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20张PPT)
《稚子弄冰》
哪位同学为大家介绍一下杨万里
杨万里(1127-1206)
字廷秀,号诚斋。南宋
中杰出诗人,与陆游、
范成大、尤袤齐名,被
后人推为“南宋四大家
稚子金盆脱晓冰,彩丝穿取当银钲。
敲成玉磬穿林响,忽作玻璃碎地声。
小组探究:
背过注释
我会认
我会写
以上都是本首古诗的字词
原文注释
①稚子:幼儿,小孩子。
②脱晓冰:在这里指儿童晨起,从结成坚冰的铜盆里剜冰。
③钲:指古代的一种像锣的乐器。
④磬(qìng):四声 古代打击乐器,形状像曲尺,用玉、石制成,可以悬挂在墙上。
⑤玻璃:指古时候的一种天然玉石,也叫水玉,并不是现在的玻璃。
思考
本文的每一句诗分别描写了那些“稚子”的心情?
1.稚子金盆脱晓冰—心喜
2.彩丝穿取当银钲——小心翼翼
3.敲成玉磬穿林响——得意
4.忽作玻璃碎地声——失望(懊悔)
原文鉴赏
全诗摄取瞬间快景避开直接描写,用生动形象的“穿林”响声和贴切的比喻,用老者的眼光开掘稚子的情趣。
诗中孩子弄冰的场景,充满了乐趣:心态上,寒天“弄冰”,童心炽热;色泽上,“金”盘“彩”丝串“银”冰;形态上,是用“金盘”脱出的‘‘银钲”,圆形;声音上,有 “玉罄穿林响”的高亢,忽又转 作“玻璃碎地声”的清脆。全诗形色兼具以感目,声意俱美以悦耳赏心,绘声绘色地表现出儿童以冰为钲、自得其乐的盎然意趣
全诗突出一个“稚”字。稚气和乐趣能使儿童忘却严冬的寒冷,保持他一如既往的活力和快乐。孩童与老人在心理特征上有诸多的相通之处,唯其如此,孩童的“脱冰作戏”的场景在老人的眼里才有依依情趣。
《稚子弄冰》改写-改写作文450字
清晨,寒雾渐渐散开,只看见一位淘气活泼的小孩子狼吞虎咽地吃完早饭,迫不及待地跑出屋子,来到院中。
原来院中有一个金属盆子,那盆子里装着昨天夜里凝固的冰块,那小孩子的脸上露出了心满意足的笑容,然后他小心翼翼地将晶莹剔透的冰块取出,然后大喊着:“啊!啊!成功了,我成功了,我终于把一块儿完整的冰块取出来了。”“把这个冰块做成什么呢 ” “嗯,还是把冰块儿做成敲起来声音清脆的“冰块”银钲吧,” “这真是一个好主意。”小孩儿自言自语道。小孩子转身跑进屋内,他拿了一根不长不短、不粗不细的小木棒,然后从兜里掏出一把小刀,把木棒的一头削尖,然后两只小手捧着木棒,把冰块儿放在盆子里,一屁股坐在地上,两手不停的摩擦冰块,一分钟,两分钟……
终于,在冰块上磨了一个小眼儿,他又从旁边拿了一根红丝线,一本正经地把丝线穿到另一边,把丝绳系紧。然后站起来,他左手提着冰块,右手拿着削好的小木棒,有模有样地敲了起来,叮叮叮……叮,冰块发出穿林而过的响声,小孩子的爹娘听到这声音,也从屋子里出来,小孩子看见爹娘出来了,敲得更起劲儿了,忽然“呯”的一声,冰块被打碎了,发出了像是玻璃破碎的声音一样。
小孩子看到这一幕,垂头丧气、不知所措地往家走,小孩子的爹娘则跟在小孩子的后面安慰他
“晓”是小的意思吗?
不是,是早晨的意思
思考
那金盆呢?
一般指铜盆
思考
本节课,你收获了什么?
思想感情
表现了“稚子”的活泼,爱玩
作业:
预习下一首古诗
《村晚》
《村晚》
宋 雷震
草满池塘水满陂
山衔落日浸寒衣
牧童归去横牛背
短笛无腔信口吹
同学们,下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