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28张PPT)
初中语文
第5课 大自然的语言
初中语文
课文导入
学习目标
作者简介
写作背景
字词积累
内容解读
课堂小结
课后作业
目 录
初中语文
草长莺飞,是大自然的语言;绿树鸣蝉,是大自然的语言;一叶知秋,是大自然的语言;瑞雪丰年也是大自然的语言。你还发现大自然的哪些语言?
课文导入
初中语文
重点:
1.学习并积累物候学的知识,理清课文的说明顺序,探究课文的写作技巧。
2.激发热爱科学、探索科学奥秘的兴趣,培养讲究实证的科学态度。
难点:
体会课文准确严谨、生动优美的语言;提高概括文章内容要点的能力。
学习目标
初中语文
课文导入
竺可桢(1890—1974),字藕舫,浙江上虞人。中国科学院院士,中国近代气象学家、地理学家、教育家。他是中国物候学的创始人。主要作品有《物候学》、《中国近五千年来气候变迁的初步研究》等。
作者简介
初中语文
本文是根据《科学大众》1963年第一期的《一门丰产的科学——物候学》一文改写而成。竺可桢写作此文的目的在于普及物候知识,帮助困难时期的农业生产,以提高农作物的产量。
写作背景
初中语文
翩(piān)然 簌簌(sù sù)
风雪载(zài)途 物候(hòu)
销声匿(nì)迹 孕(yùn)育
悬殊(shū) 农谚(yàn)
字词积累
初中语文
认真读课文,完成任务:
1.理清文章的结构层次。
2.文章运用了什么说明顺序?
内容解读
(1-3)什么是物候和物候学。 (4-5)物候观察对农业的意义。
(6-10)物候现象来临的决定因素。 (11-12)物候观测研究的意义。
逻辑顺序
初中语文
默读第一部分,回答下列问题:
什么叫物候?什么叫物候学?
第一段主要描写了什么内容?按照什么顺序来描写的?
内容解读
初中语文
什么叫物候?什么叫物候学?
第一段主要描写了什么内容?按照什么顺序来描写的?
内容解读
草木枯荣、候乌来去等自然现象,古代劳动人民称之为物候。
利用物候知识来研究农业生产的科学,叫物候学。
以优美生动的写景笔调描写了一年四季丰富的物候现象,给读者展现了一幅四季风景画。本段是按照四季的时间顺序来写的。表示时间的词语有“立春过后”“再过两个月”“不久”“于是转入”、“到了秋天”“准备迎接”等,条理清晰。
内容解读
初中语文
第2段作者举杏花、桃花、布谷鸟三个例子时采用了什么修辞手法?有什么样的表达效果?
拟人。形象生动地写活了大自然中无比丰富的物候现象。增强了文章的生动性和可读性。
内容解读
初中语文
默读第二部分,回答下面问题:
物候观测对农业有什么重要意义?
物候观测的数据反映气温、湿度等气候条件的综合,也反映气候条件对于生物的影响,比较简便,容易掌握,可以广泛地运用在农业生产上。
内容解读
初中语文
阅读第三部分,指出第6—10段的说明对象,并列出其说明顺序。
说明对象:决定物候现象来临的因素。
说明顺序:从空间差异写到时间差异,由主到次的逻辑顺序,即纬度(南北)差异—经度(东西)差异—高下差异—古今差异。对物候的影响因素中,纬度最大,经度次之,高下差异又次之,古今差异最次。
初中语文
纬度对气候的影响
(三四月间)
南京桃花盛开时
北京桃花含苞待放
内容解读
初中语文
经度对物候的影响
济南苹果树四月中或谷雨开花
烟台苹果树开花要到立夏
内容解读
初中语文
高下的差异对物候的影响
山顶和山下的差异
内容解读
初中语文
古今差异对物候的影响
内容解读
根据英国南部物候的一种长期记录,拿1741到1750年十年平均的春初七种乔木抽青和开花日期同1921到1930年十年的平均值相比较,可以看出后者比前者早九天。就是说,春天提前九天。
初中语文
决定物候现象的因素有哪些?
内容解读
主要
次要
纬度的差异
经度的差异
高下的差异
古今的差异
空间
时间
初中语文
阅读文章最后一部分,概括研究物候学的意义。
如果把文章的标题改为《一门丰产的科学一物候学》好不好?文章标题用“大自然的语言”有什么好处?
科普说明文通常是深奥难懂的,本文却简单轻松地给我们介绍了有关物候的科普知识,作者是怎样做到的呢?
内容解读
初中语文
阅读文章最后一部分,概括研究物候学的意义。
如果把文章的标题改为《一门丰产的科学——物候学》,好不好?文章标题用“大自然的语言”有什么好处?
