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八年级历史上册第二单元:7 戊戌变法(24张PPT+4份视频+1份音频)

文档属性

名称 人教版八年级历史上册第二单元:7 戊戌变法(24张PPT+4份视频+1份音频)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24.6M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人教版(新课程标准)
科目 历史
更新时间 2016-04-28 19:39:46

文档简介

课件24张PPT。第七课戊戌变法
那是一个风云激荡的世纪
世纪末的那个多事之秋
落日的紫禁城里突然热闹起来
几个读书人呼号
“变亦变,不变亦变”
……
“改?!”
一个苍老的声音,幽幽的
却也带点犹豫
……
“杀!!”
……
历史在这里沉思
世纪末的落日,王朝的落日
文明的落日……
不经意间,眼角里滑落一行浊泪
悲哀!抑或是感动!
这个秋天真的有点冷!
《日落紫禁城》
那是一个风云激荡的世纪
世纪末的那个多事之秋
落日的紫禁城里突然热闹起来
几个读书人呼号
“变亦变,不变亦变”
……
“改?!”
一个苍老的声音,幽幽的
却也带点犹豫
……
“杀!!”
……
历史在这里沉思
世纪末的落日,王朝的落日
文明的落日……
不经意间,眼角里滑落一行浊泪
悲哀!抑或是感动!
这个秋天真的有点冷!
《日落紫禁城》风雨起波澜日月换新天无力扭乾坤历史在沉思戊戌风云第一幕 风雨起波澜那是一个风云激荡的世纪 世纪末的那个多事之秋 落日的紫禁城里突然热闹起来 几个读书人呼号 “变亦变,不变亦变” …… 你感受到了当时是怎样的一个风云时期? 当时的中国面临怎样的处境? 变亦变不变亦变 风雨起波澜公车上书时间:
内容:
结果:
影响:揭开了变法维新运动的序幕。失败1895年春反对同日议和,请求变法图强风雨起波澜时务学堂《时务报》《万国公报》
强学会 康梁等人通过这一系列活动,扩大了维新派的影响,在本来就风云变化的19世纪末荡起了一层层波澜,推动着维新变法运动高潮的到来。 风雨起波澜《中外纪闻》第二幕 日月换新天“改?!” 一个苍老的声音,幽幽的 却也带点犹豫 …… 这个声音有可能是谁发出的?熊——俄国,犬——英国,蛤蟆—法国,鹰——美国,太阳—日本,肠子—德国 。 万国报馆,议论沸腾,咸以瓜分为言……瓜分豆剖,渐露机芽,恐惧回惶,不知死所。 …… 材料一材料二思考:这副图说明了什么?日月换新天戊戌变法的主要内容 (除“旧”置“新”)改革政府机构,裁撤冗官,任用维新人士鼓励私人兴办工矿企业开办新式学堂培养人才,翻译西方书籍,传播新思想;创办报刊,开放言论训练新式军队日月换新天这三种身份的人在得知变法内容后会是怎样的反应 ?实业家准备科举的读书人八旗兵日月换新天第三幕 无力扭乾坤“杀!!” …… (103天) 百日维新诗中的“杀!!”是指哪一历史事件? 无力扭乾坤从谭嗣同的身上我们可以学到、可以看到什么样的优秀品质? 无力扭乾坤第四幕 历史在沉思历史在这里沉思 …… 不经意间,眼角里滑落一行浊泪 悲哀!抑或是感动! 此时此刻你会思索什么?你的心情是怎样的? 思考:戊戌变法虽然失败了,它是不是就没给中 国留下一点什么?戊戌变法是中国近代史上具有重大意义的事件
1、是一次资产阶级改良运动,是资产阶级变革
社会制度的初步尝试。
2、是一次爱国救亡的政治运动。
3、是近代中国一次思想启蒙运动。

戊戌变法加速了中国近代化的进程历史在沉思知识积淀戊


云兴起:公车上书光绪帝 维新变法运动起思索:后人曾思探究竟 何条道路强中华失败:百零三天变法败 六君遭难堪壮烈高潮:六月诏书始变革 经政文军推新法不断探索戊戌政变百日维新公车上书课堂检测1、揭开维新变法运动序幕的事件是( )
A.“公车上书” B、《万国公报》的创办
C、强学会的成立 D、光绪帝颁布一系列变法法令
2、戊戌变法的内容中,直接有利于资产阶级参与政权的 是( )
A、改革政府机构,任用维新人士 B、鼓励私人兴办工矿企业 C、创办报刊,开放言论 D、训练新式军队
3、光绪帝颁布诏书的根本目的是(   )
A、发展资本主义  B、维护清朝的统治     C、镇压农民起义  D、抵抗外国侵略BAA材料一:“我自横刀向天笑,去留肝胆两昆仑。” 材料二:“有心杀贼,无力回天,死得其所,快哉快哉!”1、以上材料均与中国近代历史上一个人有关。你知道他是谁?
2、材料二中“有心杀贼”的“贼”指的是谁?
3、维新派为什么“无力回天”? 作业探究: 通过查阅课文和相关资料探究 戊戌变法失败的原因?课堂检测
那是一个风云激荡的世纪
世纪末的那个多事之秋
落日的紫禁城里突然热闹起来
几个读书人呼号
“变亦变,不变亦变”
……
“改?!”
一个苍老的声音,幽幽的
却也带点犹豫
……
“杀!!”
……
历史在这里沉思
世纪末的落日,王朝的落日
文明的落日……
不经意间,眼角里滑落一行浊泪
悲哀!抑或是感动!
这个秋天真的有点冷!
《日落紫禁城》结束语天下兴亡,匹夫有责,
让我们一起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 再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