11.D 12.(1)陆逊思虑深远,有能力担负重任,看他的谋虑,终究可以委以重任。
(2)巫医乐师和各种工匠这些人,君子们不屑一提,现在他们的见识竟反而比不上这些人,真是令人奇怪啊! 13.①关羽认为吕蒙的接替者陆逊并非名将,因而放弃了警惕。
②轻慢部下,南郡守将产生二心。
③关羽部属得知家人平安,因此都无心再战。
14.ADG 15.C 16.C 17.(1)张良于是就劝刘邦说:“大王为何不烧断所经过的栈道,向天下表示不再回来的决心,以此稳住项王的内心。”
(2)所以圣人是把治理天下作为(自己的)事物的人,怎么能不禁绝仇恨而鼓励亲爱呢? 18.①矢志为韩报仇,面对刘邦也不掩报韩之心;
②对高官厚禄视为无物,心怀归隐之心。
19.BDF 20.C 21.B 22.(1)那是为他的君主而行动(效力)啊。您如果宽恕他并让他回来,他也会像这样(为您效力)的。
(2)桓公说:“您确实愚蠢啊!为什么要给他(马驹)呢?” 桓公于是回去了。 23.材料一:鲍叔牙认为管仲在宽惠柔民、治理国家、忠信结百姓、制定礼义、鼓舞士气等方面能力出众,力荐管仲为相,可见管仲能力卓越,具备辅佐君主治理国家的才能。
材料二:管仲听闻老人的故事后,能敏锐意识到是狱讼不正导致老人无奈,主动请退修政,展现出他善于反思、关注国家治理弊端并积极改进的贤能品质。
24.BEH 25.A 26.D 27.(1)所尊敬的虽然只是少数人,而感到高兴的却是许许多多的人。这就是把推行孝道称为“要道”的理由啊!(2)赞说:圣人治理天下有一定之规,就是“关键在于孝悌的道理罢了”。 28.同:都认为可以用孝道来治理天下。材料一中孔子认为,以孝道教化人民,可以让人民归化顺从;材料二中《新唐书》作者认为,可以把孝道推广到国家,再推广到天下,建立起一种善行而使各种品行随之兴起。
异:孔子认为推行孝道不需要挨家挨户天天当面去教人行孝,但需要在上位者拥有至高无上的道德;《新唐书》作者认为,推行孝道要从家庭内部开始,逐渐推广到国家,再从国家推广到天下,从而形成良好的社会风气。
29.BDF 30.B 31.C 32.(1)多次差点取代了太子,幸亏大臣劝阻,再加上留侯的计策,太子才没有被废掉。
(2)今天在当面指责别人,在朝堂上直言进谏,我们不如您;保全国家社稷,安定刘氏后裔,您又不如我们。 33.①吕后下令毒杀赵王,使戚夫人成为人彘。
②吕后在孝惠帝死后,手握大权,想要封吕氏子弟为王。
③吕后代替孝惠帝行皇帝职权,政令不出宫门,就使天下安定太平。
34.CDF 35.C 36.B 37.(1)苏轼在堤上居住,路过家门也不进去,派官吏在城墙各处防守,最终保全了这座城。
(2)堤筑成之后,又在堤上栽种了木芙蓉、杨柳等植物,看上去就像图画一样,杭州人称之(命名)为苏公堤。 38.①阻止富民出城逃逸,稳定民心;②号召禁军全力救助,修筑长堤;③派遣官吏分段防守;④身先士卒,住在堤上,以实际行动坚定必胜信念。
39.BDF 40.B 41.D 42.(1)而且我听说,处于上位的人(执政者)做这四件事而国家不灭亡,是从来没有过的。
(2)可惜啊,你治理的地方太小了,如果你治理的地方很大,功业就可以与尧、舜相提并论了。 43.①态度上:真心关爱百姓。
方法上:
②子产不以刑罚治理,注重对百姓的教化和引导。
③宓子贱注重救济百姓,赏罚分明,同时还注重孝悌之道,任用贤人,听取建议。
44.BDF 45.A 46.B 47.B 48.(1)新法在民间施行了整年,秦国老百姓到国都说新法不方便的数以千计。(2)将依新法处罚太子。太子是国君的继承人,不能施以刑罚,于是就处罚了监督他行为的老师公子虔,以黥刑处罚了给他传授知识的老师公孙贾。 49.①用“霸道”劝说秦孝公后得到任用。②未获得民心的一致认同就开始变法。③因太子犯法而处罚太子的老师。④流放最初抵触变法的人。
50.CEG 51.C 52.C 53.(1)凭周文王那样的仁德,活了将近一百岁才去世,还没有能够统一天下。
(2)所以做古人一半的事,功业就会比古人多出一倍,只有这时才能如此。 54.区别:(1)用武力臣服别人者,自身必须是大国,别人不是真心臣服;(2)用道德臣服别人者,自身不一定是大国,别人是心悦诚服。
事例:(1)曾西认为管仲辅佐桓公称霸天下,受到齐桓公信任,行使权力那样长久,而功绩却是那样少,说明是齐国实行的是霸道而功业有限。(2)商汤王只有方圆七十里却能使天下人归服,周文王只有方圆一百里却能使国家兴起,孔子七十个弟子对孔子心悦诚服,都是道德使人服的结果。