内容解读
预报农时,安排播种日期,安排农作物区划,确定造林和采集种子的日期;引种植物到气候条件相同的地区;避免或减轻害虫的侵害;便利山区的农业发展。
不好。
《大自然的语言》将大自然拟人化,把物侯现象说得生动而有情趣,切合读者的好奇心和求知欲望,具有启发性。
初中语文
科普说明文通常是深奥难懂的,本文却简单轻松地给我们介绍了有关物候的科普知识,作者是怎样做到的呢?
内容解读
首先,作者将抽象的事物尽量形象化,把丰富的、不易理解的物候现象比作“大自然的语言”,使读者容易接受。
然后,作者在行文中尽量避免使用专业术语,而用大家都能理解的词句来表达,并在阐述每一个问题时都有举例,把物候学知识介绍得一清二楚,便于读者掌握。
最后,作者大量运用优美的词语、描写性语句和修辞手法,使本来枯燥的物候科学变得生动形象。
初中语文
本文说明了物候学研究的对象、物候变化的一些规律和研究物候学的意义,提倡进一步加强对物候的观测和研究,从而促进农业生产。
主旨概括
初中语文
本文谋篇布局很讲究条理性。课文从具体现象入手,清晰而有条理地说明了有关物候学各个方面的知识。文章一开始从自然现象入手,说明了什么是物候,什么是物候学,接着说明物候对于农业的重要意义,并号召人们要加强物候观测。在介绍决定物候现象来临的四个因素时,作者用了“首先”“第二个”“第三个”“此外”等词语,使文章显得条理分明,既体现了说明的条理性,又体现了说明的科学性。
艺术特色
1.说明条理性强。
初中语文
第一段寓说明于描写之中,使用拟人、比喻等多种修辞手法,利用生动形象而又专业的语言和诗情画意的描写,给物候下定义,更能给人深刻的印象。如“古代流传下来的许多农谚就包含了丰富的物候知识”一句中的“许多”,不一概而论,措辞严谨。说明时还列出了精确的数字,举出了确切的例子,并加以比较,体现了说明文语言的准确性。
艺术特色
2.语言生动而准确。
初中语文
引出什么叫物候物候学
物候观测对农业生产的重要性
决定物候现象来临的因素
研究物候学的意义
纬度差异
经度差异
高下差异
古今差异
加强物候研究
促进农业发展
课后作业
初中语文
竺可桢的故事
竺可桢十五岁那年从故乡绍兴小学毕业,考进了上海澄衷学堂。在澄衷学堂,他的才学没有哪个能比得上,可是他的个头和体重,却要比同龄人矮一截,轻十来斤。他的这副单薄瘦弱的身子骨,成了同学们讥讽和嘲笑的目标。一天,在教室的走廊上,迎面走来几个同学。他们中有的对着竺可桢挤眉弄眼,有的故意大声挖苦:“好一个寒酸的小矮子,准活不过二十岁!”竺可桢十分气恼,真想针锋相对地回敬几句,但他又一想,谁叫我的身子骨长得这么瘦小呢!再说,一个男子汉也犯不着为一两句恶语,就跟人撕破脸皮争吵起来。(转下页)
拓展迁移
初中语文
晚上,竺可桢辗转反侧,心潮翻涌:我们祖国灾难深重,人民贫穷病弱,被外国人称为“东亚病夫”。现在自己也被人看不起,被骂作短命的人。既然立志要为振兴祖国出力,那就必须首先战胜自己病弱的身体!想到这里,竺可桢霍地从床上爬起来,连夜制订了一个锻炼身体的计划,还选了一条“言必行,行必果”的格言,抄贴在宿舍里,作为警钟,随时提醒自己。从那以后,竺可桢每天鸡一啼就起床,到校园里跑步、舞剑、做操……这样坚持了一段时间,竺可桢的体质明显增强了,再也没请过一堂课的病假。这时候,全班同学,包括过去讥讽过他的那些同学,都异口同声称赞他是“智体并重”的模范。
拓展迁移
初中语文
比较下列两段文字的不同特点,体会说明语言的生动性和准确性。
1.杏花开了,就好像大自然在传语要赶快耕地;桃花开了,又好像在暗示要赶快种谷子。布谷鸟开始唱歌,劳动人民懂得它在唱什么:“阿公阿婆,割麦插禾。”
2.此外,物候现象来临的迟早还有古今的差异。根据英国南部物候的一种长期记录,拿1741到1750年十年平均的春初七种乔木抽青和开花日期同1921到1930年十年的平均值相比较,可以看出后者比前者早九天。就是说,春天提前九天。
课后作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