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备课无忧】人教版二下-2.1 平均分(教学设计含反思)(表格式)

文档属性

名称 【备课无忧】人教版二下-2.1 平均分(教学设计含反思)(表格式)
格式 docx
文件大小 16.3KB
资源类型 试卷
版本资源 人教版
科目 数学
更新时间 2025-02-08 16:41:20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人教版小学数学二年级下册素养达标教学设计
2.1.1 平均分
教学内容 人教版小学数学二年级下册教材P8.例1;P9.例2
教材分析 《平均分》的学习是学生在学习了表内乘法、了解了乘法的意义之后进行学习的的,是认识除法的基础,因此,平均分的教学在整册教材中占有特殊的地位。本课作为本单元《除法的初步认识》的第一课时,通过分糖果的过程使学生感受随意分与平均分的区别,体验平均分的意义,为今后继续认识除法做了铺垫。
核心素养 能运用数与及数的运算解决生活中的简单问题。
学习目标 1.明确“平均分”的含义,形成平均分的表象,初步了解平均分的多种方法。 2.经历分一分、说一说、圈一圈等实践活动,理解平均分的含义。 3.通过实践操作活动,感受“平均分”与实际生活的联系。
教学重点 经历平均分的过程,理解掌握平均分的含义。
教学难点 掌握平均分的方法。
教学方法 创设情景、动手操作、合作交流、观察比较及归纳总结。
教学准备 教具准备:多媒体课件 学具准备:小棒、糖果若干
教学过程
教学环节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设计意图
一、 激趣导入 前测达标 1.看图编故事:猴子分桃 2.(1)出示教材P7情景图:仔细观察画面,从中你能发现那些信息? (2)抛出问题,引导学生思考:他们是怎样分这些食品的呢?怎样分才合理? 3.小结,引出课题。 1.学生观察后编故事 2.思考后交流汇报:应该每人分得的一样多才合理。 3.明确本节课的学习内容。 通过讨论交流让学生认识到,分东西是生活中常见的现象,每份分得一样多是经常使用的,从而体会所学知识的价值。
二、 探究新知 导学达标 1.建立平均分的概念。 (1)出示教材P8例1。 问:把6块糖分成3份,该怎样分? (2)引导学生思考:你认为哪种分法最合理?为什么? (3)总结得出结论:每份分得同样多,叫平均分。(引出课题,板书课题:平均分) (4)引导学生发现生活中的平均分现象。 2.探讨平均分的方法。 (1)出示教材P9例2:把18个橘子平均分成6份,每份几个?分一分。 (2)引导学生交流汇报分的方法。 1.建立平均分的概念。 (1)学生以小组为单位动手分一分,然后汇报交流分法。 (2)学生通过观察、比较、分析认为:第三种分法每份都是2块,都一样多,这种分法最合理。 (3)利用学具,组内动手分一分,理解平均分。 (4)学生通过生活中的平均分现象进一步理解平均分的概念。 2.探讨平均分的方法。 (1)学生以小组为单位,动手分一分(用小棒代替橘子)。然后汇报结果:把18个橘子平均分成6份,每份3个。 (2)各组汇报分法,然后比较得出结论:无论怎样分,只要每份分得同样多,就是平均分。 通过学生自主动手操作分糖果的过程,让学生体会到平均分的特殊之处,同时联系生活实际,体会它的用途,抓住关键所在,必须“每份分得同样多”才叫平均分。促进对平均分意义的理解,加深对平均分这一概念的印象。
三、 课堂巩固 训练达标 基础演练: 1.完成教材P8做一做第1题。 2.完成教材P8做一做第2题。 3.完成教材P9做一做。 拓展延伸: 完成教材中部分习题和课外拓展延伸习题 巩固对平均分概念的理解以及平均分活动中各个数量与图形的对应情况。
四、 归纳总结 素养达标 1.这节课我们学习了什么?引导学生回顾总结。 2.分物品时,每份分得同样多,才是平均分。 回顾总结 总结本课
板书设计 平均分 每份分得同样多,叫平均分。 把18个橘子平均分成6份,每份(3)个。
课后作业 1.完成《分层作业》中对应练习; 2.预习下一节内容。
课后反思 平均分对学生来说并不陌生。本节课的设计,重点围绕分糖果这条主线来构建对平均分的理解。在设计时,关注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和数学知识,用合理的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同时注重学生的动手能力,让学生用小圆片代替糖果,通过实践操作让学生体会“每份分得同样多”的这种感觉,并为它取名,区别“分”与“平均分”。让学生参与知识的产生和形成过程,更好地理解平均分的含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