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29张PPT)
一盏灯笼,满腔情怀。
《灯笼》
吴伯箫(1906—1982),原名熙成,山东莱芜人,散文家、教育家。一生作品200多篇,较著名的作品有《山屋》《菜园小记》《记一辆纺车》等,主要散文集有《羽书》《北极星》《忘年》等;译作有海涅的《波罗的海》。
其散文,既高亢粗犷,神采飘逸,又活泼生动,柔细幽深。以小见大、构思精巧,富有真切的生活实感,语言质朴清新。
作者简介
课文研读
寻找灯笼之事
灯笼与作者有着怎么样的关系?请快速浏览文章,找出最能体现作者与灯笼关系的句子。
真的,灯笼的缘结得太多了,记忆的网里挤着的就都是。
第3段
提照明灯笼接祖父
第4、5段母亲接纱灯留夜宵
第6段
乡俗还愿树挑红灯
第7段
元宵看跑马灯猜谜
第8段
族姊远嫁看官衔灯
第9段
纱灯上描摹宋体字
第10段
献帝宫灯处境凄凉
第11段
想象军营帐中挑灯
课文研读
请同学们速读课文,找出“我”和灯笼结下了哪些缘?
寻找灯笼之事
课文研读
寻找灯笼之情
再细读课文第3-11段,勾画文段中蕴含丰富情感的句子,并做好批注。
段落 事件 作者的感情
3 提照明灯笼接祖父
4、5 母亲接纱灯留夜宵 6 乡俗还愿树挑红灯
7 元宵看跑马灯猜谜 8 族姊远嫁看官衔灯 9 纱灯上描摹宋体字 10 献帝宫灯处境凄凉
11 想象军营帐中挑灯 怀念祖父,长幼情笃
思念母亲,母子情深
思念家乡,温暖行客
怀念少年,快乐时光
感叹变迁,世事无常
怀念民俗,喜爱雅致
伤感历史,感叹沧桑
报国之志,爱国豪情
跳读“灯笼”事件,你从中读到了作者怎样的情感?参照示例概括。
日常、亲情
民俗、节景
历史、文化
灯笼之情
线索作用,串联材料,贯穿全文;
寄托着作者对故乡和亲人的怀念;
引发作者对国家的责任担当意识。
一盏盏小小的灯笼,承载了作者许多难忘的回忆,还寄寓了对未来的情思。想一想,“灯笼”在全文中起到了什么作用?
寻找灯笼之事
课文研读
寻找灯笼之情
铺开记忆的网,往昔的美好令人怀念。回到现实,诗人写下这篇文章时,我们的国家面临着怎么样的危险处境?
课文研读
寻找灯笼之情
面对黑暗的现实,作者发出了怎样的誓言?怎样的宏愿?
最壮的是塞外点兵,吹角连营,夜深星阑时候,将军在挑灯看剑,那灯笼上你不希望写的几个斗方大字是霍骠姚,是汉将李广,是唐朝裴公吗?雪夜入蔡,与胡人不敢南下牧马的故事是同日月一样亮起了人的耳目的。你听,正萧萧班马鸣也,我愿就是那灯笼下的马前卒。
霍骠姚
西汉名将霍去病,受封嫖姚校尉。后指守边立功的武将。
雪夜入蔡
唐朝后期名将李愬雪夜袭取蔡州,擒获吴元济之役。
胡人不敢南下牧马
指的是秦将蒙恬率军反击匈奴的故事。
宋爱国诗人、将领辛弃疾《破阵子》中“醉里挑灯看剑”
挑灯看剑
汉将李广
李广多次抗击匈奴,保卫国家,有飞将军之称。
sù
唐朝裴公
裴度为将相二十余年,辅佐宪宗实现“元和中兴”。
灯笼之情
引用诗词,借用历史人物典故,写铁血将军保家卫国的故事,表达作者的敬慕之情,为后文的直抒胸臆做铺垫。表达了自己做“灯笼下的马前卒”的誓愿,情感悲壮激越,体现了爱国情怀。
灯笼之情
“唉,壮,于今灯笼又不够了。应该数火把,数探海灯,数燎原的一把烈火!”
