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新修订统编初中语文七年级下册第一单元学习任务单
【单元学习任务】
核心任务 课型安排 学习任务 课时安排
学校开展“榜样的力量”系列活动,一是“我心中的榜样”——榜样人物展廊;一是“我身边的榜样”——榜样人物展评。 单元导读课 任务一:读导语,明任务任务二:读课文,扫障碍任务三:谈感受,互交流 1课时
单篇精读课 任务一:《孙权劝学》精读任务二:《邓稼先》精读任务三:《说和做》精读 6课时
整合联读课 任务一:讨论交流,走近人物任务二:对比阅读,整合探究任务三:人物展廊,心中榜样 2课时
读写共生课 任务一: 看漫画,辨特征任务二: 找特点,绘肖像任务三:选事件,显精神任务四:成文章,塑形象 2课时
单元小结课 任务一:自我评价任务二:总结提升 1课时
第一课时 单元导读
【学习目标】
1.会写重点字词,积累重点词语重点语句的意思,能灵活运用。
2.初步了解课文人物事迹和精神风貌。
【课前预学】
1.熟读本单元的课文。
2.掌握本单元的词语。
【课中探究】
任务一:读导语,明任务
学习本单元,要精读课文,把握人物的主要特点,感受他们的非凡气质,唤起我们对理想的憧憬与追求。要在通览全篇、了解大意的基础上,把握关键语句或段落,字斟句酌,揣摩品味其含义和表达的妙处;还要通过细节描写,并结合人物生平及其所处时代,理解人物的思想感情。
任务二:读课文,扫障碍
阅读《邓稼先》《说和做——记闻一多先生言行片段》《列夫·托尔斯泰》《孙权劝学》四篇课文,结合课下注释和工具书扫清阅读障碍。注意记录阅读时的问题,并在后续的学习中解决这些问题。完成诵读任务学习单。
诵读任务学习单
课文 问题记录 方法建议
《邓稼先》 借助工具书,解决字词问题,初步了解课文大意。
《说和做》
《列夫·托尔斯泰》
《孙权劝学》
任务三:谈感受,互交流
1.学生再次阅读本单元的四篇课文,初步了解人物事迹和精神风貌。
2.学生分组进行讨论,分享对杰出人物的第一印象和感受。
【总结反思】
我在本节课的收获有:
我还有这些疑问:
【课后延学】
1.通过各种方式,收集文章人物(作者、主人公)的相关资料。
2.熟读课文。
第二课时 《孙权劝学》单篇精读
【学习目标】
1.学习借助注释和工具书等方法,理解文章大意。
2.分析人物对话,把握人物的性格特点。
3.理解文章的重点实词、语气词及称谓语的含义。
【课中探究】
任务一:通读课文,了解故事
1.通读全文,读准字音、断句和人物语气语调。
初,权谓吕蒙曰:“卿( )今当涂掌事,不可不学!”蒙辞以军中多务。权曰:“孤岂( )欲卿治经为( )博士邪( )!但当涉猎,见往事耳。卿言多务,孰( )若孤?孤常读书,自以为大有所益。”蒙乃始就学。及鲁肃过寻阳,与蒙论议,大惊曰:“卿今者才略,非复吴下阿蒙!”蒙曰:“士别三日,即更( )刮目相待,大兄何见事之晚乎!”肃遂( )蒙母,结友而别。
活动1:初读·正音
(1)自学:学生自学文言正音小贴士,然后在括号内给加点字拼音。
活动2:再读·断句
(1)自学:听读课文,用铅笔在文中画出朗读节奏:
(2)互学:小组成员订正统一划节奏的答案。
(3)展学:抽一个小组代表在黑板上把节奏划给全班同学看,其他小组纠错。
初,权谓吕蒙曰:“卿今当涂掌事,不可不学!”蒙辞以军中多务。权曰:“孤岂欲卿治经为博士邪!但当涉猎,见往事耳。卿言多务,孰若孤?孤常读书,自以为大有所益。”蒙乃始就学。及鲁肃过寻阳,与蒙论议,大惊曰:“卿今者才略,非复吴下阿蒙!”蒙曰:“士别三日,即更刮目相待,大兄何见事之晚乎!”肃遂拜蒙母,结友而别。
活动3:互读·悟情
(1)互学:小组成员互读,要求:揣摩语气词表达的语气,读出情感。(提示:邪、耳、乎)
(2)展学:小组选代表朗读。
任务二:译读课文,理清情节
学习文言翻译五字法,翻译全文,理清故事情节。
活动1:学习文言五字翻译法
(1)自学:学生圈点勾画自学五字翻译法。
翻译五字法1.留:国号.年号.地名.人名.官名.书名等可保留不翻译。2.调:调整倒装句的句序,使之符合现代汉语的习惯。3.换:用现代汉语替换古文词。4.补:补出省略句中省略的内容。5.删:删去没有实在意义的词。
(2)展学:抽学生将自学心得讲给大家听。
活动2:翻译课文
活动3:内容概括
(1)展学:用简短的语言将这个故事复述一下。
复述要求包含一下信息:
① 把文章分成三个部分。
② 用一句话概括文章主要内容什么人做了什么事,结果怎样。
【总结反思】
我在本节课的收获有:
我还有这些疑问:
【课后延学】
朗读课文并尝试背诵全文。
第三课时 《孙权劝学》单篇精读
【学习目标】
1.分析人物的对话,把握人物的性格特点。
2.学习规劝的艺术——善劝,明白后天学习的重要性,养成读书的好习惯。
【课中探究】
任务一:深入阅读,探讨“劝”
面对不爱学习的吕蒙,孙权是如何劝说的呢?
