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届浙江省Z20高中名校联盟高三第二次联考语文试题卷(图片版,含答案)

文档属性

名称 2025届浙江省Z20高中名校联盟高三第二次联考语文试题卷(图片版,含答案)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3.2M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5-02-10 13:58:19

文档简介

Z20名校联盟(浙江省名校新高考研究联盟)2025届高三第二次联考
语文试题卷
注意事项:
1.答题前,考生先将自己的姓名、准考证号码填写清楚,将条形码准确粘贴在考生信息条形码粘贴区。
2答题时请按要求用笔。
3.请按照题号颇序在答题卡各题目的答题区域内作答,超出答题区域书写的答案无效:在草稿纸、试卷上
答题无效。
4作图可先使用铅笔画出,确定后必须用黑色字迹的签字笔描黑。
5保持卡面清洁,不要折叠,不要弄破、弄皱,不准使用涂改液、修正带、刮纸刀。
一、现代文阅读(35分)
(一)现代文阅读1(本题共5小题,1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5题。
材料一:
当前我们关注的算法,并非直接等同于9世纪波斯数学家花拉子密在研讨数学问题时提出的“算法”概念,
而是以数宇技术和计算机程序为核心的现代人工智能算法。现代人工智能算法超越了数学领域,通过数据
分析和程序运行对算法对象进行计算和判断,对社会生活中的应用问题作出决策:从路线优化到伴侣寻找、
从消费指南到新闻推荐,许多现实难题都在算法的帮助下获得有放而快速的解决。显然,算法最显著的优
势在于降低人的决策成本,但人们也越来越意识到,决策成本的降低需要人付出另一种代价,而且此代价
可能非常的昂贵。
数宇技术记录下我们的一切,每一次点击、每一个步骤、每一次行动汇集成庞大的数据库,个人或群
体因此成为可计算的对象。在此过程中,数据逐浙获得中心地位,以数据分析为技术核心的算法便可获得
对数字主体的拉制权。可以说,全面数字化的人是智能算法技术逻辑的内在规定和必然结果。数据作为算
法的基础和前提,带来了算法时代数字化生存的困惑:谁有能力和权力控制数据?谁在实际控制着数据?控制
了数据意味着什么?
在传统理论资源与制度设计中,个人数据的控制权天然属于个人所有,而算法时代的个人数据却不断
由个人控制向社会控制转移。数据控制权的转移带来的社会影响具有根本性。无论是欧洲基于尊严维护的
个人数据保护理论,还是美国基于个人自由保护的隐私理论,都认为个人数据拉制权当属个人所有,认为
只有如此才能实现个人的独立人格与自由意志,其理论落脚点都是个人自治。但算法之下,个人数据归由
个人控制的现实基础濒临瓦解,数据不断从科技领域向社会领战入侵,数据控制权不断从个人向社会迁移,
个人数据保护的既有路径面临巨大挑战。
首先,现代信息技术使数据个人控制的可控性基础不复存在。在数字化生存的环境中,个人数据无时
无刻不在信息系统的记录之下,互联网企业和各类平台机构掌握着用户所有行为的数字痕迹,并能通过技
术分析轻易关联至个人。一方面,无论从知识层面还是资本层面,个人都无法对抗这些平台或机构对自身
数据的收集与使用,甚至根本不知道自已的数据被如何收集和使用,更无力抵抗被算法暗箱操纵;另一方
面,个人如果纯粹以拒绝的姿态对抗信息系统,则会遭遇在数字社会寸步难行的“被遗弃”境地,将无法获得
现代生活必要的信息保降,而且,数字生活中的数据体量也已远远超过个人所能掌控的范围,必须依靠计
算机和算法进行处理。因此,个人数据由个人控制的理念已经不再具备现实性。在个人对个体数据无法自
控的情形下,人和社会在算法面前沦为“透明”。
其次,个人数据的公共性与社会性价值被不断强化。数据可以形成新的公共空间,“全球计算机网络
的物质特性把主体建构在一个前所未有的多样性的公共空间中,因为这个公共领域是数字的”。尽管个人数
语文试题第1页(共7页)Z20名校联盟(浙江省名校新高考研究联盟)2025届高三第一次联考
语文参考答案
1.B(“彻底变成社会所有”错,原文“不断由个人控制向社会控制转移”。)
2.B(“充分条件”错,应是必要条件。)
3.D(本文主要讲算法的负面性,D讲的是算法的正面性。)
4.①个人无法也无力对抗各类平台或机构对自身数据的收集与使用。(2分)
②个人生活高度依赖数字社会中庞大的信息系统,无法轻易摆脱。(2分)
(意思大体一致即可)
5.示例:
为探究现代人工智能算法在降低人的决策成本的同时所付出的代价(目的2分),本文重点分析
了个人数据保护在技术基础、价值偏向、现实需求等三大方面所面临的挑战(内容2分),得出了
人在算法之下被透明化以及所承受的难以消除的负面影响的结论(结论2分)。
6.D(“在青岛养病期间见到黄鹂用的都是抑笔”错误,应为有抑有扬,“饱享眼福”部分用的是
扬笔。)
7.C(没有“怜悯”。)
8.①意在说明人们对黄鹂被猎击、被玩弄的不幸命运习以为常,以及对黄鹂所显示的美的严重漠视。
(2分)
(若答“意在说明在常人眼里,这些琐事就是不值得重视的小事”亦可。)
②意在以小显大,反衬出人们眼中的琐事恰恰是作者心中的大事,以此来唤醒世人对生命与美的
敬畏。(2分)
(若答“意在将世人看法与作者看法形成对比”“小大对比”之类,亦可。)
9.①写作内容上,由对黄鹂遭遇的关注,扩展为对各种事物的美学思考。(2分)(写出由黄鹂到
美,即可)
②表达方式上,由以叙述为主,拓展出议论。(2分)
③思想主旨上,由爱鸟护鸟的生态观,升华为美只有在自由适切的环境中才能充分显现的“景物
一体”论。(2分)
10.BDF(我不欲战,虽画地而守之,敌不得与我战者,乖其所之也。)
11.B(B文中“邀”意为“拦击、堵截”,意思不同。A“列坐其次”的“次”意思是旁边:C“侣
鱼虾而友麋鹿”的“而”表并列:D都是名词活用作状语。)
12.A(“宣帝又大张旗鼓地出击敌军北面”错误,原文“乃泛舟潜济以出其北”,是暗地里,不是
大张旗鼓。)
13.(1)恰逢连绵大雨,发大水,贼军倚仗大水阻隔,像平常一样砍柴放牧。
(得分点:会、恃、樵牧、句意。)
(2)为了获取小利却吓跑他们,这不是好计谋。
(得分点:惊、计、判断句式、句意。“计”不能简单地翻译为“计谋”,要结合语境翻
译为“好计谋”“良计”等。)
14.①致人而不致于人:②趋其所不意:③攻其所必救也:④避实而击虚。
(答出1点得2分,答出2点得4分,答出3点得5分。原句选用,只要有答案中的要点句即可,
适当多写不扣分。若用自己的话回答,也只要体现答案中要点句的意思即可)
Z20名校联盟(浙江省名校新高考研究联盟)2025届高三第一次联考语文参考答案第1页共4页
同课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