课文研读
灯笼之情
朗读文章结尾,探究作者的写作意图。
呼吁更多的人加入抗日的队伍中,全中国的民众们都团结起来,团结一心,共抵外敌侵略。只有全国人民都团结起来,才能保家卫国,让灯笼重新挂在每家每户,重新挂在村头慰籍孤行客的心,重拾人民安居乐业的美好。“天下兴亡,匹夫有责”,体现的是作者与时代同呼吸、共命运的担当精神。
灯笼凝聚了作者哪些情感?
己
家
国
对灯笼的喜爱
对民俗的怀念
对时光的怀念
对亲人的思念
对家乡的怀念
对变迁的感叹
对历史的感伤
对国家的热爱
对社会的担当
作者从生活中细碎的小事入手,以“灯笼”作为媒介,抒写细微的情感,由一家一村延及天下,由一时一事延及历史,由个人延及社会。最后所述国家之事、所抒壮烈之情,才是作者真正的写作意图。
以小见大,升华主旨:文章作品中,通过小题材、小事件和细节来揭示重大主题、反映深广内容的写作方法。以小见大法的特点就在于抓住一事一物、一情一景,从大处着眼、小处落笔,深入发掘,展开联想,为读者创造一个比现实生活更为广阔、更为深远的艺术境界。
小:人物之小,事件细碎,情感细微
大:家国情怀、壮烈之情、担当精神
灯笼之情
“升华主题”:主题在升华的过程中,的确是由一种境界,转化为另一种更高的境界。
灯笼之情
清新 平淡 雄浑 质朴 幽默 含蓄 豪迈
简洁 通俗 自然 乡土 恬淡 雅致 细腻
《灯笼》语言风格
平淡、质朴、含蓄、简洁、
自然、乡土、雅致……
灯笼之言
下面这些有关语言风格的词语,你觉得哪些可以用来描述这篇课文?
第一组:
A:岁梢寒夜,玩火玩灯,除夕燃滴滴金,放焰火,是孩子群里少有例外的事。
B:坡野里想起跳跳的磷火,村边社戏台下想起闹嚷嚷的观众,花生篮,冰糖葫芦;台上的小丑,花脸,《司马懿探山》。
运用短句,语言简洁、含蓄,有声韵之美。
感受语言风格。
灯笼之言
第二组:
A:祖父好,在路上轻易不提斡旋着的情事,倒是一路数着牵牛织女星谈些进京赶考的掌故:雪夜驰马,荒郊店宿,每每令人忘路之远近。
(天阶夜色凉如水,卧看牵牛织女星。(杜牧《秋夕》) (“忘路之远近”——陶渊明《桃花源记》)
B:最壮的是塞外点兵,吹角连营,夜深星阑时候将军在挑灯看剑,那灯笼上你不希望写的几个斗方大字是霍嫖姚,是汉将李广,是唐朝裴公吗
(“醉里挑灯看剑,梦回吹角连营。八百里分麾下炙,五十弦翻塞外声,沙场秋点兵。”——辛弃疾《破阵子·为陈同甫赋壮词以寄之》 )
化诗为文
感受语言风格。
灯笼之言
第二组:
A:金吾不禁的那元宵节(苏味道《正月十五日夜》火树银花合,星桥铁锁开。暗尘随马去,明月逐人来。游妓皆秾李,行歌尽落梅。金吾不禁夜,玉漏莫相催。
B:你听,正萧萧班马鸣也。
(李白《送友人》)
化诗为文
感受语言风格。
灯笼之言
第一组:
A:提起灯笼,就会想起三家村的犬吠,村中老头呵狗的声音;就会想起庞大的晃荡着的影子,夜行人咕咕噜噜的私语;想起祖父雪白的胡须,同洪亮大方的谈吐;坡野里想起跳跳的磷火;村边社戏台下想起闹嚷嚷的观众、花生篮、冰糖葫芦,台上的小丑、花脸、《司马懿探山》。
善用修辞手法。
感受语言风格。
灯笼之言