活动1:请大家先认真思考以下问题。
问题1:找出孙权“劝学”的具体语句,想象孙权当时的神态、语气等。仿照示例回答。
示例:孙权面色严肃,坚决地说:“卿今当涂掌事,不可不学!”理由是孙权对吕蒙要求严格,同时又寄予厚望。
问题2:孙权是怎样说服吕蒙的?(温馨提示:用首先,其次,接着,最后等词语串连)
问题3:劝说需要语言的艺术,对比以下几组对话,你觉得哪个句子更好,并说明理由。
第一组A:“卿今当涂掌事,不可不学!”B:“卿今当涂掌事,必须学!”
答案:
第二组A:“孤岂欲卿治经为博士邪!但当涉猎,见往事耳。”B:“但当涉猎,见往事。”
答案:
问题4:从中可见孙权是一个 的领导者。
任务二:发挥想象,思考“学”
当初不爱学习的吕蒙,经过孙权的劝诫之后发生了什么变化?
活动1:找出吕蒙的三次态度变化的句子,发挥想象,补充吕蒙的心理状态。
(用“___________(原文),吕蒙心想___________。此时他对学习的态度是___________”的格式回答)
活动2:写吕蒙“学”的内容仅有“蒙乃始就学”;而学有所成则是通过与鲁肃的对话表现出来的,那么,作者为什么不直接写,而非要通过第三者鲁肃表现出吕蒙的进步呢?
活动3:吕蒙的变化对我们有什么启示?
【总结反思】
我在本节课的收获有:
我还有这些疑问:
【课后延学】
课外比较阅读《伤仲永》,体会后天学习对人生发展的重要性。
第四课时 《邓稼先》单篇精读
【学习目标】
1.梳理文章重要信息,了解邓稼先的主要事迹。
2.理解文中关键语句或段落的含义,体会其语言表达方面的特色及效果。
【课中探究】
任务一:初识邓稼先
1.学生速读第二部分,筛选主要信息并填写“人物档案卡”。
人物档案卡
姓名 生卒年月 籍贯
学历 工作单位 职务
个人简历
2.请同学们观察邓稼先个人简历中的时间和事件,想想其中哪些颇不寻常,引起了你的注意,说一说引起你关注的原因。
任务二:走近邓稼先:在特定场景中感受人物
1.在文章的第五部分,作者通过想象还原了邓稼先的研究场景,你能从中感受到邓稼先怎样的特点 请圈画出给你印象最深的语句,并做好批注。
品读语句一:也不知道稼先在蓬断草枯的沙漠中埋葬同事、埋葬下属的时候是什么心情
结合上下文,你认为邓稼先在沙漠中埋葬去世的同事时,会是什么样的心情
品读语句二:不知稼先在关键性的方案上签字的时候,手有没有颤抖
联系上下文,你认为彼时邓稼先的手有没有颤抖呢
品读语句三:1982年,他做了核武器研究院院长以后,一次井下突然有一个信号测不到了,大家十分焦虑,人们劝他回去,他只说了一句话:“我不能走。”
联系上下文,你觉得邓稼先这一句“我不能走”应该用怎样的语气读
【总结反思】
我在本节课的收获有:
我还有这些疑问:
【课后延学】
熟读全文,思考以下问题:
1.两弹是在什么样的时代背景下研制成功的
2.两弹的成功爆炸,对当时的中国来说,意味着什么
第五课时 《邓稼先》单篇精读
【学习目标】
1.理解文中关键语句或段落的含义,体会其语言表达方面的特色及效果。
2.感受人物的精神品质,理解邓稼先的成就和襟怀。
【课中探究】
任务一:走近邓稼先:从作者评价中认识人物
1.在写人叙事类文章中,作者通常会对人物进行评价,以凸显人物的贡献或精神品质。请同学们阅读文章第三部分,勾画出作者的评价性语句。
2.在这些评价性文字中,我们可以看到作者多次使用了程度副词来表达对邓稼先的高度赞扬,如“最”“绝对”等。我们知道科学研究要求严谨,科学家的语言表述都力求精准。你认为作者这样表达准确吗
