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1 春夏秋冬
核心素养目标:
文化自信:通过课文扇形图画、文字内容等传统文化元素,感受并了解中国传统文化。
语言运用:图文对照理解词语、积累词语,并能运用。
思维能力:通过图文对照,理解词义,体会用词的准确性,并仿照课文练习说话。
审美创造:引导学生观察和了解四季景物的特点,体会四季的美好。
教学重点:借助形声字特点以及熟字比较的方法识记“霜、吹”等8个生字,认识雨字头1个偏旁,会写“春、冬”等6个字。
教学难点:通过朗读、看图和动作演示等方法,了解词和短语的意思,了解四季景物的特点,体会四季的美好。
教学准备:课件
教学课时:2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回忆《四季》,导入课题
1.教师导入:上学期,我们学过一首诗《四季》,我们一起来读一读吧。这首诗里包含了哪几个季节
预设:这首诗里包含了春、夏、秋、冬四个季节。
教师过渡:今天,我们学习的课文便是《春夏秋冬》。
教师相机板书课题(板书:1 春夏秋冬)。教师领读课题,学生跟读。
2.教师指导学生书写生字“春”“冬”。
(1)出示生字并认读词语“春风、春天”“冬雪、冬天”。
(2)教师指导学生书写“春”字。
①教师讲解重点笔画和注意事项:“春”字三横的最后一横稍长;撇、捺要舒展,宽度超过最长横,使整个字保持平衡;下半部分的“日”,宽度与第二横差不多。
②教师出示笔顺,示范书写,学生书空并练写。
(3)教师指导学生书写“冬”字。
①教师讲解重点笔画和注意事项:“冬”字折文要上小下大,横撇和捺要舒展;下面两个点要写在一条竖线上。
②教师出示笔顺,示范书写,学生书空并练写。
二、初读课文,学习字词
1.自由读课文,把字音读准,圈出难读的生字,多读几遍。
2.出示生字,教师指名让学生读生字。
(1)教师引导:“霜、降”都带有“ang”音;“吹、池”都是翘舌音,声母都是“ch”。
(2)对比读准“l”和“r”:“落”的声母是“l”,“入”的声母是“r”。
(3)全班齐读生字。
(4)男女生分读。
3.教师引导:现在我们请这些生字宝宝回家,大家一起来读一读这些短语。
(1)教师指名让学生读。
(2)全班齐读。
(3)学生开火车读。
三、借助插图,认读词语
1.教师过渡:扇面画是中国宝贵的传统艺术品,看一看课本第一部分的插图,说一说它们分别代表哪个季节。
预设:四幅图分别代表春、夏、秋、冬。
2.赏图说话。
(1)出示扇面画“春”。认读词语“春风”。(板书:春风)
教师引导:观察插图,你看到了什么
预设:柳条绿了;桃花红了。
(2)出示扇面画“夏”。认读词语“夏雨”。(板书:夏雨)
教师引导:观察插图,你看到了什么
预设:荷叶绿了;雨点落了;荷花开了。
(3)出示扇面画“秋”。认读词语“秋霜”。(板书:秋霜)
①教师引导:观察插图,你看到了什么
预设:叶子红了。
②学习“霜”字。“霜”是一个形声字,上面的雨字头表义,下面的“相”表音,可以组词为“秋霜、霜雪”。有雨字头的字大多和天气有关,比如“雷”“雪”。
③教师相机讲解秋霜的形成,加深学生对秋霜的认识。
(4)出示扇面画“冬”。认读词语“冬雪”。(板书:冬雪)
教师引导:观察插图,你看到了什么
预设:雪花落了;雪人笑了。
(5)用多种形式朗读词语。
3.观察词语,拓展积累。
教师引导:观察词语,你发现了什么
学生交流讨论。
师生总结:这些词语的结构都是“季节+景物”。
教师引导:四季还有哪些美景 请你照样子说一说。
预设:春雨、夏荷、秋枫、冬梅。
四、认读词语,发现词语结构
出示词语:春风吹、夏雨落、秋霜降、冬雪飘。
1.学生自由读,齐读。
2.教师引导:结合图片,观察词语结构,说说自己的发现。
师生小结:“吹、落、降、飘”四个动词都是表示四季事物来到人间的方式。(板书:吹 落 降 飘)
3.教师引导学生结合图片,边读生字边做出相应的动作。
4.字理识字。
教师出示“降”字的字体演变过程,并相机指导。
释义:左边是一座土山,沿着山势向下走,留下一串脚印。本义:从高处向低处走。引申义:降低、落下。
5.教师引导学生联系生活,说一说相同结构的短语。
预设:荷花开、北风吹、燕子飞。
五、指导朗读,背诵课文
1.指导朗读:一问一答,读好停顿。
什么吹 春风/吹。什么落 夏雨/落。
什么降 秋霜/降。什么飘 冬雪/飘。
2.指导背诵:结合图片,填一填,背一背。
六、指导书写“吹”字