运用排比的修辞手法,连用五个“想起”,选取儿时乡村生活中最为平常、熟悉的事物、场景来写,生动形象地写出了“我”与灯笼之间接下的太多的缘分,给作者留下很多美好的回忆,表达了作者对过去美好时光的怀恋。
第一组:
B:我爱皎洁的月华,如沸的繁星,同一支夜晚来挑着照路的灯笼。
善用修辞手法。
感受语言风格。
灯笼之言
比喻,月亮,星星,灯笼,都可以打破黑暗,带来光明。而当时的中国是黑暗的,作者和全国人民都渴望光明。人提着灯笼、点亮灯笼,只有人对光明对美好生活产生了的渴望和追求,才会提看灯笼去照亮追求的道路。所以灯笼和人是同呼吸共命运的。
分析课文中“灯笼”所蕴含的民俗文化意义。
内容分类 段落 相关描述 蕴含
意义
1
3 5、9 灯笼之意
村民日常生活
大人管制小孩“玩火”,但他们自己“偷偷还要在神龛里点起烛来”
“我”夜晚随大人去迎接进城归来的祖父,祖父“一路数着牵牛织女星谈些进京赶考的掌故——雪夜驰马,荒郊店宿”
其他如在村里上灯学,“挑了灯笼走去挑了灯笼走回”,以及“用朱红在纱灯上描宋体字”等
“灯笼”与村民生活不可分离,给人以温暖
内容分类 段落 相关描述 蕴含
意义
2
6 灯笼之意
乡村艺术表演
“村边社戏台下想起闹嚷嚷的观众、花生篮、冰糖葫芦,台上的小丑、花脸、《司马懿探山》”
“乡俗还愿,唱戏、挂神袍而外,常在村头高挑一挂红灯。仿佛灯柱上还照例有些松柏枝叶做点缀”
“灯笼”成为乡村艺术的重要构成,成为文化符号
内容分类 段落 相关描述 蕴含
意义
7
8 灯笼之意
乡村年节景象
“金吾不禁的那元宵节张灯结彩,却曾于太平丰年在几处山城小县里凑过热闹:跟了一条龙灯在人海里跑半夜,不觉疲乏是什么,还要去看庆丰酒店的跑马灯,猜源亨油坊出的灯谜”
“族姊远嫁,大送大迎,曾听过彻夜的鼓吹,看满街的灯火”
“灯笼”装点了乡村的节日,带给村民欢乐
内容分类 段落 相关描述 蕴含
意义
7
8 10 11 灯笼之意
历史文化
“唐明皇在东宫结绘彩为高五十尺的灯楼,遍悬珠玉金银而风至铿然的那种盛世太古远了”
“《宋史·仪卫志》载,准有打灯笼子亲事官八十人”
“……好一似扬子江,驾小舟,风狂浪大,浪大风狂’的汉献帝也许有灯笼做伴”
“那灯笼上你不希望写的几个斗方大字是霍骠姚,是汉将李广,是唐朝裴公吗?雪夜入蔡,与胡人不敢南下牧马的故事是同日月一样亮起了人的耳目的”
“灯笼”具有深厚的历史文化积淀,成为民族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本文作者以散文的自由笔法,回忆了与灯笼相关的童年生活、亲情故事、英雄人物等,表达了对童年美好生活的怀念、对亲人的感激,同时表达了对时局的担忧和对未来的期望,表现出作者志存高远、希望建功立业的伟大志向,以及与时代同呼吸、共命运的担当精神。
课堂总结
接汉疑星落,依楼似月悬。
——《十五夜观灯》(唐)卢照邻
去年元夜时,花市灯如昼。
——《生查子·元夕》(宋) 欧阳修
灯笼一样薄腊纸,莹如云母含清光。
——《灯笼》 (宋) 陆游
十万人家火烛光,门门开处见红妆。
——《观灯》(唐)张萧远
诗词积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