(1)品读句中的程度副词“最不要”:邓稼先则是一个最不要引人注目的人物。
(2)品读句中的程度副词“绝对”:人们知道他没有私心,人们绝对相信他。
(3)品读句中的程度副词“最高”:邓稼先是中国几千年传统文化所孕育出来的有最高奉献精神的儿子。
任务二:走近邓稼先:于历史纵深中理解人物
1.人总是生活在一定的社会历史环境中,其言行会或深或浅地打上时代烙印。将人物放在历史的时间轴上进行观察,我们对人物的认识、理解会更为深透。接下来,我们就在文章的第一部分,在川流不息的历史长河中去探寻邓稼先“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的根源。从这个部分中,你能找到邓稼先甘愿冒着生命危险进行核武器研究,“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的原因吗
2.这一部分前后除了内容有反差之外,构段方式也很不一样。接下来,我们通过朗读来加以体会。我们分成两个大组来朗读以下两个片段,并注意比较:哪一种形式更有利于传达作者的情感态度 为什么
原文:
一百年以前,甲午战争和八国联军时代,恐怕是中华民族五千年历史上最黑暗最悲惨的时代,只举1898年为例:
德国强占山东胶州湾,“租借”99年。俄国强占辽宁旅顺大连,“租借”25年。法国强占广东广州湾,“租借”99年。
英国强占山东威海卫与香港新界,前者“租借”25年,后者“租借”99年。
那是中华民族任人宰割的时代,是有亡国灭种的危险的时代。
改文:
一百年以前,甲午战争和八国联军时代,恐怕是中华民族五千年历史上最黑暗最悲惨的时代,只举1898年为例:德国强占山东胶州湾,“租借”99年。俄国强占辽宁旅顺大连,“租借"25年。法国强占广东广州湾,“租借”99年。英国强占山东威海卫与香港新界,前者“租借”25年,后者“租借”99年。那是中华民族任人宰割的时代,是有亡国灭种的危险的时代。
任务三:致敬邓稼先
同学们,假如国家要表彰一批为共和国作出巨大贡献的英雄人物,你最想授予邓稼先什么称号 你将如何撰写他的颁奖词 请根据课文内容,写下你的感想,100字左右。
提示:写颁奖词,需要将获奖对象的事迹、精神和评价三者有机结合,尽量言简意赅、表述优美。
【总结反思】
我在本节课的收获有:
我还有这些疑问:
【课后延学】
作者评价邓稼先“是中国几千年传统文化所孕育出来的有最高奉献精神的儿子。”你能再举出几个像他这样的“中国的儿子”吗?搜集他们的资料或者阅读他们的传记。
第六课时 《说和做》单篇精读
【学习目标】
1.梳理文章内容,学习闻一多先生的崇高品格和革命精神。
2.赏析细节描写,把握人物的形象特征。
【课中探究】
任务一:标题切入,梳理思路
1.同学们观察本文的标题,可以发现这篇文章的标题比较特殊,用了主标题加副标题的形式。这个组合式标题告诉了我们关于文章的哪些主要信息呢
2.结合主标题和副标题,我们知道文章写了闻一多先生的“说”和“做”。请同学们浏览文章,勾画出文章开头、中间和结尾处直接点明先生“说”和“做”的特点的语句,并据此梳理文章层次。
3.副标题提示了本文写的是闻一多先生的“言行片段”。具体来说,文章写到了哪些言行片段呢 请同学们速读文章,勾画出相关信息,并从“学者”和“革命家”两个方面分别加以概括。
任务二:比读联读,探知形象
1.比较阅读