1.认读生字并组词。
2.教师指导学生书写。
(1)“口”小“欠”大。
(2)“欠”的第三笔撇从田字格中心起笔,伸向“口”下方。
七、课堂演练
第二课时
一、复习巩固
教师导入:上节课,我们通过扇面画欣赏了四季的美景。请大家跟着提示再读一读这些词语。
二、互动课堂,学习字词
1.出示课本第3页的插图。
教师引导:仔细看图,说说你看到了哪些美丽的景物。
预设:青草、红花、游鱼、飞鸟。(板书:青草 红花 游鱼 飞鸟)
2.自由练读词语,读准字音。
3.学习“游”字,结合动作识字。
4.一问一答,理解词义。
青青的小草叫什么 青草。
红红的小花叫什么 红花。
游动的鱼儿叫什么 游鱼。
飞翔的小鸟叫什么 飞鸟。
5.诵读词语,归类识字。
出示词语:青草、红花、游鱼、飞鸟。
学生读词语,教师引导学生归类。
预设1:“青草”“红花”归为植物类;“游鱼”“飞鸟”归为动物类。
预设2:“青草”“红花”是颜色+名称的词语;“游鱼”“飞鸟”是动作+名称的词语。
6.认读词语。
出示词语:池草青、山花红、鱼出水、鸟入林。(板书:池草青 山花红 鱼出水 鸟入林)
教师引导学生拍手读,读出韵律感。
7.认识生字,掌握识字方法。
(1)对比生字“他”和“池”,引导学生用换偏旁的方法记住“池”字。
(2)看图识字。出示池子的图片,引导学生组词。
预设:水池、池塘、小池、池草。
(3)对比生字“人”和“入”,引导学生观察两个字的区别,组词并认读:飞入、进入。
三、借助插图,学习短语
1.教师引导学生结合图片,读短语说意思。
池草青:池塘边的小草青青的。
山花红:山上的花朵红红的。
鱼出水:鱼儿游出了水面。
鸟入林:鸟儿飞入了树林。
2.拓展积累:照样子说短语。
河柳(绿) 羊出(圈)
3.趣味朗读,读出韵律美。
(1)按节奏划分读。
什么青 池草/青。
什么红 山花/红。
谁出水 鱼/出水。
谁入林 鸟/入林。
(2)拍手读。
4.指导背诵。
(1)结合图片,填一填,背一背。
(2)同桌互背。
四、指导书写生字“花、飞、入”
1.教师指导学生书写“花”。
上下结构。草字头要写得扁一些,两个竖向笔画写得短,略向里斜。
2.教师指导学生书写“飞”。
横斜钩的横稍平,斜要缓,滑到下面往上勾;撇、点像长在小鸟背上的翅膀,要相接,但要防止连笔写。
3.教师指导学生书写“入”。
撇、捺要舒展,撇低捺高,捺的起笔要微微往下压,与撇在较高的位置相碰。收笔要在一条水平线上。
五、梳理结构,课堂演练
1.梳理结构。
2.课堂演练。
板书设计:
1 春夏秋冬
春风 夏雨 秋霜 冬雪
吹 落 降 飘
青草 红花 游鱼 飞鸟
池草/青 山花/红 鱼/出水 鸟/入林
教学反思:
本课为看图识字,是一年级下册识字单元的第一篇课文,也是本学期的第一课。课文含有丰富的传统文化元素,插图以扇形图画呈现,文字内容体现了中国传统蒙学读物的编排特点。本课主要由两部分组成:第一部分是一组与四季相关联的词语以及由这些词扩展的短语组成,表现了四季最有代表性的季节特点。第二部分借鉴了传统文学的一些表达方式,呈现的是两行意义相关联的词和短语,描绘出一幅生机盎然、多姿多彩的美好画面。图文对照,便于诵读,更有助于学生理解词义,识记字形。
在课文导入环节,我通过让学生回忆上学期的课文——《四季》,引入了今天的新课——《春夏秋冬》,读好课题的同时,教学生学写了“春”和“冬”这两个生字。这样的开端形式,让整堂课的识字写字任务更加顺畅。
在认读生字的环节,学习“吹、落、降、飘”这些表示动作的字时,我除了让学生借助肢体动作理解字义,还利用汉字的字理让学生理解记忆汉字。如“降”的本义是从高向低走,其甲骨文就是左边一座山,沿着山是一串向下走的脚印。左边的山慢慢演变成了双耳旁。这种汉字由来的知识融入,增强了学生学习汉字的兴趣。
在教学中我也渗透了课文插图中折扇这一中国元素,引导学生体会中国元素的美。在今后的识字课教学中,我不仅要继续提升学生的识字兴趣,还应在识字教学中挖掘、渗透传统文化教育,让识字教学不再是机械地认字,注重赋予其文化价值,使学生多方面地接受传统文化的熏陶,培养良好的文化素养。
21世纪教育网 www.21cnjy.com 精品试卷·第 2 页 (共 2 页)
HYPERLINK "http://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
"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