55.BDE 56.D 57.C 58.(1)这是借了(荆州)而不归还,是想用空话拖延时间。
(2)关羽争夺三郡,是贪忿的军队,鲁肃还是和他见面,用大义来责备他。 59.①关羽守江陵时与鲁肃邻界多次产生疑虑。
②关羽尽逐孙权所置荆州三郡长吏。
③关羽与鲁肃会面时,面对鲁肃责数,无以答且无积极改善关系的表现。
④关羽因忌诸葛而忌肃、忌吴。
60.BDF 61.A 62.C 63.(1)质朴超过文采就会粗野鄙俗,文采超过质朴就会虚饰浮夸。
(2)平时为人严肃恭谨而且处事简易,以此引导百姓,不也可以吗? 64.劝说原因:孔子认为子桑伯子本质是美的,但却不注重礼仪文饰。孔子文质观:文质兼备,配合适当。
65.CFG 66.B 67.A 68.①执政却依靠刑罚,这是不符合天道的,所以先王没有谁愿意这样做的。
②(人们)疼爱自己的孩子,就选择老师来教导他; 但对于自己呢,却以从师学习为耻,真是糊涂啊! 69.①君主自身努力进取、强勉学习,提升德行并建立大功。
②君主应上承天之所为,下正己之所为。
③要以“正本”为出发点,先正心,进而由正心推及正朝廷、正百官、正万民、正四方。
④进行变革,减少灾害,增加福禄。
70.BDG 71.C 72.C 73.(1)(这种心情的产生)不是因为要与这小孩的父母结交,不是因为要在同乡朋友中间博取名誉,也并非因为厌恶孩子的哭声才这样。(2)宋国人都埋怨宋襄公,宋襄公说:“君子不会再次伤害已经受伤的人,不捉拿头发花白的老人”。 74.①如果怜悯已受伤的敌人或同情年长的敌人,不如开始就不战,或干脆屈服于敌人; ②地势狭隘的地方对敌人不利,这是上天的帮助,应该在此进攻; ③要抓住有利的时机,在敌人还没摆好阵势时就可以擂鼓进攻。
75.BDF 76.D 77.C 78.(1)而且我曾经听说过有人小看孔子的学问,轻视伯夷的义行,开始我还不相信。
(2)如今你从河岸间出来,看到了大海,才知道自己的鄙陋,你就可以和(我)谈论大道理了。 79.①人的认识是有限的,不能以有限的见识去衡量无限的世界。
②人不能局限于自己所看到的局部,而应该从更广阔的视角去认识事物。
③人要认识到自己的不足,保持谦虚的心态,不断学习和探索,才能不断提升自己的认知。
80.BDF 81.A 82.B 83.①(君子)被任用就在人们中推行道,不被任用就把道传给弟子,把道借文章流传下去为后世效法。
②因此学生不一定不如老师,老师不一定超过学生,懂得道理有早有晚,学术技艺有专门的研究,如此罢了。 84.①要志存高远,持之以恒;②要广泛学习,从古书中汲取养分;③要坚持己见,明辨真伪;④要不断加强自身修养;⑤要善于向老师学习。
85.AEH 86.B 87.C 88.(1)他与高祖从容地谈论了很多天下大事,但那些不是关系到天下存亡的原因,所以就没有记载下来。
(2)淮阴侯韩信被诛除,相国萧何被拘禁狱中,这不就是由于功名已达到巅峰,但却还不知道及时止步的缘故吗? 89.①司马光认为张良能做到明哲保身,王夫之认为这种看法不全面。
②王夫之认为张良志向高洁磊落,对君主坦诚相待。
③淡漠名利,将功名利禄置之度外。
90.AEG 91.C 92.B 93.(1)因此凡是学习,不是能增加什么,而是使人通达天性。能够保全上天赋予人的天性而不使它受到伤害,这叫作善于学习。
(2)太守遭受了伤,生命操持在寇贼手里,我实在愚鲁胆小,不能殉难。 94.①善学而正身者能通过学习以礼法为准则,但也能保全其天性。
②周燕之忠近乎愚忠,违背律法而从礼法,是受礼法教化的约束而丧去天性者,非“善学”而“正身”者。
③周嘉有礼法之忠,但不失其知,拒绝娶公主,承认自己不能死难,不失其天性之真,相较而言,更是“善学”而“正身”者。
95.BDG 96.C 97.C 98.(1)河水将要毁坏城墙,事情很紧迫,即使是禁军也暂且为我(守住徐州)尽点力。
(2)皇帝用来对待您的不是寻常的礼数,您用来对待皇上的,难道可以用寻常的礼数吗? 99.①20岁对经典和史籍都很精通;
②参加礼部考试以“《春秋》对义”一文名列第一;
③被举荐深得欧阳修赏识;
④宋仁宗夸赞其知政方略;
⑤宋神宗夸赞他的文章。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