师引导:文章第9自然段写到,闻一多先生作为革命家的“说”和“做”迥乎不同于作为学者的一面,而且一反既往。比较阅读文章的两个部分,找一找两种身份下的闻一多在“说”和“做”方面有哪些具体的不同
2.关联阅读
师引导:两种身份之下的“说”和“做”为什么会产生这些不同 彼此之间有无关联呢 请同学们结合文章内容,联读时代背景资料,在小组中交流看法。
联读资料卡
闻一多及其所处时代
1930—1932年,闻一多在青岛大学任教,继续从1928年就开始的古代典籍研究。
1932年秋—1937年,闻一多在清华大学任教。
1937年7月,抗日战争全面爆发,闻一多前往西南联大任教。
1943年,目睹国民党政府的腐败,闻一多愤然而起,积极投身反对独裁、争取民主的斗争。
1946年7月15日,在云南大学举行的李公朴追悼大会上,闻一多慷慨激昂地发表了最后一次演讲,怒斥国民党特务。散会后,在返家途中,先生突遭国民党特务伏击,身中十余弹,不幸遇难。
【总结反思】
我在本节课的收获有:
我还有这些疑问:
【课后延学】
细读课文,品味文章语言。
第七课时 《说和做》单篇精读
【学习目标】
1.赏析细节描写,把握人物的形象特征。
2.品味诗意语言,感受人物的精神品质。
【课中探究】
任务一:研读语言,体味诗意
闻一多先生是著名诗人,本文的作者臧克家也是一位诗人。臧克家用诗意的语言表达了对亦师亦友的闻一多先生的高度赞扬,读来情真意切,意蕴丰赡。接下来,我们以小组合作学习的方式,对本文的诗意语言进行研读。
研读目标:品味文章语言的诗意。
研读路径:关注文中的细节描写,成语、四字词和对句的运用,多义词的使用,饱含情感的叙述、描写和议论等。
研读成果汇报:以“我从文中‘ ’(字、词、句、段均可)品味到语言的诗意,这个字(词、句、段)的诗意体现在 ”的句式进行班级汇报。
任务二:组装成诗,深悟精神
学习了本文,相信同学们已被闻一多先生的精神品质和人格魅力深深震撼。下面,我们尝试用诗的形式,写下对闻一多先生的颂歌。
写作要求:选取课文中的句子进行组合,自创诗句不超过全诗的五分之一;诗歌主题鲜明;字数不少于10行,题目自拟。
【总结反思】
我在本节课的收获有:
我还有这些疑问:
【课后延学】
1.闻一多先生也是一位卓越的诗人,推荐同学们课外阅读他的《太阳吟》《死水》《静夜》等诗作,感受其中的精神追求。
2.搜集有关托尔斯泰的资料。
第八——九课时 整合联读
【学习目标】
1.在学习课文运用夸张和比喻描写托尔斯泰形貌的手法,感悟作者对托尔斯泰的赞美和崇敬之情
2.通过整合阅读,体会杰出人物的丰富精神世界,受到人文精神的熏陶。
3.小组合作,能完成杰出人物展廊的设计和布置。
【课中探究】
任务一:讨论交流,走近人物
1.学生默读前五段,找出文中描写托尔斯泰外貌的句字,体会其作用。
小贴士:夸张
夸张是在描写人或事物时,故意言过其实,尽量做扩大或缩小的描述。这种夸张的描写,能把人或事物表现得生动形象,引起读者丰富的想象和联想。
2.学生默读后四段,勾画出描写托尔斯泰非同寻常的眼睛的句子,进而感受托尔斯泰丰富的精神世界和独特的人格。
例如:
(1)托尔斯泰这对眼睛里有一百只眼珠。
(2)……这对珠宝有魔力,有磁性,可以把人世间的物质吸进去,然后向我们这个时代放射出精确无误的频波。
(3)当这一副寒光四射的匕首转而对准它们的主人时是十分可怕的,因为锋刃无情,直戳要害,正好刺中了他的心窝。
3.课文一方面说托尔斯泰“可以任意支配整个世界及其知识财富”,可见他是幸福的;但另一方面又说他得不到“属于自己的那一份幸福”。这是否矛盾?
任务二:对比阅读,整合探究
整合阅读《邓稼先》《说和做——记闻一多先生言行片段》《列夫·托尔斯泰》《孙权劝学》四篇课文,完成下面表格。
题目 写法 人物品格 题材 人物
《邓稼先》 宏大叙事 同学朋友
《说和做——记闻一多先生言行片段》 言行高标 老师
《孙权劝学》 日常叙事
《列夫·托尔斯泰》 同行
任务三:人物展廊,心中榜样
学校开展“榜样的力量”系列活动,计划在教学楼设置一条“我心中的榜样”——杰出榜样人物展廊,需要给每个人物准备一张图片和一段不超过百字的介绍。选定本单元的一位人物,以课文为基础,搜集相关资料,丰富对人物的认识,然后为他配一段介绍文字。可以是总结概括式的介绍,也可以截取人物的一段有代表性的话或他人的一段评价。
【总结反思】
我在本节课的收获有:
我还有这些疑问:
【课后延学】
继续完善杰出人物卡片制作,布置“我心中的榜样”——杰出榜样人物展廊。
第十——十一课时 读写共生课
【学习目标】
1.养成认真观察的习惯,要能抓住事物的特点。
2.通过外貌、语言、动作、心理描写等刻画人物,写出人物的特点。
3.能够抓住细节,用一两句话塑造出人物的个性、凸显人物的精神。
【课中探究】
任务一:看漫画,辨特征
1.出示教材中鲁迅与爱因斯坦的漫画,请学生辨认人物。
2.出示与漫画对应的人物照片,说说漫画突出了人物的哪些特点。
任务二:找特点,绘肖像
描写一语本来是从绘画上来的。写作的人把文字作为色彩,使用着绘画的手法,记叙他所选定的事物,使它逼真,使它传神。这就是写作上的描写。
——夏丐尊、叶圣陶《七十二堂写作课》
1.名作欣赏
写人,首先要描绘人的肖像。人的外貌各具特点,在描绘人物肖像之前,要仔细观察,找出你所描写的对象与他人的不同之处。
出示片段:
他的面孔是黄里带白,瘦得教人担心,好像大病新愈的人,但是精神很好,没有一点颓唐的样子。头发约莫一寸长,原是瓦片头,显然好久没剪了,却一根一根精神抖擞地直竖着。胡须很打眼,好像浓墨写的隶体“一”字。(阿累《一面》)
让同学们猜测,作者这“一面”见到的是谁
你为什么觉得写的是鲁迅先生
鲁迅先生也是写人物的高手。出示鲁迅先生描写寿镜吾老先生和藤野先生的片段。
第二次行礼时,先生便和蔼地在一旁答礼。他是一个高而瘦的老人,须发都花白了,还戴着大眼镜。我对他很恭敬,因为我早听到,他是本城中极方正,质朴,博学的人。
(《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
其时进来的是一个黑瘦的先生,八字须,戴着眼镜,挟着一叠大大小小的书。一将书放在讲台上,便用了缓慢而很有顿挫的声调,向学生介绍自己道:“我就是叫作藤野严九郎的……”
(《藤野先生》)
2.写作任务引导。
写作任务:“寻找身边的‘榜样’线上征集活动”
伟大时代呼唤伟大精神,崇高事业需要榜样引领。榜样是把忠诚和信念落实在一言一行、一举一动,落实到每一次选择、每一次坚守中,犹如面面旗帜、盏盏明灯,凝聚起坚守正道、坚毅前行的强大力量。为进一步在青少年学生中彰显榜样力量,弘扬正能量,学校发起在全校“寻找身边的榜样”活动。
征稿要求:稿件必须为原创,事迹真实感人,人物形象鲜明,人物精神突出,文字流畅,结构完整,字数不少于500字。
你想把谁作为你的榜样 请定一个人物,找出这个人物的特点,根据表格完成片段练习。
人物对象
主要特征
选择内容
(打“ √ ”) 眼 睛 ( ) 鼻 子 ( ) 脸 型 ( )
嘴 ( ) 头 发 ( ) 耳 朵 ( )
衣 着 ( ) 体 型 ( ) 身 份 ( )
其他( )
方法提示 ①简笔勾勒;②运用恰当的修辞;③局部特征放大。
主要特征包括气质、品格、个性等。
3.写作评价与修改。
在不透露姓名的情况下,展示部分学生的肖像描写片段,请其他学生猜描写的对象。讨论描写是否抓住了人物的特征,与选择的人物特征是否吻合,并提出修改意见。根据讨论交流后的意见和建议,学生修改肖像描写的片段。
任务三:选事件,显精神
1.要把人写“活”,就要把人放到具体事件、真实场景中去。鲁迅先生写寿镜吾老先生时,把老先生放到哪些具体事件和真实场景中写的
神无可绘,真境逼而神境生。
——笪重光《画笙》
塑造一个人物,要懂得发掘人物的复杂性,并通过一系列事情来展示它。
——斯坦利·纳尔逊
2.一个人的具体言行都会凸显出他的精神。在具体事件中,我们通过人物的言行来表现他
们的性格;并让人物在具体事件中行动起来,向读者展示人物最真实的一面。
示例一:
1982年,他做了核武器研究院院长以后,一次井下突然有一个信号测不到了,大家十分焦虑,人们劝他回去,他只说了一句话:“我不能走。”
示例二:
①“人家说了再做,我是做了再说。”
②“人家说了也不一定做,我是做了也不一定说。”
③“此身别无长处,既然有一颗心,有一张嘴,讲话定要讲个痛快!”
④“我们要准备像李先生一样,前脚跨出大门,后脚就不准备再跨进大门。”
示例三:
①不动不响,无声无闻。一个又一个大的四方竹纸本子,写满了密密麻麻的小楷,如群蚁排衙。
②在情况紧急的生死关头,他走到游行示威队伍的前头,昂首挺胸,长须飘飘。
3.根据选择的人物及其主要特征,挑选典型事例,拟简要的写作思维提纲。
确定选取人物
聚焦外在特征
聚焦人物精神
精选典型事例 一种精神一个事例
一种精神多个事例
多种精神多个事例
确定语言风格
任务四:成文章,塑形象
1.写作练习。根据写作任务,自拟题目,完善课堂写作练习中的内容,不少于500字。
2.写作评价。写完后,学生按评价表给自己的作文评分,然后小组交流评价。
写人记事文章评价量表
评价项目 评价指标 评价
自评 他评
立意
(20) ⊙格调健康,立意正确(10)
⊙情感真挚,角度新颖(10)
选材
(25) ⊙材料真实典型,能够有效凸显人物性格品质(10)
⊙材料丰富多样,能够从不同角度体现人物特点(10)
⊙材料安排详略得当,有利于突出中心(5)
写法
(25) ⊙人物特点突出,精神气质鲜明(10)
⊙叙事有序,描写生动,重点突出(5)
⊙能够围绕人物特点,从外貌、动作、语言和心理等展开描写(5)
⊙运用细节描写,效果较好(5)
结构
(15) ⊙恰当运用标志顺序的词语,文章顺序安排合理(5)
⊙结构完整,首尾呼应(5)
⊙分段得宜,段内、段间联系紧密,过渡流畅(5)
语言表达
(15) ⊙无错别字,无病句(5)
⊙表达流畅,文从字顺(5)
⊙语言生动形象,简洁明晰,恰当运用修辞手法,富有 表现力和感染力(5)
描述性评价
【总结反思】
我在本节课的收获有:
我还有这些疑问:
【课后延学】
根据同学的评价和建议,修改完善作文,完成“寻找身边的榜样”线上征集活动投稿。
第十二课时 单元小结
【学习目标】
1.通过学习回顾,能够准确评价自己。
2.通过班级讨论,对单元知识能够形成结构化。
【课中探究】
任务一:自我评价
单元学习自我评价表
内容 完成情况
能快速准确获取文本信息,把握关键语句或段落,揣摩品味其含义和表达的妙处。 很好[ ]还不错[ ]有待提升[ ]
能结合人物生平及其所处时代,理解人物的思想感情。 很好[ ]还不错[ ]有待提升[ ]
能通过阅读和分析文本,大胆质疑、分析和评价。 很好[ ]还不错[ ]有待提升[ ]
能自信、大方地表达自己的观点和想法,做到清楚、连贯、简洁。 很好[ ]还不错[ ]有待提升[ ]
能和同学合作完成杰出人物展廊布置和较好地写出身边的榜样。 很好[ ]还不错[ ]有待提升[ ]
任务二:总结提升
1.本单元课文的选材组材特点:
2.本单元课文塑造人物的方法:
【总结反思】
我在本节课的收获有:
我还有这些疑问:
【课后延学】
1.用表格、导图等方式,从基础知识、读写方法、文章结构等方面整理本单元内容、主旨、写法等学习所得,并选择重点内容,用自己喜欢的方式绘制单元思维导图。
2.阅读推荐:《复活》
21世纪教育网 www.21cnjy.com 精品试卷·第 2 页 (共 2 页)
HYPERLINK "http://www.21cnjy.com/"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